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课改 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毋庸讳言,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效果远远不适应改革开放,尤其是面对21世纪国际竞争态势的要求。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新;外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一句话,外语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高职英语课改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其基本理念为:注重基础训练,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整合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行差异教学,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我校也在英语课改中进行了探索研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总结教改实践,我认为应把英语课改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第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之后用表扬与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给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如在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课文We Have Nothing to Fear中讲述了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患脊髓灰质炎瘫痪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梦想,最后成功竞选成为美国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受美国民众爱戴的一位总统,被学者评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通过罗斯福的个人经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要靠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得来,从而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挫折,树立自信心,最后获得成功。第三,可以通过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分工搜集资料,进行资源共享,最后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注重提高语言素质

语言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知识是实现交际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而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讲授课文时沿袭了传统的三部曲――朗读、释义、翻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整个教学活动鲜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既不讲授语言点也不讲授文化点。这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积弊,即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在句子水平上组织教学,忽视在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语篇分析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不但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五年制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九单元课文Britain and Ireland(《不列颠和爱尔兰》),文章主要介绍了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岛屿,也就是介绍了英国和爱尔兰两个国家的概况。课文内容简单,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预习后都能看懂。在讲解此课时,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段段平铺直叙地讲解,极易使学生感到学不到什么新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解此文时,首先展示关于这两个岛屿的地图,并让学生按地图说出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国的各个组成部分。当然由于文章主要详细介绍了英国,笔者也在此后介绍了英国的相关背景知识,如英联邦构成及England,Britain,The United Kingdom三个名称的不同含义。然后转入课文,先告诉学生课文可分成四部分,即第一段提到不列颠和爱尔兰两个岛屿这个主题;第二至四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威尔士及英格兰;第三部分即第五段介绍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对两个岛屿的气候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根据提示找出四部分内容,并且记住了英联邦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位置与特征。通过对语篇的整体掌握又不放松对句子的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

当然,教师也要重新定位自己课堂上的角色,“语言讲解者”、“语言示范者”和“知识传授者”已经不符合现代外语提倡的教师角色定位,现代外语教育所提倡的教师角色应该是指导学生外语学习方法和培养外语交际能力。

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内频繁使用汉语,再加上缺乏英语环境,就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造英语词句。学生在实际表达中,往往不由自主地依赖汉语的帮助,把要表达的想法先用汉语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翻译成英语,再说出来。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Christmas一文中,作者对与圣诞有关的风俗进行了介绍,文中提到了圣诞歌、圣诞树、圣诞卡等。笔者在讲此课文时,利用了许多直观的教具,如各种彩色的圣诞卡、西方国家欢度圣诞的图片与视频,并播放了几首著名的圣诞歌曲。这种直观的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注重提高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文化的教学。人们把文化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历史和哲学等;另一类是普通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习俗等。现在语言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上一个共识,除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外,还要加上文化导入。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人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依附的密切关系,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传授。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从而能正确理解、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主要以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有碍理解和交际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从文化的角度尽可能地导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因为影响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多半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所以教学中导入的重点是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注重提高创新精神素质

作为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即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重组性、迁移性、逆向性和质疑性。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极力诱导和培养学生。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而是要能够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进行创造。为此,英语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提高语言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精神素质。英语课改只有抓住了这几个要点,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胜利进行。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计算机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学习能力

1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0届毕业生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届生一起冲入就业市场。由于就业学历的攀比又进一步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预计,2011年大学层次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8万。我们的高职教育是否合格,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就看我们的学生是否为社会所接纳――毕业生就业率。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要能转危为机,完成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闯出一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需要企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联手合作、共度难关的创新思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的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之处,是在搞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一特色没有真正体现。职业素质,简单地说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职业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目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良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处理等非技能性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又要加强职业观念、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是技能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2分析问题及措施建议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对口企业当属IT企业。

IT企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要求员工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新。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是精神和能力的总合,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对职业情况了解程度。

2.1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职业能力和技术

许多IT企业,对刚进入企业的毕业生都要进行岗位培训,技术性强的岗位上更需要“一两年的边做边学的过程”才能培养出熟练的IT员工。如果将这些企业培训过程挪到高职院校里,并进行提炼和教学标准化,不就可以为企业节省下这笔开支和时间、精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里使用的技术及操作,即“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一进入企业就是一名熟练工,达到企业上岗标准。

