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

[作者简介]张 维(1982―),女,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朱 青(1974―),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张 帆(1980―),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江西南昌 330013)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转变过程[1]。通过城市化进程,可以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由此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向城市迁移,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多,三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四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共同的现象: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城市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并逐渐形成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发展起来的城市群,用地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大量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和资源的利用体现出多样化形式;农村受到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文明程度和群众素质逐步提升;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快速向城市集聚,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转换;生产制造企业将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

任何区域的城市化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正在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世界正面临着自然资源的严重恶化和生活在城市环境中人们生活质量的加速下降这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化对威胁未来生存的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圈的变化也越来越影响到城市健康和社会状况[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现状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规划涉及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人口占全省的近50%,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到60%以上,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突破,秉承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环鄱阳湖城市群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经济的快速发展,意味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将会进入上升的城市化通道。

200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GDP为1380美元,按照钱纳里的发展模型看,其城市化应在65.8%以上,然而实际只有30.54%。即便到2007年城市化也不过31.9%。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后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对江西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如此多的市县步入快速城市化的通道,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空间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混乱,难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就必须认真考察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作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地域面积的扩张,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中,人口的迁移和地域的扩张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一般来看,影响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水、气、生物、土地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条件造成影响;二是对能源、资源等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造成影响。与此相对应,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二者之间可谓是相互耦合。可以预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会伴随这种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来看,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地域扩展,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都会大幅度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更多情况下,还会对生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于江西省来说,农业大省的身份在一定意义上也表彰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了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和九江、南昌等众多的风景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长远看来,必然会得不偿失,难以维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但是,与城市化相伴随的还有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之后的城市化能带来更多的环保投资,对前期的环境破坏进行挽救、做出补偿。同时,经济增长之后,还可以通过行政政策干预和清洁环保技术的推广,有选择地调控增长方式,放弃粗放式高排放的经济实体,对污染排放总量加以控制,以通过提高人为净化的能力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此外,经济发展后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必然会推高中心区域的房价地价,增加区域内企业经营的机会成本,致使原有的企业迁至郊外,空置出来的土地则转做他用。如果大批企业迁出市区,空置下来的土地将由工业用地转作商业用地或者居民住宅用地,而郊区的农业用地可能也随之变为工业用地,这将会加速城市内部土地功能置换,从而改变原有的土地使用格局。而大量移至郊外的企业,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进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的支持,自然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的光电生产、新能源生产、生物制药、铜冶炼、钢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能源基本都来源于自然环境。而且,即便取得了优良的成果,脱离适于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成果人类也难以享受。

如果区域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超出生态环境可以消化与承载的能力,区域生态环境就会出现恶化,城市化进程最终将被遏制。作为涵盖庐山、长江、鄱阳湖等名山名水名湖于一体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果城市化发展破坏了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得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降低,居民纷纷到外地寻求适宜生活的环境。这个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可将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挤出”中心城区,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经济增长也会随之丧失动力,最终造成城市的衰退,从而阻碍甚至逆转了城市化的进程。即便是生态环境破坏之后再来进行保护,可能也会占用发展经济的有限资金,使得经济增速下滑,从而放慢城市化的步伐。

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速度过快,难免破坏资金利用的最优经济原则,扰乱健康的投资市场。这必然会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使得优秀的企业和资本离开这一区域,进而减缓城市化,从而抑制城市发展。城市化的正常发展速度将因资金的缺乏而不能跟上,生态环境也将最终失去建设的依托,经济增长则无从谈起。

因此,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来说,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耦合作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城市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为了避免资源高消耗之后的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破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协调发展。

(一)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化而带来的城市人口增加也伴随着生活资料增加,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活噪声也将会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最终都会作用于城市中生活的个人。因此,应该从个人出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口众多的实情,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现状和环境被破坏后可能带来的各种恶劣后果,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奠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人文基础。

(二)规划合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从时间上来看,不能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短视的追求会耗尽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增长的能量,使得经济增长后续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单个企业可能难以把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政府应该对企业,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避免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从空间上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该区域或者江西省范围,应该从长江流域甚至全国范围来评估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规划者充分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考虑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出发,根据区域内各城市的自身特点和原有条件,统筹兼顾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合理规划区域城市化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城市群。在考虑经济增长的时候,不能超越脱离区域生态环境最大容量的限制,避免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出现。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水、空气、土地等资源的影响,结合各城市的规划要求,保障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防范破坏性生态灾难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消费产品的增加,即是消耗的增加。为了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须设法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将目前“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的资源使用形式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为主体的循环经济[3],以此减少资源的消耗。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平时的经济生活,实现产业的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积极发展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主的农业经济,大力推行集约化、精细化、环保化的工业生产[4],并依托区域力量辐射整个江西省范围,在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同时拉动全省经济发展。

(四)鼓励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它们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都是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除了在政府监管之下让企业减少排放外,为了保障经济增长,更关键是在后期加强对污染物的综合防治。而这种防治,要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环保监控体系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创造生态技术等等。为了将生态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就必须从政策支持、资金拨付、税费减免等方面鼓励各种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8,(2).

