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经济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常州 产业生态经济发展 路径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概述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建立了以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因此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跃升到2007年的21737.3亿美元,国际贸易地位(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也从1978年的第26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世界第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2004―2007年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分别高达30.7%,34.2%,36.8%,37.5%,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占中国经济中的份额从1995年的40%上升到70%,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超过了以贸易立国的日本和韩国,也超过了与中国经济规模相当的其他经济体。但在刚刚过去的起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猛烈撞击下,2008年11月我国的出口开始首次出现负增长,11月份当月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外贸单月进出口亦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1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可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企业在面对外部不可抗力的干扰时表现出令人担忧的发展减缓、效益下滑,受此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家经济发展减速,2009年中国出口对GDP贡献率仅为负3.9%,出口负增长甚至是两位数的下滑,为近几十年来首次,且这一成绩是在近乎穷尽政策扶持手段的情况下取得的。在影响我国出口的诸因素中,外需的作用约占八成,2010年下半年出口新订单呈下降趋势,意味着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减速。已有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以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和布局失衡、劳动力成本低廉,尤其是资源环境代价高昂等,如不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外外向型经济发展借鉴

尽管以出口导向为重要支撑点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因为环境的复杂化和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存在的缺陷和自身发展中陆续出现的问题,其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内外阻力,国民经济也正在为这种发展战略付出越来越高昂的代价。金融危机之后,更是表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迎来经济持久稳定的高速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几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值得借鉴。

1、巴西教训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拉美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风起云涌,巴西经济发展战略也由进口替代转为出口导向。转轨后,巴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开始大幅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原来居资本主义世界第15位上升到第8位;而且还部分实现了经济结构方面质的转化,工业、农业产值之比例关系由1960年的0.9∶1发展为1975年的2.69∶1,1974年重工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比1960年提高了26%。但在经济一派向好之中,巴西的注意力过度被国际市场的需求所吸引,没有及时跟进本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平衡,导致在国际市场动荡中招架无力、手足无措。以巴西“中国谷”的鞋类制造产业集群为例,在过去的许多年中,巴西女鞋因其同等质量下的成本优势而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于是,“中国谷”的鞋类生产商纷纷把自己的企业定位成女鞋生产商,出口量大约占到全球同类出口的12%。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期间,巴西“中国谷”的女鞋销售及出口增长非常迅速,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市场,中国鞋因其更大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迅速吸引了国际市场,国际大买家随即把其供应链管理移向了中国大陆,甩开了巴西生产商。结果,在整个80年代期间,巴西“中国谷”的鞋类制造产业集群发生了巨大的衰退,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甚至下降了将近40%,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2、英美启示

16世纪上半叶,英国制定有利于出口的税收政策,奖励和保护生产出口产品的手工业,实行单边外向型倾向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经济带来短暂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是:英国经济受制于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外国商人分享了伦敦50%以上的出口额;从16世纪中期起,一系列频发的经济与社会危机也很难摆脱与当时经贸政策的干系。最终,英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发展高端产业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代替了含义简单的外向型自由贸易政策,才迎来了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发展。

美国在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经济严重依附于英国,是一种实质上的“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1807年,英国炮轰美国战舰,激起了强烈的反英情绪,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意图通过中断对英国的农产品供应来教训英国。然而,由于英国不仅本土产粮,世界其他产粮国家也乐于向英国出口粮食,此举不仅没能给英国造成伤害,反而使美国经济全面瘫痪。1807-1808年,美国出口从1.834亿美元下降到2243万美元,下降幅度达88%,进口从1.385亿美元降至5699万美元,下降59%。航海业濒临破产,大批海员失业,北部的大小商人损失惨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小农场主和小业主纷纷破产,工业消费品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关税收入急剧减少,财政出现巨额亏空。禁运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殖民性和依附性。四年后的美英战争所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更使美国深切感受到争取外援、注重国外市场与独立自主、发展国内市场是国家发展不可偏废的两手,而争取外援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国外市场必须以国内市场为靠山。从此美国走上了技术创新、资本生产率立国、工农业协同发展、内部改善和向外延伸的以内向型为核心、外向型为扩张的发展道路。

可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完善发展内部市场与高效利用外部市场,双管齐下才是成功的根本,否则只能是仰人鼻息、拾人牙慧,繁荣和发展都难以持续。要做到这一点,在世界日益注重环保和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中国必须尽早摆脱“世界制造工厂”的低效、高成本和高污染身份标签,借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产业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负面影响,以环境优化辅助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达到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为目标的产业生态化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产业生态化的现实需求

持续的经济低迷和生态恶化事件使人们意识到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要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依赖于人类社会之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建立和谐互促的良性互动关系,而不是人类社会无止境地向自然进行毁灭性的攫取,自断未来发展之路。传统经济学都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和分配后果,其客观结果是使利益各方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己方利益,不断伤害现实索取成本最小的自然界。至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以及工业生态学等学科,虽然不仅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也研究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支撑,但共同的缺陷是都没有进行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有机联系研究。在此情况下,产业生态化将人类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学科发展使命,形成了对上述学科扬长避短的综合利用。

