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of femal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social exclus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urvey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t found that the girls were more difficult to get a job than boys and the biggest harder that girls faced was sex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employer and the schools should adopt positiv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reduce social exclusion.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挤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social exclus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3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女大学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大学生也经历了由“知识精英”到“知识工人”的褪变,据统计,2000年到2011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增长到2011年的660万,而从企业2011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的人数实现同步增长。[1]
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的价值。而根据全国妇联2009年9月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牛有诸多困难[2]。女大学就业社会排挤问题凸显,并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焦点[3][4][5]。
1 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选择毕业生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425份,回收率为83.3%。选择部分女生进行深度访谈。
2 问卷调查结果
2.1 “女性就业难”无疑是真实的 与男生相比,女毕业生就业更难,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社会排挤现象。本次调查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2.1.1 女生更多感受到“女性就业难” 当被直接问及是否同意“女性就业难于男性”时,男女两性都表示同意,但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女生为39.3%,男生为23.1%。分专业女生对比。理科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最高,为70.5%,文科专业的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最低,为21.6%。在女生之间,农村的女生感受更甚,持“完全赞同”的比例高于城镇女生15个百分点。
2.1.2 临近毕业期已落实用人单位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本调查开展时,2011年大学毕业生求职正在进行之中,截止调查日,男生已经落实用人单位的比例高于女生。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男生占25.2%,女生为13.7%,“已有单位表示有意接收,尚未签约”的男生为23.7%,女生为18.7%,两者相加“已落实用人单位”的男生比例为48.9%,女生为32.4%。分专业来看,大多专业“女性就业难”,少数专业有例外,文科的女生“已落实用人单位”的比例还略高于男生。
2.1.3 对已落实单位的满意度男生高于女生 “女性就业难”的表现之一是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女性低于男性。男生“满意”的比例为23.6%,女生为14.8%。说明虽然女生也能找到工作,她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女生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因为相对较“好”的工作还往往是男生捷足先登。
2.2 女大学生被排挤现状的确认 通过问题1“您如被用人单位回绝后,回绝的主要原因是哪些?”通过对425份问卷的分析发现,被用人单位回绝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占34.3%,其次是学历占21.4%,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性别和身高,分别为16.8%和13.1%。对于被用人单位回绝的原因男女生差异较大的项是性别和相貌身高,男生会觉得比例分别为3.1%和4.3%,合计7.4%,女生分别为21.3%和18.7%。除了学历和专业外,女生被拒绝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性别和身高,在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访谈时,用人单位选人的顺序依次为男生、漂亮女生、女生。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女生尤其容易受排挤是不漂亮的女生。
通过问题二“您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对您提出过如下要求吗?”,发现用人单位前三项分别为经常出差、晚要小孩和经常加班,这些项都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有冲突,更利于男性。
3 启示
3.1 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升自已价值的关键 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实力,这些都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顺利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在就业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本领。要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求职经验,进而获得工作机会,并且在工作中争取晋升的机会,这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来考察:基础性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性能力。顾名思义,基础性能力就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外语等级以及计算机使用情况;适应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得到一份工作后尽可能的维持住这份工作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许多的方面;创造性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不断发挥自身潜能,能在具备适应性能力的基础上在综合性能力方面不断的进步,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
3.2 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根本 要相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进一步的加深,首先要让她们增强创业意识,让她们能够正确对待创业问题,将创业看成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战略,在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推动下,让大学生更充分的认识到,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工作,还能提供一些岗位给正在择业的人员,此外,还能分担社会承担的就业压力;其次在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帮助下,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竞争机制的建设,培养打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她们不断增强创业能力。
3.3 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 要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首先要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其次,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高校要努力与相关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与社会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合作,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随时在发生着变化,高校要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制定合理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给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专业教师企事业进行社会实践、工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岗位实践,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高校要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立项中去。
3.4 构建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自身价值重要保证 要想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就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各项专业,设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弊端在于专业设置的局限,这就阻碍了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设置更多、更全面的专业,调整现有专业,增加一些之前不是非常重视的专业,使之更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结合自身条件,以优势学科群为依托,积极拓展新专业;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贯通,力求做到文理渗透。
参考文献:
[1]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光明日报,2011-02-13.
[2]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03).
