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艺术展览

公共艺术展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艺术展览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第1篇

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概述

1.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定义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之中,把展品通过直接、客观等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展示艺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展示,被观众所接纳和赞美。不同的展示艺术需要用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一定的工程模式才能使展示艺术呈现出美的效果,才能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工程模式的主要要素

在展示艺术模式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很多种,比如,柱、墙、顶、架、柜、台等都是其最基础的要素,通过充分运用这些要素会使工程模式更加的完美,所呈现的展示艺术会更加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感官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1.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特征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性,和很多的科学结合在一起,既呈现出多样性,也具有综合特征,既有人文特征,也具有商业特征。展示艺术包含了现代和古典元素,融入了很多的特色,古香古色,又具有现代气息。

2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工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飞一般的发展,但是精神需要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二者出现脱轨现象,比如,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时尚互相碰撞、金钱主义等,这都对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传递的信息更加多样化。

2.1缺乏认识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对经济效益盲目追从,一味地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功效。这就使得情感非常缺乏,和消费者没有形成良好沟通,消费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接受过程中就会非常被动。消费者为了消费而消费,如果能够用更好的模式,让大众融入到展览展示艺术中,这样就会提高展示效果。

2.2缺失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失人性的关怀。有的展览展示在设计上没有真正做到人性化,这对于普通人士来说,对残疾人的关心就非常少,在设计上考虑不全面,没有考虑到多面性,根本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性,比如老年人一般视力不好,这样就应该把文字视觉进行改造,还有的年轻人对网络非常推崇,在视觉上应该考虑视觉冲击。展览展示艺术对消费者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人为关怀成为一句空话。第二,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缺乏传统的经典思想,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传递和继承,只对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进行模仿,没有一定的创新,只是一味地进行复制。在设计上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标新立异,完全抛弃了经典文化,虽然在效果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看后却觉得非常空洞,没有文化底蕴,让人觉得非常倒胃口。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要利用人文主义的优势,做到二者的结合,相互补充。

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

3.1展览会

展览会是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有自身的特征,和博物馆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虽然不少的博览会和展销会都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这其中还包括时间性和季节性,并且,在展览中,其内容、时间、形式、规模等都可以进行伸缩。当今,展览会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带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娱乐,它们所展示的内容和风格有自身的特征,带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3.2博览会

博览会和展览会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日常中也会混杂在一起使用。但是,博览会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博览会在内容上更加的丰富多彩,常常是以与众不同的展品为主要物品,现代展示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科技推动展览展示发展。

3.3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大家来说非常熟悉,它包括各种商场、超市、商店等,它的主要目的是陈列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通过设计相应的环境,把货物摆放在里面,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以便销售或者购买。

4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其不断发展,使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4.1充分与科技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展览展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使其更加快速发展。在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设计理念,也要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不但具有古典美感,而且还具有现代气息,使展览展示既生动又富有内容。

4.2运用网络优势

网络的发展速度最快,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在声音、色彩、动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对传统的艺术也是一种冲击,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中要充分融入网络,要与网络结合,可以使艺术更加的多样化,使艺术更加的生动,让艺术跃然纸上,非常生动。网络带给艺术新的生命,让艺术更加灵动,翩翩起舞。

4.3人文和环保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现代展览展示设计 影响

检 索:.cn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the many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whether it is the form or the aesthetic concepts, all have deep penetration in th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elements, color elements, aesthetic concepts argument given to its impact, the exa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for modern display design.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and especially for this effect, subjective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raft Art,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mpact

Internet :.cn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愈加清晰地分流成为两种主流发展势态,一种趋势是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而另一种趋势是指作为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其与现代设计的高度融合。我们不难看出,展览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形式,也很明显的承载了第二种发展趋势,从而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协调,相磨合,相影响。

一、元素:形式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大量繁多而又微妙的元素成为收获不同程度效果的关键。然而,如果说要搜寻传统工艺美术进入现代展示设计的痕迹,那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元素的运用上寻到线索。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互相渗透的证据则垂手可得。

