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139-0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加剧,从1999开始我国大学一直在扩招,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营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相关资料表明,从2005年开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考研或者考博来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样从根本上又加剧了高学历人群就业难的问题。

1 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分析

1.1 人力资本投资的分类

任何投资都有一定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依然如此。所谓投资风险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①经过一定时间段投资主体的收益达不到最初的投资成本的情况。

②对人力资本进行的投资,最后以另外一种回报的形式,比如说教育投资,对于教育的投资肯定是最后的投资回报是个体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最初的投资成本的最初形式。对于这种投资回报利益有大有小,一定的投资回报利益会间接地转化为其他连带的投资影响。

1.2 人力资本投资高风险性的原因

很多情况下这种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从其自身的投资特点上看,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风险性,导致这种风险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失败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上来看,其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其高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个体投资者自身的各方面的因素的投入,比如说是时间、精力及体力等的投入;很多个体成员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背后会有稳定的家庭作为其支撑,在个体自身投入时间、精力等的同时,家庭及其成员也付出了同样的精力、时间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投资主体之一。往大了方面说,说到底国家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才之间的较量,现在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各国的人力资源,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直接成为最大的投资主体之一。

1.2.2 投资客体的不确定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

人力资本包括个体所具备的体力、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总和,所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能力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关系。人本身对客观事物具有极大的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在的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目的;倘若没有积极的环境,个体潜在的资本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具有极大的关系。

1.3 人力投资的长期性预示着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风险性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在这一过程中牵扯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理念,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等等,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时候无法确定在这投资过程中获取收益的各个因素的贡献度,这给日后的收益分配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 就业与就业理论分析

所谓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以获取报酬为根本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其进行细化,我们可以从就业条件、收入条件、工作时间等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就业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1 就业理论与评价

相关的就业理论指出,在市场内部有时候会出现一定阶段的经济失衡现象,但是由于市场自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价格、货币、工资等多方面因素的调节会逐渐趋于平衡,保持就业市场的正常状态。

和就业相关的主要理论有非自愿失业理论、自愿性失业理论以及不足就业理论等,非自愿理论将造失业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国民产出的,将解决的重头戏放在政府的干预上,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夸大;而在自愿性失业理论中,认为人们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偏差性是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主张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全依托于市场本身,不赞成政府过多的干涉;对于不足就业理论则认为劳资双方之间的协议对于就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是连接市场和就业的主要的纽带之一,是平衡市场的基础原因。

2.2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2.2.1 初次就业率低

在离开学校需要寻求工作的学生中,正常毕业时间时内能够明确自身工作的学生的数量在全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叫做初次就业率,通过这一数据,我们能够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具体分析,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待业中的大学生的数量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知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率出现逐年降低的情况,这种逐年下降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2.2.2 初次就业时间延长

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间比较长,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来看,很多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放得过高,在选择工作上存在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无法真正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这是导致初次就业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从大学生的外在状态来看,很多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比较优越,家长过度的疼爱使学生毕业后在家呆着成了一种趋势,没有压力就没有走出去的动力,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间延长。

2.2.3 就业的极端化

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而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自身的偏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去条件优越的城市去就业择业,普遍认为比较发达的城市不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较好,更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机遇,使得大学生就业出现扎堆的极端现象。像北京、上海等发达的一线城市人才济济,而对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人才出现极大的缺口。

3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影响

3.1 人力资本投资机构现状

从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形势出发,教育投资方式已经不是单一的政府方面投资,市场力量已经参与到人力资本投资中。

首先,按照惯例,大学期间教育应该占总教育经费的八分之一,基础教育投资少于高等教育,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过大,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教育是接受人群最多的教育所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教育,高等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少。

其次,大学教育中职业性教育资本的投入很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受到足够重视,不会出现人力资本投资都会集中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中。

最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性非常明显,一些法国区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人力资本投入就很高反之,人力资本的投入就会减少。由于区域性很明显,我国的高等学校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高等教育区域性分布不合理,导致人力资本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2 地域性的高校地区分布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人力资本的投入需要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出发,政府控制着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权,由于市场定位存在缺失,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制度的产生。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数量以及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就业的难度要地狱投资规模比较小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地区,国家进行多次毕业上的次调查,这些地区就业数量非常高,一些西部的地区就业数量非常低。也就从跟本上反应这些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高,其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

