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普通话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认同传承,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建设、推广、监管、服务”的原则,努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主题
本届推普周宣传主题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三、主要活动
1.认真组织市第13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式。今年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0周年,开幕式围绕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展开,依托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组织开展具有行业或地方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做好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执法调研的相关准备工作。
3.以全国“中华诵?经典诵、写、讲”进校园、进课堂试点工作和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展演为契机,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4.组织参加“第四届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和“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5.命名第五批市级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园),组织开展新一批市级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园)评比工作,做好省第三批语言文字示范校检查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
6.市语委办表彰一批市级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7.各县市区语委办、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上街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发放宣传品,在交通要道和繁华地带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宣传标语牌。
8.各县市区语委办举办面向农村教师的普通话免费培训班,提高农村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9.召开全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部署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活动的攻坚之年。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届推普周活动方案,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经费保证和便利条件,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推普活动,努力使本届推普周活动办出特色,取得实效。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我市的推普周活动由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组织,市语委办统一协调。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总结前十二届推普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第13届推普周活动的通知精神,突出宣传主题,精心组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各项宣传活动,共同组织好推普周活动。宣传部门要把推普周活动列入宣传计划,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报纸、电台、电视台除做好推普周新闻报道外,还应积极制作、播出有关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专题节目、公益广告。教育系统要将学校开展推普周活动与普及普通话示范校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重点开展校内宣传活动并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宣传活动。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悬挂横幅,布置橱窗,营造校园推普氛围,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师生普通话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技能大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师生自觉说好普通话的意识,提高师生普通话应用水平,使普通话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部门,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把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宣传纳入城市和社区文明建设宣传教育中。和武警部队要在官兵中组织好推普周的各项宣传活动。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
3.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推普周活动要注重与日常推广普通话宣传和语言文字其他常规工作的衔接和融合,活动时间不必完全拘泥于9月份第三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公共场所广告、招牌等用字的整治工作,做到用字规范、内容健康。教育部门可与教师节庆祝活动相结合,其他部门也可与本行业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彼此借势借力,进一步扩大宣传声势,延长宣传时效。
各级语委成员单位除积极参加市组织的推普周系列活动外,还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行业特点,围绕本届推普周活动主题和贯彻落实“一法一办法”,组织各种形式的普通话竞赛和宣传活动。
一、普通话的重要性
(一)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地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通过培养个人的语言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掌握普通话是个人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共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定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普通话是执业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国语[1994]43号)《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中规定:“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递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全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很多针对服务行业。要从事服务工作,面对服务对象,需要用语言和他们交流沟通。普通话就成为执业者必备的职业素质。早在1998年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甘肃省教育委员会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我省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提出了测试对象及等级要求,先从教育系统到广电系统至社会,规定“国家公务员,铁路、民航、宾馆、商场等‘窗口’行业服务人员、旅游导游员、讲解员等人员,普通话水平最低应达到三级。”甘肃省教育厅对高校的在校生也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必须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才能毕业。现在各省均已实行服务窗口人员持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书上岗制度,普通话已经成为上岗从业人员的必备的职业素质。
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各个高校都将掌握和使用普通话纳入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就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学好普通话,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口语交际能力,自觉养成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习惯,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三)普通话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必备条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执业者的语言标准化程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招聘面试时要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考查学生,普通话就成为聘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就业渠道的扩大,招聘单位不仅局限于本地区,有许多外省的单位,特别是南方的单位对于普通话的要求就很高,我院学生在招聘中至少有20%的学生因为方言重,不会讲普通话,交流受限而在面试中被淘汰。要想在未来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用普通话为自己打造第一张名片。
