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 回归主流 随班就读

一、“一体化”的理解

“一体化”是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在英国称“融合”,在美国称“回归主流”。在我国,大概因为它源于外国,在有一个大概方向的前提下,叫法并不统一。

“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方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人尽可能的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与健全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人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人隔开的传统教育形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我们认为,对“一体化”的上述界定,是比较全面的。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传入,人们常会理解的比较片面,对其可能会导致的特殊教育实践中的弊端,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比如,有文章称:目前国际上走的是“一体化”的道路,它把残疾人和健全人打一片,平等参与,融为一体,回归主流,回归社会。……我们在大学里成立特殊教育学院的形式也将过渡,我们也走一体化的道路,残疾人也可以上普通大学。

这段文字容易使人产生一些误解,仿佛残疾人可以完全在普通学校中与健全人一起“同步学习”。

残疾人群中残疾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残疾人都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一体化”的目标是使大多数残疾人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与健全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要改变的是以往要将残疾人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人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

关键词:是“主要”。“一体化”的实质,是让残疾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最少受限制”,是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考虑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减轻因残疾造成的困难和障碍。换句话说,必须要有相应的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如:聋生随班就读,就应配备手语翻译,这就涉及到学校编制等政策法规性问题。同时,翻译还存在一个对所翻译的学科是否明了的问题。

再如技术支持系统,肢残者要装配假肢或矫形器以及必要的生活器具,盲生所需要的阅读器、盲文打字机、触摸式音码器及盲人计算器等,一般的高校恐怕难以配套解决。而聋生使用的助听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但我们都知道,它并不能完全解决外部语言交流问题。

随班就读还有一个大障碍:残疾学生(主要是视听障碍)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所学科目的深度和广度相脱节,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有些课程是无法同步的,最起码目前是这样。但是有一部分课程可以做到同步,一些残疾人完全可以走到普通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听课。

二、“随班就读”还不是主体

对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状况,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在普通大学随班就读”。目前,这种教育安置形式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在《关于做好高等院校招收残疾青年和分配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残疾考生是指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的学习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者。

肢残,仅仅是残疾人的一部分。并且,现在并没有确切数据表明,残疾者随班就读比例以及占整个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开普通班招盲聋大学生先河,但仅仅是已有的先例。

我国残疾人随班就读的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基本上属于空白。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物前提,这可以说是铁的理论。残疾人诸如看不见、听不到、感知范围狭小,速度慢,语言思维的水平提高慢,行动不便等都是不争的事实,不会因为我们具有美好的愿望就不存在。个别的极端的事例没有代表性。这样,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使随班就读这一形式的铺开,成为事实上比较困难的事情。

同时,视障者使用的阅读辅助器等,聋生的阅读训练,说话训练,笔谈训练,都需要在基础阶段完成。但很显然,基础教育并不能全面适应这一个要求。

还有,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有了助听器,聋人就能够与正常人交谈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助听器本身无选择的放大外界传来的各种声音,因此,它不能像人的耳朵那样精细的过滤或辨别不同的声音,也不能使外界传来的声音无限放大。所以,在使用助听器之后,还要教会聋人辨别不同的声音。否则,外界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就成了无意义的噪音。

所以说,不仅高等教育中随班就读这种形式能否成为主体不好说,就是基础教育也不好说。上述各种训练目前在我国只能在各种特殊教育学校才能完成。

三、存在的争论

实现“一体化”我们应该把点子敲在怎样创建“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上。在这里本文并不是认为大家不明白或不知道这种说法,只是强调指导思想要非常明确,防止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或本末倒置。

追求“一体化”、“回归主流”,不能不知不觉的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听课、学习学科知识上。我们认为,“回归主流”,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和健全人在一起从事上课学习之外的各种活动。事实上,这比起对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说,更有条件来实现。