(一)造型元素

首先,在造型元素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渗透到现代展示设计的例子就比比皆是,在很多展示设计作品中,设计者都会为其带入传统工艺美术遗留下的古典元素,比如剪纸元素的装饰,古典纹样的运用,镂空形式的雕琢等。

很多设计者为了获取元素带来的复古观感,赢得更多思想复古的观者的青睐,采取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展示的方式。设计者刻意强调“民族特色”,收获其在本民族观者心理投射出的效果。更有甚者,或许将多种传统元素强行杂糅后加至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却得到了与之相反的效果。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基本元素进入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痕迹,这其中也自是不乏应用优秀的作品。

很多设计设计者都会选择将古典“菱格纹”带入符合传统主题的展示设计之中,如东阿阿胶的展示设计平台中,一些专业设计团队为其设计的展示效果图,菱格纹的纹样华美而庄重的装饰在展柜之上,而作为古代药房这一木结构建筑遗留下的其他传统元素吗,也适时的配合着古典纹样设计在展柜的上方,以此取得仿古拟古的效果。

(二)色彩元素

设计者一方面将传统元素果断的带入展览展示设计方案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尽所能摄取对于观者想要获取“传统”这一效果的心理期待所需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顺其自然地反应在色彩的表现与传达之中。

在展览展示设计中,多种色彩的结合可以传递出设计师的极度用心,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其自身所欲表达的情感,而观者亦可以在观看后的第一时间内得到这种传递出的情感,并映射出受众们早已无意识的预设好的心理期待。

设计者们迎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展览展示作品走在“仿古”的道路上,那么,展示设计作品中表达“古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具有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色彩元素,如大红色、赭石、石绿等等。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其所用的主色即是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中倍受青睐的红色,也被人亲切的称作“中国红”。红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种裹挟着极深寓意的颜色,有时它以“警示”、“辟邪”的意义出现,有时他又寓意“吉祥”、“喜庆”,而又有时,它以“自信”“高贵”的身份展现在大众眼前。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语境之中,他亦是以此三种身份频繁出现,很显然,“中国馆”携着如此富有极端意义的红色出现,既是表现出一种对于“传统”的延续,亦是表达出国人给予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同时又极尽所能的传递出设计者赋予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深刻含义,完美的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与现代展示设计融而合一。

二、美学:现代对传统的审美意趣的继承

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无处不在的渗透在其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对于当代设计而言,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中华传统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当传统工艺美术进入到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中,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部分已经为其所深深影响,现代展示设计自然也不会单纯的摄取古典元素而排弃其内在蕴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展示设计作品已经深刻的继承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美学观念。

(一)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意境”之美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已经提出“神与物游”的美学观念,在此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物”是承载主体本身在创造过程之中“神”游的载体。那么,古代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多是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传递出艺术家们的主体观念,这一美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在进行工艺制作的时候,古代一些艺术家打破了工匠们常常为了“用”从而制作的功利性制作,在很多传统工艺创作时候融入了主体的思想感情。理所当然的寻求艺术表达过程中的“意境”美。传统艺术的语境下,那些现在被我们分类在工艺美术的一类中的艺术家们就是在探寻艺术品的内在“意境”美,他们极力寻求“象外之象”、“无声有声”的艺术效果。

然而,艺术家们苦寻的“意境”美学终于体现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如美轮美奂的宋代影青瓷,如寓意深广的皮革镂花,如以娱众乐的灯影戏等。这里每一种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追求探讨“意境”美的结果。

