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工程技术

航天工程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天工程技术

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 先进焊接技术 应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V2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77-02

τ诤附蛹际趵此担主要是利用加热以及加压的方式来将同性或者是异性的工件产生原子间的结合,从而来完成零件的加工以及工件的连接。焊接技术可以用于技术焊接,同时在非金属焊接中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大型工业制造中,在材料的加工以及连接方面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保证航空航天的焊接质量,那么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焊接技术,以此来提升焊接的效率。

1 电子束焊

现今来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航空航天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焊接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制造的效率,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1]。对于电子束焊来说,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在真空的环境下,利用汇聚的高速电子流来进行工件接缝处的轰击,这样会将电子动能转化为热能,将其溶合成一种焊接方式,这也是高能束流加工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束焊的主要优势就是能量密度较高,同时焊接的深宽比比较大,焊接变形较小,其控制的精确度比较高,焊接的质量稳定较为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的优点也比较明显,电子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会对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航空制造业中,电子束焊技术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水平,将发动机中的一些减重设计以及异种材料进行有效焊接,同时为一些整体加工无法实现的零件制造提供加工的途径,以此来提升加工的质量。同时电子束焊自身将会有效提升航空航天工业中焊接结构高强度以及低重量、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航空航天材料的焊接质量。所以现今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电子束焊技术是最为重要的焊接技术之一。

2 激光焊接技术

对于激光焊接技术来说,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焊接技术,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偏光镜反射激光,从而来产生光束,将光束集中聚焦在装置中,产生较大的能量光束,如果焦点逐渐靠近工件,那么工件将会在瞬间熔化以及蒸发,该方式将会用于焊接的工艺[2]。激光焊接的焊接设备装置较为简单,并且能量的密度也比较高,变形较小,其焊接的精确度比较高,同时焊缝的深宽比也比较大,这样将会在室温以及一些特殊条件下进行焊接,对于一些难熔材料的焊接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激光焊接主要是应用在飞机大蒙皮的拼接上以及机身附件的装配上。在美国激光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的应用较广,其中已经利用15 kW的CO2仿激光焊接弧光器对飞机中的各种材料以及零部件进行全面的交工,以此来保证其工艺的标准化。同时在很多领域激光焊接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生产制造成本也将有所降低。

3 搅拌摩擦焊接技术

对搅拌摩擦焊接技术来说,这是一种新技术,主要是利用一种非耗损的搅拌头,并且利用高速旋转的压倒待焊接的截面,这样在不断地摩擦与加热中被焊金属面将会产生热塑性,同时在压力、推力以及挤压力的作用下来对材料进行有效扩散连接,这样将会形成较为致密的金属间固相连接。同时不需要对其进行气体的保护,一些被焊接的材料损伤比较小,并且焊缝热影响区也较小,焊缝的强度也比较高。该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被誉为是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焊接技术。在美国等很多航空公司都进行了广泛应用,在飞机蒙皮与翼肋以及飞机地板等结构件的装配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连接的质量。利用搅拌摩擦技术提升连接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其存在较大的应用开发潜能[3]。

4 线性摩擦焊

对于线性摩擦焊来说,主要是在焊接压力作用下,利用被焊工件做相对线性往复摩擦运动,从而来产生热量,最终实现焊接的固态连接。在焊接压力的作用下,其中一个焊件将会对另外一个焊件沿直线方向利用一定的振幅以及频率来进行直线的往复运动,这样将会利用摩擦生热的方式来加热待焊接部位的表面,在摩擦表面达到粘塑性的状态时,则要迅速停止摩擦运动,之后对其进行顶锻力的施加,从而来充分完成焊接。该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工作效率较高,并且质量优势比较明显,具有较高的节能价值[4]。经过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最终将线性摩擦焊接主要用于发动机整体钛合金叶盘制造中,并且其焊接的质量也比较高,优势较为明显。

5 扩散焊接技术

对于焊接技术来说,也就是所谓的扩散连接,可以将2个或者是2个以上的固相材料充分紧压在一起,这样将其在真空以及保护气氛中进行加热处理,让其保持在母材熔点以下温度[5]。对其施加压力,导致其连接界面围观塑性变形,从而来达到紧密接触的状况,之后利用保温、原子相互扩散等进行牢固结合,从而来实现焊接以及两个工件之间的连接。对于该方式的主要优势就是接头质量比较好,并且在焊接之后不需要进行加工处理,焊接变形量也比较小,一次可以进行多个接头,其优点较为明显[6]。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扩散焊接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直升机的钛合金旋翼、飞机的大梁以及发动机机匣与整体的涡轮等方面,经过不断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果。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焊接技术得到了很大应用,发挥了较大作用。焊接技术必须要充分保证各个零件的运用,能够针对一些特定的工件来进行焊接技术的选择。现今有很多先进的焊接技术逐渐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焊接的质量,并且提高飞机工件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了成本,充分实现了高效生产。所以,在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焊接技术也会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亚江,吴娜,P.U.Puchkov.先进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0(9):36-40.

