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动性公共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娴熟的专业技能是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的前提
1.1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手术室护士工作的基础
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手术医生的高超技术,良好的医护配合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在新手术方法、新设备的应用中,手术室护士面临知识结构的调整压力,需要更新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熟悉人体解剖、明确手术目的,才能判断术者的意图和需求,才能有预见性的主动配合术者的操作。
1.2娴熟的专业技能是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的前提
主动到位的护理服务是靠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后盾的,也是手术室护士专业素质的体现。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熟悉手术流程,使手术配合主动流畅,使手术安全顺利进展。
2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的保障
2.1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准备
手术室工作是持久战,要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能确保手术配合到位。有研究表明,参与手术配合人员的心理状况可影响手术进展和效果。在术前不能调整好心态,不可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许多护理事故是由不良的心理状态引发的,减少工作中的压力源,合理的心理调试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应急能力。
2.2手术物品的准备
手术前一日要把手术所需的常规器械准备好,并根据手术医生的喜好准备不同的器械。检查好仪器完好状态,补充欠缺物品,遇有高、新、尖的手术,全科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有助于手术配合主动性的提高。手术器械的准备一定要宁多勿缺,多而不滥,呼之有应,用时即来,为主动配合提供保障。
2.3术前做好与患者及主刀医生的沟通
术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与主刀医生沟通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的特殊要求,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应急能力
应急能力的强弱是判断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应急能力与手术配合主动性成正比。在工作中应及时调整思路,集中精力围绕手术进程运转,引发相应的配合行为,与手术医生的思维、操作相呼应。
4 医护人员相互沟通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定期组织交流沟通,有利于提高手术配合主动性。
公共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于美国,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公共”就意为要以公众自主意愿参与到公共艺术之中,并直接服务于大众,呈现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而交互是一个极宽广的概念,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在公共艺术的交互更多的是强调审美客体,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配合公共艺术的完成。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推广,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此,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创造之中,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新诉求。第一,与公众的交互中拓宽艺术展现的时间域。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无法实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在互动媒体艺术与人的交互中,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直观地进行时间的干预与重构,这种交互方式是全新且令人着迷的。第二,拓宽公共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上的可能性。空间的相互渗透、叠加、重构为公众的交互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第三,展示不可见信息。人们在众多感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但视觉的感知度是有限的,许多信息是人类的双眼无法感知的,新媒体空间艺术可以将众多不可见的信息转变为视觉信息,丰富公众的交互语言和形式。
二、公共艺术交互性“新类型”
在传统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曾经的交互性只是公众被动地接受,公众很少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互动性是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作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这种交互体验反映到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实体式互动
当代公共艺术已不仅停留在“架上”艺术层面了,而是真真切切地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互动。这源于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意给公众留于一定空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公众,让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发生交互。
(二)参与式互动
体验式互动特征不局限于公众可以对公共艺术进行实体触碰,这种参与式互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原有传统艺术手段达成;另一种则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利用影像、声响、空间动态等形式使公众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来实现的。
(三)创作式互动
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式互动带来的是创作权的转移和技能价值的转变,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四)虚拟式互动
虚拟式互动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互动操作,它主要是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它可以是人在视觉上或行为上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影像进行互动,如同在真实世界一样,这样的互动能使公众产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热情。