[3]张世文,彭文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排挤”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4).
[4]管宝云,赵全超.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7,(4):121-126.
【关键词】法律教育 就业和创业 导向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的意义
1. 从学生管理要求来说
高校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
2.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说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强公民的法制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法制素质得到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导向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中的必要性
1.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法律教育是就业和创业法律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可树立就业和创业法律意识,诺守合同的就业和创业者。另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融资担保法律保障,是各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根本经验。
2. 为实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
外国十分重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法律制度建设。创业环境是创业成功的土壤,就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法律保障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宏观环境的必要因素。
3. 保障大学毕业生创业权益
就业权是法定权利,涉及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法上的经济权是指社会中从事财富生产,进行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就业权。创业有利于带动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法律可以为大学生特殊创业群体提供稳定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
三、法律缺失的表现及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为:
1. 就业与创业法律教育的不足
从大学开设的课程体系看,少有法律类课程设置,法律教育及相关课程设置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
2.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的匹配力度不足
《民法》方面对就业与创业学生的年龄的限制可能会影响部分少年天才创业者等等。
3.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者存在着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足的现象
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法律政策掌控力尚待加强,不能有效的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所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顺利开展,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缺失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考察
首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法规扶持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但是,政府针对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设置还相对滞后,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法律咨询和服务的机构。
2. 教育形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并且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学生管理部门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最终造成大学生法制教育手段单调,教育方式缺乏灵活多样。
3.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个人法律知识准备不足
第一、就业和创业者法律政策掌控力不强,不懂得如何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只有了解国家政策,才能走好就业和创业的第一步。但实践中许多就业和创业者根本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知如何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第二、就业和创业者利用法律和政策来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差。其中也包括各种法律风险,然而很少有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前认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内容,在遭遇风险时束手无策。
第三、就业和创业者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尚待加强。在实践中,对诉讼法、仲裁法等程序法有基本的了解的就业和创业者不多,利用法律解决争议协商和解、调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有待加强。
4. 教育实效需要进一步突出
法制教育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形式,教育实效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目前的法制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法制教育实效不是很突出。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中时常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甚至抱着无知、侥幸等心理以身试法,违法犯罪。
五、大学就业和创业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
1. 提升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立法层次,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促进法》。为此,我国政府应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为原则,以保护大学毕业生创业权益、实现扩大就业为目标,制定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促进法》,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意义 现状 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作为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为此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是这门课程在大学院校受欢迎的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可见,提高广大师生对于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必要性的认识,以及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如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意义
现今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对于就业更是一片茫然,加之先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介绍和指导,以至于大多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前景非常有帮助。以下就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加以阐述。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它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具体介绍对应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其次,在课外,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所设计的职业规划来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以及相关行业的调查。教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学生初步明确未来就业的大致方向,学生则不至于一无所知,茫然被动。再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校课程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更为贴近社会现实,更具有社会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指导的效率。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大学院校未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一般都是由其他科目任职的教师、辅导员或是班主任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与设计不够专业,不能够较好地结合当前就业发展与学生的择业观来进行更为详细、有效的指导,形式主义严重。学生与教师大都抱以应付了事的心态,以为只要最终考试通过即可,无须进行过多的实践性行动。如此的非专业化的教学指导,导致学生并未从中得到一些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实际性设想;反之,易导致学生对于就业愈加不重视,不会事先进行系统的规划,从而陷于被动不利的求职状态。
(二)课程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由于受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就业课程的教学指导缺乏相应的培训,习惯于使用传统的语言讲解,缺乏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乏味、无趣,使学生易产生视听上的疲劳。并且此类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缺乏一定的阶段性、延续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缺乏一定的跟踪记录和反馈,学生对于制定职业规划书大都以尽快完成作业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并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自己的就业计划。同时,教师的教学指导一般只是集中在一段时间,并没有定期、长期去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没有适当地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就业实践和创业机会,导致职业规划与现实脱离,没有起到一定的督促激励作用。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策略
(一)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
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不仅需要外聘一些具有专门培训经验与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也需要对原有的师资进行相关的培训,深化他们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认识程度,从而进一步改善课程的教学指导质量,给予学生更多实用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讲学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不是单凭口头或书面上的陈述、讲解便可以解决。在教学指导上,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方向加以指引,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规划内容;对于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一些迷茫,教师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并非只是简单的口头陈述。
