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公共艺术

文化公共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公共艺术

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第1篇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第2篇

公共艺术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形式美的原则和功能。例如:1979年9月落成的,由张仃先生主持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工笔重彩壁画《哪吒闹海》和袁运甫先生创作的《泼水节》大型壁画群,标志着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创作人文精神新时代的到来,是公共艺术感应社会脉搏并影响时代进程的一次集中体现。艺术家在面对国家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变迁背景下,用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一个国家新文化时代的复苏,激活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体现了一批艺术工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的文化自觉意识。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创作逐渐展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与生活、与大众的关系也日渐紧密起来,公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2000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为“东方绿舟”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东方绿舟”公共艺术创作更注重环境、建筑与城市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从表现手段到制造工艺,都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体现了上海作为代表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领航”城市,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和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公共艺术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寻求开放,努力探索创新,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文化秩序。逐渐确立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自信,加强文化主体意识的进程。

2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建设

当今的公共艺术活动,应该建立一个体系。要以文化艺术的角度来叙述中国人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应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自由体现出对文化的自觉。始于2006年的上海“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目的在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公共艺术的现场,将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致力于开展都市公共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品位,打造城市区域特色文化。2006年“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活动选取的是城市发展的课题,集结中国两岸四地(内地、港、澳、台)当代文化界跨学科领域多股重要力量,共同撰写艺术与科学间有意味的对话。2007年以“诗意的停流”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活动则十分注重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材料的“永久性”和参与艺术家的“国际性”。2008年“现场张江”的主题为“悬浮特快”,不仅与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快城快客”相衔接,还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更体现出当地高科技园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和“人的城市化”双重的深切关怀。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张江、表现上海、宣传中国”和“服务社区、营建家园、塑造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促进社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作为中间人的城市管理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在社区、公众、艺术家之间进行组织、斡旋、调和。特别是公共机构更应为公众与艺术家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公共艺术就不称其为公共艺术,艺术也就发挥不了它对公众应有的作用。艺术与文化从来都是整个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从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之外。因此,现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信息时代,纯艺术与纯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即设计艺术化、艺术设计化,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首先,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在提升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功能和文化需求得到提高。

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当地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21-01

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当然有一个例外就是私人空间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公共空间,尽管是短暂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和公共空间当中,它们的属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间当中,我们便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

“公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可见,“公共”是对一种社会事实的判断。

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为标志,即所谓“百分比艺术”。此后,这一概念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并逐渐成为美术界的时尚话题。很难用比较简单的言词给公共艺术下定义,总体来说,公共艺术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

公共艺术通常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以艺术的形式或以艺术的名义存在的事物,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建筑、广告、招贴、影像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造型包括水景造型、灯光造型、动态的装置和造型、烟雾造型、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和装饰等。如果单从表现方式及材料的角度很难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总的说来,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纪念、权力象征及社会公益等领域。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凡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一切艺术品都可以算作是公共艺术了。显然,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所有艺术以及艺术样式都可以归入此类艺术当中。然而问题是,公共一词的涵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为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古代私人或皇家园林由于所属权的变化,今天很大一部分已经对公众开放,受众面的扩大使得园林艺术从专门伺服于私人家族和皇家转而具有了公共性质。这种在过去只属于一定阶层的艺术,在今天真正具有了广泛的公共性。由此可证,公共空间是可以改变的

当代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其公共性的体现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的深刻体验、考察乃至批判的基础之上,而非是一种简单的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表达和制度性妥协的公益性产物。因此,尽管我们身处在公共艺术的包围中,街头巷尾、室内户外,无不充斥着公共艺术,但是更多的只不过是在公共空间中作为公共装饰或点缀而已,它并具有公共意涵和当代价值。

公共艺术被置于公共空间或公共语境,它是一种基于公共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与社会民众和国家权力机构直接发生关联的。公共艺术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社会特征和政治属性,也决定了它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

三、公共艺术与文化的联系

公共艺术与当地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三个重要因素:鲜明的地域性、构思的独特性、艺术的惟一性。鲜明的地域性是指作品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与底蕴,深刻地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品成为该地域一种精神的力量象征与展示。比如说城市文化墙,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在我们国家,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文化墙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就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民族特色,挖掘他们不同与其它民族中的不同点。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用艺术的形式将当地文化融合到图形上。

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雕塑艺术;民间;文化传承

一 引言

公共雕塑艺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和认知,对待一种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方向。为了能够保持公共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如今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其在民间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以上问题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二 公共雕塑艺术目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公共雕塑艺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了发展和改变。从发展的实践中,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最新状态有以下的归纳:

第一、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公共雕塑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也开始突飞猛进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人们与市场和文化的接触更加贴近,从而促使了公共雕塑艺术的数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更加强烈。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雕塑艺术中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而标志性的公共雕塑则变得越发多了起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其接受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纪念性的公共雕塑的数量减少。

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筑数量剧增,从而造成了广场建筑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诸多的公园与广场之中,建立了大批的广场雕塑,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公共雕塑有了共识。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看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对于其教育意义以及政治寓意的理解开始减少,而更多的在乎的是生活化以及社会化的艺术印象。这样的印象转变是有利于艺术家们的艺术发展的,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三 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而言,相比城市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我国的改革开发进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在民间还依然保存着许多传统文化气息。而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生的转变是否正确。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应该如何看待已经遭受影响的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的传承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我国的民间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中华儿女。而民间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文化,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地。因为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发展到民间,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保存。

2 .公共雕塑艺术与民间传承文化的内在关系解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态势的变化中,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使得公共雕塑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然而,公共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也收到了影响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的一定评价与界定。然而,究竟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更多的融入来外文化,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墨守成规,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已经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公共雕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认知。而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正式由于人们对于以上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那么,民间文化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民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由于民间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步伐稍有迟滞,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全和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祖国文化。民间的文化更加纯净,而没有外来文化的混淆,从而更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雕塑艺术是否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去贴近民间文化呢?

第二,民间的文化传承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依然存在重大的影响意义。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潜在的艺术教材与思想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思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属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否开始被人们逐渐轻视?因此,公共雕塑艺术中传承我国民进文化,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传承的地域已经集中在了民间。对于艺术的认知,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艺术,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对人们的认知进行指导,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传承。

3.结语

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造成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有所改变。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地域,而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不管外来文化多么优越,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始终不可以丢弃。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中,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徽州古牌坊:公共雕塑艺术中的不朽纪念碑[J],新闻世界,2012(9)

[2]张雅慧,浅谈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美国拉什莫尔四总统像为例[J],魅力中国,2012(29)

[3]张波,景观雕塑的社会力量――感受世博会上的公共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文化公共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 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 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中国模式由原始社会的聚落空间而来,具有集中性和内敛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阶级间的矛盾突出,历代帝王在建设都城时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礼"与“法”结合的典范,在区位和组织功能上达到了“朝廷宫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的目的。建设街区是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区的网络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决定了临街面极为有限,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影响较小,渗透率低,商业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制约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正常发展。街道宽度的制定是以满足市民步行和牛车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再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修补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规划的弊端,很难形成有组织的、高效的空间。

(2)群众参与性不足

“院”是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单位,通过“院”的有机组织和展开形成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基本组织格局。这样的组织模式以“院”为单位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强调安全,表现出以“院”为中心的封闭性,而西方的建筑组织模式强调开放性与街道外界的交流性。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儒学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对礼制的强调、对封建统治的维护,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级明确、层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封闭、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公众对于公众活动的参与性。

三 未来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1.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越来越广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要使大家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可以从传统文化思想中去得到灵感。所以在公众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惬意,使内心得到平静。从目前我国发展趋势看,以传统文化来引导空间设计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学界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在逐年增多,并从理论探索逐渐转向实践转移。我们应该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展现出其稀有的魅力。

2.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大放异彩

文化可以展现出一个空间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中展现不出文化内涵,那么这种设计就是没有生命的。当前,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朝着西方现代设计的方向前进,在这种试图国际化的进程中,反而忽视和丢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其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都是源于我国传统的空间设计,在此基础上,日本的空间设计理念又研究学习并结合了西方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方法,两者相互补充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传统文化空间设计。通过以上反思,我国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更应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不同的空间设计手法,从多层面去表现出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和未来继续传承发扬,并展示在世界设计之林。

3.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中国传统的古典的空间设计思想与手段,在现代空间设计中是不能直接搬运和模仿的。这就需要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时,要结合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并加以传承,以新的表达方式来推进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征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风格。同时,在思想上不仅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化学习,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独特空间设计风格不断完善。

四 结论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汲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仍然十分漫长,需要设计者们不断积累学习。艺术设计就是一种领悟,既需要用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来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断的思考、思辨。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并在设计中给人们以启示。总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当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从未间断过。不久的将来,传统文化必将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辉.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慧.构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浅谈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里的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0(3):333.

[4]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12(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