二、普通话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说普通话的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和社会脱轨,使得进入高校后的大学生很难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有的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专业课就会有出路;有的认为说话是个人的事,与学业、就业关系不大;有的没有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列入到学习的日程中,没有把普通话作为自己必备的职业素质来培养。
(二)缺乏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的,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加上很多生源来自农村,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讲方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长期的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很难改口讲普通话,于是校园随处可听到各地的方言,甚至部分教师也用方言讲课,缺乏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三)网络语言对普通话教学的冲击
由于网络的普及使用,催生了网络语言。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下总占比为54.0%。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大学生更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语言以其用词生动、灵活、形式多样、紧跟时代、容易记忆等特点倍受大学生网民的青睐。于是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不规范的词汇,从学生口语到张贴的海报,从作业到QQ聊天,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随意性很强的网络语言严重冲击着学生对规范普通话的使用。数字词、谐音词、方言词大量涌现,这些生造词打破了普通话的规范性,使大学生用语用词出现了混乱现象,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普通话的规范性。
三、教师要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改变方言表达方式,先要改成用普通话思维的方式,而改变思维方式难度很大,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坚持。
(一)教好普通话,教师要要悉心研究教学方法
1.熟悉教育规律。大学生已经过了最佳的学习语言的年龄,按照内伯格的“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到14岁语觉敏感度就下降到了1/10。成人学习语言难度大,方言的思维定势已经形成了,加上模仿能力差,听音不准,学习普通话难免出现阴阳怪气的语调,因此更加羞于开口。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普通话需要经常使用才能不断刺激大脑神经。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以语音的形式来储存词汇的,成人学习语言需要不断刺激才能逐渐保持恒久的记忆。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敢于开口的勇气,训练学生长期坚持的毅力。
2.采用科学的方法。一是教好汉语拼音,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发音准确,正确区分语流音变。能运用正确的语音理论来指导语言实践。通过大量的字词、诗歌、绕口令的练习来强化训练;二是能找出各地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区别,找出规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种规律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外往往又有一些例外,要善于总结,勤于练习。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三是普通话是一门实践课,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必须立足于精讲多练。
3.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普通话课要强化语音理论对正音实践的指导作用,讲清语音理论知识,发音要领,学生才能够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进行训练。如:普通话的声母学习,教师要讲清每个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区别不同声母的发音特点。通过精讲理论来突出训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用多读多练的方法,把语音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强化训练,在训练中注意纠正字音,提高普通话的纯度,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逐步提高。
(二)改变语音面貌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
1.强化汉语拼音训练
读准汉字从学拼音开始,一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普通话教学就要从声、韵、调的训练开始。教师要重视声韵调的训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保证课堂训练的时间,理论与训练之比应为1:5。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正音,学生纠正,反复训练,让每个同学都有训练的机会。拼音训练要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音,巩固标准语音。同时,结合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中开口讲普通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多种练习相结合
普通话训练可采取自练、互练、小组练习相互结合的方式,让语音面貌好的同学,为同学练习做指导,带动其他同学训练,通过自练、互练、小组练习,相互督促、相互纠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3.保证课内外训练的时间
普通话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用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课堂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练起来,说出来,通过教师的点评,正音后不断强化训练。课外训练是普通话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组织保证。在普通话、大学语文、人际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中,可以采取课前一分钟演讲。在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中要求大学生都讲普通话。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大学生训练普通话的平台。通过举办“朗读、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会”、“模拟招聘面试”等活动,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又可以让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一展风采,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学说普通话,营造学好普通话的氛围。举行这些活动要常态化,从班级到系里到全院,这样就可以增加学生开口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四、学生要注重创设学习氛围,营造学习环境
任何语言必须使用才能真正的掌握,鼓励学生要用普通话在课后交流,以课堂为中心,向校园辐射,向社会辐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过程中学习普通话,这不仅会达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普通话的学习方法形式多样,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说普通话。
(一)要留心“听”
普通话的学习随机性很大,处处可以学,随时可以练。广播电视媒体为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便利条件,无论是在看新闻联播,还是在看电视剧,都可以从中听到与自己发音不同的读音,随时记下来,用字典或是用手机中字典软件进行查证,记住正确读音,反复训练,加深记忆。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堪称“国嘴”,是普通话最好的示范者和实践者,跟着播音员学习标准读音,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做到随时听几句,随口练几句,水滴石穿,贵在坚持。
(二)要注意“比”