[2]王如松,周启星.城市生态调控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河流;滨水空间;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

1、前言

城市河流及其滨水空间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要素。城市河流的规划设计既要遵循生态环境及美学的原则,又要满足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同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结合。城市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对城市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因此,在滨河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对河流的生态环境给与更多的关注,在河流生态环境以及防洪工程建设中如何同时兼顾景观效益,并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相协调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遵从自然的滨水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形式要“师法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应用的材料应当对尽量选择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表达的思想可以体现设计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注,带有着教育与启示的功能。因此,遵从自然的河流的景观设计应该对原有河流自然要素合理的保护,适度的强化与巧妙的利用,应该对河流具有最少的人类干扰,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对生态环境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因此,根据城市河流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滨水景观结合生态的设计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2.1模仿自然的设计

各种自然过程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的形式与之对应,规划设计中应善于充分利用这种自然形式与机理,使得设计作品能够遵从这种自然过程与规律而实现自我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恢复各种自然形式和发挥各种自然功能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6]。景观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设计师对自然的理解以及融会贯通。因此,模仿自然的设计能够帮助自然恢复其自身功能。

(1)自然形态的恢复

近自然治理的生态工程措施打破了传统河道规划中的截弯取直、拓宽断面等理念,将河床、滩地纳入规划,于周围有足够用地的城市地段,应尽量恢复并保留原有河流自然形态以及周围的河漫滩地。

城市河流自然的形态不仅从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弯曲边界比平直边界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如可以减少水上流失。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了边缘生境的总量。

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可以作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的休闲游憩,便于游人散步、放风筝等游憩活动。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以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设施。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自然要素的强化

水声是形成感觉的因素之一,它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激发观者体味滨水环境的重要媒介,在滨水环境的设计中应恰当地运用水声,将人们引入预期的感知,借水声使滨水空间增添了意境色彩,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是塑造滨水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

水中的倒影同样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可以引起人的无限遐思。滨河建筑、景观绿化以及天空在河水的衬托下,形成倒影,使滨河景观变得更加优美生动。形成倒影应具有一定的条件。第一,水面与建筑高度相比要有足够的宽度而且建筑不能离岸线太远,岸线宽度小于2倍建筑高度:第二,水面比较平静;第三,具有一定的观赏点,观赏点至少在2倍建筑高度之外。

(3)生境多样性的设计

生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生境即为生物生存的环境。应该尽量保留自然状态交替出现的深潭和浅滩,从而形成交替出现的深水区和浅水区、温水区域和凉水区域的差异,以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尽可能不设挡水建筑物,确保干流和支流的连续性。创造近似自然形态的蜿蜒曲折的河溪,保证水道能够常年有水,河床对水位和水量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在不同的河段制造不同宽度的过流断面,从而使主河道和支流能够形成缓急不一的水流。河流的多样性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变化的自然景观,壮观的迭水,蜿蜒的溪流,平静如镜的河面等。

(4)缓冲带的设计

河岸边的缓冲带的设计最初来自水土保持学科,当前广泛的应用于河岸边的生态与景观建设中。景观生态学角度认为生态缓冲带如林地,草坪或者滨河的植被是河流重要的缓冲区,可以减少外界对河流营养物质的输送,有效过滤、吸收泥沙及化学污染、进而控制水土流失,降低河流的富营养化趋势。一般认为廊道宽度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为:12m是一个显著阀值,在3-12m之间,廊道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接近于零,而宽度大于12m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河流植被宽度在30m以上时,能起到有效的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60m的宽度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2.2环境友好型的设计

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密集的中心地段的河流,城市建设己经侵占了河流原有的滩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难以按照原始状态恢复建设,景观设计中,应该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尽量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自然材料应用

滨水广场、滨水道路以及小品的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天然物品来代替。如河滩上的石头和岩石,可保持原样,做附属设施使用。采用天然材料代替各种附属设施,更容易和以自然为基调的河流风光协调一致,并且由于天然物品本身的特征,更能展示城市的地方自然特色。对小型的环境设施来说,色彩和形态等的设计风格应该取得一致或近似,不能使人感到杂乱。而这些设施的材料,尽量能就地取材,用乡土材料,会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2)下凹式绿地

