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分析化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语教育 认知语义学 词汇化对比
中D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14-02
1 语义认知及词汇化研究概述
如果我们给语义认知下一个定义,那么我们可以说:语义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感知,是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类心理的内在概念化反映,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就不能用客观主义的那套方法来研究语义,语义是先于真值条件的,语义是由使用者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自我认识和接受的认知体系决定的。所以说,语义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体系息息相关,是这个认知体系在语言使用者身上的反映。
语义并不能完全通过语言内部的关系来解释说明,也不可能通过机械的解剖和分析来组合和分离。一句话,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类的知识,依赖于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知识。语义并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它具有动态性和分布性,并且受到上下文关系的影响。而语义认知学主要研究不同语言的概念、意义和推理。而概念本身有都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认识与人类的思维特点、心理过程和知识模型密切联系。这构成了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基础。
认知语义学者们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综合的一个产物。对语言的研究,必须遵循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按照人类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说明:语言的发展是以最初的认知为基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的进步。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区别于客观主义的解释,认知语义学始终认为:没有任何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语义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不能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语义。要考虑语义具体运用的环境、社会、文化和时代。不能脱离实际地运用某些概念,人类语言的语义是十分丰富的,具体概念的定义也是模糊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语义的理解应该有多种模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复杂的。字词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随着上下文的关系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认知语义学把研究方向定位于:人类的推理。集中于:隐喻、换喻、寓比等推理研究。
语义认知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未来的认知语言学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对成分分析法的研究着重于英汉语语义及词汇化模式对比分析。通过两种语言中同类词语义成分及与此相关的语义核心、语义包容、词汇化偏爱的对比,发现其语义共性与个性及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有关这种对比的应用研究尚待深入。
2 大学双语教育对认知语义学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正在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其目的不再单纯的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观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且能够在英汉双语的翻译和理解中灵活自如、巧妙运用。提高大学生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对英文词汇和汉文词汇的语义认知和词汇化对比分析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同类词的语义个性,以此探寻提高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词汇语义高质量注意的有效途径。
双语学习在大学的公共课学教育中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公共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大学生使用和掌握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进行组织和安排的,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考试,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运用有效的学习手段,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利用英语这个工具,为专业学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未来学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的实践创造条件。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双语学习的问题,因为,首先我们学习英语需要对英语的词汇进行理解,对语句内容进行翻译,对段落的含义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和双语教学息息相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母语-汉语产生联系。因此,英语的学习不仅是需要对英语的语义进行研究,同时还需要中英文语义及词汇化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指导实际。
因此,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双语学习的过程,单纯地强调英语的语言特点和内在规律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一个盲点。以前是过于强调英语的书面认知能力,现在又过分强调听说能力。但是英语是门工具,我们是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的,而实际的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需要我们熟练地运用双语,同时迫切地要求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英文语义和中文语义之间的对应和映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对中英双语的语义认知,弄够掌握英语和汉语的语义分析法,同时能够进行中英文的词汇化对比,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建立自己的双语架构,通过语义分析和词汇化对比,更好地实现学习目的。
3 如何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应用中英文语义分析及词汇化对比
首先,对英语和汉语同一类词汇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对于同一类词汇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不同语言的词汇的语义结构的异同。对于同类词汇,不同语言的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像英语和汉语差别这样大的的语言的词汇,其差异也非常显著,这充分反映了语言实际是人类的一个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不同的人群对待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和文化、历史和传统息息相关。因此,学习英语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整无误地将英语转换为汉语,或者将汉语转换为英语。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汉语要走向世界,我们也要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语,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同类词汇的语义进行分析理解。
其次,对比分析汉英词汇化模式的异同。我们可以确定,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语言是一词一义的。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掌握词汇的语义。不同语言的词汇化模式是各不相同的,这和语言的语内要素和语外要素密切相关。语内要素是指:语音、语法和句法,而语外要素是指文化、历史和认知。词汇化模式的研究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因此语义分析法是当代词汇化模式的主要方法。词汇化模式对于语言迁移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词汇的语义分析使学生发展自身词汇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性问题,我们对同类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抽丝剥茧层层分析,通过比较和研究,能够提高对目标词汇的语义特征意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力量和词汇运用能力。
再次,我们可以探讨语义成分分析对二语习得中词汇能力发展的应用意义。语义成分分析对于二语习得中的词汇能力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构成,并且对同类相关词汇进行比较,并且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相近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共同的规律和方法,能够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词汇能力,通过对相关词汇的语义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词汇的细微区别与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时能够更加精准地选择词汇。
最后,结合研究探索汉、英语各类词汇的教学策略。因为我们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如何设计双语教学中词汇学习的策略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能够充分吸收和把握同类词汇的语义,能够进行两种语言的词汇化对比,能够对词汇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这个策略就必须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的策略是:以同类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为突破口,加上对短语和常用语使用的语义分析,以及双语的语义模式对比来实现。
4 未来认知语义学在大学双语教育中的思考
针对大学的双语教育要求,在二语习得方面进行研究是必须的。而语义认知和词汇化对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的。未来,针对大学生的双语教育,认知语义学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23(4): 349-360.
