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前后路手术;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三主分类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损伤的患者都属于不稳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国在近几年的医学发展中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I期前后路手术,通过对术后疗效的观察,5名患者均恢复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坠伤、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的。5例患者在手术前呈现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是A、A、B、B、B级。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先从患者的脊椎后路切开,使用Luque棒将脊椎固定和复位,然后进行侧前方的减压,将已经断裂的椎骨及软骨取出,露出骨面。选取同侧的髂骨,将其处理成骨块,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术中根据患者脊椎骨的损伤情况,分别使用普通的“L”形钢板和“Z-plate”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结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检查患者是否感染,对有常规性感染的进行治疗。手术时间在6~7小时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间,为患者输血每人1000~1500ml。

2结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时间为35天,我院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到18个月的随访,患者的髂骨植入处均融合良好,固定处稳定,没有松动的迹象,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达到D、D、D、E、E级。

3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科技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医学领域里,由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因脊椎骨折所带来的神经压迫是在硬脊膜的侧前方。通过对患者的临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将脊柱复位及固定的方法,难以将移位的椎骨良好复位,容易导致神经的二次损伤,进行二次手术。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分类概念,脊柱是否稳定,取决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导致中柱断裂就是不稳定性骨折。对于这种患者的手术应尽量的提早进行,消除骨折的椎体对于神经的压迫,尽最大可能恢复骨折处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对脊柱进行固定处理,使复位效果达到最好。运用前后路联合的固定方式,在纵向抗压、后伸抗弯、侧弯抗弯及抗旋转方面,都要比单独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疗效好[3]。在临床病症的治疗过程中不难看出,单独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复位的方法,其疗效要取决于损伤脊椎的前韧带的完整性。如果前韧带损坏,则当弓根钉被撑开时,没办法让损伤的椎体达到预期的复原效果,而且严重时,会使损伤的椎体发生脱臼或旋转移位的现象,打乱了损伤脊椎周围其他椎体的排列顺序,在复位以后容易在损伤椎体留下一部分类似“台阶”的痕迹,导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带来的压力,这样,手术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了。然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避免了这一弊端,在手术中,后路手术是运用Luque棒固定损伤的脊椎,这时,脊椎复位不单单只是借助于前韧带的弹性,而是在后柱的辅助下,借助于被拧紧的钢丝的拉力,使损伤的脊椎逐步的复位,并且使周围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然后再进行前方的减压,将硬脊膜处残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来自前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稳定性。本次观察的5例患者均属于是不稳定性骨折,如果单独使用后路手术,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导致损伤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可以帮助这5例患者消除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还能使损伤脊柱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损伤脊柱稳定性。

4结语

根据5例患者的临场观察和术后随访,我们不难看出,在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只采取单纯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为这样不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应该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损伤脊椎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复位效果,而且还可以较好的减小损伤脊椎对于神经的压迫,恢复脊椎的正常排列顺序,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最大可能恢复到最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霍,温树正,郭文通.前路减压Kanada装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段爆裂型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7(3):123~124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72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区别于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环枢关节轻微移位,是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微细改变,在直接或间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环枢关节移位时,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牵拉力在其弹性限度之内,没有造成软组织的撕裂伤,原发性软组织损伤较轻,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

2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伏案和低头工作,或枕头过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使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长期牵拉,紧张、痉挛、疲劳、松弛,导致局部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充血、水肿,形成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由于肌肉及关节囊松弛,牵拉力不平衡,使关节腔内平衡失调,滑膜嵌顿,关节移位,出现继发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张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其受到炎症反应的侵袭和关节移位平衡失调的压力和水肿的张力,使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轻度损伤,功能紊乱,出现局部、头部和全身症状。

3 症状:

3.1 局部症状:轻者仅感觉颈项酸困不适,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失;重者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头部有向前下坠感,减少或停止不良姿势后,症状逐渐减轻。

3.2 头部症状:头晕、偏头痛、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血压不稳,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鼻塞,口眼歪斜等症状。

3.3 全身症状: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觉不适。

4 检查:

4.1 X 线检查:X线片开口位,可显示环枢关节轻度移位,齿状突不对称,侧块偏移,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排除骨折、脱位、先天畸形。

4.2 体格检查:急性期:颈部活动范围(前倾、后仰、侧弯、旋转)受限或轻度受限,颈部各项体征基本属阴性;慢性期: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各项体征均属阴性。

