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化学知识点

大学化学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化学知识点

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职业道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不仅要拥有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要加强专业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电视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高度体现者,电大教师更要敏锐地认识这种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这些高标准的要求,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也成为制约电视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困惑呢?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转变较易。但角色和行动落实困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遍使用,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方法也改变了,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传道、授业、解惑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电视大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要多培养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的教育理念,从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多数电视大学教师从思想上都已认同,比如对邱崇光和李力在其文章《论远程教育导师的专业化趋势》中概括的八个方面的常规性工作,即导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学习中的辅导答疑、协同式学习中的引导组织、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反馈、对各教学子系统的运行效果的监控和评估、对远程教学全过程的锲而不舍的研究、探索,都是认可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角色的转变和行动的落实却滞后于观念的转变。如口头上喊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但是面授课程仍然没有跳出老的模式,教师还在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教学资源的建设只是停留在网上课堂搬家式的简单罗列,缺少实用的、对学生学习有真正帮助意义的资源;BBS的辅导答疑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交流便捷的优势,完成任务的性质居多,相互启发、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功能没有体现出来;形成性作业本应是监督、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工具,但却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送分工具”;小组学习和社会实践也存在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的现象;等等。这些困难和困惑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困难

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当代教师更应该突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身正名洁、为人师表,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内在素质。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还是学生的楷模,言行都要做学生的榜样;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做学生的表率。但是,在电视大学这个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显性表现不是很突出,由于学生多数是职后学习。电大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往往限于课堂和网络上,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相对较少,加之没有升学压力,评价教师的标准不明显、不统一,对教师坚守职业道德的评价更是模糊,这也是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困惑。

三、“质”和“量”的关系处理困难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他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其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他积累的教学经验,电大教师当然也是如此。实际教学中,电大教师常常一学期教授4-5门课程,工作和授课量是普通学校教师的几倍,多数教师疲于应付,往往完成了数量忽视了质量。教师很少有机会拓宽和补充专业知识,尤其是没有时间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无暇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质和量的关系很难处理好,这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四、缺少系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电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也越来越难教。电大学生都是成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加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导致教育活动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育者的权威性被削弱,教育模式走向民主化,也迫使教师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强化。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电视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由于每学期都要接受新的课程挑战,因而电大的教师更需要进行培训和学习。但电视大学的实际情况是对教师使用多,培训少,尤其是缺少专业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感到远程教育的模式始终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走向完善和成熟,仍然是教师嘴上喊着远程教育的口号,实质上却在做着传统教育的工作,“两张皮”现象严重,导致电大教师专业化方向不明确。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一些老教师和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已明显感觉不适应,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从而制约了电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评价标准模糊和不清晰

远程开放教育的固有特点要求导师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权威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但在实际中,评价教师的方式和标准不够清晰,如教学质量仅以考试过关为标准,科研方面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从而缺少发展动力。

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对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困难和困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电大教师既要完成一定的教学量,还要保证一定的教学的质,即要协调好“质”和“量”的关系。为了提升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教务管理部门在安排教师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关系的问题,合理安排其工作量,将面授课、网上资源、bbs讨论等多项任务合理安排,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给教师学习和补充专业知识留出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2.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电视大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集中,一个教师担当多门课程的教学,同课头教师很少,多是孤军奋战。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抓好科研,要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将学科相近、兄弟学校的同课教师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或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发挥集体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科研氛围,如出台鼓励政策,争取科研项目,为教师进行科研创设条件,形成比、争、创的相互激励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学监控的能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了解学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学资源应用开发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等等。在这众多的技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勤于实践和反思。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分析,学校定期检查、监督,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带动教师专业化整体品质的提升。

3.加强培训

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第2篇

盗传必究

形考任务二

一、名词解释

题目1

专利权

是基于发明创造,由申请人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局依法审查核准后,向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题目2

发明

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题目3

实用新型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题目4

外观设计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作出的富有美感的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题目5

专利权的保护

是国家通过行政与司法程序,制止和制裁专利侵权行为,保障专利权人实际享有其依法获得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

题目6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当时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威尼斯共和国

题目7

甲公司设计了新型自行车,其发明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内,又向专利局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享有优先权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2个月

题目8

甲公司有一发明,其要申请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内,专利局可以根据甲公司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3年

题目9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的内容为准。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权利要求书

题目10

实用新型的保护期为()。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0年

题目11

我国专利申请新颖性的时间标准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以申请日为标准

题目12

申请人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6个月

题目13

说明书是详细记载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文件。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技术内容

