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轴教案

数轴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轴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轴教案

数轴教案范文第1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我想问问同学,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

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这样指不行?

老师这有一面镜子,我要给这面镜子镶一条不锈钢边框,怎么才能知道这个边框长多少厘米呢?

老师这还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杯子套,怎么才能知道套口应该编多大?

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物名称,周长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能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同学们想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板书:绕、滚)

(师出示黑板上画的圆)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践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越小滚动的轨迹越短。)

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

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电脑演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谁能说说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的。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祖冲之。)

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已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的数学家要早1000年左右。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山,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板书:π)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

什么条件不知道?(直径。)

谁来测直径,用“分米”作单位。(板书:分米)

如果直径是2分米,半径就是几分米?

用半径能不能求圆周长?

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黑板上圆的周长。

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长?

(板书:3.14×2=6.28(分米))

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πd)

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2πr)

(三)巩固反馈

1.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2.判断,你认为正确画“√”,错误画“×”。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3.选择: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绕池一周长[]

①25.12米

②12.56米

③12.56平方米

(3)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4.甲乙两人分别沿①、②两条路线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谁走的路线长?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数轴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经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体会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3.情感目标:师生共同学习,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学生合作交流,体验集体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平移及割补的数学思想。

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怎么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练习: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5cm

11dm

7cm

师:请你说说计算完之后要注意什么?(注意单位名称不同)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6平方米,宽是7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用绳子围一个面积是512平方米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32米,这根绳子有多长?

师:我准备了3个思考题,请大家边思考边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思考题:

求“这根绳子有多长?”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先算这个图形的什么?怎

样求?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先算长方形的宽:512÷32=16(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

(16+32)×2

=48×2

=96(米)

4.练习:

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师:根据刚才的思考题独立完成。

交流你的解法。

5.小结:

虽然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来求出未知量。

三、巩固新知:

1.将一根36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2.用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3.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数轴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总复习 教学质量

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学阶段,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教学任务比较重,数学教师在这一阶段怎样开展复习?复习哪些内容?如何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总复习,进而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随着近几年中考命题改革的趋势越来越大,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成为摆在每一位初中数学老师面前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认真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个教学任务完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归纳数学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缺补漏,巩固提高的效果。

二、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1.紧扣教学大纲,精心制定复习计划。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的内容不仅较多而且知识点还比较杂,基础知识和概念性质的分布也不均匀,学生通常在初二学了新的知识,却又忘了旧的知识。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归纳出的知识重点,精心制订复习计划。

在复习计划制订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知识体系的实际状况,注意总结那些平常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紧扣教材,确定重点。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复习中充分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进而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众所周知,中考数学试卷中,基础概念试题通常占有60%~70%的比例。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是不能被轻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总复习中系统地梳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最起码要使学生达到准确掌握每个概念和定理的含义,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

3.及时做好数学总复习的总结记录。一节课或一天的复习教学结束之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反思一下:这次复习课的总体设计是不是合理?教学环节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重点、难点的内容是不是突出的讲到了?哪些做得还不够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改进?学生的理解程度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形成教学总结。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经验参照。长期下来,必然会给我们复习教学带来非常有益的帮助。

4.注重对学生解题表述的训练。数学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必须通过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然而,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例如,正方形ABCD中才有∠A=∠B=∠C=∠D=90°,学生解题过程中通常容易忽略正方形ABCD这个条件,而直接写出∠A=∠B=∠C=∠D=90°。这种不规范、不严密的表达,倘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影响正常的逻辑推理过程,甚至造成答题时的分数丢失。所以,我们在总复习中有必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表达,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严谨的解题思路,避免在中考考场上再犯同样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穿插思维训练,缓解学生紧张感。随着近几年中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立意新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新题型也逐渐增加。因此,在复习中我们有必要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既具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又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性思维的新题型,如阅读理解、归纳猜想、开放探索、图表信息分析等。

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型的问题放在总复习的第二阶段,在强化习题训练的时候偶尔插入一些这样的例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进而在此基础上养成向参考答案挑战的习惯,还可以缓解他们的复习紧张感,培养他们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生心理压力大。每个初中数学老师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为了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取得好的复习效果,我们就必须在总复习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全面巩固,又要突出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重点知识的复习;既要严格按照复习教学计划开展复习教学,又要注重与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学生解题表述的训练,还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而进一步做到复习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绩的明显提高和进步,为他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征信.如何搞好初中的数学总复习[J].教与学.2011(05).