[2] 王亚军,卢志军.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建议[J].航空制造技术,2008(16):26-31.

[3] 张颖云,李正.先进焊接技术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8-11.

[4] 岩石.航空航天先进特种焊接技术应用调查报告[J].航空制造技术,2010(9):57-59.

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涵,邓路.R&D存量、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3).

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第3篇

航天科技历经六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 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

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集团较好地完成了保成功、保增长目标,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营业收入由2011年时的1018.4亿元增长到192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20%,利润总额由2011年时的91.4亿元增长到15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1%,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

航天科工历经七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 、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 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现由总部、7个研究院、1个科研生产基地、13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 7 家上市公司,境内共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职工14万人,拥有包括8名两院院士、200余名国家级科技英才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且素质高、年纪轻的科技人员已成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其他产业为主业,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军为主、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格局和“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以系统总体技术、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目标识别技术等为代表的航天高技术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航天科工集团实现营收1574.3亿元,利润总额114.3亿元,净利润97.9亿元。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8%,净利润同比增长18.4%。“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集团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93%,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27%,国资委考核的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目标全面完成。对于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提出,要确保实现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12%”增长,力争实现“双13.5%”增长。

航天装备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民用航天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可以从《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窥见端倪。路线图按照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维度对航天装备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描绘,形成了从2015年到2025年详细技术路线图。

航天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利益与安全,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我国卫星应用产值超过10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末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十四五”末产值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

为满足未来十年的航天市场需求,达到上述发展目标,中国航天产业需要完成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完成一系列重大装备研发。在航天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未来十年我国将建设一批航天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行业、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多层面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示范,加强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并积极推进空间信息的全面应用。按照上述规划发展航天装备,十年之后,我国将建成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的航天运输体系,布局合理、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航天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

两大航天集团未来展望?

中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无疑需要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创新进取,我们从两大集团“十三五”规划中可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2020年集团的营业收入 40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230亿元以上,经济增加值达到190亿元以上,航天关键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使我国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十三五”期间,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并持续深化、优化“1+2+3+4+5+N”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技术”项目具体化与落地实施,着力建设“三大平台”、深化落实“四个两”、构建“一个新业态”体系,全面强化依法经营依规治企、从严治党,不断创新“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管控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经营绩效和职工收入,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上述“新一代”的定义在于满足四个条件之一,即: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 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五个新一代”分别指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着重在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这四方面投入研发。

资产证券化加速

目前整体来看,在十一大军工集团中,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相对较低,最近两年资产证券化呈现加速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技集团下属12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661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268亿元人民币,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20.11%,按营业收入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3.9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在今年“两会”期间宣布,航天科技集团“十三五”期间的资产证券化率将由15%提升至45%。2015年,航天集团资本运作频繁,特别是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航天通信、航天发展和航天信息分别通过定向增发注入资产,而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仅有航天电子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资产,从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空间和资本运作频率来看,未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将更加频繁。

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工集团7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415.25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 372.75亿元人民币,假设航天科工集团2015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为15%,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8.16%,而按照11.90%同比增长率测算的营业收入证券化率为23.6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三五”期间将加强资产运营与投融资工作,充分发挥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发展牵引作用,推进相关单位股份制改造和具备条件的股份制公司上市,推动四级单位骨干持股,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三级单位进行骨干持股试点,加强关键领域优质企业的收并购工作。不同于航空和兵器工业的“研究所-兵工厂”平行组织架构,两大航天集团主要资产都在大型科研生产综合体即军工科研院所中,而军工科研院所属于事业单位,在改制政策尚未明确出台的情况下,主要资产证券化存在制度政策障碍,这也是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改制政策将破除坚冰

展望未来,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而资产证券化进程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进程。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是军工改革的深水区,制约着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提升。各大军工集团早在2014年底就全部提交了军工科研院所的转制方案,但由于面临诸多问题,2015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在资本市场层面只有中船重工集团在风帆股份的资本运作中对五家研究所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有益的尝试。随着军队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近期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或将取得政策性重大突破,进一步的转制方案和详细分类名单或许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第4篇

“东风航天城”的由来有军工单位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塞一名称。

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在视察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甘肃省的酒泉市而得名。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单独的军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

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

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

北京航天城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996年3月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

这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2005年9月,上海闵行莘庄工业区开工打造航天城。

这个新建的航天城,总投资约为13亿元,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航天科技研发中心、航天科普园、航天产业基地三大主体,是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入飞船、防空武器的研发、试制、试验于一体的航天产研基地。

上海航天城包括动力区、电子区、协作区等功能区域,以及五个专业研究所,将发挥其产业和专业的整合功能,从而提升我国航天的总体研发能力和水平。

与其他一些航天城相比,在上海诞生的航天城,功能不再单一,凸显综合研发能力。国家航天部门对上海航天城的定位是把它作为国内航天器生产、制造、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来建设。

