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对象: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主体分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两类为主,将其细化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
1.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此互动为主。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重要保证。
2.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个人辅导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掌握体育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思路。
4.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此类互动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互动。比如,组别之间的评价和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在互动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动为主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实操练习为主,教师在辅助学生练习时,除了知识性的引导外,情感性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据证明,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中,鼓励的情感交流比知识性的传授更有效。
2.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组织随机性强
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堂教学随机性强,学生在体育场所的位置随时变化,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学生活动以自主练习为主。这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此互动随机性强,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以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多样
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少之甚少,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程的互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1)教师的非语言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学生的合作和组别竞赛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3)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组织互动。体育课程互动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趣味体育”的特征。
4.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学生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都与学生体育项目技术的掌握有关,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学生能高效地掌握技术。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就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与文化课教学不同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易犯错问题,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其弊端,体育教师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体育课竞争性强,会让部分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但是体育互动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活力、有兴趣的体育课堂。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总是扮演着"包办者"的角色,而缺乏"引领者"的风范,本应是一堂启发学生思维的课,结果让有的老师变成了死板的教条,有时一堂公开课讲下来,"作秀"的痕迹暴露无疑,这都与当今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足有密切的关系。归结起来我们当今教师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总是随意而问,课前没有精心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够灵活,设问抓不住有效时机等缺陷。因此,课堂设疑必须达到几点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有效问,问点要准
"准":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滥。如教《藤野先生》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将不知,难以回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引导之术灵活问,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本身就有艺术性,问中要导,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不可随意问,问要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搞形式、图花样,也不能只提一些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有疑"为"无疑"。语文课堂设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处;②课文的重点、难点处;③文章画龙点睛处;④"铺路架桥"处;⑤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
4.抓住时机及时问,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文提问的恰当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破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提问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即"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探索,初步概括出以下课堂提问九型:
1投石型: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引发学生的疑问,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的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逆向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交锋,去伪存真。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学生讨论激烈,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明确:"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而挖山不止,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正是反映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今天仍有它的教育意义,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选择型: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联想型: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进行简单的或创造性的复述设置意境,制造感情上的悬念,从感情上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故乡》提问道:"作者在开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一番。"
5填补型:就是对课文的结尾或文中省略部分作合理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教《夜走灵官峡》时,提出:"课文的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这里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
6逻辑型:教师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或以课文内容为主线,层层设问,每个问题都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法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7比较型: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异析同,温故而知新。如教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后,可提问:"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8创造型:就是促使学生推出事情的后果、结局的提问。这种提问无定论,答案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理解,自行创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提问:"假如于勒带着百万美金从美洲回来,我们一家的态度将怎样变化呢?"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同样是课堂提问,为什么有的提问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三个“度”。
一、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二、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三、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党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要: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和总结前人有关英语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可分为参阅型、展示型、评论型,并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例对其特点、功能及价值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及时地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实际应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是英语教学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中的几篇文章节选为实例,对几类课堂提问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2.国外外语对课堂提问的分类
geoff thompson在“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1997)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形式、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1)就形式而言课堂提问分为wh-和yes/no两种类型;(2)就内容而言又将wh-和yes/no型问题均等分为外在事实和个人事实及观点表述等几种。外在事实是指那些与学生并不相关的信息;相反,个人事实是指与学生本身情况相关的信息,表述个人观点属于学生的个人范畴;(3)就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展示性和交际性两种。展示性提问和交际性提问的区别在于教师是否对问题的答案已知或未知。
赵晓红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将课堂提问分为限答式提问和非限答式提问。她认为:“课堂提问可以根据其内容简单地分为语言知识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
3.依据不同的问题类型有效地进行提问
综述所见,提问分类方法方法不同,有的是侧重问题本身的形式,有的侧重提问的目的,有的侧重答案的内容。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侧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即依据内容将问题分为课内知识理解和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3.1课内知识理解型问题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用来了解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师生互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1.1细节性问题
所谓细节性问题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答案往往都是唯一的,并且可以从课文中找到。这也是复习旧知识和讲授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以unit 5 “returning to college”的教学为例。当老师教授6个自然段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why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ake philosophy again?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现成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被学生找到。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信心。
3.1.2归纳性问题
所谓归纳性问题是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但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解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在课文中一般没有直接的答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发表见解。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也可起到更好地理解篇章大意的作用。
以unit 7“agony from ecstasy”为例。老师可以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提出与有关的问题:
why do some people turn to drugs even they know it’s a one-way ticket?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后,老师可以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加上说明的图片来向学生介绍吸毒的危害。
3.1.3评论性问题
所
编辑整理本文。
谓评论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问题的答案同样无法再课文中找到,而且更加不确定。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但主要还是要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unit 4“not now,dr.miracle”的课文后,老师可围绕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对该作者的见解惊醒评述:
what is your idea about the author’s opinion on cloning of humans?
3.2课外背景知识型问题
这所提到的课外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在课堂可以适当提问的知识。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背景知识进行相关的提问,是对课文主题的进一步扩展,课文里没有答案。课文背景知识的提问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练习。
例如,unit 8“return from the cage”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bethlehem”“the west bank”进行提问,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而且会尽量地用所知道的英语进行回答,随后老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些地方,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注意力也非常集中。
4.结语
提问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技巧之一被认为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个组织教学的工具,还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努力想办法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何运用不同的提问类型来不断地给课堂注入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怀建,黄建滨.提问与阅读课教学[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2]张耀华.课堂提问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317-320.
[3]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