(一)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产业生态化发展是现代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问题的组织新模式,是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在产业发展领域的重要应用。随着人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经济发展能否为公众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局限于是否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而是涵盖了对一切生命体的关爱和尊重,工业经济时代以高昂的资源环境和有损人类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逐渐被摒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正在成为普世的价值观。以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产业,使产业活动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大系统,并在其中实现产业系统改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产业生态化观念迅速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推崇,并于上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如今,产业生态化不仅贯穿于发达国家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战略,而且正高速向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公众层面辐射,日益影响着产业与经济发展。

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内高效运用和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高效基于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高度尊重和对活动对象的高度了解,源自各项活动的“精密”、“精准”的分工与功能协同,从而使得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在于:在人类经济活动高速发展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伤害人类未来,如果任由其无节制地发展下去,终会导致资源枯竭、人类发展面临绝境的严重后果的境况下,通过人类有意识的制约与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减少产业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又以环境优化辅助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达到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

(二)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产业政策导向直接决定着国家或地区资源禀赋与现实经济实力,科学而有远见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够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压力,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功效,而且因为顺应了自然和社会规律,能够使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使经济具有较强的应变力。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各大产业生态化通过对其多样性的不断提高来促进稳定发展,试图找到一条物质永续循环利用,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生态化要求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生态思想不是考虑单一部门与一个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而是借鉴生态系统中的一体化模式,力求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关系,使经济立足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使产业结构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状态得到尽可能完美的衔接,基于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二维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调整,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最终形成生态产业的一体化和复合化,在国际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仅能够动态强健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节约要素成本,消除环境破坏,通过促进持续的产业创新活动建立比较优势,而且能够使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凭借其完善的产业、经济结构有效抵御外来风险于不倒。

三、实施产业生态化的路径构想

(一)以“阿尔法狗群”奠定产业生态化现实基础

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占据我国企业总数1%的大企业一直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绝对主角,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而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虽然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与个体生存和公众接触密切相反,个体发展却往往游走于公众视线之外,特别是难以得到宏观政策的持续关注和青睐。实际上,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8年为例,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利税中分别占到60%和40%左右,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既直接决定我们今后是不是能好过一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的关键所在,中小企业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高成本、低利润的经营特点,其中高能耗是造成中小企业成本高的重要因素。而高能耗、低产出与产业生态化寻求物质永续循环利用,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背道而驰。常州中小企业众多,如果其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常州推行产业生态化就只能是一纸空谈。

阿尔法狗是狗群中资格最老、最具眼光的狗,阿尔法狗公司不一定是大企业,但却嗅觉灵敏,具有在别人眼光局限之处发现机会的能力,最终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小企业必须在政府必须引导和自身努力双管齐下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及时在市场上寻找服务尚未成熟、有“获取利益的基础”基地,即“利基”,找准自身定位,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提高经济效益,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局面。另一方面,阿尔法狗公司在面临外部因素的变化时,由于盘子较小、体型轻捷、自身素质较高、眼光独到,可以较快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措施,适应新形势,这也是阿尔法狗公司明显优于航空母舰型大公司的一个长处,而对于对区域经济来说,这个优点不仅能有效降低经济动荡程度,而且还能起到稳定市场和民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广大的中小企业群里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企业,使之成为阿尔法狗公司,不仅对产业生态化至关重要,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同样重要。而一只、两只阿尔法狗显然成不了气候,因此,培育区域“阿尔法狗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相互呼应、配合,是实行产业生态化、壮大区域经济优势的现实需求。

(二)以配套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由于传统产业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现代产业集群由于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不仅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更使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流机会大大增加,有利于先进经验和技术的传播,特别是有利于意会的、隐含经验类的知识快速传播,从而促进创新。而产业之间的创新会牵一发带动全身,不断向利益相关者辐射,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向好局面。基于配套协作目标的产业集群,往往能以产品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强,物流成本低,材料来源与产品去向有底等优势赢得市场青睐,容易形成“家族兴旺”的共荣局面。

以“集聚产业、专业分工、区域配套、循环利用、留有余地”为指导原则,在目前产业集群基础上,构建集群生态化产业链,不仅沿袭产业集群的优势,更着力全面统筹、科学地构建和完善配套产业链,目光从采购、生产、销售环节向前延伸到个体企业功能设计对区域产业链的影响及共享,把投资和启动成本控制到最低;向后延伸到生产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关注生产废弃物排放及产品弃置去向和成本,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有意识的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将废弃物减少到最低,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集群。