(三)注重阶段性跟踪指导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的抉择存在一定的迷茫、不解,因为未来存在不可预知性,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才可以较为顺利地选择自己心怡与适合的职业。这并非几节课或是几次实践就能够清晰明了的,需要教师阶段性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五、结语
当前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规划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大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80-02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是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很重要的。辅导员是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角色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应该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辅导员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综观各高校的实际做法,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中忽视辅导员的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许多辅导员由于存在对工作岗位和性质过于狭隘的认识,认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与己无关。这种认识偏差导致他们在工作中轻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些高校的辅导员虽然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但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方面随意性很大,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分外的,是本属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因而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高,一些辅导员甚至还存在抵触的情绪。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辅导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形式及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没有出成效,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本应发挥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其拓宽职业面、走向专家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路径,是辅导员工作内容保持连续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以及增强职业认同感的需要。
第一,辅导员工作内容保持连续贯通的需要。出路问题和就业问题是大学生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辅导员应全面参与学生的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工作方面得到及时的指导,也能使辅导员的工作始终保持较强的针对性。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成为贯通辅导员所有工作的一条纽带,通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也可以使辅导员的所有工作内容融通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拓展辅导员的工作领域。
第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的需要。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是通过端正就业态度、改变就业观念的教育达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第三,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感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受全社会深切关注的问题,辅导员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一旦经由自身创新性的努力和付出而取得工作实效,必定会获得广泛的赞许和认同,成就感油然而生,进而能继续努力地自我提升。对于高校而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可以起到改进和完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作用。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辅导员缺位的原因
第一,高校忽视辅导员的作用。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界定就是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这里“相关工作”的内涵在高校中并不明确,往往不涵括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内容,缺乏明确的责、权、利规定。
第二,辅导员认识存在偏差。部分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范围缺乏了解,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热情不高,具体工作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由于认识偏差,部分辅导员甚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三,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辅导员缺位的一个原因。以广西高校为例,担任辅导员的多数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或者是因专业变化导致没有原专业工作可做的转轨人员,或者是学校的富余人员,甚至有些高校担任辅导员的是艺术体育类的人员,这些人员缺少系统和专业的培训,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在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界定时特意排除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四、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由上可见,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有其必要性,辅导员自身和高校都应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辅导员参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得到落实。
(一)对辅导员本身的要求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和工作性质应该是明确的,但实际状况是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这些成了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辅导员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坚定职业信念,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树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的理念。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2月出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力倡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改课程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高校应按照全程化指导原则,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征和需要,安排相应的工作内容,分层次进行指导和服务。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生力军,首先在理念上就应坚持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的思想。
3.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究其实质,是一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的反映,是高校的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辅导员应了解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特性,安排不同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参与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4.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理论水平是辅导员参加该项工作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服务涉及众多专业领域,是高校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参加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所以辅导员要勤于思考,多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敢于走专家型辅导员的发展之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实践能力,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
5.认真做好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工
作。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学生,指导学生熟练运用SWOT分析方法正确认识自我,激发职业理想,规划人生发展。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辅导员应灵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意识群。应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构建坚实的职业技能体系。同时,应利用多种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实训机会,鼓励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求职应聘阶段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非常关键。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求职应聘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方面的指导,密切联系学校心理卫生部门或者相关专业人士、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应对应聘挫折,科学进行心理调适。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应包括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和继续指导工作,这是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对高校的要求
高校应构建和完善辅导员参加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机制。
1.明确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向。许多辅导员对自己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将来的出路有一些困惑,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向,这样辅导员才会不断提高工作的绩效,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加强对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评估与奖惩。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情况纳入辅导员考核的指标体系,与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结合,甚至与其职务、职称等挂钩。应完善和健全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监测、评估和奖励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动态和实效,合理进行奖惩。
