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合力助成长

2016年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时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铁锋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充分发挥关工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连接点,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探索家校共育活动载体,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帮助家长不断提升科学教子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化。

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内容建设。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情况,依据校情组织教师编写“家校共育八课时”课程内容,以家庭道德教育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教育理念、科学育人知识等作为重要内容,结合年龄、学段特点,建立学段衔接的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围绕亲子关系构建、“学习力”培养、家风建设、习惯培养、摆脱手机迷恋等方面开发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每学年至少进行八课时的家庭教育通识讲座或主题研修课程,关工委聘请离退休老教师、社区“五老”参与讲座授课,家长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培养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为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关工委通过申报、选拔,确定17名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分层次、循环派送到学校,对家长开展菜单式培训,实现区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全区覆盖,并邀请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由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体,专家学者、“五老”成员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校级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二)完善三级家长委员会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民主推选、教师认定,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家长学校达到“五有”标准,即有牌子、有阵地、有队伍、有措施、有记载。制定家委会章程,定期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管理,加强家校联系。每月至少设立一日为家长开放日,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家校学情沟通会。全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成率达100%。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和QQ群平台,通过班级家委会成员带动更多的家长关注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通过班级家庭教育“空中课堂”,“父母课堂”微信平台等载体,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是家庭教育载体建设。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开展家长优秀教育案例交流会和优秀家长评选,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同时开展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系列亲子家庭实践,如: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家风家训评比、孝亲评比等,打造一批家庭教育品牌活动。

(三)关注特殊群体,提高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特殊群体家庭教育指导。制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重点开展学生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培养等家庭教育帮扶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二是开展帮扶帮教。关工委工作者、志愿者与辖区留守儿童签订帮扶承诺书,捐款捐物救助贫困学生。成立帮教服务队,自愿担当网吧监督员,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了4点半课堂,聘请“五老”人员为青少年上法制课。

(四)“五老”发挥余热,创建和谐家校育人氛围。

“五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始终发挥着家长学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区关工委为“五老”颁发聘任证书,更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把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亲情优势和时间优势充分发挥,开展的家教讲座、家长培训班、“中华魂”系列读书、绿地认养等活动,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工工作整合和宣传不够。

当今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比较多样化,在活动开展方面如何更好地与学校、社会、家庭和教育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还远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参与教育活动品牌,宣传不到位,在活动的有效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关工工作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大多家庭都响应号召,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孩子捧在手心,全家人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闹,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予最高标准的满足,一不小心就溺爱了。

在我的班里,竟有学生家长替孩子写作业,原因是可怜孩子没有太多时间玩耍,见不得自己孩子辛苦,更心疼孩子哭闹。前几天有两个男生课间打架,我发现后只好请家长来校解决,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家长配合班主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谁曾想,一位家长来到学校,张口就说:“那个女老师哪儿去了?我家孩子交到学校怎么就让别人打了……”不一会儿,另一位家长也来了,来了之后先问了一下自己孩子是怎么和别人打起来的,我看后有了些许欣慰,觉得可以沟通了,没料到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说了这么一句:“不怕啊,咱没吃亏就好……”接下来我受着两位家长的数落,在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面前,我的教育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那一天的我无比狼狈。

事情虽然算是解决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我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我觉得正因为有家长的溺爱,才有了学生的调皮,不听话,无视学校、班级纪律,无视老师的教育,更可怕的是当学生有了这些不良行为时,还有家长们的护短。我的教育如何实施?我的班级如何管理?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孩子的品格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都来自于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上学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一、利用多种渠道,树立家长正确理念

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能力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正确科学的民主家庭教育理念能让孩子积极向上。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家长树立其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一)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认识。家长和学生不同,他们没有固定的到校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家长一起参与到学校来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首要的任务就该是指导家长树立其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理念正确,那后面的教育都会是事半功倍。学校应该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举办家长学校活动,针对学校家长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例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比较多,教师就该针对这一特点,讲一些深入浅出的典型案例,极大地激发家长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其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由班主任围绕《苏州家庭教育读本》分别对家长进行培训。这些具有年级特点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很受家长欢迎。(二)进行家访强化,及时沟通交流。家访是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虽然当今处于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为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登门家访,面对面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商对孩子的教育大计,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更容易被家长接受。在家访中,我们更能观察到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判断出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为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三)约见特殊家长,建立信任情感。我校外地学生占了60%,这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非常缺失,他们大多都是只顾工作,既没时间又没方法考虑子女的学习、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了问题生,指导这些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要多约见这些家长,多交流孩子的长处,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真心想帮助他们,与他们一起畅谈社会的形势,引导他们知晓今后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学问的人才,引导他们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巧用信息平台,创设家长学习机会

