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SWOT理论;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37-03

随着高校改革扩招以后,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全国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但是从当前的形式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远达不到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因此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信息中心和主要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一切从读者需求出发”的原则决定的[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各大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和以出口为主要盈利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然而作为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受到影响,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有较为严重的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出现就业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毕业生的心理波动加大,这无疑是给高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群体更加严峻

由于大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的实践,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了解得少,加之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往往就业方向感迷茫,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在社会招聘中受到严重的打击,导致自己成为了就业困难的群体。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和女大学生一直都是难就业的群体,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这部分同学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缺乏完善的了解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和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全面的、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广大毕业生在浩如烟海的就业信息中又难以甄别其单位的质量和信誉,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不了自身的优势,使得自己的就业成功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带来了困难,也加大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难度。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T代表threat (威胁)),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1971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迄今在管理学界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2]。本文是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进行探析,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找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自身的优势、劣势、挑战以及威胁,最终能够使图书馆克服其自身的劣势,更好地投身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当中,使高校的就业工作的战略计划的制订更加科学和全面。

(一)高校图书馆的优势(strength)因素分析

1.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建立了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有效制度,入藏了许多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图书馆能与各级人事、教育等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大学生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书刊资料;图书馆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资源保证[3]。

2.信息设备资源

从设备资源来看,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网络设备,广泛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具有较强的联网检索功能,而且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器作为保证,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web网站。广大的毕业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直接上网进行就业信息的查询,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较大的场所都为同时接纳大批量的毕业生查询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得高校图书馆更有利地去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3.人力资源的优势

在人才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对网络和信息资源进行监管和维护。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批熟悉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针对大学生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使毕业的就业规划更加符合自身的发展,依托自己的专业为将来在本学科或者本领域有较高的建树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的弱势(weakness)因素分析

1.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虽然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往往没有参与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图书馆人员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主动性不强,领导的认识和看法往往左右着馆员的行动,部分高校图书馆领导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认识不足,这也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方向,也成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的主动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2.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人才

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着内在的问题,虽然高校图书馆拥有者一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工作方法、工作方式、工作理念缺少了解,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同时这些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背景极其复杂,要实行统一规划的服务难度很大,这也是不能够很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原因。

3.就业信息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图书馆为就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还需要增加;二是就业信息的筛选需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图书馆的技术人员进行配合;三是当前高校的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还很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的机会(opportunity)因素分析

1.开展就业服务空间大

虽然各高校都把学生的就业当做大事来抓,但是,一般的高校存在学生就业工作和图书馆日常工作脱节的情况。各高校的就业工作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直接负责,而拥有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设施优势的图书馆往往很少参与就业工作。这种现象说明高校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服务大学生就业,图书馆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空间也就更大,当高校图书馆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很好配合的情况下就能够从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2.毕业生对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充满期待

虽然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表现一般,但是大学生还是对相对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充满着期待。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更希望能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的服务为自己搭建就业平台。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各大企业的就业信息从而不错过每一次的就业机会。

3.有利于图书馆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当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的服务部门,几乎很少参与高校的教学工作,如果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能够很好地参与到高校教学工作当中。当图书馆教师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当中,能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能够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图书馆进行良好的配合,最终服务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高校图书馆的威胁(threat)因素分析

1.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地位尴尬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院系来负责,而图书馆则很少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当中。高校图书馆接触不到原始的就业信息,提供的就业服务权威性不强,无法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自身的巨大信息资源优势和硬件设备优势。

2.缺乏完善的就业网络帮助学生就业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询就业信息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图书馆的网站都没有毕业生就业信息这一栏,就更别提相应的就业指导了,现在的图书馆的网络功能还是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没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的就业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完善的就业网络。

3.与新媒体环境下服务模式的差距

在迅速发展的传媒方式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作为专业的信息资源服务的固定场所,对比现代化新媒体的时空性、低成本、多元化、交互性、分众化、全息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6],其服务明显表露出力不从心,不能够快捷、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大学生。在这种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应重新角色定位,升级自身的系统设备,利用新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多方位的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就业文献保障体系

