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随班就读教师;幸福感回归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0-0013-03
一、引言
教师职业幸福感指伴随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从业收益的认识、评价而产生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职业价值观、工作动力、发展目标、情感体验、社会关系、人格特征等内部因素与职业特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情感。随班就读教师在随班就读工作中,通过促进普通儿童与随班就读儿童的双发展来实现自身职业理想而形成的以积极体验为主导的较稳定的情感体验,即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随班就读教师承担着教育和管理普通儿童、随班就读儿童的责任与使命,关注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人本管理”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动力。
目前,随班就读教师面临着教学压力大、专业化水平不高、支持系统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社会和家长的期望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随班就读质量不高,同时也严重影响着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启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塑造幸福人生,为幸福中国加油。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幸福教育,不仅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也包含其中,这对于转变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态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二、随班就读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日益关注各层人群的幸福感问题,在创建幸福学校的理念下,教师的幸福感问题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应对方式、教学动机、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都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变量。随班就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与教师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态度、教学效能感、工作量认定与考评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教师自身的培训情况、工作中所遇困难的解决状况与教育支持需求的满足等方面息息相关。
(一)对随班就读儿童接纳方面
钟经华等人采用自编《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及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问卷,对随机选取的北京市2个区县300名普通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并不是最适合教育特殊儿童的形式,但也不认为随班就读是教育特殊儿童的“差”办法;愿意在班内接收特殊儿童的教师比例只有40%,比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教师有28.1%。彭霞光的研究也表明,特殊学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态度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理解与偏见,甚至有拒绝和隔离倾向。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韦小满、刘春玲、祀昭安等人的研究,结论均表明,普通中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
(二)随班就读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可以直接反映教师对开展教学的自信程度。研究表明,能力强、高效能感的教师要比低效能感的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咎飞、刘春玲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群体普遍对开展融合教育有一定的效能感,但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普通学校教师在开展融合性课堂的教学、与他人合作以及行为管理方面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效能感,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效能感水平较低。马红英 、于素红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班就读教师在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在开展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课外指导、课程调整、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困难,降低了效能感,影响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三)工作量认定与考评
于素红采用自编的《上海市随班就读学校问卷》,对上海市有随班就读学生的844所普通学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量的认定方面,300所学校未把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其工作量,小学对随班就读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情况好于初中、综合学校。120所学校不进行考评,小学进行考评的学校比例较高,初中、综合学校较低。在对初中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同样表明教师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个别辅导少,缺少有效的学习评价。
(四)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培训
马红英、谭和平采用自编《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对上海市410名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对教师专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显示,410名接受调查的随读教师中仅有151人接受过相关培训,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教师仅有36.8%的人报告其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专业培训不到位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困难,教学上的困难影响了他们对随读生的接纳。随班就读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缺乏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的有力保障。
(五)随班就读教师的主要困难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2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且发展也不平衡。造成这一落后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比普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难度更大,要搞好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对这两种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同时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设备、经费和师资等物资和人员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办好。可能的原因有:或学校领导思想落后,封闭办学;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自指导思想不科学,学校只重视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基本的康复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还有部分主管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重视,不能给予政策、资金和师资等支持。有关行政领导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特殊教育观念,多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论从政策上,还是设备和师资上均可得到更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就会充满信心。那么,如何开展好对特殊学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三、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特殊学生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回顾;反思