职业能力还表现为“学习能力”,企业十分看重新人的学习能力――自己学习、钻研技术的能力。我们调查了多家在杭的大型IT企业,他们都一致表示对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最为看重。所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目前正在实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就是对症下药的有力举措,通过此项改革,我校从课程设置直至课堂讲学内容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关键点进行。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在低端的IT工作岗位的繁复操作中凸现高职毕业生的特点和优势。其次,要加强普高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普高生在入学前,不如职高生那样接触过较多的专业工作(如暑期的实习等等),对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职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他们入门的时候,给这些学生以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较强,所以将他们的职业兴趣培养并激发起来,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择业的整体素质。要注意引导正确的职业兴趣方向,以免出现学生对各个游戏站点了如指掌,但对专业相关的技术网站、论坛却一无所知的情况。

2.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虽然学校培养的重点是专业技能,但职业道德培养已越来越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现已成为程序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突出这方面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已经将原有的教学案例换成了实战案例,让同学们进入全息化实战教学的课堂――项目分工。全班40人按照软件工程的划分,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及编码实现作为四个工作岗位,每个项目组由四个人组成(如图1所示)。

前2位同学分别为组长和助理,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基础,能组织同学开展各项工作,组长突出组织能力,设计师强调有耐心,善于协助和沟通,后2位的同学要求依次降低,实际就是由前2位同学带动后2位一起工作。重要性、得分高低都按此排序。在实训室里,也按此顺序坐位,便于教学管理。学生为了拿到学分、拿到高分,就要完成自己分配的工作。这是对软件企业中的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一种映射。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选几位同学作临时兼职(作为加分条件):数据库汇总1人、界面集成3人(其中2人查收单元文件和窗体文件并集成,一人负责界面整体美工)。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实战的逼真度。最终,我们将一个40人的班级划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被分配到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模块),比如总共五个模块,我们就将它们分给十个项目小组,每2个项目小组作一个模块,2组的关系是既相互协作,又是相互竞争的。事实证明,协作大于竞争。因为前期大多数组员不清楚,为了搞清楚设计实现中的难点――难点往往是共同的,他们一般都是先讨论,等大部分弄清楚后开始做时才处于竞争状态。在这种充满行业氛围的环境下,很容易使学生淡忘了编码的枯燥。通过明确的分工,使编码实现岗位还原了其本来面目,即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安排和要求,编码实现只需完全参照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写,包括事件入口、变量、参数甚至界面颜色等全部在详细说明书中描述清楚了。做编码实现的同学都最终发现自己的任务最轻,责任也相对最轻――给他们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一个项目接下来,先召集各小组组长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将模块划分图公布出来,让各小组竞标,竞到标的小组肯定做的是自己认为比较熟悉、“上手”的开发部分,所以从组长到组员兴趣相对就大许多。在进行需求分析时,主要是各组组长组织同学开展各项工作,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基础,能够确保在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课堂上现场演示编程。整个教学过程阶段分明,始终能处于一个自适应环境之下,许多错误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许多不足是学生自发修改弥补的,许多结果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这是以往没有的一种心理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团队开发和合作。在IT企业中的项目,往往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团队中的人员行行,性格各异,作为一个团队成员,你怎样跟其他同事合作得融洽?即便你不是一个销售人员,作为一个技术工程师,你也有很多和客户打交道的机会,你怎么样和客户交往?有时客户提出的功能在技术上实现不了,你怎样去说服他而又不会引发矛盾。因此,IT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多毕业生,在网上聊天时什么话都敢说,当面交流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描述问题不清楚,面试时他讲了半天,面试官也没听明白他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一些同学,习惯自我为中心,谁也看不起,一不如意就开始抱怨,或者对工作马虎了事,不负责任。不懂得的如何做人、做事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成为不稳定因素,不能跟其他员工很好的合作,不能独当一面完成工作,自身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尽量自己创造机会接触社会,不要仅局限在校园这个小圈子里,多与人沟通,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

