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的化学课程

大学的化学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的化学课程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化学》课程特点,通过分析教学现状,确定了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提出调整《大学化学》知识体系、革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化学应用主题讲座、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等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可行措施。

关键词 大学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36-01

作者简介:张大峰,男,河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化学;张会菊,女,汉族,河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合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化学类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探索”(编号:2013JG020)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4JG015)的研究成果。

《大学化学》是面对非化学相关专业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构建高校工科学生的化学观念,丰富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全面工程技术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介绍基础化学知识及其应用,注重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引导其从化学角度看待工程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作为知识拓展,本课程也关注化学学科的发展,展现当代化学的魅力和前沿问题,及其在解决诸如能源、环境、生命等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问题方面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科学素质。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化学课程的开设,在课时安排及教材选用方面没有统一标准,百花齐放。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化学》的授课学时逐步减少,作者所在单位更是将其课时缩减至32学时(16理论+16实验学时)。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更造成了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的显著下降。座谈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与其所修专业相距较远,且理论过多,缺乏实用性,反映出目前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存在较多问题。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改革环境,要求调整建立新的《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以保障在缩减教学课时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已成为《大学化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结合实际,改革教学内容

1.调整教学知识体系。目前,《大学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主要由基础知识、生活应用、实验教学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涵盖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基本定律、溶液、电化学)、化学动力学、元素化学等内容,生活应用主要介绍化学与环境、能源、国防、生命、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与应用,实验涉及基础化学仪器操作、经典化学反应等。如前所述,我校课堂教学课时已缩减至16学时,短时间内不能将以上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结合多年授课经验,我们确定了加强基础、注重工程应用、建立工科学生化学观念的教改思路。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整理,将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揉和,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大的知识量。

2.编写新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安排既要保证基础化学知识的传授,又要体现化学与各专业的联系,以适应各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大学化学》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教材更应祛粗取精,增加有用的知识,去掉陈旧过时的内容,合理安排知识难度和讲解方式,使学生易于课堂听讲和自学。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好的教材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将依据国家“九五”重点教研课题——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工科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汲取国内各版本教材的优点,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继承我校出版的《大学化学及实验》教材的思路和特色,编写出与时俱进新教材。

三、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学习能力。《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应该将传授知识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应是首位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尝试推行工程案例教学,同时结合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应用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

1.引入比较法和类比法教学。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事物也应具有相似属性的推理方法。《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引入比较法和类比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常数”的概念贯穿于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涉及标准平衡常数、酸碱常数、溶度积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从定义式来比较,标准平衡常数和酸碱常数、溶度积常数的定义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均反映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都和平衡体系中粒子的浓度、压强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把这几个常数归纳到一起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比较速率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速率常数反映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和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不同,但它们的变化规律又有相似性,如与温度的关系,前者是阿伦尼乌斯方程式,后者是范特霍夫方程,二者在表达式上相似,解决的问题也相似。这样,利用比较法和类比法,可以将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织成一个网,便于理解和记忆。

2.开展化学应用主题讲座。《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向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化学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否则会觉得知识如死水,和生活没有任何关联,找不到学习该知识的价值,所以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化学应用介绍。可以考虑将理论知识、最新科研成果、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化学事件等相结合,集中开展主题讲座,争取利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的信息。

3.建立大学化学课程学习网站,使用好网络教学平台。为了解决下课后学生与老师见面机会少、沟通不便,无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现实状况,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大学化学》课程学习网站。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及答案、教学视频等诸多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实现在线提问与解答,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难题,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同开发使用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能够提供课程资源共享、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讨论、学习记录、以及各类统计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互动式、协同式、多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在推广使用,我们已将其成功引入《大学化学》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特征,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改革之路,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彦伟,孙广,等.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11-112.

[2]王枫,张会菊.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1,(2):173-174.

[3]徐虎,张敏,等.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6):48-51.

[4]关润伶,张建洲,等.工科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高教论坛,2009,(9):74-76.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第2篇

1,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医药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充分发挥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与先导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课有无机、有机、分析等化学实验课程,如何将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体优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实验课程体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实验,第二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第三层次是英文表达实验。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在相应的班次开展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整个实验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化学实验、化学合成实验、分析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英文教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英文教学实验占实验课程的三分之一,注重了学生科学实验综合能力的提高。

2,实验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实践。笔者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几大实验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编写了《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教材,满足了学生化学实验课程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在校学习的需要,减少了各个实验的重复性,增加了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体现了高等医药院校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化学实验课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紧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理论课设置。实验课内容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课成为学生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

