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大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实情况是,用互联网精神打造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宠儿,众多粉丝在互联网狂欢,享受产品以及带给他们的附加价值,并将这种价值延续给其他人。于是,一种互联网带来的产品革命悄然来袭。
以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宠儿小米手机为例。功能、技术直逼苹果三星,但是却天生带有非常亲民的价格、超高的性价比、以及自主品牌的骄傲。但是这些只是外在条件,如果说小米手机的核心,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更多是产品的成功,营销的成功。而贯穿其中的精神则是互联网精神,主要体现在注重消费者体验、注重产品的迭代、跟消费者沟通。
学习一个产品成功的案例,不是为了高山仰止,而是为了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去总结经验。如果将小米所体现的互联网精神跟与大健康产品结合思考,变成“大健康特色”的互联网精神,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想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款产品呢?比如,老子养生电子商务公司要生产一款以鹿为主的传统中药饮片产品——鹿茸粉,我们该如何让消费者体验产品呢?我们如何更新升级产品,应该如何通过互联网跟消费者沟通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卖产品更要卖体验。
保健品宣称的功能是消费者使用这款产品最基本的需求,就像使用小米手机最基本的功能是电话、短信,上网。但是为什么在同时具备这些功能的产品面前,让消费者去选择你的产品,这就需要你做一番功课了。
4万个移动医疗APP的使用,1\4的移动医疗APP的使用人数,大部分医院使用信息化诊断系统……这些现状改变了人们消费的体验习惯。
试想这样一种消费体验:孕期妈妈使用快乐妈咪胎语仪,将传统超声多普勒探头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在手机就可以看到孩子的健康指数。有疑问可以通过快乐孕期软件向自己的社区好友提问,在KOL的帮助下,我们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为——看医生、买药或是需要预防保健。如果是买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议;如果保健,我们什么样的产品值得信赖;如果是看医生,我们还可以选择与医生实时连接的APP,比如春雨医生。在购买保健品时,我们可以直接官网支付,送货上门,孕期妈咪只需要开门就可以拿到自己理想中的产品。
这一购物体验对于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来说,是提供给消费者除产品之外的附加值,是他们愿意支付额外加钱去够买的。老子养生品牌总经理李晟博说:“保健品高品质,具有功效这只是用户的基本需求,在互联网上卖货,还要让用户有好的购物体验,体验比同类产品好,消费者才会选择你。“
其次,粉丝营销互动为王
小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粉丝,粉丝为什么能够成为KOL,帮助小米营销,就是因为粉丝喜欢这款产品,他们感受到产品带来的附加价值,他们反过来也会帮助小米传播,给企业带来价值,从而小米生产出更优的产品回馈粉丝,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如果生产一款鹿茸粉,依照小米的逻辑,我们需要告知用户鹿的产地、品质、鹿茸的加工工艺,甚至是外包装,使用便捷性等等。为了产生粉丝,我们还需要去运营一个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跟用户保持产品方面的沟通,并且让权威人士运营微博,跟用户分享保健医学类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互联网的互动性要求我们与用户建立最大的互动。如果通过眼睛、耳朵、声音、触摸、位置等各方面信息的数据搜集就能辨别出用户存在的各种疾病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推荐产品或服务,那么这种与用户的直接沟通才是有效且便捷的,这也是大数据的作用。作为一款传统鹿茸粉产品,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通过网络搜集我们的用户的所有身体问题,针对性地帮他们解决问题。我们甚至可以与大健康类电子产品合作,寻找产品迭代以及更新升级的可能性。
2016年11月16日晚,水乡乌镇烟雨朦胧。一家叫“津驿客栈”的民宿这一晚格外热闹。两年前,没人会知道,这里将成为“互联网半壁江山”煮酒笑谈的据点。
如果不是因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办,互联网圈的大佬们或许没有这样的机会同坐一个饭桌,把酒言欢。当然,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丁磊,一个“不务正业”去养猪的门户网站CEO,攒饭局,带上肉与好酒,这次,连餐具都用自家“网易严选”的产品,植入广告不遗余力。
2016年的饭局阵容堪称豪华,人数从2014年的9人,2015年的13人到这一年的17人。搜狐CEO张朝阳、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百度总裁张亚勤连续三年出现在这个饭局上。最大的不同恐怕是国内手机厂商的齐聚,华为余承东、小米雷军、联想杨元庆、奇虎360周鸿t,手机市场上的竞争者,聚在一起除了喝酒,就是比比谁家的手机拍照更好看了。
马化腾错过了这次的饭局,有点遗憾。不过,很快,第二天晚上,他加入了另一场互联网大佬饭局,58集团姚劲波、滴滴程维、知乎周源、搜狗王小川、美团王兴都在其中,也许称不上顶级阵容,但却是相较年轻的80后为主力的饭局。好人缘的雷军也来了,他可是什么都不愿错过。
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入第三年,大佬们的饭局在更新阵容,乌镇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美景如初,但因为有了科技的加持,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别美感,也记录着中国与世界的改变。
描绘未来图景
世界互联网大会可谓高手云集。在这里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在向你描绘着未来的一幅幅图景。下一个风口在哪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刚在“双11”中创下1207亿元销售额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未来30年属于“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公司、国家和年轻人。“未来30年一定不会只是‘互联网公司’的天下,未来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公司的天下,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国家的天下,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的天下。”
移动互联网下创新的机会有很多,人工智能是其中一个创新方向。在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离各行各业的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它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百度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于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来说,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两年前我来乌镇的时候还在讲,我们怎么样去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今天我要讲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16年对于百度来说是命运多舛的一年,但所幸它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百度的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百度大脑”,大会期间乌镇景区外面有百度无人车可以试乘。今天的百度翻译也已经可以支持20多种语言、700多种方向的相互翻译。