1.成立就业图书阅览室

高校图书馆里藏有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书籍,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没有形成专业的就业图书阅览室,往往使毕业生为了寻找相关书籍跑很多的阅览室,还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因此成立专门的就业图书阅览室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就业图书阅览室,需要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毕业生的需要系统地采购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等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时在就业图书阅览室可以设立几名懂专业、有实践的就业工作人员,及时地帮助和解答毕业生的就业困惑。

2.搜集大量信息并进行信息加工,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就业政策,提供求职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受到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和文件精神的引导和帮扶的,所以,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应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导向。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利用自身的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搜集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等相关文献以及国家的发展形势、人才市场的供需形势和当前热门专业的就业去向以及公务员报考信息、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等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消除他们的择业的困惑和幻想。

3.制作毕业生推荐网页

当应届毕业生数据库建立以后,高校图书馆就应组织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在本校的图书馆的网页上建立“毕业生推荐网页”。这样既体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高效化、现代化,还能够体现出高校发展的新面貌和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在栏目设置上应包括学校概况、高校学子库、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知名企业、友情链接、联系信箱等。将“毕业生推荐网页”添加在图书馆主页上,用非常醒目的链接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并建立三至四级链接,引导用户从多个途径浏览查询,以便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资料。

(二)形成高校图书馆服务为依托的大就业环境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强化服务、拓展就业渠道为重点,以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为保障,不断充实就业工作体系,通过采取“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全员参与”措施,加强“全员就业责任制”,以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支撑,学校各个部门、各个院系联合起来形成大就业环境,是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保障。与此同时解决了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了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使高校各部门优势互补,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形成合力,发挥高校的整体优势,最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王海泉.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

[2] 龚小军.作为战略研究一般分析方法的SWOT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 杨晓棠.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4).

[4] 沈嵘.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分析[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11,(10).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比例约为44%。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厦门大学有关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毕业生的87.7%,女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大学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因此,重视和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保障妇女政治权益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妇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追求高效率与高效益,增强竞争力,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价值极限作为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女性因其天然的女性特点和社会传承赋予她们的任务而不得不承担生育和家务劳动,很难全身心关注所在行业,因而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悖离。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因而女大学生在市场选择中往往处于劣势,造成其就业难的关键是国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2、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一项统计显示,26%的女大学生经历了与家庭对她们所抱有的传统角色期待的冲突。在一般人心目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依然盛行,传媒中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进而对女性工作能力的怀疑,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

3、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几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新华网上载,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普及化。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是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将继续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同时部分单位片面认为中国现在是资本稀缺而不是劳动力稀缺,导致了性别、工作经验、学历等就业歧视问题的泛滥。用人单位自也无限扩大,使得社会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用人的最高标准,再加上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心理,致使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4、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目前大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和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符合市场需求,过多的学生集中在很多长线专业上,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人才的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长线专业毕业生人满为患,导致用人单位百般挑剔,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等用人策略上的短期市场行为,对男女性别的挑剔也应然而生。教育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还不能完全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都影响了就业。同时女大学生相对保守和求稳的心态较强,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也是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5、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男大学生,这是客观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但与此同时,一些女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实践活动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够坚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部分女生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一些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岗位上,女生明显劣势于男性。市场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

另外,在观念上受传统影响,一些女大学生仍未能走出“我不能”的阴影。她们一方面埋怨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士。对社会上所讲的“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这种歧视女性的说法也予以默认,这说明女大学生自己就未能摆脱世俗的性别观念的束缚。

