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一、“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个地处城区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630人,98%的学生来自农村,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占在校生的76.1%,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在校生的55.9%,这些大部分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因其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现状表现如下:

1.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失衡

据调查,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大多是用电话联系,一般是两周一次,有相当部分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些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所谓的“老师”常年在外,孩子缺乏亲情关爱,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致使许多孩子自卑、封闭、空虚、逆反、冷漠、难以沟通。

2.隔代抚养,德育教育力不从心

现实中,许多“留守学生”都是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教育观念往往都很滞后,他们只给留守生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却很缺乏。另外,祖辈与孙辈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难以交流。因此,家庭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是力不从心,德育教育更是一片空白。

3.特殊时段,监护真空,道德失范

每逢节假日,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就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在家里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道德品质无人规范,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配合相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德育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可能只凭几节课,无法进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无法到位。同时,当前社会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严重影响,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瞄准了“留守学生”,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还勾引一些女生过早步入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是当前教育的难题,我们必须探求解决措施,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对策,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重新定位农村教育。

二、“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成人成才”,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总结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如下对策:

1.推行“档案”管理

学校推行留守学生档案化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各学校将留守学生记录造册,包含学生的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着重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空间上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时间上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

2.建立“代管”制度

学校与家长商议:班主任是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老师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主要任务是:定期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弥补学生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3.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留守学生有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第一,农村学生家长学历较低,文化知识尚浅。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大多数只是初中毕业,他们读书时成绩好的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继续上学,念中专的较多,而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城市生活,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只能选择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这样的学生成为今天学生的家长。即使他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当时班里的差生,还有的初中都没有毕业,所以现如今农村家长学历很低,文化知识很浅。

第二,农村家长家里耕地较多,少有农闲时间,忙于打零工。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外流,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们家里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多,农村家长需要起早贪黑不停的忙碌农活,平时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家长教育严重缺乏,有的家庭不仅缺少家庭教育,而且中学生或大一点的小学生家长还让特别农忙时放学回家做饭,孩子的作业不检查就算了,就连写作业的时间都变得少了。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变化,农村家长还要在农闲时打些零工以维持家用,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有些家长甚至把家庭教育简单理解为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那样简单。

第三,农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较少。农村家长与孩子的老师沟通机会很少,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会外,家长很少平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许多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任课教师是谁,这种缺少家校沟通的教育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长家教方法简单,大致分三种情况。第一种过分溺爱,目前农村家庭,已由过去的多子女变为两个孩子或独生子女,由于孩子少了,家庭生活条件相比过去好了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具体表现在有的家长一味迎合,百依百顺,过分地关心呵护。这样的孩子成了家庭的主宰,惟我独尊,自私冷漠,不通情理,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第二种过分的指责训斥。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疏于管理。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家长不去认真查找原因,以自己干活动较忙为借口,一味的指责、训斥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抵触情绪,当孩子受到挫折打击时,父母经常责备。第三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淡漠。家长对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不了,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和隔辈或与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则更缺乏亲人的理解。孩子不能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自闭孤僻性格。

基于以上的现状,学校应如何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切实有效做好家长学校培训工作。首先,每一个农村中学都要创建家长培训学校,给家长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家长培训学校有专门的领导负责,有家长学校培训教师,有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活动日程表等,并按计划开展好各项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教师大部分是学校有很高声誉的教师,他们要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要么有着深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么有着广阔的专业知识。其次,家长学校要有专门的家长培训教材,学校的教育主要面向学生,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没有,家长学校的培训教材要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征订,一个是学校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校本教材,这样做既有家庭教育的理论支撑,又有家长的校本培训。

第二,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便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是每个班的家长代表,每个委员会成员要代表不同层次的学生,家长委员会可以参加学校的班子会议,学校周工作例会,也可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建设和重要决策。家长委员会要协调好学校领导、老师和每一位家长之间的关系,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的联谊活动,还要协调好各村领导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各项工作。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中层管理者 思考

一、前言

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校决策和战略的执行、战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基层管理者与决策层的管理沟通等的责任。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是高层管理者和学校管理相关人士需要认真研究和重视的课题。

二、中层管理者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具有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在学校所有管理者中处在重要和关键地位。

中层管理者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有:(1)中层管理者是学校战略决策的执行者;(2)中层管理者是学校战术方案的制定者;(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衔接和沟通的桥梁。

三、中层管理者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中层管理者流失

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各方面足够的重视,从理论上、政策上、措施上促进了他们对学校的有效管理。但大部分学校缺乏对中层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由于很多学校内部存在着关系林立、“人情大于法”的现象,致使中层管理者处于对下属的不合政策、不合规定的做法管不了、甚至不能管的境地。而且高层管理岗位少、升迁机会小,在环境、工作待遇等方面不合心意或受到打击、压抑的情况下,他们只好一走了之。