人工智能将给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国家带来很大的变化。这一点毋庸置疑。搜狗公司CEO王小川、360创始人周鸿t等大佬也都强调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还了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三年以来首次设置此环节。特斯拉增强型自动辅助驾驶、卡巴斯基实验室的“卡巴斯基工控安全平台2016”、中科院的“量子通信技术”、微软的“H oloLens混合现实全息眼镜”等都入选其中。
互联网话语权加码
世界互联网大会似一位记录者,它记录着乌镇的旧貌新颜、互联网事业发展的波澜进程,同样也记录着中国与世界的改变。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首檬澜缁チ网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2015年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是“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三届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16个国际组织的1600位嘉宾齐聚乌镇,共话未来。从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到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参会人员越来越多,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从乌镇里传出的互联网主张越来越受到欢迎和关注。
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以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为指引,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他还提到,在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维护良好秩序方面深化合作,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共同建设和平之网、安全之网。
22年前,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2年后,秉承开放、合作、共享、参与的中国互联网,正从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变成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的互联网话语权正在加码。
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部长级代表入选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委员会成员,参与推动ICANN国际化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这表明中国已经高度参与到了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之中,中国的互联网治理理念与主张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世界互联网大会改变了中国,在让世界见证中国自信、中国智慧、中国魅力的同时,成功搭建起中外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从首届到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来看,都紧扣“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把中国的“共同体意识”运用到互联网发展之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不仅契合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心理预期,而且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法迪?切哈德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国际影响力。互联网是跨国的,是不分国界的,但它与现有的国际体系不会相互抵消,而是必须共存。我们有责任来治理这个新的、精彩空间。”
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看来,中国在全球的“担当”正在崛起。“主席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中国对于世界互联网发展和技术上有担当。我们国家从理念和思想上有全球的担当,为世界的未来和为人类创新技术去着想。主席一开始就讲,互联网是人类的巨大创新所在。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可以站在为人类、为全世界考虑问题的平台上。”
乌镇之变
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可以称为网络空间的“乌镇峰会”。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互联网的高端技术与便利,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显露在乌镇的每一处角落,世界互联网大会带来的“红利”清晰可见。
如今的乌镇已实现完全“互联”。免费无线网络已实现全覆盖,能承载超5万人同时4G网络在线。在这里用手机使用无线网络,下载速率每秒达20兆。实现支付宝100%覆盖,包括游客中心、酒店、餐厅、超市等。在这里,民宿实现“刷脸入住”,游客使用脸部识别设备即可核对身份。在这里,游客利用手机扫码就可借公共自行车出行。乌镇还成立了互联网医院,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患者通过网络视频即可进行交流,其单日最高接诊量超3.1万人次。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曾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今年,乌镇开启了“乌镇智慧养老2+2新模式”,通过智慧养老综合平台、远程医疗平台加线下照料中心、卫生服务站的组合,线上线下结合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康复理疗、上门照护、陪同就医、开方拿药、精神慰藉等服务。
腾讯众创空间也在乌镇生根发芽,助推乌镇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转型升级,并扶持无人机农业应用、旅游、互联网广告等特色创业项目。
经过两年多的沉淀和积累,乌镇已诞生了腾讯众创空间、中电海康“乌镇街”、凤歧茶社、平安创客小镇、亚太周刊轻媒体中心、有方创新创业中心等众创空