(三)以绿色服务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会碰到方方面面的周折和难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缺少可替代选择的产业,显得更加困难,而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既需要技术又需要人力、财力和机遇的支撑。相比之下,技术含量低、劳动密度大的传统服务业一方面转型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一次性用具的广泛使用、废弃物、下脚料毫无规划的排放都曾经并正在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以服务业为生态化的突破口,广泛在区域内中心商业区、宾馆、饭店甚至早、夜市摊点和娱乐场所推行节能、节水和节材的一系列措施,进行烟污染、声污染、光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治理,强化责任区内环境管理的责任,有效降低服务业的地域污染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达到节约资源、改良和完善产业、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以绿色服务业带动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既起到了转型成功的示范作用,又因点多面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增加其他产业生态化的紧迫感。

(四)以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产业生态化实施

产业的生态化建设,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实际上给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综合性、前瞻性的要求。如果企业依然各自为政展开一系列生产经营和生活活动,是无法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循环利用的,如果把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企业联合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网,在这张网上有计划、有组织地设置一些基础设施共享的关键节点,无疑既可以大幅度降低单个企业运作的人力、财力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资源消耗总量,并减少污染排放,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集约化运行,还起到提高区域管理水平和区域内相关企业的效率,优化城市宜居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涛.城市产业生态化的经济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郎咸平.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茂.循环经济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理论研究.商业研究.2010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曲;保德;偏关;产业结构;生态经济

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状况日益加重。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开展研究,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兴起,为统筹解决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于这样的现实要求和理论基础,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河曲、保德、偏关三县(以下简称河保偏)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地区,为近20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可利用资源较多、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晋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属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本文拟从生态经济视角出发对河保偏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探究,有助于厘清其问题所在,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办法,助推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河保偏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河保偏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看,河保偏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存在第二产业畸高、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的问题。据河保偏各县2014年统计公报数据测算,河保偏地区第二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6%,而第三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7.8%(见表1)。而同期山西全省第二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7%,第三产业占比为44.1%,全国第二产业占比则为42.6%,第三产业占比为48.2%。按照目前学界关于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显然河保偏地区的工业畸重、服务业比重不足现象异常明显,产业结构总体上落后于山西平均水平,更落后于全国的产业调整进程,产业结构低级化、畸形化特征明显,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河保偏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河保偏地区三类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平衡,生产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科学技术对产业活动的贡献率较低。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业所包含的种、林、畜生产结构有待改善,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调整难度较大;二是资源开采占总产业比重较高,以加工为主的产业占总产业比重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并且鲜有名牌产品;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不佳,表现为服务质量较差、效益较低等。虽然客观来看河保偏近几年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已有明显进步,部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迅速,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仍很不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亟待加强。2.产业发展关联性弱,缺乏互补性,方向不合理首先,各个不同产业间合作关系薄弱,相互联动的促进作用较弱,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产业间价值链,以及同一产业内相互协调机制较弱;其次,区域间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同结构、同质化的发展形态使得区域间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互补发展态势,产业建设呈现重叠的问题;再次,对于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升方向不合理,在注重资源采掘、钢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忽视具备充足资本存量的制造业,缺乏对科学技术为主要驱动因素的相关产业的探索与发展。3.产业投资结构有待改善,投资效益较低首先,产业总体发展缺乏活力,整个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比重远低于国有经济,使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缺乏推动力。其次,第二产业中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资金投入没有达到足够水平,加之本身产业价值贡献当中科技占有率较低,底子薄后劲不足导致科技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难以顺利开展。最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关联较差,对第一产业效益的边际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二、制约河保偏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

(一)区位条件差

位于吕梁山脉北段的河保偏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从地理上看属于边缘地带,距离忻州市忻府区200多公里,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距离相对省内其他县市较远。作为区位条件的重要因素,河保偏三县地理位置相对于省市政治经济中心较为偏远,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给予的投资强度较低,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三县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忻保高速公路的开通和灵河高速公路的修建,区位差异正在逐渐减小。

(二)干旱影响较重且频次较高

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程度非常高。河保偏三县多年以来平均蒸发量达到2200.9mm,比同期平均降水量493.6mm多3.46倍,由此导致三地区农业生产遭受干旱的影响较大。同时,降水量在不同年份之间变化量较大,降水量较少的情况出现频次较高,这对于传统的农业贫困县而言,所受到的打击是致命的。

(三)人口质量较低

高质量的人口素质能对经济发展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较低的人口思想和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保偏三县经济发展的空间,这不仅导致了现实经济发展的落后,而且还持续影响着未来的贫困。劳动力资源结构单一,层次不够完善,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说是巨大的限制。

(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欠发达区域要赶上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总量规模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就必须以高于发达区域的发展速度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这一目标。2001年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相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河曲、保德两县,到2014年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而2001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相对发展速度较慢的偏关县,到2014年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

三、生态经济环境视角下河保偏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依托先进技术加速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生态化、循环化

河曲县要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有的煤、电、化、建等四大传统产业,是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巩固煤电化工业的基础地位,狠抓以“四煤三电三化”为主导框架的产业衍生和延伸,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体系,促进集约型、延伸型发展,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实现互动增长的根本性转变;从粗放型、单散型发展到集约型、延伸型、生态型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二)发挥煤炭开采的经济带动作用

