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

2.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先写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题目自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例文中获取写作素材的方法。

难点:训练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准备

《网络:使作文教学更加鲜活――状物类作文》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浏览网站,激发习作兴趣,活跃气氛

师:大家都比较熟悉银杏,但你有没有认真观察过它有什么特点、思考过它有什么价值呢?大家肯定想再看一看,下面让我们一起浏览专题学习网站。

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进入作文专题学习网站,点击导航栏中的“例文点导”,再打开网页右边“友情提示”中的“银杏”,有关于银杏的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资料。

师:刚才同学们上网浏览了有关银杏的资料,请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出了银杏树的样子,有的学生讲述着银杏的特点,有的学生阐明了它的价值。

设计意图:利用作文专题学习网,给学生图文并茂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了写作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专题网站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学生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整合网站资源,在线点拨方法

1.初读例文,感知内容

学生轻声读例文,思考:这篇例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2.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学生自读,思考:沈平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完成《银杏》这篇习作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读写迁移,运用写法

师: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特产?

学生如果选写家乡特产方面的内容,可以点击导航栏中“素材汇集”,打开“素材库”中的“家乡特产”,查到连云港的特产,有“过寒菜”、“古安梨”、“云雾茶”、“对虾”、“豆丹”、“海带”、“沙光鱼”等详细的文字介绍以及高清晰度的图片。此外,还有“苹果”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录像,“云雾茶”畅销国内外的实况剪辑等。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不会煞费苦心地去想内容了。如何来写?教师在线点拨: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特产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再询问他人和查阅专题网资料,介绍该特产的营养价值、用途、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通过询问他人和查阅专题网站资料,介绍该特产在食用或使用时注意的问题。介绍特产时不要平均用力,要注意有详有略,侧重注意一两个方面的内容,注意说法要有根据。学生如果感觉还有困难,则可以先欣赏佳作,由仿写发展为创新,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4.学生起草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作文专题学习网站中的“素材库”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材料,解决作文中“米”的问题。同时,“在线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使课堂处处流淌着灵动。

(三)互动交流,教师在线为学生排忧解难

作文专题学习网站在导航栏中设有“聊天室”、“专家门诊”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入同一聊天室,通过输入文字或剪辑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即时对话交流。无需说出真实姓名,不管成绩优劣,进行真正平等的交流。这时,学生容易说真话,说实话。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查阅的资料很多,但是不会安排,教师或学生可以在线耐心地引导他注意自然段与自然段的过渡、各段的先后顺序等,直到他会写为止。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教师为学生及时排忧解难,尤其是能帮后进生解开写作“疙瘩”,使他们乐于写作。

(四)在线评改,及时反馈,课堂鲜活精彩

传统的作文评改常常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后,交给教师批改,对习作做一个定性评价。学生只是看看评语和分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建议。久而久之,学生就只知“作”而不知“改”了。“改”的过程是完善“作”的过程,好的作文,往往是经过学生反复修改的。因此,作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但会写,而且会改。为此,作文专题学习网站在导航栏中设有“百家争鸣”,可以把学生的作文(要经过学生自己同意)到网上,学生只要有想法与感受,点击“学习论坛”就可以发表意见。如果别的学生看了“学习论坛”的内容,有相同的话题和想法,可以在这个话题下面进行回复。

如看完张同学写的作文《苹果家族》,有的学生回复说:“如果平铺直叙地介绍苹果的产地、历史、种类等,容易淡而无味,小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苹果写活了,很生动。”有的学生回复说:“用旅游参观形式把读者带入童话世界,这样的构思真是独具匠心!”也有学生回复说:“好是好,要是突出几种苹果详细写,是不是更好些?”全班学生都可以看到及时的回复意见,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出现偏差处给予适当点拨,并及时表扬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告诉学生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设计意图:作文教学中通过高效率的反馈,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批改时间长、没有平等性、缺少广泛交流等弊端。学生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参与程度高,形式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反馈带来的是作文教学的高效率,作文教学鲜活而精彩。

(五)在线发表,精品荟萃,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发表到作文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精品荟萃”栏目,让大家共同学习。如倪同学平时作文写得不好,对写作兴趣不高,但我发现他写的日记不错,就在网上发表了他写的《过寒菜》,倪同学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了,高兴极了,逢人便说自己发表文章了。从那以后,他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且作文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作文专题学习网站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也让所有学生共同分享优秀的作文,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1.构建作文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并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开放的资源库对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资料呈现有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元性。学生根据需要查找浏览,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便会乐于写作。

