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前提的基本定义

会计核算前提又被称为会计假设,其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对于被学界和财务人员公认的会计前提或会计假设主要有4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每个假设或前提都其自身的意义。

1.会计主体是强调企业的实体属性,这一假设或前提把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看做一个独立的实体,认为会计和财务核算关注的焦点是上述的独立的实体,而不是企业股东或合伙人等自然人主体,这一建设或前提产生的原因在于保护投资人投入到企业的资本,而不是投资人自身的需要。

2.持续经营是从时间性上对企业做出的假设和设定,这一前提认为企业是会永远经营下去的,在未来,任何企业都不会破产和清算。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都按照正常经营进行记录与核算,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被持续消耗,债务需要按期被偿还。

3.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对会计对象核算的时间界限进行了设定,由于上面第2个持续经营的假设,使企业的核算必须人为的划分为若干相等、较短的时期,以便在一定时期为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财务信息,这也是财务工作人员正确计算收入、支出和利润的必备条件。

4.货币计量。这一假设或前提,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方式,它规定了企业计量生产经营活动及工作成果的反映渠道和方式。使会计的核算有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和统一的尺度。

此外,由货币计量还衍生出另一个假设或前提,就是币值稳定,这是指在通货膨胀剧烈的时候,由于货币大幅贬值,使得货币计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这只在特殊时期出现,因此对于币值稳定是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核算前提还没有定论。

二、会计核算前提的不足之处

1.分期假设中的人为因素。如会计期间是由财务人员或管理人为划分的,有的按月、有的按季,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这不但会给会计报表使用人带来极大的影响,还会使不同会计分期的会计信息带有明显的估计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比较。

2.主体假设偏窄,未涵盖所有企业。会计主体假设或前提一般指单一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主体假设由单一公司发展为合并组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扩展的话可以扩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央政府的财政决算。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商蓬勃兴起,使得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展,虚拟公司缺乏实体,他们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这都给未来会计假设和前提的定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持续经营假设未得到充分运用。目前财务界对于会计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一直未进行充分运用。之前所强调的会计理论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仅仅是指不需要清算和破产,按正常情况对资产进行核算与计量,这就导致所有的资产核算都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极快,企业的破产、清算、合并、重组不断产生,这就对企业资产变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按照这样的要求,不仅流动资产应该按现实价值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也同样重要。因此,持续经营这一假设和前提,受到了非持续经营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战。

4.货币计量难以反映企业全部价值。上文已经提到,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币值稳定成为一个是否纳入会计前提或假设的选项。因为单纯的货币计量不能表现如通货膨胀、产品质量等要素对一个企业价值的影响,而这些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

三、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会计假设或会计前提的意义在于派生出了会计原则,最重要的当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作为中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负责会计准则的和修订,在其颁布的《基本准则》中专门设立一章对会计质量进行阐述。准则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达到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的保证,在整个的企业财务会计框架中起着主导作用。

对于会计质量要求最权威的应属《会计法》,在会计法中提到应“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这一提法从法律上提出了权威要求;而前文提到的2006年2月的《基本准则》中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提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应至少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即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这八个质量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主要质量要求和次要质量要求,当然这都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出发阐述的。主要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次要的质量要求包括“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主要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一项基本的质量要求,即会计体现出的信息必须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进行相应的决策。相关性,则是要求会计信息与经济业务本身相关联。可比性对于财务数据的要求主要从决策判断的角度出发,它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结果不但可以按照会计分期的原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比较,还可以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账簿和决算信息等不经过技术处理直接进行账面上的比较。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尽可能的减少备选会计方法;

2.会计信息的四个次要质量要求

四个次要的质量要求是“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把它们归为次要质量要求是为了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而且它们的次要只是对于主要质量要求而言的,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对任何一项交易或事项,必须考虑其经济实质而不是表面形式;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考虑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情况;谨慎性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可选范围内,对待收入要保守,对待损失要积极;及时性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确认,报告和披露不得提前或延后。

