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英语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隐喻 认知功能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1.隐喻的认知
(1)隐喻
隐喻的基础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隐喻是在反复出现的体验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纽带。隐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可能随着其发展逐渐消亡。胡壮麟(1993)认为“认知”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世界通过大脑对人们思维的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稍逊于语言手段。
隐喻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但隐喻的源头却落在思维概念上。如果讨论隐喻不深入到思维概念的源头,就不能真正地认识隐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冷落了不少原本应该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的隐喻。隐喻化成分在语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莱考夫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莱考夫的经典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喻和翻译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A事物来进行理解和体验B事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此外,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隐喻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掌握隐喻的功能特点在现代外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隐喻比如有一个常用的比喻:Argument is war.辩论本身并不是战争,但这两个现象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首先在战争中,一般有甲乙双方,辩论中也是这样。另外,战争可以有输有赢,辩论也可以有输有赢,战争有攻有守,辩论时也可能有攻有守。但战争毕竟是一个有具体形式,可以有不少物理特征的过程,而辩论就不见得那么具体了。这个例子就是用较具体的战争来构造辩论的概念就更便于说话者表达,也更便于读者理解。这种从思维概念衍生出来的比喻表达法如下:
1)You disagree?Okay,shoot!
2)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he target.
4)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5)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6)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7)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
8)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摇?摇?摇?摇?摇?摇(Metaphors We Live By,p.4)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表达战争时使用的一些概念都被用来表达争论了。这种借助一种较为具体的概念来看另一个不那么具体的概念的方法,使人能以一种更熟悉的经历为基础来理解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事物,这恰恰是比喻的本质。正如莱考夫所说:“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很多抽象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概念的边缘比较模糊,不容易把握。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作为理解抽象概念的中介,那么进行思维就比较方便,表达起来也就更容易。莱考夫用inflation这个词为例,可以看出实体比喻的概念在我们生活中俯拾皆是:
Inflation is an entity.
1)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2)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3)Inflation is backing us into the corner.
上面的例子中,inflation这个完全是抽象的经济概念被当成实体。把上面句子中的比喻去掉,作一下对比:
1)Because of inflation,our life is not as good as before.
2)We need to do something against inflation.
3)We are in a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because of the inflation.
在1),3)句中inflation就好像一个人,在比喻用法中变成了动作的实施者。而combat inflation中的inflation就如同敌人。2)句中的inflation就变成了被把握的对象。可以看出用比喻的句子文字优美生动,更是为了便于把握意义。这些实体比喻都是隐性的。莱考夫在书中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类隐喻的普遍性。比如:
1)Ou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has declined because of our lack of moral fiber.(entity)
2)He went to New York to seek fame and fortune.(substance)
3)My mind just isn’t operating today.(mind as an object)
4)Life has cheated me.(life as a person)
这些是隐性的,属于文化的,属于语言体系的,约定俗成的比喻。
2.隐喻认知功能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层面
人类的语言是以词汇为基础,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首要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比喻不只是语言的表达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语言表面上的表达形式都有深刻的原因,比如目前在高科技文化中有人说data warehouse。这种表达方法实际上是说话人在使用这个语言表达法之前先将data比作了一些实物,而将储存data的地方比作一间间有形的仓库,思维概念上这么一比,一个语言上的隐喻就出现了。这个比喻相对来说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翻译成“数据库”,而没有必要说“所有的数据像放在仓库中一样”。有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比喻说话,因为有些比喻说法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比喻色彩已经没有那么浓厚了,不再如当初开始使用的时候那么引人注意。但仍然是以比喻为基础,比如“Jack is in depression.”,很难意识到其中有一个比喻。in本来是表示三维空间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杰克处于失落之中”。把in所体现的三维氛围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比如:“Lily is in the classroom.”但当我们用同一个in来表达depression的时候,实际上是借用表达空间的in来描写情感。in是一个“隐蔽”的隐喻.但有时隐喻是比较明显的,容易被忽略。比如“There is a farm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其中foot表示说话人将mountain比作人,所以才用foot。也可直译成“山脚下”。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从教材中多讲解隐喻结构的语言点。比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中,“A Valentine Story”这一单元中“Each letter was a seed falling on a fertile heart.”。其中seed很形象地把书信的频繁、密集的联络表现出来。letter和heart的关系,通过隐喻的表现成为seed和soil之间的关系。而seed最终也会萌芽结果,意味着letter也会带给寄信人感情的升华。人类总是喜欢借助较直接的物理性经历来把握非物理性的经历,而这种用一种经历来理解另一种经历的方法恰恰是各种比喻说法的思维基础。比如“Mary is in the classroom.”是纯粹表达物理方位。把in 借用来表达love,实际就是一个比喻。把love变成一个有三维的空间,某人正在这个空间中。在日常生活中,将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引入另一个领域,使其看得见、摸不到。比如,“I have a cold.”,这时cold就像是一个可以用手把握的实体。我们说“我头疼得要裂开了”,是将头比作实体,在内部压力下快要破裂了。还有download a program,是将program这个看不见的计算机软件当成了可以从车上卸下来的实体(如机械)。如果比喻只在语言中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美化语言,使语言锦上添花。
