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第1篇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而言,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一种是关注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管理会计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经验,从而总结实践经验以论证理论的正确性;另一种是基于欧美国家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欧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引入,形成自己的系统评价,并以此对国内企业的实践过程进行应用指导。总体而言,管理会计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第二个方向,即通过对欧美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进行研究,但国内学者一直从事翻译文献或者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理论模型或者实践工具,即没有形成自身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

财务会计具有完整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进行格式规范,把财务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会计结果具有可比性。2007年,我国开始对上市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更为细致严格的规范以及约束,为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合规性依据。但是,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学科的边缘性特征,在国际范围内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具体到国内,管理会计仅仅是为内部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的工具,因此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体系,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从而使管理会计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于财务会计。

(三)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欠缺,尚未形成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管理会计并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管理会计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几乎空白,基本归属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部门或其他管理部门和并入会计人员,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考试没有被真正重视,虽然2014年作为我国管理会计元年,但是目前尚没有财政部官方的管理会计师考试,高级管理会计人员严重不足,故而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中国的经济背景、文化环境、政治制度等外部客观环境与西方国家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管理会计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国内现实情境的结合。将中国的具体国情考虑进去,增强管理会计运用的可操作性,并且要不断检验管理会计体系的适用性,创立属于自己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建立服务于管理会计的统一规范

从前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不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约束,提供的会计信息、内部报告也不具有法律责任,由此可见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准则的缺失和不健全。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服务企业内部使用者,但是管理会计要想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必须基于上层建立统一的规范体系。因此,要围绕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建立与其相关的一整套体系,规范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使管理会计的实施标准化。在管理会计的实施上,将合规性作为管理会计实施的首要依据,统一管理会计准则指导规范,建立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规范。同时,也应注意到,管理会计准则体系要注重与财务会计相关准则的协调性、一致性,保证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建设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打造管理会计队伍,是有效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石。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岗前培训,积极引进具有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综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不断优化会计人员结构,提升整体管理素质。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为管理会计健康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再者,要构建绩效考评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在实践中历练管理水平和提高自我素质。最后,要设置专门管理会计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会计人员,积极打造职业化管理会计队伍,同时依托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由国家权威部门――财政部出面组织官方的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培养高端管理会计师人才,强化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造就我国管理会计成长的主力军,助推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第2篇

管理会计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加工、整理形成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此报告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规划和控制,帮助决策者制定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是企业的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有效工具。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说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西方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发达,企业发展的空间较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等外部和内部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快,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管理会计引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为主体、企业盈利目的不明确等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较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我国企业发展中逐渐得到重视,应用逐步提高,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显现。然而,新时期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新时期我国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成熟

自企业诞生以来,财务会计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和理解,然而管理会计却往往与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相混淆,没有独立成体系,在管理会计理论的构建和方法论上存在较大缺陷。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订货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经营杠杆、责任会计等方面存在交叉现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交叉的内容包括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经济批量。我国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学术研讨机构和学术期刊,高校甚至没有管理会计的专门课程和专业设置,这使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难突破。管理会计理论的不成熟使企业领导对企业运营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能力不足。

2.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不足。首先,由于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后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企业领导层和工作人员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等相混淆,忽视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相比是多此一举,只要按照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即可,没有把管理会计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角度认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即使存在的企业也只是把其作用停留在业务操作层面而不是管理层面。

3.管理会计的人力资源匮乏素质不高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行业存在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一般只是业务操作人员,对管理会计不熟悉不了解,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和专门学习管理会计的人员较少,高校甚至没有设置管理会计的专门课程,社会上也没有管理会计的技能鉴定部门和颁证机构,使得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上较为欠缺,从中专、大专(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上以业务训练为主,没有突出管理的重要性,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管理会计不仅是业务能力强而且也是管理能力强,能对公司的运营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预测的学问。

4.管理会计理论应用性不强

我国的管理会计引进大概推算已30年有余,然而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上,理论应用性不强。首先,管理会计是根据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和状况建立的符合西方经济发展的理论范式,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理论范式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现实实践与西方理论更是相去甚远。其次,很多理论模型也无法直接用人工计算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模型应用较为困难。第三,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一些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电算化的应用多在事后算账方面,没有兼顾到事中控制、事前预测。

三、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1.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理论构建上要创新发展。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同时,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范式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并且这种理论要与国际接轨,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协会、管理会计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建立管理会计年会和管理会计期刊杂志,鼓励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人员扎实推进研究内容肯定其研究成果;其次,通过企业加研究机构的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推动研究理论发展和应用。

