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期投资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ETF 资产配置 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 P. 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1.1地勘单位性质模糊
地勘单位隶属国土资源局或者地勘局,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事业体制运作,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但是很多地勘单位并未将两种制度明确分开,而是将其混在一起,职业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穿插执行,影响具体项目费用的划分、归集以及人为调整,影响地勘项目成本和核算。
1.2发展战略不明确
地勘单位在事业体制运作阶段受到一定的国家政策保护,行业内有着高度垄断行,导致很多勘探单位缺乏相关的市场竞争意识,主要表现在市场经营能力底下、市场定位不正确、业务组合不科学等方面。也有一些地勘单位制订了适应自身客观实际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在目标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时不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危机应对能力不强,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不能结合市场规律及时转变自身市场战略、经营方式和产品战略,可能给地勘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1.3地勘单位业务获利能力差
事业运行阶段,地勘单位采用差额拨补的方式运作,地勘拨款首先用于保证离退休人员经费,之后剩余部分用于以财政资金的身份进行效益核算,并使用“结余”的方式反映预算和实际的差额。但是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国家用于地址勘察的费用逐渐减小,如果单位不能对面临的经营风险充分认识,不能建立一个持续收益的自身稳定造血功能,将难以偿还利息费或者借款本金以及利息,出现亏损,甚至出现财务风险。
1.4地勘单位自身结构不完善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相对滞后,很多地勘单位结构单一,不能承担地勘调查工作的全部项目,很多国家地调局下达的地质勘查项目将由各地单位实施,可能会造成项目管理级次增多导致的经费多级提留和多级核算,增加了财务风险。
1.5财务结构不完善
一些单位存在着筹资渠道不当和负债期限不合理等情况。地勘单位对不同筹资方式的优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增加了违约造成的信用损失风险并产生了额外费用,减少了单位的“息税前盈余”,增加了财务风险。也有一些地勘单位将筹集的短期资金用作长周期资金,长期资金则用于流动,使得资金使用期限和到期期限不对应,导致结构过于偏激或过于保守。
1.6地勘单位市场信息透明度低
地勘单位经营决策主要以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为依据,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信息透明度越高,但是国内的地勘市场化改革尚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市场信息透明度并不理想,而且地勘单位本身还存在着会计失真、行业竞争激烈等情况造成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获取成本较高也是管理者不能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地勘单位经营决策的客观性,导致地勘单位不能准确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估,产生了财务风险。
2地勘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2.1资金筹集风险成因
90年代以后,地勘单位国家级地质项目逐渐减少,经营项目逐渐增多,资金主要通过贷款筹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项目失败,投资没有回报,导致了挂账资产损失,同时产生了高额的银行借贷资金。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很多地勘单位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筹资风险。
2.2投资风险原因
很多长期投资项目并不能获得预期回报,导致投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补偿,而且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些地勘单位处于争取资金扶持的目的,没有对投资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折旧压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而决策依据信息不全面,决策者能力不高等又导致投资后设备使用率低,降低了资金配置有效率,影响了资金回报率和流动性,加剧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2.3资金使用风险
一些地勘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预算,没有对现金流量控制的刚性措施,而且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对资金的调度使用不合理,导致资金有效率下降,还有一些单位的资金成本意识不强,这些问题都造成了资金使用风险的增加。
3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地勘单位需要重视员工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单位应对市场的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政府部门作为地勘项目的最大客户,需要针对其提升单位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地勘单位还要积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和技术措施的创新,财务监管过程中,重视对企业纳税的筹划,减少因为经营不规范造成的纳税风险,财务部门应该负责整个单位的纳税工作安排,合理、守法的节税避税。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地质勘察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适应勘察市场对地质市场的冲击,执行战略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偏差保持较高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修正。
3.2增强单位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盈利能力广义上是指单位经营业务过程中具备的获利能力,地质勘察单位经营业务主要有矿业开发、经营、勘察施工以及地质测绘和测试等工作,还包括多种经营和对外投资,地质勘探单位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供优质专业的地质技术工作和服务,同时要面对市场化改革,将地质技术服务转变为商品化的劳动成果,提高项目经营的获利能力。例如进行矿权经营时,应该按照规定转让程序,在几轮谈判之后将其中一项矿业权转让,转让价格超过评估价数倍,扣除规定转增国家基金和上交主管部门价款后会获得很高的受益,提高了企业的造血能力。
3.3调整资产结构
地质勘察单位的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并不适用比较激进或者太过保守的营运资本投资策略,需要选择配合型的筹资策略,均衡受益和风险。配合型资本筹集策略能够切实贯彻筹资匹配原则,长期投资用于长期支持,短期投资用于短期支持,兼顾流动资金和长期资金的筹集,比较适用于地勘单位。
3.4完善信用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完善主要用于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完善信用评估机制需要将收账款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身上,将款项回收直接和绩效挂钩,并及时清结拖欠款,保证回收及时,减少给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严格审核预付账款,大额资金需要交付资金支付计划,不能满足条件坚决拒付。
3.5加强风险意识
企业化改革在地勘单位不断深化,树立风险意识,能够提高企业方法财务风险、保护财产安全的自觉性,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单位主管要对重大采取收支和资产处置情况进行重点掌握,财务科长需要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方法,财务部门需要编制高效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控制贷款和担保的规模,规避财务风险。
4结束语
【摘 要】ETF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认可。ETF以其自身具有的诸多特点,在金融市场上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的优缺点及其特性,对如何利用ETF进行资产配置,以期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ETF 资产配置 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 P. 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
