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数学重要性

高考数学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数学重要性

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自学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37-02

新课程理念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鲜明地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势下课程教学活动做出的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笔者认为,大力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切实改变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理念支撑下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就数学学科而言,如何有效培养以学生个体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研究性学习这一角度,试对此做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后来者提供点滴借鉴和帮助。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特点和目标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教育部【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特点在于:1. 开放性。无论其学习内容、方法思维、信息渠道还是形式空间、活动过程等,都呈现出开放性特点;2. 探究性。指课题的提出、研究等是学生主动探究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3. 实践性。意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与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有利于培养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项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内学外用”奠定良好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立足课堂环节和基础教材是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努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首先要揭示数学原理,就是基础内容、知识背景及其运用规律等,让学生体验如何理解和研究知识,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自主研究问题;再次要细化思维过程,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研究氛围,触摸思维的真谛。如教学“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后,有教师上了一节答疑课:已知1≤a-b≤2,且2≤a+b≤4.求4a-2b的范围。题目显示后,直接让学生思考解题。经过合作研究,共产生了四种解题方式,其中三种结果同为“5≤4a-2b≤10”,显然是正确的;而结果为“3≤4a-2b≤12”的解题过程看似正确,于是让同学们继续合作探讨,最终得出――解不等式是“充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整个过程教师发挥激励、引导和启发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和参与机会。

2. 在开放题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内学外用”提供有效涵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施教原则,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式,善于借助一定量的数学开放题型和题目,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思想涵养和能力滋补元素。所谓“数学开放题”,简单地说,就是解题思路不唯一或者题目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题。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数学开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高中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开放性思想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活动尤其课余时间为学生留下一些开放性数学题,让学生从中产生新旧认知结构的冲突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活动,并尝试用科学、灵活的方法去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归纳问题。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攫取良好效率和效应。

3. 在生活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内外互动”提供活力支撑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数学活动一旦远离或摆脱了生活,就势必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尤其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蕴藏在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元的信息与元素以及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亲身参与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都是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比如:①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税和市场房价,来研究最佳购房决策的问题;②对本地区近阶段人口发展情况的调查,预测今后人口增长数量,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③调研某区域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耕地面积的发展趋势;④气象学中关于温湿度、空气污染指数、臭氧层变化等问题;⑤无盖盒的最大容积问题;⑥关于拍照取景角的最大化问题。在公路一侧从A到B有一排楼房,要想在公路任何处拍摄一张正面照片,使拍摄该排楼房的取景最大化(点A、点B与直线的位置讨论);等等。以上所有问题及其类似的社会生活要素,都可以作为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素材来进行研讨探究。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而且能让他们更加广泛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4. 在科技运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内外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多媒体网络资源不仅具有集音、像、图、文、动为一体的独特优势,而且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为课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随着网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运用,一方面转换了广大师生的传统教学理念,大力促进以“生本学主”为核心元素的素质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自觉开展课内外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性支撑。比如,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几何画板”来研习如下习题:“一条长度为2的线段AB,端点在坐标轴上运动。从坐标原点向AB引垂线,垂足为M,求垂足M的轨迹。”其过程如下:首先在屏幕上做出动态演示;然后逐步启发学生导出动点M的极坐标方程,并屏显它所代表的四叶玫瑰线;再启发学生试猜极坐标方程表示的曲线是什么形状。学生用计算机自由地做数学实验,键入不同的n值,各种美妙的花瓣出现了。然而当n=0.1,0.5,1.5,3.7等时,竟然出现了非花瓣曲线,这种认知性冲突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可通过网络搜寻并下载有关内容的校外教学实况(如专题讲座、名家讲学)和数学研习题,供学生课后自主观赏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精神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全力以赴,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打造独特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夏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11,(5):109-111.