要改变方言语言习惯,必须搞清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比较异同,找出差别,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区别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普通话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对比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反复练习,掌握要领,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甘肃河西方言中,前、后鼻韵母不分,两套鼻韵母相混使用。如武威方言中除了韵母in和in、en和en、ün和on,还有n和n不分,只要讲清了每一对的区别,通过每组词语比对训练,让学生能够纠正发音错误。通过学生读,教师纠正的一对一训练,学生在小组互相正音训练,教师集中纠错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正确区分前后鼻韵母的读音。
(三)要用心“记”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随身带的小本子,将平时读错的字词记下来,也可以从网上寻找到容易读错的字词,打印出来,天天练习。运用利用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忆就能记住正确的读音。坚持不懈,经过长期的积累,读不准的字词就越来越少。
(四)要大胆“讲”
普通话学习最困难的一关是语音关,最难突破的一关是学生的心理难关。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好面子,爱表现。可是,普通话学习初期,许多方言重的学生发音不准,怪声怪调会成为同学讥笑的对象,许多同学心理受挫,不愿开口训练。普通话教学的主旨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发音,这也是课堂训练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帮助方言重的学生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克服紧张的情绪,调整畏惧的心态。只有突破了学生的心理难关,学生才能配合教师进行训练。要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精神,创建和谐课堂。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主动训练,大胆开口。
(五)要分辨“用”
学好普通话要杜绝使用不规范用语用词。社会用语大环境不规范就会在网络环境中滋生不规范的网络用语。所以营造一个规范的汉语使用大环境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做好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使用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自觉抵制不文明用语和不规范词语。通过演讲、朗诵、书法比赛、啄木鸟纠错字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底蕴及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养成使用规范普通话的良好习惯,让大学生成为文明规范用语用字的主人,从而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朱建国,冯昀霞.普通话口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白继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第三版)[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四川;普通话;调查;问题;对策
1.绪论
1.1选题意义和目的
在我国众多方言中,四川话颇具特色,很多的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四川方言。在四川本土,过去蜀道难等交通的限制和长期偏居一隅的历史发展,影响了四川的对外交流,从语言上来说,在四川,四川话基本上就是最强势的方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西部经济的崛起,还有大量的民工潮,带来了普通话交流的现实需要。而从九十年代中期起,四川省语委和各类学校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也使普通话得到强有力的推行和普及。但毋庸讳言,在四川的很多工作场所和人际交往场所,四川话仍是主流方言。
本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推普工作施行近三十年多后,普通话在四川普通群众中的使用情况,调研结果可以为相关部门以后的推普工作政策制订等提供参考。项目的意义是配合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把普通话推广引向深入,提高四川地区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从而在使用中促进汉语的规范,促进社会的信息交流速度。
1.2四川地区语言样态综合概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基于这一特点,四川省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相比北方群众来说就显得非常困难。四川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地区,人口总数也是相当的庞大,四川省少数民族种类众多,除汉族外,还包括了55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藏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在以使用本民族的的语言为主,所以四川省整体使用语言的种类的情况较为复杂。
除了四川各民族语言种类纷繁复杂之外,对四川群众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形成阻碍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四川汉语方言。①四川汉语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主要代表,大致涉及到5种大方言片,即:黔北片、昆贵片、粤北片、成渝片、灌赤片,其中每一个大片区内还有若干个小方言片区,各个方言片区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四川地区在汉语方言上也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状态,所使用的方言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不相通,而且在语言特色方面,四川方言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四川省内各个民族之间推广普通话还是各个方言片区之间推广,从整体来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和录音、采访等形式对成都、乐山等地区的群众,如:商场售货员、农民工、普通市民、学生等群体做了抽样调查,发出问卷550份,共收到有效问卷500份,录音99份。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出了四川方言区群众普通话的整体概况,具体如下:
2.四川地区群众普通话使用情况综合概述
2.1使用频率
四川地区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对普通话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着普通话推广的进度情况。详见表格(1)。
表(1):普通话使用频率的比例(%)
使用频率常常用偶尔用完全不用
概率64.44%35.55%11.55%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四川地区大约64.44%的参与者是常常使用普通话的,偶尔使用的人群占到了35.55%。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11.55%的人群完全不会使用普通话。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采访也了解到,有很多人是因为不会普通话所以才不得不使用四川话。他们也提出尤其是碰到对方使用普通话时也很想使用普通话,但是由于平常生活中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而且也没有进行过练习,无奈只好使用方言,这种情况出现在市区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出现在乡镇村等地,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妨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2学习态度
无论是人们在学习何种知识还是在习得某种能力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态度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问卷之初,我们也考虑到了四川地区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态度,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表格(2)如下:
表(2):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态度的比例(%)
学习态度愿意学习不愿意学习有时间一定学习肯定态度否定态度
概率30.23%23.64%46.12%76.35%23.64%
通过表格当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参与问卷的人当中大约有30.23%的在不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很积极、很愿意学习普通话的,从数据上看人群并不是很庞大。然而,有46.12%的人是选择的有时间一定去学习普通话的,从态度上是持肯定的,这个数字还是相当乐观的,这部分人群与前者积极学习普通话的人群一起构成了支持普通话学习的群体,大约占到了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6.35%,而不愿意参加普通话学习的只有23.64%,详见表格(2)。因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在普通话学习态度方面,四川方言区的群众绝大多数是愿意积极学习普通话的,这也奠定了在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的群众基础。