四、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差异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新旧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主要差异表现在:

经济业务实质在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要根据其不同形式进行经济核算,其次还要求会计人员注重分析和判断。

如果想少确认收入、多计量成本和损失,就要在会计实物中全面深入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达到报告利润减少的目的,能更客观地报告经营成果。

全面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广泛应用谨慎性原则和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修正,就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达到防止企业出现虚增利润、潜亏挂账及高估资产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我国会计信息发展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对于会计信息而言,不同的利益目标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特征和内容组合。会计信息质量要照顾到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

2.完善了我国会计体系。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是针对问题,进行“救火式”的制定,没有前瞻性。而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准则的出台,初步建立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上市公司的特点,基本准则提出了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适应的要求。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完善和发展

会计信息基本准则中只列出要求却没有分析他们之间的权衡问题。但在实际会计操作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会计信息质量间进行权衡,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析。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以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2).

[2]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得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第2篇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 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 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 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 “国营企业” 改为了 “国有企业” ,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 “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 “政绩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 “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 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 “顾客是上帝” 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L •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第3篇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四个假设。会计假设又可称为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坎宁也于1961年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对会计假设进行过论述,他认为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是比会计原则更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概念。事实上,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早已被实践所检验,适应了实体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证明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但会计假设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被修正、完善。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使之能够满足互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会计主体假设恰恰明确了会计人员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更加清晰。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映其所服务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主体假设出现之后,使得不同的经济主体得以被区分开来。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数字化与虚拟化成为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重要特征,会计主体的形式也越来越趋于虚拟化,电子货币和电商平台的出现更是令企业的活动空间不断外延,实现了由实体空间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使得一项交易可以再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缩短了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的周期。“虚拟银行”、“虚拟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中B2B、B2C、O2O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环境,拓宽了会计主体假设的领域,会计核算下的经济环境也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向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经难以满足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核算的主体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也就是“实”的空间。然而,会计主体假设也如同其他的经济理论一样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经济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主体假设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暴露出其自有的局限性。首先,单一的企业主体不利于反映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其次,在目前的会计主体假设下难以真正向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再次,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与许多的“关联企业“息息相关,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无法在会计报表中完整地反映企业这种错综复杂的产业关系,因此我们要基于新的网络经济环境对主体假设进行变革。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计主体假设对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的空间范围作出了界定,对核算的时间范围的界定则需要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来进行定义。一个企业要想对经营活动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必须要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但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互联网公司具有其自身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介入、完成某项交易后快速解散,令建立在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之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式、方法不再适用,对原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发起了巨大挑战。诚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缩短的了各行业的经营周期,但与此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首先,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投入,产品研发、物流运转、资金循环的速度加快,市场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处理的难度,更是给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严峻考验;其次,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快捷、便利,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公司之间可能会因为某个项目进行快速组合,在项目完成之后往往又会快速解散,这种灵活的组织环境破坏了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也对原有的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者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被终止清算的可能,因此他们主张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破产清算假设”或是“风险经营假设”,但这些想法是否比持续经营更适用于如今的网络经济环境还有待验证。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补充。会计分期的出现产生了企业当前期与以前期、当前期与未来期间的差别,是会计人员连续编制财务报表、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的依据。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投资风险急剧上升,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决策需求,要求企业对会计期间的划分更加合理。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主体只是提供中期和年度财务报表,但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更加便利,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企业需要缩短会计期间的划分来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然而会计核算中的信息录入、审核工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会计期间的缩短势必会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大的工作量;此外,会计期间的缩短还会对企业折旧的计提与费用的摊销造成不便,不利于收入与费用的相互配比。因此,在适应新的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改革的同时,企业要不断验证其合理性与有效性。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定量的形式对企业的收入、费用以及各项资产价值进行定义;二是货币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每个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成果才能准确地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电子货币或者说是虚拟货币的出现对会计核算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客户忠诚度、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成为衡量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具有虚拟性和主观性,它们的价值很难通过币值多少准确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令我们对以货币计量的报表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疑问的同时也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挑战,管理者和投资人也不再通过以货币价值反映的信息作为他们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增加,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高速发展,加大了资金交易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容易造成商品价格以及汇率的波动,这就动摇了以币值稳定为基本前提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准确性,币值的不稳定使会计信息丧失了其应有的可比性,容易对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产生印象。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职能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会计的基本职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所处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拓展和深化。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等引入会计核算当中与原有的会计核算工作相融合,在财务会计处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减轻了会计人员单纯依靠手工记账的繁重工作,也对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其次,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会计的职能不单单只是为了对企业内部和投资人服务,还应具有反映和预测的职能,以便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此外,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核算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了会计核算与业务发展不对称的状况,使会计的核算更加及时、准确,有利于管理层和决策层根据其所获得的会计信息提出管理意见、作出战略规划,有利于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说,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除了最基本的核算与监督之外,还应具有预测、决策的作用。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实务的影响

