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技术与民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浩瀚太空中,灿烂阳光下。
北京时间6月18日上午11点47分。太空中的新来客,两天前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转入自主控制阶段,开始寻找即将约会的“恋人”。52公里外,已高居太空262天的“天宫一号”正在翘首企盼。
5000米,400米、140米、30米……“神舟九号”在缓缓地靠近“天宫一号”。
此时此刻,中国屏住了呼吸。北京、酒泉、西安的飞行控制中心内,成百上千双眼睛盯着大屏幕,虽人头攒动却悄无声息。
茫茫太空中,两个自重均超过8吨的庞然大物要想成功对接,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差。这一数值过大有可能导致追尾;过小则可能擦肩而过。经过各参研单位的精密计算,这一速度差最终被确定为0.2米/秒。
14时07分,万千目光注视下,“神舟九号”依偎到了“天宫一号”的怀抱。12把对接锁逐一打开,对扣并锁紧。对接机构的灯光缓缓熄灭,二者开始以7.8公里/秒的速度并肩绕地飞行。
“神舟九号”舱内,第二次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和他的两个伙伴刘旺、刘洋开始准备“问天”之旅。由于太空是无重力状态,每一个看起来轻松的动作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三个人的密切配合下,“神舟九号”飞船通往“天宫一号”的三重门被依次打开。17时06分,三名航天员顺利漂浮进天宫一号实验舱,并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
“交会对接技术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和组装大型空间站乃至载人登月的关键技术。”不少业内专家一致评价称。以此为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全面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项载人航天基本技术的国家,为中国在2020年建造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面上,如潮的掌声此起彼伏。就在这所有中国人都激动不已的特殊时刻,有一个群体的激动心情更是超乎寻常。他们,就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参研单位。
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卫星,包括此次成功交会对接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无不凝聚着这些国有企业的心血和智慧。正是他们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搭起了中国的登天梯,铺就了中国的问天路。
托举神九的力量
与中国历次航天活动相比,此次“神九问天”的难度堪称最大——三名航天员不仅要实现“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而且要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数日,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此外,对接还要全程在阳光下进行。
这些因素,对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和前苏联早期在实施航天器交会对接任务时都曾有过故障发生的情况,造成任务失败甚至导致航天员伤亡。显然,这考验着中国航天领域乃至所有参研单位的实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系统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
与以往一样,中国电科集团是此次测控通信系统的主力军,同时承担着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着陆场系统、飞船系统等大系统的装备和元器件的研制与生产。
继去年在交会对接中的出色表现后,航天科工集团的微波测量雷达、飞船返回γ高度测量装置、“天宫一号”推进剂贮箱金属膜盒等产品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其研制的环控生保、医监医保系统部分产品被誉为“太空空调、厨房、医院”,为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提供极大便利。
除航天军工企业外,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国有企业积极投身其中,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太空环境复杂,对航天员所穿的服装、鞋靴有着特殊要求。以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为例,航天员脚上的交会对接防护靴必须具有防静电、抗辐射、防刺穿等特性。在神五之前,该产品依赖进口。新兴际华集团所属的际华股份上海特种鞋靴分公司毅然挑起来了航天靴系列产品的研制重担,并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航天装备的空白。事实证明,在神五至神九的历次飞船测试、发射、运行和回收的各个阶段,新兴际华集团提供的系列航天靴性能稳定,为航天员的飞行作业提供可靠的保证。
除此之外,中钢集团下属的吉林神舟碳纤维公司为飞船提供了军用碳纤维;中国石化提供了长城航天产品,确保了航天器的飞行稳定性和导航精准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则保障了发射通信信号的稳定。
地方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这一重大活动。重钢集团下属重庆钢铁研究为神九提供了30多种黑色金属材料;太钢集团则一直是中国系列火箭不锈钢、电磁纯铁的唯一供货商;包钢稀土院生产了用于火箭定位、导航的关键器件——钐钴永磁辐射环;太重制造的921塔架成功托起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系列飞船,被誉为“功勋塔架”。
开启航天经济时代
“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后,有人提出中国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如将这些投入直接用于社会发展或者是民生改善。实际上,这种想法很不科学,也与实际情况不符。
美国“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到1972年结束时,花掉了美国人240亿美元。却带来了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美国航天专家巴基曾表示:“太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人们很难意识到这点。”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也认为:“我们没有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但是我们创造了整个新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亦表示:“中国对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也保障了航天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航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可以看到,不少航天产品就是本身为社会服务的。比如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象研究、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风云”气象卫星;比如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的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显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自1998年投入运行以来,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近300个台风、登陆中国大陆的近百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
此外,一些航天活动中积累的技术可以转化成为民品。比如航天科工集团将航天技术巧妙地应用到大型活动安保、智慧城市建设,还开发出了高楼灭火系统,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此外,航天技术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更重要的是,航天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还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变化。