2.3需求程度分类简述
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决定着普通话的推广程度,同时也反映着四川地区普通话的推广现状,为了使调查更加全方位,需要来进一步了解群众的普通话需求状况,详见表(3)
表(3):群众普通话的需求程度按年龄段调查的比例(%)
需求
年龄
急需需要一般不需要
10-186.89%44.82%42.37%6.89%
19-3012.17%44.23%41.02%2.56%
31-497.01%47.36%40.35%5.26%
50-09.09%45.45%45.45%
2.3.1从年龄上看
为了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进行数据分析,笔者分别按照10――18岁,19――30岁,31――49岁,50岁及以上划分为四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先进行横向比较,在表(3)中10――49岁这三个年龄段中基本上是统一的结果,分别只有6.89%、12.17%和7.01%的人选择了急需普通话,他们认为不会普通话已经对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上造成了影响,这就直接表明了普通话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选择急需普通话的群众占了只有一小部分,这间接表明政府在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5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群中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没有人选择急需普通话,只有9.09%的人选择了需要普通话,更多的人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是一般甚至不需要,这两个选项的概率之和占到了整个50岁及以上年龄段里的90.90%。通过与老年参与者访谈分析状况原因如下:由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使用了一辈子的四川方言,在语言上就更加倾向于乡音,而且这时候他们的交际圈和朋友圈已经都基本稳定到了省内,再加上没有使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普通话在这个年龄段的群众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到,急需普通话的人较多是19――30岁年龄段,在需要普通话和一般需求的选项中每个年龄段的概率比较稳定,没有很大波动,在不需要普通话这一选项中前三个年龄段没有很大波动基本稳定,但是到了50岁及以上年龄段中与前三个年龄段出现了相差很悬殊的概率,有45%左右的5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选择了不需要普通话。这表明了青少年、青年和中年人的普通话需求要高于老年人,今后的普通话推进工作应该着重面向中青年和少年。
2.3.2从学历上来看
本次调查在学历上分为了六个受教育阶段,即: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但是在统计结果的时候发现,由于研究生属于高端人才,该类群众较少,在统计后发现该类群众数量不足以计入有效结果,所以取消了研究生这一个选项,具体调查结果详见表(4)
表(4):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按教育背景调查的比例(%)
学历程度
需求情况
急需需要一般不需要
小学020%65%15%
初中030.57%63.90%5.20%
高中060.60%36.36%3%
专科064%36%0
本科064.50%35.50%0
调查结果表明,群众中没有出现急需普通话的状况,在选择需要进一步提高普通话的群众中呈现出随着学历增加人数也随之增加,在选择需求程度为一般和选择不需要普通话的群众中调查出来的统计概率则相反,随着学历的增加人数越来越少。综合上面所有的选项概率以及概率的波动变化直接表明了从学历上整体呈现出了学历与需求程度成正比,学历越高,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越高。这也间接表明了,在日后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由于城镇居民学历普遍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在城镇中推广普通话要比在农村地区相对容易。
2.4群众对自己普通话的满意程度
四川方言区群众对自己普通话的满意程度也是对推广普通话起到影响的因素之一,因为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四川方言区的群众对自己对普通话的熟练程度不是很了解,群众对普通话产生了一个认识误区,普遍认为只要会用川普,普通话就是不错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满意程度较高则对普通话的推广来说就形成了阻碍,就需要从根本上来使四川方言区群众认识到四川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当然,也不排除有真正使用普通话比较规范的四川群众,但是这部分人毕竟占少数。反之,则对普通话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详见表格(5)
表(5):群众对自己普通话满意程度的比例(%)
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相对满意一般不满意
概率8.80%35.20%42.40%13.60%
在表格(5)中可以看到,有8.8%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普通话水平非常满意,相对满意的参与者占到35.20%,这两个部分加起来的概率有44%,剩下的还有将近56%参与者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持一般态度需要学习和不满意需要加强,这也就直接预示着四川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工程可以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也间接表现出了四川方言区的群众也反映出对普通话需求,未来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2.5对自己和后代的普通话期望值
本项目在本次的调查中新增了一项关于对自己后代的普通话的期望值,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同时从侧面也能够反映出普通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要求。详见表格(6)
表(6):群众对自己和后代的普通话期望程度分级别的比例(%)
等级
期望等级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乙及以下
对自己的期望程度10.00%19.20%33.60%37.20%
对后代的期望程度10.59%17.37%32.62%39.40%
在表格(6)中,通过横向对比可以看到其中33.60%和37.2%人分别期望自己的普通话只需要达到二级甲等和达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就可以了,这一部分人群占到了参与者总数的70.80%,这就可以反映出的情况是四川方言区群众整体上对自己普通话的期望标准程度不是很高的,只有10.00%和19.20%的参与者分别选择了一级乙等和一级甲等,这部分人群占到了总数的29.20%,只有少数人群对自己的普通话标准程度有较高要求,所以由于群众对自己普通话期望的标准程度不同,因此后面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需要分情况加以讨论的。另外,在横向对比中,四川方言区群众对后代的普通话期望值与对自己的期望值大体相同,详见表格(6),暂不做具体分析。
通过表格(6)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到,在对后代的普通话期望程度上,一级甲等这个分选项里由10.00%上升到了10.59%,在分选项二乙及以下里也由37.20%到了39.40%,呈现出上升趋势。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出群众对后代普通话的要求出现了两个分化,其中一类人群对后代的普通话标准程度比对自己的期待要高,希望后代的普通话可以成为顶级水平,达到央视播音员的水准,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因此一级甲等这个选项上升了0.59个百分比,而另一类群众则是希望自己的后代普通话水平可以交流便可,不做高标准要求,比自己的期待水平放松了标准,所以二乙及以下这个选项概率也上升了2.2个百分比。
但整体来看,后者在对后代普通话的期望程度是二乙及以下这个选项依然占到了39.40%,说明群众对后代的普通话期望程度仍然是以可以交流为主。针对这两个选项的波动,分析原因可能会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做具体阐述。
综上所述,四川地区群众对自己和对自己后代普通话整体上的要求仍然比较偏重于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及以下。这些都反映出了群众对自己和后代的普通话的期望程度并不高,因此在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等具体普通话内容的时候要相对简单容易,不应过分强调难度和标准度。
3.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有利因素和存在问题
3.1有利因素
通过对成都、乐山地区等地深入地调查,结果表明往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还是有许多有利因素的。首先,四川地区群众普遍具有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因此对普通话宣传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在四川地区的群众已经具有了在正式场合请讲普通话的意识,尤其是在校园或者大学、政府机构等单位,第三,通过对四川地区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态度、需求程度、满意程度等具体表格的分析,表明了四川地区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态度积极,需求程度普遍,群众基础良好等,这些对普通话在四川地区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3.2存在问题
