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传染病学是在系统学习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前提下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学好该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疫病所采取的措施,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被动授课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另外,不仅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而且典型的临床病例也不常见,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直接接触相应病例,缺乏实践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威胁养殖业生产最严重的动物疫病种类日益增多,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动物传染病的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不能固守陈规,需要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为我国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动物传染病教学遇到的难题
1.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染病的种类愈来愈多,同时旧的传染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全国多地爆发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变异造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另外,随着动物疫病谱的变化,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单一感染为主,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给诊治和防制带来了困难,动物传染病感染人的疫情也不断发生,公共危害严重。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要想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就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疫病防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疫病种类越来越多,加之临床症状日益复杂难辨,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很难确诊,不能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措施。一些之前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对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表现多重耐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虽然市场上的疫苗众多,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堪忧,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给防疫带来难题。这些问题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无疑增大了难度。
3.教学课时及病例有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压缩的教学课时相悖,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来覆盖所有重点是亟须解决的难题。另外,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有季节性和时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典型病例,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临床病例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学生对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4.实践环节薄弱。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很注重实践性,一般是通过安排一些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数和实验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在实践中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校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相对滞后。
二、教?W改革的思考
疫病形势变化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共同呼吁,迫切的需要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要切实的把落脚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难题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1.调整课程内容安排。(1)保证重点传染病的教学。集中讲授一些危害大的重点传染病,如OIE规定的法定通报传染病和我国一类、二类的传染病,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同时熟悉疾病特点。对部分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遇到疑惑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由于许多传染病的病症相似,难以辨别,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适当列举鉴别诊断的病例,并注意新的信息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为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经常接诊病例等,了解动物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措施,并将这些信息以穿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一般传染病以鉴别诊断为主。对于一些养殖过程中常见但危害较轻的传染病,不必逐一讲述,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类症鉴别的形式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诊断的要点并加以区分,力求做到要点突出,详略得当。(3)增加新发传染病教学。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但也与其他常见传染病有着相似性,认识和讲解新发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4)强调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人畜共患病作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增加病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接触所讲述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不常见的疾病,因而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临床病例素材,可以对典型的症状或病变进行拍照、录像,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如遇到送检病例,还可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病例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踊跃提出疑惑并探讨。
3.提高学生的自身防护意识。动物传染病中有许多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之前也发生过一些由于未做好自身防护而导致感染的惨痛教训。因此,学生不论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走入临床前都要遵循自身防护标准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护水平,使他们将来能够有效从容的面对疫病防控,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定向培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
我校是浙江省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的首批三所招生高校之一。为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人才岗位需求,学校在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项教学改革和实践,传染病教学的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医学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传染病的疾病谱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些经典的传染病被消灭或明显减少,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并发生大流行,如近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学传统的课程安排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对滞后。
2.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常常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相匹配的病例,使临床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重书本、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4.缺乏专业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国家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教材中缺少针对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尤其缺少家庭消毒隔离、预防接种技术、社区健康宣教等农村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传染病处置的重大需求,我们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结果,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优化传染病学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经典传染病中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很低的传染病则作为自学内容或者在鉴别诊断中简单介绍,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补教材中所缺少的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农村社区传染病的“防”和“治”。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为农村社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常见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采用PBL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主要用在疾病的诊断中,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法则通过模拟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岗位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对在实习、见习中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较难见到的传染病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教学实习中“无病可教”的尴尬。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助理职业医师等资格考试的要求完善传染病学试题库建设,在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上进行改进,减少记忆题,增加思考题和分析题,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岗位工作能力,能较早地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为适应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沈清,高榕,等.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 为新医改提供基层人才保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8-20.