2.强化企业管理会计意识

新时期我国企业从领导层到会计工作者都要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管理会计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业协会的教育指导强化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以公司法的形式在公司内部设置管理会计部门,会计准则中强调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重要性,通过参观学习提高领导着管理会计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增强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在工作人员培养方面,增设管理会计科目考核,划分管理会计能力鉴定等级,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方式增强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3.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新时期我国要提高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的实用性。在社会培养过程中,要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通过管理会计师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机构,施行技能鉴定制度,通过人员技能考核可获得相应证书并得到社会承认,获得证书后定期对其进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在公司内部设立管理会计职能部门,并且分层级管理。

4.努力实践管理会计理论形成我国特色

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是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企业经营特点制定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造成了理论上和实践上西方的管理会计与我国的经济实际相比较为超前。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现状和企业发展的特点,借鉴西方的理论打磨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管理会计理论,形成管理会计内容、管理会计规范、从业标准、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法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内涵。把管理会计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高管理会计的可操作能力。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第3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工作必须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在这种背景下,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进而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四大方面,对提升企业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今,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的大背景前提下,信息化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要素之一,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大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21世纪是一个创造、学习、分享知识,同时把知识作更有效的运用的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领域里,所谓“知识”,是指借助资料使用所累积起来的信息和技术,这些信息和技术经过了整理和消化,从而对人类的经济生活产生价值,成为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指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激发、扩散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凌驾于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之上,成为支持经济不断发展动力。

事实证明,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高速成长主要得力于高科技产业的成长,而这些科技均以知识的累积与应用为主。“知识”和“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现今我国产业经济也已经挥别廉价劳动力的“劳力经济时代”,走进了“智慧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是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化规划

(一)影响战略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因素

影响企业实施与规划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决策的因素中,以“高层主管的支持程度”、“系统所提供信息正确性的程度”、“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援程度”最为重要。因此,未来企业若要争取构建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时,首要必须想办法取得高层主管的同意与支持,并在构建的过程中随时向高层主管报告,有助于系统顺利构建导入与推展。此外,各部门也应该与信息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构建系统时取得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援,将有利于系统的构建。对于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相关企业而言,应思考如何协助企业取得高层主管的支持并获得信息管理部门足够的支援,而在发展产品时,应能确保系统信息的正确性。

(二)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企业自行开发的策略是指企业内部依据内部使用单位所提出来的需求,由公司的信息部门协助根据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开发,其优点是开发的系统可高度符合使用单位的需要且可及时获得内部支援,但自行开发也需投入大量的内部人力及成本,如果开发人员对专业知识欠缺了解或需求单位与实作单位沟通不良,可能造成开发专案不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开发时间通常较长,也可能因为环境变化而造成原始需求转换而造成投资浪费,此外专案人员若有异动也容易造成专案时程延迟。因此,企业在进行系统开发时,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规模、效益等实际情况,争取用最小的投入开发出优质的系统。

(三)重视企业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

在跨语言、跨平台及跨企业的整合应用中,网络技术是资料转换及系统沟通的关键技术。虽然网络技术是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但由于建设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并不算高,在导入网络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时仍有不小的进入障碍,势必连带延缓将来在引用及开发信息系统的时程,而选择维持目前的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因此,企业应当重视稳定信息系统的开发,并有效应用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技术。另外,企业的信息部门也应拥有如此纯熟的技术开发能力来应对以网络技术为格式的信息系统运行模式。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划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已成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对我国企业而言,若能合理应用科技的力量,有效运用电脑与网络来协助提升行政事务的效率,则可提升企业生产力、增加组织效能。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受到相同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也成为工作开展的新型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功能进行信息化,其主要功能在于利用网络与电脑科技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资料收集、存取及汇整,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应用程序可涵盖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在组织基层、中层及最高层的工作范围,更进一步可提供管理阶层适时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参考。

人力资源有许多重要的措施与活动,一些HRIS的专业厂商也针对不同的管理活动分类,提供所谓专业的子系统。所谓子系统,可将之定义为完整信息系统中执行单一任务的模块或程序,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包含的子系统,国内外学者多有不同的看法,当前如下五个子系统分类得到了较多的认同。一是人力规划子系统,功能为薪资预测、工作分析与评价、人力规划和模式、组织图等;二是招聘子系统,功能为应聘者追踪、内部搜寻适用者;三是人力管理子系统,功能为职位控制、技术职能、绩效评估、培训、人员调动、纪律等;四是薪酬子系统,功能为功绩纪录、薪资、红利、出缺勤、行政报酬等;五是环境报告子系统,功能为工会增加数、健康纪录、平等就业机会纪录、申诉案件、平等就业机会分析、危害因子等。另外,企业在进行系统开发时,也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规模、效益等实际情况,争取用最小的投入开发出优质的系统。