在英语教学中如要求学生用较抽象的思维方式,用事物内在的一些特征来组织经历,有时会抓不住想要表达的概念,一用比喻,把握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He i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其中的peak一下子就生动地把他目前事业如日中天的状况表达出来。如果不用比喻,可以这样表述“He has never been so successful in his career.”没有比喻的这个说法没有第一个更有表达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隐喻进行思想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学上尽量创造轻松又要求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有情趣的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声、形、图、景等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兴趣。
(2)文化层面
在课堂教授中,教师应该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合起来。在讲授语言现象时穿插英美文化内容,由于比喻不少都是借助方位、实体等基本思维概念来表达,不同文化的人在基本思维概念上有相通之处,直译的情况很常见。如in love(在恋爱中),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下),peak of his career(事业的顶峰),the income rose(收入上涨),seek fame and fortune(追求名利),the seed of his great ideas(他伟大思想的种子),framework of his theory(理论框架),at the crossroad(在十字路口)。但英汉两种语言毕竟不同,有些比喻就不宜搬到译文中来,如虽然可以将under his control译成“在他的控制下”,却不能将control over her译成“她上面的控制”,而应该译成“控制她”。much more inflation不能译成“更多的通货膨胀”,“He is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不能译成“他在形势之上”。慢慢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用隐喻思维进行语言表达。重视文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交际规则等。语言表达是否得体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是否掌握交际规则,这些都植根于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Civil Rights Heroes”这一单元中,指导学生了解在当时背景文化下的知识和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介绍它所反映的更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不同的民族在崇尚方面的文化倾向。课文中出现了Quaker(贵格会会员),Methodist等宗教名称,对学生举例一些宗教的词语,如Pandora’s box(比喻灾难、麻烦和祸害的根源),Prometheus(热爱人类、反抗压迫的象征)等。这些隐喻都源自于古希腊文明或基督教文明。课文中出现的underground railroad,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已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地下铁路,是一个协助黑奴(用passenger代替slave)脱逃的地下组织,废奴主义者(conductor代替helpers)通过这个组织,以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作为避难所(station代替refuge),指引和协助黑人逃离南方。文中大量地使用隐喻,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强调要区别一种表达方式是属于集体的,还是属于个体的。上面讨论的那些所谓的“隐性的”比喻大都是一种文化中的人约定俗成的,反映的不是写作者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而是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在翻译中保留这些比喻可以揭示原文说话人所处群体的集体思维模式。比喻如果为了交流的目的而写,为了充分达到交流的目的,就要尽量提高可接受性,不必去照顾模拟源语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实用性的科技、经济、法律等语篇中就没有必要去反映思维模式,而应着眼于信息的交流。当然纯粹反映思维模式而进行的翻译是不多见的。
3.结语
隐喻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的隐喻式,教师应该把认识语言学有关隐喻的研究成果熟练运用,准确地把握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隐喻环境下的背景文化知识。用比喻就更容易把握住想要表达的事物的实质。正如莱考夫所说,不少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都是十分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如情感、想法、时间等)。但我们又必须把这些概念紧紧抓住,所以只有求助于另一些概念,用另一些更容易把握、更有物理形状或更能从基本的物理感觉上理解辨识的概念(如方向、物件等)来把握抽象的概念。即用有形的、容易把握的概念来解释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把隐喻概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背景进行因材施教,多讲解一些在语言文化教学中适合学习者领会的隐喻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深层次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Byram,M.& Risarger,K.Language Teachers.Politics and Cultur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9.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01).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1 实施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发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的地位正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其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而且在非计算机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也通过这个年轻的领域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以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国内全英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调研问卷共58份。调查项目、内容及结果见表1。
从项目1和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必要,其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了解国际前沿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教学试点与实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全英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从项目3~5的调查结果看,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全英文教学与专业英语课教学的关系,使全英文教学变为纯英语课教学或专业英语课的翻版。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授课语言以双语为主或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中英文相结合。