1 重视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传染病充分理解,并根据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传染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相应传染病护理学知识,如对人民大众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应详细讲解;而对于经典传染病但现在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可适当少讲或让学生自学。
1.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其它致病微生物。作为传染病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染病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介绍我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得常见疾病,及让学生掌握按相关法律法规各项传染病报卡时间,特别是甲型和乙型传染病的上报时间。
1.2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成和繁殖,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型和病期的患者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非典型患者不易被发现,若得不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典型患者的症状明显而促进病原体的排出与扩散,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如果得到及时隔离与治疗,一般不会引发疾病的传播[3]。病原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其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多少和携带时间的长短,更取决于其个人的职业因素和个人卫生习惯。
1.3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土壤、虫媒、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侵入下一个易感者机体。
1.4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2 传染科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紫外灯射线:传染科的病房经常都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长期接触275-400nm波长射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甚至导致皮肤癌,同时还会使眼睛及肺受到刺激。
2.2 锐器伤:是传染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因传染科病房长期收治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发生刺伤,而感染上相应的疾病。
2.3 空气传播:病区环境空气中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含量密度较大,如结核病患者的飞沫及痰液、甲肝和菌痢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可以形成气溶胶扩散到室内空气周末那个,甚至整个病区,护理人员在病区走动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
3 传染科安全护理规范
3.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克服恐惧心理:重视岗前培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发传染病的防护,掌握自身防护知识。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3.2 严格操作: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汇报。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特别是使用过的和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品及时报告和登记的制度。
4 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每一章节的理论课学习完毕后,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临床中见习,熟悉病房环境,了解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以“症状为主线、患者为中心、护理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缺乏临床见习条件者,可在课堂上学生们互扮患者、医生、护士及家属等角色,模拟诊疗过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安全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5 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对于临床中传染病的治疗,要坚持预防为主,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早,对于接触者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护理学时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又具有其独特的专科护理特色,既要传染科医疗救护工作,又要从事隔离与预防工作,并且护理人员自身却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因此,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合护理评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重视对患者及相关人群展开心理护理,从各个层面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通过中专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系统化学习后,能掌握传染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承担传染科的日常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春.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2):53.
【关键词】传染病;漏报;原因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44-02
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掌握的重要渠道就是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只有及时、有效、准确地报告疫情,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争取消灭传染病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展[1]。而传染病报告作为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准确及时地报告传染病发生情况,既能使得政府决策部门全面掌握本地的疫情,及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蔓延,又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和法律意识,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做好疫情的报告工作,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漏报,确保报卡的质量,我科对住院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每日及每月自查,查询门诊与住院患者的传染病漏报情况。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通过统计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自查资料,其包括门诊日志及就诊信息、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本、每月传染病自查小结以及疫情网络直报的传染病导出表。
1.2 方法
疫情报告的相关管理人员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形成书面自查小结,对照疫情报告员的登记及网络直报的传染病与查出传染病的资料和疫情直导网络的导出表,若传染病登记本上没有记录及网络直报系统查不到的,就定为漏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6.1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
2 结果
2.1 2010年与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情况