2.大家参与评改,及时反馈,精益求精。作文专题学习网站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方式,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作文进行大面积的评议和修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监控学生的习作,发现问题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在讨论区,让学生以回复的方式进行修改。这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别,大家都可以参与评改,提高了反馈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作出恰当的引导总结,让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作文教学充满活力,精彩迭出。

3.发表佳作,激发习作兴趣。通过作文专题学习网站开展作文竞赛活动,优秀作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精彩的作文会越来越多。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2篇

1. 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无内容可写,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处于生活的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转变的速度会加快——做一个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强调的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在他那种率真而透明、质朴而天真的感觉中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既是最初的写作方法、最原始的写作手法、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更是“到生活中去,从实践中来”的最高境界。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时刻伴随我们左右,美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审视美,开启他们的审美观,激发表达美的欲望,触动学生心中那一根跃动着的创作灵感,学生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带着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写出真人、真事、真情,这才是学生的作文——一个个鲜亮的生命!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生活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在农村,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山峦、涓涓的流水,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家庭琐事,亲身体验,学会技能。社会万象,变化多端,总结经验,学会生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感,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在社会中,学会做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正确人生观的过程,使学生的作文不仅有内容,更有灵魂。

2. 构建积淀式的学生阅读模式。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能力。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外在的表达。读文可以积累丰富、规范的书面语言;读文可以了解篇章结构,学习布局谋篇。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读好书,培养喜欢读书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词句积累和写法积累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选择美文、美句让学生欣赏,更可选择学生习作中的美文、美句让学生欣赏,以增加学生的积累,激发兴趣,更能激励学生注重阅读积累。在帮助学生打开一个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窗口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在相当数量的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以读悟写,以写促读,最终达到读写双通。

3. 构建渐进式的写作技巧积累模式。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本,许多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文本,也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从教材的文本入手,拓展教学的范围,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拓展写作思维,提升写作能力,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典范作用,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桂花雨》的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点拨思绪:(1)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你最喜欢的是什么?(2)在你的记忆中,你最喜欢的特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过头来,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们?(4)谁不喜欢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写成文章介绍给别人呢?这样的作文引导,注重挖掘学生记忆深处的生活积淀,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怎样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具体,说详细,使即兴的口头作文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然后再帮助学生对作文的主题进行提炼,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把家乡青青的茶园、翠绿的毛竹、清澈的小溪变成学生眼前优美的画卷。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因地制宜;乡村特色;积累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92-01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在习作素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立足农村,就地取材,丰富写作素材。

一、体察农村生活

(1)体验传统节日,写乡俗民风。农村人特别注重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清明,了解各地祭祀祖先的不同之处,听长辈讲讲先辈的故事;端午节,与家长一起去河边采粽叶,观察粽叶,学学怎样包粽子;中秋节,了解每一种祭品的含义,参与祭拜月亮的过程。过年时,农村的习俗则更多,如过年前必做的蒸馒头,年后正月十三的“上灯”,以及之后的“落灯”。只要学生采集到材料,他们就乐于写作。一学生在学裹粽子之后写道:“只见奶奶先把三片粽叶依次轻贴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轻轻一圈,就成了一个小漏斗,挖一勺米慢慢地倒进去,右手大拇指按按紧,然后把粽叶围着小漏斗裹几圈,再用一片粽叶还没包完的粽叶里,绕着粽子把有口的地方紧紧包住,不让米漏出来。最后,奶奶咬着粽绳的一头,右手拿绳子另一头,一扎,一个粽子就裹好了。”这段文字中“贴、夹、圈、倒、挖”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之所以既准确又生动,完全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2)学习农技农艺,诉劳动甘苦。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习作7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长,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时值农村收麦栽秧之季,教师开展了“当一小时农民”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利用周末跟家长或学习割麦、晒场、栽秧,或学习翻地、平土、点豆。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劳动的甘苦,感受农民的勤劳,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好不容易把半口袋麦拖上担子,我全身骨架都软了,张着嘴不停地喘气,头上的汗一个劲儿地滚。歇了好长时间,我才慢慢把扁担的一头放上肩,和妈妈抬起来向前走,可两条腿怎么也不听话,走起来像鸭子一样左右摇摆……”农村有许多能工巧匠,还可以让学生当一天“篾匠”,养一天蚕,等等。