河保偏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煤炭开采的带动作用,如地处陕蒙交界的神东煤炭公司的煤炭氧化钙含量较高、灰熔点较低,而保德县煤炭氧化钙含量相对较低,灰熔点较高,该公司结合二者优势,开发出口配煤基地。同时要延长产业链,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来发展,把可利用的煤炭资源利用到最佳。河保偏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通过矿业经济积累资金、技术、人才,从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三)重视区域经济合作

河保偏要加强区域内外部、产业间纵向和横向合作。河曲县要继续创优发展环境,继续引进中海油、山煤、省煤运、神达、神东、山水六大集团,努力将投资380亿的14个大项目建设好。保德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应努力利用神黄铁路,加强与神华集团的合作。偏关县引进了焦煤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等六大集团公司,要抓住机遇,走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低碳安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保偏三县具有典型的黄河民俗风情,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选择。如河曲县要加强对娘娘滩、文笔塔的开发与宣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提升河曲县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保德现存古迹较少,要注意对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偏关重点抓好以老牛湾为龙头的黄河风情景区和以长城、古堡、古村落为特色的古军事文化景区“两大景区”建设,打造晋西北黄河风情特色县。

(五)推动资本融合,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大发展

首先,政府经济发展服务相关部门要给予产业内企业发展充分的且高质量的服务支持,构建一个宽松且有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次,推进地域间及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间的投资活动,增强资本要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后,努力建设多元化价值链,在更高层次、更高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民营经济围绕农业产业化的集约经营。

参考文献

[1]安树伟,陈南岳.晋西北河保偏兴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以山西省保德县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30-33.

[2]宋周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31-37.

[3]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2008,21(2):86-93.

[4]宋德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3,31(2):191-200.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3篇

一、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优质绿色农产品原料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壮大龙头群体,叫响名优品牌,促进产业链条向更精更深更广延展,加速产粮大市向绿色食品加工大市转变。一是做精绿色水稻加工业。以绿色水稻“吃干榨净”为目标,积极培育引进稻米加工龙头,大力发展精制米、有机米,延伸发展大米―米粉、大米―米蛋白、米糠―米糠油、米糠油―油脂酸等产业链,提增稻米产业综合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绿都集团招商改制扩能,带动食品经济转型,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开发米蛋白、米糠营养油、米糠多糖、谷维醇等食品,打造集粮食购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水稻加工航母;引导清河泉米业发展从稻米加工到稻壳发电供热、综合开发的水稻精深加工业,研发稻壳灰肥和单晶硅、多晶硅等产品,实现吃干榨净;加快推进中粮集团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粮食加工能力。二是培育做大大豆加工业。发挥大豆非转基因和绿色品质的优势,大搞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动大豆产业振兴。扶持珍宝岛生物公司新上针剂粉末磷脂和蛋黄磷脂项目,发展高纯度药用磷脂,扩大产能加快发展。加快宏图公司等油脂企业低温浸油工艺改造,发展高级烹调油、压榨精炼油和高温豆粕。积极引进企业研发生产大豆纤维、植物蛋白、异黄酮等“两高”产品。三是积极发展玉米加工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玉米产业的赢利空间。鼓励完达山、天马两大酒厂扩大产能,提高玉米利用率。大力引进国内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积极实施玉米淀粉、玉米油、蛋白粉、速食玉米等深加工项目。四是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选育优良种植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建好食品原料供应基地,力争2012年绿色水稻基地达到150万亩,大豆基地达到4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满足龙头企业生产需求。

二、深度开发北药资源,加速制药产业升级

依托北药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北药产业园为孵化器,以珍宝岛药业和乌苏里江药业为龙头,大力度扶持具有虎林优势的中药和保健品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以中成药和功能性保健品为主、中药饮片为补充的北药产业新格局,着力打造全市经济增长最强板块,建设全国知名的北药保健品之乡。一是做强制药产业。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强自主创新,做精刺五加、人参、五味子等药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容量较大、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新品种,打出北药新拳头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支持珍宝岛药业实施血塞通冻干粉针和血栓通胶囊项目,加快建设中医药科技孵化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帮助企业争取2013年在创业板上市,促进企业扩大规模、高速扩张。加大对乌苏里江药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引资盘活资产,实现稳步发展。加快启动天康大药房中药饮片厂建设,积极引进地道药材精深加工项目,研发生产精制饮片、颗粒饮片、免煎饮片等新型饮片升级换代产品,力争五年内中药饮片厂达到5家、年加工量达到1万吨。二是做大保健品产业。加大北药健字号产品攻关力度,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引进技术等方式,不断提高保健品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主流市场需求的高档保健品。重点鼓励石青峰公司、新曙光公司扩大刺五加浆、刺五加晶、刺五加胶囊等系列产品生产,帮助乌苏里江天然食品公司加快开发生产刺五加冲剂、刺五加口服液、刺五加胶囊等新产品,支持野宝药业开发生产熊胆保健茶、熊胆矿泉水、熊胆饮料等系列产品,努力扩大保健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三是搞好药材基地建设。采取封山育林、轮序采集等方式,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药材资源,促进北药基地可持续发展。以浅山区和林区为重点,扩大人工药材种养规模,大力发展刺五加、人参等地道药材和五味子、防风等特色药材,形成种植规模,力争2015年达5万亩。同时,以野宝药业养殖场为重点,加快发展黑熊、梅花鹿养殖,积极发展棕熊、林蛙等其他新品种,壮大野生动物养殖规模。

