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音乐艺术不仅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青少年的情感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音乐艺术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尚品质
青少年的意志已经趋向成熟,虽然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却具有青少年独有的叛逆的性格,处事容易冲动。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可以在陶冶青少年情操的同时培养出高尚的品质。
2.音乐艺术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心理变态,行为怪异,甚至自残或是自杀,不再珍惜生命。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重要。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许多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缓解压力,舒缓心情的功效,而且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离不开音乐艺术。
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正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历和细心的观察,发现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情况很不乐观,许多学校的教学观念落后,忽略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部分教师以及学生不理解音乐艺术在情感教育中的真正意义。
1.学校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许多学校虽然也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却缺少实践,并且在推行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不仅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发展缓慢。
2.教师在音乐艺术的教学上积极性不高,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弱
许多音乐教师虽然也明白音乐艺术对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以及社会的支持,导致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仅仅只是把音乐艺术当作教学任务,并未真正为学生情感培养考虑。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丧失了兴趣。
3.音乐艺术的相关活动普遍较少,且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够深切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应用中的不到位,除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以外,还和音乐艺术活动较少有关。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国的音乐艺术都普遍被当作是娱乐形式的一种,并未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三、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对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改变其现状,就要推进其发展。笔者作为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得出以下方法与途径,力求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
1.教师充分利用音乐作品来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是青少年的引路人,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就像是黑暗中的光明,为青少年照亮未来的路。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例如,在唱国歌时,我们应该利用国歌那种雄浑的气魄和振奋人心的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滋生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在教学生唱歌时,教师一定要带着对歌曲的真情实感来教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感染。
2.在利用音乐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性格中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在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快乐,也就是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给学生播放关于黄河气势的小视频,尽量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仅效率高,而且心情会比较愉快。
3.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
虽然,音乐艺术的活动开展比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音乐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多多去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一些真正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让他们与音乐接近,接受音乐艺术对他们的感染,从而起到更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策略
在当今社会,大家谈起青少年一代,大部分人都会摇头叹气。在我就职的中专学校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学习差,行为不良,上课大部分时间睡觉,课余吃喝玩,上网等,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素质培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用肯定式教育
对这些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等一些问题,我首先肯定主要不是他们的原因。这样的认识,才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才会与你沟通,交流,你的教育思想才容易被接受。之后,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让他们在现实中肯定自我(而不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最后激发他们对未来,对梦想的追求,让他们不在现实中堕落,不在虚拟中迷茫。
二、感恩之心的培养
经常用一些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比如药家鑫事件,上海机场刺母案等事例让青少年学生去讨论反思。以及古代成语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社会,国家。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迈向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一个叛逆,桀骜不驯的误区走出来,迈出成熟的一步。
三、荣辱观认识
许多青少年对荣辱认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说教可以解决的,要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些事例诱发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
四、知书达礼的教育
在当下的青少年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有许多与我们的期望与要求相去甚远。经常给他们讲到传统美德要求,男孩子要有君子风度;女孩子要有淑女风范。指出他们的不足,但不要责备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书,所以不达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礼、仪、仁、智、信等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在这些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这些青少年越来越走向了正轨,言行举止有了可喜的进步。以前,见到老师,低头,旁视,形同陌路,而今彬彬有礼;以前粗话不断,而今此类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因为知书,所以达礼也。
五、修身养性与身心健康
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良的现象,进而影响并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比如。懒惰、不思进取、向钱看、小小年纪抽烟,酗酒,谈恋爱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单靠强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要告诫他们做人要修身养性,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诸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生命在于运动,充足睡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多沟通,交流,乐观向上。让他们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而沉迷网络生活是一种不健康的并且毁灭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又通过现实中两个同时患上绝症病例的人,使他们明确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两个人钓鱼的好朋友,一个人是离休干部,一个是退休工人,同时被查出患上绝症;离休干部症状轻,而退休工人更重些;离休干部从此不出门,在家休养整天在家想着活不长了,反观退休工人则是依旧乐观,豁达,整天钓鱼锻炼;像正常人一样;结果离休干部,病状稍轻的一年后去世,而退休工人,病症很重的,五年过去,依旧整天乐呵呵地早出晚归。为什么这样?心理健康创造的奇迹。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六、知识技能的学习
一说到学习,这些青少年可能就反感,因此他们已经养成了不读书不听课的习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事例。使大家从心里认识到学习知识,国富民强的重要性,落后就要被动的挨打,青少年不学习则会民不富、国不强的道理。同时针对他们目前文化状况,提出适合的目标要求,且不可过高过大,使他们望而却步。
七、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进而引发自暴自弃,如何改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是十分的重要的。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
总之,通过诸如上述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专学生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用心发现,用爱去教育,是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让我们致力于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者们修好自身,为培育好未来的青少年一代而共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俊英. 实施素质教育 探索中专改革[a]. 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 2000.