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 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底,财政部出台了最新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十余处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会对符合中小企业确认条件的企业在收入的确认、费用的计提、纳税等方面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产生重要的变化,也会对中小企业会计报表做提供的信息准确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并从中找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优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将会充分发挥该准则的作用。
2.《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2.1中小企业历史成本计量的比较
在会计计量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中对本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中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相关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2.2 公允价值的相关要求的比较
中小企业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入账价值的比较:对于企业的长期债券投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公允价值入账,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按照成本(即购入价加上相关税费减去实际支付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入账;对于那些长期投资的利息收入来说,《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其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而是要求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债券的本金和其票面利率计算;而对于投资期在一年内,并可以随时变现的短期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则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科目,余姚分别计入。这样对于小企业来说,就会显得比较繁琐,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日常相关业务并不需要做的这么细,也没有过多的投资项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只需要根据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即可。在长期债券投资或者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中的债券折价和溢价的摊销核算当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持有的债券在持有期内在确认相关利息收入时要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实际利率。
②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③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④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直线摊销法是指企业将债券购入时的溢价或折价,按债券从购入后至到期前的期内平均分摊的一种方法,各期投资收益不变。按照直线摊销法,投资企业每期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都是固定不变的,在每期收到利息时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看来,对于小企业来说,使用直线摊销法更加简单,也更符合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往来。
2.3 中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的比较
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应根据本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可靠取得等方面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中小企业一律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2.4 中小企业所得税的核算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以转销年度的所得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所得税款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来核算所得税,这种方法比较繁琐,需要公式: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来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即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业务中,需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相比较而言,这就大大简化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2.5 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的比较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四个部分,可不必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同时,也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如删除了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股利等科目;利润表则减少了对相关利润的调整与细分。这样积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减轻了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压力。另外,《小企业会计准则》也降低了对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要求,也减少了披露内容。
关键词:地质勘查 财务管理风险 分析 对策
一、地质勘探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地质勘探单位在资源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如成立背景、所处环境、经验目标及领导层的知识结构等,这部分差异使得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所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也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
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要求进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历史包袱比较重,而且地质勘探单位规模相对较大,人员结构等相对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相关业务具有综合性风险高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这对于其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在勘探单位改革中,能否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并且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了地质勘探单位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地质勘探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二、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改革过程中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发展战略不完善,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特殊性,受历史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在成立初期一直以事业单位的体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其在行业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接造成了内部相关部门及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市场定位不清,市场经营能力偏低及业务协作不适应等问题频发,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的良性发展和改革。虽然部分地质勘探单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初步的战略目标,但是目标制定的依据不够充分,使得这部分地质勘探单位在市场发生突发变化后,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应对,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经营模式等,最终导致地质勘探单位财务风险隐患较多,不利于其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催生经营方面的财务风险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初期处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管理模式,其受到的影响较大,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地质勘探单位,主要以差额拨补为主。获取补贴拨款后,一般来说,离退休人员的经费作为第一批支付的对象,剩余部分才会用于具体的地质项目进行分配和具体核算,而实际结余情况采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的差额部分进行表示。