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

大部分文科生都把高考数学看得太重,以致害怕因数学考不好而丧失上大学的机会,所以还没有进考场或进了考场还没有动笔就已经产生紧张情绪。克服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紧张情绪应主要从心理层面进行调适,办法有四。其一,淡泊高考对人生前途命运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条条大道通罗马”,并非只有高考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因素;其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淡化数学高考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的期望,抱着“数学考不好是预料中的”满无所谓的思想去应对高考数学;其三,淡雅一笑,来一点阿Q精神,冒出点“我难别人更难”的想法给自己精神安慰,淡然处之,平和应试;其四,要明晰自己的数学实力,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在考试中的得分目标,避免出现目标过高以致考时及考后差距太大产生紧张和失望。

高考数学的应试策略

策略一:根据自已的“战斗力”,制定挣分的战略

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考前的多次模拟训练,自己对数学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应该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事求是地制定高考中自己的挣分策略。比如,某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平时模拟训练中表现出的“战斗力”,估计自己的成绩应在100分到120分,其中,十二道选择题共60分,采取“丢二做十保九”的战略,可以拿45分到50分;四道填空题共20分,釆取“丢一做三保二”的战略,可以拿10分到15分;六道解答题共70分,釆取“前四题全部做,后两题做第一问”的战略,可以拿45分到55分。这样做,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组织,合理调配,积极应考。

策略二:以多挣分为原则来确定答题时间

考前常有考生问,“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如何分配时间?”“是不是顺着题号顺序做?”考后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不是不会做,是时间不够”“我被那道解答题缠住,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等,可见,“合理支配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说明》所要求,也是考生应该关注的应试策略问题。

考试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目标分数,实质是“解题效率”。甲同学花十分钟时间做对了一道十二分的题目,而乙同学则花了十五分钟,谁的效率高一目了然。所以,相同的考试时间里,谁的解题效率高,谁胜出的机会就大。提高解题效率则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做题时应由易到难,先做自己有把握的、能保证得分的题目,尽量使能得到的分数达到自己的极限。

策略三:从容易题入手

先易后难的答题方法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逐步提高自信心,以饱满的精神和较佳的思考水平来攻克后面的难题。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特点是:为使考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试卷难度按两级坡度设计,整卷是一个大坡度,而每种题型由易到难又是一个坡度,各种题型中试题难度的起点都比较低,尤其是选择题,起点题只相当于高中毕业会考的水平,而选择题的最后几题的备选项有较大的迷惑性;解答题变一题把关为多题把关,最后三道解答题虽为把关题,但采取一题两问的形式,第一问降低试题入门的“门槛”,第二问设置一定关卡,以区分考生的能力。

虽然试卷的安排一般是从易到难,但问题不是绝对的,每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同,一道题的难易也因人而异,答题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动笔前应大概浏览一下试卷,对试题心中有数,本着“从容易题入手,先易后难,易、中、难拾级而上”的原则来做题。

策略四:会做的要确保做对

高考中,考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做错会做的题。所谓“会做的题”,是指平时做过的、熟悉的、知道怎么做的,遇到这种试题,考生往往暗自庆幸,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结果“做错”了。错误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不冷静、不细心,“大意失荆州”,所以,遇到越是会做的题目,越要冷静,越要一丝不枸,稳扎稳打,做到万无一失。

策略五:座座高山都有宝,只要自己认真找

高考数学试题的一个命题原则是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查,并以此来调控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由于所考查的知识和方法较多,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无论多难的题目都有会的部分也有不会的部分,这就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不能让答题卡空着,拣着好吃的吃,咬上一嘴也是肉,挣着一分是一分”, 这就是“座座高山都有宝,只要自己认真找”。比如,把试题涉及的公式、定理、法则写出来,并代入已知的量;根据曲线方程把曲线画出来;把要求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出来等,这些都能提高你的总分。