在调查和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虽然四川地区有着许多对普通话推广的有利因素,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四川地区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语言外的问题
(1)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有待提高
使用频率直接表现出的是群众普通话的使用情况,表格(1)的数据显示常常使用普通话的参与者占64.44%,还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活中不是常常使用普通话的,这表明四川地区整体群众的普通话使用频率还有待于提高,因此这部分群众需要增加普通话的熟悉程度,提高普通话的使用频率。
(2)学习态度有待提高
在表格(2)中对普通话的学习态度持否定态度的群众有23.64%,这个数字不是很突出,但是这也表明了群众中仍有一部分群众需要改变学习态度,只有整体上四川群众对普通话的学习持有肯定积极的态度,才能极大的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从而使四川地区群众的普通话整体上有大的飞跃。
(3)需求程度有待提高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句话,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普通话的推广的问题上,虽然普通话不是商品,但这应是每个人的现实需求。在表格(3)(4)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的是需求程度一般甚至不需要,这部分人群不占少数,这就对普通话的推广形成了阻碍因素,只有需求程度提高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才能如火如荼的进行,因此,四川地区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4)心理障碍
在前期制作问卷的过程中,对周边人群进行了问题征集,其中很多人都建议增加心理状况的调查问题,所以根据群众意见也在调查中增加了心理状况的设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7):群众使用普通话的心理状况的比例(%)
心理因素非常害羞不会害羞无所谓
概率13.06%61.63%25.30%
在使用普通话的心理情况调查中,有13.06%的群众在使用普通话时有心理负担,有61.63%的人不会害羞,25.30%的选择无所谓。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人群已经对于普通话已经司空见惯,整体大语言环境正在逐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使用普通话有心理负担的群众仍然占了10%以上,这也反映出了制约着群众使用普通话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这也启示着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普通话语音问题以外,还应该注意照顾到群众使用普通话的心理状况,疏通群众的心理阻碍才能更好推广普通话,让四川方言区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更上一层楼。
(5)方言的强势影响
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考虑到四川方言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普通话与方言并存的问题。表(8)是四川群众对普通话和方言持有的态度的调查结果。
表(8):群众对推广普通话的态度的比例(%)
持有态度需要推广可以推广根本不需要
概率51.45%41.90%6.63%
首先从整体上看分为两个态度趋势肯定和否定,在表中可以发现持有肯定态度的占到了大约92%,只有6.63%的人持反对态度;其次分开来看,其中认为需要推广,有利于加强南北地区交流的群众占到了51.45%,有41.90%的人认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需要保护地方方言,有6.63%的人认为根本不需要往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各地的方言,也不是以牺牲方言而换来普通话的普及,而是在要让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加强各地区交流,巩固祖国统一。
所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地方方言,给地方方言一个生存空间,不能够以牺牲方言为代价换取普通话的统一。推广普通话是让大家更好的使用我们的国语,在正式场合学会使用普通话,让普通话和方言可以有效的发挥他们各自的功能,而不是取代方言。因此,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冲突,普通话与方言应该是相互补充,和谐共处的。
3.2.2语言内的问题
(1)声母问题
尽管四川话主要受到方言片的影响而呈现出各种四川方言种类,然而在采集录音的过程当中笔者也发现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点大体上还是可以总结和归纳,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这也为推广普通话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9):群众选择声、韵母、声调、语流音变作为难点的比例(%)
语音难点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
选择概率26.53%27.69%18.95%26.82%
在普通话语音调查当中得出的结果详见表格(9)。考虑到普通话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在问题设置当中这道题采用的答题方式是多选。经过调查结果统计和计算,四个语音选项相差的概率并不是很明显,并没有趋向性,几乎每个选项都是四川群众的学习普通话的难点。由于问卷结果不是很明显,所以接下来笔者根据录音采集和问卷共同得出语音问题结果。在录音上很明显的就发生了问题的趋向性,基本上参与录音的四川群众都普遍出现了较为共性的问题。
表格(10):群众录音错误率较高的比例(%)
难点鼻边音舌尖前音后音前后鼻韵
错误率100%100%100%
首先在声母方面,突出表现出为n/l,z/zh,s/sh,c/ch,f/h这几组音,所有参与录音的群众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这几组的问题,例如在“男女”、“牛奶”等词语上声母n/l,是基本上分不清楚的,单单n/l这一组音就出现了两种情况,笔者听录音的时候会发现在四川成都地区和所辖的区、县基本上全都把n念成l,只有很弱化的鼻音,还有一种情况是发音有边音和鼻音之分,但是到词语中就不能分清楚边音和鼻音,乱念一通,无章可循,分不清晰,出现此类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为乐山和所辖区域等地。除此之外,z/zh,c/ch,s/sh,r也是四川地区群众难以辨清楚的声母。
通过采集的录音分析,在四川成都和成都所辖地区是没有翘舌音zh/ch/sh这三组音的,把翘舌音全部念成平舌音z/c/s,r音也变成翘舌不是很明显的声母。乐山地区也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在自贡地区基本上是没有平舌音的,全部都念成翘舌音,与成都地区正好相反。
以上这些普通话问题对于四川群众来说是难度比较大的,另外还有很多人也在h/f上是不能分清楚的,在词语当中比较容易混淆,但这类问题改正起来比较容易,绝大多数人经都可以发出清晰的h/f,不是主要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2)韵母问题
韵母在普通话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人的普通话讲的好听不好听跟韵母发音是否标准和圆润饱满有着直接的联系,普通话当中的韵母越圆润饱满,声音越响亮,普通话越好听。通过表格(9)当中也显示出群众认为韵母是难点的占到了27.69%,也是四个选项中占的比例最高的。
在采集的录音分析中也跟项目申请书上的预期结果基本吻合,那就是四川方言区群众的前后鼻韵母问题,这是四川群众的普通话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在录音中也出现了全部读错的情况,100%都会出现问题,详见表(10)。在录音采访中出现前后鼻韵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不能发好这三组音in/ing、an/ang、en/eng,但是其中an/ang问题经过提醒之后都可以区别出来,这一组音矫正起来问题不大。除了前后鼻韵母是较为复杂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单韵母是四川群众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比如e,在录音中四川群众都普遍把这个音发为o或者比实际e音舌位偏高,开口度很小的音,再如i/ie,u/ue这两组音的辨析也需要在日后推广过程中加以注意。在单韵母发音中则没有发现比较共性的问题。
(3)声调问题
在普通话当中把声调分为四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而且在调值上运用我们常说的五度标记法进行了四个声调的明确清晰划分,即: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详见图(1)
但是四川地区汉语方言则跟普通话有所不同,在四川地区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原来古声调的调类,而是大致分为五种声调,除了上述普通话中的四类还包括自成一类的入声调,因此这与普通话之间的声调有着很大区别,而且四川汉语方言中调值往往发的不到位,比如“成都”中的“成”普通话中读为阳平调(35),但是在四川地区往往收音的时候就不会到达五度标记法中的5度,而普遍发为34调,再比如去声调为51调值,但是在四川方言区的去声调的字发音就会比较趋近于上声等等。