(2)全英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项目6和7的调查结果看,虽然一些大学花了很大代价邀请国外一流教授专家讲授课程,但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课程教学。
(3)缺乏内容全面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项目8和9的调查结果看,一些大学在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全英语教学时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偏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不免有诸多畏难情绪。
(4)师资匮乏。从项目10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承担全英文教学教师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实际上,全英文教学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英语应用技能,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能承担全英语教学的师资仍然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如何改革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改革,制订全英文教学计划,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起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交流运用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全英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这将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适合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2)全英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开阔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全英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迈进。
3 全英文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完善的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课时一般只有36学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与国内教学内容相比,国外教学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原版内容过多,且大多以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为背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理解某些内容和背景比较困难。因此直接套用原版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内容。国外经典教材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一些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及主要内容见表2。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用于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表2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人工智能应围绕“智能”这个核心,但由于智能本身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描述,需要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刻画智能这个主题。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可按图1所示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讲授顺序。
在最底层,神经网络与演化计算(适应性原理与仿生机制等)辅助感知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抽象层反映知识在智能中的角色和创建以及围绕问题求解的知识的抽象、表示和理解;更高层则提出学习、规划、推理的模型和方式;应用层构造智能化智能体以及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实现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这4个层次,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性,还可按照抽象层更高层最底层应用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4 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
针对以上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包括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4.1 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动手与应用能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共同授课。首先,国内主讲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原理、模型和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邀请国际知名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包括集中授课和专题研讨。经过基础学习,学生一般已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因此对于外籍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前沿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与单纯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单纯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相比,该模式能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2 “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全英语教学后,由于使用英文教材及中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等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进,包括全英文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配合“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图3所示的“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教学方法模式包括:(1)过渡式全英文与沉浸式全英语两大英语教学方式;(2)激励自主式、启发互动式、体验学习式三大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3)参与学习式和自我展示式两大学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英文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把握英语与专业的比例。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其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掌握。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到大学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科研/科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式地、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而且可以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1)先进性。我们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2)前沿性。对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领域,如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等,还需更新和补充全英文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共同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通过实现全英语教学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
