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心理准备 思维准备 语音准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的口语考试。在测试的四种题型中,读单音节字、读多音节词语和朗读短文这三项有文字资料,属于“读”的过程,最后一项“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根据指定的话题来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属于“说”的过程。“命题说话”与前三项相比,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者最惧怕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心理素质、普通话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的全面考查,能较为准确地测出应试者普通话的真实水平,这项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等级,所以应当高度重视。

2012年12月6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对273名考生进行了测试,为了深入了解“命题说话”项的评测情况,笔者对这273名测试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测考生中有37.8%的“命题说话”项失分在12分以上(见表1)。根据笔者过往的测试评分经验,如果“命题说话”项总扣分在12分以上基本上就达不到80分二乙的标准了。

表1 273名测试对象“命题说话”项总扣分一览表

在“命题说话”项测试中,应试者暴露出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心理紧张、思维混乱、语音错误频出。如何让应试者“敢说”、“会说”、“说得标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思维、语音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通过“命题说话”项的准备切实提高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等级。

一、心理准备:变紧张焦虑为轻松应考

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测试的内容包括有文字凭借的和没有文字凭借的两部分,涵盖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这种标准参照式的口语测试,较之其他类型的考试,会使应试者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应试者会因考试的特定的心理预期、恐惧及测试场景这些因素,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怯场等反应,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试焦虑。普通话应试过程中的焦虑主要指应试者在测试过程中的心理紧张、担心、恐惧等在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等候测试时,忐忑不安,尿意频繁;抽取试卷时,举棋不定,手忙脚乱;出示证件时,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登录试音时,忘戴耳机、输错数字;考试时,口干舌燥,声音发颤;朗读字词时读音经常错认或反复纠错,出现跳行与漏行;朗读短文中错、漏、增倒现象明显,语速过快或过慢;命题说话中停顿时间过长,“嗯”、“啊”之类的口头禅过多,方音土语脱口而出,前言不搭后语,时间不足;考试过程中一遇问题就烦躁不安,猛扯电线、乱拍电脑等。应试者过度焦虑,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考试成绩,而且会给考场工作人员和测试员带来工作难度,影响考试进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项因为有文字凭借,应试者只要机械地照着念就可以了,在照读的时候无暇他顾,紧张情绪有所缓解,所以还不会出现太多错误。但是到了最后一项“命题说话”中,因为没有文字凭借,需要应试者完全脱稿,面对电脑,原先的紧张情绪会在此时达到顶点,既要集中思维组织话语又要避免语音错误,因此在这项分值最高的题型中会失分最多。因此,如何让应试者放松紧张焦虑的情绪是保证他们测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1.树立考生信心。

焦虑心理主要出现在考前准备和测试过程中。应试者可以提前预测自己可能出现焦虑心理的情况,提前做好预防,以便出现焦虑心理后适时进行自我调控。考前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不自信造成的。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学习普通话语音理论,加强训练,真正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在测试之前有些工作要提前做好,比如60篇短文要熟读,30个话题要逐一考虑,不能存侥幸心理,如果运气好抽到好讲的话题或者已经准备好的话题就顺利应考,如果运气不好抽到不好讲的或者没有准备好的话题就脑子一片空白,胡吹乱侃,瞎说一通。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准备充分,抽到什么话题都能轻松应对。

高校学生虽然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才跨进大学学习,但这些考试基本上与口语无关,就是说,他们从小就缺乏口语表达的训练。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与老师的交流多以课堂问答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范围有限,被动性很强。除了个别学生干部外,他们很少有在众人面前说话的锻炼机会,特别是来各方言区的学生,或者害怕同学笑话,或者惧怕困难,或者习惯缄口不言,越是这样越不敢张嘴,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口语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锻炼,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养成敢于开口的习惯,培养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勇气。就像李阳在他的疯狂英语中宣传的那样,学英语要热爱丢脸。同样的,学普通话,练我们的母语我们也要不怕丢脸,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日本人训练经理和推销员有个方法是:让他们在火车上或广场上当众唱歌、演讲,引来人们的围观和嘲笑,以锻炼他们承受羞辱的能力和当众说话的胆量。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人的这种训练方法,练胆量,练自信。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场合,运用多种形式去鼓励考生练习说话,增强考生的自信心。比如以即兴话题形式,开展每日一讲活动,让那些达不到参赛水平无缘登台表演的学生有“说”的机会。各种重大新闻事件、当日所见所感、雨雪风云、花草树木均可入题。还可以采用抽签指定话题形式,每次课都请一位学生到台上来抽签,模拟考试抽题,抽到哪个话题就讲哪个话题,必须围绕主题去说,不能跑题。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予以点评,找出缺陷或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指出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实战经验,考试时就能轻松应考。鼓励学生广交朋友,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及各种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提高考生的心理素质,达到自信表达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心理素质必将越来越好,逐步达到质的飞跃。