(3)欣赏家乡特产,抒爱乡之情。土产特产,其本身包含着“独特”之处,这显然是作文表现“个性化”的极好材料。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很多特色种植、养殖及小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访家乡葡萄园、品尝“樊川小肚”等小吃,学生对家乡的爱会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4)寻找农村变化,倾自豪之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亲身经历的,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并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变化:有人从土灶说到煤球炉,又说到液化气;有人从土路说到石子路,又说到水泥路、柏油路;有人从种麦栽秧说到“十里栽花算种田”,有了细致的观察,习作自然言之有物。

二、观察农村风景

农村学生生长在农村,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他们眼中少不了蓝天白云、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农村的一年四季变化大,春天,带学生去看睡了一冬的麦苗,看燕子怎样搭窝筑巢;夏天,让学生去树林中捉知了,去小河边钓鱼;秋天,让他们观察雾起雾散,欣赏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大地的黄;冬天,让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尝一尝雪的味道。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体验,真情则自然流露:“清晨,一层轻纱飘浮在村落之间,几声鸡鸣犬吠将乡村唤醒。太阳懒洋洋地爬上树梢,散发出淡淡的光芒,薄雾也识趣地溜走了。铺在农作物上的一层糖似的浓霜也渐渐融化了……”只要留心,多样的乡村风光可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积累农村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农村学生既应在书籍中欣赏优美词句或精美片断,也应该积累一些鲜活的农村话。比如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也有形容人多事的“吃饱了撑的”,形容人很忙的“丢了翻耙拿扫帚”,称会挣钱的人为“钱锥子”,称“柳树发芽”为“爆青”……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农村语言,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具体,语言也生动有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要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立足农村,让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丰富素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反弹琵琶,诱导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突破常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为了激活创新意识,创新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常规迥然有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能另辟蹊径,立意深刻。

例如,《薛谭学讴》一文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学无止境”“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自足”。但就这一则故事来看,又具有两面性。我们不妨启发学生“反其意而为之”。首先,薛谭跟老师学到了一些技艺,提出要告别老师,并没有什么不对;其次,薛谭要求告别老师的理由值得探讨;再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这值得肯定吗?难道薛谭这位徒弟终身没有出山的日子吗?这种逆向思维的激发,可以引导学生跨出“一般化”的樊篱,走出模式化思维的框子,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其实,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强调在立意求新时不能脱离实际,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二、旁敲侧击,诱导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法,从侧面扩展思维,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有一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鲜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纵横驰骋,诱导发散思维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创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地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家乡的特产》时,完成“范文引路《家乡的银杏》”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银杏节有更多的人来品尝家乡的特产银杏、观赏银杏,看看银杏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银杏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银杏,堆满筐的银杏,剥开壳的银杏,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共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银杏圆圆的,青青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银杏成熟时,当你走进银杏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个个绿绿的银杏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银杏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描述时,学生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装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在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媒体群的整体优势。下面谈谈高年级作文的指导:

(一)例文引路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写《春游____》,以《九寨沟》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仗”,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二)观察指导

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可写的难题;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

(三)作文评议

当学生通过观察指导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好的投影胶片上进行片断练习,即练习写好文章的重点部分,“把话说具体”。评议作文时可以选择上中下不同学生的典型文章,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师生在都能看到被评习作情况下按写作目标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共同分析评价。虽然被评议的作文只是极少数,但面及全部,教师示范批注、修改;全班集体评议、修改,学生自改、互改。既充分肯定成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友好竞争,巩固提高;又相互指出缺点和修改的方法。学生看着被评的习作,随着教师的点拨,受着伙伴的启发,获得众多信息,及时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予以修改,劣作变佳,佳作更佳。这样,不仅能巩固强化写作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评议、修改的能力,使其写作水平上升一步,又能增强自信心,增添习作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口语交际

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多媒体教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把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精心创设声像并茂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说话训练中去。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训练课《我的家》时,我制作了一个《欢迎来我家》的课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活泼可爱的“小蓝猫”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和家庭的情况,并提出希望和同学们交朋友。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跃于眼前,都争先恐后地要上台来介绍自己。随着课件中联欢会场景的出现,全班性的活动展开了。同学们一个个上台作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还说了希望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自由交流,互相了解年龄、性格、爱好以及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气氛非常热烈。可见在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语言环境中,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了。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书法赏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书法协会

书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