此外,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学习能力,一个程序员每次完成一个研发任务、完成一段代码,都应当有目的地跟踪该程序的应用状况和用户反馈,随时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逐步成长起来。一个不具备成长性的程序员,即便现在是个高手,不久也会落伍。具备以上全部素质的人,可以成为合格的IT人员,但是这些素质都不是由IQ决定的,也不是课本里可以学习到的,是IT人员对自己工作认识的提高,学生应多培养这种意识。我校正致力于的LUPA开源项目,开源精神就是这一素质培养的具体事例。勤向他人学习,并积极帮助同事,发扬资源共享的精神,会使整个开发团队生气勃勃,个体和整体水平大大提高。高职学校要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校的课余素质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3灌输一般性IT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补充

比如质量管理体系、开发文档规范化,标准化的代码编写习惯等等。虽然,不同企业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但在IT领域中是有一些共性的。可以提取共性的东西来作为培养学生的教材,这些共性有一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文档习惯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代码程序员,30%的工作时间写技术文档是很正常的。缺乏文档,一个软件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在未来的查错、升级以及模块的复用时就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而作为一名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就养成用电子文档来记录自己的思维、试验时随时记录调试数据的习惯,然后制作出合格的开发文档。

(2) 作为知名软件公司的规范,代码的变量命名,代码内注释格式,甚至语句中行缩进的长度和函数间的空行数字都有明确规定。良好的编写习惯,不但有助于代码的移植和纠错,也有助于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那些认为高水平程序员写的代码旁人看不懂,这种认识是浮浅和错误的。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是程序员基本的职业素质需要。例如,Linux系统的搭建,如果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代码习惯,全球的开源研发协作是绝对不可完成的。

(3) 测试习惯。对于商业化、正规化的开发项目,测试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程序的可读性是十分重要的。

(4) 工作风格。IT人员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推托责任;仪容整洁,对外能保持IT从业人员沉稳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环境下的各项要求和规章。我们正在建立的实战式教学就是要将企业的氛围搬入课堂,让学生在学校里能获得职场的氛围熏陶。将企业的一些项目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外包项目(BPO业务)到学院:如软件系统性能测试的BPO业务就是锻炼学生的极好机会。

此外,实行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以及通过“科技制作竞赛”等专业类课外活动也是一种督促、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手段。

3结论

IT技术蓝领是整个“蓝领阶层”的缩影,体现了许多“蓝领阶层”的共性。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计算机专业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企业则反而找不到对口的大专生充实“蓝领阶层”,这反映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欠缺。在人均教育水平较落后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受过高等教育的蓝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改变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基层技术员工文化修养不高的格局,从而最终提高企业文化档次。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新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善计算机专业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是学校、企业共同的目标。让校、企携手,共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让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一知识技能型人才群体成长为今后中国IT软件业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董仁忠,马庆发. 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08,2(2):13-15.

[2] 潘树枫,陈丽坤. 高职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 辽宁高职学报,2002,4(3):32-33.

[3] 冯小军,邱川弘. 制造业实用人才的培养[J]. 机械职业教育,2004(11):24-26.

[4] 何靖泉,熊丽华.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高职学报, 2008(1):67-68.

[5] 仲崇生.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的安全保护教育[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1):36-37.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for IT

CHEN Hua-peng1, ZHU Yu-gang1 , SHEN Yin-yue 2

(1.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思考;实践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1.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科教兴国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1)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走人才强国之路,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摆在突出的优先的战略地位。

(2)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通过长期地科学地教育和培养才能造就,而大学正是培育这样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和造就知识宽厚、能力突出、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健全和谐的人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专家。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应当将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地位。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面对着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和岗位的多次选择,学生阶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识海洋中的几滴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靠在校期间打下的良好知识基础、锻炼出来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出来的全面素质,才能胜任选择,永立不败之地。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竞争,争到最后,争的不是学历,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素质。学校最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能力和素质。

