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第3篇

(2013年10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第4篇

一、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学校的校本教研受传统思想束缚,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思想,研究的主题不明,教师在迷茫中摸索着前进,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二是学校的教研氛围不浓,好多教师把教研当作一种任务,为教研而教研,是流于形式上的教研,是一种浅层次的教研。如,在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评课的教师讲得顺畅、上课的教师听得舒服,形式上是以“一对一”的静态交流为主,内容也多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等。教研效果也可想而知,最要不得的是,学校与教师都将教研的重心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对研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工作,教与研的脱节非常严重。

三是在教研活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认真对待,可停留在单兵作战上,没有团队协作的氛围。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发展,只耕耘自家的三亩地,只强调自己的生存空间,只知清扫自家雪,认为知识是私有的,经验是自己的,好的教学信息不交流,好的教学经验不传授,有了问题相互指责,有了成绩相互争夺。教育教学各自为阵,这些问题是与课改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我们亟待摈弃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从2010年起,提出了为期三年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方案》,方案的提出得到了教师的大力支持,足见教师对自身成长其实是很渴望的,只是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状态,无所适从而已。打造校级骨干教师队伍,必须给教师搭建好一个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于是,我们提出了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活动方案。主题式教研团队的提出基于这样几方面的认识:(1)我校现有教师69人,其中市、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7人,校内骨干教师人数相对缺乏,但如果能发挥好已有名师的引领作用,效果肯定会不一般的,因为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对教师的身心示范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2)学校教师69人中近50人在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占了大部分,这些教师的冲劲与激情尚未全部锐化,还处于可打造阶段,他们经过多年工作积淀,已有一定教学经验,如果能给以恰当的引领,必定会脱颖而出。(3)可以从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提升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一是开展主题式教研,有研的主题,能按主题方案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二是构建教研团队,营造团队教研的氛围。在团队中开展活动,用团队的思想,集团队的智慧开展活动,使我们的教研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我们提出以构建教师教研团队为途径,按照学校制定的主题式研讨活动,开展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攀升业务新高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跑人,逐步成为学校教育品牌的主力军。

二、打造主题式教研团队的行动策略

1 组建学科教研团队,营造合作的团队氛围。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组建了12个学科教研团队。分别是一至六年级六个语思学科团队,三个数学学科团队,一个英语学科团队,一个体育学科团队,一个艺术科技学科团队。聘请了12位工作敬业、业务素质突出,并有一定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团队组长。通过积分的形式开展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建设。

2 确立团队主题研修流程。(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确立研究课题。(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业务学习,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每学期进行的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教研主题实施的有效保证。(5)共同探索,反思教学。通过反思逐渐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思在课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后必须有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开展自我分析,以便打造亮点、剖析暗点,总结经验,提炼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这些环节中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源于实际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而课堂实践是整项活动的灵魂,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3 确立团队活动主题。根据学校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的精神及学校围绕校本教研所制定的文化战略,学校制定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主题的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主题研修活动方案。提出了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团队主题研修活动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的研修方案,各教研团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子课题,每学期有研究的重点及落实计划的部署。

4 做好团队主题教研及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制定“关注课堂有效性”校本研修活动主题及《东湖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课教研流程规范方案》,由教科室统筹,期初落实具体研讨内容、参与人员及活动时间。主题式团队教研课堂实践活动采用组内备课、代表上课、全员评课的模式进行操作。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由教研团队负责举行团队主题教研活动,具体流程是一周前先组内集体备课,交流备课意见,施教者组内施教,组内反思性评课,提出修改意见。第二步,一周后校本研讨,活动由教科室负责,上课的教研组组长主持,大致流程安排如下:围绕主题施教――教师现场书面评课――上课教师说课反思――主评教师评课――随机抽签评课――自由互动评课――教科室点评。其中主评教师评课由上课的教研团队事先确定l位教师为主评教师。随机抽签评课教师。由教科室当场抽5位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时每位教师发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少于3分钟。

5 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教研团队和谐发展。为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校建立了教研团队激励工程活动方案。按照期初落实活动主题、中期强化过程管理、期末总结考核评比工作思路,从过程与结果两方面入手,采用积分的形式予以综合评价,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