会计核算实务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各项交易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原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核算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将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对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实务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会计确认方面会计确认是在会计系统中对快递数据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并进行记录的过程,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数据的形式将其记录在会计报表中,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初始确认包括对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相关账簿的登记,再确认主要是指对会计报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同时坚持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网络经济环境下,产品交易量增大,资金流转速度加快,挑战者传统会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在会计确认方面越来越依据于收付实现制。另外,互联网交易具有很高的超额收益,对其的确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增加、难度加大。

(二)会计计量方面企业的会计计量具有同质性、证实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环境下,企业一般以历史成本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但随会计核算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价原则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第一,历史成本计价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仅反映资产购买时的历史价值,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第二,历史成本是静态的、滞后的,不具有公允性,管理当局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作出战略调整。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越来越偏向于以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计量模式,对资产价值的反映更具公允性,事实上网络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了更为活跃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提供了支持。此外,网络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仅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需要改变计量手段,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来反映企业所有的财务或非财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会计记录方面会计记录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经过会计确认、计量的经济业务记录下来的过程。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具有实时性和交易量大的特点,交易需求的增大、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单纯以凭证和账簿进行手工记账的方式不但不能满足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交易事项进行及时记录的需求,也会给会计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为满足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的需求必须实现全面的电子化,对业务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和处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全面的电子化记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要求企业对会计业务的记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会计记录与业务发展的相协调,做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传递,及时编制和生成财务会计报告,满易者对决策信息及时性、有效性的需求。以此同时,实时的会计记录也推进了网络交易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多交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会计假设;会计确认;会计核算

一、校园安全成本会计的原则

1.成本效益性原则

安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及结果成本的减少,而且包括隐形效益,例如人们安全感的提升等。因此,应注意安全效益的综合性、潜在性、间接性,准确评价安全经济效益与成本。

2.有选择披露原则

目前校园安全成本不对外披露,一方面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使大学生很好的了解目前安全投入现状。应当对不涉及保密性的部分信息进行披露。

二、校园安全成本会计假设

1.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从安全成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安全成本是为了获取一定安全效益所发生的耗费,因此,高校安全成本的核算主体应是高校本身。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反应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只有设定高等学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安全成本会计核算处理。

(3)会计分期假设

高学应定期成本报告,安全成本核算的会计年度以公历年度较为合适。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记录的基础,安全成本核算也不例外。

2.特殊假设

(1)学生收益均等假设

高校培养学生具有多层次性,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多个层级,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分别进行会计核算有难度,因此假设学生收益均等。

(2)各年安全成本均等假设

高校安全成本假设各年安全成本当期耗费是均等的,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进行直线法摊销。

三、安全成本的确认

安全成本投入应首先解决在会计上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问题,安全成本的投入可以带来长期收益,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不应当费用化。另外,安全成本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1.安全成本的投入预期会给高校带来正效益

安全成本投入可以降低结果成本,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出。

2.学校拥有安全设备等设施的所有权

企业享有安全设施的所有权,能够控制安全资产,获取经济效益,即结果成本的而降低。

3.安全设备由过去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安全资产由过去高校购买行为或者自行组织建造形成。