为了有效驱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应当建立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队伍。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需要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他们在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精通经营知识,应该具有专业化的工作态度,以及一定的软件应用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推进eHR的关键力量,因此一定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提供他们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是企业的全部员工,eHR系统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实施eHR前应该对所有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另外,企业还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有些企业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发展状况,对信息化的管理没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从而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了好势头,却夭折在摇篮中。任何一种信息化管理都需要长期的发展,尤其是像人力资源管理这种庞大、复杂、及其重要的管理领域的信息化,迫切需要企业给予长期的关注和合理的发展规划。只有不断地发展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五、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划

企业财务管理层面的信息化规划方面,要重点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内部控制三个具体的方面加以探讨,重点关注导入信息化之后,相应工作的变化情况。

(一)财务会计方面

一是导入财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财会人员的参与情形。财会人员参与财务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与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二是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前后,财务会计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企业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前,财务会计资源主要分配在交易处理、财务结果报告、现金流量管理、资金筹措、及税收规划与申报等五方面。导入财务信息系统后,财务会计资源主要分配在财务分析、交易处理、系统处理原则、财务结果报告等四个方面。三是导入财务信息系统前后,财会人员配置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分析性与规划性的人员(如财务分析)的配置,在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后有增多的趋势,而一般会计处理及税务规划与管理二项的人员配置,则有下降的趋势。可能原因是在财务信息系统导入之后,属于资料纪录与转换的作业,由系统执行即可,不再需要由财会人员执行。四是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后,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重点工作。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企业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后,财会人员教育培训之前三项重点分别为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及系统处理原则。传统的交易处理及财务结果报告,已落在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及系统处理原则之后。

(二)管理会计方面

一是在导入财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员的参与情形。管理会计人员参与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工作的比例为95%,管理会计人员参与财务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及协助系统配置。二是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前后,管理会计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前,管理会计功能中获得分配最多资源的前五项,分别为资本预算、损益平衡分析、存货管理、标准成本及营运管理。企业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后,排在前五名的项目,分别为标准成本、绩效评估、营运管理、存货管理及企业预算制度。在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后,绩效评估与企业预算制度取代资本预算及损益平衡分析,显示企业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后,有逐渐重视企业绩效管理的趋势。二是导入财务信息系统之后,管理会计人员教育培训的重点。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后,教育培训上最受重视的前五项,分别为标准成本、绩效评估、营运管理、企业预算制度、及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排进前五名,可能原因是随着财务信息系统的导入,信息的纪录及产出已由前端作业人员及系统执行,企业开始注重管理会计人员在分析与管理上的功能,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内部控制方面

一是在导入财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人员的参与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参与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工作的比例为82%,相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内部控制人员参与程度较低。内部控制人员参与协助财务信息系统导入的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作业过程的厘清、协助系统处理原则的建立、及协助系统配置。二是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前后,内部控制资源分配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的配置情形并未因财务信息系统的导入而有明显的变化。可能原因是目前企业导入的财务信息系统中,符合内部控制需求的功能有限,故在内部控制资源分配上没有造成影响。三是导入财务信息系统前后,内部控制人员配置的变化情形。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内部控制人员的配置情形并未因财务信息系统的导入而有明显的变化,财务信息系统导入前后内部控制人员配置排序之前三项均相同,只是排序上有所不同,显示内部控制人员配置情况仍无太大变化,可能原因是样本公司目前导入的财务信息系统并没有内部控制人员所需的功能,因此内部控制人员仍依旧有的工作项目配置。

六、企业采购管理的信息化规划

(一)价值所在

信息化采购使得企业可以了解供应商是否有确认交货信息、更新及回复订单信息。企业改善订单作业及物料掌控的情形,订单回复时间缩短、订单达交率提高、库存周转时间缩短,充分掌握住供应商的物料库存及出货情形。供应商也借助企业的网站,与其供应链系统连结,提高订单回复的速度及订单达交率,提高本身的出货品质。对企业与供应商而言,信息化采购提升了整个网络关系中的互惠性。上下游厂商因信息化采购系统的导入,双方互惠程度提高,与厂商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更提升厂商的国际竞争力。彼此利益互惠使得供应链整合的绩效受到国际客户的肯定,这样更能提升组织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提高了供应商对企业的依赖。