残疾人具有不同与普通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应该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前提。这个事实就决定了特殊教育在专业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规律,必须以特殊的教学体系为支撑。“全纳教育”的提法,从发展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去看,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尊重,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我们认为,特殊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是一种理想。从我们长春大来看,特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课程,有关讲座等,是能够达到正常大学生的水平的。是可以和正常大学生一起上课的。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就表现出不适应。而融入或部分融入正常人中,与他们一起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却是可以做的到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大学生置身于长春大学中,与万余名正常大学生共享同样的人文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春大学数年来,促进残疾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的融合,按学校的统一安排,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运动会、辩论赛、节目主持人大赛等。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回归”。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模式,我们认为,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需要说明一下“全纳性教育”。它也是一个外来语。是在一体化运动基础上提出来的,比一体化教育更前进了一大步。但根据我们前面所述,认为整个教育系统不应该再划分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相对孤立的部分,认为应该完全包含、完全融合于一体的看法,认为无论儿童有什么样的残疾,也不管他的残疾程度是怎样,他们都必须在正常学校的正常班级接受所有的教育的看法,就太极端了,最起码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我们看来,只要有人类存在,特殊教育就会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完善。

目前,随班就读是否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我们认为还没有。如果再进一步想,目前,是否已经初步形成或已经形成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就是值得进一步评定的问题了。明确这一点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估计的是否正确,牵涉到特殊教育院系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问题。如果再进一步想,那就是在“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中,究竟应该以哪个为骨干,以哪个为主体更符合实际些。

我们认为,这里有个思想方法问题。的确,前国家教委有关领导曾经讲过,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要形成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但我们究竟是应该从理论、从愿望、从方针政策出发去考虑问题呢?还是应该面对现实进行思考呢?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事业还算是刚刚起步,我们学习的也很不够,但我们突出的感觉是:人们理论描绘多,抽象推理多,设想设计多,面对现实思考的成分少。

尽管资料和实践不足,但越是这样,越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操作的层面上多下功夫,这样,才会建立、完善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宁生,王峥.为探索我国视障者高等教育模式所做的初步尝试――一位视障学生于一位特教工作者的体会.中国特殊教育[J],2000,(3).

[3]于松梅.视障学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一例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J],2000,(4).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压力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由“关心”到“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转变,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支持特殊教育,理应包含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核心要素。过去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如何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的社会支持关注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意义

2.1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介入到对社会支持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外在的压力应对资源,包括社会和支持两个方面。社会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组织、上司、同事、家人与朋友等,即社会支持的来源。支持则是指个体获得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等,即社会支持的内容。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可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此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

2.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意义

2.2.1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63%,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远远高于社会正常人群5%的检出率。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对于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确保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与特殊儿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2.2.2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教师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关于特殊儿童身体、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于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较大,有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外在资源。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到的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减少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的评价,促使个体提高对自己应对环境的能力的知觉。同时,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情感的安慰,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

2.2.3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面对压力和困扰,个体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转移注意和压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压力和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逃避对困境的感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可能使个体陷入更为焦虑和抑郁的境地。社会支持对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压力时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采用的应对方式就越趋向于积极、现实和具有适应性。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获得丰富的应对资源,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地面对困境并更多地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地采用幻想、逃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2.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耐心地教导学生,工作相对单调、重复、琐碎,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微乎其微。长期繁重的工作与隐蔽、微弱的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成就感。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有助于消除特殊教育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在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对工作情境的控制力量,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3.1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够丰富

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由于职业特点,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相对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交流较少。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群体特殊,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亲戚朋友的交往圈子也不断缩小,导致很多教师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况且,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或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这无疑加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交往的热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更加狭小,获得支持的来源也就相对贫乏。

3.2社会支持的内容相对单一

社会支持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巴拉雷和艾米丽就将社会支持分成六种,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3)亲密的交往行为,例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如提供有关个体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通常,在提供社会支持的时候,客观支持由于能够提供可见的、实际性的帮助而受到更多的重视,主观支持相对利用较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是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和所需要的服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导和评价。而对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则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内容比较单一。事实上,主观支持对于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