2.了解测试程序。

测试过程中的焦虑很多是因为测试氛围和考场环境的原因造成的,这就需要应试者提前熟悉考场、熟悉考试的各个环节,设想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提前想好应对的办法。

普通话测试的一般程序是:应试者进入试场后,出示准考证,然后抽取试卷,备测十分钟后进入测试机房,登录试音,按试卷内容逐一进行测试。在有限的准备过程中,应试者应首先确定准备的重点和难点,即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读单音节字10分,读多音节词语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1—4题的难度和分数比重是依顺序递增的,要想取得高分,就不能对这两题马虎了事。况且,测试用短文与说话题目是有明确范围的,应试者平时已经训练过。对抽到的两个话题要加以选择,要果断地选一个构思过且准备充分的话题,快速列出提纲,围绕提纲确定内容,组织好开头与结尾,注意流畅自然即可,切不可犹豫不决或中途换题,这样不仅会占用大量宝贵时间,还会因手忙脚乱增加焦虑。还有考生不熟悉规则,不知道话题是二选一,两个话题都讲,结果两个都讲不好,最终加扣离题的分。这些都是因为不熟悉测试程序、不懂规则导致的,所以为避免心理紧张忙中出错、胡乱说话,要提前熟悉考试的各个环节、熟悉考场。

二、思维准备: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需要连续不断地说满三分钟,不允许停顿,而很多考生没有这么多的话语来填充这“漫长”的三分钟,往往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留下大片的空白时间,最终因缺时而被扣分。三分钟可以很长,按照语速保持中速每分钟说240个字来计算,三分钟就要说720个字,如果要打个稿子的话,最起码要800字,保险起见要写1000字。但是三分钟也可以很短,如果准备充分的话,没准你才开了个头,三分钟就到了,就看你怎么去准备。

1.话题的归类,化多为少。

经济的办法是,根据话题所需材料的相关相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将30个话题分析归类,合并同类项,化多为少。30个话题并不难,很多归类以后的话题可以使用同一个材料,即一个说话材料可以出现在多个话题中。比如,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记忆、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喜爱的书刊、我的成长之路、我最向往的地方(新华书店)等话题可以归入一类,可以谈谈读书,谈谈最爱看的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基本情况如何,自己阅读的感受如何等。一部作品说上个三五分钟是不成问题的,何况有那么多文学作品。再如,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所在的集体、我喜欢的明星、我的愿望这几个话题可以归入一类,谈谈足球,谈谈某一次打比赛的经历。

2.材料的选择,现身说法。

很多考生都喜欢从网络上去搜寻话题的资料,网上确实有很多说话的范文与资料,但是这些说话的材料都大同小异,难保别人不会跟你英雄所见略同选用同一个材料。其实最好的避免雷同的方法是现身说法,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才是别人抢不走的,而且说自己的事还不会忘词,比强记别人的文章容易得多。用自己的材料可以不用考虑内容是否新颖,只要不离题不与他人雷同就行。

3.材料的细化,轻松应对。

无论对于说人、说事,还是说景、说物,或者议论评说的话题,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事例和细节。如果只有主干而没有事例和细节就只能空对空,就说不满三分钟。可以准备一个故事,把故事的提纲记牢。不是苦于讲不了三分钟吗?一个故事讲下来,就差不多了,没准故事才开个头,时间就到了。最好的说话方式就是讲故事。比如:我最尊敬的人、童年的记忆、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朋友这几个话题可以归入一类,可以谈谈童年时代都有过的一段类似的经历,比如小时候有一次感冒发烧了,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病,你可以对这一路“添油加醋”增加难度,可以风雨交加,可以电闪雷鸣,情节越细越好,故事情节一般我们是不会忘记的,细细讲,慢慢谈,三分钟时间根本不够用。尽量采用叙述方式,就是议论型的话题可以用故事、用叙述的方式。一般来说叙述型话题表达起来相对简单一些,议论型的话题难一些,如果要记忆议论性的话语很困难,还经常会忘词,因而遇到说明类、议论类话题,应试者可以巧妙地将其转换成叙述,借此降低话题难度。比如:谈谈个人修养、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卫生与健康、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几个话题就可以用故事、用叙述的方式,说说某一次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事,把事情的过程细细描述一番,时间就到了。

