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生态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室外春寒料峭,可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新建的31个日光节能蔬菜温室里却温暖如春、绿意盎然。并陪衬着热腾腾的酒厂、哞哞欢叫的“牛宾馆”、朴楞楞飞起落下的“山柴鸡”,一个抬头看山、低头看河的偏远山乡,靠农村信贷扶持资金530万元发展形成了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发酵生成黄粉虫喂鸡、鸡粪种蔬菜再种粮食的循环“生态经济”。
阳白村素有五台“粮仓”之称,盛产玉米、高粱。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粮食就地转化为目的,将农民手中的剩余粮食集中使用,在县农村信贷资金的扶持下,以股份制民营企业的形式,建起了“五台山酿酒厂”,规划投资3600万元,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年设计产酒150万公斤,可就地转化粮食220万公斤,主要从事粮食酒的生产与销售。如今,已完成投资600万元,酿酒车间已建成试产,产品试销足与杏花村汾酒媲美 。
可由于酿酒过程中,粮食经过糖化、发酵、蒸馏等工序提取酒精后,会留下大量的酒糟。如何变废为宝有效利用,将上百万公斤酒糟转化为二次资源。村党支部、村委会又得益于农村信贷扶持资金,与银行“牵手”建起了标准化养牛园区,一式的红砖垒墙,石棉瓦盖顶,水电路畅通。并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标准化牛舍10栋40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2000立方米,防疫免疫室500平方米。饲料加工机、铡草机、秸杆粉碎机、运输车等要有尽有。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养牛500头,年存栏牛400头,出栏100头,创产值60万元。
据统计,阳白村的牛每年可产牛粪400万公斤以上,而数千亩土地又可产秸秆数千万公斤。如何将牛粪与秸秆进行资源转化,阳白村党支部书记孟福锁请来五台县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与“两委”干部走遍了山山沟沟,看中了8公里长的西山沟。这里远离居民区,避风向阳,冬暖夏凉,很适宜搞养殖。该村成立了“鑫源养羊专业合作社”,建起标准化“羊宾馆”2340平方米,运动场4608平方米,有1200只优良品种“小尾寒羊”落户这里,年出栏300只,收入45万元。并相继建起了野生养鸡场,投入农村信贷扶持资金180万元,建起秸杆发酵池18个,年可发酵秸杆2000万公斤。并用牛粪繁殖黄粉虫上千亿只,为1.6万余只优种“山柴鸡”提供了天然食物。它们在阳光下自由散步,随意吃食,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年产蛋约8万公斤,创收72万元。
靠农村信贷催生的阳白村循环“生态经济”,已构成了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实现了“减量化”,减少了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节约了资源使用成本,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二是完成了“再利用”,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三是形成了“再循环”,使种植、养殖、加工在完成了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多效能、再利用”的生态连锁经济效益,达到了发展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的。
(1)城市工业垃圾污染农村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污染严重企业在城市失去了生存空间,继而逐渐转入农村。由于不具备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工业垃圾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往环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便成为一个个新的污染源,不断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此外,当前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部分村民为了快速改善生活状况,同意将未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工业垃圾运送到农村堆放,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农业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各类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随着近些年农村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可利用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致使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严重,森林滥砍滥伐、草场过度放牧等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土地肥力和涵养不断降低,造成林木、粮食减产,畜牧业发展受阻,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水作为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命脉,特别对北方农村来说,水资源原本匮乏,农业用水短缺,水体污染不但会引起农作物中毒,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使之失去应有价值,还会造成水体生产能力下降、鱼虾绝迹,给渔业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农村饮水问题,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农村优势资源开发的障碍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些用来形容农村环境的词语,反映了人们对昔日农村生态环境的认同,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可以使农民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发展旅游业,为快节奏的城市民众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场所,从而形成了农村独有的经济发展优势。然而,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农村失去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农民要增加收入,就需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不断扩大农产品的产量和销路,增加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与生产环境息息相关,没有洁净的环境,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因为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下,农作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使这些污染物在农作物中聚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影响人类食品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特别在国际贸易中,食品有害物质含量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民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我国农产品因质量不高而被其他国家拒之门外,造成了农民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村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他们往往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近期经济收入的增长,例如,引进被城市环境淘汰的高污染企业,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等。要切实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环境压力,就需要大力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农村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和基层领导干部都能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让环境保护真正深入农村,使他们都能从自我做起,以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改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经济方面,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实施,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使用科学浇灌,提高灌溉效果和水资源利用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升农产品品质;科学养殖,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场,推广精量施肥技术,减少畜禽产品中可能的有害物残留,改变忽视品质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现状,为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绿色畜禽产品。以沼气利用为基础,实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工业经济方面,合理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鼓励低污染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积极发展循环性生产工艺,促进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随着我国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巨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不仅使得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极大破坏,极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工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因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正确。采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高效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1 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当前生活质量,还将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情况来看,不仅耕地面积减少,且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生活生产污染加剧。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污染形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还能逐渐走出一条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极大改善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1-2]。
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2.1 耕地面积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原本较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急剧扩张和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使得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北方农村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这就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受阻,经济发展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3-4]。
2.2 生活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和政府在相关问题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无论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还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电子废弃品、电池等均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到环境当中。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3 工农业生产加剧生态环境污染
为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化工业企业往往将企业建在农村地区,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三废”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一些耕地甚至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同样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化肥、农药等药物的使用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还造成对农村土壤和水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
3 改进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村人口的农村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并使其认识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传统落后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人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消除乱砍乱伐和盲目发展行为。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从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3.2 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强化立法监督,一方面落实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数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强化普法力度的同时,对于恶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监管和打击。如明确工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理细则,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