题目14

我国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批实行()。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形式审查制

题目15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即行公布。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8个月

题目16

发明专利申请自申请日起()内,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随时提出的请求,对其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3年

题目17

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经审查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权自()之日起生效。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公告

题目18

专利申请人自收到驳回通知之日起()内,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3个月

题目19

专利申请人对复审决定不服的,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3个月

题目20

我国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限为()。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0年

三、多项选择题

题目21

中国专利法对专利的授予规定应当同时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条件的专利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产品发明专利

正确答案:实用新型专利

正确答案:改进发明专利

题目22

产品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许诺销售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销售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使用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进口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制造专利产品

题目23

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项目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疾病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植物新品种

题目24

北京大方公司申请取得了一个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权,该公司有权()。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禁止他人未经许可销售其外观设计产品

正确答案: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制造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题目25

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项目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动物新品种

正确答案:科学发现

正确答案:违反国家法律的发明创造

题目26

产品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进口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销售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制造专利产品

题目27

实用新型是指对()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产品的形状

正确答案:产品的构造

正确答案:产品形状与构造的结合

题目28

我国专利法规定在专利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发生以下情形的(),不丧失新颖性。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在学术会议和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

正确答案: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漏其内容的

正确答案:在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题目29

甲公司申请取得外观设计专利,其保护范围以()为准。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表示在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表示在图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题目30

产品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形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制造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进口专利产品

正确答案:许诺销售专利产品

题目31

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实用新型

正确答案:外观设计

正确答案:发明

题目32

发明的种类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方法发明

正确答案:产品发明

正确答案:改进发明

题目33

我国专利法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科学技术成果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正确答案: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正确答案:动物和植物品种

题目34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的实质条件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实用性

正确答案:创造性

正确答案:新颖性

题目35

目前世界各国新颖性的三种时间标准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以发明日为标准

正确答案:以申请时刻为标准

正确答案:以申请日为标准

题目36

我国专利申请新颖性的公开标准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在国内公开使用过

正确答案:在国内出版物上公开发表

正确答案:在国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

题目37

判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用性的标准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有益性

正确答案:可实施性

正确答案:再现性

题目38

专利权终止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专利权人书面声明放弃专利权

正确答案:专利权保护期届满

正确答案:专利权人未缴纳年费

题目39

自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

选择一项或多项:

正确答案:任何单位

正确答案:任何个人

题目40

《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选择一项或多项:

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重点 教学方式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2]蒋志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30):180-181.

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文化; 契合性;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3-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活动中逐渐厚积、沉淀下来的风格或特色,它以一种能动的无形的作用方式对所处群体产生影响,代表着大学的理想追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维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一种文化形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作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两个层面的文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文化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文化的根本,二者在内容上、功能上、传播载体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内容上的契合

我国大学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性、时代性与育人性是其始终坚持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过程中必要的基本特性。

1.民族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属性

民族性即指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精神,是国家得以安定团结,抵御外邦的重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基石,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1935年就曾经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是各民族理想信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凝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创新的重要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中,无论是的指导作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是作为道德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全民所共有的民族精神作为思想基础。

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既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亦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更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没有了爱国主义,也就没有了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作出贡献的思想动力,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就无从谈起,其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

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后,管理京师大学堂的事务大臣张百熙受命恢复和重建京师大学堂,他在提给京师大学堂上联中就写了“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豪迈誓言,这一誓言作为一种信念始终激发着代代北大人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了后人;清华大学更是“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是清政府接受美国庚子赔款所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但“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一开始就渗透在血脉之中。大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渗透,民族精神的发展有赖于大学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精神保证。

2.时代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特征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回应了时代课题,升华了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实践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掌控这种变化的节奏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对实践的正确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顺应了理论发展的时代需要,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和方向,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目标指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精神支柱,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道德基石。

时代性和创新性是大学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大学人是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首先接受者,他们的改革和创新的欲望更为强烈,思想更为活跃,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所以大学人的行为本身更具有时代性。这一点在大学的制度、行为、精神和行为文化中均有体现,大学人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反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用实践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出符合大学实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

3.育人性是二者的共同内在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炼的内容是先进的育人体系。指导思想教育我们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体系,指导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与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求我们要志存高远,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而为之努力奋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是要求我们要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还要求我们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解放思想,要具备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荣辱观为我们树立了道德评判标准,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诱惑和利益面前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3]这里的校园文化即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其具体的育人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文化以大学为载体,引导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动,通过影响大学人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大学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大学里我们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大学文化的价值便是通过这样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大学人的心灵,进而达到人格的升华;三是大学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其原因在于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持久性和深刻性,这种潜在的特性逐渐演变为大学文化所具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使得大学人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始终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功能上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功能上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主导功能的契合、凝聚功能的契合和传承功能的契合。