4.组合材料,起承转合。

确定了中心,有了相关的材料,还要想好怎样开头,先说什么,重点说什么,怎样结束,这就是安排说话的顺序。尤其是如果几个话题共用一个材料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好具有普适性,放到什么话题里面都可以用,只要你在故事的开头想好一些合理的过渡性的话语,能自然地与这个话题相联系,自然地引出你准备的故事就可以。当然你的故事与话题也不能离得太远,过于生硬的过渡、太离谱都不行,要视情况而定。我们并不反对把30个话题进行分类合并,以提高备考效率,节省考生的时间,但材料的使用不能过于生硬,要有所过渡,前后衔接顺畅,符合逻辑。无论内容怎样安排,思维怎样发散,技巧怎样高超,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说话内容要和话题有必要的联系,在开头、结尾等关键处更要谨慎照应,不能“话不对题”。比如有一考生抽到的话题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个考生就说:“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爸爸很会烧菜,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糖醋排骨……”然后就开始详细介绍这道糖醋排骨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过渡就很生硬,最终还是会被判离题。所以这30个话题到底怎么合并,合并以后共用什么材料,每个话题怎样自然衔接到共用材料上去都要想好,考虑清楚。

下面就以“我最尊敬的人”这个话题为例介绍说话的提纲:

(1)我最尊敬的人是谁。

(2)我为什么尊敬他(她),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用一、两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有一次……还有一次……

(3)用一两句话进行总结,收尾,再次点明谁是我最尊敬的人。

三、语音准备:变方言俚语为字正腔圆

前三项中,因为考生可以照着文字资料读,三项的时间都很充裕,一般不会出现超时的情况,所以考生还可以有短暂的思考与辨别的时间去减少语音错误。但是在最后一项“命题说话”中,考生既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说话的内容不能离题,又要注意避免出现语音错误,通常会顾此失彼,所以在这一项当中出现的语音错误要比前三项要多得多。因为现在普通话测试采用计算机智能辅助测试系统,前三项采用机器评分,而最后一项“命题说话”因为没有文字凭借,所以还得由测试员评分,取两名测试员的平均分。因此笔者选取其中一名测试员对这273名测试对象的评分记录进行统计,发现“命题说话”中语音标准程度一项扣分最多,是所有扣分项目中扣分最多的,也是每位考生的必扣项目。有43.2%的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一项都在第六档(见表2),也就是要扣到12~14分,是语音项的最低档,那么再加上其他的非语音失误,即使这个考生其他项没有扣分,“命题说话”项的总扣分也要在12分以上。笔者统计了273名考生的成绩等级,数据显示有43.3%的考生考分在二乙以下,达不到二乙的标准(见表3)。这两项比例惊人地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命题说话”项中的语音标准的高低分几乎决定了这名考生能否达到二乙的标准,只要这名考生语音标准程度扣分在第六档,那么肯定是达不到二乙的标准的。可见语音还是重中之重,是左右考生能否达标的关键。同时也证明了上文提到的测试评分经验:如果“命题说话”项总扣分在12分以上基本上就达不到80分二乙的标准。

表2 273名测试对象语音标准程度扣分情况一览表

表3 273名测试对象测试成绩等级统计表

怎样才能在考前强化训练,减少考生的语音错误,避免语音标准程度项的失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1.建立语音档案。