2.中层管理者管理理论和经验缺乏

大多数中层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很多学校的中层管理者的来源是普通员工,这些员工由于在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中表现出色而由技术骨干提拔起来。他们虽然是基层工作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层管理者的合适人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必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在担任领导职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中层管理者执行缺乏力度

学校的中层管理者由于缺乏应有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个人影响力和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力度等原因,对上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和政策缺乏理解和思考,从而在政策和战略方案的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和有效性。

4.中层管理者缺少与上、下级沟通和联系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高层领导对中层管理者不信任,缺乏对中层管理者沟通和桥梁作用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直接指挥基层管理者、“架空”中层管理者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层管理者沟通和领导能力的欠缺,使学校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做到“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使学校的战略、政策和方案的制订同贯彻、落实、执行发生脱节。

5.中层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差

有时由于中层管理者素质较低,他们对学校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和方针缺乏理解和领会,在战略的贯彻和战术的制定过程中,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会处理,不及时反映或不会反映,与基层管理者缺乏沟通和相互信任。在日常的工作和对政治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四、对策和建议

1.对学校高层管理者的建议

(1)正确认识中层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和在学校中的作用。优化中层管理岗位,针对每一个岗位,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机制,做出有区别、有政策、有激励、有制约、有考核的办法和措施,让他们自觉去执行学校的各种战略,让他们有动力、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性地去工作。

(2)高层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抓起,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管理理论水平和能力。在各方面给中层管理者带好头、掌好舵。

2.对学校中层管理者的建议

(1)加强对政治思想的学习,加强对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管理能力,提高与管理相关的统率力、预见力、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力,树立全局观。

(2)要正确理解学校的战略、方针的实质和精髓,懂得怎样去落实、贯彻,怎样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3)认清自身在学校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当好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专业技术职员的“三重”角色。

(4)加强同上下各部门和同级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3.学校应该慎重对待中层管理者的聘任和选拔工作,做到知人善任,聘任有依据,选拔有标准,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层管理者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机制

对外聘任要讲求实际,尽量不出现为名为利而聘请不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级人才”;对内要提拔业务能力好、思想素质高、讲奉献、有能力的技术骨干,将他们聘任到最合适的管理岗位上去,发挥他们的特长。

4.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灵活运用各种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层管理者在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

中层管理者是学校人才的中坚力量。怎样留住和正确使用他们,是高层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实行各种激励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留住优秀管理人才,使他们在实现学校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使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在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考核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机制的制定要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准确、清楚,而且要与考核评价制度挂钩。

(2)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层管理者要做到自身廉洁、公正不偏,在学校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与中层管理者的情感交流,信任他们,并为他们所信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3)激励机制要体现出灵活性。除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给他们以股票期权,体现所有者身份,在住房、旅游、休假、保险等福利计划方面要灵活,对技术部门实行协议工资制,对销售部门实行提成工资制,对管理部门实行年薪制等。

(4)有一个系统、公正的评价、考核体系做配套。坚持“三重角色”认可原则、多层次评价原则、部门分类评价原则。考核和评价要及时、公正、全面、系统,内容应包括道德素养和品质、管理工作实际完成及贡献、领导素质和能力、领导环境和技术业绩等方面,但主要以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衡量的依据和标准。

(5)激励不能过度,必须考虑个人的承受能力,不要物极必反。

(6)考核结果除了要与薪酬挂钩外,高层管理者还要与中层管理者就考核结果进行沟通,指出其优点和存在的不足,避免工作和绩效考核时的矛盾和误解。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农村中学;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一、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摘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英语教师的口语不好,不能够说出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那么,学生没有可以学习、效仿的对象,英语口语肯定不会好。其次,教师是英语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能够拥有标准、流利口语的教师,他会很愿意与人用英语交流,当然在课堂上喜欢用英语提问学生,并希望学生用英语回答。

(二)学生缺乏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在农村中,应试教育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这里的人们大都希望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希望通过考试能够有机会开创另一片天地。所以,无论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认为,只要能够在考卷上选择出正确答案,写出能够得高分的作文,就可以了。他们忽视了语言是交流工具这一语言的本质功用。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形成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加强英语口语练习的氛围。

(三)学生对英语口语的使用有恐惧心理。

形成英语的交际能力,这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但是,许多学生都对开口说英语存在心理上的恐惧。他们担心自己的英语说的不流利、语法错误、发音不标准等等,会招来其他同学、家长或教师的嘲笑,而不敢开口。

(四)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

城市中的重点中学众多,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投入倾向于城市中的学校,从而忽略了农村中学。使得农村中学没有经费建设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教学器材。对学生学习英语以及英语口语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促进英语口语学习,完善英语口语教学的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但国人走出去了,更有许多国际友人(包括个人和企业等)来到我国,英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的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英语口语的学习,以便适应要求。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不高,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又因为农村的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下到农村基层。这就要求学校和学校的现有教师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教师到大专院校、重点中学、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学习,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为教师提供了到其他学校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营造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学校或英语任课教师,可以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英语以及英语口语营造学习氛围,使英语学习在整个学校中形成一种文化。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文化周,在这一周,鼓励大家在见面时用英语交流、举办英语歌歌唱比赛、以英语为交流媒介的辩论赛等等。