4.3 拇指触诊:急性期:环枢椎后部及两侧有轻度肿胀,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慢性期:环椎关节两侧椎板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枢椎的棘突和横突有压痛,患侧为甚;可触及环枢关节和横突表面不平整,向一侧突出,棘突偏歪。

5 诊断:

5.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根据解剖位置的改变命名,其症状包含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5.2 颈椎病(椎动脉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5.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6 鉴别诊断:

6.1 落枕:由于转头睡眠时间较长,或旋转幅度较大,或睡时受凉,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斜方肌损伤。

6.2 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导致隐形损伤,关节囊松弛,或不协调的外力,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引起关节移位的外力超过局部软组织的弹性限度时,可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突尖韧带损伤,环枢关节移位或环枢关节交锁,严重者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椎动脉受压迫。

6.3 颈椎病(神经根型):X线片45度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主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

6.4 颈椎病(脊髓型):MRI可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下肢步态不稳,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觉。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线片开口位、正、侧、斜位片,可显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疗:

7.1 按摩:用揉法、弹拨法、理筋法,颈部重点在风池、风府、枕骨下缘,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压痛部位按摩,肩部顺着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点是肩胛内缘、肩胛内上角、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7.2 针灸:重点是风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8 手法复位:

8.1 旋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旋转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左旋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左轻轻旋转,患者头部左旋(下颌不超过左侧肩头),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2 侧推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左右侧弯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右侧弯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环枢椎右侧突出的环枢关节处,左臂向上向左轻轻提拉旋转,旋转不超过30度,右手拇指向左侧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3 牵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后仰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后仰功能障碍棘突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上轻轻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9 功能锻炼:颈椎六步操:患者端坐,头部中立、前倾、后仰、左侧、右侧、左旋、右旋,可重复3~5遍。

10 小结:

10.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只是一个指标,也是诊断的病名,是损伤程度介于落枕和环枢关节半脱位之间的病理改变和一系列的症状。

10.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多数患者感觉病因简单,症状较轻,简单治疗或靠自身恢复,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症状较重时,与五官科、神经科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成较重的颈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卧位(有洞的按摩床)较好,手法要轻柔和缓,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多个部位轮流按摩,避免医源性损伤,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

10.4 手法复位时,一般采取坐位复位,对头部症状较重者采取平卧位复位;根据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先做针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几次后,局部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后再做复位。

10.5 复位原则:排除手法禁忌症,手法要轻巧,不要追求响声,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颈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轻柔,安全、无副作用的颈椎锻炼方法,实用于健康人的锻炼,亚健康人的康复,患者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长江等《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 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石家庄市,人民日报社 新闻事业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

[5] 韦贵康 《脊椎相关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CT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

        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发病部位:颈椎6例(其中寰枢关节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单发椎体病变84例,累及邻近2个椎体98例,累及邻近3个或以上椎体11例,跳跃性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7例。X线及CT表现:椎体上、下缘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可被压缩呈楔形样变,椎间隙变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约占40%-50%[2]。以25岁以上的青壮年最多见,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腰椎为最好发的部位,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结核杆菌通常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椎体,引起椎体中央或边缘骨质破坏,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前纵韧带下结核病变侵蚀破坏椎体。结核病进一步发展侵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导致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形成。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可间隔分段发病。约90%的脊椎结核病变侵犯椎体,脊椎附件较少侵犯。病理可分为两大类即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3],前者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附件结核指发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结核。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从事劳动。全身症状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颈椎结核形成咽厚壁脓肿,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不畅。下胸椎、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入髂窝,甚至到达臀部。

    3.2脊柱结核X线、CT征象分析:脊椎骨质破坏:椎体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脊椎破坏可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及附件型,但临床上见到的常很难分型。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呈楔形,甚至椎体完全消失为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例为所谓附件型,主要见棘突、横突、椎弓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引起相邻的椎体终板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椎间盘完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脓肿:脓液会聚集在椎体一侧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脓肿;当脓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关系沿肌肉筋膜间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脓肿。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变广泛,可发生脊椎畸形,可见脊椎后凸或侧弯畸形。死骨:较少见。可见中心型的骨破坏区中沙粒状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结核X线、CT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较轻微且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往往亦轻微,X线片上很难发现,一些较为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体型因素等往往可掩盖病变位置,本组200例中有12例骨质破坏较轻微且位置较为特殊在X线片上并未发现病变,其位置分别位于寰枢关节、腰骶椎。而CT则可100%检出,较X线更容易显示骨质破坏,即使较小的破坏也能够显示,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扫结合增强检查还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故在X线片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时,宜早期选择CT检出,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5:164-166