(二)“意境”美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艺术家们努力营造的“意境”也是现代设计者们多年研究后所追求与承袭的美学思想,代代相传的工艺不仅在形式上走进了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思想上也逐渐成为评判具有“民族意识”的展示设计是否带有“感情”的标准。这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特有的审美思想,对于那些携带“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展览展示设计走向世界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考工记》曾经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都阐释在这句话中,设计者既要具备工具的丰富,又要孕于天时,且加诸以自身变化之功,则“可以为良”。“意境”的主观阐释与客观结合,造就成功的设计作品。如在一些展览展示设计的橱窗设计之中,雕花楼空与古典园林中窗户的结合常常被挪用在橱窗设计中,这就可以配合设计者本身的趣味营造出“意境”美,达到“移步观景”的效果。

很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常常追求的“意境”美,不仅影响曾经,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其后的许许多多,这是影响,也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生活的产物,对于其传承并且影响,甚至改变,都将是展示设计乃至设计本身的根本主题,发展,创新与改进,都将是现代展示设计的永恒目标。这里一方面揭示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美学思想上对于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三、功用:现代异化传统的本质体现

以上这些无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都是虚幻的美学观念,而展览展示设计的根本竟也还是未曾脱离“功能化”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面对功用本身时,更加注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讲,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解。

传统工艺美术是建立在“致用”的目的上产生的,对于青铜器、陶器、玉器、丝绸制品等来讲,他们的“功用”大于“审美”;如一场大型人文展览的展厅设计,一次艺术品的拍卖展场设计,一个博物馆永恒主题的展示设计等,都将被观者要求达到“赏心悦目”,从而吸纳大批的参观者进行参观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目的都应当是“审美”大于“功用”的,或者,我们还可以委婉的表达成为,作为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来讲,都是“审美”偕同“功用”展示在观者面前的。这将是有异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极大的不同之处。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艺术的目的不是提供认知的对象,而是提供感知的对象,是要恢复人们对事物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展览展示设计本身作为一件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来讲,应当是提供给观者感知的对象,为观者提供可以感觉到美感的设计作品,那么从传统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我们将会发现,这将是现代展示设计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异化体现。

四、展示:传统前提下如何适应世界

传统工艺美术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在保持完整“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现代展览展示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并走入全球化语境呢?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笔者在欣赏现当代艺术作品之余,略加小议。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动几何设计形式流动艺术展览馆扎哈・哈迪德香奈儿

一、流动空间与展览模式

在中国古代,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从事于游牧生产常需要迁徙定所。于是经过千百年的探索,游牧民族终于一步步建造出了适用其劳作特点,选用木料、毛毡建造的蒙古包。以木杆为主要支撑材料的蒙古包给游牧民族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便是中国早期流动空间建筑的雏形[1]。在国外,最早提出流动空间的是法国的空想建筑家――尤纳・弗里德曼,他在5O年代末提出的“移动建筑”的设想从而引起建筑界的极大争议。

从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开始,展览模式作为一个营销和共享并存的新形式孕育而生,给予了商品除了销售价值外还提供观赏价值。传统的展览模式局限于地域性以及临时性,使展览的内容不能得到共享和有效的传播,而且展览设施的短暂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于是,居于此类问题,流动展示作为一种新兴的展览模式开始被设计师们运用及实践。其中的经典作品便是由扎哈・哈迪德为香奈儿设计的流动艺术展览馆。

二、扎哈・哈迪德与流动几何设计形式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200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她于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1977年获得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哈迪德致力于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和塔特林、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的研究,其今后的设计风格深受其影响。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强调情感抽象的理性,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2] 在动态的、抽象的几何构图中,运用冲突、穿插、叠合与错位的手法,创造出对比强烈、充满动感、极不稳定的视觉形象与构图效果[3]。反应在扎哈哈迪德的设计中是她在整体的建筑形态中十分重视“势”的表达,强调“流动感”的表现。利用动态的、抽象的空间和几何结构,来反映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这种流动几何形式在德国的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以及中国的广州歌剧院都有所体现。