三、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打造木材精深加工基地

发挥域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对俄经贸的比较优势,以虎林口岸为依托,以木材加工产业园为带动,以东方红、迎春两大林业局木制品园区为支撑,以双叶茂盛、东方红木业为龙头,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整合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木材加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集团发展、专业配套的产业体系,努力把虎林打造成为原料充足、生产配套、产品终端的木材加工基地。一是加快木材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分批投入、分步实施”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园区达到“七通一平”。加快组建园区管理机构,制定入园优惠政策,瞄准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木制品加工企业开展定向、定位招商,大力引进建材、家具等木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推进木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努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重要的对俄木材进出口加工集聚区。二是加快推进木材产业升级。围绕推进林板一体化、木制品系列化,引进木材精深加工新装备,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提高木材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率。扶持双叶茂盛木材公司以订单为纽带联接相关企业,组建以板材生产、家具组装为主业的大集团,拉动木材加工业发展。扶持东方红木业整合山剩物、削片,扩大人造板规模。鼓励鑫诚、虎运等企业改造升级,在扩大锯材、板方材、铅笔板、旋切单板、方便筷等粗加工半成品加工量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集成材、胶合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家具板等各种专业板材,积极发展新型木饰材料、家具、地板、木制工艺品等高端成品。三是保障木材原料供应。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证原料充足供给,促进木材产业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林业保护与木材采伐的关系,加快短周期林材基地建设,在东方红、迎春林业局辟建优质原木贮运基地,争取域内原木全部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对俄森林资源开发步伐,支持双叶茂盛、鑫诚等企业“走出去”,采取经济合作、买断经营等方式,在俄远东地区开展森林采伐业务、辟建木材粗加工基地,拓展木材资源的供应渠道。

四、加速新型能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基地

抓住国家鼓励、扶持新型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以新能源应用、科技创新为先导,规模化推进风能和生物质能利用,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把虎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新型能源产业开发示范基地。一是大力实施风能开发。充分挖掘区域内丰富的风力资源,加大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力度,迅速扩张风力发电规模,建设黑龙江省“风电之都”。在华电集团石青山风电场一期工程投产达效的基础上,加快扶持其启动实施风电场二、三期工程,不断扩增装机容量。大力支持华电、国电等企业发展能源配套产业,引进更多的风能开发及配套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加快电网改造,完善主干网架结构和接入系统,提高上网供电能力,三年内实现区域内用电自给。二是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利用。依托域内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培育一批生物质能开发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国家生物质能源利用先进示范区。鼓励清河泉热电公司等企业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启动实施万成热电厂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虎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珍宝岛米业公司热电联产项目、远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工程、金谷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工程等项目,扩大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三年内取缔不可再生资源发电项目。三是积极发展石油产业。加强与大庆石油管理局合作,协助大庆石油管理局加快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进度,争取项目早见成效。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其他企业,生产以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塑料加工为主的石化产品。

五、全面开发畜禽产品,壮大绿色肉乳产业

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开发,坚持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加工流通为纽带,加速引进建设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畜禽产品屠宰分割、肉联加工、乳品转化,进一步提高畜产品产出率、商品率、加工转化增值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畜牧产业大市。一是做强做品加工业。抓住乳业复苏的有利时机,支持完成娃哈哈乳业改扩建,争取新上乳饮料、茶饮料项目,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种类,推动乳品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培育做大畜禽加工业。引进梅林正广和公司实施禽类深加工项目,新上鸭鹅精细加工生产线,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区域鸭鹅养殖业发展。启动梅林正广和灌装食品生产线,新上猪肉、午餐肉罐头加工生产线。支持金谷公司扩大产能,发展肠肚肉灌制品、午餐肉、冷鲜肉、冷切肉、肉罐头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生猪产业。三是加强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万头牛、四万吨奶、百万头猪、千万只鹅鸭”工程,加快发展奶牛、鸭鹅、生猪养殖,确保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加强以中西部奶牛基础较好的乡镇为主的奶源基地建设,搞好奶牛的饲养、繁育、防疫灭病、青贮利用等工作,扩大养殖规模。以合同、订单式连接,以委托代养为重点,强化技术服务和饲养管理,提高鹅鸭基地建设质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不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70-04

近年来,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聚集优势,逐渐成为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成了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资源高依赖型的甘肃省来说,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有效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化