根据上文笔者对语音标准度扣分的研究分析,语音标准程度扣分为四档和五档的考生加起来达到47%,是比例最多的,这部分考生的语音基础处于中等水平,属于可上可下的层次。如果这部分考生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语音问题,有意识地控制语音失误,结果会有很大不同。首先,要让考生清楚自己方言的普遍问题,加大方音辨正的力度。可以在测前建立考生的语音档案,在经过教师的听辨后帮助考生找到自己的语音错误与缺陷,填写语音缺陷病历,老师像医生给病人填写病历一样记录下学生的错误与缺陷,记录下每个学生声母缺陷在哪里,韵母缺陷在哪里,声调缺陷在哪里,及时给学生指出,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很多考生在测前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语音缺陷在哪里,所以对于语音训练也不重视,直到测完了知道自己的成绩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成绩会这么低。其实大部分考生周围的语音环境都不好,一些农村考生从小就没有受过专门的普通话训练,从小到大的老师都是方言授课,普通话都是上大学以后才开始学说的,所以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比如没有经过普通话培训课程的专业训练,大部分人都会把上声这种声调念成半上,这种声调一直以来都是被大家误念的。所以在正式测试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语音缺陷在哪里,一定要明确病因,对症下药,否则只能是胡乱下药,耽误病情。

2.控制说话语速。

控制“说话”速度有时是控制语音失误的好方法。“说话”的速度为一分钟150~300个音节是正常的,对于那些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平常说话习惯快速的学生来说,每分钟说300个音节,那么3分钟内就会说到900个音节左右,这会大大提高语音失误的几率,但如果把速度降到约每分钟240个音节,保持中速,就能避免“言多必失”,减少错误,还能有时间组织语言。

3.当众模拟测试。

采用模拟测试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诊治”不失为一种控制语音失误的好方法。模拟测试结束后由其他学生予以点评,找出缺陷或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指出问题并及时纠正。由于模拟测试是当众进行的,通过模拟测试,教师对学生语音的个别诊断,学生之间的语音诊断,还有学生的自我诊断都可以实现。通过不断的语音“诊断”和“纠正”,学生控制语音失误“量”的意识就会增强,这对最终的测试有帮助。而且每个学生通过模拟测试都有了实战经验,考试的时候就能轻松应考,有效避免低级错误。

4.建立“命题说话”项录音实例语料库。

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项录音实例语料库,筛选实际测试中高水平的“说话”实例及有典型错误的“说话”实例,让学生听辨,总结经验,对比查找自身问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说话”,结合自己的“说话”去比照、去模仿、去改进。这样有参照,有前车之鉴,就能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知道标准的、流利的“说话”是如何说的,知道有哪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会被扣分的。

综上所述,“命题说话”不是一项单纯的口语技能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人语音面貌和普通话运用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思维品质、语音基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想说好话题,平时就必须加强听、说、读及心理、思维素质的训练,加强语音训练,针对自身的语音错误与缺陷有计划地进行纠错练习,如果持之以恒地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准备,定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取得比较理想的等级。

参考文献:

[1]廖秀云.普通话机测中“说话”项的测评分析及教学培训[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92-96.

[2]李元,陈宜.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5-58.

[3]叶慧.机辅测试中命题说话失误分析及教改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88-91.

[4]杨焰.普通话应试过程中应试人焦虑原因分析与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6-70.

[5]解纪茹,卢志宁,刘允华.高职学生机测中“命题说话”项失误分析及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74-76.

[6]杨焰.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的应试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7):63-67.

[7]李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试项的应考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11):9-10.

[8]卢锦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应试技巧[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100-102.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第2篇

2、普通话学习测试。包含普通话词语表、古诗文朗诵以及命题说话,具有标准的拼音和发音。

3、普通话等级考试专用发音测试软件。专用的发音测试软件,测试普通话发音和普通话口语的等级水平,能够促进普通话学习。

4、开口说普通话。课程涵盖从基础发音、日常口语、商务用语、旅游用语到等级考试,各种课程可以训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既能练习,又能考试。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测优势 机测流程 测前训练

计算机网络、语音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Putonghua Shuiping Ceshi)得以实现和应用,适应了全面推广普通话、开展普通话测试的时展需要。推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由“人工评测”走向数字式信息化的里程碑,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得以跨越式的发展,是普通话测试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一、普通话水平人工评测的局限性