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的设计是由一系列的三角形、契性这种几何形体的线性板块聚集、交叉和叠合而成。作为墙体的板片之间既相互冲突却又向某一点聚集,给予建筑强烈的方向和流动感[4]。入口处的雨棚形成了整个形式构图的焦点,尖锐的造型像一把飞刀往天空刺出。投射在墙面上的阴影随阳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富有流动感。整个建筑在平面上就像几只纸折的飞镖。

广州歌剧院以其“圆润双砾”的设计方案在众多优秀方案脱颖而出并确定为实施方案。建筑的内部、外部以及城市空间看作是城市意象的连续片段,通过刻意的几何切合和连接,形成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流动空间形式[5]。在室外^域,以几何三角形形体天花和具有流动性的倾斜柱体,墙体构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化的城市共享休闲场所。在室内区域中,同样贯彻了整个地景建筑的设计理念,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的内外相互交融,模糊了边界,构成流动和连续的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

三、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

扎哈・哈迪德以其敢于打破现代主义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创造“功能追随形式”的新建筑理念和流动几何设计形式与香奈儿经典菱形手袋所有表达的含义完美的契合从而受到了香奈儿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的青睐,并应邀为香奈儿设计流动艺术展览馆。

3.1 以菱形格纹手袋为灵感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庆祝香奈儿经典菱形手袋l2.55 50周年而举办的。菱形手袋的设计者是其创始人香奈儿女士,她的设计敢于突破传统,为传统的手拿包加上背链,让女性得以解放双手。在形式上采用立体菱形成格纹由不断重复的几何菱形形成清晰的流动线条,避免了单一面料的枯燥,给予手袋流动活跃感。并且包包细节处理上设置了放零钱的隔层、放口红的小袋、附拉链的内袋、寓意MISS等都是香奈儿女士精心考究而成的。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香奈儿经典菱格纹手袋,利用几何形形体构架组成展览馆外形与手袋的立体菱形成格纹相契合。菱形手袋内部这种对细节考究让扎哈哈迪德在展厅内部空间设计中也有所注重。展厅空间的内部与外部、明与暗、自然与人工景观这种人与空间的细节设计也在重塑每个展览空间的特性。

3.2 螺旋形展馆造型

香奈儿流动展馆的弧形流动形体是扎哈・哈迪德近来对自然有机系统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界中,有机系统的生长是最频繁的,这恰好适应了建筑周边向外扩展的需要。香奈儿流动展馆的有机形体演变于自然界的螺旋形贝壳。在纯粹的几何造型中,环形地盘的弧形流线有着螺旋形向内运动与集中的趋势。展览馆随着建筑底盘按一定参数变形创造了一个环绕周边持续变化的流动空间。

3.3 流动空间设计

香奈儿艺术展览馆入口处是128平方米的巨大公共区域,弧线性的公共区域自然的引领人们进入内部的展览空间,巨大的入口公共空间设置符合了有机系统的生长,适应了建筑沿周边向外扩展的需要。内部是环绕弧形流线持续变化的多样性展览空间,呈350度以流动的自然几何定律建构成一个流畅而充满动感的相连空间。中心是一个65平面米的中庭。巧妙的引入了自然光线,为参观者提供了一处会面和讨论展览的地方[6]。这样的安排同时也能让参观者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彼此相遇,促进交流。

3.4 可拆分单元结构

为了方便在不同城市间的大量搬运,香奈儿流动展馆是一座预制件组装而成的建筑物。由300片玻璃纤维、750组钢拧⒘串延伸式的弧度组件构成。展览馆有机体的外形由一系列轻质曲面组件构成。当展览馆需要在世界各地巡展时,组件可拆分成结构单元,方便运输管理。每个结构单元的宽度都不超过2.55m。拆分的接口既成为展馆外立面的主要特征,也为展馆内部营造空间透视的节奏感[7]。其可拆分的单元模块便是香奈儿流动展厅从2008年起陆续在香港、东京、纽约、莫斯科、伦敦和巴黎巡展的结构基础。