再者,一些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认为学识渊博,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而是过分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希望能够在大城市的行政事业单位求职,以至“高不成,低不就”影响了自身就业。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完善法制建设。宪法中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规定了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现在一些单位把“用人自”扩大,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女性就业的封锁。求职过程造成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原因,客观地看,绝不单单是性别歧视的因素,妇女负担过重的社会现实是一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其实是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双重任务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社会分工应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女性摆脱负担过重的问题。为此,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时,应该把保证女性的合法权益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社会要尽快建立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女性就业的难题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文明、平等、公正的社会风气,政府应加大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消除思想文化领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加强对家庭教育观念和男性对女性认识的转变,确保女大学生的充分自主择业权,更新和改变社会上存在的性别观念,营造和谐人文性别环境,切实从社会观念上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媒体应大力宣传成功女性的事迹,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其刻苦勤奋、耐心细致等诸多优点进行大力宣扬,使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被社会认可。这样女大学生的优秀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改变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女大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经济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使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女性就业最集中在纺织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以及各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如今这些岗位已大幅减少。与此相适应,女大学生应转变传统“一种职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餐饮、家政服务、保健服务等非正规就业将逐渐成为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同时包括了不少与新生活、新科技有关的行业,如网络技术、广告策划、自由撰稿人、证券经纪人、律师、翻译、模特等。

4、高校教育应与女大学生就业紧密联系。高校对女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与她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注重因材施教,因性别施教,因社会需求施教,从教育内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一,开设发挥女性特色的课程,根据女性性别特点培养适应于性别特长的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女大学生独立面对问题,以磨砺意志,塑造她们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现代女性形象,促使她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终拓宽她们未来的就业渠道;其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专门课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女大学生择业的误区,帮助她们调整择业心态,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作为女性群体在择业中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思想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求职能力和求职技巧。

5、发挥女性自身优势,增强自身的就业应对能力。一般说来,只要女大学生善于发挥她们的职业能力优势,还是能寻找到适合她们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特别是在公关、教育培训、广告咨询、新闻媒体、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行业方面更能发挥其特长。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些女大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和上进心不强的现象,但女性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形象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有明显的优势,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态度认真、忠职守责,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的坚持工作。因此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优势,从而改变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正确认识。作为女大学生自身要正确对待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择业时应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同时还要克服自卑、怯懦、依赖等不良心理状态,切忌羞涩、扭捏,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应当加强自己对各类岗位的适应性,从平凡岗位做起,以素质高、能力强证明自身的价值,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2]李秋荣,王进彦.对女大学生就业劣势问题的探讨[J].河北企业,2006.4;

[3]陈的非.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薛丹.新时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由于高校不断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加重,大学毕业生在2001年有114万,2015年就增加到749万,增长6.57倍,预计2016年将达到770万,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业问题更加的凸显

一、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较差的心理素质。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时大学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全面能力较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导致就业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花费较多的集体活动不能参加,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从而无法参与更多的校园活动,不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产生了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缺乏主动性,不善于表现自己。

2.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取向呈现两个极端现象,一部分因为能力较差,在求职过程中退缩、自卑、自闭;一部分因为自我的期望、家庭的期望较高,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自己就要找大城市、薪水较高、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就业困难。

3.较低的自身综合素质。

一方面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来自落后地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落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英语、才艺等综合能力较弱。上大学以后,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较弱,而且很多人产生退缩心理,在大学综合能力没有很好的锻炼,而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很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造成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差,很多人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去打工,而且往往从事的是低端的工作,减少了锻炼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机会,因为缺少社会阅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利于找到较好的工作。

4.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减少,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同时各种社会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就更加的艰难。

5.不断攀升的就业成本。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论是简历制作费、形象费、交通费,还是在毕业前参加的技能培训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就业更加困难。

二、促进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打造健康的就业心理。

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了解自己,面对挫折迎难而上,能独立的面对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作用,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各种就业心理调适的课程、成功农村贫困大学毕业生回校交流、辅导老师与专业老师的心理介入等形式,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就业信心。