(二)落实对策

一是高层主管给与大力支持。高层主管的支持虽是普遍获得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对于目前信息化采购的应用环境不成熟的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更加彰显。企业管理制度代表组织本身在管理层面是否适合采用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但目前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并未普遍受到重视。企业采用信息化采购虽为公司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但企业在思考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时应尝试评估采用后可能带来的有形与无形的相对利益。

二是注重安全性及应用合理性。对于资料管理以及金钱交易的风险也不能忽视。信息科技供应商可确保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能获得稳定的运作,企业应与信息技术供应商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也应避免陷入科技的迷失,科技虽可取代部分人力资源,但其只是较低层次的人力资源,创新的核心能力仍必须以人为主。因此,在建构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时,不仅应从人的角度去思考机制的功能,且必须思考如何通过技术的辅助以创造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下应多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交流以掌握产业发展的潮流,而在采用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时应思考如可将传统交易模式顺利移转到信息化采购的交易平台上,并通过网络无时间、地域限制的特性来吸引新客户。

三是与传统模式形成对接。理想的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不应完全背离现实运作的模式,但也不应完全抄袭现有的模式。例如:企业采用信息化采购进行交易,是否不再需要业务人员,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能节省多少人力成本,或虽不能节省人力成本,但其能开创多大的利益空间应加以思考。

四是注重模式的可持续改进。信息化采购在企业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因大环境不成熟导致企业普遍对信息化采购交易模式缺乏信任而使效益未能彰显出来,相信结合学术界的持续研讨以及实务界真实系统的不断演进,将使得信息化采购的应用在电力行业将日趋成熟。

七、小结

总体而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定要进行务实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解决企业的突出问题入手。如果没有统筹规划,信息化发展很可能产生“信息孤岛”,造成各部门都使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但横向联系少,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打了大折扣。因此,应当从系统观着手,结合企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在企业战略管理思路的指导下,分别各个部门当中实施信息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吴坤.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6(06)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会计;CIMA方向班;多元化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78 -03

为适应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且通晓国际惯例的新型会计人才,我国高校正加速开展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CIMA(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方向班,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等。三江学院商学院于2015年与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Charter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合作,将CIMA方向班引入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阶段。为了满足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的培养要求,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引进英国原版教材,而且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如何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以充分体现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探究更适合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以引导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体系,提高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培养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一、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

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以下简称CIMA)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与其他主要面向财务会计或审计的国际财务资格不同,其职业资格主要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技能,为企业培养具有财务知识和战略思维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CIMA方向班是三江学院商学院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Charter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展的合作项目。该方向班整个课程体系由三江学院与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共同制定,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I & II(Principles of Accounting I & II)、管理会计基础(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财务会计I & II(Financial Accounting I & II)、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组织管理(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商务沟通(Business Communication)、企业运营综合案例(Integrated Case Study for Business Operations)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有机地融入了CIMA各个职业阶段认证考试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部分课程由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教师协同商学院教师共同讲授,授课方式为中英文双语,由新加坡教师完成考前课程辅导。

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成本管理能力、预算规划能力、投资理财能力、管理控制能力等财会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还在于培养善于沟通协作、熟悉企业运营机制、能够有效参与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制定与评价的应用型人才,另外,还要培养能熟练运用英语技能、通晓国际通行的财经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且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际型人才。

二、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现状

对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大纲的考核要求和正在实施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发现CIMA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有:

(一)重视结果考核,轻视过程考核

CIMA核心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其比重分别为40%和60%。平时成绩由考勤(10%)、课堂表现(10%)、课堂测试(20%)组成,期末成绩以闭卷笔答的卷面分数体现(60%)。这种考核方式过度重视结果考核,轻视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考核,其所占比重较低,且其构成内容不够科学。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课堂测试,考核的内容依然局限在课本知识,和期末考试考核内容基本一致,甚至重叠。部分课堂测试是在课程结束或期末进行,与期末考试时间较为接近,无形地增加了结果考核的比重,且这时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基本结束,不利于将考核实际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也无法根据学习评价来调整教学活动。而学生在考核结束后只在意结果即成绩,忽视对该课程知识点的实际掌握程度以及自己业务能力提升程度的总结和反思。所以,核心课程以期末成绩占比较大的考核方式进行,过度在意考核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通过考核反馈的情况客观评价其学习效果,不利于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二)理论考核为主,弱化能力考核