四、总结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馆是扎哈・哈迪德在过去30多年里对自然环境与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的不断探索的成果,利用数据成像软件及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和先进性使流动艺术展览馆的建造成为可能,其几何形态的流动空间,实现了展览空间的持续蜕变,它打破了传统设计的局限,它不再是20世纪工业时代的重复建筑。而是运用新型空间理念和大胆创新的流动几何设计形式,改变了我们对未来展览空间的憧憬。

参考文献:

[1] 常莉. 浅谈移动展览模式[J]. 科技信息. 2010(17)

[2] Martin Ruestchi,刘胜杰. 扎哈・哈迪德与至上主义[J]. 城市环境设计. 2010(09)

[3] 任小君. 我国城市消防视觉文化形象价值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4] 何亚男. 自由与重生――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建筑空间的解读[J]. 大众文艺. 2011(22)

[5] 黄捷,张广源. 艺术性与自然性的表达――广州歌剧院设计创新与实践[J]. 建筑技艺. 2012(04)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院派;教学;艺术展览;文化价值艺术

语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特有的手段传达、展示给受众,以期引发心灵的颤动与共鸣。学院派毕业设计展览形成于高考制度恢复、学科制度建立后。以高校的艺术学院为平台,主体为教师与学生,建立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艺术现象。并以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丰富着高校教学建设,演奏别样的艺术风采。

一、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又可以称为展示艺术,展示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的本能。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发展的源头就集合着各类朴素的展示现象,比如鲜花总是通过自己美丽的花瓣,艳丽的色泽来示好飞翔的昆虫,以期借助昆虫来完成授粉;雄性的鸟类华光异彩的羽毛往往会吸引更多的同类雌性;大象、河马等动物总是在的季节引吭高歌,让更多更好的雌为之倾倒。而存活于人类社会的展示现象则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这不仅仅是人类本能的行为,而且是有意识的行为和具有文化传承性的行为。“人不仅仅有动物性本能,还有人的自主意识,人的活动总是在对象中投射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并通过和对象的联系或对对象的改造等实践活动发现和实现自己。”[1]艺术展览在中国的落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则随着主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规模上来划分,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可以归纳为师生个体独立展、群体展(全校性的如毕业设计展、班级展)两大类。展览出现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巩固和加深课堂艺术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独立地开展艺术自我表现或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扩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同时,此类艺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览又是检测和反映学院教学水平、艺术创新程度与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家汤宇认为:“作为大学教育的出口,向外界展示美院教学现状,其实正是彰显了一种自信和开放的态度。”[2]每年的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季,不仅仅成为跨院系的盛大庆典,毕业生的不眠之季,也成为了艺术院校独具一格的校园开放日,公众可以随意地出入,品析各类作品,近观美术院校的创作环境,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让艺术真正地介入到公众的生活。学院派展览需要师生展览前的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展开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与心态的调整;展览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展览过程中产生的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的评估;展览后艺术文化论坛的伴随,整个“展览链”已衍生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二、学院派毕业设计艺术展览策略

中国当代的艺术展览的形式与内容的定位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属于一种近乎模仿的阶段,模仿欧美成熟的展览体制,试图把自己装扮成展览的合法身份,主要的艺术表现课题是意识形态的本地表现。第二个阶段,渐渐从模仿中找到了展览的本质意义,开始关注本土的艺术精华,艺术表现课题逐渐地从“向外输送型”发展到“自我表演型”,展览的策划与定位试图与国际展览发生链接,寻求国际大展上的位置。学院派展览是在这种大的艺术展览景观下形成的具有特质性的展览形式,既要展示出四年学院艺术的学科性、师承性、教化性,又要顺国内大的艺术展览趋势而上,呈现出一种“代谢式的展览”。在展览策划初期,学生回顾学院的艺术教育,对已学的艺术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借助一定的材料将这种归纳性的总结付诸笔端。在这种对艺术现象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开拓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局面,这种开拓的新局面会引导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学习领域中继续探寻艺术的新境界。