3年共查出应报的传染病有11811例,其中漏报的有25例,漏报率是 0.21 % 。而2010年传染病3412例,漏报15例,漏报率0.44%,2011年应报的传染病有4557例,漏报7例,漏报率是0.15%,2012年应报的传染病有3842例,漏报3例,漏报率是0.08%,从统计结果上分析漏报现象逐年降低,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住院部应报的传染病有4922例,漏报5例,漏报率是0.10% ,门诊就诊病人应报的传染病有 6889例,漏报20例,漏报率是0.29% ,住院部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2.2门诊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全部的门诊科室所有就诊患者进行统计,整个外科系统应报1099例,漏报11例,其漏报率1%,内科系统应报5790例,漏报9例,其漏报率0.16%,外科系统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其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的意义,p
2.3住院部的漏报情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涉及全部的临床科室,外科应报的传染病有1571例,漏报4例,漏报率是0.25%,内科应报的传染病有3351例,漏报1例,漏报率是0.03%,外科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门诊的传染病漏报病种较多,住院部传染病漏报的病种涉及7种,尖锐湿疣和肺结核两种传染病各自应报的构成比都比漏报构成比小很多,但在总漏报的病例中两者占取的比例却超过70%,说明2010-2012年我院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高主要的原因是医疗人员少门诊量大,远远超出医疗人员工作量及医疗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传染病报卡指征掌握欠缺。
3 讨论
3.1 传染病漏报的特点[2]
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2012年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2010年及2011年。其二,住院部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低于门诊。其三,外科传染病的漏报率明显高于内科。其四,重点检测传染病的漏报率比较低。
3.1 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我院传染病漏报的特点,究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个别医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有些医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烈,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报告的重要性以及传染病报告法律意识,单纯觉得预防传染病只是防疫部门的事情,而医院只是以医疗和护理为主,认为填报疫情卡大大增加自己负担,因此不及时填写或者不填写。对于传染病报告,有些医师很被动,依赖心理比较大,觉得有专职人员收卡与督察,就一拖再拖,进而导致发生传染病疫情的迟报与漏报。第二,学习传染病的防范知识的力度不够。有些医师不注重学习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法,对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有的医师甚至记不熟39种法定的传染病,不清楚报告的时限,觉得有些常见的传染病报不报无所谓。甚至有的医师把疫情卡放在病例中,导致不能及时上报疫情卡。第三,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相关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医师不知道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是首诊医师负责制,虽然医院成立的有专门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以前对传染病上报的重视程度不够,病人较多,传染病专职管理人员少,必须到科室查其漏报情况,因此督查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虽然管理上对积极上报疫情卡的意识有奖励,但是针对迟报和漏报的情况,处罚较轻,使得有些医师存有侥幸心理。第四,临床医师的流动性和工作压力比较大。由于医院急诊和门诊患者就诊的高峰期比较集中,造成接诊患者时间比较短,加之工作忙乱,因此大大增加急诊和门诊漏报可能性。同时医院实习、进修和轮转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极易导致培训的遗漏。尤其是有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在初诊时没有明确地诊断,等到各种检查结果都出来后已经发展成为传染病了,因疫情报告工作不注重完整性和连续性,极易导致疫情的迟报和漏报[3]。
第五,患者自身认识不足,患者对预防保健不重视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欠缺,对主动体检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有些患者对传染病存在畏惧、害怕、羞于言表。六,督查力度不够。我院公卫科成立时间较短,有些工作方面未完全理顺,传染病发病病种逐渐增多,传染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感染病报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人员配置未完全到位,导致督查力度不够。
3.2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
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有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领导要加强疫情报告的重视,健全完善传染病防范小组。第二,我院于2012年底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健全了各项传染病防治制度等,临床科室每科指派了一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主要督促本科室的传染病及时准确上报,并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监督员职责。做好传染病的管理报告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4]。第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法制意识。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情报告的有关知识,进而提高我院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及报告意识。同时结合各科的特点,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包括医、技、护人员,对新入院职工做好传染病知识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随时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第四,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做好管理及监查工作。要完善疫情的管理、报告、自查以及奖惩等各项制度,经过标准、考核和奖惩三方面的管理,确保疫情报告能够有据可循。另外还要加大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量化管理。第五,定期开展传染病知识普及宣传工作,拓宽传染病普查渠道,加大传染病普查力度,提高全民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及早消除传染病。六,加强指导,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疫情管理中,信息反馈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互通情报,而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疫情管理的专职人员严把卡片质量关,每月对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门诊病历使用CIS门诊临床信息系统查阅,住院病人使用力融电子病历系统查出入院登记(重点查出院诊断)以及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结果登记进行查阅,根据疫情报告的管理规范,自查传染病的漏报情况,及时查找和总结漏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加强和各科室主任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尤其是感染管理科室的有关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工作到位,从而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蔓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云艳,姚林燕.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15-516.
[2] 舒明蓉,王星月,张卫东,等.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07,7(9):915-917.
