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比如,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通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化学用语。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 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
观察或实验的活动;(2)让学生独立的完成观察
与实验;(3)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的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阅读方法。(2)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转贴于
3.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做到:(1)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2)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3)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其他化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4)掌握所学化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作出正确的推断。
三、交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方法来训练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分析研究和处理并得出规律性结论。
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要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该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推进素质教育是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科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带头投入科研,要做到重点攻关广泛发动相结合。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科学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既然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那么毫无疑问地需要一支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现实条件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班级,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主环节在课堂,而班级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的直接施教者归根结底是教师。学生良好素质教育的形成,首先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来引导和示范。
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和谐统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树立奉献于教育、敬业爱岗、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途径,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倡导以爱和责任为核心的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另一面是终身学习,而且未来教育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合格的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未来的师生关系并非单向传输而是双向交流关系,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能面对学生各种方式、问题的对等交流。所以每个教师都有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的义务,即在知识结构上必须有整体性的迁移和结构性的转变,即质的飞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可以派教师离岗进修,在师训部门和师范院校指导下在岗进修,可以在校内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等。但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在教育科研或教研部门指导下,教师积极参与有实际针对性的教育调查、专题研究、课题实验等。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用先进的教育和理念,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加大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合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创造一个合理评价、公平竞争,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根本出发,自觉在教学工作中推行素质教育。
一、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由声、光、热、力、电五大系统构成,注重这些知识的基础性和趣味性。一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素质。二是通过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正确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对事物所应采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智力结构
智力结构是科学素质结构的主体。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要求主要包含三大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实验前的设计,到实验实施中的观察和操作,再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都是实验能力的表现,它包括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处理数据能力。
3.非智力因素结构
非智力因素结构主要包括情感因素质和思想素质两大方面。作为科学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思想、兴趣等方面的教育。
物理教师必须做到寓教于教学之中,结合学生实际,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成绩”为目的,而以“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为己任。
2.全面性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初中物理的教学,要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同步和谐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条件下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是差异教育。
初中物理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日常经验、智力水平、学科基础知识的差异,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能够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
4.主动性原则
学生对物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急于探求知识,渴望揭开奥秘。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三、实施初中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版本多采用“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论证――应用实践”等环节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这样就要求物理教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1.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物理教学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大胆假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授物态变化一章时,可以设置常见的日常问题激趣设疑,如:夏天洗澡从水里上来感觉比水里冷,江湖艺人能够油锅中取铜钱,雨雪冰雹雾露霜汽的形成......通过这些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
2.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探求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在观察和实验中,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1)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教授熔化和凝固时,通过演示实验,然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现象,讨论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异同,归纳概括得出本课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积极探索的良好的科学品质。
(2)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要能够准确提出探究问题,并大胆猜想假设,自行设计和操作实验并最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当然探究实验的探索过程是一个质疑解疑过程,会有许多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讨论,尊重客观事实且辨明差别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课后实验,强化观察实验能力
课后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个课外补充,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过程的巩固与强化,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课后实验是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观察来解决难于理解的现象或规律,如不同燃料热值的比较、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认识、电动机的原理等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后的自主实验来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和全面的科学素质。
3.分析论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习就是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每次的物理学习都要在思考讨论中完成。因此物理学习就是全面思维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各项思维的集中训练。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演绎推理与类比推理、归纳概括的方法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素质
学以致用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标,初中物理的学习就是要应用所学解决日常最简单的问题,为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1)通过物理学科发展历史及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科技的发明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解决身边日常问题,解释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环节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直接进入主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才能够把握知识要点,在施教过程中达到师生协调配合的目的。课前准备不但要求老师要收集关于授课知识相关的大量信息资料,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方面出发,完成课前准备的相关作业。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的课前准备中,老师要选编合适的教学案例,要求案例必须从现实角度出发,贴近现实生活。要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甄选出符合学生心理和教学现状的有用材料,将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案例。在确定教案上,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但切忌死搬硬套、照本宣科。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学模式的程序化,缺乏新鲜感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制作教案上要以新悦人、以奇取胜。学生在课前准备中要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知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查阅介绍蜗牛生存环境的书籍,确定标本采集的范围和目标,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标本采集,妥善做好标本的收集、存储。在采集存储的同时认真思考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存规律,做好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将采集存储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加入自己的心理思考。这样师生的课前准备由平面式课堂理论教育转化为立体式自然实践教育,契合青少年好动的天性,使学生在主动的现实操作中完成了课时教育主题的接触和了解过程,为进一步进行主题知识的研究和主要知识点的把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学习提示为教学主题明确方向。
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大多数是表象的,教师做好学习课程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非常重要,在具备了完整蜗牛标本的条件下,具体怎样去观察,主要观察蜗牛哪些重点活动,能从观察中发现什么,这些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出细致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环节,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课程的进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大而不当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过于简单的问题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又起不到启发效果。所以教师的提示问题尽量做到问题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衔接性和连贯性,能够做到层层深入,抓住施教知识主线有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教学方向逐步深入递进。比如提出蜗牛是怎样前进的?蜗牛如何觅食和感知外部环境?在教师提出问题提示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思考,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认真观察并具体描述蜗牛的各项外部特征。边观察边讨论蜗牛的活动、感觉、觅食、呼吸等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逐步由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入手,逐渐深入观察和思考蜗牛的动态结构、活动特征和身体构造等。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施教过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事物一无所知而失去学习思考兴趣,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不断求知的强烈欲望,进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增长了知识。学习提示在施教中起到了旗帜性的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或努力方向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分类指导为巩固理论提供保障。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导致了学生成绩不可能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长时间落课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滋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做到统筹考虑,既要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针对成绩差的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参与进来。针对理论知识上掌握的不统一,适时作出分类指导,尽量达到平衡或尽量缩短对知识掌握的差距。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已准备好的教案给予个别相应的提示帮助,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加深提示难度或拓展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对蜗牛的观察从表面的动作等表象认识逐步加深到对蜗牛的内部结构、生理特征和组织构造的认识上,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良好空间和氛围,通过观察和实验用自己的理解撰写实验报告,体现自己对主题知识的认知程度。运用分类指导和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增进理论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空间,将平面式的灌输教育变换为立体式接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四、充分讨论为拓展思维搭建平台。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充分讨论是一个互动环节,也是为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强化理解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尽量开拓学生思维,充分做到教案和实验高度结合,使学生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围绕主题和学生的实验结论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起来,进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讨论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施教知识主题,引导学生不偏离,同时对错误观点不急于批判,使学生能够尽情开动脑筋,无所顾忌地投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展开集中讨论,教师在对问题讨论节点的掌握上一定要灵活,当一个问题讨论清晰明了后,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并适时引入另一问题,问题引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例如从蜗牛的生理特征和外部结构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它适宜生存的环境,其外部特征与生存环境的内在联系等。这样就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大开阔了思维空间,加深了对知识重点的了解和记忆。所以说,讨论环节在《科学》课程施教上是一个关键环节,既为学生对科学知识初步理解和记忆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平台,利用好这一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