随班就读是我国吸收西方全纳教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而自创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据 2009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62.87%。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就高达 21.6756 万人,约占全国普小随班就读学生总数的 57.99%,远远高于听障和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人数。因此可见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数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进入普通班级后,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力图从一个新的层面来回顾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智障儿童的研究现状
1.1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数量情况
本文以CNKI为检索数据源,采用文献研究法,以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 为关键词,出版年限定在1990~2014年(剔除误检以及重复的文献),对中国知网上近二十年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检索出24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文献共49篇,由此可见,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关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逐年增多。
1.2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文献的搜索量来看,文献来源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按刊分类:中国特殊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现代特殊教育、教育革新等几大类目。其中关于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占绝大多数,有6篇是关于近几十年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还有其他就是关于社会中对融合教育、普校家长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我将从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综述。
2.研究的主要内容
2.1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同时,开展了在普通班招收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智障儿童的入学率,也将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极重度弱智儿童终生生活需要全部由他人照料;重度弱智儿童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中度弱智儿童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活动,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往;轻度弱智儿童适应行为仅低于一般人水平。现有的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家访谈心、心理信箱、自我心理调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等形式。但是,2006年张福娟等人在对上海市智障儿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在分析中表明,虽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但集中在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辅导、主题活动三种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所遇到的一个问题,但也代表了关于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出了很多策略,只是在应用到实践中时总是流于形式,这是我们教育实践中现存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将我们提出的策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做到物尽其用,随班就读工作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
2.2关于近几十年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过程中的研究
回顾近二十年来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从研究群体和研究内容的变化上显示出人们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也证明了随班就读是我国实现教育平等的一种有效模式。将 1990 年至今的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个阶段是从1990 年到 1999 年,这个时期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从实验逐渐走向普及的初期,研究集中在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是否可行、现状如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 2000年到 2010 年,这期间研究迅速增多,文献数量急剧上升,研究内容也由综合性概述转向教学和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接纳态度等方面。由此表明,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已经开始从过去重视安置模式的可行性、入学率等问题转向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2.3关于社会中对融合教育、普校家长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研究
由于缺乏教育经费、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融合教育还只是理想中的事物,大多数是做到了形式上的融合,而没有做到实质上的融合。在我国师资培训方面,虽然有尝试,但仍存在欠缺。广州师范学院所提倡的融合教育课程,学生可选可不选,很难达到融合、共享的目的。
国内对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观念的研究情况:孙玉梅在对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和态度研究中发现:幼教工作者影响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幼儿的安置因素:1)对特殊幼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2)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相当匾乏,3)普遍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刘泽文、牛玉柏关于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表明:聋生所在班普通儿童家长的随班就读态度明显积极于弱智所在班普通儿童家长的随班就读态度;普通儿童家长对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不够支持,理解,积极。刘泽文,牛玉柏关于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与周卫等在上海的调查结果相同:残疾儿童家长非常赞同随班就读。其中聋生家长比弱智儿童家长的态度更为积极。沈明泓 (2011),在他所研究的随班就读工作中,他主要关注的是随班就读中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接受态度,在他的研究中,它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家长心理做以调查,经过调查分析他指出,在随班就读工作中,残疾儿童家长一方面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另一方面这些家长却担心自己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普通学生的家长也对随班就读工作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这两方面的矛盾,给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3.反思
综上所述,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怎样保证每一个智障儿童可以享受到合理地随班就读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教育资金上来看,随班就读可以合理地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上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国家的政治理念;从整个社会发展的思潮来看,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特殊群体融入普通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近几十年,我国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做了很多努力,在进行探索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例如:智障儿童与其它特殊儿童的区别,是否应该考虑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下,重度智障儿童的专业化,此专业化是属于哪个部门来负责?(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昱.随班就读的现状及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4月
[2] 刘俊卿,关于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报告,[M].普教研究,1995・4期
[3] 梁斌言.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3-10.
[4] 张福娟,马珍珍.上海市智障儿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再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4):20-25.