(3)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的要求。教师可结合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适当补充案例与实例,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丰富课程内涵并提高教学效果。
4.4 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师资的匮乏是现阶段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一些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人工智能学科功底,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而有些教师则知识结构单一,缺少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打造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语教师队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申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
5 全英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施全英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国际软件学院成立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从事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小组以及由教学督导组成的监管小组,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共同促进,保障全英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领导小组对全英文教学的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等予以政策支持;教学工作小组制订全英文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管小组定期对工作小组的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国内常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式全英文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以“1+1”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热情。
(3)国际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6年,国际软件学院聘请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领域先驱的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Hugo de Gaffs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全职教授和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4)聘请与国际软件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国立首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Bob McKay教授专职来校为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同时,利用国外学者来武汉大学顺访的机会,请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际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如邀请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7年博士后研究的宋森研究员进行“理解大脑与仿制大脑”的讲座等。
(5)国际软件学院在遴选教师到与学院有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国外大学进修时,优先考虑给本科生授课的全英文教师,并将全英文教学能力作为选拔条件,以教师的学术进修带动全英文教学建设,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全英语教学队伍打造相结合,全面推进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6 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正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实施全英文教学为契机,针对目前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以智能为核心,从不同抽象层次刻画智能主题,构造人工智能最底层、抽象层、更高层以及应用层4大模块内容。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重定位,提出“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
(3)提出“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4)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进行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我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对哲学比较感兴趣,然后就慢慢对修行感兴趣。但这个跟学什么没有关系。哲学宗教比较吸引人,阐述一些比较新颖的东西。比如像圆觉经,我认为是所有佛经中文采最好的三个之一吧。说到圆觉经,可以先讲部电影《黑客帝国》,换句话说,它是圆觉经的视听娱乐版。圆觉经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虚幻,我们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把这些表象当作自身。一个真我是具有更大自由的,但它通常在昏昏睡大觉。虽然它有自由,但这自由从来没用过。
新:我们听说你还在写一个武侠小说?跟修行也有关系吗?
朱:其实不是武侠小说,准确地说是历史小说。讲从亚特兰蒂斯文明以降,释迦牟尼、耶稣、达摩,爱因斯坦等对抗雅利安神族卷土重来的故事。主线故事是探索少林武术的神秘起源和使命,你知道吗,少林武功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核技术,把人的最大能量激发出来,和冶金技术为代表的势力对抗。
你看达摩自己的禅宗弟子都不会武功,他为什么去交给少林呢?希特勒在二战最紧张时候派人到藏区也和这有关。同时,这也是关于修行的故事。
新:这真是宏大的一个写作计划,那计算机在你的个人修行里起什么作用吗?
朱:我们还是谈计算机这个正题吧,毕竟这个采访不是关于宇宙人生和小说的,这么讲下去我就不像科学家了,呵呵。我在计算机方面这么多年,主要做语音技术。最早在清华,后来去美国的加州大学,再后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做美国DARPA的项目,互联网就是那个项目下搞出来的。在这个领域的最顶尖的地方都做过,跟一些最顶尖的科学家都合作过,我想这一段发生还是有一定积累。
新:这一段人生里面,比较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朱:探索和创造,能有机会在各个不同领域探索,是人生的快乐。无论是在历史、宗教,还是科学领域。保持对一训的好奇心和敏锐,是我在过去10年有幸做并感觉快乐的事情。
新:怎么看待现在做这个公司的意义?
朱:语言交流是尘世间,除了医学第二有意义的事情。
新:你对语言的这种说法让我想起了巴别塔的寓言。计算机能用来实现巴别塔?
朱:巴别塔是一个失败的事情,被神灭了。但我们要做的和巴别塔的理念是一样的,让人能沟通,能够带来人类的创造力,联合起来能做更大的事。实际上我们公司的前一个名字就叫“巴别塔学习”。
新:你怎么理解互联网?
朱: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上面的大部分东西,是没有帮助的,95%以上的信息没有用,只会让你的心更乱。
新:怎么会想到要做口语训练平台呢?