3.3 人力资本投资不平衡

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其主要呈现一种金字塔的形状。像美国和日本由于短期大学和学院的数量很多,实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而在我国,由于对本科层次的投资比较多,导致大学的人力资本投资不协调,最终人力资本出现中间大两边小的模式,产生本科教育的学生就业比较难的尴尬现象。另外很多企业出现了高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导致缺乏劳动力等技能型人才,导致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性失衡,最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3.4 学科结构与专业知识滞后

从人力资本投资与专业结构设置这方面,也存在很多滞后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本投资过高,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在最近几年,专业设计方面,人力很多高校出现盲目跟风的形式,大量设置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导致高校的学生档次下降,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很大的关系,就业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非常大。

4 结 语

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合理性会导致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所以也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用法律的手段推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正面影响。在就业模式中采用国外的就业模式推广相似,加强就业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时加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调整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刘昕.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J].中国流通经济,2009,(7).

[2] 杨秋乐.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商,2012,(9).

[3] 张宏,郝天资.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现状悖论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4] 冯纪明,吴克明.大学生就业难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4).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转变;对策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辉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1], 张仁杰认为:“国家教育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才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客观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找出大学生就业观念中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因素,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待就业人数多,就业岗位少。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高校扩招[3]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扩招造就了大批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工作岗位的缺失,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一)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学生数量猛增,尤其近几年,大学扩招非常迅速,在校生规模庞大,大大超出了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许多人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还有许多人毕业后几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个群体的规模并没有因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停止膨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仍旧在快速的增长。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相反,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连年持续下滑。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08年后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对我国许多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特别是外向型经济行业受冲击较大,许多企业员工失业,大学生急需就业与工作岗位不够的矛盾更加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还想抱“铁饭碗”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择业时,都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想找一个终生可靠的职业,即“铁饭碗”。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当前我国人事制度已基本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现了竞争上岗;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这就要求就业者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2.不愿创业,力求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都想找一份低风险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创业,主要是因为(1)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外部人际关系少;资金不足,缺乏创业资金;接受创业教育少,缺少创业项目。(2)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风险较高;大学生毕业后既要孝敬父母,又要组建家庭,社会责任重。

3.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精英意识浓厚

大学生受精英化高等教育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错误地把学历当能力,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工作能力,能胜任很多工作,自身定位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体面、稳定的固定工作;选择工作时过于注重条件的选择,不愿到生活条件差的地方去,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到小单位、小企业去;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总想一毕业就能当白领、当干部;不愿脚踏实地到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过分看重地位、名利,不愿奉献只想索取,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因素

大学生的父辈们受时代的限制,普遍对子女寄予厚望并对其未来做了理想化的设计,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把自己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化的未来强加给子女;他们对就业形势和子女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分析,严重影响子女就业的准确定位。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的声誉,名校毕业的学生相对容易就业。一般学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工作。二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否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新的变化。四是学校所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3.社会舆论导向因素

现在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的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应受到媒体的过分炒作。社会舆论错误的引导使大学毕业生过分关注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过分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夸大就业困难,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不利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应该积极引导,促使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家庭、社会积极引导

学校、家庭、社会要做到几个转变:(1)对大学生的认识要转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工作,只要肯辛勤劳动,踏实工作,就能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理想。(2)国家应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下基层,到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3)大学生思想意识要积极主动。(4)用人单位要适当放宽专业限制。(5)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通”“专”并进的人才。

(二)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发展自己

大学生要正确定位自己,客观评价自身价值,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准确评估工作性质;要眼光放长,降低起点,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排除外在干扰,抵制外在诱惑,做到不盲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路子。

(三)勇于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

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我们的教育要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注重发展自己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创业活动,获得创业经验,以便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喜顺,只海平.把创业引入高职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92-93.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尚未达成普遍共识。本文试图在分析研究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深入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I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243-02

我国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2000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原因,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整个社会观念的影响,就业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一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与表现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