展。过程的积分主要涉及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开展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五个积分指标,期末,教科室提供五个指标的活动数据,各团队对照五个指标自评积分。结果的积分强调的是在团队的合力作用下所取得校级、区级及以上等方面的成绩,主要涉及内容为课堂展示、教改项目、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情况,教科室在期初公布结果的积分项目,便于各团队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期末,根据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活动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团队及优秀教研团队组长,公示结果,在全镇教师会上表彰的同时给予各团队一定物质奖励。

三、打造主题式团队教研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个聪明人可以创造奇迹,另一个聪明人也可以创造奇迹,如果两个聪明人联手合作,他们创造的就不仅仅是奇迹,而是一切。校本教研需要的就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使教师在互补中成熟,在互动中成长。

1 团队的合作氛围、研讨氛围浓了。作为在校本研修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活动,主题式团队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聚合团队力量,使集体备课、议课、评课过程更富有成效,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目的。我校一年级语思组李孝青老师,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团队工作中,正是这样的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使得整个教研团队的教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教研团队精神、团队目标的概念,无形地渗透到团队中每一个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凡事以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为第一考虑。

2 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听为主的教研模式向教师参与的互动式的教研方式转变;教研内容单一向教研内容多元化、专题化转变;教研模式的开放,带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教师,组织实施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农村教师作为政策的基点,在充分考虑农村教师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城镇和骨干教师需求,科学设定培训目标,采取适宜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均衡发展。

——聚焦课堂,训练技能。以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需各项技能,运用学、练、评、改、考结合的方法,分学科开展训练,学以致用,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重心下移,校际联动。坚持校本研修为主、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为辅。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使教师任职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地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采用“典型引路——成果推广——评价促进”方式和课题牵动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变个体优势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展。

——分类指导,评价跟进。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科学实施全员培训。指导工作应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层分类,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通过建立“教师自我管理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全员培训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不断调控培训进程,确保全员培训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对象和目标

(一)对象

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区县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职在岗中小学教师。

(二)目标

总目标: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班主任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具体目标:

1.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到2013年底前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

2.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00%的中小学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技能15%达到优秀;教师师德年终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3.2013年12月31日前,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50

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课程内容及五年学时、学分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

说明:本周期全体中小学教师完成240学时的培训;所列课程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后,每10学时记1学分,共计24学分。

(二)培训方式

以校本研修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由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本周期的培训任务。

1.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自主学习

教师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训方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都要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依据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同伴互助

教师以教研团队(教研组或其他学校内部的组织)为单位形成互助学习团队,在学校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每一位参训者的才智,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或以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培训机构专兼职研修教师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提供专业引领菜单,采取讲座、现场培训(听评课)、现场指导、个性问题解答(电话或网络即时应答)、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定位在问题指导上。要坚持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根据教学需要,调研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设置专题辅导,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培训机构,应通过实时远程教学,以视频、音频共享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专题辅导和交互研讨。

(三)考核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培训单位培训即时考评加校本培训考查和达标验收制度,实行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分统一考核和校本考查两种形式,分年度进行。统一考核由各市(州)教师继续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校本考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实施。考核实行分级制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新技能的学习考核按照《xx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另行下发)实施。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县、乡、校应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优化网络,精心组织,分级指导,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 为活动载体,确保培训质量。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院校主要负责人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长在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制度,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把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业务指导

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分年度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确定年度培训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形式和考核要求,指导各市(州)开展年度专题学习活动,并对各地全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整合高等院校、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资源,建立校本培训指导团队,切实把校本培训抓紧抓实。

要积极开展关于远程、集中和校本培训的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三)提高培训能力

加强培训者培训。继续实行培训者培训制度,省教育厅继续实施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省级培训,各市(州)要做好培训者市级培训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培训者能力和水平。

建设培训精品课程。省教育厅根据年度培训专题,精选课程资源,下发课程资源推荐目录,各市(州)在推荐课程资源目录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省教育厅将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培训需要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

构建有效的校本指导网络。各校本培训基地要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校本指导团队。

(四)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