朱:我做的口语训练平台最早是给我自己用
其实从在洛杉矶读博士就开始琢磨这事了,当时就想,怎么把语音分析用到口语教学中。但具体算法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好。
2004年我要去瑞士开一个学术会议,但不懂法语,便找了个人带我练,他读句我跟一句,然后他反复纠正我。练了几天后我就不好意思再麻烦别人了。但这次我真正清楚要把这个东西做成什么样子了。如果人在7岁以前,发音掌握得不好,对发音的好坏就听不出来,自己不一定马上就知道。所以需要有第三方来给做这个反馈和纠正。我在美国的时候是当助教,需要口语资格考试,就雇了一个人来做发音纠正,每小时50美金,很昂贵!新:计算机可以替代这个每小时50美金的家伙吗?
朱: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来反馈,但难度比我想象的大。声音里包含了太多无关的信息,需要挑出什么是核心信息。主要运用的是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的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MIT的Kennenth Stevens开始探索感知心理信息(心理声学),他也是我导师的导师。那时候计算机还没有,主要用在语音分析上,研究人的心理。
新:比如我说“兔子”,一个女孩说“兔子”,发音不同,但传达的意思一样。是这样吗?
朱:是的,这项基础研究就是回答,为什么你能从声音中感受到信息?1999年Kennenth Stevens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克林顿颁发的。相当于我们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Kennenth Stevens在技术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科学家搞基础研究,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研究出来有什么用。很多东西都是先研究出来,再去考虑应用。
新:那你现在就是主要在调用这个领域的知识?
朱:对,我等于是把这些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基于这些知识做了一个模型。比如mp3就是用到这项技术,利用感知心理声学,把人对其不敏感的信息就省略,实现大的压缩比。我就是把感知心理分析,用到语音分析上,进行发音评价。
新:你的这套东西是不是就是对波形?难度在哪儿呢?
朱:完全不是,我宁可你说我是比对频谱,但频谱也很不对。波形是毫无意义的。有的口语练习软件用对波形的方式,这太忽悠人了。因为很多发音信息混在波形里面,区分不出来,所以波形的有用信息几乎为零。而频谱比波形要有用得多,但它也还不是我们做的东西。重点在于协调两个方面:感知信息的提取、感知差距的计算。
新:做这个应用,跟你认为中国的英语口语教育出了“毛病”有关?
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口语教学,从整体上来说是失败的。我之前去合肥,参加中国教育协会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英语课教学观摩比赛。老师虽然在课上鼓励大家多说话,但他说5句话,学生可能才说1句。学生在课上的口语练习量是远远不够。这也是为何中国普遍存在哑巴英语。
新:那你的技术提供一个怎样的解决方案呢?
朱:混合教学法,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老师+多媒体,是英语教学的未来。我并不封闭自己的技术,而是和所有的学校合作,让学校和老师组成一个高端口语教学方案。我们在课外加一个人工智能的口语教练,供学生一对一的口语发音纠正。这样,第一,保证口语练习的练习量。第二,人工智能教练指导下的练习更高效。第三,老师可以方便地去检查全班练习情况。有了这样的网络联系环境,哪怕老师自己的口语有问题,也能教出口语很好的学生。
新:口语培训机构很多,这个方案和他们的有何不同?
