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第2篇

学前特殊教育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专业认同)。当前,我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渐提升。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此次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4日,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以及残联制定并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江苏省也启动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着力解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大现实问题。

 

在考虑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以及本校特色方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专科层次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离不开对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分析。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后是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一)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更加困难,他们可能具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感官障碍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的内容重复和大量的任务分解才能慢慢掌握,这对教师的耐心和宽容度是极强的考验,因此需要从业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保证儿童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应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十分紧缺,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又相对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特殊教育领域包含了非常丰富而专业的内容,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的生理与病理学等,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门学科,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具备多元的学科知识,并能够根据时展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三)专业人才应掌握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训练的技能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为儿童提供集体教学或个别化的干预训练、为家长提供家庭干预指导、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巡回指导等,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特殊儿童集体教学的方法,掌握特殊儿童干预训练以及学前融合教育的技能,为特殊儿童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四)专业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而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也是一项由医生、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治疗师等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能力

 

研究能够监督、评估并促进特殊教育一线工作的高效开展,而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对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亟待开发,因此,特教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二、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和专家的指导下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一)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校将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实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专科层次特殊教育工作者。

 

(二)特幼结合的课程设置

 

“特幼结合”是指将学前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特殊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统筹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整理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相通,构建更加满足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在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线岗位工作的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设置合理的课程方案,以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集中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前半进程中,学生将修习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心理、病理、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后半进程中,学生将具体学习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为接下来的实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与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组织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

 

1.构建“理实交融”的课程整体设计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一直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导向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力求以真实的特殊儿童问题驱动教学任务,使教、学、做与社会服务得到有机整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成绩考核等环节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填鸭式”和过程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课程考核办法,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特别是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学龄前融合教育等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课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或模拟教学情境中的表现。

 

3.完善实训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本专业在创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了综合训练实训室、作业康复实训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室的建设,积极增补评估、训练器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增加专业见习比重

 

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学校加大了专业学生每学期见习的比重,第一学期见习一周,第二、三、四学期分别见习两周,第五学期见习四周,见习地点包括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儿园以及部分医疗机构,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将理论所学与一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人才培养探究的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专业初创的阶段,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专业的多样化方面探索还不够。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包含了丰富的方向领域,例如智障儿童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等等,随着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可以考虑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第3篇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了南京、南通和连云港等地区家中有2~7岁的特殊儿童的家长,请他们填写问卷调查表。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实行匿名填写,共发出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

 

2.2研究工具

 

采用的工具是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家长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特殊儿童的年龄、残障的类型、所上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及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及理由、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及最终的教育目标、希望社会给予的帮助等。

 

2.3数据统计与处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现状

 

但仍有半数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其中,去除2~3岁这些未到入园年龄的儿童,在4~7岁年龄段的特殊儿童中,仍有10名儿童未到任何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占所调查的该年龄段特殊儿童的35.7%,即4一7岁年龄段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

 

3.2所入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分析己经入园的特殊儿童中,有一半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受教育,另有约一半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一名儿童偶尔去亲子园。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9名儿童中,有4名儿童的家长明确表示:普通幼儿园不适合他们的孩子,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里受欺负,因此他们希望能让孩子上特殊儿童幼儿园或特殊学校的学前班,那样“孩子容易合群、不感到自卑”“感到平等、有自信”;有的家长表示:这里有懂得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其他在普通幼儿园上学的孩子家长则认为:在普通幼儿园里孩子能和其他儿童一样学到知识,将来好找工作。而让孩子在特殊学校学前班和残联的康复中心上学的家长都表示:该机构适合他们的孩子,理由是‘这里的老师比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更有爱心,能有针对性的地教育他们的孩子。

 

3.3家长希望选择的学前教育机构分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及其他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适合孩子成长”、“容易合群”。但也有25%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选择的理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一样的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将来好找工作”、“能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

 

3.4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

 

这是一个多项选择题,除了两位年龄只有2岁的儿童的家长以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这种希望符合该年龄段儿童共同的发展目标,也体现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残疾儿童来讲,学会生活自理应该是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到文化知识”,因为这是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对于调查中所列出的其他内容,家长们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作了回答:聋童和部分多重障碍的孩子家长希望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而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则希望对孩子进行定向行走的训练。

 

3.5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写、做简单家务”就行了,说明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是能接受现实,较为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将来。

 

3.6家长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很多家长认真作了回答: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把“不歧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期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的孩子、不要歧视他们的家庭,期望社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善意”,“希望社会对残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对待”,也能尊重残疾儿童;有10位视觉障碍孩子的家长希望能治好孩子的眼睛,改变现状,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求医的问题上,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改变孩子生活状态。也有部分家长希望社会能帮助解决孩子的上学、就业等问题,能提供经济或生活上的帮助;有两位家长明确提出,希望能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信息、能有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

 