1.主导功能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还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价值目标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且强调了二者在引导人们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把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当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其次,提供应遵循的价值标准。有了目标的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以此为参考坐标,可以坚持正确的方向,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并通过行动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提出了在实现价值目标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经得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指导体系,因为它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成功结合的案例,让人们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

大学文化是具有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代表了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诉求。并把这种文化精神和主流价值诉求同一个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代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及大学精神。这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既代表了国家、社会的要求和期望,又反映了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奋斗目标,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功能一样,为大学人进一步指明了所应遵循的具体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大学人所应遵循的价值标准,提出了在实现价值目标过程中所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人在实践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2.凝聚功能的契合

社会的系统能够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维持,需要一定的精神依托,这种精神依托便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具有可以让人感到震撼的理论价值,还要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指导。当今社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形成价值认同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和认同,又以其实践性和发展性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并成功地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能够在当今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形成最大的共识。这种共识能够最大程度整合人们思想上的差异,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可,最大限度地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最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得以壮大和常青的保证,他们能够唤起人们心底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民,在时代的指引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一是大学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是以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师生员工之中,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并在文化层面上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使全体师生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上升为责任感、荣誉感,从而将师生员工凝聚成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二是大学以大学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石,通过对大学成员的凝聚与团结,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激发个体和群体潜在的能量,进而为了完成大学的使命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三是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更主要体现在巩固师生的团结,对于师生有辐射、转化、融合的功能。除此之外,大学文化的凝聚功能还表现在凝聚远在世界各地的校友,这种凝聚力来源于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

3.传承创新功能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我国国情,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理论体系。它的传承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对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又一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体现传承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更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成果。

大学文化同样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任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学作为文化的传播阵地,以其独有的方式传播着我国的优秀文化。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大学人还以其特有的智慧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并且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更为新颖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实现载体上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与大学文化在功能、内容上有所契合以外,在实现载体上同样也有契合点。一些相同的载体是二者能够被了解和学习并实现其功能的重要平台。

1.具有同样的传统传播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具有同样的传统传播载体。一是依靠传统人际载体传播。“人际载体传播”,一般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借助媒体的间接传播。比如与他人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电话沟通、网上聊天等。它是人类社会占主要地位的传播行为。[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都是靠这种“人际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的学习―传授―再学习―再传授的循环往复传播过程,在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且经历实践的不断考验和历史的反复求证,最终产生了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二是依靠文化书籍作为传播载体。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和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文化作为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被大家所熟知的途径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书籍,正是对这些书籍的阅读和学习,我们才了解二者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具有同样的现代传播载体

依靠网络媒体作为其现代传播载体。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更是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契机。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更可以讨论和分享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得。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学教学、科研、学习和传播各个大学特色不可或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师生可以更快地了解校园的大事小情,可以随时分享校园网络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可以有效地彰显大学的教风与学风,促进各大学之间信息和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发展。

3.同以大学为重要理论建设基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在理论上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个被人们广泛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凭借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文明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对人们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课题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予以解答,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理论观点、学术见解和原创性科学思想,这些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大学人才密集,有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治学态度严谨,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大学的多学科综合交叉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提供必要前提并制造有利条件。

现代大学的使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大学为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学是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与其人才培养的功能密切相关,大学的社会性是大学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保证。其次,大学的学术研究的使命,使得大学不断在学术上、理论上、科学探索上求新求异,而这种不断学习探索的过程便是大学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是大学文化走在其他文化前列的不竭源动力。再次,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具体来讲就是大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理论支撑、技术支撑,在支撑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大学文化,各个大学之间的文化虽然不同,但对服务社会的使命,各个大学文化都是殊途同归的。最后,在文化引领的使命上,大学拥有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机构,最先进的研究设施,最有天赋的研究群体,最自由的研究空间和最开放的思想交流,这一切都决定了大学必然是大学文化形成、发展、创新、传播的坚实“根据地”,大学文化必然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先进文化。

最后,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但却互为补充,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在内容、功能和实现载体上的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人求实创新的精神力量,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路径的探索进程。

参考文献

[1] 高东新,廉永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契合性浅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99-102.

[2] 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3] 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2):25-28.

大学化学知识点范文第5篇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