朱:比如华尔街英语、英孚、新动态、新东方精英,都是真正的高端口语培训机构。它们都是采用混合教学法:老师+老外+计算机。华尔街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他们的课程70%是跟着计算机练,他们的口语训练软件,也包括语音识别的智能功能,但技术水平一般。他们的老师、外教可以跳槽,但这个软件不会流传到社会上,这是核心技术。
我们的理想是让所有的学校,能让高端口语教学普及。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每个学校具备高端的口语教学能力。
新:这样说来,这项技术对于学习以及教育的理念也有一个相当大的改变?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动态外语教学情境;干预设计的迭代改进方式;应用导向性和理论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55-03
一、学术界的概念分歧与“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特性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安娜・布朗和认知学家爱兰・克林斯在1992年提出的“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ation)一词转化而来。由于该研究尚处初期发展阶段,且相关阐释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目前学术界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方面尚未达成统一。仅就可获得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学界便已提出了“王锋―韩纳芬定义”、“泰瑞・安德森定义”、“梁文鑫―余胜泉定义”、“杨南昌定义”等多个版本。王锋等称“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其目的是在真实情境中,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写作为基础,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反复循环,来改进教育实践,并提炼对情境敏感的设计原则和理论”[2]。泰瑞・安德森则认为,它是“一种从事教育研究的方法”,“侧重系统的、多侧面的对运作的教育进行干预的开发和评价”[3]。杨南昌认为,它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论,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应用于实践,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产生新的理论支持持续的教育革新”[4]。
上述定义虽各有侧重且表述不同,但却仍然不乏共性见解,可为后续研究和进一步准确定义这一概念提供参考。对上述定义的分析比较与提炼总结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具有真实情景性、迭代循环性、干预主义研究倾向性、应用导向性和理论导向性等五大特征。真实情境性是指整个研究过程都与具体真实的情境相关联。[5]迭代循环性即研究混合使用了设计、评价以及修整等一系列循环的途径。干预主义研究倾向性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师职业发展模式”,“从而引发教育干预所带来的良性结果。[6]”应用导向性乃是一个设计的价值,部分可以通过其用户在真实情境中的实用性来衡量。而理论导向性则意味着不仅设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基于理论命题,而且设计的现场测试也对促进理论建构发挥着作用。简而言之,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协同努力,“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尽可能真实的自然教学情境中,将科学与技术方法相结合,在循环往复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取得可靠数据和有效设计,进而使人们得以在改进教育实践的同时,实现教育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一般过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布兰达・B・瑞特兰德(Brenda Barman Ritland)博士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1)了解性的探究阶段,即全面了解教学的需要,并设计出灵活可变的教育干预,可进一步分为需求分析、文献调研、理论发展、受众特征分析四个步骤。(2)实施阶段,即在实践中收集数据和信息,对初步模型扩展形成教育干预,并进一步阐明与教育现象关键点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可进一步分为系统设计、建构原型、细化设计三个步骤。(3)具体情境评价阶段,即运用质和量的评价工具来描述、监视和获取预期的和非预期的干预信息,并运用混合评价方法做出客观、有意义的评价,可分形成性测试、理论/系统精化、实施、评估结果四步。(4)扩展影响评价阶段,即将一个成功的教育干预在更多的教育场景中进行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基本原理和理论,具体可分为刊印结果、扩散性适应、得出结论三个步骤。
“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系统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它既可帮助学习者学以致用,又可通过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该系统包括“智能口语对话系统”、“智能单词测试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包括“语法检查”、“文本阅读”、“情境对话”和“自由聊天”模块;第二个子系统包括“语音输出”、“练习/测试”、“反馈”和“总结”;第三个子系统包括“系统登录”、“课程管理”、“用户管理”和“活动报表”。动态试题库及时为单词测试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试题,特有的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提高了各个环节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可以在单词测试系统中学习单词,还可以通过口语测试系统的“场景对话”进行语音强化,同时单词系统还可以通过测试结果为口语对话系统的模块内容提供反馈建议,提高学习效率。[7]
从2002年“希赛可”第一版在网上推出到2006、2007年的两轮教学应用,逐步完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过程。陈维超、贾积有等于2002年推出第一版并放在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以此收集用户意见并不断改进系统。2006年9~12月,系统被应用于某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首轮本地教学应用。2007年3~6月,系统的第二轮教学应用在某重点中学高二英语重点班(学生45名)内进行。首轮试用将最初的设计投入教学,并根据教师课堂观察、师生讨论、学生意见、学期初、末问卷调查来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系统的使用程度,师生对该系统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之处。开发者参照本轮后学生英语口语考试成绩修正和新增系统功能,总结下一轮试用的注意事项。第二轮的教学应用主要是通过开学和期末的问卷调查、使用过程中与师生的交流以及同学生的座谈、研究者的观察等来获得系统改进的意见。[8]