4.1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迅速、也是一个人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教育,那么就可能事半功倍,使他们的缺陷补偿达到最佳的效果。而如果错过了这个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许多的教育训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全国约数十万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大都被拒于托幼机构之外”111。本调查也显示,有一半的特殊儿童未能进入任何的学前教育机构,同龄的特殊儿童的入园率只达到64.3%,远远低于普通儿童80%以上的入园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是普通幼儿园不愿意接受特殊儿童。理由是教师不懂得如何教育这些孩子,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在一起,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因而许多普通幼儿园,尤其是各级示范幼儿园,明确拒绝特殊儿童进他们的幼儿园;二是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等机构还比较苏这样特殊教育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也并不是每一个区县都有特殊儿童幼儿园,或每一所特殊学校都设立学前班,许多家长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适合他们孩子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知道了,也因为离家较远,不放心孩子离开家人,而只能放弃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念头;三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再加上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成本较高,因而一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比较高,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难以承受,有一名市区的视障儿童的家长就明确表示:特殊儿童幼儿园收费太高,负担不起。”

 

种种原因限制了特殊儿童进入专门教育机构受教育的机会,而大多数特殊儿童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国目前也缺少专家上门指导父母教育特殊儿童的机制,虽然爱德基金会开始了培养专门的盲教育专家、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的试点工作,但真正能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毕竟是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及家长,相当多的特殊儿童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机。

 

4.2家长的选择对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校学前班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大部分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到特殊儿童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残联的康复中心等机构接受教育,选择的理由是“教师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能针对小孩的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对这些机构的教师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水准方面的特殊要求。

 

但我国这些机构的教师素质能实现特殊儿童家长的良好愿望吗?目前在这些机构里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接受过普通幼儿教育或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专业训练,在从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以后,部分也教师接受了一些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但离真正的专业化要求还相差甚远,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或将受过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补充进这个领域,以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3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需要给予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以及普通儿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前全纳教育,是指将特殊幼儿安置在全纳幼儿园,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是把他们纳入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机构中学习,己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绝大多数研究说明全纳教育有利于特殊幼儿的发展”12。在本次的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家长选择让他们的孩子上普通幼儿园,就对普通的幼教机构提出了接纳特殊儿童的要求。

 

要真正使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通幼儿园教师能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二是普通儿童的家长对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不持异议。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己经开始了尝试,如在普通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加入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课程,同时由特殊学校的教师承担特殊教育的巡回辅导工作,给普通幼儿园的教师提供特殊教育的专业指导等。对于第二个问题,除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外,更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传达这样的观点:在全纳教育环境中普通幼儿的语言、认知、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不仅未受到特殊幼儿表现出来的不良模式的影响,而且比起传统普通教育机构中的幼儿,也未见其呈现出发展缓慢的现象,甚至在有些标准化测验中,这些全纳教育机构中普通幼儿所获得的分数还高于那些在传统普通教育环境中就学的儿童……另外,在全纳教育环境中的普通幼儿,能快速地解读特殊儿童的需要信号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其社会帮助技能水平远高于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儿童”。|3|“有机会与障碍儿童互动、一起成长的无障碍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更宽容。他们成年后会对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14。当家长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有助于自己孩子的发展,将有利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

 

4.4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歧视特殊儿童的现象

 

当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特殊儿童处在受歧视和受欺负的状态中,如在一所大学校园的家属区,一名弱智儿童正在独自玩耍,突然另一名普通儿童走过来狠狠踢了他一脚,原因是“他傻”无怪乎在本次的调查中,许多家长对社会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歧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连起码的同情心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有高尚的道德呢。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一切生命。”

 

5对策与建议

 

5.1全社会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各级政府也应从办学政策、人员编制、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接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和特殊儿童的家庭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5.2培养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或通过培训等途径加快现有教师专业化进程,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3加大宣传力度,使普通儿童家长理解全纳教育的意义,真正实施学前全纳教育,让特殊儿童从小就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发展。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殊教育;关爱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所教授的对象基本都是自身有缺陷的孩子, 这些孩子有的听不见、有的看不见、还有的一出生便智力相对低下等等。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被迫远离普通学校,远离把他们看作异类的同伴,只能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学习。而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块“心病”,国家一直致力于让残障儿童也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学习,所以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社会各界人士将注意力逐渐地转移到特殊教育中来,教师也更加注重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下面,笔者针对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如何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作出了详细深刻的分析。