数轴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目标教学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必须有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最初就应该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各个环节和内容的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 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的最终归宿点.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保障每节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们在目标的指引下,真正掌握一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现在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去落实让目标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一、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出对教学过程的引导

制定教学目标是设计一堂课的开始,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着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尽量的具体详细. 这样不但可以更加具体地体现一节课的目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更加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教师则比较难很难组织教学内容,并且要判断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也比较难有具体的判断依据.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尽量详细具体.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数轴这一节课时,大部分老师给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二、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去具体化,如一、明确什么是数轴;二、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三、画数轴的方法是什么;四、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把课堂目标具体化之后,学生们如果可以回答这几个问题,那么这节课的内容就算是掌握了. 要判断学生们是否达成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就按照这样的依据来检验就可以了. 因此,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保证目标内容的具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尽量不要设计一些抽象的,范围笼统的目标.

二、授课的过程应以课程目标为向导

在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后,课堂的展开就应该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和线索,一步步进行教学. 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学的有序展开,还可以使课堂的逻辑更加合理.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可以直接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如要让学生们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要掌握哪几点,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难点,不同的内容对学生们的不同要求.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有哪些,学习的内容难度有多大. 在这样的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无形中就可以促使学生们在目标和任务的驱动下学习. 因为有学习任务和目标的提示和指引,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们形成有利的刺激,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有目的,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学生们在目标的指引下学习,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安排,可以更加连贯地理解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之后,直接就说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比如说我们今天学习数轴,数轴是这节课的标题,但这一节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如果教师不先宣布教学目标的话,接下来就开始讲课,可能到下课,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到底要掌握一些什么内容才算过关,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会很笼统的,也会觉得比较盲目. 因此,教师在上课之间要详细说明这节课具体要学习的是哪些内容,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教学方法要适应目标教学的过程

目标教学的过程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但也还需要依赖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并不能随便用,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所制约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引导和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 它不但是一种教法,还是一种学法. 在目标教学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的方法,还可以选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方法,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容易选择教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 课堂中教师调配得好,就可以实现讲授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理想的授课方式. 不但能把知识传达清楚,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自学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们先看书,让他们来回答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 也可以教师先讲授什么是数轴,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后来回答数轴的三要素. 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很自由地结合.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达到目标就可以说这节课有效率.

四、以课堂目标来检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完一节课,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练习的形式来反馈,但其实也可以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们对是否已经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用教学目标中具体的内容来进行提问,学生们可以答出来的话,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就算是达成了. 如果有些学生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那么对照着教学目标,他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有哪一点是不明白的,这样也方便学生进行复习或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也可以有个清楚的了解. 这些都是通过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出来的.

综上所述,让目标贯穿课堂的全部,有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组织上课内容和上课过程. 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师生们有了共同的目标,课堂也将更加和谐顺利地进行,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康霞.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云南教育,2012.5.

数轴教案范文第5篇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010000

【摘要】《渔舟唱晚》与《临安遗恨》是传统筝曲与现筝曲的两大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听众所喜爱的作品,两首曲目鲜明的主题特点,也充分体现在教学方面。二者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传统筝曲现代筝曲音乐风格教学心得

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因此又被称为"古筝"。古筝因其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的钢琴",筝在东汉,三国时代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这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了。这件古老的乐器流传了二千多年,成了各种音韵特点和不同的演奏技法,同时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雅韵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等等,古筝流派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各大流派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近年来,在古筝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又创作出现了大批现代筝曲,形成了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并存的局面,在这里我选取了《渔舟唱晚》和《临安遗恨》两首乐曲进行讲解和比较,现代筝曲和传统筝曲的异同。

1.《渔舟唱晚》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历史背景

《渔舟唱晚》是传统筝曲曲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曲目,《渔舟唱晚》其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90多年前(1912年)金灼南先生将1873年前的山东民间筝曲《双板》双板及其变曲《三环套月》《流水激石》编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20世纪20-30年代金先生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此曲,其后魏子猷于1929年进行改编,有了魏本的《渔舟唱晚》。紧接着娄树华师承魏并与金有筝艺交往,于1938年前后进行改编,最终有了娄树华版本的《渔舟唱晚》。