间……成为了科技味儿浓厚的现代古镇。目前,乌镇核心区已有互联网类项目41个,引进桐乡市外内资10亿元,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据银监会数据,自2010年放开试点以来,中国共成立了九家消费金融公司。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计224.23亿元,贷款余额208.8亿元,实现净利润4.66亿元,累计为135万名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无论从行业资产总额、净利润总额,以及客户数量上来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还不大,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国家政策利好、互联网激发行业创新、市场需求广阔的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消费金融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我国民众对消费金融的需求是广泛存在的,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尚未做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众享受消费金融服务在便利性上还不够。对于买房、买车这些大额度的消费行为,民众还愿意亲往相关机构网点办理业务,走各种流程和手续;而对于一些数额不大的消费产品与服务,他们即使有消费金融上的需求,可能也不大愿意费功夫去相关物理网点办业务。而根据监管规定,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可以从事房贷及车贷业务,那么剩下的业务也主要针对数额不大的消费行为。如前所述,很多民众可能不愿为这些消费行为花功夫办理消费金融业务。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让民众更便捷地享受消费金融服务,民众在发起点点滴滴消费行为的同时,动动手指就可同步办理消费金融服务。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聚沙成搭”的作用下,消费金融的普惠性特征将愈发明显,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电商拉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
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产生了丰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金融需求,为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互联网消费金融让用户享受消费金融服务更便捷,在互联网上发生消费行为时就可迅速办理所需要的消费金融服务,而不必费力气去线下物理网点办理,拉近了消费场景与消费金融行为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消费金融也能直接推动电商自身业务的发展、提升产品的交易量,这些也都令电商对发展消费金融满怀热情。京东推出“京东白条”,阿里推出“花呗”,苏宁也推出“任性付”。随着在线旅游、网络教育等互联网业态发展迅猛,除电商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均可以结合自身业务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增长48.7%,仍然维持较高的增长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仍将保持27%左右的复合增长率。中国网购市场强劲的发展态势,将助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持久发展。
做好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是关键
互联网消费金融提供的贷款具备小金额、高频次的特点,这需要成本低、效率高的征信手段,唯有如此,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才能做好风控,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整个行业也才能健康和长久地发展。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要素,而做好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也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精神。大数据和互联网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已积累起了与用户行为相关的宝贵数据资源。例如,百度对用户搜索行为的数据积累、腾讯对用户社交行为的数据积累,以及阿里对用户网购行为的数据积累。整合这些不同维度的数据对了解用户、评估用户信用状况都深具价值,而互相割裂的数据,其本身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成立第三方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机构,对接、整合各个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资源,通过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提供统一、权威的征信服务,有利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长期发展。
央行征信系统是我国最权威的征信系统。如果将央行征信信息与互联网大数据整合互补,这对保证数据维度的全面性,对提高征信的科学性大有裨益。未来我国可以成立由央行主导的第三方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机构,这一方面可以保证权威性,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不同互联网平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形成的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对接各征信机构、互联网平台和相关企业等多方数据。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参与主体应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是推动中国各产业领域升级创新的重要动力与发展趋势,然而“互联网+”不是单靠狭义概念上的互联网公司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更广泛的参与者和互联网公司一起努力,充分运用互联网精神与手段,充分释放自身优势,推动自身创新升级。提到“互联网+”,我们想到的不应该只是BAT等狭义概念上的互联网公司,还应该有在各行各业精耕细作良久、积极运用互联网理念与手段的所谓“传统公司”。
同“互联网+”一样,尽管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重要参与主体和创新力量,但并不是全部。互联网消费金融还需要来自商业银行、消费品生产商、消费品流通商、消费金融公司等多领域的共同参与。例如,海尔消费金融业务所探索的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融合,就是一种很具创新性与生命力的产融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2015年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全面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银行”行动计划是互联网与银行业的融合,是互联网改造传统商业银行的升级版本。“互联网+银行”的精髓在于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的嫁接,以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客户营销模式、生产技术模式、运营流程模式和业务发展模式等多维度、多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助推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与升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理等环节,来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或抵补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的行为。