(一)展前教学模式构建

任何一场展览无论开幕与场地设计得有多么的巧妙,但对观者留有印象的还是展览作品本身,可以说展览的核心就是拿作品来说话。展览前的创作准备是检验知识、锤炼自我、绽放自我的过程。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就是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原料进行能动的改造、加工,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并通过物质材料的运用,使之外化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品的审美创造活动。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潜藏在每个艺术家心中的一个小宇宙,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拥抱艺术,体味艺术的本质内涵。艺术是触手可及的,它存活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提炼它,表现它。“一部电影的制作要经过主题构思、组织宣传、场景布置、场地选择等基本的操作流程,采用一定的叙述手法,将图像、影像、话语呈现给观众。斯托尔、简斯•霍夫曼等人认为,艺术展与电影制作类似,等同,均作为特殊的文化仪式活动,借由空间、文本、图像、展场与语境的关系设计艺术,展示艺术,反思艺术,并将文化的价值、艺术文化的形式、话语等内化到艺术结构中并加以阐明,从而辅助观者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叙述模式。”[3]

(二)展中的文艺价值展现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审美家爱德华•布洛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最佳的美感距离就是那种最近距离而又没有丧失距离的那种距离。展厅现场的作品的展示恰好设定了一个这样不远不近的最佳距离,在展厅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是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情感,因而使观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了崭新的体验[4]。创作者在展览现场观察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时,以第三者的身份重新解构创意,认识艺术,探讨本我、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对于参展的学生来说参展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被人认知了一下,对于现场的讨论、观察、评说,以及对作品的二度解构,都会对学生的艺术生涯增添了一个触及艺术命题的深刻论证,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升华都有很好的“井喷”效果。著名的学者苏纳认为“图像和动态学习经验相互交叉,效果最佳。”高校艺术展示文化既能够提供给学生图像、知识的学习经验,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态学习经验。据调研统计,通过接触或观摩展览,有近80%的学生能够获取自己专业以外的美术知识,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能够对自己的创作产生影响和帮助,大多数的学生希望通过展览与其他作品进行“沟通”。艺术创作力是需要鼓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点滴的艺术轨迹中不断地鼓励、呐喊,而艺术展示正是提升学生设计信心的一碗心灵的鸡汤。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5]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爱的教育,也是人类教育生命中最被需要的一种教育,是最富有生机的人性的教育。在展览期间创作者的作品往往会与观者产生共鸣、交集。创作者在与参观者介绍与推介自己作品的时候,参观者的微笑、点头、问询都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与鼓励。艺术展示进行中的交流是大学艺术发展的助动力。交流中总会有两种声音相碰撞、相融合、相依存,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当代任何艺术发展的助燃力,互动交流可以引导艺术朝向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正能量的、具有学术深度和品质感的方向发展。学院派的艺术发展更是离不开艺术展间的交流。艺术展示冲破了大学艺术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局限性,是一个开放、有容乃大的大课堂,可谓动画、广告、环艺、装潢、绘画、新媒体等各大专业共聚一堂。这样的大课堂打破观者与创作者间学科专业的禁地,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艺术话语的讨论,观点的碰撞。在展览期间会出现一种合作的团队状态,而团队精神也是21世纪艺术人才必备的素养。因为展览这个大目标会把各个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人员凝集在一起,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围绕这个大目标成员之间会互助互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追求目标的达成。策划一场展览,从主题的设定、作品的创作、方案的修改、展场的空间设计、作品的排列方式、展览的宣传、开幕现场气氛的设计、展期的现场维护、值班安排、展期结束现场的清理等环节都会有一个工作完成计划表,每个阶段完成工作清单都在团队主管的掌控中。团队主管要按照计划表的要求分配工作,团队成员要按照要求去完成各个时间节点中的具体工作。在整个展期,团队成员之间一定会保持良好的沟通、频繁的信息交流。