三、公共艺术交互性“新发展”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公共艺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公共艺术,反映着时代文化,而驻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将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发展。新媒体视阈下,公众的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审美和交互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与公共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将在硬件设施上为公共互动媒体艺术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第一,作品的耐受度更好。公共艺术大多处在室外,需要长时间抵抗自然条件的侵蚀,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不断革新,创作技术手段的更新,作品本身会更坚固耐用,也能够抵御与公众交互性的增强而导致的人为损坏的现象。第二,公共艺术造型上具有很大改善,更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别和形式,同时通过技术的载入,使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更加震撼。第三,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会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会使作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在与公众的交互中,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交互将更加简单且更加流畅和频繁,并且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互动时,能更加亲切自然,甚至通过交互达到内心的满足。第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更加密切而完善,跨界合作将更加频繁,在新媒体视阈下,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研究一定会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随着民主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对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施更加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性活动也将更加成熟、可行。同时,公众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艺术交互性越来越认同和接受,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公共互动性艺术将使公众广泛参与进来。
四、结语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活动;公众参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45-01
一、走向大众的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形成
“公共艺术”一词一般而言认为起源自约18世纪的美国,意思就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而且特别强调其公共性,是为了该空间而制作的。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不管是在道路上,或是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能看到艺术的影子,艺术品不仅呈现在美术馆等空间里面,现在在公共空间里也有非常多的艺术家作品。公共艺术与空间的结合,感觉艺术不再是冷冰冰、有距离的东西。政府针对公共艺术经费的补助,加上对艺术品的创作,让艺术与我们的心灵相结合。
(二)何为公众的公共艺术
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设置目的之一,公共艺术设置过程需要有民众参与。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面临的目标群体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创作既要反映出开放胸襟,迎接四方来客,又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质,贴近当地公众。城市公共艺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追求。公共艺术必须通过大众参与及社会释读而大众化,最后成为大众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唯有通过公众参与,才可能变成为大众共有。
二、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素
(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基本条件
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体现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因此,怎样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它一定是开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共艺术的创作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与公众合作互动的产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众的参与。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要从个人的风格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这些公众自觉、自愿参与的公共艺术作品,反映了广大公众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在公众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公众的意愿被充分尊重,公众个人的记忆与群体的记忆交叉、融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体现了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三、公共艺术中公众参与的方式
(一)公众参与之互动性分析
在当今的时代下,互动性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与传统公共艺术作品相比,互动公共艺术更注重公众对其作品的体验与互动。其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使互动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作品,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反映和效果。
(二)公众参与之观赏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于公共艺术的观赏性不仅停留在看看而已的层面上,如何才能使得群众放松身心,在紧张的生活之中找到喘息的感觉,又如何让公共艺术的设置有一种城市景观的意义,让其成为这个城市的特色乃至世界的特色。这就是对于观赏性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三)公众参与之纪念性分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这就是纪念性公共艺术最基本的条件,这种纪念性的公共艺术多以建筑为主,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物。这种建筑一般能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室外环境,营造出一种带有纪念性的氛围,给凭吊瞻仰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的纪念之情有所寄托和慰藉。对于这种艺术,纪念就是人们参与其中的最主要的方式。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馆等等。