[关键词] 大众传播;媒介;中学生;体育信息
【中图分类号】 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09-2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
(一)对中学生体育态度和兴趣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播的媒介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有极大影响,如2008年中国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召开,带来了全国健身运动热潮,而李娜获得大满贯及巡回赛单项冠军,则引发不小的网球体育运动热。因此大众传媒具有引导青少年体育兴趣、改变他们体育态度的功能;另一方面,受众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会引起同学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中该项赛事的传播。如很多热爱篮球的同学都关注NBA,而热爱乒乓球的同学则更关注各类兵乓球超级联赛及其他国内、国际比赛,因此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也引导青少年关注相关体育信息。
(二)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综合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向。它既可以形成一个人的动机,也是看法和态度。因此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行为更具指导性。中学生通过体育达到强壮身体的认同率最高,其次是愉悦身心,最后是培养自身意志力和素质。这说明在学业较重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持身心状态是中学生的首选。
二、中学生本身对媒体体育信息的不同需要
由于经济社会的“信息环境”等传播因素存在不可逆性,有关教育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到青少年教育范畴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摈弃“信息环境”中不良信息的误导。
(一)中学生从广播中接受体育信息的内容较少,这是因为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因此受众较少关注广播媒体的体育信息。
(二)中学生从报刊关注体育信息内容主要出于对相关新闻、赛事报道、娱乐性及兴趣的动因。
(三)相对于报刊媒介来说,杂志的阅读量相对较多,主要需要是体育信息内容新闻、赛事报道、知识、评论、欣赏体育明星等。
(四)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是中学生体育信息需要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包括体育新闻、赛事报道、评论、娱乐爱好、体育消费引导、名牌栏目欣赏及关注体育明星等。
(五)互联网是中学生对体育信息内容需要较高的媒介,该项目统计数据均较高。
三、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中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有关体育知识方面
大众传播的体育信息的主要功能是体育知识的普及,综合调查数据分析,首先是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知识面针对性和即时性强,且当下充斥娱乐强、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内容,特别是金钱社会的物欲崇拜等问题,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2.有关体育暴力方面
青少年叛逆心理及无意识冲动行为,容易产生体育暴力事件。如球迷骚乱过程和足球流氓事件等,都是在不良榜样的鼓动下,很多亢奋状态的青少年在从众心理带动下,产生的暴力事件。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文化中本身就具有胜负的竞争基本特性和规则,不过,在胜负之间巨大的利益失落和获得的差距间,以及失败者将受到的社会歧视的代价,让运动员产生违背竞技体育价值观的行为冲动,以至于背离竞技体育的平等竞技这个最终目的,最终演化为竞技比赛中的一场暴力事件。而现代传媒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样消极的事件散布出去,且为了强调现场视觉强烈的冲击感,播放血腥的暴力场面。青少年由于感性认识和叛逆的性格,缺乏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因此会因与这些不良信息接触频次的增加,沾染上暴力倾向,产此以往,自我印象中竞技体育及其精神将是暴力的代名词。
3.有关体育道德方面
大众传媒自身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社会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金钱观带领下,各式各样的缺乏社会公德规范的不良信息席卷而来。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价值观及辨识能力十分欠缺,极易被社会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左右,进而错误的社会认知。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也会迎合受众需要来推波助澜,各类负面消息在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上肆无忌惮的传播着。
4.有关偶像崇拜方面
大部分中学生表示体育明星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并将这些作为喜爱这些体育明星的理由。而学校的素质教育及思想品德教学流于表面,加之社会种种不端的行为屡屡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重影响下,并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下,沦为金钱的奴隶。然而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中也迎合受众喜爱明星的需求,一面报道他们风光无限的场面,另一面连篇累牍地挖掘和报道一些小道消息及明星负面的信息报。由于体育明星在青少年心中的示范作用,因此其行为往往较为深远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
(二)问题的原因
1.媒体的接触渠道不够畅通
中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会更主动地寻求多样化的接触方式。而正因为是开放的、积极主动的寻求和探索各类体育信息,因此表现出多元化的、独立的现代意识,也表现为批判和叛逆的性格趋向看待各类信息。不过青少年自身也存在局限性,且社会认知及价值观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因此会对体育信息的一些内容产生更激烈的反应。
2.媒体体育信息影响力强度不足
中学生大多以体育知识及新闻、体育动态等为主要接触体育信息对象,影响对体育传媒看法的主要是这些信息不够丰富,知识性不足。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表达直接,看待事物敏感,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信息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设计传媒内容,以符合青少年这个受众群体的接受体育信息的特征。