女大学生就业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高校女毕业生在就业时间阶段内,因受到内部、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在拿到毕业证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所找工作不理想的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难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包括女大学生毕业时未找到工作,也包括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理想的情况。第二,“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对于男大学生就业而言,是相对于同时毕业、同类专业的男大学生而言的。第三,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毕业生就业的阶段内。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1 就业机会难获得。

由于女生受生理等条件限制,工作存在诸多不便。许多地方不如男生,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或“男生优先”,许多女生因此失去就业机会。

2,就业质量相对低

(1)待遇低。据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起薪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为1507元。两者相差124元。与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

(2)工作满意度低。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女生低于男生。虽然女生也能找到工作,但较“好”的工作还往往是男生捷足先登。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种种条件限制,使许多女大学生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先就业再择业,导致其工作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女生尤其是学理工类专业的女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就改行,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也会导致工作满意度低。

3,就业空间局限性大。

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女大学生就业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营销、公关等),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女毕业生由于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也会从事上述工作。

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 就业观念有偏差

(1)就业单位倾向于外企、国企、政府机关。大多数女生都希望毕业后到体面、薪资高的企业工作,往往将目光锁定在稳定、收入可观、条件好的岗位上,而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有调查显示,多数毕业生毕业时首选外企,但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近几年,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选就业单位选择理想化,过于集中,导致竞争激烈,进而使就业难度增大。

(2)就业地区倾向于大城市。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而不愿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3)工薪要求高。在目前,毕业生越来越多,岗位供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整体工资水平在下降,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水要求过高。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工资要求过高,阻碍了其就业的进程。

2 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1)依赖心理强。与男生相比,大多数女生的依赖心理更强,求职择业主动性差,往往会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存有等、靠的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

(2)能力相对差。虽然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在想象力、创造力、开拓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实际操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而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青睐复合型人才。

(二)客观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1)供求矛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群体已从稀缺资源变成供大少求的资源,甚至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另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加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之一。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近几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以及对劳动力中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使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

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观念不科学。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期望较高,希望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独挡一面,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许多女大学生不仅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甚至连社会实践参加的都不多,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因素。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整体就业困难,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不少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就不强的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2)对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针对目前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就业率,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员数量等方面原因,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是为女大学生提供信息,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上的培养不够,没有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4,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投入大量的教育成本,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得到体面的工作,期 望较高,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一些文秘、办公室等之类的工作,因此会对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

5,女大学生自身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三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主观方面

1,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间,每个女大学生都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地动手实践;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多参加社团活动,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职业有正确的评价,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要只盯着清闲、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而要有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利益打算。

3,积极进行创业。

目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特长,抓住机遇,选择适合自己且自己喜欢的职业,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客观方面

1,政府行政部门。

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政府部门主要是要从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要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2)制定各项政策规范。禁止带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广告。制定薪金方面相关政策,现在不少城市对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限定,但对大学生却没有相关规定。制定各种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2,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加大与高校的相互渗透,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可以向高校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状况,并定期邀请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在实践中考察并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

3,学校方面

(1)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9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从女大学生到女职工,女性的就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问题。在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中,都指明只招男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标注性别不限的岗位,实际招的大多还是男生。真正愿意招女生的,大约只有三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本文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快,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

2.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3.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二)自身因素

1.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无可否认,男女有别,两性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女性的生理负担比男性要重得多,使女性在择业中处于弱势,她们在一生中要经历月经、怀孕、生育、哺乳等过程,特别是在女大学生毕业以后,从结婚到生育、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必须将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间分割,而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所以,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2.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社会上往往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依顺、服从、服务、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与此同时,“男强女弱”的传统文化也部分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领域更加私人化,附属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女性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另一方面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和男强女弱的社会论调,在一定程度上使女大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抑制了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3.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质量,注重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在校表现、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当一部分女生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她们虽然学习成绩占优,能力却较单一,在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方面与男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政府加大公共政策的调整力度