2.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教师、政工人员和后勤人员三支队伍,必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维空间中合力推进才能奏效。其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各科任课教师则是关系到素质教育优劣成败的主力军。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渊博的学识和学术成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一种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信任感和影响力。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我们每位任课教师都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自觉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素质教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3.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1)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摒弃只要科研水平高就是好教师,教学好是没水平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进取才是好教师的观念;摒弃教师只管教书而育人是政工人员的事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的观念;摒弃教书只是传授知识的观念,树立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观念;摒弃只有学习好,才是好学生的观念,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好学生的观念。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敬业爱生、耐住寂寞、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发挥聪明才智,在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建功立业。

(2)必须优化课程设置。要扩展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减少陈旧过时的课程,增加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时代性。

(3)必须更新教学内容。要在筛选保留传统经典基础性的知识的同时紧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增加新知识。把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学到鲜活实用的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适应新需要。

(4)必须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充斥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只重现知识本身的讲授,忽视知识产生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熏陶的陈旧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着力激发学生乐学爱学,刻苦自学的内在驱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品德。

(5)必须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优秀课程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现场感和效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要特别注意电子教案和课程软件的制作质量、适用对象和使用方式,防止泛用。

二、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1.画好一张蓝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我对“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课程全局在胸,每堂课具体步骤有序实施。这种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和“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两部分。前者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程序设计,后者是每一次课的具体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包括:前次课内容回顾与作业讲评,本次课内容提出,本次课内容提要,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讲授,知识点、能力点训练(例题、提问、讨论),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下次课内容提示,填写教学评估卡以及大、小循环反馈等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紧紧围绕“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个中心,通过教师讲授与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鲜活知识,首先给学生打下能力与素质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同样必须重视知识传授,“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倒掉”。我们反对的是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性、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其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2)深入挖掘工程热力学科学理论的知识价值、能力训练价值和素质培养价值,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与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力争使学生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升华人格。

(3)总体上要求整个课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次课还要实事求是,并不苛求面面俱到,知识与能力或知识与品德可能只侧重在二维目标,而不是都要达到三维目标。

2.施力于两个着力点――爱国、创新

一个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这也是课

堂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本人讲授的“工程热力学”是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课,既不能讲成脱离知识传授的一般的创新理论课,更不能讲成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要特别讲究方法,要特别注重效果。为此确定的原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重在渗透,重在熏陶,适时适度,努力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在绪论课中,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爱课程、爱专业的教育;通过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在讲授热力循环等章节时,通过国内外热能动力设备循环热效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用能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激励学生为改变落后现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做法是: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如何提高循环热效率时,首先从数学上分析,提高热效率集中体现在状态坐标图上循环封闭线内的面积越大越好,则必须从这个面积出发向上下左右四周扩展开来才能达到。从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开始向上可从提高初温、初压入手;向下可从降低背压,减少循环热损失起步;向左可引出抽汽回热循环;向右可引出再热循环。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蒸汽动力循环的全貌及内在联系,而且也受到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如在讲范德瓦尔状态方程时,着重分析范德瓦尔如何从逆向思维出发,从原来的理想气体模型不考虑分子自身体积、不考虑分子间作用力到反其道而行之,考虑分子自身体积、考虑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建立起范德瓦尔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开创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研究的先河,使范德瓦尔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受到了逆向性思维的启发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

紧密结合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适当介绍热力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生平轶事,借此让学生们了解科学理论的创新方法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并进而引伸我们从中应获得的创新方法的启示、科学精神的熏陶以及人生感悟。

紧密结合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们来思考、研究和创新。我常常向同学们讲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同样,我讲授的热力学理论知识,也只不过是真理长河中的一段溪流,而不是热力学的终极真理。这好比一个完整长句子中间停顿的逗号而不是句子最后的句号。热力学理论尽管是一门比较古老、比较完善的学科,但是它也在不断发展进化之中。从纵向来说,从可逆过程热力学到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从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到非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乃至到耗散结构理论;从横向来说,从理论热力学到工程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生命热力学等等。基于这种认识,我讲课的时候,总是实事求是地讲到某种“逗号”的程度,而不总是讲到“句号”完结,力争讲到“问号”的程度,讲出问题来。我体会,一个会讲课的老师讲的课,不只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用、还要有疑有思,这个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经常给同学们列举热力学中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微观可逆性与宏观不可逆性的矛盾问题、平衡状态的局限性问题、普适精确状态方程的研究问题,热动装置中能量利用率最有效提高的途径问题、传统能量利用方式与环境相容问题以及参数直接测量仪器研制问题,等等。我列出上述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认识到热力学本身的不完整,有很多难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让同学们破除对真理的神秘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诱导和触发学生的创造冲动,让学生们大胆去质疑、探究、想象、发明和创造,去攀登科学高峰。