上海航天在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承担了重要的研究任务。由于涵盖了我国航天事业应用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防空武器等四大领域,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浓缩版。

航天城中的航天科普园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航天博物馆,藏品覆盖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发明的实物。

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东方红一号”、“风云”系列卫星、载人飞船和月球车等在内的精彩展品,科普园中还将建设神舟发射塔、欧洲阿里安火箭、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空间站等大型模型,成为我国知名的航天科普和国防教育基地。

成立于1961年的上海航天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骨干。

作为我国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历年来成功研制了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等,其中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应用卫星:其运载火箭的研制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风暴一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A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等,都是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

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的87次发射中,上海航天局研制或参与研制的运载火箭共进行了31次发射,取得了“发发成功”的佳绩,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誉为“优质运载火箭”。

在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多年研制中,上海航天局承担了关键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的二期工程中,上海航天人还将承担“太空之吻’,_―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一重要技术的研制任务,目前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不少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

200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和航天主题公园落户文昌:

2008年8月,总投资70亿元的航天主题公园正式签约开始操作;

2009年9月14日,总投资50亿元的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建成。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形成年发射火箭10至12枚的能力;投入使用后,将主要承担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将为中国运载火箭更多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对优化和完善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促进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解决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问题,通过海运,无论是吨位还是大小上,都可以放大要求;

其二,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纬度低,当然,发射基地建在南沙群岛上更好,可是,建设成本高,目前尚不具备实力。同时,我国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便于海路运输。

在吸引人才方面,文昌与我国以前建成的3个航天发射场有很多不同点。以前所建的发射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运送物质也极为不便,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些。而海南不仅椰风海韵风景优美,碧海蓝天气候宜人,而且海南是健康长寿岛。“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2006年7月2日。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同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协议,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宣告成立。

2008年4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基地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预留35.5平方公里的远期发展规划空间。

国家发改委对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

产业基地的定位是:围绕国家中长期航天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带动航天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发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对发展我国民用航天产业是革命性和变革性的历史事件,对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航天城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城汇集特色主题公园、集中式主题商业、高科技生态居住为一体,从航天主题出发,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在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等方面树立航天品牌,为航天产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与补充,将航天科技应用在建筑中,将航天主题精神贯注在建设中,提升航天产业基地的品质形象,树立航天产业基地的宜居标杆。

2005年4月1日,中国航天烟台科技园在莱山区奠基开工,园区占地15公顷,航天烟台科技园作为中国航天五一三所的研发、产业拓展基地,被列为我国卫星飞船技术发展重点投资的项目之一。

园区内主体建筑包括一幢16层的航天烟台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完成“航天技术”的研发与孵化;一所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航天科技展馆,将全面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伟大成就,集航天科普、航天体验为一体,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中国航天“五一三”所1987年落户烟台,圆满完成了我国多项卫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等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也因此把烟台市与祖国的“飞天工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备受瞩目的“兰州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0所“科研总部建设项目”于2009年3月在兰州高新区破土动工。

兰州航天科技园区纳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构想。新区选址在兰州高新区雁滩核心区,规划面积83亩,一期投资规模为3.8亿元至4.2亿元。

园区主楼综合科研大楼高17层,面积为32000平方米,两座配楼分别为8000平方米的载人航天工程实验楼和8000平方米的探月工程楼(确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三期)。

510所成立至今已有47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它是我国真空科学技术牵头单位,在国际真空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还是一家应用基础学科技术研究能力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型航天工程研究所。

目前,该所已建成“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和“表面工程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真空计量一级站、国家低温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性权威研究机构也设置在所内。

天津航天城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坐落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

天津航天城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由火箭研制生产区、航天技术应用区和辅助配套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米,其中火箭研制生产区为50万平米,分两期开工建设。

截至2009年底,火箭研制生产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20万平米中,已有116000平米厂房具备设备安装条件,部分车间已经开工生产;剩余八万多平米亦将在年内完成主体施工。

按照规划,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基本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需要和部分军民项目的生产需要。后续建设将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新的发展需要陆续展开。

天津基地是一个集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试验为一体的功能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代表中国航天最高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的航天城。

航天工程技术范文第5篇

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50年历程,屡获殊荣的技术创新促使中国航天不断取得跨越式进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事业与一些国家部委一样,经受着由于缺乏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手段,导致许多管理上的弊病存在于系统各单位内,并成为制约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结症。

1999年6月,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成为两大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五个大型研究院和两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员工愈十一万人。

改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破除管理弊病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过去几十年中,航天产品设计从CAB、CAE到数字样机,到各个专业的设计,大量地采用了各种单项的信息技术、软件,包括性能基础设施。今天却面临着一个多专业协同、异地协同,包括全球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配置,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规范,设计数据的全面共享,所有研制流程的协同,以及将众多软件工具集中管理等难题。

不言自明,航天科技集团需要一个集合整个集团公司科研、经营、生产、开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在实现数据汇总的实时、准确,数据处理的及时、有效,经济分析的上报、下传等方面,为航天系统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