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的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唯GDP至上的增长模式、工业重型化的特征与新疆区域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占全国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新疆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全国来说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十二五”期间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一、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1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6574.54亿元,比上年增加113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02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3289.84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145.68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例为17.3:50.0:32.7。人均生产总值2992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7%,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4633美元。

二、新疆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

1.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新疆境内大多数是山地和沙漠戈壁,绿洲森林覆盖率很低,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四周高山环绕,远离海洋,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因此,自然植被稀少,荒漠化进程加快,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环境污染严重。伴随新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气及废物、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新疆生态恶化、环境质量下降。2008年,新疆万元GDP能耗1.963吨标准煤,远高于全国万元GDP能耗1.1吨标准煤的水平;万元GDP水耗1474立方米,是全国万元GDP水耗270立方米的4.5倍;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4%,高于全国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3.6%;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48.4千克,远高于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1.5千克的水平。新疆近些年的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三、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分析

1.新疆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制约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以能源消费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的十三年中,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2.新疆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制约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因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三大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3.1:36.1:40.8调整为2005年的19.0:44.7:36.3;2009年的17.8:45.7:36.5;2011年的17.3:50.0:32.7。产业结构也因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总体呈现积极变化,产业竞争力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

3.新疆科技水平、财税、金融等政策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制约

新疆整体科技水平低,新疆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弱,不得不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这样就需要大量资金。新疆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资金也主要想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导致目前企业在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利用技术方面的人才、动力和资金都不够充分,加之新技术在开发前期投入的风险较高,特别是本地企业结合新疆实际集中投入新能源的研发力量和资金严重不足。这都进一步制约了新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最大的财权,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基于目前的GDP的考核体系,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升迁不得不去追求“政绩”,实现GDP最大化;而新疆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是短期内最能够实现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动力,因此在现有的制度约束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很难实现,应该在改变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以及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体制框架下才能真正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新疆地方政府还应在以下方面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1.加快新疆产业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新疆迫切需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高新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政府应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手段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包括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2.加快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政府应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使新疆特色农业的市场化转型。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使其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应大力提高已有的旅游项目的品质,立足新具魅力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利用新特的自然风光,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不同与其他地方的农产品这样的优厚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把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完美结合。政府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利用19省市对口援疆的良好政策背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新疆新能源产业减少资源依赖

新疆风能资源丰富,有达板城谷地风区、准噶尔盆地西部风区、吐鲁番盆地西部风区、哈密南北戈壁风区、百里风区、北疆东部风区、额尔齐斯河谷西部风区、阿拉山口一艾比湖风区和罗布泊风区这九个具有开发价值的风区。风能可开发储量约2O00万千瓦,居全国前列,而且风能资源地理位置优越利于开发。新疆要大力发展风能充分利用清洁资源优势,重视风能技术研发提升其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5.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适时开征环境税

2010年6月1日起,中央率先对新疆11个地州市的33个县(市),以及中石油新疆油田、吐哈油田等5家油田企业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由过去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税率为5%。但是资源税改革后征收范围窄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现行的资源说征收范围狭窄不仅造成税款的严重流失,且使得使得税收的调节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特别是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对新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极为严重,应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煤炭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杨.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06(12).

[2]冯刚,李卫华,韩宇,张艳红,张德胜.新疆太阳能资源及区划[C].可再生能源,2010年6月第28卷第3期.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第2篇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27-02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1]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特选取区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河北省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途径。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

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3]。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位于华北平原,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海岸线长487km2。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50~650mm,多集中分布于7―9月间。土地总面积为1 876.93万hm2,其中,耕地589.3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40%,林地506.37万hm2,占26.98%,草地451.63万hm2,占24.06%。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该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京津冀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该省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三、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河北省属于全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30.07万hm2,轻度以上水蚀面积547.05万hm2,轻度以上风蚀面积83.0万hm2。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脉。其中,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面积为82.04万hm2,以及秦皇岛沿海0.91万hm2,其他区域主要是水蚀。由于水土的大量流失,耕地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降低了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缩短了水利设施使用年限[4]。

2.水资源短缺。河北省属于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水资源极为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m3,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72%,人均水资源量为306.69m3,为全国同期人均水资源量的13.97%;亩均水资源量为211.04m3,为全国同期亩均水资源量的14.68%。且部分山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已专供北京、天津两市使用,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草场资源退化。河北省天然草原面积501.5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6.8%。截至2007年,全省围栏封育草原面积53.7万hm2,基本草场10.6万hm2,草种基地0.96万hm2,人工草场累计保留面积89.1万hm2。近年来,由于干旱、鼠虫害等自然因素和各地区超载过牧,使草原生物种质资源遭到破坏,优质牧草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有毒、有害杂草种类和数量上升。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工程区草原生态状况有所好转。但治理面积仅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16.2%,草原植被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草场退化、沙化仍有蔓延趋势,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制。