[2]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1155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第4篇

因为,久坐、坐姿不良、缺少运动是这类人群的日常状态,也同时也是脊椎病的促因。

比如前几年就结成病友,时常切磋哪家中医院更好的李冰冰、梅婷、袁立等人,都曾受其害。

其中,李冰冰更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资深患者。

人老先从脊椎老

“人类成为这世间唯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付出了代价的。” 肖丹用他数年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的接诊案例佐证此言。

颈肩疼痛、腰痛、腿痛、走路乏力而前来求助的人,是肖丹最常遇见的患者。“他们大多都是由于久坐并且长期坐姿不良,脊椎长久压力过大,而引发脊椎疾病。经常开车的人,也容易有这些问题。生物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今天人类的直立,脊椎要承受比非直立行走大许多的压力,这让它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受到影响。”

脊椎健康,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

脊椎病,通常意味着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比如,使动脉血管受到影响,造成脑供血不足,使得记忆严重受到影响,严重会造成失眠。

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都是脊椎病的可能症状。

“如果不能改变久坐的工作方式,那就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尤其坐姿”,肖丹说。

“坐如钟”不利于脊椎健康后仰135度最好

据《泰晤士报》报道,长期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理想的坐姿是上半身与大腿成约135度。这样可能给使用电脑带来不方便,但脊椎承受的压力比弓着背和直坐小。

在研究中,22名志愿者摆出三种坐姿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扫描:弓腰趴在桌上或玩游戏;90度直坐;上半身向后与大腿成135度角,放松,双腿着地。

通过计算不同姿态脊椎的角度、排列和椎间盘的高度、移动,放射线学者发现,放松的坐姿最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形状。

领导研究的瓦西姆•阿米尔•巴什尔说:“当脊椎承受压力时,它会受到挤压、偏离排列。135度坐姿是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而非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90度坐姿。”

巴什尔医生指出,上班族和学生或许可以通过纠正坐姿和依靠能向后躺的椅子避免未来的背部疾病。

他说:“我们生来就不是可以长时间坐的,但是现代生活要求全球绝大多数人在椅子上工作。最佳的护背姿势是躺着,但实际情况不允许这样。”

选择让脊椎松驰的枕头

对于脊椎,坐姿之外,睡姿也很重要。

古人说“高枕无忧”,但现代医学认为,“枕头太高或太低,对颈椎都不好,垫错位置更会出问题。平躺时,枕头要刚好从整个头部一直垫到脖子,不能垫到肩膀,更不能只垫到后脑一半之处”,肖丹说,“让头稍微向后仰,才是让头脑休息的最好姿势。”

下巴最低处若朝天,就表示枕头太低,若下巴往下压,即枕头太高,下巴应该保持水平,才是舒服且正确的枕头高度。

但是,不论姿势再怎么正确,固定太久都不宜,久了一定要换一换,睡觉要翻身,坐久要站起来动一动,脊椎才能保养好。

另外,有些人认为睡硬板床,是对脊椎好,其实人体臀部、腰部、肩膀三处的肉多少不同,硬板床会让身体曲线处不能贴到床面,以致不能放松休息,不舒服也不健康。

用办公中的边角料时间给脊椎减压

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之外,运动是预防、缓解脊椎疾病的良好方式。

肖丹建议,在办公桌前,每1、2个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筋骨。若不想站起来,可以用最简单的自我牵引的方式来给脊椎减压:用手托住下巴,推动头部尽力向后仰;有意识地左右转动头部、扭动腰部。每次几分钟即可。

此外,最适合缓解久坐引致的脊椎病的运动是游泳,肖丹认为。

“游泳时,头部要不时伸出水面呼吸,让可以让脊椎尽量向后牵引拉伸,有利于缓解平时弓腰对着电脑书桌给脊椎带来的损伤。”

“对于脊椎职业病,中医的针灸、按摩只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症状,不能治疗脊椎病,若是真的有这方面问题,还是要去医院请医生用专业手法检查、治疗。”