女大学生就业既涉及到中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既是一个具有复合性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对于女性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针对女性就业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显性化态势,政府不应采取消极形式的公共政策,而应通过制定积极形式的公共政策,创造女性公平就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就业中的机会均等与公正程度进行适度的调控。尤其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障碍与困境,制定出相应的补救政策或相应的补救条款,同时对政策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进行限制。

具体说来,首先要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用人单位的行为要受到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范,应该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制定出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对性别歧视的案件及时有效处理。

此外,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单个企事业单位不会因为招收女大学生而增加雇佣成本。政府应当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企事业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降低企业招收女性职工的成本,改革原有的由企业负担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只有建立统一的、独立的生育保险险种,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生育的社会保障。通过实行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使用人单位对男女劳动能力的评价和用人标准更为合理,消除他们使用女性劳动力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为实现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提供了先决条件。

政府还应该积极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服务,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孕期、哺育幼儿成长等事务,这占去了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原因。各国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政府提供积极的公共政策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是对女大学生提供保护性就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女大学生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女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就业竞争力,靠实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及“女性是弱者”等传统观念,摒弃自傲或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等不良就业心态。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胆小、怯懦等自身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择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行业单位,开拓进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适时抓住成才的机遇。

2.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1)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有关研究表明,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比男性强。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语言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会更加出色。一般说来,女性从事文学整理、编辑、翻译以及教育工作和接待洽淡工作,更能发挥其特长。(2)形象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在三维空间的认识能力上往往略逊于男性,但她们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密上却普遍具有优势。在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上,往往能创造出使人感到优美、典雅、和谐、细腻、新颖的作品。在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中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交往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温柔、和蔼、易与人相处,感情也丰富且善于倾听或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调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女同志从事商品推销、对外联络等工作具有较大优势。(4)管理能力的优势。正如女性善于管理好小家庭一样,女性也同样善于管理好工作,她们也可将办公室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整理得有条不紊,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能够接受新事物,不固执己见,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工作认真负责,专一且有耐心,对于单调的工作往往也能孜孜不倦。

所以,女大学生应立足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工作;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毕业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各个阶层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更大。由于近年来全球的经济增长缓慢,中国这个以靠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受到影响,加上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势必增加全社会吸纳人才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竞争也分外加剧,女大学生也不可避免。

2、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

传统的中国伦理导致人们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观念,如“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等,因此,在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上,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应该是男性,干大事的拿主意的应该是男性,而女性只能是处于辅导和从属地位,这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潜在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主体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原则来开展经济活动的,而女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势必是要生子的,而整个孕育过程要时常中断工作进程,再加上女性在体能及精力上的确不如男性,因此企业考虑自身利益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1、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市场经济愈来愈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单位名声好、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女大学生中普遍流传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让她们觉得不能如何通过努力提高自己,而在竞争中胜出,而她们是希望找个好丈夫逃避就业竞争。四年大学下来,没有学到一点真正有用的知识,素质平平。当她们面临找工作的压力,面对就业单位的层层考核筛选时诚惶诚恐,自卑怯懦,找工作结果自然不理想。

3、实践不足影响就业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比较勤奋,在学习成绩上一般优于男生,但女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用人单位根据往年招聘女大学生的经验,认为女大学生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往往显得犹豫不决、难以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致使其行为对企业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此在与男生参加同等的就业竞争时处于劣势。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虽然社会的就业环境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的女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上风。女大学生要充分抓住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加强自身修养,学好课本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找工作时自信凸现优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要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未雨绸缪的观念,确立职业理想,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3、根据市场调整培养模式

高校要把握社会和市场对女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和特殊学科的教学优势,转变传统的“知识本位”思想,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积极培养她们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女大学的品德、知识能力和心理生理等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使她们从专业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转变。

要增加实践操作、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岗位见习等实践环节,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农村中实践,实地调研考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找准定位,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要以社团为依托,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见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她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其增加阅历,锻炼能力。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女大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舞台,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高校也可以尝试因材施教,使开设的课程、选课的科目更有弹性,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四、结束语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所以在社会需要竭力改善这一问题的同时,女大学生也应该乐观勇敢地面对现实,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去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女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环境和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三所综合性大学为例,陈锋,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1).

[2]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张抗私.盈帅,财经问题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