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2003年10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由于人类语言是一种口说耳听的“说—听行为”,加之汉语中字、音、义的庞杂组合及声、韵、调的音律变幻,声音只能靠录音设备来记录、播放或简单加工应用,很难将文字智能地转化为普通话标准音或通过音频来辨识标准程度,尤其在脱离文字稿的交流谈话时,更因无可参照的“标准声音”而无所适从,仍需通过测试员个人的听觉来辨识、评判。但人工评测中很难处理好定量与定性、精确与模糊、“宽”与“严”等关系,除了存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评分任意性问题,还有诸多局限性。

1.组织工作的效率低、成本高

普通话水平人工测试是测试员依靠个人听觉来评测每一位应试者语音标准程度的过程,一般每组需有2~3名测试员同时评测一名应试人员,一天按8小时统计每组的评测工作量仅约30~40名。测试过程中要通过现场录音、现场打分、综合评测分值、计算平均分值、填写表格、登分等等,测试完成后还需封存每人的试卷和录音磁带,报送上级测试中心组织抽查复审等程序,均由个人手工操作,费时、费事、费力。

2.测试员的评判难以客观、准确及稳定

人工测试后与测试员沟通交谈中发现,由于其测试时劳动强度高、神经高度紧张,需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经常造成测试员身心疲惫、头脑发胀,如果应试人读得偏快,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个别读音漏听、误判的现象,极易造成对应试人员评分的不客观准确。调查统计表明,对同一应试者在前两项“读单音节字词、读双音节词语”的测评中,几名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存有明显的差异。

3.应试人员不能适应、影响发挥

应试人员面对几位考官,学生面对老师挑剔的审视和严格的扣分,难免紧张、焦虑,甚至个别人员在测试“说话”项时,瞬间脑子一片空白,不能正常发挥,或说话时间不满3分钟,或说话流畅度欠佳。经对我院参加测试学生调查统计,在测试期间处于紧张状态、未正常发挥者占70%以上,表明人工评测对应试者测试成绩、等级评判的影响较大。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测试基本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该系统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PSCW)”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PSCP)”两个部分,实现了组织、测试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对照人工评测的局限性,更显机测的优势。

1.通过网络管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利用机辅系统进行测试,每场可以同时测试几到几十名考生,每天大约可测试一百至几百人次,测试效率大幅提高。人工评测时除测试员外还需配几名辅助人员;而机辅系统测试时,整个考场只需要2名考务人员,测试成本随之大幅降低。试卷由系统自题目库通过网络自动生成、随机分发,不需要出题、复印考卷,成绩由系统量化评分,省除人工录入成绩,管理效率得以几十倍地提高。

2.减少人为因素,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准确

机测对按照试卷文字稿朗读的前三项,由系统为每位应试者采集声讯、对照标准语音、测量偏差评分,计算机采用语音合成、中文语音评测等量化识别技术,其数值化评分尺度的把握可以全国统一,杜绝了人工评测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进一步保证了测试信度。机测无论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波动而出现的偏差,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

机测对第四项“命题说话”仅以录音方式采集声讯资料,应试者自己操控及单向说话,系统不予干预。其后由测试机构通过管理系统分配由2名测试员审听评分,即测试员只对每位应试者这3分钟“说话录音”在线评分,在没有“面对面”的视觉印象下,专注用听觉来感受其“语音面貌”和流畅性,便于准确判断评分;而2名测试员独立平行地同时审听、相互修正得出最终准确的成绩。

3.实现PSC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机测系统实现了管理过程、测试过程的信息化,比以前的系统功能、测试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测前报名、测中控制、测后数据分析、抽查复审及考生成绩查询数据等功能都集成实现,提高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

国家语言文字测试中心2010年还出台了《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评分试行办法》,对PSC试题中计算机无法进行比较辨识、需要通过人工进行评测的第四题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

三、计算机辅助测试流程及测前应试培训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一般由通讯网络、考场环境、计算机及音响设备、测试软件和应试者操作等要素构成。在测前需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练习,要熟悉上机测试的流程、操作规定及需注意事项;对测试流程进行介绍、演示,不熟悉测试流程会直接影响测试整体进程;讲解“机械比对式”评分规则,以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违反测评规则而失分,有助于应试者取得好成绩。