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的核心就是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获取利润,其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银行”趋势下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进行变革,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不对称的限制,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提供基础性、专业性、保障性的支持。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诸多学者开始关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影响与后续变革策略。一部分学者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承受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巨大冲击,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地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而是获得了转型的契机,风险管理可以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时代下的革新与突破。
张漫春、邢科指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着两次数据革命:第一次是新资本协议的提出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定性转向定量分析;第二次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扩展。刘丹聚焦于互联网理财,对其主要运作模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互联网理财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影响。王婷婷、李振国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新形式进行了系统分类,提出了银行需建立横向监管,加强个人与金融产品信用评级风险管理模式的建议。周继述、王雪松认为数据是银行最有价值的资产,商业银行应重视数据,提高风险量化能力,完善大数据平台下的风险模型。高建峰、张志荣提出,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将大数据应用于风险管理中,以加强数据处理能力,防范潜在风险。魏国雄提出银行风险管理变革应引入大数据思维,通过挖掘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海量数据来识别风险、防控风险。梁慧在分析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建议。
二、“互联网+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深远意义
“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迈进的步伐正在加快,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需要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变化。因此,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估互联网大数据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是做好各项应对的首要前提。
(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扩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能够有效扩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数据维度得以丰富多样,数据颗粒度得以细化具体,数据延展面得以纵横拓宽,客户甄别度和数据准确性得以大幅提升。传统商业银行所存储的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虽然相对规范、便于存储,但拘泥于其有限性、格式化、菜单式、被动型、静态化的特点,结构化数据在风险管理领域的数据挖掘受限较多。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能够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类数据,实现多时点、多场景、多类型、多维度的海量数据的采集、归总、运算和分析,实时获取客户的行为轨迹和交易轨迹等各类监测数据,并通过海量拼接和海量运算运用一定的数据分析模型将客户行为全息化、网格化、颗粒化、数据化,进而获得商业化的数据挖掘价值。由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数据获取难度大大降低,数据获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数据体量指数级不断扩充,数据分析质量有效提高,数据束缚得以空前解放,这使得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客户的判别更加清晰有效。比如,通过网购平台获取客户的消费习惯、支付能力、支付偏好、生活工作地址,从而分析客户的职业类别、工作类型、收入梯次、消费层级甚至金融需求等;通过网络行踪获取客户微信、手机号、支付账号、缴费记录以及地址等信息,从而分析判别客户的真实身份等;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客户的朋友圈,从而分析客户的人群定位以及诚信评价等。这些分析结果均是风险管理对于客户识别的重要信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格局下的数据有限、结构僵化、来源单一、成本高昂等数据信息的瓶颈制约。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变革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型方法体系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能够增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据变量和观测视角,推动商业银行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模型方法持续升级优化、运算方法不断改进、量化技术不断更迭、模型精确性和准确度不断提升。在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以客户内部评级为核心的模型方法体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或购买或自建网络平台等方式收集更多的线上线下数据,并通过对更多的海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信息进行挖掘运算与模型推演,将数据信息转化为评级模型中比较清晰的变量。比如,在银行卡的行为评分模型中对于客户收入和支付能力变量值的采集,以往均为客户直接填写辅之以一定的经验矫正,而在借助大数据技术后可以跟踪客户网络支付交易以及消费习惯等大量数据来校验其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为该客户核定更为贴切的透支额度。
上述从数据到变量的模型推演过程主要依赖于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基于互联网服务,其交付模式具有动态可扩展性和资源虚拟化的特征,分布式处理技术能够不断扩展海量数据处理空间并进行高速分析。将云计算结果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对接后,商业银行可以全面升级数据处理及量化分析能力,加速模型反应速度和增强抗压能力,提升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等各类数据模型的度量准确度,从而有效改善风险管理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