2.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定位,制定符合自己的就业计划。从较高的期望值向适度的期望值转变,认清社会的形式,可以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信息收集方面,不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联系学长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3.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就业途径。

积极促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建立,努力实现农村贫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农村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适应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转变观念,尽可能地为农村贫困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农村贫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近年来就业形势分析等材料,向农村贫困毕业生讲清今年的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形势,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择业常识和择业技巧,充分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和供需见面的需要,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益纯.大学生就业障碍及其调试[J].社会研究,2005(4):67-68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共青团;就业能力;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90-02

21世纪以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114万,2003年毕业生人数212万……到201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飞速增长。近年来,一方面,社会经济的不景气使得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数量有限,招聘岗位数量整体缩减,呈现大学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考招考比例提升,大学生人数持m增长,整体素质却有下降趋势。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手能力差、社会经历和实践经验缺乏、对就业地地域性挑剔明显、眼高手低等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共青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其能顺利进入社会、获取工作并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最关键环节,责任重大。当前,各大高校都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重点工程来抓,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闲暇时间是指大学生除去完成学习任务和满足正常生理需要以外的自由时间。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课堂教育是教会学生课本知识的主要场所,如何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培养和进入社会的顺利过渡,这些都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加以培养。高校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闲暇教育的重要阵地。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放在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去安排和把握,必须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来设计自己的育人工作体系。共青团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探索的新课题。

二、毕业生具体就业数据及原因剖析

从目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来看,在教室上课占据的时间不是很多。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在3小时以上,高年级达到了6小时以上。在闲暇时间里,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参加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体会到共青团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本文将采取一个相对比较粗略的方法:通过统计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就业情况与整体同学就业情况,通过数据进行对比。因为大学生党员是通过团员推优产生的,往往是参加学生活动的优秀者,在团组织担任过重要职务,所以分析学生党员就业数据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我们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2013-2015年度毕业的学生干部、党员毕业去向进行总结,并跟同期所有毕业生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分析上述表格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

一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就业能力较为明显地高于普通同学。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干部往往因为学生工作、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原因,跟社会有较多的接触,较大地提升了学生干部的与人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干部的经历也会端正学生的就业心理,适度减少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并增加学生就业心理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及时调整自己。学生党员升学率普遍偏高是因为在发展党员的时候成绩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要求获得奖学金、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同学才能入党,多方面把关使得学生中的佼佼者才能发展成为党员,这样学生党员的升学率偏高也是正常的。而学生干部的升学率数据也表明:学生干部因为参加过多的课外活动确实对成绩有所影响,但是没有影响他们考研的积极性和成绩,出国的同学也是选择继续深造的,所以出国率和升学率两项结合,学生干部的考研录取比例远超普通同学,说明学生干部们大多能权衡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起到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群体的上进心相对于普通学生要强一些。无论是出国率、升学率、就业率,学生干部、党员的比例普遍比普通同学要高。我们研究就业材料时也发现,学生干部、党员的就业单位、工资待遇一般比普通学生要好些。从就业质量来说,学生干部69人中有44人就业,其中有21人就业于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就业满意度比较高的行业,比例高达47.73%。这进一步证明了学生干部的就业能力高于普通学生。

综上,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升学和就业市场中都占据明显的优势。这一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升学比例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就业的质量上。学生干部经历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进入名企和收入优厚的行业。这可以初步论证高校共青团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通过各类学生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人情世故,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各类活动了解自身优劣势,从而有助于其在总体竞争中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

三、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六维”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方案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和思路,本文提出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六维”服务体系:观念支持、心理支持、技能支持、考评支持、激励支持、渠道支持,争取做到服务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