现场测试流程可分作“准备(备考选题) ——登录(输入核对考生信息) ——试音(调试设备及音量) ——测试(答题及录音)”等四个阶段,应按系统的提示操作。

在进入“试音”页面时,应以适中音量和语速朗读“文本框”中的信息进行试音,若试音失败,可提高音量再试一次,直至成功;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所定音量不宜再调整。有些应试者操作不甚正确,如麦克佩带位置不妥、声音偏小及变音颤抖等,使得系统接收的音讯信号偏弱或不稳定,导致合成音与标准音比对测量时评测偏差而失分。

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包括四项内容:①读单音节字词,②读双音节词语,③朗读短文,④命题说话。计算机系统自动评阅第①~③题(60分),由2名测试员远程同时评阅第④题(40分)。

进入“测试”界面后,才正式开始答题并实时录音,每一题都应在听到“嘟”的提示声后再开始朗读试题内容。第一题、第二题应按横向顺序朗读,第三题需控制朗读作品的语速及音调;朗读应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颠倒,语气语调准确,停连得当,不中断、不重复、不回读。测试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勿受外界干扰,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或者嘟嘟囔囔的发声。

第四项“说话题”需要采录3分钟的语音,在提前十分钟选择命题后,可重点准备此题的提纲、腹稿。当第四题页面出现2个题目供选择时,切不要用鼠标点击题目行,而应直接读出自己选中的题目字音,然后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答题说话。应像日常口语一样自然流畅,避免出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方言词直接转化成普通话词语等问题,这些会被测试员判定扣分。可以根据屏幕下方的时间提示滚动条适当调整语速,说得过快而不满3分钟就无话可说的,会导致因语音空白过长而扣分;还有的应试者出现离题、演稿、背稿、雷同、无效话语等现象,将直接影响该项测试成绩。

测试总用时约13分钟需全程录音,其操作鼠标按钮的点击顺序为:测试必读——随机抽题——新建——录音——停止——保存——退出。测试结束后均由系统依据“有效录音”完成等级评定和制作证书。

语音形式的PSC测试采用口试、录音方式进行,这种语言学领域的测试,是绝无仅有、全新的考试模式,无论是从测试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测前培训都是必需的,这是由PSC特殊性所决定的。经对我院首批参加机测的2008级学生(测前没有进行培训)与2009级学生(测前进行了集中培训)的测试情况比较,其“二级乙等”的通过率由87.5%提高至93.5%,说明测前的培训学习确是应试准备、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例如采用“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可以在线模拟测试,只需十几分钟就可通过网络自动评定其普通话水平,提供发音诊断报告,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提高普通话水平。

观察发现对PSC测试缺乏应有的了解、准备不充分、角色意识太浓、注意力稳定性较差,是造成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由于应试培训是短期的、功利的,需讲测试流程、应试技巧等,难免本末倒置、弄巧成拙;而提高普通话质量则应标本兼治,通过朗读、阅读及语言习惯训练,特别对非语言因素的思维、心理及写作能力等素质的长期培养,更能促进普通话水平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推广普通话的必然要求,可全面实现PSC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的历史性飞跃及跨越式发展。应试者需根据机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才能在机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毛洪贲,殷德顺.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技术教育,2011(6)

[2] 王丽娜,王彩霞.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因素分析与思考[EB/OL]. http:// /show.php id=4845.(2004-11-11)

[3] 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评分差异[J].语文建设,1998(9)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普通话 测试 词汇问题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26

Abstract The standard usage of vocabulary in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i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has been several kinds of problems in vocabulary usage in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to specify how to use vocabulary properly in Mandarin Test. The purpose is to guide the candidate to use the Mandarin vocabulary in a correct and standard wa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utonghua; test; vocabulary problems

为方便民众沟通与交流,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而普通话水平测试就是重要措施之一,其作为测查应试人员普通话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口语考试,在普通话推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及其重要性

词汇是任何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我们的日常对话均是由数个、十数个或数十个词组成的,这是人在没有文字依托情况下自觉运用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即普通话水平测试侧重的是对应试人员汉语发音的测试,而忽视了词汇在测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在“命题说话”考试环节,词汇的规范运用是考核的重要标准标准,如果测试中应试者不能规范地使用词汇,则直接影响到其测试的结果和成绩。