(4)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得现象――语流音变,因为我们在正常使用普通话的过程当中由于不是每个字单独使用的,所以由于受到相邻字的音的影响就会发生语音的变化,常见的有变调、轻声、儿化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在录音的结果分析当中发现四川群众在语流上会很少使用轻声和儿化,比如板凳儿、针鼻儿等词语在录音过程中参与者都不会把词语儿化,而且词语的轻重格式也会发生与普通话中的轻重格式相反的现象,比如“电话”在普通话中是中重格式,但是在四川方言中就会变成重中格式,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厕所、麻将、话费等等。
另外除了这些问题以外,四川地区所普遍使用的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与普通话有着不同,但这不是主要问题,总的来说,四川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语音问题,其次才是词汇和语法。
4.原则和对策探讨
本次调查历时将近9个月,所得出的数据、结论和问题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调查结果可以明确的反映出我国往四川地区推广普通话的进程情况和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对推广普通话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4.1推广原则
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在日后推广普通话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对象原则。通过对四川地区群众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分析,重点应针对学生、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这几大类人群,这些群众的普通话使用率高,学习态度积极,普遍需要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水平,而针对老年人则应积极宣传,但是不在重点推广对象之内。
2.分层原则。由于每类群众所处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对普通话的需求程度的高低也不一样,因此在推广普通话的整体要求上,对青少年学生的普通话标准要求尽量做到二级甲等或二级乙等高分数段,而对其他群众则可以降低标准,二级乙等低分段即可。
3.方言与普通话并重原则。由于方言是一个地区的象征,人们普遍对自己的乡音有着很深的依恋,因此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当中不应动摇方言的地位,而是把方言和普通话放在同等的地位,积极倡导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疏通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
4.2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四川方言区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困难和应对办法研究”项目组针对调查结果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如下建议:
1.针对群众使用普通话频率不高的问题和改变群众学习态度方面,我们建议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发放普通话学习资料和宣传册深入到城区和农村,倡导学习普通话,利用名人效应,发动四川地区知名的主持人和播音员来担任普通话大使,引起广泛的影响,增加群众学习普通话的欲望。
2.由于每个人对普通话的满意程度不同,对普通话的现实需求不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建议应加强对不同人群普通话学习需求的调查,设计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普通话教学内容。针对窗口服务业人员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尽量多涉及到日常生活用语,规范口语发音,养成良好的普通话发音习惯,从而提高普通话;针对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基础字音为主,如:声母、韵母的标准发音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发音规范上,普通话课程的学习难度应较窗口服务业人员的课程稍小;针对学生这一群体,普通话课程学习的难度系数在这三类群众里应该是最大的,我们则会相应的设计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普通话教学内容,让学生群体深入地了解普通话的发音、字词、句子、轻重格式、声调等内容。
3.针对四川地区群众对普通话语音语法等内容的学习,应增加群众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利用各地文科高校普通话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条件解决四川地区群众想要学习普通话而没有地方学的困难之处。设立普通话义务推广员和培训教师,推广员可以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培训师可以由地方高校教师等人群来担任,另外因为仍有小部分人有方言情节和害羞等心理因素,推广员和培训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兼顾疏通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让大家认识到推广普通话的正确含义,不是取代方言而是和谐共存。
4.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状况不同,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导致普通话呈现出学历高需求高的特点,因此我们建议应优化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加强校园内普通话的监督,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四川话和普通话的交替使用,加大高等教育普及力度,增加高素质人群的在全国人民当中的比重。
5.针对四川当地电视台、电台等媒体,我们建议应适量控制方言节目和方言剧的数量,所有方言词语应在屏幕下显示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等。(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陆嘉懿、聂敏熙、梁德曼、杨绍林、陈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陈章太.《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与研究应用1990年第4期
[3]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0年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期
[5]林c、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2版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早已进入校园,课程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发展成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一学段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朗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对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朗读应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和灵性跳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用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较差。在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语音不准确、普通话音变水平低下、朗读速度较慢、习惯齐读、节奏无变化、语气无抑扬顿挫、停连意识差、重音不恰当、语调较差、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朗读(诵)感情较差、声情难以并茂、声音不和谐等状况。试想,如果不加强教师朗读能力地专业培训,怎么能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提高研究水平,怎么能增强教师的朗读指导能力,不加强对小学生朗读能力地培养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何容易,培养高素质播音人才谈何从基础抓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谈何落实。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认为,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其必要性。
经过一年来的校级课题《龙孔中心校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证明,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做起来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问题,我校语文教师大部分有较高的研究积极性,有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成效明显,学生朗读兴趣盎然,成绩喜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景,有全体一线教师大力支持,我们信心十足。加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花再多的钱也要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北京传媒大学张颂的《朗读学》等给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从事朗读研究的底气更加足了。我们认为,从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可行性。