相关总结分析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9]:(1)虽然学生对自身口语水平仍不满意,但迫于作业压力、锻炼机会少等情况而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学习管理能力的不足与教学评价手段的不完善也阻止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2)系统需要加强与教师的配合和自主学习指导,并考虑加入支持学习管理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口语水平的自我评价与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成正比。因此,系统可以为不同口语水平者提供不同长度、数量的课堂主题对话,设置对话生词量和对话语速,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生词解释及自主学习建议,引导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3)教师用户应让学习者提前熟悉相关材料,并根据学生水平差异提供相应辅导。系统应根据教师教学经验突出学习重点,并设置字典和记事本功能以便学生能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完成课后复习。(4)此项研究尚未成熟,它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来指导干预的设计及其评估[3]。由于评估者也是设计者,因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遭受诸多质疑[10]。
“希赛可”系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针对口语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研究者、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循环、评估与修正而逐渐完成。它抓住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设计与研究,实现了技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统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该系统的优化改进,更有利于外语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理解和认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内涵及过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个案表明基于设计的研究对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形成情境性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设计与产品开发走向统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积极性”[11]。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设计的研究”存在某些尚待处理的问题。由于每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均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其结论无法体现一般规律,仅适用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研究背景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导致相关教研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重复实验容易产生操作困难,并且“迭代循环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多的数据常使研究者无法取舍。该研究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其哲学根基、操作方式、成效标准也暂存认识分歧。尽管如此,“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12],把传统外语教育研究与学习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技术最终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做出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尝试,并因其显著的功效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四、结语
在各学科中,外语对课程要素与形态的变化最为敏感,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断变革和持续创新。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通过为特定场合设计学习环境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为整合质与量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桥梁”作用,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为中国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目前“基于设计的研究”远未形成成熟型研究范式,今后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开发者、外语教学工作者密切合作,利用不同真实、复杂的动态外语教育情境探索现实教育问题,“以干预设计的迭代改进方式进行大量的课程设计实践并收集充足的数据进行反复验证与修整,达到构建可用理论、设计干预制品、改善课程实践的三重目的”[13],最终促进外语教学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忠磊,卢强.基于设计的研究:从高校教育技术教师的研究视角[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Wang Feng,Michael J H.Research-Design Bas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53(4):5-23.
[3]Terry Anderson.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 Call Centre Innov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5,31(2):69-84.
[4]杨南昌.基于设计的研究: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5):6-10.
[5]焦建利.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取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8,(5):5-11.
[6]李朝红,展素贤.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外语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12,(14):188-192.
[7]贾积有,陈霏,陈宇灏,丁竹卉.从聊天机器人到单词测试和课程管理――“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86-90.
[8]陈彦飞,李琴.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164-165.
[9]陈维超,贾积有,向东方.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希赛可”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3(2):109-114.
[10]Cocciolo,A Reviewing Design-based Research [DB/OL].http:///wp-content/dbr.doc.
[11]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174(10):13-17.
[12]SQUIRE,K.Resuscitating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Research as a Lens for Looking at Design-BasedResearch[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5,45(1):8-14.
[13]宋建清.设计研究视角下外语课程的快速设计方法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4):81-85.