(三)借助互联网人数据技术重检并规整银行炔康IT整体框架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重检和规整银行内部的IT整体框架。商业银行以风险管理为坐标,以财务管理为基轴,科学规划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合理布局银行核心系统、业务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客户信息、合同信息、交易信息、财表信息、产品信息、会计核算、绩效考核等不同类型信息的系统承载的唯一性、数据归属的专业性和交互共享的统一性。在银行利润增长乏力的总体格局下,成本控制的诉求更加明显,这导致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IT技术陈旧落后,信息系统更新缓慢,多年来存在的功能单一、数据散乱、结构无序、交叠重合、缺漏空白的窘况更加凸显。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信息系统的重构、优化、迭代和集合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为数据的采集、存取、处理、挖掘、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结果呈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力量,通过IT的整体实施方案实现数据治理、数据分类、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灵活方便、精准快捷、图表清晰的技术平台,从而使得风险管理的任务作业和管控措施清晰可见、有效落地。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再造和飞跃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重新评估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及时革除过往繁冗无效的环节链条并厘定科学合理的流程路线和管理职责,推动运维效率的持续提升,全面催化风险管理的深度变革,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的再造和飞跃。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流程主要包括事前的客户识别和客户准人,事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计量、风险预测和风险规避,以及事后的风险让渡和风险转移、风险抵补和风险缓释、风险确认和损失管理等。这些流程的不同环节和相关职责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信息的孤立封闭、部门的推诿避责都使得风险管控的效果大打折扣。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平台,通过优化整合相应流程、合理匹配事前、事中、事后资源,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统揽所有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逻辑勾联。对接数据与风险管理方法的落地能够强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管理后评价等重要节点,再造风险管理准人流程、评级流程、预警流程、内控流程、资本计量流程、缓释流程、分类拨备流程、清收保全流程等,打通信息平台的前后环节,消除信息传递的堵漏节点,简化信息报告的路径,规范信息加工的决策模型。这使得客户信息和项目信息更加完备,风险评估和风险预判更加客观,风险政策和风险制度更加科学,风险审查和风险审批更加快捷,风险计量和风险绩效更加明晰,从而有效改善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传统模式,极大程度地实现风险管理流程的集约和高效。
三、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思S的现实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未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数据化与信息化,认识还停留在扩机构、铺人员、设层级、多岗位的风险管理人工模式,与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背景的风险管理数据的海量化、风险控制的自动化、风险决策的信息化仍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为实现利润追求需要不断调整适宜的发展战略而谋求成长壮大。以风险偏好引领的风险战略是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风险资源配置是保障风险战略得以推行落地的基本条件。当前各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往往偏重于组织架构、人员队伍、绩效考核,而对于IT系统和信息数据的资源配置投入不足,与“互联网+银行”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所需投入更是差距悬殊。比如,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下,个人征信数据可以进行外购,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或外购标准化数据决策模型实现个人贷款和银行卡的自动审批、资产分类、拨备计提,从而释放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从事人工干预的劳动力,将节省下的劳动力成本弥补IT信息数据的投入,同时还获得了运行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多重收益。
(二)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炔渴据信息的现实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内部数据信息的互联与整合,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多元、功能设计单一、数据口径各异、数据归集艰难。风险管理所需数据散落在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中,并且信息分散化、碎片化、欠规范、多破损,风险管理过程难以充分实现数据的聚合效应,也难以完全挖掘数据的管理价值。商业银行数据仓库的建设大多只是停留在逻辑层面的集中,数据的全面集中与规范化尚未实现,内部数据无法发挥其全面的信息价值,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利用内部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IT建设基本上是业务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业务单元多为分条线考核,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多是优先满足于业务单元的使用。为减少客户柜台等候时间而减少客户信息的采集数量,为提高跑批运算的效率而减少关键运算的步骤记录,为缩短系统开发应用的周期而删减风险管理的功能需求,为稳定系统运行的状态而不采用本可以灵活定制的程序代码,因此导致风险管理总是局限于单一条线、单一维度、单一视角。