由各级政府牵头,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宽松的政策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如一方面让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收益权,并享有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以有效激发企业的环境治理热情,并极大推动环境产业的发展。此外,通过生态农业试点县和村的建设,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县和村的农村人口投身到生态农业建设当中。
3.4 加大科研力度,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
当前农村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仍较低,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缺乏明确方向和技术指导,为此,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加强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大其在农村的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认识并懂得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从事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此外,不断优化农村环境,抓住当前的生态旅游热点,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既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扩大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范围。
4 结语
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当前和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政府在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立法监督,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此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开发绿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并有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激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5]。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 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 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 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 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 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 水力发电;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M612 文献标识码:A
平山县2006年8月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平山县卸甲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8月又相继完成了《河北省平山县2009-2015年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当前我县的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已完成生态水电站建设4座,实施代燃料村4个,代燃料户433户。正在实施的平山县卸甲河小水电代燃料小觉、槐树沟水电站技改项目,将改造生态水电站2座,实施代燃料村9个,代燃料户1721户,总装机容量4900kw,总投资1350.2万元。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之所以能这样持续发展是由其诸多的优越性决定的。一是可增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间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建设的小水电代燃料电源可直接为农村提供优质、洁净的代燃料电能,使农村百姓实现以电代燃;三是充分利用了农村的绿色环保、可再生水能资源,在为电网输送电力的同时提高了当地农村的用电保证率及用电质量,促进了农村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四是可促进当地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五是可带动农业及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加快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对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动 “三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平山县地处冀西太行山东麓,辖23个乡镇,717个行政村,总人口48.52万人,总户数15.47万户,土地总面积2648km2,耕地面积45.2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亩。县境内90%以上属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变,沟壑纵横,海拔高程120―2281m。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有岗南、黄壁庄两座省属大型水库,总库容23亿m3。根据2007年10月平山县水能资源调查成果,我县农村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8.95万kw,水电可开发量9.17万kw。我县单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Mw及以上河流有滹沱河、冶河、卸甲河和险溢河四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分别为11.97万kw、0.37万kw(平山县境内)、1.38万kw和1.22万kw,合计为14.94万kw,理论蕴藏年电量分别为104857万kw.h、3241万kw.h、12089万kw.h和10687万kw.h,合计为130874万kw.h;我县单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Mw以下河流主要有文都河、柳里河、蒿田河、营里河和古月河五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合计为4.01万kw,理论蕴藏年电量合计为35127万kw.h。我县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平山县总人口48.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5%。多年来,农村百姓仍以烧柴燃煤做饭,植被毁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烧柴燃煤还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致使空气质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在省环保局公布的“2005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中省会石家庄市的空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在全省11城市中最多,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达0.133mg/m3,严重超出了国家二级标准0.1mg/m3。同时,因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产生的风蚀题粒及烧柴燃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也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促成了恶劣气候雾霾的生成。种种迹象表明,必须寻找一条遏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有效途径。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是为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采取的一项民心工程。若以卸甲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进行测算,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燃煤发电二氧化碳排放413吨,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排放9吨,减少烟尘排放量9.4吨,其既节约了常规能源消耗,也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另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降低森林超量采伐,减少木材消耗量0.85万吨,替代标煤数量0.276万吨,有效提高了森林的郁闭度,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保护森林植被面积84.58km2,保护退耕还林面积2.8km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得到加强,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可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确实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岗南及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作为向省会石家庄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及向首都北京市供水的备用水源地,其水源保护及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省会和首都人民的切身利益。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后,两大水源地可免受烧柴燃煤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的污染,使空气变得更清新,质量更高,水源地水质变得更好。
三、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两个文明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平山县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耕地面积较少,只有45.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农民发展能力差,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既可利用绿色、环保、可再生水能资源,又可使农民用上便捷、廉价、优质的电能实现电炊,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森林过度采伐和有毒气体排放,又转变了农民烧柴燃煤的习惯。其次,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可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可为农民直接带来经济收入。农民实现电炊后,可减轻原有的劳动强度,腾出更多时间去打工创收、发展经济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给山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现代生活气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程度。另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作为我县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力开发当地丰富的水能资源,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资源优势为绿色能源优势。以卸甲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为例,其实施后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灌溉面积100亩,改善和新建乡村道路10km,增加农民收入10万元,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增加到2450元。尤其是代燃料电源建设可使我县小水电成为大电网末端的有力补充,成为山区水利基础产业的可靠支柱,直接为山区农村、农业及农民提供充足优质的电力,进一步促进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及旅游业大发展,也有利于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
四、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几点建议
(1)、结合县域经济和水能资源分布情况,本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多能互补”的原则,选择基础较好的代燃料试点项目区;按照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择优、集中、梯级开发”原则,选择效益好、工期短、投资少的农村生态水电站进行建设。
(2)、改造并完善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区内的高压电网工程,使其与代燃料村的供电工程相配套;完善代燃料村的低压线路增容改造工程;代燃料户进行厨房改造,并配备适宜的电炊设备。
(3)、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有效领导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制定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保证向代燃料户足额供电。
(4)、做好小水电代燃料户供电方案规划设计,制定合理的供电方案,保证向小水电代燃料户按时、按质供电。
(5)、实行政府协调、督导,水利、电力及物价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协商确定合理的小水电代燃料电价,保证农民用得起电,保证生态水电站剩余电量按上网电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