3.对媒介体育信息功能的认识有所欠缺
中学生感性认识及冲动性较强,因此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更多凭借自我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爱欣赏的传播内容,对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内容不加甄别,或挑选没有针对性、对象性的内容。另外在欣赏媒体体育信息是,感性和肤浅的认识也时有发生,没有深入了解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实质。
4.体育教育形式的单调
学校体育教育及阳光体育没能系统开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便在开展体育运动及教学时,也没有能够认真研究学生兴趣爱好及课外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经常性开展体育教育和引导,帮助同学们养成体育习惯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课题。
5.中学生对信息感受能力需要加强
媒体体育信息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接受体育知识、了解体坛动态,欣赏精彩体育赛事等内容的重要方法。而中学生长期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体育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形成体育价值观的过程。而同学们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但是认知能力比成年人要弱。因此只关注了精彩刺激的比赛,简单的体验了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过程带来的乐趣,却忽视了其内在的体育技巧及赛事规制、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和体育文化等更丰富的体育信息内容。
(三)应对措施
1.创造良好媒介条件
首先,市场竞争情况下,作为竞争对手的各类媒体也要加强互补与合作的关系。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导向研究,要形成行业规范及协作机制。
其次,要从社会公益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思考,既要保障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特性,还要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从社会公德及法制角度考虑媒体体育信息的传播,达到利益均衡。
2.媒体强化正确引导
第一,强调媒体的积极功能
一是要强调媒体的积极导向功能,要广泛传播健康内容的体育信息、体育文化及知识技能,发挥媒体受众广泛,教育形式新颖,表现形式丰富的特性,从正确的角度传播和正面信息内容,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体育精神。二是要提高媒体的互动能力,让更多中学生在与体育专业人事、运动员的信息交互中真正了解体育真谛,了解自身的认知不足,强化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进而真正提高自己体育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三是学校要完善体育信息引导及教育方案、教案,系统研究和使用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内容。
第二,消除媒体的消极功能
首先要加强政府、行业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互联网及手机无线网络的管理,笔者建议应建立青少年信息接受技术规范及信息使用法律法规。其次,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方法加强体育信息管理,限制消极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第三,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媒体信息接受的辨识能力,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制止和批评,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批判接收、思辨表达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及道德意识,养成自身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3.以学校为重点正确运用大众传媒搞体育教育
中学生接触体育信息越多,越能促进其体育参与的程度和深度。因此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
4.体育教师发挥应有作用
在大力推行学校体育建设,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设备设施及器材的同时,体育教育者要根据专业特点、现有条件等客观因素,开展体育运动及教学设计。教育过程中,还要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年龄和性别差异等特点,开展体育信息教育引导及教学工作。同时,要对中学生关注但参与度较低的节目,如针对赛车、拳击赛事报道等,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赏析、相关知识普及的课程。
四、中学生体育活动建议
第一,全社会及学校要重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的开展,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报道相结合,总是对高中生的体育教育和引导工作,重视以时展背景下重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特点,社会有关管理部门、媒介单位及学校三方一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及教学,充分发挥大众传播体育信息的正面教育作用。
第二,体育教学要开展专业的体育项目只是学习和技能训练,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要与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内容更好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体育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第三,媒体在进行体育信息传播中,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体育信息去求特点,制作并广泛传播寓教于乐的体育节目。还要通过互动方式,加强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体、专业人士、青少年受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并树立体育名人效应和示范作用,让更多高中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张国进.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影响[J].理论求索,2006,(3):41-43.