然而,随着地质勘探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步推进,政府支付的地质勘探费用也在不断减少,对应的结余额在息税前利润中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虽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实际盈利能力仍然欠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真正的自身造血功能还未发挥实质作用,结余金额尚且不足,可能发生在息税前利润不足的情况下用其偿还利息费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情况,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因经营问题催生财务风险。
(三)资产结构不合理,加剧财务风险
筹资方式选择不当以及负债期限结构不当是地质勘探单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在筹资方面,由于地质勘探企业没有针对不同筹资方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和重点评估,导致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单位特点筹资方式,增加了单位自身的违约风险,产生不必要的信用损失,甚至直接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给单位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其次,在负债期限管理方面,由于负债期限和机构不合理,会发生地质勘探单位将筹集到的短期资金投资到永久性资产,或者将长期资金投资到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造成资金使用周期与实际到期期限不适应,不仅不利于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还可能加剧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层最终决策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来自于外部市场,因此管理层对于市场信息的依赖性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效市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仍不健全,相应的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同时还受到同行业竞争、买方市场、及会计信息不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频发且改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另外,部分关键信息无法获得及获取相关信息成本过高等情况,也使得相关地质勘探单位的管理层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甚至有可能因为误判,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L险的应对建议
(一)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化战略
首先,从地质勘探单位整体来考虑,应当注重员工市场意识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市场识别及应对能力,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尤其是对重点大客户的服务,如政府部门,以达到应对企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和问题;其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重点分配资源,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政策的变化并进行应对,如经营模式的转型等;再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监管工作,以避免因经营不规范等情况造成的纳税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增加税务筹划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细致分析和规划,合理合法的节税避税;最后,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地质勘查技术及管理能力方面对员工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地质勘探企业建立并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该过程具体操作是否存在偏差及发生偏差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应对。
(二)提升地质勘探单位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探单位从各项目获取的费用都是国家统一安排和补贴发放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硬约束且结余额有限,所以地质勘探单位一般通过对单位本身性质进行改革,来达到稳定收益和保障债务本金及利息偿还的目的,进而使其获取额外的造血能力。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经营业务很多,主要为矿权经营、矿业开发、地质测绘、工勘施工及其他的经营业务和投资。地质勘探单位应当通过做好地质勘查技术工作及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工作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应进一步面向市场,将地质工作的成果商品化、专业技术市场化、对外投资项目效益化,从而达到稳定盈利能力的目的,进一步降低其造成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矿权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转让程序并进行有效谈判,通过高价转让的方式,获取高额的收益。
(三)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工作,调整资产结构
地质勘探行业的特点比较明显,即综合风险高和投资期限长。因此对于其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选择要求比较高,过于保守或激进的投资策略并不适合地质勘探行业,其应当尽最大可能贯彻筹资匹配原则,即短期资金支持短期投资,长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这样的匹配原则,既适用于筹集长期资本,也适用于筹集流动资金,是一种收益和风险相对均衡的筹资策略,更加适用于地质勘探行业,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细致的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单位资产结构。
(四)应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建立并完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体系,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应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工作落实到部门及相关业务人员,回款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于预付占款的管理应当更加严格,对于需要支付的大额资金,应当制定相关审核流程,在支付前进行必要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坚决拒付。与此同时,同样需要对企业拖欠款进行清理,保证款项及时回收,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五)地质勘探单位应注重财务人员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由于地质勘探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相关人才应当成为地质勘探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首先,应当重点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人员管控的角度降低财务风险;其次应当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团队建设,提升财务团队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后,在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应当重点培养,即L险识别、检测、应变及决策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在目前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并且加强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企业战略发展策略,提升企业员工风险意识,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从而减少相关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析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4).
[2]徐明华.浅析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进程中财务风险管理[J].财税论坛,2011(7).
[3]董岩.解析对地质勘探单位事企分体运行中的财务管理[J].财会天地,2012(11).
[4]王柏义.地质勘探单位企业进程中的财务管理[J].管理创新,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