当今信息时代,除了家长学校、家访、单独交流等形式之外,电话、手机、网络等为我们家校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要巧用这些平台,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表观点的平台。(一)利用班级QQ群,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因为家长不可能经常集中到校,那么我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QQ群,就该充分利用这班级群,让它成为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学习的平台。首先,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班主任通过筛选,可以自建QQ群,让每个家长都能学习到,鼓励家长进行学习交流,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更有利于引起家长的共鸣。其次,由教育局主编的《苏州家庭教育读本》是非常好的教材,班主任应安排每周一次在QQ群里的学习,家长一起沟通、交流,这也非常有助于家长间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有很多家长会在群里向我咨询教育方法,这时我就会给予认真回复。我也鼓励其他家长交流自己的经验。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的家长。(二)及时发现榜样,传播正能量。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除了网上和教材的学习,老师们更要善于发掘身边的真实案例,及时发现班级内家长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信息平台,多树立班级内的榜样家长,传播其正能量。家长可以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但看到榜样人物的长处,更能对比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以他人的长处为榜样,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而被作为榜样示范的家长也可以从中得到鼓励,树立自信,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打造关键活动,实现家校协同

特殊家庭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听障生;心理孤儿;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1-02

【案例回放】

新生报到了,计算机班来了一位脸上长满痘痘的学生,该生和学校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存在听力障碍,不能说话。入学不久他就成了班主任和同学们关注的对象,对他的关注不是因为他的成绩而是因为他的平时表现。他花钱大手大脚,请客吃饭,出手阔绰,一个月常要花掉两三千元钱。开始以为他家境富裕,但是通过和家长的联系知道他家境非但不优越而且是当地的低保户,他花的钱都是外公的退休工资还有亲戚的资助。除了爱花钱,他还不讲卫生,衣被黑脏,蓬头垢面,身上总是散发出一阵异味;因为他的卫生状况,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走得太近。

那年10月初母亲去世,该生回家奔丧,但是回家第二天还未等母亲下葬,该生就着急着要回学校,他外公无奈只好给班主任打电话,让老师劝说该生等母亲下葬后再回学校,经劝阻,该生等母亲下葬后回学校。回校后,该生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状况。

首先是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经常呕吐、喉咙痛、胃痛、头晕,但是该生不愿去医院接受治疗,学校班主任、领导多次劝说并带他去医院治疗,但病情反复并持续。接着是他的思想行为有了改变:自述睡眠不是特别好,经常胡思乱想,脑子里塞满了东西;言谈之中多次流露出自杀的念头。年底,随家人回家乡医院做心理鉴定,经鉴定为轻度抑郁。开始接受治疗。之后,他一边治疗,一边继续在学校学习。该生在校期间学校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他更多的关注,试图走近或走进该生的心理世界;学校心理老师也给予了心理的咨询和帮助;学校的领导也较多地介入该生的思想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案例反思】

该生来校后,班主任通过电话家访,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该生家在浙江某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是当地的低保户。父母均为农民,且关系不和。该生从小由外公抚养,和外公关系较好;和母亲关系一般,但是和父亲关系很僵;该生看不起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不会赚钱。学习生活的费用均由亲戚承担,平时和小外公、舅舅、表哥联系较多,因为小外公开公司,舅舅很有钱。

在和该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在该生的身上存在着“心理孤儿”的现象。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以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1]“心理孤儿”现象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家园的封闭,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或不当引起的正常关系的脱节。[2]它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包括学校)和个人。一个家庭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还有家庭出现问题,如父母离异,或者一方离世,另一方忙于生计疏于照顾,这类问题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还有社会压力增大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存在某些生理、性格缺陷等都可能让一个人的心灵陷入孤独之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孤儿”学生的比率高于普通学校,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身体上的残缺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本案例中的学生其孤独的形式和其他的“心理孤儿”有所不同,下面对其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1.恋校不恋家。在本案中,该生在校期间,逢节假日基本不回家,如果非得回家一趟,那是因为身上没钱了,如果回家的话,那么通常情况是等不及假期结束,他就会回校。该生还和父母的关系淡漠,甚至是在母亲去世后还未及下葬,他都能坦然地想要离开,而不是尽孝道。本案中的班主任还亲眼看到了父亲来校接儿子,儿子不愿意和父亲回家,父亲的暴力行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所导致的亲子关系紧张或者淡漠。