四、结论
公共艺术设计与公共大众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投入、创作、评判和使用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归宿。那种“唯我独尊”式的、“闭门造车”式的、过于自我化的艺术创作思想是不适合公共艺术设计要求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还有距离,对中国的各个社会层面和中国公共艺术设计师而言,未来中国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公共艺术;大众;参与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相应提到,创造优美、和谐、绿色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从艺术和公共环境角度审视并考虑的"公共艺术"成为了人们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当步履匆匆的人群偶尔驻足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高耸突兀的现代建筑物中时,周围冰冷而毫无生机的环境也许会使人感到一丝的孤立和失落感。即使有电子技术来弥补人们的心理需求,但还是会使人不免感到艺术文化气息的大量流失,更重要的是缺少了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开放的、公众认同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并由大众自由参与的公共艺术创作却可以使环境中的文化含量丰富起来,改善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其具有的丰富的娱乐互动性大大增强了环境中人文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获得欢愉,体会环境带来的优美感、自然感和生命感。
所以,公共艺术作为放置于公共场所内的艺术作品,应具有与大众产生交流的特点,避免以完全孤立、与公众保持距离的观赏形式存在,而是要从大众对作品的参与及互动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创作出生活的艺术,身边的艺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之产生精神上的交流,真正做到将艺术融入生活。
而提到公共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坐落于美国芝加哥洛普区的千禧公园。这个由芝加哥政府发动,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历史上公众参与最多的公园可以说是一个超级的公共艺术项目。它分别由露天剧场、过街云桥、雕塑、互动媒体、生态环境景观等元素构成,以极具参与性的亲民互动的设计理念赢得了公众对千禧公园的热烈反响,每年吸引的游客超过40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重塑芝加哥先锋花园城市形象的设计热潮,而且拉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将这个中心废气地带变成了一个富有娱乐休闲功能的景观区域,是具有大众参与性的公共艺术的优秀代表和典范。
其中,出自英国艺术家安尼诗·卡普尔之手的雕塑作品"云门",被芝加哥人亲切称为"豆子"的巨大雕塑非常引人注目,成为了人们驻足聚集的艺术广场。它高33英尺,长66英尺,宽42英尺,重约110吨,通体全部由不锈钢无缝锻造出来,且经过了高度的镜面处理,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面超大无暇的哈哈镜。它将周围的建筑和天空全部倒映在了光滑晶亮的银色表面上,使人们与城市融为一体,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显现出不同的扭曲和光影效果,这使得单调的外表立刻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游客们喜欢从它下方的凹陷处穿过,到它的跟前触摸、拍照,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形态的反映,这充分地展现了公共艺术所具有的参与性的独特魅力,也可见艺术品并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供少数人欣赏的事物,而是可供大众参与的具有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表现上的通俗性的艺术种类。
千禧公园内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的喷泉与LED影像幕墙相结合的"皇冠喷泉"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者将1000个芝加哥市民的表情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把这些动态的面部表情的录像以每小时变换6张的频率投射到约15米高、6米宽的南北各1座的2座构筑体的屏幕上。与之相伴随的是涓涓流淌的水流和从人嘴中吐出的喷泉,小朋友们则会等待着电子脸孔嘟起大嘴触碰那凉爽水柱的一刻,消除身上的暑热,极具互动性和亲民参与性,是与互动媒体相结合亲民互动公共艺术优秀案例。
从千禧公园这个公共艺术项目可以看出艺术在逐步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大众的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关键之所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不仅仅为了完美展现艺术品的视觉效果,体现其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身处于高密度居住状况下的人们放松身心,拉近距离,营造出人性化的生活氛围,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公共艺术是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灵魂。当代公共的主体是市民大众,艺术已不再是历史传统形态下为某些特权服务的工具了,公共艺术在甩掉神秘外衣之后,已经成为了为市民大众创造自由舒适的公共空间、满足大多数人审美与情感需求的新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人的因素是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而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创造将是公共艺术作品进一步彰显魅力的必由之路。如何确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形象,使其亲近大众,使人与环境共融,则是创作的首要环节,不管是尺度问题还是形象问题,都应围绕着这一精神而展开。因此,在设计上应多加以对这个因素的考虑,摒弃单调乏味,缺少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毫无生机的点缀物,让艺术品与观众产生直接互动,并创作出更多极具亲和力、感染力以及丰富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作品。
关键词:公共空间;镶嵌艺术;关系
一、公共空间和镶嵌艺术的定义和类型
1、公共空间
又叫公众场所、公众地方、公共场所。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纵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譬如,城市街道、广场、草地、喷泉、建筑等人们不用缴费或购票进入,或进入者不会因背景受到歧视的空间。一般地说,公共空间主要用于聚会、市场和交通出行。
另外,从哲学、(城市)地理、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及社会研究等范畴来看,公共空间是关键性理论的某些标准。公共空间的定位似乎渐见迫切,因为资产涉及愈来愈多所谓“共享空间”。共享空间是公共空间最早的例子。其中,“公共空间”的私营购物中心,就是“私人空间”(私人场所)的例子。