[2]谭永平.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外教育
谈到“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等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看法。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着实践这种大教育观的途径和方式。其中,社区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
一、国内外社区教育现状
所谓社区教育。它并不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者指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指社区的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负有的责任。作为社区教育的享有者。不仅仅包括未成年人,还包括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员。社区中的每一位居民既可以是社区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可以是社区教育的教育者。这种教育有利于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提升居民的素质。
社区教育是西方较为常见的教育模式。在美国,社区学院比较发达。其社区学院的设置一般是以州为单位。本州居民的子女不仅可以优先进入社区学院,还可减免学费,但对其他州区居民的子女收取高额学费。在日本,公民馆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场地。每个月公民馆都会定期为居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在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即学校把社区视作第二课堂,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0年代初期是学校回报社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向社区开放,并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90年代中后期是社区和学校“双向服务”的阶段,体现为学校通过服务社区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同时优化学校周边环境,而社区则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拓宽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社区教育既能极大地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一。社区教育的影响力还有待挖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毕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也离不开社区。因此,充分依托社区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效开展社区教育
1.利用社区资源。创建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宝贵的。每一个社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实现社区处处皆可育人。在这些资源中,完善社区的教育设施以及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于保障社区教育长期、有效、持久的进行非常重要。而且,社区里已有的运动场地、体育器械活动场地、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都应被充分利用。要避免社区资源被闲置,尽可能地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场地的开放时间。另外,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网络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而且有利于社区和社区之间、社区和外界之间的沟通。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在遏制青少年犯罪、减少家庭暴力、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条件许可的社区,可成立非赢利性质的社区学校,实现有别于常规学校教育的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地教育社区居民的子女,努力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教育一体化,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2.开发人力资源,促使人人参与社区教育。一个社区看似很小,其实,它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调动人力资源,就必须充分了解本社区的人才,然后做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根据本社区的现实情况以及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可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只有在这种全民建设、全民参与思想的指引下,各方力量才能被广泛吸引到社区教育中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座谈、协商、调研等形式让社区居民代表与政府官员一道参与本社区的社区教育规划的设计、执行与评价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和政府扶持,把组织青少年参加素质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维护社区形象的重要一环,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全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3.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很多社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而且,许多城市的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建设。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绿地、树木、河流、池塘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可以被开发和利用。通过组织和开展形象、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加强和深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此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考虑开发“社区一日游”,将艺术鉴赏、体育比赛、景点游玩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精心打造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套餐”,让青少年自由选择。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
4.联合多方力量,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也是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打开校门来办学”,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学校和社区的融合,促进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由社区中的各类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开展的参观名胜古迹、轮滑、艺术培训、与孤儿院儿童结对子等活动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校教育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一定要与家庭和社区密切联系。形成合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居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得到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就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社区教育应该联合多方力量,找准契合点,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合力效果。
三、促进青少年成长
社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宗旨,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吸取多方意见,制定适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科学、有效的社区教育规划,不断提高社区
居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为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例如,在社区里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当然,青少年对“心理咨询室”这个名称可能比较敏感,比较抵触。在命名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其更为人性化、更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在咨询中,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最好是生活在本社区或社区附近的专家)以及本社区在大学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区居民子女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对于单亲、成员服刑、隔代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缺陷,社区要给青少年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让他们得到温暖、感受幸福。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生活的情景性和整体性。对于农民工子女,要给与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在心理、情感、社会的认知等方面都能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为了扩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可以招募一批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和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和模范人物。让他们和农民工子女一帮一、结对子。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定期深入到农民工子女的家中,了解其生活和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心理上的烦恼。还可以招募一批在校大学生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发挥其年龄优势和专业优势,让他们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另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在村(社区)里建立家教咨询站或者家教服务站、农村青少年教育服务中心,招募教育人员,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各类帮扶和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
总之,如何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何通过社区这一实践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依托社区教育平台,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场所,营造一种学习、传承社会文化和群体价值的教育氛围,使他们逐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PaoloFederighi.国际生涯学习一夕一事典[z].东京:东洋馆出版社,2001:226-227.
[2]昊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5-35.
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树立道德榜样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言传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