对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内容为基础,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的比重,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中注意将常规化学实验和微量化学实验结合起来,微量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发展的一种新的技术,其独特的化学效益和教学效果受到了化学教育领域的重视。综合设计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在药学专业开设无机化学性质综合设计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出了相关的指导建议,提出必要的参考书,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学生在实验中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化学药品仓库对学生开放,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学生随时提出药品试剂使用计划,启发了学生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英文实验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设立的,使学生认识到大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性地在我校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一定的英文实验,要求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药品试剂一律用英文标签,实验后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第一,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制作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学习实验内容和操作技术。化学实验涉及很多基本知识和操作,如试剂的取用、称量、搅拌、溶解、过滤、蒸发、浓缩、结晶、溶液的配制等实验步骤,这些步骤对将来学生工作与学习很有帮助。实验前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然后实验教师将实验关键步骤示范操作,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具体指导。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第3篇

 

―、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编制,听取其合理建议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务行政部门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积极主动地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每个专业设置哪些课程,课程学时多少,教学环节怎么安排,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一线教师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其实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现象。在此,我们并不是怀疑教务行政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但不参与教学的人员肯定缺乏对具体课程特点的了解和教学过程的把握,最终出台的教学计划必然带有较强的行政指令色彩。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实际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上佳水平。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说,其负面影响尤其明显。要想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虽然在目前的体制下,教学计划仍需依靠教务行政部门来发起制定,但一线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执行者,直接发现和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应该定什么样的教材,设置多少课时,应该安排哪些实践环节,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进来,充分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具体的操作途径,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在满足单个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平衡。

 

二、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师增加实践经验的渠道

 

在我国许多大学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较为滞后,其编排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管理学的模式在进行,无法很好地反映旅游业的独特特点和内部操作流程。教材过分注重理论基础,虽然满足了理论性强于高职髙专的课程要求,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也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实际需要,这显然不符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虽然有选取教材的自主权,但却无法选出一本好的契合旅游业实际的教材。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除了各髙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编制适合于自己实际的教材外,高校之间可以自由结合,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牵头,组织骨干教师联合编制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在教材中,除了继续保持原有教材的理论性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旅游业现实发展情况较为契合的内容,尽可能地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进行简单的重复。

 

我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普遍缺乏旅游业的实际从业经历和操作经验,教学过程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探讨不足,大大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现有研究倾向于“校外人才请进来”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大学来说箱要解决经费支出、人员接待、课时调整等问题。“校外人才”往往是旅游业各个部门中的业务骨干,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到大学里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客观讲,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与专任教师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接受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妨转变思维,采用“校外经验学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深入到旅行社、饭店、景区中去参加岗位的具体工作,增加实践的经验。相对来看,这种操作方式更为合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这种方式有赖于教师自我提升意识和发挥工作积极性,需要大学内部各级职能部门从建设最优队伍的高度出发,在政策上积极予以引导和鼓励。

 

三、创建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始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对于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创新的诉求并不强烈。创新的切人点在哪里,创新的程度有多大,学生也无法把握。笔者曾经在连续几届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内容高于教材的做法,9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欢迎。当真正的按照问卷所设计的思路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又有髙达8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不感兴趣。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单纯用教师的创新不够明显是无法解释的。基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状况,加之专业教材的建设短期内难以得到迅速的根本性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现有教材体例,努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和配合。

 

案例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当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由教师随堂安排若干有针对性的旅游业实际运作案例,安排学生全部参与进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依次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对抗性辩论,通过互相学习和辩论,加强学生对旅游业实际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任务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若干课后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可以是旅行社市场调査、旅行社产品开发、饭店营销活动等具体的内部运行情况,也可以是宏观的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当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完成任务后,每个人都提交一份任务报告,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随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各小组互相阐述和交流、讨论,教师最终进行总结。

 

情景带动法。由于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合随处可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情况,提前指定或随机挑选学生来模拟一定的业务操作场景,可以是门市接待,可以是外联推销,也可以是旅游投诉处理。总之,通过情景的模拟,调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旅游业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流程及特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维度: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本文只讨论相关的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

 

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期末总评为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或80%,平时成绩占30%或20%。期末闭卷考试的试题数量、试题形式、分值的分配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谨而公平,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来说,却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平时的学习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只要在最后阶段突击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事实上,仅仅学会教材、记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对于所谓的“平时成绩”,其分数高低的认定缺乏一系列科学的途径和支掸指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采用了如考勤、课堂纪律等和课程教学本身关系并不密切的指标来衡量。最终总评的分数虽然可喜,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却无法得到真实反映。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应倡导形成性评价。这一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即时、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目前所说的“平时成绩”,在概念上应该和形成性评价有一些类似,只是我们只重视其结果一加人期末总评成绩,完全忽略了其本质追求一及时反馈用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结果的得出本身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深刻领会形成性评价的精髓,探索出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要求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从态度、兴趣和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多次的评价,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打分的结果将按照权重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其计人期末总评分数,所占的比例提髙到50%比较合理。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并非不再需要终结性评价,但期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在考试内容上不要纠结于具体的概念、名词、原则等,题目不宜过多,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