脊椎是否健康自检

不健康的脊椎有多种表现。虽然脊椎矫正医生需要凭借多年的训练和老练的分析技术经验才能发现脊椎半脱位,但自己仍可通过以下一些简单的检查对照,判断脊椎是否健康。

1.如果鞋子的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双腿长度的不相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

2.不能完成十分舒适的深长呼吸。呼吸与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紧密联系。

3.下颌运动时发出“咔嗒”的声音。多是由于颈部或者髋部关节半脱位引起的。

4.颈部、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爆裂的声音。通常是由于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

5.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旋转相同的角度,运动的范围减少。

6.经常感到疲劳。不平衡的脊柱消耗更多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集中。脊椎半脱位或颈椎不适会影响大脑健康。

8.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脊椎半脱位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抵抗疾病和防止传染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9.行走的时候脚尖向外展开。只要你不是有意改变的话,这试验很容易。在你走路的时候,注意看你的脚。他们二者都指向前方吗?或者有一侧脚出现向内或向外展开?或者双侧?脚外展也许是下部脊椎或髋骨的问题,或头颈部或颅骨基底部的压力不均衡的信号。

对于有上述情况的,最好到骨科门诊体检随访,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鸣谢本文部分医学专业知识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肖丹、北京同和医院院办

预备姿势:直立,腿并拢,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两臂前上举同时吸气,然后两臂由体前下垂,上体尽量向下弯屈,同时呼气。重复做8-10次。

预备姿势:端坐椅上。

动作:两手交叉于头后,肩搭椅背,同时吸气,肩胛骨尽力后屈3-5次,然后还原。呼气。重复。

这两个练习能减轻脊背的疲劳,可在工间休息时做,呼吸要自然。

预备姿势:两臂屈肘俯卧地上。

动作:两臂伸直,上体离地尽量向后弯屈。重复6-8次。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志码:B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48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均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0~58岁,平均42岁;病程1~50天,平均25.5天。

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加枕骨复位法。

(1)针刺治疗:穴取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瞳子、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牵正透下关、水沟透地仓、承浆透地仓。乳突区疼痛加翳风、风池;眼裂不能闭合加申脉。操作:急性期(1~7天)取健侧穴位,静止期取患侧穴位。针刺后以G6805-2电针治疗仪通电,选用断续波,频率15~20次/分,强度以面部刚出现跳动为度,每次通电30min。每天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

(2)枕骨矫正法[1] :左右交换,隔日1次。以右侧矫正为例,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于矫正床上,头部放低,将患者头部向左旋转90°,患侧在上。矫正者站于患者右侧,两脚分开成八字形站立,膝半蹲,腰部微弯,左手托住患者左侧脸颊,掌心不要紧贴耳朵,以免患者产生压力,右手掌贴于右脸颊与下颌中间,拇指压于乳突骨后方,小指置下颌处,余3指平均平稳贴在脸颊,两前臂放低,尽量与床平行。两手向患者头顶的方向稍微牵引,左手将头部向上稍微托起同时双手带动头部向患侧旋转,转到极限后再退回少许,然后瞬间发力,超越极限2°-5°即完成纠正。矫正前注意:舒缓患部矫正的软组织;舒缓前胸部软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下肌上点处。头部不能做90°旋转的患者及严重骨质疏松者禁用此法。

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采用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2]。病情评价依照表1方法累计计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轻度:累计积分>20;中度:累计积分12~20;重度:累计积分<12。疗效评价依照表1方法累计计分。临床治愈为累计积分≥36,计30例,占62.5%;好转为累计积分≥22,且<36,计18例,占37.5%;恢复不良为累计积分<22,计0例。总有效率为100.0%。

表1 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分

4 体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口僻”范畴,多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其病变部位轻浅,临床多采用透刺法,施以平补平泻。但对一些顽固性面瘫,患者疗效往往欠佳。笔者在偶然间了解脊椎与相关疾病中,得知枕骨关节紊乱可引起头面部疾患,且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面瘫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炎症水肿、变形所致,枕骨复位法通过纠正枕骨的关节紊乱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营养,加速面神经的修复,从而取得疗效。笔者以枕骨复位结合针刺治疗本病不仅在临床报道中鲜见,更重要的是此方法所取得的疗效给临床针灸医师在治疗面瘫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苟亚博,黄国松.脊柱手疗法大全(图解)[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4-16.

相关期刊更多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化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中国脊柱脊髓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