策略六:算错也要算到底

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第3篇

2011年江西迎来了第一次数学的新课改考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体现课表要求,实现平稳过渡;突出重点考察,兼顾变化的内容,而且试卷和谐合理。内容涉及了复数,算法,线性回归,三视图等等。题型方面,选择题由原先的12道题总分60变为10道题总分50分;填空题由原先的4道题16分变为5道题25分;解答题由原先的6道题74分变为6道题75分。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西高考数学文理科在各个知识点上的变化与命题趋势,因此对2011年-2014年江西高考数学文理科试卷进行了分析。

1 2011-2014年江西文科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经统计发现,各考点的分值比例依次是圆锥曲线>概率与统计>数列>三角函数与正?p余弦定理>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p立体几何>函数与初等函数>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算法初步?p复数>平面向量?p不等式与线性规划>直线与圆>选修二选一>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圆锥曲线占总分的比例为13.5%,概率与统计的考分占13.3%, 数列的考分占12.5 %, 三角函数与正?p余弦定理的考分占12.2%,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立体几何的分别占11.3%,这六部分部分考核内容达到了74.1 %,由此反映了圆锥曲线,概率与统计,数列,三角函数与正余弦定理,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立体几何这六部分的重要性。从2013年开始选修未考,而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一直未考。

2 2011-2014年江西理科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从表1可发现,各考点的分值比例依次是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圆锥曲线>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与正余弦定理>函数与初等函数>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平面向量?p算法初步?p选修二选一>直线与圆>不等式与线性规划?p复数>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占总分的比例为13.3%,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的考分占12.8%,圆锥曲线的考分占12%,数列的考分占11.3%,立体几何的占10.8%,三角函数与正余弦定理的占10.5%,这六部分部分考核内容达到了70.7 %, 由此反映了概率与统计,导数及应用?p定积分,圆锥曲线,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与正余弦定理这六部分的重要性。从2011年开始选修计数原理与二项式定理与复数考察分值很小甚至未考。

表1 江西卷理科2011-1014年中各知识点的分数及其比值

2011 2012 2013 2014 平均分 比值(%)

知识点 分数 比值(%) 分数 比值(%) 分数 比值(%) 分数 比值(%)

集合与逻辑 10 6.7 10 6.7 5 3.3 5 3.3 7.5 5.0

函数 15 10.0 15 10.0 10 6.7 5 3.3 11.25 7.5

导数与定积分 12 8.0 19 12.7

24 16.0 22 14.7 19.25 12.8

三角函数 12 8.0 17 11.3 17 11.3 17 11.3 15.75 10.5

平面向量 5 3.3 5 3.3 5 3.3 5 3.3 5 3.3

数列 17 11.3 22 14.7 17 11.3 12 8.0 17 11.3

不等式(线性规划) 5 3.3 5 3.3 0 0.0 0 0.0 2.5 1.7

立体几何 14 9.3 12 8.0 17 11.3 22 14.7 16.25 10.8

直线与圆 5 3.3 0 0.0 5 3.3 5 3.3 3.75 2.5

圆锥曲线 18 12.0 18 12.0 18 12.0 18 12.0 18 12.0

计数原理 0 0.0 0 0.0 5 3.3 0 0.0 1.25 0.8

概率与统计 22 14.7 17 11.3 17 11.3 24 16.0 20 13.3

算法 5 3.3 5 3.3 5 3.3 5 3.3 5 3.3

选修 5 3.3 5 3.3 5 3.3 5 3.3 5 3.3

复数 5 3.3 0 0.0 0 0.0 5 3.3 2.5 1.7

3 高考复习建议与指南

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意识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数学课程是学习基础课程教育当中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这门自然基础科学的课程学习当中,需要学生利用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知识的学习,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学习。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提高解题多变意识对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有重要的作用。