高校共青团工作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具有工作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等特征,可以通过平时的各项学生活动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消除或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比赛、竞赛,表彰一批表现出色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既让他们通过比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提升就业能力,又可以通过比赛的结果获取用人单位更多关注;更可以通过素质考评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让他们了解自身优劣势,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能力,完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还可以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可以通过提供各类招聘信息、政府优惠政策,帮助学生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社会形势、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突显,共青团“六维”服务体系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念、心理、技能、考评、激励、渠道这六个方面给予支持,使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提升其就业技能,激励其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提升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结果反馈自身优劣势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服务体系,最终使得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实现最终顺利过渡到社会的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构建高校共青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六维”服务体系如下。

(一)高校共青团要做好正确就业观念的灌输工作

大学生处于吸收外界思想、知识的黄金年龄,共青团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运用理论、社会现象分析、典型事例的正面引导等方法,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只在大城市就业、只找稳定工作”的错误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接受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勇于创业等新观念。

(二)高校共青团要做好心理锻炼和辅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为获得职业做的心理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涯中最后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大学生基本上从入校时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尝试为将来的就业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就业心理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心理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增加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三)高校共青团要做好技能锻炼支持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较为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寻找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四)高校共青团要坚持激励创新体系

激励体系,即在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使其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积极反馈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激励和奖励,从而形成整套激励创新规章制度。激励体系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特色,更能让参与者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动力,在就业时也能通过各类奖状博得用人单位关注。

(五)高校共青团要完善就业能力考评制度

共青团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综合档案,通过给每位学生设定学年素质考评目标,督促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从中获得就业能力,学年结束后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给予总结和发展建议,对就业能力低下的同学加强引导,查漏补缺,从而督促他们朝着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方向发展。

(六)高校共青团要做好就业渠道信息畅通工作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的优势,与校外团组织特别是企业团组织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库,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通过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另外,共青团需要主动做好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工作,及时总结调查结果,形成分析报告,帮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的渠道是人才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体现出个体的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大W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是高等教育价值的体现。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过于重视学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共青团提升就业能力“六维”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有效切入点,可以促使教育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余燕.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21-24.

[2]吕宏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2):18-21.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SWOT分析;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殊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总体数量明显趋升,其占在校生比例已高达30%左右。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贫困大学生由经济弱势群体变成了就业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贫困生就业情况不佳,其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10%。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以及学习与生活双重压力的存在,在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共同的影响和作用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得在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中易于产生自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问题,其在社交、学习、求职等方面也易产生困惑,个别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及时关注并有针对性地、精细化地开展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

一、SWOT分析模式与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

在SWOT分析法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遇(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w属于内部因素,O、T指外部因素。SWOT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内外因素的评估分析,以制订适合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SWOT分析法最早是一种在企业管理中根据企业自身条件来分析其优、劣势及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分析方法,企业通过构建SWOT矩阵可以很好的明确未来战略发展方向。自SWOT分析法提出以来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SWOT分析法因其所具有的简洁、明晰、信息相对充分的优势特点,使其易于被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该方法也被运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它对于评估学生个体的优、缺点,应对挑战,寻求合适的职业机会,确立职业目标,最终构建适合学生个体的职业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顺利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展开SWOT分析并积极思考有效对策,这将有利于贫困生明确自身优势与劣势,并把握就业环境中的机会,了解并规避就业环境中的威胁,促进贫困生更好、更健康地就业。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基于SWOT模式的分析

就业是关乎个体生存和尊严,是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我们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运用SWOT模式的综合分析方法,就是将影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抓住机遇,化解不利因素,从而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优势(Strength)

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或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或来自下岗工人家庭,或来自单亲家庭,受成长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较早懂得生活的艰辛。为减轻父母的负担,贫困生大多有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的经历,这使其更具备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个性品质优势,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积极进取,敬业奉献,适应艰苦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以上这些特质正是当前一些90后大学生所缺乏的品质,也是贫困生求职就业的优势。此外,受家庭经济条件严峻的影响,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贫困生大多急于摆脱贫困的束缚,积极关心就业形势,求职意愿强烈,就业主动性强,从而使得就业范围扩大,就业机会随之增加。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劣势(Weakness)