(三)展后的教学效果延伸

围绕学院展览开展的配套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则达成美的延伸。审美教育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首次提出和使用“审美教育”概念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可以把“自然的人”上升为“道德的人”。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对人情感的激发,对人想象力的培养[6]。荀子日:“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7]认为美育就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郭沫若也曾说过,美育是唤醒社会的警钟,是招返迷羊的圣经,是澄清河浊的阿胶,是鼓舞革命的醍醐。可见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美学家、思想家所重视。艺术展示引领学生达到更高的人文境界、思考深入的问题。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类的价值、尊严等的关怀,其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感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正是因为有个人精神的存在,艺术才有了人性的光辉,在艺术展示过程中学生是创作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在高校艺术学习中提高自我的人文精神,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创作中进行自我的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鉴赏艺术作品,在一次次的鉴赏与感悟中,深刻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及人文精神。艺术展示就是用最简单的设计思维来反映更高层次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到更广袤的空间中去,对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世界有更强烈的感触。

三、结论与展望

学院派展览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一个连接学院与社会的平台,让社会上的人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中国艺术的现状,中国艺术高校的教学成果。学院派展览是借助展览这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理顺自己的艺术情感、技法表现、意识形态的比拟,开拓新的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方向。展览的终极目标就是探求艺术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探寻个人表现的张力,给创作者、观者新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5.

[2]谢亚平.毕业展的使命———观川美设计艺术学院2009年毕业展[J].美术报,2009(3):32.

[3]李砚祖.中国艺术学研究[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380.

[4]巫鸿,王璜生.地点与模式:当代艺术展览的反思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7.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98.

公共艺术展览范文第5篇

Massimo Torrigiani:谢谢。

World Art:先谈谈您担任博览会总监的过程。

Massimo Torrigiani:我其实本来是出版社的老板,我们在意大利的米兰做关于摄影的国际性杂志,在纽约和米兰同时出版,有时还出版书。所以当时并没有试图找其他工作。但有一天我接到了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电话,他听取了我们一共同的朋友的意见,认为我可能是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新总监的合适人选。所以他在电话里告诉了我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的情况,包括这个项目是如何进行的,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的具体内容等。

World Art:所以您产生了兴趣。

Massimo Torrigiani:是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虽然有一点复杂,有一点困难,但是非常有意思。加之上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城市。虽然当时我的工作很忙,但还是试着去接受这个职务。

World Art;你并没有做过这种大型展览的总监,我表示怀疑。

Massimo Torrigiani:我觉得像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尝试新的职务会产生更加好的结果,特别我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人。我的老板之所以打电话让我做这个职务,也是因为有关于文化背景的问题的考虑,他还是希望我能做好这个职务的。

WorldArt:您是意大利人?

Massimo Torrigiani:是的,但一直在英国工作。因为以前的工作涉及到公共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背景,所以我老板对我很有信心。通过之前的工作经验,我想我不仅能将文化成分体现在此次的策展过程中,也许还能连带产生一些经济效益。毕竟多年出版社编辑的工作让我经历过很多艺术展、文化活动。

World Art:其实我们是同行。

Massimo Torrigiani:嗯,我们都知道如何把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上海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展,对我个人而言也是非常好的机遇,我可以把过去所有的经验和吸收到的最新鲜的一些信息都放到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里面来,做出一个独立的,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博览会。

WorldArt:因为在您之前,您的上一任以及上上一任都有出现过不同的问题,您是否知道前面这些情况?