其次,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语音是作为直接的表现,但也是表层的表现,词汇和语法则是更深层次的普通话水平的体现。实践中,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是否规范不仅仅在语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最后,从实践角度来看,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在于通过测试使应试者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进而为人际沟通与交流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而日常的交流更多的是人们之间通过词汇的运用和表达来传递信息与情感。因此词汇掌握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由此可见,对词汇的考量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方面出现的问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超过21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整体发展较为成熟,测试内容和方式也相对合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骤的加快,当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地方方言融入测试词汇。普通话测试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障碍和误解。但是,一些应试人员在普通话测试中会有意无意地将地方方言融入普通话标准词汇,如:方言中经常出现“得劲”、“稀罕”等特色词语,普通话中的对应规范词汇应为“舒服”和“喜欢”。部分应试者在没有规范掌握普通话词汇的过程中会将地方方言不规范地当作标准词汇使用。

其次,大量使用外来语和网络语言。目前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这些学生也是受外来语和网络语言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语言。而在“命题说话”的测试环节也自然会受到此种语言惯性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蛮拼的”、“点赞”、“WIFI”、“板砖”、“顶”、“杯具”、“打酱油”等词汇。

再次,在测试中使用不恰当使用缩略语。各类缩略语以简洁、方便、快捷,满足了当代社会追求快节奏的心理,越来越受到青睐,如:减负(减轻学生负担)、维和(维持和平)、研招办(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中文系学生会宣传部)、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再如课程名称的简称有:大英(大学英语)、法基(法律基础)、文概(文学概论)、毛概(思想概论);还有一些字母缩略语,如NBA,PM2.5 等等。

最后,词汇与语法相互之间搭配不恰当。词汇和语法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和载体。而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当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也经常出现词汇与语法相互之间搭配不恰当的情形。如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妈妈为白了头”,有主谓成分搭配不合适:“社会秩序不太安静”,有重复累赘:“我小的时候特别十分喜欢打乒乓球”。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成绩,更深层次而言,也会直接影响到了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 规范引导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运用的建议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关词汇的不规范运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已经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权威性、科学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规范,引导。

首先,加大词汇在测试中的比重。目前词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占到10分,这相较于旧版的测试大纲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其所在比例仍然仅有10%。这就决定了对于许多应试者而言,其不愿过多地将精力付诸词汇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上,而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语音这一“重点”。当前,在普通话一级水平标准中已经明确词汇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错误,则应试人员不能获得一级证书。在以后的测试中应适当扩大词汇在测试中的比重,同时也明确词汇在各级别标准中的地位。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强化应试人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关词汇规范使用的重视程度,进而取得显著效果。

其次,坚持词汇规范评判的原则。语言规范是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最一般的抽象和概括,是使语言保持自身社会属性、民族属性的一种手段。语言的规范化运用从本质上而言是人类通过自身力量对语言自然发展变化的强行干预,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此种干预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普通话的适用和推广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语言、文字和语法的规范化运用,进而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为社会交往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障碍。因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判过程中,评判者应该坚持规范评判的基本原则,应该坚持规范词汇的正确导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测试对象的差异性,对于一般的社会民众而言,测试中少量的不规范的词汇运用,只要不存在影响沟通和交流的情形,也应该是被允许的;而对于那些专业从事语言职业的应试人员而言,则应该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以促进其规范意识和规范程度,进而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再次,坚持词汇动态评判的原则。在坚持规范评判原则的基础上,也要意识到动态评判的重要性,谨慎对待有争议的词语和语法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是绝对的,而词汇的规范则是相对的。一定时期的语言规范只能为特定时期的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同,一个时期是不规范的词语、语法,另一个时期可能是规范的,规范与发展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因此,对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和语法现象,应持谨慎态度,测试评判时不可武断以错误论处。尤其是对于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出现的新词语,在进行评判时更应该加以注意和区分。这些新词语并不完全都是不符合词汇基本规则的,有些新词语是符合造词原则的,同时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使用度,对于这些词在评判时就应该以宽松的标准加以对待,例如“点赞”。因此对待新出现的词汇要加以区分,坚持动态评判原则。

然后,重视口语能力和日常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词汇不规范使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如应试者的日常语言使用习惯、心理素质以及外在环境等等。如有的应试者接触和使用普通话的时间较短,在思维深处仍较多地受到方言母语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词汇使用和言语表达方式,当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容易将地方方言中的词汇误认为普通话标准词汇,进而出现不规范词汇的使用现象。因此,应该注重日常的口语能力和训练。语言的学习和口语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存在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语言习惯的养成最为关键的是儿童期,因此应该从中小学就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通过加强“说”的训练,对“说”的成果予以评价,进而建立达标项目。