此曲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形象鲜明,其慢板与快板的相结合宛如一张美丽的中国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全曲大至可分为四个弹奏乐段。

第一乐段为慢板,八度弹奏轻柔的引出富于歌唱性的优美动听旋律:

从开始的第一小节,八度弹奏贯穿始终,乐曲一开始浑厚深沉的音色似乎把一幅微微泛黄的古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除了八度的运用还加入了大量上下划音的处理,以及左手颤音的配合,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慢板旋律时而绵延悠长,时而浑厚深沉,第一乐段由十四小节构成其中采用4/4拍子开始,4/5拍子穿插出现:

随旋律慢慢延伸,节拍略有变化,更进一步给人以时缓时急,悠长深远的湖上泛舟的画面。

第二段上十七小节构成,旋律慢慢推向,音乐节奏缓缓加快,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此段学生演奏中往往忽略力度的强弱对比,使的曲子缺少韵味,教师的引导和试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年龄小的学生很难理解乐曲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对曲子情感和意境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乐曲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弹奏乐曲。

二段的结尾处仿佛使人看到一抹落日映红了晚霞浩渺无垠的水面上洒满了夕阳的余晖,随风荡起的路花絮在微微的清风中萧萧扬扬的风舞,此处要求学生演奏时一小节靠近琴马处,力度稍弱,后一小节靠近前梁处,力度稍强,给人强弱相互对比的感觉,从而描绘出一幅水波荡荡,渔民们摇着桨,架舟归来的情景。

第三段由八小节组成,2/4拍和3/4拍交替出现:

同时采用音节式进行,进一步推动音乐的升华,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连抹演奏手法:

给人一种扁舟在平静的水面中慢慢滑行,渔夫悠然自得地轻舞着船桨,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船后的轨迹和划痕印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展现给听众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第四乐段为最后一个乐段,也是全曲的部分,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的演奏手法:

同时也采用了2/4拍子,使节奏显得整齐有序,这一段开始为由慢渐快的进行,运用大勾搭大指托劈加刮奏的指法弹奏,要求学生在演奏时连贯,流畅,形象第刻画了荡桨声和浪花飞溅的声音,达到后重复演奏三遍而且一遍比一遍速度加快,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展现出渔舟靠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

结尾乐曲在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三部分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如谱:

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全曲开头舒缓典雅,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粼粼的画面,接着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表现渔舟唱晚的情趣,接下来的是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并且逐渐加快,音乐跌宕起伏,表现了流水层涌回荡,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而就一首传统筝曲而言,每一个音符,揉,颤,按,滑的分寸把握才是这首筝曲的韵味所在,而要把握好传统筝曲的真正韵味和内涵则要通过不断的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才能达到,这个过程无疑是对每一位筝学员的考验和历练。

2.《临安遗恨》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比较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现代筝曲《临安遗恨》在演奏技巧和乐曲旋律来说都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它不同于《渔舟唱晚》独奏的演奏形式,采用了西洋乐器钢琴的协奏形式,大胆的将民乐与西洋乐器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使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临安遗恨》是一首钢琴与古筝协奏曲,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于1990年发表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1992年又将其改为古筝协奏曲。全曲采用《满江红》的音乐基调,进行反复加工,快、慢板结合,歌颂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由立志报国、征战沙场下狱临安,痛饮御酒的悲壮人生经历。

乐曲共分为七段,在钢琴悲壮的前奏之后,古筝一进入即采取强有力的和旋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结合,继续渲染悲愤的情绪,确定了音乐内容表现基调,如谱:

进入慢板后,以极为抒情的旋律,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悲凉情绪。第十六至十九小节,用长摇技法弹奏出哀伤的旋律,此处要求学生在演奏时可处理的稍自由些,用力度、音色、节奏的变化来形成对比。第二十五小节起,连续十几小节相同节奏型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逐渐加强,如谱:

此乐段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身处牢狱之中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