除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支持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在遭遇困境时越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资源,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一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自我期待、自我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教师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奈。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不太愿意暴露心理隐私,担心遭受周围人群异常的眼光。由于存在心理顾虑,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困扰时,更习惯于寻求内心的自我调节。即便是需要求助,也讲究“内外有别,亲疏分明”,通常会选择家人和朋友。这样,很多社会资源就无法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费,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比较低下。

4.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层面

4.1.1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身或自然力量,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因此,公共信任也就成为个人生存和社会得以维系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阐明特殊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认知水平,使其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艰辛,消除对特殊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与支持氛围,进而使特殊教育教师感受到社会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1.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高水平的压力体验和对工作的长期投入势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收入有着较高的期待。可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付出与物质收入上还存在较大的反差。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会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待遇低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坚定执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同时还要制定多层次的鼓励性政策,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通过提升经济收入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4.1.3依法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但是在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的许多权利,尤其是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2012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大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无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

4.2学校层面

4.2.1搭建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

学校是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来自学校的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教师提供可以与同行讨论各种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能和心理支持的场所,国外不少学校和学区纷纷建立了随场所不同而内涵各异的“教师中心”。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中心”,让中心成为能够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在教师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建议、咨询与辅导;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同行之间在思想、情感、态度以及教学经验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使其归属于一个互惠的组织网络;设定校长书记信箱,欢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广泛汲取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以老带新制度、进修培训制度、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4.2.2提高教师的主观支持感

客观性支持只有让个体知觉到,才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才会体现社会支持的价值。作为一种外在的资源,是否被当作是社会支持,主要取决于个体主观的感知、体验和评价,只有个体体验到需要和满意,并将其知觉为一种帮助和支持时,外在的资源才能成为一种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面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长期与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互动可能会造成教师的人际交往敏感,严重的可能会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敌对的情绪和表现,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拒斥感,从而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敏感性。为此,学校应在特殊教育教师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建立健全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开发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在能力,塑造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4.2.3发挥绩效评估的促进功能

教师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师的生涯规划,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从整体上考察教师的工作情况,查明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可见,评估具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重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进行了绩效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常作为教师奖金福利、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这使得绩效评估的功能主要局限在奖励和惩罚,未能发挥导向、激励和发展等其他功能,从而无法从实质上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此,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新审视绩效评估的目的,突出评估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淡化评估的奖惩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这样,绩效评估不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有力的社会支持。

4.3个人层面

4.3.1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职业压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管理、工作负荷、家长合作、待遇价值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对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此,在应对职业压力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争取接纳来自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亲戚、同事、领导、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闲暇时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人际交往空间,主动构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4.3.2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在同样的社会支持面前,有人会主动寻求并充分利用;有人会拒绝外界帮助;有人根本就没有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或不懂得怎样利用社会支持。而只有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从中真正获益,消除职业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通常,支持利用度越高,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也就越多。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要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压力和困扰的时候,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打消心理顾虑,主动向领导、同事、朋友、家人和社会团体寻求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由此形成与支持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

4.3.3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要求的提高,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形成潮流,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日趋增多和深人。但是,针对特教教师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关于提高特殊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特殊教育是以残疾儿童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较之普通教育而言,要更为复杂和艰巨。目前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对多个定义的理解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身心素养等。

作为教师,尤其是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作为在特教岗位工作了近十年的我来讲就提高特教教师职业素养有以下几点看法。

1 严把特教教师的准入关

特殊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极强的领域,可是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没有特教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特殊教育,这就大大降低了特殊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特教教师资格的评定。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对象不同,如:视障、听障、智障等,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特教教师聘用机制应改革,切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这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对我的年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利于发会特教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师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 完善特教教育管理体系

