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量本利分析; 成本二分法; 高等学校; 成本核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认识、新观念和新思维方式。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传统体制下的高校财务核算模式为收付实现制模式,高校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因果关系不强、时间配比不明,对高校教育成本有重大的影响。教育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核算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更甚至于阻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将权责发生制运用到会计核算中,其能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收入与所发生的费用成本,更适合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目前,成本核算运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将量本利分析方法运用于成本核算中,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财务决策,以提高办学效益。
一、成本二分法与量本利分析
(一)成本二分法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成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在经济领域,成本有其公认的理解和定义。根据中国成本协会(CCA)的术语标准,成本指的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现代管理会计核算中,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就是成本二分法。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人数增减变动影响而总额始终保持不变的成本,如学生宿舍、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变动成本是指随学生人数的增减变动,总额在相关范围内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助学金、学生活动费、公务费等。
固定成本又可以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前者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例如宿舍、教学设备等;后者则可以在下个预算周期内调整,例如宣传费用、教职工培训费用等。
利用成本二分法原理,可以将高校的各项成本进行分类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改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二)量本利分析概述
量本利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应用。
量,即业务量;本,即成本;利,即利润;通过分析这三种关系,根据有关产品的产销量、售价、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利润进行计量和管理,就是量本利分析方法。它兼具计划、协调、控制、评价、激励等多种功能。现代企业为加强内控,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经营目标,往往会建立量本利分析管理系统,利用三者之间的规律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
其基本数学模型为:P=px-bx-a,P为盈余,p为单价,x为数量,b为单位变动成本,a为固定成本,其中a可以分拆为a1约束性固定成本和a2酌量性固定成本。
现将量本利分析概念运用于高校成本核算中,“量”为学生人数,“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利”为事业结余。这样,量本利分析法就可以用于高校财务成本核算和分析,例如,从财务角度分析,在是否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如果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取决于扩大招生规模能否带来教育边际贡献。只要扩招能带来教育边际贡献,补偿部分固定成本,就是可行的。
二、量本利在高校成本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一)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尽管办学机构、培养模式、筹资渠道等体制不一,但是基本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主,行使了财务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功能,未能实现管理会计的规划、预测、控制、评价等职能。量本利分析法的运用,是在高校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对于学生人数、办学成本、事业结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于预测盈亏临界点,确定招生规模,控制高校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量本利核算方法的实施步骤
1.成本分类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成本,成本的分类首先应该和培养对象相关。高校存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此外还存在非学历的各种培训班。在计算教育成本的时候,我们要将培训班的这部分成本和日常支出剔除。高校的科研成本中,与企业或者其他合作单位承担的科研与教育关系不大,其成本也应该去除。而高校自身的来自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的科研成本可以计入教育成本。
按照经济类别分,可以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有人员成本,包括教职员工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奖金支出、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公用成本,包括办公费、印刷费、业务费、设备购置和修缮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包括学校用地、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折旧。
根据成本二分法,我们分析得知,固定成本指的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其中,约束性固定成本有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高校自身来自于科学基金的科研成本、公用成本中的办公费、业务费、印刷费、设备购置费用;酌量性固定成本有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奖教金支出、修缮费用;变动成本主要是人员成本中与学生相关的支出。
2.基本模型的建立
事业结余=收入总额-成本总额
=收入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生均教育事业收入×招生人数-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变动成本)×招生人数-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招生人数=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支出
单位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100%
以招生数量为横轴,成本及收入为纵轴,根据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数据,可以绘制出教育事业收入线、教育事业总成本线和固定成本线,如图1所示。
3.数据运用
在量本利分析中,存在各种关系,它们对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我们可以预测高校的年度事业结余。将年度预测在校生人数、教育事业总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等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年度事业结余。
第二,我们可以计算出高校的保本招生人数。假设事业结余为零,可以得到招生人数x1=固定成本总额/(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成本)。x1即为高校的保本招生点,当在校生人数达到x1时,能获得的边际贡献总额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高校不亏不盈。