4.与安全成本投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在安全成本投入的有效期内,必将带来结果成本的降低。

5.安全成本投入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

在安全成本核算中中, 反映高校安全成本投入带来的社会效益没有历史的交易价格加以计量, 但是安全成本的投入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

四、安全成本的计量

安全成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计量单位为人民币。安全成本计量要求校园安全部门建立良好的核算机制,有健全的历史成本资料。

五、安全成本信息的披露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提高安全成本会计报告,以反映高校安全投人数量、结构及安全效益等相关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包括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主要采用货币计量,以综合反应安全成本投入。同时也应披露设备数量、技术指标表等非货币信息。

安全成本会计报告可以借鉴公司报告“表内报告与表外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货币化信息在期末单独汇编为会计报告, 以便大学生群体了解高校安全现状。

会计报告应披露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安全成本投入数额;预防成本,包括主动预防投入与被动防护投人;结果成本,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鉴定成本。

六、安全成本账户的设立

安全成本会计账户的设立是安全成本核算的核心环节。高校安全成本核算,可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结果成本、结果成本差异、累计折旧、安全成本、效益成本差额七个二级科目和若干明细科目,具体如下:

1.预防成本账户

预防成本账户用以核算为防止发生各种高校校园安全事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下设可进一步设置安全工作成本、安全培训成本、安全宣传成本明细科目。安全工作成本明细科目用以核算在高校校园安全体系中,为了预防、应对、处理可能的安全事故,提高高校校园安全质量所发生的的成本。安全培训成本用以核算为使高校校园安全达到既定目标所发生的提高高校校园安全硬件设施和提高高校校园安全人员素质能力所发生的成本。安全宣传成本用以核算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所进行的高校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成本。

2.鉴定成本账户

鉴定成本账户用以核算在测试评估高校校园安全质量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安全落实检验成本、安全效果检验成本两个明细科目。安全检查成本用以核算对各项高校校园安全设施和防患情况进行检查所发生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成本。安全效果检验成本用以核算为检验各项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所发生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成本。

3.累计折旧

用以计提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的累计折旧

4.结果成本账户

结果成本账户用以核算高校校园安全水平下发生的实际安全事故损失。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两个明细科目。内部损失科目用以核算高校自身内部资源的损失。外部损失科目用以核算因高校自身责任而在外部发生的各种赔偿、保险、罚款等。

5.结果成本差异账户

结果成本差异账户用以核算当前高校校园安全水平下发生的结果成本相比同期降低额。

6. 效益成本差额

月末,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折旧额结转至安全成本账户,用以比较当期费用化的成本投入及结果成本与当期结果成本降低额。

7.安全成本

用以汇总当期费用化的成本投入,即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的累计折旧。

七、成本核算的资金运动分析

我们借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施先旺老师的“会计平面模型”来分析成本核算的资金运动。

其中代表“土坑”,代表“土堆”,土代表资金。方框内为企业内部

1.发生预防成本

借 预防成本

贷 相关账户

2.发生鉴定成本

借 鉴定成本

贷 相关账户

3.计提折旧

借 安全成本

贷 累计折旧

4.期末汇总

借 成本效益差额

贷 安全成本

借 成本效益差额

贷 结果成本

借 结果成本差异

贷 成本效益差额

八、结论与展望

1.文章主要贡献与缺陷

(1)这一项目中,首次较为完整的提出高校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体系。明确了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

(2)从资金运动角度建立高校校园安全成本的核算标准化流程。

然而受条件所限,本文仍存在如下局限性:(l)本文没有提出安全成本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未建立安全水平指标和综合安全指数。

2.展望

校园安全成本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体系不成熟,核算方法有待实际检验。高校校园安全成本核算在高校中的应用仍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但是,随着校园安全日趋重要,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校园安全成本核算的应用、普及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海滨.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

[2]王旭.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作研究.2011

[3]任月君. 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及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1