1.1循环经济的特征

(1)资源循环性,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1]。(2)技术导向性,循环经济的实现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依靠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循环、最终处置六个环节出发,系统地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设计,系统评估生态经济效益优劣。(3)协同发展性,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向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转变。在获取等量物质、能量效用的过程中与实现资源索取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做到向社会提品效用的最大化和向生态环境排放废物的趋零化,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协同发展。

1.2产业集群生态化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架,将不同产业间关系加以协调组装,并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基础条件相融合,发掘产业群落所产生的内生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在生态化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以自然系统承载能力为限,对特定空间上的集群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优化,以实现特定区位上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生态性。在这一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由低级到高级,又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产业集群生态化正是基于自然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运动规律,所构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其组织过程和运行结果都表现出生态自然系统的属性。(2)循环性,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生态化的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主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并且使各环节的生产以上游产业的废物和半成品为投入要素,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新资源,并制成新产品,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3)区位性,区位性是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一般情况,产业集群生存在相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共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较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集群生态化表现出主体对共同的生态和资源环境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

虽然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生态化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但两者之间却有内在的联系,都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为原则,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辩证的来说,产业集群是生态化的组织依托和载体,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并且,循环经济能够赋予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新的理念和特质,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因循环经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决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组织模式和目标,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重要微观基础。

2.1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的组织模式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以制造业为例),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可分为非治理模式、末端治理和循环经济模式。

图1非治理模式非治理模式是工业化初期,产业主体以资源为中心,而形成的“资源――生产――流通――消费――丢弃”生产组织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集群主体视环境和生态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根本未考虑自然系统平衡的因素,结果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某些资源的过早枯竭。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递进,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代价,开始采用末端治理集群的模式(如图2)。末端治理模式是从治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集群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这种模式虽然考虑了环境因素,减少了污染量,但整个物质流动过程依然是线性的,仍然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资源供应枯竭,最终还是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况且,末端治理费用大多由政府来承担,对产业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大,使得社会治理成本高昂。

图2末端治理模式鉴于非治理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如图3)。这种模式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所建立的能够协调各种产业,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作另外一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反馈治理结构,这种模式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2.1集群规模定额化

定额化是集群生态化第一要义。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有限区位上人、财、物的强势聚集,它迅速强化物流、人流的密度和频率,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任何生态环境系统其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生态化,必须考虑“最适”和“阈值”,对产业集群的规模进行设限,保持对资源的索取和废弃物的排放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使其不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荷。

2.2.2集群结构柔性化

由众多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群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其关联结构。因此,集群生态化就必须按照时空相宜的原则,通过对集群结构的柔性化管理,不断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为此,要求严把集群产业的准入门槛,强化市场淘汰机制,依据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状况和择优去劣的原则,动态调控和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同时,针对不同区位资源状况特点和集群过程的不同阶段,规制相应的集群方式和组织形态,实现由追求集群规模效益向结构效应的转变。

2.2.3集群技术绿色化

对于特定区位上的产业集群来说,本质上是资源要素投入与产出进行转换的经济大系统。要提高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必须在投入、产出及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技术系统的变革和创新,以寻求资源转换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实现“资源消耗――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型物流循环模式的转换。把技术创新的指向重点放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的基础上,同时,依靠工艺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生产中废物的重新资源化和再生利用,尽可能避免过多或过早成为垃圾[2]。事实上,由于集群产业之间的强势聚集和短程关联,也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和新旧废物的转变条件,也正是技术要素在资源转换过程中的特殊使命,注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必然是集群产业技术系统不断绿色化的过程。

2.2.4集群目标多元化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无疑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供需短程关联、交易成本降低等集群效应,这是产业所追求的经济目标[3]。但是,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子系统。它又与区域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构成更高阶的大系统,各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功能无法相互替代,而且,在各自的功能相互制约。正是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内部非加和性联系所致,使得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目标多元化。因此,要追求集群系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不仅包括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还应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等目标,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甘肃产业集群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资源状况

3.1.1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全省煤炭保有量86亿吨,人均330吨,为全国人均600吨的55%,虽然在庆阳市发现了预测储量1342亿吨,但大部分埋藏较深,开采难度大,所需经费大。石油探明储量3.6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人均拥有量只占全国水平的50%左右。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50%,已成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资源中,除少量几种有色金属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缺乏。

3.1.2资源利用率低下

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造成资源损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2004年,全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万元工业增值电耗6730千瓦时,为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指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

3.1.3资源型城市面临后续资源危机

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从现有生产能力看,据统计,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为5~8年(铅、锌各15年),金川公司镍、铜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解决这些资源型城市的后续资源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3.2生态状况

甘肃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滑坡泥石流威胁不断。目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仍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不顾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等)。

3.3区域经济状况

甘肃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区域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其主要表现:(1)经济总量小,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企业绩效不高,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效率低。(2)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化水平低,比重偏低,服务业滞后,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初中期转变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仍徘徊在低端竞争道路上。(3)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模小,发育不够成熟,非国有经济比重小,体制改革滞后,法制环境不健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善,人才、资金缺乏。(4)外向型程度低,开放程度指数、出口依存度、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低下。(5)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不足,管制过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6)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差距明显,城市支柱产业不强,人才聚集度低。