对于河道周边入渗系数较低的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的形式,一般情况,可以通过对一般绿地进行改造,使得下凹式绿地的地面标高,比周围的地面低于10CM左右,保证周围的硬化地表径流能够流入绿地。绿地上可种植菜皮和景观树种。绿地下层的天然土壤可改造为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材料,在绿地低洼从相互适当建设渗透管沟,入渗槽,入渗井等设施,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汇集的雨水透过渗透管沟进入碎石层,然后再进一步向四周土壤渗透。这种工艺简单,投资少,可以在实现景观效益同时实现收集并且初步净化雨水的作用。

(3)透水铺装

河流水系两侧的入流量、承担荷载较小的人行步道和滨河路面,可以采用在路基上铺设透水垫层、透水表层转的方法进行渗透铺装,以减少径流量。对于局部不能采用透水铺装的地面,可按照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周围的绿地或透水路面。对于车流量较大的滨河路面,可适当的降低路两侧的地面标高,在路两侧修建部分小型引水

沟渠,对路面上的雨水由中间向两侧分流,使地表径流流入距离最近的小凹式绿地。

2.3 生态启示性设计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如我们常讲的设计中的大小,颜色,比例以及细节,装饰等,这些信息对于人们判断周围的环境,以及形成自身的环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信息,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非语言”的交流,在景观设计中,即为人与自然的交流。因此,景观设计中对景观的塑造,可以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演变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长久的不容易为人类发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景观的设计以及艺术展览等形式,来向人们揭示这一漫长的微妙的演变的过程及曾经的痕迹,这种更多的带有某种教育意味的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从属地位,以及自身对河流的依赖关系,来唤起人们对河流的关注,拉近人类与河流的情感联系。

“生态启示性设计”有助于生态恢复或者带有某种象征及启迪作用,能够让人们认识并体验到生态系统的进程及其复杂性,重现帮助人们审视自身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

3、结语

城市河流及河流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融合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的复杂工程。从园林理水到水的生态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滨水的景观设计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科学的合理性.已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必然的发展道路。在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前提下,恢复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和谐的水景观,繁荣水文化,发展水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水系统是各个专业的人员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2003. 38- 40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Zhong Yuan Economic Zone is a new engine to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in this paper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factor analysis is used to evaluate comprehensively these cities'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Zhong Yuan Economic Zon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因子分析

Key words: Zhong Yuan Economic Zone;financial ecology;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0—03

0 引言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营造适合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降低金融风险并有力地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以其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它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其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1.1 中原经济区概述 中原经济区由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的二十九个城市构成,地处我国中部的核心,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更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与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一;其次它丰富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最后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②中原经济区存在丰富的资源。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黄河、漳河、汾河横穿整个区域,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③中原经济区拥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较成熟的工业体系。

1.2 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思路 金融生态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视角阐释了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法治等各个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的指标选择要满足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的原则。本文以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经济运行质量、金融发展的状况和基础制度的建设情况为四个大类,在其中寻找有代表性的12个小指标来全面衡量金融生态环境。

1.3 综合评价模型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具有属性多样、结构复杂的特性,需要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系统。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数个指标综合起来,构建一个多因素的综合模型用以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假设每个城市有m个评价指标,即X1,X2,…,Xm,公共因子为F1,F2,…,Fn(n

F■=a■X■+a■X■+…+a■X■F■=a■X■+a■X■+…+a■X■ ┆F■=a■X■+a■X■+…+a■X■

该模型假设的条件:①a■■+a■■+…+a■■=1(k=1,2,…n),其中akj(j=1,2,…,m)表示第k个单位指标的权数;②Fk和Fj互不相关,其中k≠j且k,j=1,2,…,n;③F1是X1,X2,…,Xm的线性组合中的方差最大项,其余因子方差值递减;④X1,X2,…,Xm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λk就是综合因子Fk的方差。

2 实证分析

2.1 建立分析指标体系 依照前述分析,选择如下12个指标构建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首先要将中原经济区内29个城市的12个评价指标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接着进一步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R,可分析其相关性。

2.2 主成分分析法 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得到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按照累计贡献率≥85%的一般原则,我们选取符合条件的前五个因子F1,F2,F3,F4,F5来代替全部12个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095,如表2所示。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思想文化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发展良好,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讨论如何促进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1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理论分析

1.1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1966年首次提出的,1988年成立的国际生态学会(ISEE)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探索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规律的一门学科进入科学范畴。生态经济是站在经济学立场上,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其内容包括能量传递、物质交换、价值增加和信息沟通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愈加突出,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并统一于现代化建设,成为学术界的崭新课题。