3.抓住三个环节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老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收到好的效果,我采用三个具体作法:

①通过《学生情况调查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状况。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现状,专业思想,特长爱好与不足,人生志向与理想,便于老师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对于学习基础差、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②通过每次课后让学生填写《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评估卡》,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为节省学生填卡时间,评估卡只调查三个方面情况:a.在今天课堂上,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包括知识、能力、素质)?b.你心里仍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c.我今天的讲授中最模糊的是什么?通过评估卡我既可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三年来我收上来的教学评估卡有三千多张,对改进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③与每个学生谈心,努力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益友良师。我不仅努力做到育人寓教书之中,我还努力做到师爱于课堂内外。我坚持与每个学生促膝谈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谈学习、谈理想、谈生活……并且在谈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素质 培养措施

一、“双师”素质概述

“双师”的含义就是让教师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教授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早在职业教育改革之初,国家在制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时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要求的目标是让教师成为教师和技师、教师和工程师等“双师”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双师”应当教学能力强,可以运用熟练而科学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组织和控制的水平,提升教学效益;具备学历和知识结构双高水平,即有专业的教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技能;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在教学外教师能够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工作水平高,教学中具备优秀的教师品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些基本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是鼓励教师在获得基本的教师资格后,还要通过自身的充实和深造,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如技术培训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教师具备教师职称后,获得工程或者技师以上职业等级资格并达到其操作技能水平还较为困难,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发展概念和发展导向,即以“双师型”为基础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此逐步促进教师达到“双师型”目标。因此,从根本上看,“双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两种技能:教授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技能素质的提高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

1.双师的标准模糊

双师素质教育是一个目标和方向,职业教育要建立双师队伍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也得到了实施。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评价“双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界定。如,讲师工程师、讲师技师、讲师职业指导师等是否认定为双师。在实践中,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认定往往是由学校和有关机构进行考核评定,因为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双师的评定当然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差异,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的培养和评价没有介入和指导,这进一步导致了双师评价机制的标准性缺失。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认定程序,没有激励机制和手段,更与工资待遇无关,当然就会影响教师成为“双师”的积极性,在没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很多教师对成为“双师”失去了“兴趣”,因此,认定标准的模糊显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培养。

2.教师资源的局限性明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源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而这些教师往往都是从这个校门出来就进入到了另一个校门,即完成了学业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因此,虽然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水平较高,但是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实践,当然就没有相关的技能积累。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强于实践教学,自身的素质也就突出了理论强而实践弱的现实情况。因此,在培养双师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只能从头开始对实践技术进行学习,而现实条件却不允许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技术实践,要获得通过技术资格认证当然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难点之一。

3.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继续教育是教师获得双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培养方向,但是此目标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即获得职业技术资质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利用继续教育的手段来培养教师的第二技能,实际上双师素质提高仅仅停留在制度和规划中,甚至于口头上,最为重要的继续教育的手段和措施还没有完整,因此双师素质培养无法全面实施,这也是“双师”之所以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4.缺乏固定的培养模式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机制就是重视理论的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同其他院校的教师培养基本都处在同一个教育体制中,所以缺乏特有的教师培养模式,这就形成了单一素质突出,而无法成为“双师”师资的现状。在现有的一视同仁的教师培养模式下,要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十分困难的。

三、国外的“双师”培养制度

1.德国的职业教师培养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其实行职业教育的时间较早,经验和改造使其职业教育的体制已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德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双轨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而其在“双师”培养方面的体制构成也有独到之处。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有三种形式:(1)常规过程,即在大学完成基本教育,在这期间需要选修职业教育和辅修专业,完成大学学业时需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进入教育学院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教学理论。完成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2)间接过程,一些学生可以先完成职业教育,在高职毕业后需要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主要进修教育理论课程,然后参加常规的资格考试,进入职业教育学院。(3)直接过程,学生进入到综合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师工作,但是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而德国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继续教育的规范、系统激励措施、操作办法、进修内容等,继续教育的制度较为完善。