通过论证和校级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慎重提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实验课题,确定下来,在全校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朗读技能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完善朗读教学模式;2、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3、每位实验教师撰写研究经验文章20篇以上,其中发表文章10篇以上。
(三)教学目标
1、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2、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基本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3、80%以上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随读生除外);4、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明显高于乡内小学的平均水平;5、95%以上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前,作好调查准备,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调查时,搜集调查的书面和口述资料,搜集资料力求全面、系统,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调查后,整理好叙述的材料和数量的材料,叙述的材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要用统计法、表列法和图示法等加以整理;最后,撰写好调查报告,分析调查事实,分析优缺点,分析原因所在,下一结论,提出改进意见或措施。
(二)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法,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收集具体事实,进行分析与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18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主要是指“两全”,第一全是“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班级,面向全体学生,特别不能忽视朗读能力后进生。第二全是指“全面发展”,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二)实用性原则
研究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地区还未见到过,在全国范围内也少见,具有相对的超前性。从事这项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效益,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助一臂之力,具有实用价值,具有实在意义,具有实用性。
(三)可行性原则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一项研究工作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是早在一年前就立项的校级研究课题,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的朗读能力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少数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较快,依我们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完全可以在小学实施研究工作。
六、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端正指导思想
1、坚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处理好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的关系;3、严格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4、重视鼓励方法的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二)明确培养目标
1、全体实验教师具有较强的朗读研究能力;2、80%以上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较强的朗读教学能力;3、95%以上学生学会朗读,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4、80%以上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组将从开题起,采用多种形式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长期的学习培训,主要学习《朗读学》等,不断更新教学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不断增强师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研究风气、交流风气。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教师学习培训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学习培训;2、制定评价量表,及时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积分考核、职称聘任相联系,提高教师不断上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提高;4、实验教师轮流办讲座,加强责任意识和增强实验的主动性。
摘
要: 伴随着《幼儿教育指导纲领》的颁布于推行,
使得幼教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机构通常更多的关注中等、高等教育,
对幼儿教育关注较少,
这也致使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缓慢。结合新时期幼儿教学时间,
对提升幼教师生职业素养进行教学策略探析,
期望对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 新时期;
幼教师生;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具备说、
唱、做、弹、跳等基本职业素养,
具有高尚的品德,
优异的智能机构,
较强的学习与教研能力,
敬业、端正的工作态度,
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幼儿教师的素养应从幼教生入学开始,
这对学前教育学生是否能胜任该工作具有直接影响。从师范学校培养教学看,
教师是培养幼教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力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课堂阵地作用,
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来培养幼教师生职业素养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幼师专业教学
师范院校担任幼师教育的广大教师,
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幼师人才的重任。因此,
要想有效提升幼教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应从幼教生的培养着手。但在当前的教育观念中,
给予机构对幼教工作重视、支持不足,
加之教育模式有些僵化,
部分幼教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难以实现幼教
生职业素养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机构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重视师范幼教专业,
并给予政策支持。各类师范院校应及时调控幼教生培养计划,
改变以往重知识、重理论的教学模式,
着力于幼教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尤为重视幼教生责任心、事业心、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育观念的有效落实,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教育机构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体系,
完善师范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
实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实现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提升幼教生的思维品质与口语能力
良好的口语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只有口语表达清晰、语音标准、语法合理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
提升学生口语技能。但在当前教学中,
由于师范幼教生多为女生,
心理素质偏低,
较为羞涩,
难以在众人面前流利的讲话,
日常活泼、好动的幼教生,
当站在讲桌旁时便手足无措。为有效解决这一状况,
师范教师可采用语文口语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命题“说话”方式来提升师范幼教生语言运用技能。
1.