[5] 孙玉梅(2008).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和态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7
[6] 刘泽文&牛玉柏(2005).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
[7] 周卫、汤盛钦等(1997).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4
【关键词】心理 保健 健康教育
研究背景
在走向信息时代的今天,观念与文化在不断走向多元,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心理适应和心理调整的能力。反思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暴力伤人或自残事件的案主,之所以会发生激烈和违背常理的行为,根源在于他们负面的心理状况。而根据一些相关的研究说明:人的心理状态与他的幼年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幼儿所有不愉快的经历形成的心理阴影都将在日后投射在他对他人及对社会的体验和处理方式上。因此,从小加强对幼儿的心理保健已经成为时代的召唤。
我园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展幼儿心理保健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打造一支自身心理素质高,心理教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管理先行制度保障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的组织,指定专人专责该项工作,制订《教职工心理保健制度》,规范心理保健工作程序。
2、以师为本舒缓压力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幼儿与教师双向互动的活动,要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有成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教职员工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积极的辅导和正确的舒缓途径。我们创设了温馨轻松的、明亮宽敞的教职工“舒心吧”,并提供相应的书籍、音响和其他设施,为教职员工提供心理舒缓和调适的空间。
3、专业培训提升素质
(1)充分借助专家的力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和培训。如请省妇联副主席林琦讲授《妇女、婚姻、家庭》、广州市教科所所长梁东标讲授《教师心理问题和自我调适》的讲座、广州大学教授叶平枝讲授《境由心生——教职工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培训专家刘益韶来我园组织团队游戏等,促进教职员工的相互协助精神,提升了教职员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组织教师、医务人员参加市妇婴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省健康教育研究所、中山三院等单位举办的心理知识培训班,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心理保健知识的专业人员。近年来,我园6名教师和医务人员参加广州医学院儿童心理训练基地的培训,经考核取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技能培训》结业证书;3名教师参加了中山三院的儿童教育行为中心的学习培训;还有多名教师参加中山医科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班,2人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3)针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专家、市妇婴医院心理矫治专家为教师讲课。让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幼儿身心和谐自信快乐成长
1、心理环境润物无声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营造和谐的师幼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我园教师以关怀和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以教师、玩伴、妈妈、姐姐等动态置换的角色与幼儿交往,使幼儿充分感受被爱和被保护,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2、静心聆听尊重包容
(1)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聆听,是了解的开始。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使然,有些行为未必如我们的“认为”的那样。如有一位个性比较特别的幼儿,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有一天,有个小朋友和他玩游戏,玩到兴头上,他就掐着这个小朋友的脖子,把教师吓了一跳,后来通过细心的交谈,教师才知道他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因得到同伴的友谊而产生的喜悦。教师体会到他难得的喜悦,并告诉他同伴其实不喜欢他的这种行为,因为“感觉很不舒服”,还用自己的行为教会他可以用拥抱、微笑、握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
(2)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在我们教育当中,常会遇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幼儿,通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他们却是屡屡失效,我们首先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尊重他们特殊之处,为他们制定个性教育方法,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以优势淡化弱势,以长处带动短处,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自重和自律。
(3)成功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能使人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而适度的失败,能锻炼人对挫折的耐力。我们在幼儿的整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个性、能力特点制订不同的任务目标,让幼儿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幼儿对更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2、融入课程自然渗透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首先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注重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然后在实施过程中自然渗透。
(1)体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与人交往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消除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同时让幼儿面临竞争,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从而提高了参加者的心理承受力。所以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如:在定向越野活动中,幼儿互相配合解决活动路途中的难题,提高了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坚毅的意志品质;开展“三浴”锻炼,在寒冷的气温中,幼儿赤脚在运动场上活动,进行冷热水交替的淋浴,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的性格。