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我们不可能不加思考地照搬专家已总结、概括出来的办法,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不同需求、时代对特殊孩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身为教师,特别是特教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的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职学习与培训是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有效途径,可以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根据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特教教师的教育终身化。教师只有成为学习者,把自己再度变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承担起特殊教育的特殊责任。因此,对特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理论素养,还可以为我们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3 更新特教教师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特教教育理念已适应不了当前的形式。作为21世纪的特教教师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特教教师还停留在注重现有知识和经验的掌握、继承和积累,往往忽视了只是服务与生活的作用。这就要求当下的特教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这样也能让特殊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加强交流与学习,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同类学校不多,导致教师教育信息不畅通,教育观模糊,思想闭塞,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就如现在有的特教学校开展的研究(“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让我们特教教师能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网上“集体备课”、网上“同伴互助”、网上“课题研讨”、网上“专家引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外,更应该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究竟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教育教学。

4 加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辛苦的工作,尤其是面对聋哑学生,更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正如李铁映所说:“特教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要有妈妈的一片爱心,工作中既是教师又是妈妈!”那么就需要加强特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对象是教师,我们应该为特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和谐氛围。充分考虑个别教师的需求,及时帮助分析,积极引导,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工作轻松愉快。大力开展“特教教师形象大讨论”、 “爱心助学”、举办“先进事迹演讲会”等活动,让教师亲身经历和体会。用既平凡又感人的事例来带动特教教师文明施教、提高师德素养,从而推进特教教师师德建设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爱在特教,爱在心灵,最美教师,大爱无碍。”

参考文献

[1]陈韵竹.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08.35~41

[2]李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4篇

一、分析特殊学校职业技术教育

在职业技术教育单一的目标结构下,三级残疾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的目标或者高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目标最终将无法实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听力与视力残疾的儿童,自身的智力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但是这两方面的残疾让他们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两个重要通道。由于信息通道受阻,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以至于就业等都必然造成不利影响,对其未来的职业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用人单位对于就业残疾人掌握了何种技术以及技术水平,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对于一技之长以外的长处和整体素养他们更加关注。这说明一般用人单位把着眼点放在了与生产劳动有直接关联的周边能力上,相比来说这些能力更加重要,其并非技术性的能力,同时,这也并不能说明毕业的残疾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对于残疾就业者用人单位虽然表现比较满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必须要调整过分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思路,尤其是在弱智学校,要让学生提高心里素养、身体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从容就业的条件。

我们主张在特殊教育学校,提倡生涯教育,实施普通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为了准确把握特殊教育学校的改革,在新时代深刻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任务和目标,我们重现对以下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

1、一般职业教育。指为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让学生了解劳动世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就是一般职业教育,也称为普通职业教育。其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特定的某一职业而实施的、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者是劳动教育,应该是这种意义上的普通职业教育,并不是狭义的单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技术教育。

2、职业成长。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的过程以及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职业成长。能够有效、充分地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能够独立判断职业的价值,这是职业成长成熟的标志。应当将职业成长作为支持性就业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3、就业技能。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能够继续发展,个人获得工作,寻找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其中包括:分析职业质量、善于收集信息以及善于自我推荐等等。为此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此外,为了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技能,社会劳动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特别设立的就业指导小组。这无论是对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对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都是非常适合的。

4、职业态度。在行为举止方面反映其所从事职业看法的基本倾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态度。态度的确立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对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职业态度容易受到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是构成行为倾向的稳定心理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积极的职业态度能够提高职业活动的接受能力、忍耐能力、适应能力,能够推动人们去掌握技能,去钻研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则刚好相反,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5、职业适应。一个人的能力、性能特征、知识、兴趣等,与将要从事或者是正在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适应。职业适应既表明了职业条件、工作条件、职业性质、个人需要、职业类型,又表明了个人的态度、所受的训练和教育、知识技能对工作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能够做出合理的协调,能够引起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其价值目标相融合。劳动者本人和用人单位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往往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高度适应。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某项职业应具备的这些个性特征,指的就是职业适应能力,其受到个人的性格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当方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特殊教育小学职业教育目标的思考