2.日本职业教师培养模式

在日本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先行获得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具备从事教育的基本资格;然后需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职教的资格。日本教师的录用考试是每年一次,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进入教学岗位后,还要进行相应的进修。日本对相关的进修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获得进修机会,日本规定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直接对教师的进修统筹和安排。在职教师的进修内容丰富多样,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修内容也不断扩展和变化,这种灵活的进修制度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四、我国培养“双师”素质队伍措施

1.树立教师的“双师”意识和“双师”标准

在培养“双师”素质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教师“双师”意识的培养,即教师要具备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将成为双师作为其从事教师工作的生涯目标。在职业院校应当大力宣传“双师”人才的必要性,让教师明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才能和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而要教会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自身就应当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当重视对实践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评估,即鼓励教师成为双师,也通过监督和激励来促进其树立成为双师的意识。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技能考核的标准,确定教师取得职业技术资格的具体办法和标准,以此规范“双师”的评价体制,让教师有意识、有动力、有目标。

2.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的调整更新,因为技术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今天教师具备了技术资格认证,并不等于就具备了长期的职业教学资格,因此培养双师素质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即完善的继续教育的体制。这个长效机制不是单纯的定期和定时的考核与进修,而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觉地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职业技能。也就是在定时定期的基础上,规范进修和学习的方向,此方向应尽量与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技术发展有关,即促进教师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技能,这样“双师素质”才能发挥效果。

3.拓展师资来源

在师资引入的制度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技能,这两个思路就是先专业再职业,或者先职业后专业,这里的专业就是教学的基本素质,职业就是指职业技能。先专业再职业就是指那些从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到职业教学中成为教师,然而在其工作期间需要对其进行技能化的培训和进修,即选定教学科目后,马上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然后进入到教学中;先职业后专业,就是指在聘请教师的时候,应当拓展眼界和层面,从企业中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从事职业教育,而在聘请任教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专业的进修培训,使其在具备了教学能力后进入到职业教学活动中,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两个师资引进方式可以满足目前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双向的人才引入机制可以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4.借鉴国外的模式培养“双师”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日本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工作须先到企业工作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具有“双师”素质队伍的成功经验。

五、结语

总之,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就需要从宏观、微观、主观、客观方面入手,利用师资来源的拓展、培训机制的完善、主观意识的培养、先进经验的引入等对现有的职业教师的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树立双师素质的培养目标激励评价机制,并以此为核心改进制度和措施,完成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迅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武俊梅.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民营科技,2010,(06).

[2]卜时忠.对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和建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第5篇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搞清楚现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最大的缺陷或不足是什么,然后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给予改善或解决。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1],笔者认为以下二个方面问题更为突出:

1.1文理分科培养出“半个人”

教育家梁思成曾指出,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仍然如此,并且很难改变,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一直到读完大学,基本上是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半个人”的问题普遍存在。

1.2重视知识学习忽视思维培养

应试教育贯穿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这种机制下,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识本身,更确切地说仅仅集中在知识的最终结论上。至于这一结论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现有的结论是否存在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统统不予关注。这必然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不是主动地思考;只是机械地记忆,不是灵活地掌握;对于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不加怀疑、不加批判地接受。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美国的教育属“文理并重”的教育或称为“博雅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核心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素养和品质的培养。

2“科技史”通识教育课的价值

400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至今得到人类的共鸣。培根还有另外一段名言:“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使人耳聪目明,学习科技史,则更为重要。因为在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仿佛是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失了,河床留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消去,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一代代传了下来,显示人类认识自然的科学理论一代代传了下来,牛顿、爱迪生……名垂千古。正如乔治•萨顿所说:“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3]。所以,“科技史”会直接有助于打开学生们的智慧之窗、心灵之窗,能够具有很高的素质教育“性价比”。为达到此目的,还需做好课程架构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精选。