1.2思想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经济增长点

思想文化产业既与思想文化相联系,又与经济相结合,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产业日益重要,思想文化已成为国际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不到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产业概念,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1947年)首次提出的(Culture Industry)。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思想文化产业思想文化产品就是生产、再生产、分配、储存思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这一活动在工业标准下进行。我国提出思想文化产业一词是在国家《思想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2004年)中确定的,其中对思想文化产业做了详细阐述。思想文化产业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思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以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内容。

1.3协同理论

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了协同理论,依据这一方法,规模化、差异化的子系统在开放环境下,相互之间以复杂的方式交互活动,从而产生新的复合系统,由于各个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使得整个开放系统有杂乱无章变得整齐有序,也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关系,两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用增大,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我们应借鉴以上理论,统筹协调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两个正外部性系统结合产生的放大效应。

2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国际环境的适应性不强。参与国际市场后,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相关监管没有同步到位。在专心工作对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进行监督等,其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仅停留在表面。当前国内公司之间、业务之间现行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完善的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业务货币供给、转移渠道的可控制监管,根据政府政策、市场调节的反映速度慢。经济发展快速时,对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滥投资,也客观给建设中的洗钱创造了温床。

(2)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逐步放开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对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建设中,所得投资汇算清缴的理解偏差,对自身经营的理解情况,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各种风险。企业绞尽脑汁多方吸取投资者资金,但往往通过不记或少记利润、多计虚报成本等“对策”,以逃避利润分红。这些方式及时在一定的时期中,能够让企业减少分红、多多吸金,降低企业的经济负担,然而从长远看,是无法真正的让企业有效建设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反而伤害了我国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声誉。

(3)人才的匮乏与制约因素。如今,互联网教育的加速发发展,许多部门的待遇有了保障,例如现在有的大学生宁愿到北上广做简单工作,也不愿进“生态气度”。加上许多思想文化产业于生态经济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地形复杂、工作相对艰苦,在引进人才方面,就没有竞争力。加之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引进的程序较以前复杂了很多,按事业单位进人的程序引进人才,各方限制因素较多,例如空编数的核定等处于严格监管,对教育部门又作出了清晰的限制,而教育机构在进人和待遇方面都缺乏自,以及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收益见效慢,客观造成了人才缺乏。

3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注意之处

(1)与自身经济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此,我们从谈两点:第一,投资者价值纳入生态经济之上,思想文化产业纳入经济价值当中,综合“经济生态思想文化”价值,使其统一体协同进步;第二,是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中,使投资者对建设项目目标综合思考,遵照循着资源投入产出最优的模式,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产出。

(2)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经济风险评估机制。本世纪以来,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建设被人们关注,并最终在各地遍地开花,但许多属于盲目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具体投资中,投资者要依据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市场的运行情况、业务、行业等相关信息做好风险等级和程度等级评估。对于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信息应该从全方位考虑,规避投资的主观盲目性。

(3)多方引进优秀人才。目前许多生态经济于思想文化产业地区的工作较为辛苦、待遇比较欠缺是现实,拥有良好技能并具有相当研究开发能力的毕业生还不满足新疆许多地区的现状,更别提认真从事工作,再者拥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人心思动。因此,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待遇问题以留住人才值得探讨。首先,从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说,要积极与各大专业院校联络招收人才;其次,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要提高相应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完备基础管理设施,尽量做到设备齐全,保证设备的高效利用。

4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析

4.1多种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奠定生态思想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形态取决于特定经济基础,伴随着这一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为工业思想文化转变到生态思想文化奠定经济基础。顺应时代要求,生态经济要走循环化、低碳化之路。要依据各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本地优势产业,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制定本地生态经济规划,发挥其指导扶持作用,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能源集约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推动产业经济循环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如新能源设备制造业等);推广生态循环型农业,积极研究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制定农业产业化标准,引导节能与环保产业发展。通过以上途径,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奠定生态思想文化基础。

4.2发展生态思想文化产业,构建生态思想文化发展的产业载体

随着生态思想文化的发展,生态思想文化逐渐形成一项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正逐步引导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因此,各地应大力发展生态思想文化产业,以此促进生态思想文化建设和发展。一要立足各地地域思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地域生态思想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挖掘地域思想文化中的特色元素、生态元素,把各地区域特色思想文化多样化地融入各项基础设施设计中,融入餐饮、商贸、会议等项目中,打造标签化的地区生态思想文化产业;二要建立标志性生态思想文化产业群、节约型优势生态思想文化产业群、旅游服务型生态思想文化产业群等三大生态思想文化产业群。加快生态思想文化旅游业、休闲业、广告生态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推动生态经济,打造更多有机品牌,并努力提高有机产品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挖掘各地生态环境优势,利用体现各地地理、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文明的思想文化产品,也要努力发展娱乐、演出、展览等精神思想文化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态思想文化软件、通讯、计算机等信息思想文化产业。