(三)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外部数据信息的现实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未实现外部数据信息的借鉴和利用,对外部大数据的关注度不高、实际使用率较低,对外部数据挖掘、整合、集成和利用的视野狭隘、能力欠缺、谋划不足。在信息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仍然停留在自我循环、闭门造车的状态,这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以有质的跨越提升。开放与共享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本质特征。传统商业银行尚未对互联网外部大数据的价值给予足够重视,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均来自于分散化的银行内部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均为结构化数据。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80%的数据为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占比仅为20%,并且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占新增数据的比例高达95%。经济与市场的螺旋式发展导致银行风险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日益提高,简单基本的结构化数据无法满足信息利用的深度需求来应对高变异性、高影响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用评级、风险模型开发、模型验证无法提供有效结论,比如,企业客户的工商信息、税务信息、法院诉讼信息、各项缴费信息、上市股票信息、关联公司信息、贸易支付信息、主要自然人股东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房产等重要资产信息等已经分布于政府、机构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数据信息对于补充扩展提升银行内部的客户评级、风险预警、量化分析等相关管理都将是显著的,但就当前而言商业银行还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尚未通过双边购买或者第三方整合上述外部数据,因而上述外部数据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发挥。
(四)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与流程的现实差距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尚未实现方法与流程的定量化和自动化,当前的风险管理方法仍然以主观经验积累的专家判断型为主,距离依托于大数据的以技术决策型为主的方法仍有较大差距;当前的风险管理手段仍然以制度规章式的人为审批型为主,距离依托于大数据的系统自动化手段仍有较大差距。囿于银行当前的观念局限和IT系统制掣,数据定义、数据口径、数据结构、数据质量等状况参差不齐,加之缺乏能够实现数据融合关联的数据仓库和风险数据集市,当前普遍的风险管理模式仍然依赖于调研考察、资料归集、分级报送、多层审定、专家判断、决策批复的定性模式。虽有少量定量分析也只能在局部开展,并且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客户信用评级的管理上。客户信用评级的模型在可靠性、精确性、稳定性以及风险区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姑且不论,其他众多风险管控的制度规章虽然浩如烟海但大都零敲碎打,难成体系,更没有将其决策触发与量化评级的结果相关联,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流程,实现全价值。
四、互联网+银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变革路径
“互联网+银行”的浪潮风起云涌,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不断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抢占支付、理财和贷款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如支付宝、余额宝、人人贷等;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也在被迫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战略部署,以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接为契机,在包括了风险管理等在内的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积极探索。比如,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大零售、大资管、信息化”银行战略实现风险的分散化与盈利的多元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前瞻、动态地识别风险,推进内部评级方法的建设并加强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在生产环境中搭建“金融云”的商业银行,逐步实现信息系统的重构和优化,降低信息成本和运维风险,重点锁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微信银行三大渠道,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界限而进行业务拓展,构建数据仓库和数据实验室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的集中治理。借鉴网络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先行探索,为适应“互联网+银行”的转型目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的角度,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路径的选择策略。
1.搭建双边或多边平台并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客户征信数据库的全面升级,延展细化客户信用评级,提升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实现商业银行客户风险管理的新变革。征信活动是商业银行对参与市场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的风险管理方法,其核心的量化产物就是信用评级。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技术与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专业评级公司还有明显差距,而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数据的获取和积累。由于数据数量的约束导致企业客户评级结果的稳定性和趋势不如个人评级结果更为明显,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深刻理解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内涵实质,与外部互联网平台数据库积极合作,搭建双边平台或多边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引擎推动有效打破数据边界,采集和挖掘互联网中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习惯、活动轨迹、交易情况并将其补充到现有征信数据库中,可以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交叉对比、相互验证及不同业务数据的相互识别、交互融合与不同格式数据的相互转化、口径协同,进而实现跨业务、跨区域、跨平台、跨时间的信息共享联通、转换融合,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征信数据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横向观测维度的极大增加,也可以有效地弥补纵向时间序列数据的不足。丰富广泛的数据基础辅之以评级模型技术可以使模型分层更加清晰、主标尺更加细化、模型驱动因子更加合理,最终有效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区分度和表现力,从而增加各业务单元对于模型运用的自信心、自觉性和主动。回馈效应又促使模型对于风险更加敏感和前瞻,真正发挥其预判准确、预警前瞻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2.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统一产品库,勾连市场同业外部产品库,归集风险特征并把握风险规律,逐步探索量化评级,尤其对新产品进行风险评级,为产品准人、产品推广和产品推出提供量化依据,实现商业银行产品风险管理的新变革。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日益形成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侵蚀和颠覆。商业银行要应对挑战就必须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开发更加契合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事实上,近年来银行的产品创新也是层出不穷,但对于产品风险的管控却严重滞后,大多数银行在产品风险管理方面不是支离破碎就是似有还无,甚至是一片空白。要想借助互联网并运用大数据,不仅需要建立本银行内部的统一产品库和产品目录,还要广泛收集同业以及市场上同类产品以及相似产品的相关产品特征、用户群体、售后评价、盈利模式、法律评估、风险评估等相关信息用以比较借鉴,形成外部产品库和内部产品库的比较对应关系。无论是存量产品还是新产品,对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在推陈出新争抢市场及产品研发和销售推广的同时,要建立严谨的产品风险管控体系。