核心课程的考试题型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解答或分录题、计算综合题为主,其中大部分为客观题,分值占比较大,且试卷内容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计算能力等。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学习行为,忽视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甚至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另外,也助长了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后丢失的学习风气,这些学生以临时抱佛脚的姿态应对考试,即便通过了考核,也没有对相关课程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没有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种以理论考核为主、弱化能力考核的形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更不利于学生养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考核形式单一,考试题型固定

核心课程的考核形式基本是采用闭卷、笔答、全英文,鲜少有讨论、演讲和论文等形式,笔试考核行式相对比较单一。试卷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解答或分录题、计算综合题等固定模式,即便采用全英文,但该模式造成理论内容考核为多,操作实践内容考核较少,且试题基本配有标准答案,不定答案的发挥分析题型较少。试卷内容仅就书本知识点出题,以考核学生识记能力为主,没有对学生的拓展能力进行全面地考核。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只能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促使学生依靠死记硬背等机械的学习方式通关,缺乏融会贯通的学习整合能力。这种考核形式还带有一部分的突击行为,不能很好地验证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会造成学生懒散不积极应试的考试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考核由授课教师独自评判

核心课程考核仅仅由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完成,未能将学生自身考核、互相考核结合进行。该考核方式无法保证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无法吸收学生自己及其群体的考核意见。在实际的教学考核过程中,尤其是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完全由授课教师自行评判,过于独断,有些教师甚至可能会加入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也会导致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有失公允。另外,教师把考核成绩不仅用以判断其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效果,还作为衡量学生优良的标尺,这不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良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考核,会使其对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下降,打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由教师独自完成课程考核这种形式,不仅会导致考核成绩的可信度和全面性下降,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多元考核方式

针对CIMA方向班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符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点,提出了如下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一)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

核心课程考核应该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比考试本身更重要的是伴随着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应该加强过程考核,使考核贯穿于该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考核方式与CIMA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相适应。过程考核的方式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考核课前预习,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和练习题考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然后,考核课堂表现,通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随堂测试、演讲等形式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最后,考查课后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操作、延伸学习效果等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演讲(presentation)主要以英语形式呈现,考核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由于CIMA课程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的、学习信心会因为语言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设置英语演讲以及英语环境的互动教学情景,能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与会计专业逻辑思维的融合,考核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对于案例分析(case study),可以在研讨课(seminar)进行。让学生课后通过网上查阅国外上市公司的信息和财务报表,小组成员进行报表和数据分析,然后通过英文的形式总结案例,课堂陈述并书面提交,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应该合理设置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占总课程成绩的分值比重,且应该合理细分过程考核中各项目的分值情况。加强过程考核,不仅可以使授课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其教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考核结果及时了解自身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

(二)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

CIMA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性质,所以课程考核内容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更要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能够有效参与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制定与评价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内容方面,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考核可以采取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专业知识考试等形式,能力考核可以采用演讲、案例分析、实训操作、参加竞赛、期末卷面考试等方式。在实践操作考核时,当学生完成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应由学校和培训单位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共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对于竞赛考核,可以通过参加CIMA公会每年在全球举办的CIMA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每年主办的案例研究大赛以及ACCA协会主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积极参加竞赛并取得佳绩。学校应鼓励学生关注并报名参与各类专业竞赛,通过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考核学生会计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学生在演讲、案例分析、实训操作和参加竞赛过程中,考核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考试应通过分析题、论述题、综合题等主观题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把考试内容转变为检测学生能力水平的手段,这样才能遏制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姿态。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记忆性理论知识,更能加强灵活应用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形式和考试题型

根据具体核心课程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考试题型。考核方式可以有课堂表现、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讲、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卷面考试、知识竞赛、情景模拟实操、综合成果展示(PPT)等方法进行组合,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以验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题型除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外,应减少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客观题分值比重,加大考核实操能力的综合题分值比重,综合题可以有计算分析、实务操作等标准答案的题型,也可以有案例、论述、辨析等不定答案的发挥分析题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核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针对参加CIMA全球统考的成绩评定,对顺利通过统考的学生,可以不必参加期末卷面考试,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纳入该课程综合考评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参加职业证书考试,也避免重复考试给学生增加的负担。