[4]Taking cost of security into account.2002

作者简介:

会计核算范围的基本假设范文第5篇

,环境会计仍处于产生、发展阶段,如何确定其核算范围,对环境资源如何进行计量,如何将会计的核算引入环境管理中,有待于人类的正确认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模糊性等特点,在人们对其认识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阶梯”,这个阶梯就是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即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为的基本假设,并且在此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算体系。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可以沿用财务会计提出的一些前提或制约条件,但环境会计的核算、依存条件毕竟有其特殊性,不可能完全借助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来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理论和核算体系,必须建立符合环境会计特点的一些假说和制约条件。

环境资源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但是由于存在着国家,国家凭借其权利对地域进行划分,同时也划分着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控制权,环境会计进行核算时有必要划定空间范围,并仅核算本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及其资源。按国界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实际上是把本国环境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降级和保护等作为一个整体,从国家的角度对其进行核算和控制。在整体内部又有各个独立核算的微观经济组织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进行经济活动,并从环境及其资源中享受着利益。本国地域内的环境资源所有权均属于国家,但微观经济组织对其可以有使用权和控制权。因此,环境会计不但要界定国家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而且还要界定微观经济组织间环境资源核算的空间范围。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需要拓展代际界限,提出长期延续发展的目标。后代人不仅享受着前代人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并以有形资本形式表现的劳动成果,而且也必须承受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后果。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类,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地球环境,可能会使今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针对这一状况,世界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即“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概念融汇到环境会计核算中来,就是从会计的角度评价本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环境会计核算不但要反映本代人的环境资源利用、开发和环境污染状况,而且还要反映本代人为后代人留下的环境资源情况。

人类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几乎都涉及到对自然世界的改造,而且从目前情况看,人类进行的经济活动往往会导致过分的环境衰退。因为许多自然资源不是劳动的产物,当其被人们分享时,利用环境资源的人类并未就其真实的价值作出偿付。要有效地抑制对环境资源的过分掠夺,必须给环境资源一个适当的价格,即以货币计量其价值,并要求使用者对耗费的环境资源按其价值偿付。环境资源的效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着质的差别,如果能寻找一种效用单位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则环境资源就只有量的差别。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当综合计量尺度的计量单位只有货币。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环境资源需要划分范围;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要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必须确定其便于计量的价值尺度。对这些前提和约束条件进行归类,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环境资源虽然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并有其固有的特点,但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地限制在独立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经济组织内。这样界定的空间范围,称为环境会计主体。环境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源不仅是当代人进行经济活动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产。以环境资源为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时,必然会形成环境资源的耗费,同时也能够从环境资源中获得效用。为了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代人需要一定数量的投资以保护环境。因此,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实际上是处于环境系统中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当代人利用环境资源所进行生产、消费,并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投资而构成的整体。

环境会计主体带有环境会计的特色,表现为:(1)将环境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界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称为宏观环境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中观环境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环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可称为微观环境会计主体。(2)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能量交换。(3)体现环境、未来、公平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划定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不同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代际之间的公平合理。这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本同空间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其目的在于寻求代内公平。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假设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假设是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环境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生态资源的降级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而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可持续假设具有以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相互间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社会总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充分条件是环境资本的非减或增值。(2)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过度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不能蚀本;二是后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侵占后代人的环境基础。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两个持续性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3)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保管与被保管的关系。当代人保管后代人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这一划分体现了各个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代际公平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超量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反映对传送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4)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经济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以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子系统的会计系统当然也建立在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之上。

三、货币计量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定量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定量,就必须选择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由于过去环境核算没有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致使环境会计长期得不到应有发展,人们头脑中没有环境资源的价值观念,只注意到环境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分析,环境资源不但具有效用,而且具有效用价值,效用价值也可以计量。效用计量单位可以用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予以反映,也可以用货币计量单位。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应选择货币计量单位。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物品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但由于受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表现环境资源的数量成为必要。多种计量表现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此外,环境会计主体内的环境投资、环境费用、部分环境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环境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