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在倡议“863计划”时,曾有过这样的表态:“高新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得自己做,要花时间、花力气;只有大项目才能凝聚人才,锻炼人才。”以“神舟九号”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活动,就是这样能够实现技术突破、锻炼人才的大项目。
伴随着神九升空,中国拥有了航天关键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能力。航天关键铝合金材料具有性能要求高、品种规格多、构件尺寸大的特点,此前只有美国、俄罗斯能完成该产品的研制工作。一直承担着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提供铝合金材料的中铝公司西南铝业最终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西南铝总经理李凤轶介绍说,航天军工领域的不断突破,有效抬升了西南铝的创新实力,为西南铝建立了精细化、标准化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使得西南铝不断填补国内高精铝板带的空白,带动中国铝加工业不断进步。
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特点,以服务为基本,以共享为柱心,从管理、运行、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平台建设框架思路,希
望为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响应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要求,是“陕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作为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着力点,力求发挥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各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与科研院所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和特点,整合集成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疏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渠道的上传下达,实现成果管理现代化,探索、完善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提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建成基于全国性科技成果管理、转化、服务信息化体系的省级平台。
“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1个协调办公室,建立1个门户信息系统,整合10个公共服务子平台,采用3个体系。它的建成将使科技成果项目资源的开放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陕西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加快把陕西省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的新型工业基地的步伐。到2010年平台建成运转时,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30%以上。
1 平台建设管理模式
平台管理力求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在陕西省科技厅统一领导下,利用现有全省生产力中心已形成的构架,设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办公室(部)”。由陕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或省级技术交易机构负责平台建设的协调、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接受省科技厅的监管和为平台建设提供的决策与咨询建议,协助省科技厅对项目实施进程开展论证和评价,及时上报进展、活动等数据。
协调办公室内部设立1个管理组和4个小组(成果组、信息组、培训组、联络组),专人专职负责日常工作。管理组负责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实施、顶层策划、协调管理等工作,4个小组分工负责,共同实施完成,后期逐步完善发展成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中心。
2 平台建设运行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切人点定位于服务,将其内容确定为成果转化链三个主要环节的支撑服务体系上,推进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特点和阶段,突出不同的运行模式。通过1个门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和10个公共服务平台的紧密合作、运行管理,采用3个体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联盟会员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运行支撑,确保平台的资源共享、高效运行。
2.1 1个门户信息系统――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
建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将整个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10个子平台有机地联接起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绩效等网络上报、统一管理的模式。纵向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的运行、管理体系,将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发展到市、县、乡、村四级,最终形成向下无限级拓展的建站模式;横向与各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与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进行网络联接,逐步将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纳入“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信息采集与服务推广网络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成为政府的得力助手,企业的技术源泉,院所的对外窗口,中介与投资机构的坚强后盾。
2.2 10个公共服务子平台
2.2.1 政策咨询、成果评价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法律功能,围绕科技战略制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宏观间接调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所需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场地等咨询服务,建立一系列符合市场运作需求的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价格评估体系。
2.2.2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撑于台
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建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倡导产、学、研和金融相结合,针对企业自主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有关费用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2.3 中介服务平台
在维持原有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同时,整合一套具备优秀称职的专家服务队伍,拥有高科技的市场运作手段、良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便于协调和沟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咨询、论证、交易、推广、等多方面的服务。
2.2.4 交流推广服务平台
围绕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难题招标、成果展示、先进技术装备展示、风险投资、投资供求等内容,举办或承办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展览会、技术洽谈会、网上科技成果项目推介会,搭建一个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券商、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等各类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集技术、人才、金融、信息、交易为一体的科技成果供需与交流推广服务平台。