(四)建立多主体考核体系

核心课程考核应该由授课教师(或实训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身考评与小组成员互评为辅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使考评结果更客观公正,还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课程考核主体中,授课教师的考核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自身的考核也是不能忽视的。学生作为学习评价中的另一个主体,首先,应该建立学生自评体系,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任务结束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小结,如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在自身评价中认清自己、总结不足、及时修正。然后,应该建立小组成员互评体系,要求小组成员对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中的配合程度、能力大小、贡献多少等信息进行评价,客观反映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其他综合能力。这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小组成员互评组成。通过这种多主体考核,不仅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还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与人协作的精神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总之,在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在引入国际会计职业资格教育时,应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适应对双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本文提出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改革考核形式和考试题型、建立多主体考核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不仅与CIMA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相适应,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从而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卜丽雅.高校会计教育引入国际职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陈琪华.“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以瓯江学院经管分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3]胡其昌.中外合作办学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究――以《管理会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

[4]吕佳.试析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考试改革―――基于德国大学考试方式的借鉴[J].高教研究,2014,(03).

[5]孙喜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07).

[6]阳春晖.广西高校ACCA成建制班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3,(09).

[7]张建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ACCA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3).

[8]章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5,(02).

[9]朱东星.多元化考核方式下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实践[J].商业会计,2016,(09).

[10]朱雅琴.《成本会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考[J].会计审计,2015,(6).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推进

一、成本会计实训概述

成本会计是会计的基础,旨在对企业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的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实训是针对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要求,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为强化学生对成本会计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及分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转向实践、效果显著的应用型课程。

二、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会计理论、財经法规、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也是为之后理解财务报表、企业经营战略等奠定基础。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操作性强。把理论知识实践化,针对当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加以实际操作经验培训,是实训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成本会计实训是重要的综合性实训,是成本核算由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模拟操作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消除学生步入职场工作后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

(2)涉面广、综合性高。成本会计以研究制造企业在供、产、销过程中产品的计算、核算与分析为主,涉及企业多个生产及行政部门,是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培训,既能提高会计技能,也能综合性的提升对企业结构的认知。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但要核算和分析企业已发生的成本,也要着眼企业之后的成本控制管理。

(3)内容复杂、计算量大。成本会计的分类方法和计算方法较多,不同的计算环节所需选择的费用分配方法及其标准也各有差异。不同企业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各有不同,所使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原始单据大多需自制完成,且种类繁多。学生在成本会计实训课程中将针对以上内容作出合理的区分和应用,编制多项表格单据,反复归类核算,对学生的谨慎、耐心、数字敏觉性等都有要求。

三、目前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推进难点

(1)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矛盾。教师作为教学课程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因此,授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为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质的学生以符合社会需求。现今高校大多会计专业教师都是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研工作,鲜有实际操作经验,也较少对企业的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切身体会,对当下企业中成本会计的运用了解粗浅,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当今职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主要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计算机能力及财务分析能力。而现今高校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设置通常采取理论灌溉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账能力较弱。除此之外,随着会计核算技术信息化的提升,手工记账逐渐被代替,很多高校教学方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这些教学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所学难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四、课程推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鼓励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教师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的提高,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现今组织特点、管理方法等。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知识及技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队伍的培养也要做到结构优化,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探索、分享优质授课方式。

(2)合理设置理论、实训课程分配。从成本会计本身的综合复杂性和实操性来看,学校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课时设置、投入精力应与理论课程相同,才能更好的响应应用型教学的号召,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时序的安排。在教学安排上,应首先安排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分类及核算,而后进入实操阶段进行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可引入沙盘模型,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只能进行实操演练,切身的感受企业里各职能领域的关联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也必不可少,让学生既懂得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也具备信息化成本核算能力,以符合现代企业及业务发展人才需要,还能够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可将校企引入课堂,既能获得校企的真实数据以提高实训的真实性和操作性,又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小结

对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才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成本会计实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经验积累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毕业后的求职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成本会计实训课程的特点和如今高校中该课程推进的难点及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落实。

作者:肖静

    参考文献: 

[1]陈凤香.(2016).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初探.林区教学(6),9-10. 

[2]范可心.(2008).关于提高成本会计实训效果的研究.科技信息(35),964. 

[3]李高申,焦燕灵,&郭梅珍.(2012).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策略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40(2),95-98. 

[4]罗丽萍,&蒋红芸.(2017).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教育观察月刊,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