1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的意义

所谓多变意识,是指在对于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利用多种思维方式对这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种多变意识在数学解答题目当中非常多见。众所周知,数学是具有代表性的理性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化、严谨的思维体系、精确而广泛的对比论证的特点,数学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已经融入到各方各面,在整体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在高考中,数学学科是主要考试科目,在整体成绩比重较大。同时,数学学科与其他理科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于学生整体的影响较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岗位当中,实现工作目标。在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标准也是社会各界的需要。而中职数学教学是高职高考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教学,为学生的高职高考数学复习提供帮助。

2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的方法

中职学生的高职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满足中职学生的高职高考中数学科目的要求。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多变意识的培养,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重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配合相应的习题和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制作高质量的教案,进行有明确目的教学安排,减少机械记忆的题目,增加灵活多变的教学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习题。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角度解答问题的鼓励和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达到对学生解题多变意识的培养的目的。

2.1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本例题的教学是对是学生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等应用的基础学习途径。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增加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增加自身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面进行培养。

2.2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转化和化归思想是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转化,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现有知识范围内进行解决的思维方式。这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解决方式,并且在数学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转化和化归思想是非常常见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数学学科中,转化和化归思想无处不在,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上要活用转化和化归思想,完成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在学生进行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要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用多角度,多变的思想对数学题目进行解决。现阶段的教学形势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成长空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2.3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其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解题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做好联想意识,学生在遇到相应问题时,联想自己所学知识和相应解题公式等,将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运用相关知识对相近的知识进行解题思维。学生要利用联想意识将题目中的基本数学关系进行理清,发现题目条件中隐藏的问题,结合以往的解题经验和知识结构,同时利用多变的解题意识,多角度的进行题目解答,从而从不断的理解分析问题,联想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理性思维能力。

2.4对学生解题方面的培养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经验表明,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训练的过程中,缺少对实际解题过程的反思,不能更好的利用解题经验。在学生解决习题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思考,从解题开始的思维入口到命题论据,到最后解决问题之后,对整体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中,仔细思索哪种方法更为简洁,哪种方法更容易让人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解题思维体系,为以后解决同类问题进行普遍性的解答,从而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以达到提高高职高考数学复习的教学。

3结束语

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是现代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数学解题的多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高数学成绩目的,同时带动其他理科学习效果。传统单一陈旧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数学教学需求,难以使学生真正的获得成绩上的提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安排教案,充分的调动学生解题积极性和创造性,多角度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单一的死板解题模式,转变成多样化,多种途径的解答模式,从而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整体思考能力成长,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问题思考。切实的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学习效果,提高整体质量,保证学生时间解答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成长,更好的做好高职高考的复习准备。

参考文献

高考数学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讨论;领悟

高中数学是高考中最能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学科,在高考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各位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想在高考数学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做到三先三后。

一、先学后教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对数学高考试题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最近几年高考数学要求创新,高考命题者也是绞尽脑汁设计出一些新颖的题型,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给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新的高考形势,要研究高考的新动向,掌握高考命题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教学生。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老师自己掌握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然后再去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

这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为知识在日新月异,旧的知识会不适应这个社会快速前进的车轮,你不努力去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教师。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教师是一个特别的职业,面对的是学生,高中学生大都未成年,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作为指导者,教师自己应该能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能站在理论的高度理解问题,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先议后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是总结性的问题,或是启发性的问题,希望学生能认真思考,但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扰,当你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多学生会不假思考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答案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总是违背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能充分的思考,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给出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我谈谈我的做法,本人所带的班级都实行分组模式,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五到六个人,在课堂中我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当我提出问题后,我会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要让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将每个成员的答案进行汇总,然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在讨论之中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做就达到了设计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先议后答。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只强调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先议后答就是强调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先悟后用

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需要课后去进一步巩固领悟,并运用其解决问题,这就是我说的先悟后用。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往往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否则反之。悟主要是对知识的及时巩固,克服遗忘,使知识持久保持,这是积累知识的前提,巩固相关知识点,检查听课效果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迁移能力,同时也是课本知识的扩充。用则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所有学习过程都是为了去解决问题。先悟后用,悟得透才能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