将普通话口语测试融入到教学中
普通话口语测试要求讲话者说话流利,
使用的词汇和语法应符合白话文规定,
语速应适合。教师可在教学中,
穿插普通话口语测试,
如通过设置问题,
引导幼教生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练习。
2.
鼓励幼教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有些来自农村的幼教生在升入大学前,
接触普通话的机会不多,
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
也习惯运用地方方言进行讲课,
这导致幼教生基本不会说普通话,
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教师在幼教新生入学前,
应提前告知,
幼师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
使幼教生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多为幼教生提供讲话的计划,
努力帮助幼教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进而提升幼教生普通话水平,
实现地方语言风貌的改变。
3.
将“说话”总成绩纳入成绩考评,
鼓励幼教生进行思考,
提升幼教生思维品质
为有效杜绝幼教生刻意的逃避进行讲台讲话,
教师可将“说话”成绩纳入成绩考评中,
督促幼教生进行课堂讲话训练,
帮助幼教生克服羞怯心理。此外,
讲话课题应具有开放性,
避免幼教生照本宣科,
鼓励幼教生进行积极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进而实现幼教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改变课堂讲课模式,
凸显幼教生主体地位
1.
改变传统讲座、会议模式
将课桌摆放成圆形的宴会桌式,
鼓励幼教生围桌而坐,
当幼教生回答问题时,
需要离开课桌,
站到没有课桌遮挡的地方,
鼓励幼教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紧张与羞涩。经过几次训练后,
幼教生便会慢慢的消除恐惧、羞涩心理,
这对幼教生未来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将课桌摆放成圆形的宴会桌式,
有利于教师布置教学任务,
便于幼教生进行讨论和教学任务的展开,
从而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幼儿的年龄比较小,
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短,
采取圆桌的教学与互动模式,
既可以对幼儿进行观察,
让幼儿教师及时的掌握幼儿动态,
也能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
发展幼儿的思维。
2.
转变教学模式,
凸显幼教生主体地位,
提升幼教生专业素养
师范教师在进行课材理论知识教学时,
对于幼教生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
应科学的设置教学计划,
鼓励幼教生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讨,
教师在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在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上,
可分为综合能力和单个能力训练两种任务。如在进行“幼儿园文学作品活动”章节中,
教师可设置的单人能力训练任务为:讲童话故事训练、主体设计活动、幼儿表演等,
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教师引导幼教生设计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
并有效执行,
以培养学幼教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教学活动地开展,
能够有效培养幼教生独立学习能力,
激发幼教学生探究能力,
进而为幼教生将来的教学研究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科学利用教学观摩,
帮助幼教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师范专业教学中,
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向幼教生展示典型的教学案例,
帮助幼教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观摩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通过对媒体播放典型的幼教视频,
引导幼教生便观看、边思考、便记忆,
鼓励幼教生对幼儿教学活动结构、教师的素养、幼儿行为、活动改进环节等进行深入分析,
鼓励幼教生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活动相融合,
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类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
并具备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仪态、教学语言等基本教学素质。
在进行幼儿观摩教学时,
师范教师应积极引导幼教生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的认知水品、言语特点,
使幼教生在将来的幼儿教学中,
学会尊重幼儿,
能够因材施教,
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的设计游戏与教学计划,
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五、优化培养模式,
注重幼教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实践知识、实践技能与其专业素养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没有实践知识作为后盾,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提升。在当前部分学前教育机构,
对幼教的实践技能与知识要求低。如有些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
只看学历的高低,
忽略了其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这体现出社会及学生对幼教生实践技能的不重视。此外,
幼儿教师在入职后,
进行的培训与教育,
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致使幼儿教师职业素养难以有效提升。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学校、社会都应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为幼儿教师搭建实践技能与继续教育培养平台,
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
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
鼓励幼教
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从而实现幼教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幼教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前提。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只有通力合作,
关注教学细节,
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才能实现幼儿师范
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幼儿教育关系到幼儿的习惯养成,
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