4.森林资源匮乏。河北省森林资源匮乏,截至2007年底,郁闭度达到0.20以上的有林地为434.12万hm2,一般灌木林109.16万hm2;郁闭度为0.10~0.19的疏林地10.63万hm2。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25%。然而人均占有量不足,人均有林地面积0.049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人均活立木蓄积1.28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森林资源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占84.22%,可供采伐利用的成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很少,可利用比例偏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较弱,无法有效改善全省生态环境。

5.水体污染严重。河北省水体污染急需高度重视。2007年,全省废水排放量22.29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6.74万t。七大水系污染程度各异,其中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水系污染最为严重。河流五类和劣五类较差水质的断面比例达49.67%,湖库水质总体呈中营养―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6.大气环境污染依然严峻。2007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9.25万t,烟尘排放量为62.31万t,工业粉尘排放量53.21万t。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有8个城市空气质量低于国家二级标准。此外,近年来全省机动车保有量保持高增长,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7.自然灾害频仍。河北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7年因气候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造成232.86万hm2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50亿元。

四、生态环境与河北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科研投入,重视重大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新的科研成果要尽快与环保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防污治污的新生产力。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倡导生态经济,缓解资源压力。生态经济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复合系统,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的生态和经济的最佳耦合点。为了推动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建立内部互动开发模式,从思想观念、城市规划、政策和协调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区域内部互动,使生态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5]。第二,倡导“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工业生产流程,将所有能源和原料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第三,重视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支付问题,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务必坚持利用者支付、破坏者补偿方针[6]。

5.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7]。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注: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4―2008)和2007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参考文献:

[1]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6).

[2]左小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02,(9):41-43.

[3]施维树.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7-16.

[4]马冬雪,孟树标,白晓艳.河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7,(5):37-39.

[5]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0-16.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第4篇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旅游能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创收,反补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共赢发展,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条件。宋进喜探讨了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对西安举行了实证研究①。崔峰和王辉等分别以上海市、大连市为例探究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② ③。庞闻,马耀峰等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④。但针对新疆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鲜有报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态环境独特,生态承载阈值较低,同时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本文针对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及演进历程进行分析,为新疆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达到协调状态提供借鉴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范文第5篇

笔者在内蒙古工作多年,目睹和经历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的变化,并对如何发展地方工业经济和保护草原生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锡林郭勒盟坚持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并重,用1%的开发面积保护了99%的草原面积,使发展工业经济成为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和保障。所以笔者认为,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矛盾。

锡林郭勒草原总面积 2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浙江两个省的总和,历史上曾经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几乎没有工业。一直到本世纪初,草原生态却急剧恶化,究其原因,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干旱少雨是重要因素,而草原超载过牧却是最直接的原因,牧民提高生活水平和收入只能多养牲畜。

从锡林郭勒草原近六十年的生态变化状况来看,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任重道远。

在解放初期,锡林郭勒盟牲畜头数只有167万头只,到上世纪末最高峰时达到1823万头只,50多年间增长了十几倍,长期超载过牧使草原不堪重负,沙化退化严重,特别是2000年频繁的沙尘暴天气至今仍让世人触目惊心。从锡林郭勒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从根本上恢复草原生态,必须减少牧区人口。

锡林郭勒盟20万平方公里草原分布着二十多万牧民,转移一个牧民就相当于有效缓解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压力。基于这种大的背景,从2003年开始,锡林郭勒盟确定了坚持走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双赢之路,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集中发展工业,增强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两转双赢”的工作思路,即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转移农村牧区人口、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一是按照“科学开发一小块、有效保护一大片”的思路,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配套条件,重点规划了七个地区集中发展工业,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不足全盟总面积的1%。二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提高项目规模和技术门槛,走技术跨越的路子,推进工业集约发展。坚持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核心项目的规模、技术、装备、档次力争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2010年,锡林郭勒盟煤炭产量将达到1亿吨,主要由不足10家全国500强企业生产。三是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从注重抓资源性产品开发转到注重转化升级,逐步实现由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转变,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四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严格环保标准,推进工业清洁发展,在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的基础上,重点工业项目全部采用一流的节水技术和一流的环保设施,严禁不具备治污能力的项目落地,不接受落后生产力转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