3课程架构的设计

表述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分科史,即分别以物理史、化学史、天文史……等形式出现,其优点是学科内容集中、条理分明。第二种是编年史,即以年代顺序为主线,各学科均包含于其中,其优点是利于展现科学的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性,利于展现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利于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的图像。在当今教育所造成的学科分化愈演愈烈、知识被割裂、被教条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下,尤其需要建立这样一种统一的图像。这也是哲学思维的根本所在。本课程的基本架构是:以时间为主线,从公元前四千年的四大古老文明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支撑:其一包括数、理、化、天文、地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能够有效地改善文理分科所造成的“半个人”的问题;其二包括诸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经历、品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品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三包括荷、英、法、德、俄、日、美等强国的相继崛起之介绍,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文化、机制、理念等对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影响作用。

4课程内容的精选

“科技史”要在二三十个学时的时间内把上述三个方面内容展现给学生,无疑是十分困难的。这需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具体地讲注意以下三点:

(1)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就积极倡导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对素质教育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给予充分注意:中国古代的造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和农学、医学、天文学、算学四大实用科学体系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近、现代西方科技成就对华夏文明的推动都是中西融汇的很好实例;以时间为脉络,将各门科学在各个阶段的重大成就串接起来,使学生了解到它们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有利于古今贯通;阐述和分析科学、技术、哲学、文化等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有利于文理渗透。比如: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宗教统治的漫漫黑夜,文艺复兴运动使它渐渐苏醒。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手段,实际上是歌颂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宗教禁锢,是一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于是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艺术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学家,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哥白尼、开普勒等天文学家;伽利略、牛顿等数学和物理学家;培根、笛卡尔等哲学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思想家。马丁•路德创立了新教;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及工业革命;法国发生了大革命。如此的课程内容编排既丰富多样,又具有条理性;既不像历史课那样单调,又不像理论课那样深奥。课程结束后,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感触良多。生科院于淼同学说:“这门课填补了理性思维中人文气息的空白,开拓了视野,这必将成为我日后学习、生活中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经管学院张明同学说:“我是一个文科生,高中三年都是在政史地的领域内探索,根本没有接触到真正的科学技术,后来也采取回避态度,学习这门课后,我感觉到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无知,科学不只属于理科生。”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些内容,介绍科学家提出和解决科技问题时,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遇到社会和经济问题时,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比如:对于燃烧问题,拉瓦锡如何否定了先前的燃素说而创立了氧化说;对于热学问题,伦福德如何否定了先前的热质说而创立了唯动说;对于生物物种的变化问题,达尔文如何否定了先前的灾变说而创立了进化论;对于地壳的构造问题,魏格纳如何否定了先前的固定论而提出了漂移说;爱因斯坦通过提出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假设:“一个人如果以光速运动,那么他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从而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在成为海上贸易运输的霸主后,为了解决扩大再生产而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如何创造性地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美国的产业集团发展到垄断程度时,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如何根据“机会均等”的原则(或理念)通过立法而使其拆分,等等。这些内容令人去遐想、去思考,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感觉受益匪浅。设计学院侯敏同学说:“这门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好像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殿堂,正沿着一条路逐步了解人类自身的过去、现在……。它激发了我思考的兴趣,提供了思考的对象和方法,许多人务实而不学此课,其实它才是最实的东西”[3]。计算机学院张蕾姝同学说:“学习这门课后,我看问题不再囿于一点,或片面地认可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总是会想得更透彻、更全面,这门课教会了我如何思考问题”[4]。

(3)用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感染学生。科学家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高贵的品质。比如: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正在沙堆前专心研究一个几何问题时,罗马士兵闯入,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了我的圆”,就被罗马士兵一剑刺死;伟大天才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系统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了日光的七色光谱,一个人只要享有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千古,而牛顿都做到了,但牛顿却谦虚地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当柏林天文台根据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勒维烈的计算而找到了太阳系的第八颗行星后,法国与英国为该星的发现权(冠名权)产生争执(英国人亚当斯先于勒维烈一年,同样计算出了该星的位置,但没有找到),勒维烈主动提议将该星以海洋之神的名字命名为耐普顿星(中译文为海王星);发明大王爱迪生为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他一生取得1300多项专利,但他常说:“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深深感染了学生,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共鸣。机电学院张立波同学说:“让我最感动的还是那些科学家们高贵的精神品质,如果一个人没有高贵的品质和伟大的胸怀,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