乐曲主题段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为旋律素材发展变化而成,并在全曲中贯穿,淳厚的曲调,既展现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主人公此时内心复杂的情感,慢板抒情的结束句好似一声长叹,那是由无奈引发出的情感。

接下来的快板段音乐情绪一转,古筝奏出的战马奔驰的节奏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疆场,快捷、激昂的音乐描绘了岳飞大将军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江山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古筝在此处点指的运用更加生动的体现了这一场面,此处也是体现基本功的一处技巧,高级别班的学生通常比较好把握,但也需要平时对基本功的不断练习,在曲子中才能游刃有余的表现快板。当情绪达到时音乐戛然而止,钢琴以极弱的音响引出古筝的一段柔板,这一段音乐表现了英雄另一面的情感,同时这段在演奏时非常要求学生对乐曲的情感的表达,教师要充分试奏,引导学生对音乐感觉的理解,如诉的旋律寄托了岳飞对家人的思念,对勉励自己慈母的眷恋;转而轻快的曲调表现了主人公对昔日与家人欢聚的情景的回忆。如谱:

突然乐曲曲调一变,描写刑场一阵擂鼓的巨响,将主人公从美好的思绪中拉回现实,曲作者在这一段采用协奏曲常用的华彩段手法,给承示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表现手法,同时更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就义前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

最后一段是主题再现,旋律在转变的调性上奏出,哀婉平缓的曲调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追思。

3.《渔舟唱晚》与《临安遗恨》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其异同

《渔舟唱晚》与《临安遗恨》分别是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的两大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听众所喜爱的作品,两首乐曲鲜明的主题特点,分别以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有了深入的诠释,二者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第一、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在演奏理念上有一定的不同。传统筝曲是以左右手来划分功能区的,右手以弹奏旋律为主,而左手则以在琴马左侧按弦、颤音为主要目的的,还是以辅助右手弹奏为主,而现代筝曲在这方面就比较随意了,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可以随时加入进去演奏,常见的有爬音、刮奏等,以《临安遗恨》为例,是以加入大量左右手的点指来丰富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能,和古筝丰富的指法表现力。

第二、现代筝曲充分利用了古筝这件"和音"乐器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塑造出种种新的多样化的和音效果《临安遗恨》中乐曲一开始就以音层的变化表现出深沉浑厚的音响效果。而在《渔舟唱晚》中则更多的运用八度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比较古朴的风格。现代筝曲在意境的表达方面也更注意思想内涵的创新,如《溟山》、《箜篌引》、《莲花瑶》等等。

第三、传统筝曲往往采用单一的"五声调式"谱曲,而现代筝曲打破了这一常见调式,加入了更多的自由调性,以《临安遗恨》来说就采用了D大调转向G大调的调式结构形式,一般在古筝演奏中传统的转调要移动琴马才能实现,但在《临安遗恨》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左手按弦的手法使其达到转调的音效,而并没有移动琴马,这也是有所创新的一个方面。

第四、就是在筝曲的记谱上,传统筝曲一般采用简谱的记谱方式,而现代筝曲则大量采用五线谱的记谱方式,更加扩大了古筝谱曲的范围,也进一步规范了古筝的记谱方法,这样一来古筝同其他乐器的合奏,协奏也更加方便了。

第五、传统筝曲往往以独奏的演奏方式演奏,现代筝曲不但保留可独奏的演奏方式,还进一步将古筝与各式各样的乐器相结合,以《临安遗恨》为例,巧妙和谐的将西洋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给人新的音乐享受,同时也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使古筝音乐更加丰富与丰满起来,在教学中安排这样的曲目不但对学生琴技有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通过学习乐曲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音乐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而有别于书本教育,乐曲抒情的慢板进一步扣人心弦,激情的快板更加动人心魄。

总之,不管是传统筝曲还是现代筝曲之所以守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主要得益于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古今中外音乐创作的优秀成果,以造就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能对欣赏者产生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任何的创新都必须在良好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全面地了解传统,才能继承传统,在沿着民族音乐发展的正确轨迹上进行二度创作,面对新作品时,除了表现作品内容以外,在有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音乐才具有魅力而能动人,如此方能经历时间的考验。

?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

[2]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作者:曹月)?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学教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