2.2.5 资本与市场对接平台
通过建立贷款资金支持系统、风险投资体系和创业发展基金,健全信用担保、政府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投资机构与科技成果项目的资金对接,采用金融服务、管理服务、市场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独特运作方式,营造一个适合陕西省风险投资运作的政策、法律环境和高技术应用的市场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系统,解决转化资金不足问题。
2.2.6 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技术产权交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产权交易所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产权交易规范,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让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有序流动。
2.2.7 中、小试服务平台
先期依托科技开发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高等
院校、企业共建几处陕西省重点中小试服务基地,实行技工贸一体化经营,为我省乃至国内有关单位提供中试服务,改变现有中试基地分散、弱小的局面。之后,针对全省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和装备一批重点中试服务基地,使其具有较好的研究试验环境和成果转化条件,能独立承担科研成果的中间试验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工作,为社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和高附加值新产品,成为向社会源源不断辐射成熟技术的基地。最后,采取政府配套、企业自筹、吸纳私人资金,组建一定数量的、高效运作的重点行业领域、中试服务基地,迅速解决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2.2.8 孵化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各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高校与科研院所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等服务机构,整合建立一批高标准、高效率、高起点、功能齐全、企业化运作的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中心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了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快速加工成型、软件等主导产品为支柱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为新兴的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使之成为培养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2.2.9 技术经纪人培训服务平台
建立规模型的技术经纪机构,对分散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树立行业的自律形象,为企业提供常年稳定的技术经纪服务。设立专门的技术经纪人培训机构,拥有完备的培训大纲,招生条件、考核标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和人员持证上岗,常年进行短中期培训,造就知识广博、善社交、懂管理、能力全面、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材。
2.2.10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和利用陕西省国防科技优势,加速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使“民”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2.3 3个体系
2.3.1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横向联合各类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及专家,纵向联合市、县、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适当建立科技评估,科技法律咨询服务,科技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组建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2.3.2 联盟会员体系
平台建设采用联盟会员制,设立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单位会员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眼务机构,个人会员为行业内专家、学者、科技服务人员。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参加联盟者均为会员,联盟内部共同商讨产生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2.3.3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充分整合集成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以共享为核心,平台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公开化,资源公平化,会员均可以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
3 平台建设保障模式
3.1 制度体系保障
在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省科技厅的领导下,总结已有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为;统一技术规范与数据标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功能发挥的制度保障环境。
3.2 管理运行体系保障
“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办公室(部)”负责平台建设的管理运行体系保障,协调、实施和管理平台日常工作,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并完善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相关的资金投人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共享机制等配套措施;接受政府为平台建设提供的决策与咨询建议,及时向政府上报进展活动等数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期间项目的论证和评价;协调其他会员单位具体实施、管理其子平台工作,接受会员单位的监督。
3.3 经费保障
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方向,在保障现有“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运行经费的基础上,整合、统一规划、加大财政对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的投入。陕西省科技厅负责平台建设各类经费的统一管理,专项列人科技经费管理,主要经费涉及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奖励经费,10个公共服务子平台单独立项经费,日常办公管理费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使用方向为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需的网络、信息生产设备;流动资金投资主要使用方向为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规划、子平台协调整合等经费。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 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2004
[3] 盂燕.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J].航天技术与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