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聋儿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自2010年至今,能够从一名普通学校教师成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我收获很多,感受颇深。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荣幸感和自豪感,因为我将用爱心和很多残疾孩子一起成长。而在聋儿语训这个特殊教育岗位上,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聋儿孩子身上。

2010年9月5日这一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也是我人生最值得记忆的一天,一年的特教培训后我迎接的第一名聋儿是一名少数民族孩子,天真的眼睛透出了渴望的心声,张着大嘴巴却说不出一句话,小手在比划,我却不能完全理解她在说什么,表示什么。我看着她可怜的憋红了的小脸即伤心又怜悯,但无法感觉到她需要什么。而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摸索、和其他同事间的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要逾越这条鸿沟就要付出比对正常孩子更多的精力、奉献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由于每个聋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受到教育与影响的程度不同,再加上他们致聋的时间、原因、程度不同,所以除了具有一般的特点以外还各自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只有对每个聋生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做到对每个人心中有数。总而言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问题和缺点,因此,我对每个学生都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现写出求教方家。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聋儿学习兴趣

我认为,要想让聋儿热爱学习,就要让你的学生先喜欢你这位老师。于是,我时常给他们买些小吃或生活用品,有时在家里下载一些他们喜爱的动画片或搞笑大片,等到我上夜班时和他们一起欣赏,别提孩子们有多高兴了。我已经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上课前就会先给孩子们打好预防针,说:“你们可要好好听课,不然老师会生气的。”只见孩子们个个精神头十足。

二、运用兴趣教学

聋儿在学习时如果对学习内容没兴趣,你再怎么说老师会生气也没有用,所以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象是聋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语言文字和形象紧密结合是聋儿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多采用多媒体、图片或模具,这样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用具不能单一,一定要多样化。不同的知识点,就要采用不同的、适合的教学用具。在这说明,教具在教合适的内容时才能出示,不然聋儿光看教具了,哪还有心思学习呀。

2、多表扬,少批评。“多表扬,少批评”是许多聋儿语训教师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上单训课中,正确的激励方法能诱发聋儿学习的动机,树立信心,促进聋儿语言发展。我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口头表扬”。例如:“你真棒。”“你说得太好了。”二是物质奖励。例如:(1)奖励“小红花”、“小印章”。(2)奖励聋儿喜爱的“小礼物”。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慎重考虑对聋儿的评价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太多的激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长期下去,孩子也会迷失了自我,形成骄傲的心态。另外,要注意正确对待和处理聋儿的错。

三、适当的教学时间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让聋儿得到最大的效益。 教师要善于根据聋儿课堂情绪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进度,调整的最重要的根据是课堂上聋儿的反应,教案过于详细的教师在上课时对聋儿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教,过于详尽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学计划毕竟是主观的蓝图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的应用。

另外,作为聋儿教师也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对听觉言语交流具有辅质的非言语的基本交流技巧,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在听力得以有效补偿或重建的前提条件下培养聋儿运用听觉言语进行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发展聋儿倾听、表述、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引导和帮助聋儿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喜爱儿童文学作品。这就要就教师也要为聋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聋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建立主动交往的意识,体验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或方式进行交往;积极营造和提供一个优化的聆听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科学地使用听觉补偿或听觉培建助听设备,逐步完善其听觉功能,培养聋儿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理解性倾听等几种倾听行为技能,使其学会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激发聋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其学会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主流语言,并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等四个方面培养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聋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引导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聋儿按一定规则进行普通话口语练习,培养聋儿在使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总之,通过这3年特殊孩子的教育岗位上锻炼,从未从事过特殊教育工作的我,使我真正感到特殊教育是充满爱心和智慧的事业,是崇高的职业。只要我们一切从工作出发,为聋儿着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新情况,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地分析、反思、探讨和积累,就一定能够做好聋儿语训教学工作,为更多的聋孩子能进入普通全日制学校随班就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期刊更多

低温与特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俄罗斯文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