 

五、真正重视实践环节,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

 

对于很多髙等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软肋。这些大学都认为自己培养学生应该更重视理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和社会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在开拓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合作不可持续等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以旅行社的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很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多年,基础课程《旅行社管理》也已开设多年,但配套的稳定的实习旅行社却没有一个。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零距离观察和体验旅行社运营流程、特点的场所,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修正。另外,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酒店轻旅行社的倾向,现实状况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普遍只有酒店而没有旅行社。显然,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的全面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搞好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最后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予以真正重视,切实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对于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朝着科技含量髙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针对性的校内实践平台已经建设了一部分,有些大学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从总体上看,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专业需要。由此,要继续建设常规技能训练室,如3D仿真训练室、电子商务训练室等,也要量力而行,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建立虚拟训练室,扩大实践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同时,急需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这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向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全面寻求合作,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过程合同化,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合作的视野要放宽,只要合作基础好,区域内外都可以考虑。从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来说,可以考虑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在大学内部建立旅行社或酒店,由在校师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只要解决好产权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他的交给市场即可。这样,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就近的实习基地。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入学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DING Zhen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in the school of problems from teaching, practice methods, teaching staff, four aspect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entranc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民办高等学校,他们承担着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教育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

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不明、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活动单一、学校和学生认识度不够、咨询系统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1 教学方式

1.1 新生入学教育

在军训之后可设立“新生入学教育周”,是为了让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了解本专业、认识新同学和老师的一周。新生入学教育是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使其了解今后的就业前景,引导其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好机会。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憧憬,这时培养其职业规划意识,事半功倍。入学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找高年级的学生代表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以讲座的形式,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介绍今后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成果展等。

1.2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

学生想了解所学专业,也在努力适应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有着对新环境和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困惑。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可使用专业的测评软件和六岛游戏等非正式评估手段,指引学生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自我探索;可通过职业探索,了解今后可能的职业和要求;学习正确决策和调整决策的方法,做出初步决策,进行任务分解,来逐步完成对最终决策的实现。①老师可推荐相关评估的书籍,也可自制课堂讲授时所用的测评小册子。

1.3 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

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专业课教学结束前。此时学生已充分了解了所学专业,要对毕业后的去向作出决策。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对社会就业环境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做就业前的准备,如简历的撰写、面试技巧等;也可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政策,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补助政策等;还可模拟面试现场进行实践练习。

1.4 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

很多毕业生在正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之前,会犹豫和不安。犹豫的是签订了这家企业后,会不会有更好的企业出现;不安的是进了企业能不能做好第一份工作。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进入社会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和稳步求发展的职业习惯。②

2 实践方式

2.1 课堂体验

学习职业规划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熟练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以便今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正确决策。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课堂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得到感悟。比如进行自我价值观探索时,可组织课堂价值观拍卖会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取舍时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许会纠结,也许不痛不痒,但只要是从内心出发,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最真实最接近心灵的答案。

2.2 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设计的体验式教学,学校还应该多安排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们的分工合作中能感受到坚持和妥协的心境、团队合作和孤军作战的区别,以及成功的不易和收获的快乐等。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素质,都会在其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习惯。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选择和参与实践活动,将决定离你的职业目标是靠近还是远离,将对未来职业决策、行动产生影响。

2.3 咨询服务系统

咨询服务是职业规划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学校要从经费、师资、保障等各方面保证咨询服务系统的运行。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师引导多个学生体验,其他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己体验,而咨询服务则是一对一地提供帮助。它很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心态,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服务中。但对提供咨询服务的教师要求较高。

2.4 校企合作的校外社会实践平台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如教学中的专业实习环节、寒暑假的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为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要在审查企业资质方面严格把关;增加校企合作,将一批专业对口的、愿意接纳我校一定数量毕业生实习和工作的企业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毕业生到企业集中实习,跟进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并帮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与企业协商留在企业工作。③

此外,也可邀请企业名人、毕业校友到学校举办讲座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性的职业探索活动等。

有了这样的实践平台,加强了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和企业对彼此有所了解,让学生觉得就业并不可怕,也能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毕业前完善自己,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3 师资队伍建设

3.1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

如何体现校方对该课程的重视,第一步就是要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这对其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前该课程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了指导中心后,它才真正找到了家,教师队伍才会稳定。除此之外,还要新进1~2名职业规划教学方向的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便于该课程的教学管理。