我们知道“心理孤儿”现象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足,本案中的父母没有成为第一任老师,没有给他合适的家庭教育。父母关系不和谐,他们不识字,不会手语,不会挣钱养家,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无能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帮助,在需要温暖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障碍无法沟通,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爱,所以家在他的心里只是能一间可以挡风避雨的房子,是一个想要用钱时的“取款机”。在这样的状况中时间久了,孩子的心灵自然逐步封闭,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亲人。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其交流沟通能力也会受影响,严重的就成为“心理孤儿”。

2.制造病情,期待获得关爱。心理孤独的孩子都特别渴望理解和关注,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获得这份关注。在本案中,该生在家庭中不能获得关注,获得爱,于是他渴望在学校、在班级中获得,于是他采用了与众不同,或者说比较偏激的方式。

某天开始,该生开始喉咙不舒服,呕吐,他常去洗手间,大声地呕吐,然后是头晕,对此种现象班主任和学校自然不敢怠慢,赶紧派老师陪同就医,医院的结果是咽喉炎和轻微胃炎。但是这个现象并没有因为治疗而有好转,相反越来越严重,直到有一天他站立不稳,摇头晃脑,甚至流露出自杀的念头。该生去医院的次数不下十次,直到在学校的建议下去医院心理卫生科问诊。

当我们面对该生出现的问题时,我们不敢怠慢,担心他真的会出事。其实事后我们再次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他是为了获得关爱而采取的一个措施,他是为了得到温暖而采取的非正常手段。因为他没有在家里得到过关爱,他不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这份关爱,于是他认为:只要我病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担心我。所以,他不断地制造病情。鉴于这种情况,该生所在班级的同学都努力地去帮助他,在生活中去关心他,班主任也在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注。

3.独来独往,缺少朋友。曾看到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谈到教育儿童的原则时说:“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很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事实上许多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孩子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同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到无比的愉悦。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笔者有亲身体会,当自己的孩子在一群陌生孩子中,开始的时候他有点拘束,但是一转眼他就能融入这个群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仿佛他们是已认识好久的朋友。而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因为视角的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孩子会显得无所适从,是拘谨的,受约束的。当笔者带孩子出去应酬,而身旁没有其他孩子的时候,他就觉得很无趣,落落寡欢,甚至流露出以后不愿意跟我们出去聚会的念头。这就告诉我们,孩子是需要朋友的,孩子的长期独处,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本案例中,该生生于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又加上生理的缺陷,比普通的孩童更加缺少与朋友的交往。从小缺少玩伴使他不知道该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获得友谊。在学校里,他为了找到更多的朋友,他用金钱去购买友谊,他请同学吃饭,把钱借给同学,甚至是送给同学,他的这些行为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孤独。可是,他这样做并没有换来真心的朋友,同样是听障生的同学也存在一定的行为上的偏差,在收获了好处之后并没有把关爱施舍与他,所以他仍旧孤独。我们知道爱是双方的,关爱是由衷的,金钱买不了友谊。

【案例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孩子,那么如何让他走出孤独,扫除心中的阴霾是很重要的一课。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是很重要的:

1.坚持不懈,不言放弃。学生某种不良行为的存在是长期形成的,其矫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不能遇到问题就轻易地放弃。本案中,该生的“心理孤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伴随着他,期间在求学过程中,或者亲朋好友那里,他也曾经获得过关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缺少的是持续有效的关爱,如果家庭能给予他与成长相伴的温暖与爱,或者他不会再孤独。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我们都知道,家庭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专家尹建莉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就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案例中,该生所处的家庭是一个失败的家庭,缺少关爱,缺少交流,缺少尊重,所以导致了孩子的今天,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关键在于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对于聋生来说,成立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开办手语培训,举办传授如何运用听障儿童心理学知识矫正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等方面的讲座,这是非常有益的。相信,只要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寻找闪光点,挖掘潜力。当然,我们常说要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事实上我们平时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对案例中的该生来说也是这样。他虽然不能为班级添彩,但是他也在努力地维护着班级的荣誉,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他最大的优点是有爱心,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捐款,他曾捐款200元,是全校学生中捐款最多的。他还曾经送给邻居50元钱,因为那个邻居在他看来比他更困难。他还想把自己的衣服送给灾区,多次表示想去灾区帮忙。也许该生是受到了家庭之外的爱的感染,比如:亲戚的资助、学校的补助、社会上的关爱,激发了他的爱心。也许这颗爱心,是他和外界交流的一个支点。所以,我们要尽量挖掘潜力,从闪光之处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去驱逐他的孤独。

参考文献:

[1]东子.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徐萍.浅谈心理孤儿现象及其德育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