3.健全长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身涉及的专业领域庞杂,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要在了解就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因而单一专业背景的人员是难以做好该项工作的。目前,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必须对其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鼓励辅导员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服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校在安排学习和培训的内容时,需要考虑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可能期望通过学习和培训,辅导员就可以成为全才或通才。根据实际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可以多样化、特色化,但无论怎样安排,学习和培训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心理引导、维权常识、个性指导、创业导引、生涯规划、从业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集中短训的方式完成,因此学习和培训机制应该是一个长效机制,这种学习和培训是终身的。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路径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增长很慢。因此,就业矛盾的问题变得愈加严峻。同时,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与基层的就业形势还没有形成,人才供应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例如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垄断行业以及国有企业。一方面因为这些部门和行业比其他行业稳定性高,尤其是收入稳定;另一方面对个人有较好的提升空间,因此是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不同的是,选择体制外就业的大学生少,多数大学生趋向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当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因此东部地区的人才充足有余,使大学生就业更难。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势
1、体系优势
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完备、组织结构严密、覆盖层面广泛。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所信赖、拥护的先进群众组织体系,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共青团组织不仅可以针对就业创业方面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给予帮助,提供服务,发挥自己强大的政治组织优势,把青年大学生团结在组织周围,而且共青团的团干部与学生相处融洽、有良好的素质而且爱岗敬业,对学生的需要和愿望有真实的体会,有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的特色和优势是凝聚、引导和服务,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
2、介质优势
虽然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日益苛刻,但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丰富的工作介质。共青团组织联系着青年大学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工作由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指导。学生会及各类社团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共青团组织,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得到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3、资源优势
丰富的资源使得共青团组织社会化。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种比赛,组织各种相关活动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以及创新能力。共青团组织还能呈现一个开放式的形态,利用有效资源优势与社会各界人事建立联系,搭建平台,为毕业生收集真实招聘信息、推荐实习岗位等。可以将就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会受益匪浅。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中这些资源优势是第二课堂教育,都非常有利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其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1、合理利用多方资源,开展就业创业创新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软件、互联网等一大批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在学校之外所获得就业创业信息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一定要能够通过这些新媒体把有效信息传递出去,这也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建立网站、广播站、团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体系,并且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QQ等媒体及时信息,传递给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机会。而且高校共青团组织也应该充分利用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优势,方便有效的收集就业创业信息。也可以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去顶岗实习、参加见习,社会实践和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在依托企业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渐接触社会,熟悉工作岗位,成功实现就业和创业。
2、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逐步接触社会,能尽早的融入社会,并且能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载体,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步。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功能和领域,从而使社会实践能够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规范的工作体系和稳定的社会实践服务项目,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河南省高校共青团组织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
1、积极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多重作用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势在于他们是党的帮手和后备军,是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有多重作用,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涉及各部门,渗透于教育、管理、教学全部过程的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和特点直接决定了其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巨大。
2、大范围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深大学生对创业就业的认识
在高校大学生中较大范围的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可以让高校大学生认识在校创业和进入社会中创业的不同,也可以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进入社会后的创业和现在的学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于创业就业的认知。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采取各种形式,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渗透在大学的各个时期,大力宣传就业创业,认真开展创业指导。高校团组织应该和教务部门联系起来,将创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系统中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把这个指导课程当成必修课,让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育规范起来。基层团组织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有目的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及其精神,确立正确的创业就业方向。
3、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大学生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也是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的各项活动要注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其尽可能的融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4、创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组织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及“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参加技能培训。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引导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处理好技能培训和专业学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专业学习,由于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应鼓励大学生用一部分精力满足考取资格证书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构建实践平台,发掘校友资源,引导创业就业
校友作为目前高校中的教育资源和重要的社会资源受起了高校的重视。高校团组织需要发掘并利用好校友资源,完善工作运行体制,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加以引导。这是因为校友已进入社会,同社会的接触面较广,行业中的信息很灵通,这样就可以为在校的大学生分析本专业的优缺点,也可以通过自己本身在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在校大学生做实地的面对面的就业创业指导与交流,形成强有力的互动。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也使这样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在校生在寻找工作中克服就业误区。高校团组织可举办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经验方面的座谈会或者邀请成功校友回访等活动,加强校友与在校生的互动交流,对毕业生最关心的就业创业问题给予科学的解答,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南与就业需求。因为校友可以有效的把自己的经验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并且校友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绝对是最为有效和真实可靠的。因此,发挥校友的作用,对促进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具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谢雯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军.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J2)53-54.
[2]赵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集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4-36.
[3]高晶.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优势研究[J].北方文学,2012(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