1 前言
数字语音处理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声学、语音和语言学、信号处理、统计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是信息科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数字语音处理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已经得到广泛开设。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数字语音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都非常迅速,新算法和成果层出不穷,很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无法及时在中文教材中得到更新,传统的中文课程教学很难紧跟技术发展的速度。这就要求在本领域从事教育、研究和开发的工作人员能够站在国际化的高度来对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
因此,为适应学科和技术发展,数字语音处理课程教学开始出现由传统的中文教学向双语甚至全英语教学过渡的趋势。相应地,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突破。
另外,除了语音方面的专业知识外,数字语音处理课程还涉及大量的概念和数学公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计算和编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但其无法在屏幕上保留较长的时间,整体性和连贯性比较差,若内容设置不合适,极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文以全英语本科教学为例,将参与式等多种教学理念和英语教学引入数字语音处理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增强最终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课程教学的内容大多是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进行组织和规划的,这种方式会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知识缺乏或不足;2)新技术更新不足。
以经典教材文献[2]为例,该教材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语音信号处理基础知识;2)语音信号的时频域表示和分析;3)语音参数估计算法;4)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虽然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该教材阐述得较好,但如果要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语音信号的处理中来,还需要进行编程如c语言或者MATLAB的学习等。即使这些编程知识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但要求大多数本科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却并不容易。对于数字语音处理这样要求学生综合能力较强的课程而言,在授课时适当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编程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如专门用于语音信号处理的MATLAB函数库等。
另外,在新技术更新方面,任何教材都无法做到及时更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工作在相关领域的科研第一线,以保持能跟踪到前沿技术且能够用英语进行教学,因为大部分前沿技术最早是以英文文章形式发表的。
综上,本文提出结合数字语音处理全英语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1)适当增加1~2课时的实践应用工具或编程实例的介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传统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加入少部分前沿技术的介绍,便于让学生了解语音领域的研究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3)每一节课设计1~2个较简单的知识点为学生自己授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学方式上做相应的改革,如下文介绍的多模式教学方式等,其具体教学效果将在下详细阐述。
3 多模式的教学方法
全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使用全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语音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用国际化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培养能够把握国际前沿的高质量人才。
为了实现全英语教学的目标,本文提出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本文提出在传统的参与式教学(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自学研讨、学期小项目、网络互动等3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它们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最终教学效果。下面对各种模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
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对已经讲授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对新知识点在讲解前也可适当提问,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小组讨论: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
3)任务驱动:通过布置作业和练习让学生有任务感,除了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之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自学研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安排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知识点,以作业布置方式提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研讨,然后在课堂上派出小组学生代表进行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讲解知识点中的错误以及重点和难点部分再做重点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方式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英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5)学期小项目:为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学期中安排一些小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协作完成,学期末进行小项目答辩。在答辩时,每位学生以幻灯片形式讲解和DEMO演示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工作。
每个小组自主推选一名小组组长,组长除了介绍自己工作外,还负责各位同学在项目完成中的协调和分工、答辩时的项目总结等工作。答辩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在项目中自己完成的部分工作的技术报告,组长负责将组内各位同学的报告整理成一份完整的项目文档,存档保存。该部分内容还作为各位学生期末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专注度、任务感和责任感。
6)网络互动: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上述6种方法笔者都有运用到。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本文提出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立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需要,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成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针对数字语音处理课程的特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提交小论文或对基础理论进行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为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笔者尝试将课程考核分为5部分:出勤、课堂讨论参与度、课后作业、学期小项目答辩、项目技术报告。分数按百分制计算,各部分占比为5:10:10:50:25。其中,出勤分数由点名情况确定;课堂讨论根据教学进度来安排,但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前至少主动参与课堂活动3次以上,否则视为0分;课后作业以章为单位进行提交,授完一章内容后的一周内提交作业;学期小项目答辩分数综合考虑各位学生完成情况、答辩与回答问题情况在答辩后确定,对于有主动深化探索的学生,提高其考核成绩;答辩结束后,针对自己在项目中完成的部分工作,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技术报告。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消除学生抄袭论文现象和侥幸心理,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学习与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教与学的整体效果。
5 结语
如何使得全英语教学获得采用中文进行教学时一样精彩的课堂效果,是整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针对数字语音处理课程的特点,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的效果。通过在学期中引入小项目及网络互动的方式来强化实践过程,鼓励深化学习与探索精神。而采用英语教学则可以根据技术发展灵活更改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语音领域的前沿技术,并且英语教学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以后在语音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两年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反馈和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指导,通过小项目形式的锻炼,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也大大得到增强。除全英语课程的教学之外,本文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对于其他性质相似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