第三,借鉴企业经营安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评价高校的运营安全情况。运营安全量=现有学生数量-保本点学生数量,运营安全率=经营安全量/现有学生人数。经营安全率越大,高校经营风险就越小,见表1。
第四,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当固定成本保持一定的时候,从财务角度分析,是否考虑扩招取决于教育边际贡献,即如果扩招带来的边际贡献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则可以采用这一决策。我们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计算和预测招生人数的盈亏临界点,确定最低的招生人数。
第五,测算增加收取学生费用带来的影响。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当收取学生费用增加为p1后,可以降低保本点学生数量到x2,增加单位边际贡献。但是我们要考虑随之而来学生数量的变化,假设实际学生数量为x3,则边际贡献变化值=x3*p1-x*p,若其值为正,则可以采取提高费用的方式来增加事业结余。
第六,固定资产购置决策。当高校计划购置大型设备时,需要支出大笔费用,利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年度招生计划能否满足高校执行该决策。假设新增固定资产支出为a3,则可以计算出x4=a3/(p-b),即在现有单位边际贡献值的情况下,只有增加招生数量x4,才可以抵消该项固定资产带来的支出耗费。当然,高校是否采购设备,也不能完全从经济利益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项分析,可以测算出,购置资产对高校的财务影响。
以某高校2010年财务数据为例,该高校现有学生人数
5 422人,2010年应分摊的固定成本为3 467万元,生均教育事业收入为24 785元,生均教育事业支出为15 342元。
则该校事业结余(P)=(生均教育事业收入p-生均教育事业支出b)*招生人数x-固定成本a;即:P=(24 785-
15 342)x-34 670 000=9 443x-34 670 000
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支出=9 443(元)
单位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100%=38.1%
保本招生人数=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3 671(人)
保本教育事业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率=
9 099.7(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高校的保本招生人数为3 671人,教育事业收入保本额为9 099.7万元,只有超过保本点才能获得收益;在保本点上,只能获得边际贡献总额3 467万元,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不盈不亏。该校现有学生人数5 422人,则运营安全量=现有学生数量-保本点学生数量=5 422-3 671=
1 751(人),运营安全率=经营安全量/现有学生人数=32.29%,对照表1,该高校运营风险处于安全阶段。
三、量本利在高校成本会计核算的难题与思考
(一)成本分类难题
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将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二分法归类,而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取值是一个难点。它的总成本虽然受学生人数的影响,但是其变动幅度却与学生人数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通常来说,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变化有两种形式,如教学业务费、计算机设备维护费等在一开始有一个初始量,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成本会增加,类似变动成本;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资、后勤人员工资等在一定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情况下,总额不变,当学生人数增到某临界点之后,其成本总额会跳跃性上升,然后又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类似阶梯式成本。
在计算确定这些成本时,难以测算出函数关系,可以通过散点法预测,或者类比其他高校来进行成本预测。
(二)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
量本利方法从财务角度出发,其目标和功能主要作用于高校的财务稳健。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高校有着多重发展目标,如果过分依赖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安全,但是综合来看,可能会损害高校的宏观发展和战略性成长。量本利分析方法确定的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容易造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脱节。另外,它还存在缺乏灵活性的弱点。
四、量本利分析方法对于高校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细化成本分类
量本利分析法的前提是成本二分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对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梳理,做好数据的整理、归类、存档工作,剥离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二)改变高校财务核算思维
除了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学术声誉以外,办学成本的高低同样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每一个高校财务工作者都要意识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降低办学成本,既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量本利分析方法作为企业常用的核算方法,与高校以往采用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在思维上、核算基础上有着众多的不同,这就要求广大的高校财务工作者转变传统思路,以现代化的、企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和处理高校财务问题,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高校财务核算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启迪高校筹资活动
高校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办学资金,不同的资金渠道筹集的资金数量、使用成本及对高校的资金负债率影响不一。因此,在高校筹资中,要根据高校办学规模、资产状况、社会影响力等进行合理选择。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指导高校筹资活动,通过分析各种筹资方式带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资金来源比例,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营。
(四)规范高校的财务支出
要想达到设定目标,高校必须着力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就要求高校减少非教学性支出,充分考虑成本、学生人数、结余三者的关系,当项目投资可以带来大于成本消耗的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高校才可以执行该项支出。
综上所述,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进行短期财务决策,辅助高校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琦,张慧鑫.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31).
[2] 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8(34).
[3] 刘才中.浅谈民办职业学校本量利分析模式下的成本控制思路[J].中国外资,2009(7).
[4] 何帼雄,李士训.成本二分法在高校预算编制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1(11).
[5] 郑俊林.浅析高校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财经界,2010(5).