最后,应做好应试者的心理素质锻炼。相关研究表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规范词汇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关系。对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其直接的表现模式就是对话与交流,而这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测试模式,一些应试者由于心理素质方面稍弱,会在测试过程中存现紧张心理,进而不自觉地出现词汇的不规范运用。因此,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应试者应该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创造对话环境,主动与人沟通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的心理。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运用并非是一个全新但却是极为严肃的话题。如何实现普通化水平测试中词汇运用的规范化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相信随着对该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相关措施的采纳落实,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的词汇规范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师生 普通话水平 教育策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学家认为幼儿一般都能在1-6岁的时间里,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习得母语。在幼儿园,语言是幼儿教师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重要载体,因此幼儿教师能否掌握与使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与幼儿语言发展的成效。幼儿师范教育是培养幼儿师资的专业教育,普通话是幼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用语。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已把普及普通话纳入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纳入师范生教育教学及职业技能训练,纳入学校管理常规,把普及普通话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促进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幼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从而增强幼师生职业语言素养已成为目前广大幼儿师范院校亟待思考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夯实普通话理论基础

提升普通话水平,首先要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认清自身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实质性的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应明确普通话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为幼师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充分利用为提升幼师生语言素养所开设的“现代汉语”、“教师口语”等课程,系统的传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使幼师生掌握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以语音学习为主,词汇、语法学习为辅的三要素兼顾原则,明确语音的改变是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首要任务,并将语音教学中的声、韵、调以及语流音变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语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普通话的发音与正音的训练。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教师应从语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普通话声、韵、调及语流音变做系统的分析与发音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对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并通过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规范发音的意识。并指导学生参照所学理论进行自我语音诊断,找出所使用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强化训练,有效做好方音的矫正,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学生的发音差异,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切实达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在实践训练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已将大力推广普通话、在课堂教学与校园日常交际中使用普通话,从而营造语言规范的校园环境视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应重视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师生普通话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把所学到的普通话知识理论转化为语言表达与运用的实际能力,使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实践训练是普通话理论教学外的“第二课堂”,亦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重要阵地,幼儿师范院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幼师生普通话的培养落到实处。每年9月份第三周是全国普通话的“推广周”,幼儿师范院校应抓住此契机做好普通话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在学校宣传栏、教学楼等醒目位置张贴推广普通话的海报、宣传画及倡议横幅,聘请普通话测试人员做相关知识讲座,并可在校园内公开选拔“普通话形象大使”,为普通话在校园中的普及与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为强化普通话的表达及运用能力,可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在学生戏剧协会、歌咏协会、朗诵协会等人员招募及协会活动、演出中,将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来执行,并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绕口令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乐趣中逐渐实现普通话水平的真正提升。

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检验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的口语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促进了普通话的培训与推广,同时普通话的培训和推广又是提高测试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为提升幼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其在测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幼儿师范院校应定期举办考前辅导班,帮助幼师生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与内容。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对测试的内容与评分标准进行具体的讲解与说明,使幼师生了解测试的过程、标准和要求,充分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从而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同时,在考前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应考学生要提出明确的达标要求(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外教育单位的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其中语文教师不低于二级甲等),为考生指明现实目标与努力的方向。在测试的几项内容中,提醒考生尤其要注意命题说话这一环节,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因此,考生应时刻注意个人在自然会话状态下所呈现出的语音面貌,按要求说满三分钟即可,口头写作的水平并非考查的重点。其次,为确保考生考出真实、满意的成绩,学校应抓住考前培训这一关键时期,开展考前模拟测试,并做好测试后的成绩评定工作,使学生对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与努力整改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使幼儿师范院校的普通话培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语

幼儿师范院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幼儿师范院校应积极探索有效提升幼师生普通话水平的培养策略,夯实幼师生的从教技能与从业素质,为祖国的幼教事业培育与输送合格的幼教人才。

[本论文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幼儿师专普通话培训策略的研究――以黑幼专为例》课题号HWZC2013-11]

参考文献:

1、孟广智.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2、于洪涛,田宗会,孟晨.浅谈普通话水平培训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