3.4产业集群状况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农业、畜牧业、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完全属于自然资源高依赖型集群模式。主要特点(1)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甘肃省主要依靠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形成了制造产业集群,使得工业成为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但整个生产体系主要依托不可再生资源,产业集群的后续性差。(2)地域分散。由于甘肃省的地域缘由,使不同类资源或同类资源分布极不集中,金昌、白银、嘉峪关、平凉等地分布的资源各异,而且就煤和石油同类资源也分布在靖远、窑街等地,这就增加了资源的开采、运输等费用。再加上由于“三线”建设的传统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因素,造成很多重工业分布不符合工业布局的原理,像撒胡椒面一样,零星点点,构不成集群规模,造成了严重的规模经济损失。(3)技术含量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工业门类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多采用常规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东倾”,国家投资移出,现行折旧办法的局限,省级财政吃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工业技术升级换代步伐迟缓,设备更新改造乏力,进而造成工业技术结构越来越落后,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工业装备水平、更新改造能力、技术开发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偏低。(4)污染严重,甘肃的污染很严重,特别是一些重化工业和煤炭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政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共生矿资源的利用

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一矿多元的属性比比皆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作用,已成为解决甘肃省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金川公司1989年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初步成效,成为国内唯一的采选、冶炼和提取镍、铜、钴、金、银、铂族金属和硫的联合企业。企业通过不断依靠技术进步,已经能够提取回收15种元素中的12种。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应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有助于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向导和推动作用。

4.2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开发和推广

针对亟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延长、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鼓励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技术形态――生态技术,重视增加并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和生态管理,致力于疏浚集群内部、外部物质与能源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生态产业,调整和完善集群生态结构,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4.3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工作

政府组织工作应有重点的突破,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工作,规划、实施示范项目,抓好像酒钢公司等这样的示范企业,建设具有产业集群生态化性质的生态园区、废物处理区、节能示范区和废水回收区,推进废旧塑料、废纸、物资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抓骨干、高耗能企业,抓重点城市和抓重点区域来推进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程。

4.4加大政策法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尽快编制甘肃省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扶持力度,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禁止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禁止建设项目中选用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禁或禁止高消耗、高耗水、高污染和高浪费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引导产业集群的发生和发展[4]。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050402)。

参考文献:

[1]高穆.循环经济[M].机械出版社,2004:25-29.

[2]穆书涛.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专题讨论,2005,(5):10-13.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5篇

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在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表示,就中国而言,互联网经过了20年的发展,人们已从最一开始将其当成工具、渠道,直到现在把它视作基础设施,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彻底走过了“工具时代”。现在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时代,从中又衍生出了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社会形态,正改变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状态。可以看出,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不是局部的、细枝末节的,而是一个总体性的变化,它推进了我国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大转变。

信息社会的三大动力

梁春晓指出,信息社会带来的整体变化中,有三个新的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未来,不论人们是在思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是在思考整个社会创新的时候,它们都会显得特别重要,会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分不开。”

第一,新基础设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作为新的基础设施,已经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共识。“但是,这也正在成为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30年前,人们在谈及改革开放时,会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人们在说到基础设施时,已从当时的公路、铁路、机场变成了云网端、云计算,所以,现在已经迎来了以云网端、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的时代了。”梁春晓分析说。

第二,新要素。以前,在谈及社会发展时,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正在崛起,那就是数据。当前全球企业中,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价值就是通过“数据”来体现的。梁春晓举例说,Facebook曾在两年前收购了一家公司,虽然这家公司只有55人,但是当时的估值却很高。究其原因,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数据。他提到,目前中国以数据为基础的公司也已经越来越多。

第三,新结构。以前,我国的工作模式更多的是着眼于分工明确,未来则将更着眼于大规模协作的共享模式。因为,随着基础设施的升级,既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又使数据流动起来,最终产生了数据智能,这样的数据智能就成为共享经济的最大来源。那么,为什么会有共享经济?梁春晓表示,首先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生的,等平台上有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了非常高效匹配的数据资源,能够把大量的需求匹配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的共享经济。例如,一直很受关注的网约车,就是涉及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典型例子,它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人们通过什么方式去打车和出行的变化,它将非常有可能带来整个经济结构或者社会结构的大转型。因为,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数据能够在空前的范围内流动和共享。这种流动和共享最终又支撑人们对所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共享,从而改变了整个经济结构,让分享和共享成为整个经济的核心。

自由连接体:新型就业群体

当工业时代来临之时,出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大城市、大工厂能提供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很多人从高成本、低效率的地方被吸引过来,很多农民都走出农村来到城市。那么,有了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会发生什么?由于新基础设施的形成,“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美国称其为“自我雇佣者”,一个人可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张三:演员/电子商务论坛主持人/导演/策展人等等”。新基础设施为其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使其可以随时改变角色。未来,这样的自由人会越来越多。