(三)帮助学生克服开口说英语的恐惧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在英语教学及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发言,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四)注重城乡教育投资均衡发展。

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的教育投资问题,切实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为农村英语教育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例如:磁带、光盘、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并帮助学校充分使用这些设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资金没有到位的时候,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设施,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模拟课程,朗读或背诵学生自己喜爱的课文、诗歌、电影电视台词等,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15

一、基本情况

本县是以农林业为主体的山区县,整体经济欠发达,而本县经公桥是典型的偏远乡镇,与安徽祁门、池州相邻,全镇总人口1.5万。下面就是一经公桥镇小学为例(以下举例均为该镇小学)来阐述:在籍学生650万,其中留守儿童171人,占在校学生数26.3%;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以父母双方出外为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一方外出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1%;以隔代监护居多,其中以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12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18%;以叔父、姨夫照顾的3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47%;以其他亲情和朋友照顾的1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37%;在校住宿的有6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8.01%。

二、历史根源

“留守儿童”从历史根源上讲,不只是现代化工业的今天才有,可以说从很早时期就产生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科考中举之人,得到朝廷的重用,任命在外做官,留下家眷在农村老家,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再讲近点,六、七十年代,很多做父母的在外工作,成天忙碌于工作上,无瑕顾及孩子,把孩子也留在家中,同样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只不过当时环境、时代与现在不同,人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更没有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来投入、关注这些特殊群体;二是这些留守儿童在当时为数不多,所占比例不大,影响较小,从而未引起重视;三是留守儿童在当时条件下,意识封闭、思想单纯、思维单一,成天关注的只是读书、吃饭,也不考虑其他事情,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面向世界打开了国门,由封闭走向开放,工农业等各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量的国外企业进入国门,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诞生,国民意识也随之开放、转变。赴外打工、自己办厂也随运而生,这样一来,企业发展迅速,这样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但仅靠城市无业人员来满足这些企业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招聘员工范围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相对过剩,仅靠几亩田难以维持家庭生活,所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奔向各类企业,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儿童在家里,这也就造就了这些特殊群体。据有关专家预测,近几年内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三、现状

以经公桥镇为例,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虽然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甚至一些务工人员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不仅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而且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出生活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受父母在外的影响改变了自己,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生活带给他们的是缺陷、不足,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非常严重。具体体现在:

1. 监护人的缺陷。以该镇留守儿童为例,隔代监护占大多数,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临时监护。常见的问题有:一是隔代人生长的年代相差悬殊,监护人文化素质低,导致两代人思想意识差异,祖孙难以沟通,语言交流少,造成留守儿童孤僻性格的养成,这是当前留守儿童留守生活养成的普遍现象;二是隔代人观念不同。祖辈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小辈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造成留守儿童个性十分任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说错的话和做错的事均要坚持到底。还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担任监护人,更容易导致孩子心理不良。“留守儿童”始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旦受到责怪和批评,与监护人之间可能产生心理隔阂,更不要谈交流,心事全部放在心里,养成不愿与人交流等不良习惯。

2. 情感的缺失。据有关资料介绍,父母亲情在儿童子女中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因素。没有了根本元素,儿童心理就会存在缺少依靠感。很多家庭刚出外打工,这段时间能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在外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挂念逐渐淡化,就减少了与子女的交流次数。子女在家也就淡化了这种亲情,时间一长有些孩子产生埋怨、仇恨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和其他事情上。

3. 家务活成为负担。在留守孩子中,虽然是隔代监护,从事家务活虽不多,但还有不少寄宿在学校和寄养在学校和寄养在亲戚家。这些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外,课外时间不得不把原先是父母做的洗洗涮涮的事做下来,有的不能适应从事的事情被迫力不从心地去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一是不能得到正常的休息,影响学习,又造成对身体的健康不利;二是有些孩子很多家务根本不会做而显得无奈,养成得过且过,卫生习惯淡化等不良习惯的养成;三是由于受年龄影响和平时锻炼少,一旦从事家务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四、对策

1.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是摆在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所迫切解决的工作。可由学校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派出所等部门及监护人,利用单位富余人员、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起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人员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的了解、督促、关爱和帮助,及时掌握了解对象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促使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保障留守儿童在全民关怀的环境中成长。

2. 选择好监护人,提高监护人身心素质。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出外打工者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考虑监护人的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并要强调临时监护人的职责,完成家庭教育,不但要使他们了解自己履行的义务,还要行使好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一切要从小孩的身心健康出发,对临时监护人的选择,必要时可以参考小孩的意见和选择,不要一味的从方便的角度去选择。另外对临时的监护人,可由政府、学校牵头组织参加专题子女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