3.采集宏观与微观经济变量,分析行业运行趋势,预测行业动态变化,探索建立银行内部的行业风险等级评估体系,为行业维度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预警提供方法体系,实现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新变革。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其自身的特点使得经济周期对于行业整体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企业个体的影响,而对于导致银行风险的来源,行业的影响同样大于企业个体的影响,因此,对于行业的研究和预判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银行内部对于行业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是量化变革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发现不同领域数据间的关联性,根据分析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数据间趋势变动的因果驱动,通过模型的设计推算可以预测分析行业的盛衰变动趋势。大数据技术围绕各类宏观指标如景气指数、航运指数、价格指数、工厂产能、劳动力供需、行业经贸政策、产业布局等,广泛采集互联网海量点击流数据、客户数据、竞争情报数据及影响行业形势走向变化的各类信息等多样化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预测各行业动向态势。比如,通过春运期间航空、铁路、公路等车票信息的汇集集中分析劳动用工的流入流出情况,其中时间序列的对比可以分析劳动用工数量趋势变动,进而分析推算相关产业的产能开工状况、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反腐败的相关数据推算其对于餐饮业的影响;通过雾霾的相关天气数据来分析其对于空气净化产业的影响;通过嘀嘀打车等软件数据的归集来分析出租车行业的供需状况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引擎推动作用,逐步建立行业研究的量化等级风险评估体系,进而以清晰明确的标尺直观刻画银行内部对于行业风险的总体预判,并将其作为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集中度测算等风险管控措施的重要承载和传导管径,为银行对客户授信的行业准入、行业限额、行业集中度管理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在新的岗位上首次面对媒体的采访,这家新型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如同他口中所描述的公司一样,从容、闲适,却富有激情。
不断去尝试和挑战新领域
《WTO经济导刊》:从摩托罗拉、戴尔这样的传统的硬件公司到天乐联线这样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行业跨度比较大,是什么促使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超:对我个人以及我的伙伴们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激励人心的选择。大屏、智能的手机成为大势所趋,并且真的在全面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依托作为上市公司天音集团的资金优势以及在产业链尤其是上游手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希望借助天乐联线这个平台,带着大家一起创业,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发挥一些价值。
市场太需要流量了,我们希望帮助用户节约上网流量
《WTO经济导刊》:此次品牌战略会上,天乐联线介绍的第一个产品线就是搜索引擎OPERA,它能够解决总理提出的“流量费太贵”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产品的前景以及对整个行业生态的价值?
杨超:工信部已经将提高网速将作为2015年核心重点工作,前几天特别提出,2015年底8兆以上宽带用户达46%,年底将超过55%,到2017年基本把全部城市铜线宽带全部换成光纤宽带。这是多少通讯人的梦想,市场太需要流量了。要让移动互联网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更多视频、媒体等大流量应用不得不迁移到移动端。一旦打开网页以后,千奇百怪的应用都往上蹿,就算路再快,仍然会有堵塞,急需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Opera是挪威的技术,非常创新,以压缩流量著称,我们在去年将其引入中国,其中欧朋流量宝应用独特技术,可以最高为用户节约流量的90%,2014年为用户节省了流量费达18亿元。我们相信,它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节约上网流量,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也能够帮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更加健康、可持续。
听看转换的移动阅读,让大家的视力更好
《WTO经济导刊》:与传统的公司相比,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更大,也更迅速,这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公司对于社会、文化甚至整个时代的发展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您如何看待这给您带来的挑战?
杨超:互联网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互联网领域,包括政府在内,都在思考如何把控,如何监管,才是适度的,既能够激励互联网创新,又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负面的影响。在天乐联线,我们组建了很好的团队。我可能在制度建设,系统建设上比较有经验,我们的团队在知识机构上比我更强,所以我们搭在一起,看怎么把工作做好。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样的产品方向以及应用方式是更加有利于这个行业趋势、贴近用户需求,并且符合主流的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
比如说我们考虑到了网络移动阅读产品的创新。网上小说的一大特点是靠文字卖钱,内容非常长,手机这么小的屏幕看起来会很累,我自己看书的体验是,情节很长很想知道结果,然后就拼命翻看,这个对我眼睛是有伤害的。对此,我们团队将在6、7月份出炉的产品就有听书的功能,也就是听看转换,用户可以转成听也可以转成看,保持体验的延续性并对保持视力有帮助。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快乐,如何为用户提供快乐呢
《WTO经济导刊》:在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的公司,天乐联线90后的员工多吗?
杨超:大部分都是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