Massimo Torrigiani:我知道过去发生一些事情,也了解那种艰难的情况。但是其实我本身对于前任的人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也不想深究。比如第一届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国际性的画廊过多所致,而我将不仅仅会局限于依靠国际性的画廊。我会避免重蹈覆辙。

WorldArt:请你原谅我对你的“拷问”,可以叫考试,也可以叫怀疑,因为你第一次来上海做事情。

MassimoTorrigiani:上海有它自己独特的优点、独特性,这是特别有竞争力的一个城市,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城市之一。

WorldArt:上海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作品运输、关税,都是很麻烦的事情,上海政府文管部门对艺术作品会有些限制。

MassimoTorrigiani:审查制度是中国的一个问题,也是上海的一个问题,但是它并没有阻止中国艺术的发展。我来自意大利米兰,在米兰也会审查。比如曾经禁止过一个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展览。又或者今年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涉及敏感问题的展览也取消了,是关于宗教的。所以我自然不会低估中国政府在审查上面的能力。

World Art:第一届博览会的时候,好像贾科梅蒂(Gl‘acomettl・Alberto,1901-1966)的作品就被审查掉了。

Massimo Torrigiani:很不幸。但其实西方有一些国家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这是比审查制度更加可怕的。审查制度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并不会影响我们去创办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博览会。

World Art:能否透露一下今年的展览理念或者构思。

Massimo Torrigiani:我是独立的出版人,也做独立的策展人,基于这两个独立的成分,我就需要很多不同的力量,让我把所有事情融合在一起,做得更好。艺术展是很大范围内的活动,它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艺术家的议题可以很大、很宽泛。

World Art:那是否有新的展览方式,或者新的画廊的组成方式?

Massimo Torrigiani:我现在试图让中国和亚洲最好的画廊参加到艺术展里面,对于一个艺术系统来说,如果要举办一个成功的艺术展,那么好的艺术画廊是至关重要。它们就像扩音器一样,可以让每个人都能了解到这个艺术展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在当代的上海,必须有画廊和画廊之间的对话,要不仅仅局限于是艺术作品的交流,更多的是与来自所有地方的人进行不同的创作理念的交流。我们的团队是国际性的,包括中国人。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不会把艺术、设计、电影等等门类分开来去思考,他们把这些成分和因素全部融化,想象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新的趋势与理念。我们还会发展新的收藏家,就像是建立一个桥梁,把人们从人群当中吸引到展览,回到艺术里面来。

World Art:可以预计大陆画廊和欧洲画廊的比例分配是怎样的?因为这是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Massimo Torrigiani:如果说是理想中,也许亚洲方面70多家,国际方面30多家。这是个大概的设想,现在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去规划,因为我们还在等画廊方面的方案,我还想和画廊有进一步的沟通。一个好的艺术展是需要通过聆听发展起来。

World Art:其实这并非一个展览,更像是画廊的盛会。第一届的时候欧洲的画廊几乎占了一大半,中国大陆的却很少,大概只占三分之一。

Massimo Torrigiani:这是错误的。只依靠国际性的画廊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们来到中国是因为期待销售,如果没有好的销售的话,国际性的画廊第二年就不会再来了。

WorldArt:是的,其实第二届上海当代就是这个局面。所以本土化很重要。

Massimo Torrigiani:就国际性的摄影市场来说,现在已经在进一步的成长,中国也一样。虽然慢,但是在成长。现在中国有一些摄影画廊在这两三年发展得很快,也得到很好的声誉。因为可以说摄影是当代艺术发迹的原因,所以我跟随,并关注过很多中国的摄影家。特别在2011年,我们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将有一个特别的区域只做摄影方面的东西。其实没有一个当代艺术展是可以去除掉摄影这一块的。大家都知道巴黎有一个摄影展,是世界上最好、最有趣的摄影展,但只有摄影画廊才能参加的,所以你只能得到对当代艺术很片面的认识。所以要跨越这个界限,要用一个全局性的视野去关注摄影。自然的,当代艺术的其他门类也是如此。

World Art:中国的当代艺术界实在有太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等待被国际关注。

Massimo Torrigiani:我知道。而且名气将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的展览里会有最有名的艺术家,但是也会留出地方给一些作品精彩,但不太为人们所知的艺术家。这样的展览将会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