关键词:鸡;传染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6-70
临床上,鸡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严重危害养殖户经济利益。抓好传染病预防与治疗工作,是促进养鸡行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 鸡常见传染病类型与治疗
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可感染禽类神经系统、肠道、呼吸道系统,其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危害巨大。防治:结合农业部规定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定单位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及时送检、上报。若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强制扑杀、严格封锁疫区。
2. 鸡新城疫
该疾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也称为“亚洲鸡瘟”,主要通过带病毒死鸡传播,多发于春秋两季,可发生于任何品种的鸡。防治:①做好鸡群预防接种工作。②一旦发生鸡新城疫,需要及时隔离鸡群,并进行彻底消毒。③深埋或焚烧病死鸡垫草、粪便以及尸体。
3. 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疾病多发于雏鸡身上,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致,一般分为肾型与呼吸型两种。防治:目前来说,还没有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效药物。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使用优质鸡饲料,全面提高雏鸡抵抗能力。②严格执行检疫、消毒、隔离等卫生制度。③按时接种疫苗,选择肾型、呼吸型的疫苗,通过饮水、点眼、滴鼻等方式进行免疫。
4.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幼龄鸡身上,传染性高、死亡率高。该疾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媒介扩散,进而入侵鸡消化道与呼吸道。防治措施:①对14-28日龄的幼龄鸡进行法氏囊苗免疫接种。②加强鸡群饲养环境管理,加强卫生免疫管理。③一旦鸡群发生该传染病,需要及时进行高免卵黄注射,以预防疾病继发感染。
5. 大肠杆菌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鸡舍消毒不到位、环境卫生差、日常饲养不善,是导致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因素。防治措施:①加强鸡舍养殖管理,改善鸡舍环境卫生,并严格做好消毒工作。②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先进行药敏试验,结合实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现阶段,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的药物有头孢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以及氟苯尼考类药物等。
6.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由鸡白痢杆菌所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鸡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排泄物传播,还可经由鸡蛋垂直传播。防治措施:①做好种鸡沙门氏菌综合防治。②使用恩诺沙星、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预防性给药。
二、 鸡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1. 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
加强门卫制度,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与隔离制度,预防病原体传播。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结合鸡舍条件,定期清扫、消毒、清粪,加强鸡舍通风工作,精心管理鸡群,加强饲养,做好防暑、防寒等工作。严格把好“进鸡关”,若从外地引进鸡苗或种蛋,需要实地考察鸡场疫情、马立克氏病免疫以及母源抗体情况,不能在卫生环境差、疫情复杂的鸡场引入鸡苗、种蛋。
2.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第一,购买合格单位生产的优质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接种,不能使用失效、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第二,选择合理免疫时机。雏鸡出壳后必须尽快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对于新城疫、法氏囊病等传染病,如果母源抗体比较高,首次免疫过早会影响免疫效果;若对雏鸡同时进行几种疫苗免疫,会造成部分疫苗免疫效果失败;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两次免疫时间不能间隔过长,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第三,选择科学的免疫方式。若采用饮水免疫方式,则不能使用酸碱度过高的水或含氯自来水;疫苗不能在饮水器中存放过长时间,否则会影响疫苗效力;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的冻干疫苗,不能在常温环境中放置超过6小时;使用佐剂灭苗之前应充分摇匀;疫苗注射剂量必须精准;若选择点眼、滴鼻等方式接种,速度不能过快、滴量不能过大,且保证疫苗进入眼睛、鼻腔内。
3.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用于预防原虫病、细菌病的发生与蔓延,可通过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呋喃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以及抗菌类增效剂,治疗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细菌病以及原虫病。第一,正确选择药物。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该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针对性的选择治疗药物。可通过药敏试验方式选择治疗药物,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治疗成本低。若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相似,可选择副作用小、毒性小的药物;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应选择人畜无害、对设备腐蚀小、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若药物安全性、防疫效果相似,应选择货源广、便于保存、便于使用的药物。第二,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浓度用药,特别注意喹乙醇、磺胺类药物,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剂量用药。一般来说,同一鸡群不能混用两种药效相似的药物,更不能同时使用互有抗体作用的药物。第三,应选择科学的投药方式,保证稀释后的药物定时、定量的应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4. 做好疫情扑灭
鸡群一旦发生传染病,必须及时发现、及早诊断,针对性采取解决措施,以预防疾病蔓延。饲养人员必须严密观察鸡群状况,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应立即上报。若确诊为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必须隔离鸡群,对鸡舍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并给予药物早期治疗。若传染性疾病非常严重,必须对病鸡进行扑杀、对死鸡尸体进行无害处理,做好疫情扑灭工作,预防疫病蔓延。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禽养殖行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相应的疾病防治难度也有所增大。新形势下,必须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科学进行药物防治并做好疫情扑灭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对鸡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黄中利,王霜,林树乾等.中药防治鸡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体会[J].家禽科学, 2012,(12):33-35
[2]周守娟.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