3.2 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专业资质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

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除重新招聘外,还可在原有教师中选拔一批有工作经验和知识背景、乐于助人的教师。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后者可能更容易实现。要做一名合格的职业规划教师,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校内培训、省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全球规划师的培训,来弥补在职业规划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来增强综合教学实力,在职业规划咨询和课程设计方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本校教师要有就业的危机感,树立学习新知识的决心。要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学历,关注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困惑,学习该教学领域中的新课题。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用创新的思维去深入研究职业规划学科,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也能帮助学生成长。

3.3 组建学术团队共同发展

以一己之力来发展独立学院的职业规划课程,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组建成学术团队,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要组建学术团队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学科带头人。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缺少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他要在教育上相当有经验,能指导和组织教师们开展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并取得成果。(2)要有对该学科有热情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学科,需要真正对其有兴趣的教师来发展。青年教师更有创新意识,与新学科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3)有一批稳定的、能担任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从独立学院职业规划教学老师的年龄层次上分析,以6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和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居多。从职称层次上来看,虽然少数教师已获得中级职称,但少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年教师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的缺乏,导致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流失率高。要培养出一批稳定的中流砥柱教师,就要提高待遇,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传帮带的学术团队,使教师有归属感。

3.4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目前独立学院该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是辅导员。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就业择业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辅导员就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④

(1)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白职业规划对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从职业规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签订协议和今后工作中养成诚信、坚持不懈、稳定踏实等习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⑤

4 质量评估体系

4.1 短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能看到短期效果的如课堂教学、咨询服务、个人辅导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评估时,可设计一系列满意度调查表来评估。其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是难点,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与其今后的职业规划相关。这需要在参加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目的的动员宣讲,让他们带着积极、饱满的职业规划意识去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再进行评估,就更有针对性,了解学生是否提高了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或是否学到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决策和规划的方法。

4.2 长期质量评估体系

对长期效果的评估,需要跟踪到学生毕业后1~2年,这要求在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仍与之保持联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企业回访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在接受职业规划教学之后,进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面临的困惑以及对今后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方面了解该课程的影响范围和时长,另一方面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学校在职业规划教学方面加以调整。

基金项目:2011-2013年度湖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整体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11A042)

注释

①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 李燕,李松林.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7(12).

③ 王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69-170.

大学的化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续课程

2003年至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经十三载,成果显著、日趋完善,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纵观十三年的教学改革工作,大学英语教学历经了从注重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到以基础英语加后续课程为模式的教学体系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尤其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日益朝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发展方向的多元化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发展方向问题,国内专家的研究呈多元化态势,这些研究既有对整体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与设计,也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与反思。总体来看,国内专家的观点分为三个阵营。第一,以蔡基刚教授为首的部分专家认为,在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需从传统的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尤其是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教学,如“学术口头交流课程,学术书面交流课程等”,以达到“帮助学生上双语课程或用英语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做好学习集成的准备”,或是工程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以达到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为她们上专业英语课程或今后相关的工作做好语言和内容上的准备”。 第二,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第三,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可并存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内。此外,国内部分高校从所属区域特点、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语言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特色与发展规划,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破旧立新,建立满足个性化需求、包含多层次课程类型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夏纪梅教授指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了解学生的需求 、兴趣 、能力知识水平等 。提高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能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不同课程 , 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 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真正做到英语课程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生的需要。

从国内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在后续课程设置方面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以五大模块的课程为主,即语言技能类后续课程模块、人文类后续课程模块、学术英语类后续课程模块、专门用途英语后续课程模块、语言测试类后续课程模块,有些院校围绕自身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开发了特色课程模块共学生选择。

三、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制定的一套具体标准与要求,使得课程教学目的变得更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针对不同语言基础、文化基础的学生,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基本需求,做到以学生为本。英国学者David Nunan把课程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学习目标、交际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其中,学习目标指学习者学会设置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并明确达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交际目标指学习者学会建构和保持人际关系,并在人际交往中交换信息、思想、观点、态度与情感等;社会目标是学习者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具体环境中的日常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习得;文化目标则指学习者充分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本身所隐含与映射的特定文化,以及在具体言语交际行为中如何利用特定文化影响实现成功的交流。

在大学英语后m课程中,不同模块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如语言技能模块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现有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主;语言文化模块的课程则从文学赏析、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等方面加深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语言测试模块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应对雅思、托福等主流考试的学习策略、切实提高学生在这些考试中的成绩为主要目标;专门用途英语模块和学术英语模块则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所属专业方向的双语课程或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好准备。因此,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内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总之,在学生语言基础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在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日益完善、不断更新的后续课程教学体系中,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 2010(9):20-2.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22.

[3]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2008(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