[6] 翟继光.最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实施与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实务全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1)计算机信息手段应用不充分在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会计计算机管理方式的普及不全面,是阻碍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方法,促进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向信息时代靠拢,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发展。(2)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制约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关系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效率的高低。但是,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规范,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会计核算的随意性,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计算方法,导致成本核算的信息不全面、不及时。(3)成本预算失控等问题由于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预算失控是医药企业中较为常见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预算缺乏合理的控制和约束,以至于总部对门店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造成阻碍。总部对门店的物流配置、门店自身的资金流通也因此失去控制,无法正常运转。2.医药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1)售价核算的弊端许多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依旧使用传统的售价核算方式,及“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虽然核算操作简单,但是售价核算的方式会给管理者造成视觉误区,而且容易出现错账、虚账、假账的不良行为,对医药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规范是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财务管理中出现多样的会计核算模式,即使有明文规章制度,缺乏对实际应用的监督,也不利于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系统化运作。(3)会计核算方式滞后当前许多医药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沿用着传统的会计审核模式,没有普及信息化的计算机会计审核方法。滞后的会计核算方法,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仅耗时长、不准确,还增加了工作负担,得不偿失。(4)会计核算的效率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程序繁琐、效率低,很难做到票据、实物流动、资金运转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药企业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原因有采购不统一,资金应用效率低,以及不规范的会计审批操作,直接导致会计核算效率不高的问题出现。
二、优化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创新方法的有效措施
1.发展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1)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发展医药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一般以总部统一管理和授权门店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为主,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将统一管理和授权管理相结合。资金的流动统一由总部进行集中调动、筹集和分配,门店需要时,按照资金审批流程进行申请;同时门店将店面每日营业款进行结算,保留门店经营所需,其余的款项上缴总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资金的高效实用,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2)完善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医药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商品繁多、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而且还相对较为分散。完善医药企业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是通过管理科学化节约成本的重要形式。不合理的存货管理方式造成的浪费,是成本核算管理的缺陷。完善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注重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存货的损耗;合理规划商品有效期内的使用范围;做好财务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3)规范会计核算,重视成本预算管理预算作为账目管理中重要的财务指标,重视成本预算的作用,要抛弃流于形式的成本预算方法。全面规范会计核算的流程,重视成本预算的管理,从控制成本预算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量化考核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能保证医药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4)建立计算机成本管理系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成本核算管理中,促进医药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推广。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重视管理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显然,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药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建立九三级成本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2.优化会计核算创新方法的途径优化会计审核创新方法的主要途径分为“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四种会计核算模式。(1)“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以总部财务部门对所有的门店财务进行整合、审查、核对。门店主要以报账工作为主,并根据管理和经营的需求制定辅助账目。总部定期对门店的资产、损益和财务进行统一核算。(2)“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区域财务部门直接管理门店的账目,并对总部报账。简单来说,就是区域总部定期核算门店的资产、损益和财务,总部定期核算区域总部的资产、损益和财务,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准确化。(3)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和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和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重要是针对医药企业中非直营经营模式的会计核算方式。根据店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会计审核模式,确保医药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正常运作,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进步。坚持会计审核的基本原则,保证会计审核的信息全面、客观。
三、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合理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不仅可以为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保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对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以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1、全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两个既统一又独立的部分,成本核算中的大多数数据来自于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为成本核算服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各项支出的费用进行管理与控制,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是其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支出费用控制不严格、核算观念与方法落后、核算范围小、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对企业成本的合理核算与控制,会造成“虚假的繁荣”[1]。
全成本会计核算就是要对企业运营中的成本、消耗、费用等成本项目进行会计归集,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等方法进行实时控制与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经济指标,科学制定材料消耗、工资比例以及费用标准等项目,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2]。
2、全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通过成本的核算,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各种成本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了解各项成本的来源与去向,可以为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从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规范企业管理的流程
建立全成本核算的制度,可以掌握整个企业的总体运营状况,也可以了解各个部门的成本状况,还可以反映人员工资、福利等管理费用的成本状况,从而将财务管理上升到经济管理的高度,详细深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层次、每个方面,细分经济管理。
2.3完善目标成本管理
在实施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成本核算的数据实现“目标成本”的管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把确定的成本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这种内在激励的机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将目标成本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实时分析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定期考核目标成本,各部门会根据成本管理的指标,结合自身的工作量以及费用,将指标落实到人[3]。
3、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与方法
3.1 全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从内容上包括:(1)劳务费:主要是指员工的工资、福利、奖金以及补贴等支出成本;(2)办公经费:主要指企业的办公费、差旅费、公杂费、邮电费等日常支出的成本;(3)固定资产费:主要指企业运营所需的办公场所、工厂、家具等设施所需的支出成本;(4)运营费:主要指企业的广告费、营销费等维护企业运营所需的一些固定支出。(5)生产费:主要指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费、耗材费等成本;(6)研发费:主要指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产生的一些科研费用;(7)其他费用:一些突发状况等所产生的费用。
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从范围上包括:(1)企业总体成本的核算;(2)各部门的成本核算;(3)企业班组的成本核算等。
企业全成本会计核算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涉及到的人员与部门诸多,因此,在推行全成本会计核算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
3.2 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确立全成本核算的对象是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实行全成本核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核算的范围划分为企业整体全成本会计核算、企业部门全成本会计核算、班组全成本会计核算。全成本会计核算划分的越详细,核算出来的成本就越准确,越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4]。因此,在推行全成本会计核算时可以采用两级核算方法,一是企业整体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二是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1)企业整体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企业整体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是针对企业整体运营过程中所需的一些费用进行核算[5],如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通过整体的核算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办公活动的财务状况,准确地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2)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是指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班组成员为核算对象,对各个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与核算。通过对各个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可以摸清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状况,为考评各个部门的绩效提供依据。企业各个部门的活动情况是由部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因此,企业部门以及人员是控制企业办公成本的第一道关口与防线[6]。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部门的效益,因此,要实现整个企业的全成本核算,必须将成本核算的对象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职工,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斗志,为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为实现企业的全成本会计核算贡献自身的力量。
4、结论
全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当前在企业中的推行力度还远远不够。它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共同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与控制,需要企业在这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