4.3创新生态思想文化品牌,培育生态思想文化特色

创新是思想文化的关键,是推动思想文化发展的力量,要创新生态思想文化的品牌,创新生态思想文化,应该选择合适的载体。一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创建时代华、特色化的生态思想文化名城,发挥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优势和特色。在加快推进生态化进程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要打造好生态思想文化名城效应。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学习并推广,以取得更大的生态效应;二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打造农村生态思想文化发展品牌。“恭城模式”、“大新模式”等在生态家园建设方面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三要实施生态思想文化精品战略。创新生态思想文化品牌数量固然重要,品位和质量更加重要,实施精品战略尤为重要。为此,要保障生态思想文化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态特色、水平较高的生态思想文化产品。在思想文化特色中,要避免一味求新求洋,要注意挖掘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

鉴于此,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思想文化与民生发展的基础,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资金保持较快增长。未来,要综合各种方法来打造我国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建设的助力,初步出现国内一批先进的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单位。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股的大潮中,只有充分利用好多方面助力,处理好各种管理情况,才能保障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合力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建设具有长久性,不是一蹴而就。真正让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场为我国经济、民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正.生态经济的发展新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谈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J].上海科技教育,1999(1).

[3] 刘保正.从地域角度谈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3(1).

[4] 李江.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规划[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文第5篇

黔江区处在渝东南地区,风景秀丽优美,该地区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所以该该地区的民族风情浓厚,多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也是非常吸引人的。黔江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光照不是特别充足,总光照时间只有两个月之久,气候温度冷暖分布有序,季节性强,全面雨水是充足的,但是降水量根据季节不同而发生了不均衡的分布。黔江区的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并且水体蕴含能量极大,还有相当一部分水体蕴含能量亟待开发,黔江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并且其矿藏也是相当丰富的,并且矿藏的品种也是相当丰富的,黔江地区的汞储量是全国之最;该地区的植被丰富,有药用价值的植被多达一千多种,并且还有很多国家重点保护的植被,烟草和茶叶的产量也非常大。

2黔江区的生态优势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发展。对于黔江区自身有着非常大的生态自然优势,根据上文的描写,我们也有所掌握,仅仅是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这是黔江区本身的优势,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把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优势,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行细致的阐述。

2.1借助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

黔江开发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的生态也有自身优势,再加上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也是非常浓厚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优化旅游业,大力发展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业,当地的政府应该对于本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格外重视,促进地区经济的不断提升,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另外,为了加强地区的旅游产业影响力,黔江区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旅游业的发展,积极的创建属于黔江区的旅游品牌,借助品牌效应,不断发展地区的旅游业,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民族优势,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大量吸引外地游客,一方面拉动了黔江区的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可谓是一举两得。对于地区的旅游品牌,政府要进行大力宣传,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知名度,可以借助网络、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播手段对其进行传播,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重视自然环境,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爱护自然、爱护野生动物。另外,为了促进地区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注意优秀人才的引入,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思想满足现代人的爱好,想起所想,最大限度的挖掘本地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好旅游服务业。

2.2借助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黔江区要充分借助自身的生态优势,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要想保障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注意发展绿色农业,只有这样才是农业生命力持续旺盛的根本保障,黔江地区的生态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该地区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另外,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地区实际,促进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农民是发展农业的根本保障,所以黔江区的政府要及时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还能够促进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从外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人才,定期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发展绿色农业的思想和技术,还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农民合作机构,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机构,逐渐渗透到当地的农贸市场、各个大中小超市、外出运输的农产品的检验,并且要求流程有序,检验规范,真正保证绿色农产品的“绿色”,促进绿色农业的有序发展。

2.3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

想要保障一个地区的长足发展,仅仅依靠农业是不可以的,必须根结合地区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地区发展的工业。对于黔江区的工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地区的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最大限度的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重视地区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并大力引进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济效益高、所得税高的工业类型,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内需选择适当的生态工业,刺激消费。对于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环境发展的企业政府必须予以整治,必要的时候可以关停,必须从源头治理污染的问题,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一方面利用了当地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工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黔江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掘发展潜力,不断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引导,制定良好的有利发展的政策,保证黔江区的生态优势能够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作者:向玉兰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