(2)在科学探索活动需要幼儿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接纳失败的精神,能有效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3)表达能让他人了解自己,能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展示情绪得以宣泄。由于幼儿年龄小,词汇累积讲述技巧还在发展中,讲述不是幼儿表达的主要手段,“孩子有100种语言”,而艺术由于其特有的性质,是最适合幼儿作为表达的载体。教师在艺术活动中除了必要的技能学习外,更需注重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寻找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培养勇于在团体中表现自己的心理素质。
(4)开展相关的自主性活动,如“我自己”、“我的好朋友”、“我的小脚”等,幼儿在活动中,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了解他人,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包容他人的不完美。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对幼儿的交往兴趣、交往策略、交往能力和交往效果起关键性作用,这将是幼儿终身受益的经验。
三、运用科学适宜的方式方法,引领特殊儿童走出心理误区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5%~15%。其中约5%左右的幼儿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6岁以前是发现心理问题与矫治的最佳时机。我园保健和保教部门联手,不断探索幼儿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
1、筛查了解确定目标
(1)问卷筛查:我们使用托幼园所幼儿心理行为问题问卷、CBCL量表等方法进行心理筛查,力求对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的发现。
(2)教师观察:教师认真观察目标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个性、适应性、交往状态、情绪表达、专注程度、动作协调等,在观察中及时发现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蛛丝马迹。
(3)试做沙盘:对发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目标幼儿,由心理教研组的教师请其做沙盘游戏,进一步了解这些幼儿的心理状况。
(4)向家长了解:由班上教师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和表现。
(5)医院诊断:请家长带目标幼儿到医院确诊。我们协助预约甚至陪同家长幼儿到中山三院儿童心理行为门诊、市妇婴医院、广医感觉统合训练基地等有关专业机构进行确诊。
2、选择方法开展辅导
(1)建立个案心理档案。档案的内容有:筛查和确诊结果、个案的主要问题、父母简单情况、辅导措施、辅导过程记录、小结评语等等。
(2)约见家长,请专家给家长介绍相关的信息,使家长正视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3)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
(4)开展幼儿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根据幼儿失调状况、体能及年龄设定训练项目内容。阶段训练后及时评估训练效果,提出下一步训练意见。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项目包括:拍球、趴地推球、平衡台、滑板爬、滑梯、平衡木、跳绳、袋鼠跳、羊角球、爬带、太极平衡板、圆筒、网缆、大拢球、平板运球、波波球、夹珠、穿珠等。我园为68位幼儿进行了感觉统合训练,有效率达到100%。
(5)开展沙盘游戏治疗
我园自2002年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高岚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为个别幼儿进行沙盘游戏心理辅导,在一个有一定比例的特制沙盘中游戏,通过塑造和布置沙盘边框内的沙子,随意使用许多小型的模具,在沙盘中表现出幼儿的内心世界。而通过这种自由、创造性的游戏,游戏者的潜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成功地描绘出他们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并且通过游戏,无意识地被引向对立面之间的调和,缓解游戏者的内在紧张,改善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有一位小朋友个性特点敏感、好动、情绪易激动、有暴力倾向、自我表现欲强。他在园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比较粗鲁,缺乏有效的交往技能,常因一些小事和同伴争执,有打小朋友行为。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孩子出生后妈妈对孩子表现会常常不耐烦,常大声呵斥孩子。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两老特宠爱孩子,但爷爷是个军人,比较急噪,会对孩子大声呵斥或打骂。由此分析孩子行为问题成因可能是家长疏于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家长教育态度不统一,幼儿长期缺乏关注和引导,导致在交往、环境适应方面的障碍。我们共给他做了十次次沙盘游戏,在最初的沙盘游戏中,幼儿的沙盘显得比较满,很多时候选择强有力或是能量很强的玩具,表现该幼儿内心有一定的焦虑情绪,他需要或者是他希望自己是强者,足以保护自己,说明他内心感觉自己是弱者,缺乏安全感,这也许是他攻击的根源。而后的两次.他拿了很多桥,很有意识地连在一起放,并让汽车在上面开,车子也慢慢开始有序地排列,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有所改善,但缺乏引导和帮助。根据个案的情况,我们用综合性辅导对策:对个案本人的辅导应以平衡情绪为主,坚持每周做一次沙盘游戏,调整认知;与个案班上的教师交流情况,多关注个案的情况,及时疏导个案的情绪;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并适当的调整与孩子的相处的态度和方式。第六次沙盘后,幼儿开始很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沙盘,挑选自己要的和不要的,然后再摆弄东西,而且逐渐开始能控制自己的所需要的东西,沙盘显得有序而条理。我们继续与个案的教师加强沟通,建议在适当时候提供一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在班组和同学面前展示其特长,多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沙盘游戏辅导后,该幼儿在个性心理、行为习惯、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据统计,我园为206名幼儿进行沙盆游戏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
(6)对有需要的幼儿建议家长带幼儿到专业训练机构进行训练,例如对自闭症的幼儿进行结构化训练等。
四、家园合力携手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幼儿园、家庭一体化,家园教育保持一致,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教师和家长通过家园联系本、网络BBS、个别会谈等方式经常保持联系,相互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情况,相互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技巧。
2、开设相关的讲座。如:邀请广州市109中家长学校校长张仲庆开设《成功路上与孩子同行》讲座;邀请广州医学院李幸民教授来园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咨询;邀请广州市妇婴医院儿童心理保健专家周燕燕、林穗方主任与部分家长进行名为《培育资优子女,分享育儿心得》的座谈会;请华师大心理系高岚教授开设《儿童心理》讲座;针对小班幼儿家长在幼儿入托前的焦虑现象开设《小班幼儿入托前焦虑》讲座。
3、开展亲子活动。新生来园第一天,请家长陪同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快乐地参加多种多样的亲子游戏;每个学期组织和幼儿、家长一起到植物园、祈福农庄、云台花园等地旅游;组织亲子制作灯笼展,亲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等等,使家长和幼儿在活动中增进情感,在制作中互相提高,在互动中提高彼此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