公共空间的建设,体现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公共空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构化的权利空间和个人化的私密空间相区别;另一种是公开和共享,公开是对所有人开放,共享是无条件(免费,非预约)的开放①。但实际上是没有完全自由的公共空间的,因为有些公共空间场所虽然不需要支付钱款,但是有例如拒绝衣冠不整、流浪汉露宿、游客等附加条件。公共空间,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给人欣赏、参与和使用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的空间。镶嵌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存在于私人空间,更可以存在于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互动交流等。
2、镶嵌艺术
镶嵌艺术历史悠久,在艺术长河中镶嵌艺术有也有低谷,但是它的魅力从未被忽视过。马赛克(Mosaics)是彩色玻璃料器的音译名,因为大部分镶嵌画是由玻璃料器制作的,因此我们便习惯用“马赛克”代替镶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材料也可以用于镶嵌,比如贝壳或者天然石材等等.实际上,一切耐腐蚀的硬质材料被有机地排列组合并黏结固定后形成图案或绘画,这样的工艺都可以称之为镶嵌。例如,中国园林(公共空间)中用鹅卵石铺成的甬道,漆画艺术中的贴蛋壳工艺,还有在工艺品上用贝壳镶嵌的龙、虎图案等等。但是中国的镶嵌没有形成独立的平面工艺技术,而西方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镶嵌体系。
今天,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多优秀的或古老或现代的镶嵌作品可以欣赏、学习和研究,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镶嵌作品多是用玻璃料器、鹅卵石、大理石等这些不怕风吹雨淋的材料,具有持久耐用性;二是大量早期镶嵌工艺多是用于铺陈道路、地面等公共空间中,在后期的考古挖掘中,这些地面镶嵌作品因为地面建筑物的倒塌掩埋而得到很好的保护。镶嵌工艺的魅力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欣赏并且实际运用,出现在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
公共空间能为镶嵌艺术提供多种存在的空间可能,为镶嵌艺术家提供了参与方式和多种空间选择利用。反过来,镶嵌艺术可以更好的赋予公共空间艺术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为公众塑造更美好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二、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空间基础
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础。在公共场合中,能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纪念碑、演唱会等,才是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公共空间的性质能够为镶嵌艺术提供更广泛的关注和创作造型可能。例如,镶嵌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班牙最富盛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安东尼高迪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改变,使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镶嵌艺术从单一走向繁复,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绘画走向设计,从室内走向室外。高迪运用了多种材质和异形的料器进行镶嵌装饰,与传统的镶嵌手法有本质的区别。他别出心裁,创造性地运用了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碎陶瓷片、天然石材、贝壳、玻璃碎片等多种料器,料器的边缘也不再是规则性,有的是砸碎玻璃或瓷器时所产生的自然裂痕,呈不规则的几何形,并把质地、光感、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纹饰不同的陶瓷料器完美地组合成美丽的图案。
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特征的空间环境,为走向室外的安东尼高迪的镶嵌作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例如:其位于格尔公园入口处的巨型镶嵌雕塑作品――蜥蜴,通体都是由彩色碎瓷片按照它本身的形态特征进行有规律地镶嵌,色彩饱和,在镶嵌着白色碎瓷片的台阶的映衬下,格外引起公众的注目和喜爱。
随着中国政治民主、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的环境建设愈来愈多,大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萌生,公共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愈来愈多的被公众所关注。镶嵌艺术正好具备以上所有特点。公共空间也正好为镶嵌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
三、镶嵌艺术为公共空间增添多元艺术气息及文化内涵
公共空间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础,反过来,镶嵌艺术又为公共空间增添了多元的艺术气息及文化内涵。镶嵌艺术这种与市民公众互动性极佳的艺术种类不仅仅可以赋予公共空间多元的艺术气息,而且能够培养公众与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互动意识和提高文化艺术品位。镶嵌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首先体现在它的材质运用上,镶嵌艺术的材质运用广泛,大多数都是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比如碎玻璃、碎陶瓷、天然石材、贝壳、人造石材等等。其次体现在公众对镶嵌艺术可以共同参与并进行后期维护、互动。这就是镶嵌艺术为公共空间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创作镶嵌艺术的时候,设计师往往会与周遭的环境紧密的结合,使镶嵌艺术本身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对公共空间还产生一定的延展性。设计师通过对环境、建筑、园林等元素的统一考虑把握后,利用建筑空间、自然空间等造景元素来进行创作,使镶嵌艺术本身与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形成融合和相互美化,为公共空间增加更多的艺术内涵,不仅给公众以美的视觉感受,还给公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参与互动的可能。
例如,安东尼高迪在巴塞罗那修建的米拉公寓,建筑物上大量采用镶嵌工艺。碎陶片、碎玻璃拼贴在抽象的螺旋状的建筑物外,如同波涛汹涌的海面,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交相呼应。现如今,米拉公寓已不再仅仅是私人空间了,而是博物馆,它的镶嵌艺术和建筑更是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巴塞罗那,只为欣赏这奇异的建筑、让人称赞的镶嵌艺术和感受丰富的城市人文内涵。米拉公寓为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公共空间与镶嵌艺术,是在相互的作用中显示出艺术空间的美感。他们在形体、材质、色彩等各个因素中都相互交融。好的镶嵌艺术能为公共空间增色,公共空间也为镶嵌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存在空间。设计师只要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既充分展示公共空间的环境文化特征,又能够表现镶嵌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阐释艺术美学思想。以赋予公共空间更多的艺术文化色彩,承载公众的艺术梦想,让公众生活愈加美好。(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