为此,阿里研究院提出了“自由连接体”的概念。即一个人,或一个小的组织,今天可以加入这个连接,明天可以加入那个连接,或者可以同时加入好几个连接。正是因为这种存在方式,才使得共享经济成为可能。“基于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或机构处于既是专家又很柔性的状态,我们称其为‘专业化+柔性化’的生存方式。”梁春晓说道,专家化有三个特点:人人都是专家,人人都在某一个领域全球第一;形成新木桶原理,即只需强化个人长板,无需弥补短板;人人也都必须要成为专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柔性化有两个特点:U盘式生存,即自带系统,随时拔插,类似“剧组”;人们选择更加自由,以前人们毫无选择地进入工厂,接受管理,现在人们可以越来越柔性地安排工作、生活、学习。

小前端+巨平台:大规模协作

互联网促进社会化大协作,平台模式是大协作方式的主要形态和体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协作的效率,使得企业外部协作成本下降迅速,远快于企业内部协作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围墙松动、坍塌,“篱笆”到处都在被拆除,从而“大平台+海量前端”的开放化、社会化、大规模的协作方式开始出现并逐渐主流化。

其实,平台模式由来已久,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全新的规模、内涵与影响力。全球性的巨型平台开始出现,其生态化程度非常高(物种多样性与自组织化程度很高)。而且,由于举行平台及其生态圈的发育,社会的“分工――协作”全面突破了工业时代“分工深化”与“协作成本上升”之间的互相锁定,提供了一套全新高度上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极大地扩展了社会经济的新边疆与可能性,提升了社会福祉。

小前端+巨平台:网商+电子商务平台

由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推动,出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商业模式和新商业形态,即商业创新。现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创新,所导致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层面,不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的变化。

网商的崛起:使电子商务从边缘到主流。海量网商的出现,是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电子商务由此大规模、大范围展开。电子商务平台:主导新商业生态。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重要差别,是电子商务生态演进的关键。

为什么需要小前端?梁春晓解释道,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个体化的,必须以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但是,这样的小前端如果是孤立的运作,需要通过什么来支撑成本呢?就是巨平台,比如现在微信、淘宝的平台上都聚集了很多小前端,他们都同时存在于一个巨大的平台,这就是小前端+巨平台的大规模协作形态。

这样的形态,在梁春晓看来,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人们理解电子商务的一把“钥匙”,电子商务最近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动力就是网商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相互的促进和相互的拉动。因为出现了平台,所以有更多网商可以低成本进行创新,所以就吸引了更多的网商,更多的网商就催生了更大的平台,从而催生了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经济“三位一体”:微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如果说在2008年,人们看到了“网上交易”出现巨大规模的可能性,那么在2015年,人们则看到了“通过云计算处理”这种巨大规模的可能性。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以看到微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三位一体”的新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微经济:现在,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自由连接体,亦或很多小微企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创新发展,这正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小微企业的主体,是数以千万计的卖家,甚至超过50%的人都是工作家庭化。

平台经济:目前我国市值公司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做平台的公司,平台已经成了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不光是企业,一些政府部门也在针对平台发展进行思考,例如,上海市在2015年了《关于上海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共享经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社会问题众多,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等,但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最大的:人类创造的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总量巨大、人均丰裕但分布严重失衡,并且自然资源难以持续支撑。人类不可能把财富之饼无限摊大,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共享经济是唯一出路。共享经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目前已经有信息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新要素和新结构做基础。可以同时在线几千万、上亿网民,每天产生几千万笔交易,存有数以十亿计的商品数,超过1000万卖家,这些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现在都可以做到,所以共享是可以实现的。

微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这三种“经济”是一体化的。如果没有微经济,平台就没有用处;如果没有平台,就不可能有共享;如果不能产生共享,那么微经济的优势就无法发挥。所以,三种“经济”是三位一体,不可能孤立存在。

在后天的世界里,有你位置吗?

近些年,阿里研究院常讲一个词――“后天”。梁春晓指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谈论明天、规划明天,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只从今天看明天,明天很可能只是又一个今天,无非是量的修正和调整。届时,当人们真到了明天,可能会发现别人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所以,阿里研究院特别强调“后天”,一定要超越明天,看得更远,预测全新的变化和未来。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的宏观经济体系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中国移动与理发师都同属于第三产业时,人们会感觉到这个划分体系本身出现了问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已经没法再套用工业时代的产业划分方式来划分和解释了。因为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是横向分工式的划分。比如种小麦是第一产业,把小麦磨成面粉是第二产业,将面粉做成包子卖出去是第三产业。它所强调的是“分工”,但目前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共享”。

未来,要关注的是这个事物到底是做基础设施的,还是做平台的,或者是做自由连接体的;是生产者、服务者还是消费者。其价值不再是取决于在某个环节中创造了什么价值,而是取决于该事物能提供的共享能力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