一、特殊学校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首先,特殊学校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与普通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两者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大部分特殊学校中的小学数学教师却仍采用普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也过于表面,不够深入,教师并没有领会到特殊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在授课时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侧重点。其次,特殊学校中小学生的特殊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部分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着重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看重的只是授课而已,孰不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关系到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不关心学生自身状况的情况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特殊学校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二、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一)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普遍的特性,那就是身体上或者智力上存在缺陷,不管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些缺陷对孩子来说都像是一把利剑扎在他们的心头,时不时地被人剜一刀,嘲讽一番,旁人异样的眼光令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短时期内很难走出。这也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上课时沦陷在自己自卑的世界里,不愿打开,也不愿接受新知R的滋养,因此,教师迫切地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尽全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朋友的基础上再成为教师。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对其他人产生了不自觉的畏惧感,他们害怕与人接触、害怕被人抛弃。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情况,与他们进行心c心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身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每一位学生都是上天赐给教师的礼物,教师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另外,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拥有更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力做到维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人人平等。如询问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教师不应只提问反应快的同学,也要照顾反应较慢的同学,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为大部分特殊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容易焦虑、暴躁,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学生,尽管一个2乘3等于6的问题都可能会重复十几遍,但仍要有不厌其烦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变得坚强勇敢,才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陈旧落伍的教学方法对特殊学生来说没有用武之地的,特殊学生本身的自制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很难在短暂的授课期间掌握知识、学会举一反三,他们所能做的只是照葫芦画瓢,模仿而已,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预习。预习能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特殊学生一般来说对动态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在讲授加减法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猪去商店买文具的动画,动画中小猪买了一枝3块钱的铅笔,一块2块钱的橡皮,让学生计算小猪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通过有趣的动画,便能很快地计算出来,并且通过动画,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关心上课状况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课下,教师一般强调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然而,这一点对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特殊学校学生的心理变化极大,一会开心,一会难过,并且又处于心理稚嫩的小学阶段,很难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共同合作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应学会心理暗示,开拓学生的思维

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心理暗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由于特殊学校的学生因为自身的缺陷而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暗示鼓励学生,带给学生足够的爱。当在课堂中发现有学生面对难题满脸愁容的时候,教师应主动走到学生身边,耐心指导,并且赞扬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潜力,从而充满学习数学的动力。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像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类的重点问题要加重语气让学生抓住重点,并且教师需要准确恰当地进行心理暗示,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力障碍;特殊体育教育;教学原则

一、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1.智障儿童、学生的身体特征

(1)智障儿童的身体形态特征

智障儿童的身高、体重与一般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别,虽不如心理差异那样明显,但就一般情况看,智障儿童身高、体重、骨骼形成较差,发展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相差程度随着缺陷深度而扩展。但经过特殊训练,多数可以接近正常儿童,甚至有些可以超过一般儿童。

(2)智障儿童的身体机能特征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智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劣于一般儿童,并且智力落后越严重,素质越差。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身体器官的损伤导致其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的下降;二是客观环境对智障儿童没有足够的重视,给他们造成一种环境剥夺状态,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发展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其身体素质的下降;三是由于智障儿童平时接受的鼓励与一般儿童相比较少,因此动机水平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研究结果还发现,智障儿童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从把握自由运动的速度和肌肉联合动作的测验看,弱智儿童的成绩都次于一般儿童,智障儿童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

2.智障儿童的运动行为特征

苏联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Luria.A.P.)通过研究发现,智障儿童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减弱;二是保护性抑制占优势;三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由于大脑皮层接通机能弱,使智障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的时间慢于一般儿童,这种条件联系形成的缓慢性正是智障儿童技能学习缓慢的原因。由于保护性抑制占优势,导致智障儿童的工作能力降低,“极易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结果导致技能学习能力下降。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作用障碍,导致他们更多地注意第一信号系统而忽视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更多地依赖直觉,习惯用直观思维。

3.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

在感知方面,智障儿童的感知缓慢、范围狭窄;视知觉不够分化,认知时很难区分相似的物体。另外,智障儿童在肌肉、肌腱、关节等方面的感觉常不如一般儿童,而且中度智障儿童还常缺乏痛觉的体验,但他们没有疼痛感和饥饿感。所有这些特点贯穿着一个特点,即缺乏感知的主动性。这些落后特征主要是由其大脑相应系统的第一、二级机能区受损或功能有障碍造成的,补偿的方法除加强感知训练外,还要丰富其直观经验,增加获得运动表象的机会。智障儿童在记忆方面还存在遗忘规律先快后慢、识记材料的重现量与智商成正比、有识记不正确现象等特点。

4.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

智障儿童的意志品质常表现出主动性缺乏、动机不足、求知欲差、意志软弱、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固执等特征。智障儿童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易受情景影响、高级情感体验少。

二、智障儿童体育教学原则

由于智障的残疾种类和程度不同,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体育教学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1.个别化原则

在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采用个别化原则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实际生活经验为中心,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教育,为最终完成三个适应(个人适应、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的根本改变服务。

2.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易行的动作做起,不追求复杂的动作技能,多给予其获得成功和完成动作的机会。要克服急躁情绪,一次课不能教授很多内容,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掌握基本动作。

3.全面发展原则

培养其能够适应社会以及顺利参加各种休闲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技能;促进其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及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通过参加团体的社会休闲体育活动,提高其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够积极的参与社会的服务活动;注意改善其身体基本姿势、身体结构,培养节奏感及自身运动调节能力;对有平衡障碍的智障儿童要多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