1、文化资源匮乏,就业竞争力不强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借鉴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毕业生就业素质中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包括非专业素质。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充分购置充足的学习资料,往往缺少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兴趣狭窄,缺乏特长,在就业竞争力上处于弱势。文化资本是借助于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大学生在获得文化资本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社会认同,从而转化为一种新的社会资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地不断扩招,高学历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日益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存在学历弱势、文化资源匮乏等劣势,从而导致高职贫困生就业竞争力降低。

2、自我认知模糊,自我效能感弱化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总的就业压力差别显著(P值

3、不良情绪困扰,存在心理“软贫困”

一些高职贫困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存在心理“软贫困”。主要表现为部分高职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持久的焦虑情绪或者烦躁不安的急躁情绪中,甚至引起相应的躯体化症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时意志力薄弱,精神状态不佳,自我控制能力脆、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差;还有部分不善交际的高职贫困生在求职面试中因羞怯内向,不能充分展示自我。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限制了高职贫困生择业的范围,家境窘迫以及自身条件不佳,往往加剧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急于脱贫的心理使他们求职中对高收入、热门职业过分热衷,就业选择容易急功近利,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以致妨碍自己对求职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增加就业挫折。学校与社会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环境,学生在就业步入社会过程中需要在社会角色和心理上实现向职业者身份转变,部分高职贫困生在单位实习时不能够正确地进行角色领悟并有效处理角色冲突,易出现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失衡,阻碍自身职业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机会(Opportunity)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生就业,对于贫困生实施了各种帮扶政策,例如:学费补偿、助学贷款政策等。当前,各种私企、外企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社会基层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多数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给予贫困生相应的经济补贴。学校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求职技能的训练,不断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教育,通过建立就业信息网等方式向贫困生提供丰富的招聘信息,通过联系和走访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优先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就业,更多地为贫困生提供可就业的岗位和实习机会,切实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的威胁(Threat)

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社会就业环境因素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分工也日益超出了国家的界限而日益变成世界性的了,而对经济全球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布局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化分工布局中,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即主要是从事制造业,而当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国内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中国经济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断增加。2008年发端于美国而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将延续,给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都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受到挤压的同时外延紧缩。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限的岗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竞争加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负担。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创新而带来的“体制性失业”日趋凸显,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加剧。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地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配置阻隔,就业市场有待完善,由于贫困生的经济条件有限、社会资源匮乏,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无力承担高额的就业成本、就业地位不平等、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以及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给高职贫困生就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加重其就业心理负担。

2、求职成本不断攀升

高职院校贫困生由于家庭贫穷导致经济资本缺乏,甚至出现贫穷复制。据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子女受教育后的就业结果不平等,家庭经济情况被贫困大学生公认为是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总体而言,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就业”。“马太效应”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已经显现。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贫困生就业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在经济资本缺乏的贫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还要承担就业的经济压力,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其就业面临着求职成本增加的实际困难。

3、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心理学家泰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往往受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能成为自己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进行求职调查的过程中,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关系网,缺乏获知更多就业机会的渠道”。这个结果反映出贫困大学生社会资本缺乏的现实情况。由于高职院校社会认可程度不高,高职贫困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度相对较低,一些高职贫困生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由于一些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生活、个人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自我封闭,从而失去许多获得社会资本的机会,缺乏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健全,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到顺利就业。

二、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析

基于SWOT分析,我们在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0对策方面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利用优势,避免威胁的sT对策方面,为高职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劣势;在利用机会、弥补弱点的WO对策方面,应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克服劣势、化解威胁的WT对策方面,积极打造学校特色就业品牌等。我们可以从贫困生单一性帮扶向多元化帮扶转变,以发展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并系统实施贯穿大学全过程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Super理论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其中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间为20岁——35岁。当前高职贫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重要的议题。高职院校应从贫困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通过职业指导课、职业讲座、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高职贫困生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开展求职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发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