[4] 翟云华,张建理.英语多义系统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5,90(2):43-48.
[5] 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6):412-41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分析化学任务驱动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如药物分析等的学习起到了支撑作用。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多且杂,内容抽象,教学课时较少,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有限。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我们的关注点。数字化时代,信息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习惯,也在深刻地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转型与突破。当学生和老师处在同一个信息环境中的时候,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习题演练为主的传统课堂,与学生们持续学习的激情与向往渐行渐远,仅仅依靠在课堂吸引力、策略方法上做改进,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开发大脑的潜能、学会透过知识获取智慧、学会有勇气面对未知世界的未知问题,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以药物分析课程重点内容色谱法概述为例,探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分析
第一,目标分析。色谱法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中国药典》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是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使学生掌握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色谱法的理论基础;能进行简单的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学情分析。授课班级的学生为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职二年级,具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的基础,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想学不会学,且很难随时得到帮助。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建立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互动平台,依托该平台和网络学习环境,运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手段,采用任务教学法,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力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实施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学会自主思考,主动学习,根据本节课特点,并结合翻转课堂理念,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把任务和任务准备置于课前、评价拓展留在课后,集中宝贵的课堂时间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本节课内容有具体了解,不浮于课本中的文字,需要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书。因为首次介绍色谱法,学习任务的确定对以后教学的展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务书需要考虑到学生基础,既能通过任务书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又不会出现因为太难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便于学生具体操作。教师提前把任务书上传至课程的教学平台,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利用平台与学生就困难问题展开讨论。2.实施学习过程。第一,任务分解,学生分组。把本节内容分为色谱法分离原理和分类、色谱法基本概念、色谱法定性分析、色谱法定量分析4个学习项目。每10人左右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学生认领一个学习项目。第二,确定组长,分析任务。小组成员确定后,选出组长是关键。如果只是通过学生选举,通常组长都是综合素质较为突出的学生,承担组内的大部分工作,但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综合每次小组活动情况指定组长,为每位学生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任务并初步制定学习策略,做好分工并详细记录上传至教学平台。第三,搜集资料,互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是课堂上的老师教和学生学。色谱法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数字化教学资料的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成为完成任务所需的骨架,而所需要的血肉则需要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搜集补充。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在教学平台上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料,比如企业液相色谱仪培训资料、重点内容微课、图库、案例库等,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学理解程度;推荐的一系列优秀学习网站和图书资源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手机版APP,保持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各组的进度,教师也是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各组在规定时间上传学习进度,教师及时进行反馈,保证学生各司其职,都能得到锻炼。第四,准备课件,深入理解。课件制作,不仅督促学生深入研究关于色谱法的新知识,也是对可能涉及的旧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前期搜集到的各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讨论修改,学生都能在现有分析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做到直观形象、利于理解。例如,有的小组利用专业色谱网站上制作的动画,说明色谱法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定义,摆脱了此前枯燥的文字介绍。对该节教学难点色谱法分离原理,学生利用PPT的动画功能自制了动画,演示了混合物在色谱柱中的分离过程,使原本通过描述不能理解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眼前,突破教学难点。而色谱法的定量分析是色谱法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DryLab软件模拟了用色谱法进行分析的实验过程,不仅突出了这一教学重点,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考。第五,课堂展示,总结提高。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教师的把关下,各组派出代表进行授课,展示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第一组在分类的介绍中,通过思维导图软件清晰地列出了色谱法的几大种类,还展现了现代色谱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用。第二组结合实例,形象地介绍了各个重要概念。为了避免知识过于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充分利用了搜集到的动画软件,模拟色谱原理,展开实时互动和现场讲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三、四组把应用于药物的分析实例相结合,介绍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并通过模拟软件的辅助进行现场分析,使知识形象化。各小组的展示内容犹如一粒粒珍珠,需要教师的总结作为一根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在总结中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对不当内容如给予纠正,对忽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保证学生对色谱法基本概念这一节内容有完整清晰的理解。通过总结讲评,学生收获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第六,应用拓展,查缺补漏。学生有了前期运用信息资源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进而提出具体药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既让理论知识得到了延伸,又为相关专业知识的讨论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在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发现色谱法在现代药品检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细读相关论文,并撰写笔记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讨论空间,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强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学生在教学平成本节内容的测试,查找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而教师根据测试情况,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3.评价学习效果。课后各小组上传课件和总结性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最后,学生在教学平台上针对本小组成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自动形成小组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自测成绩等给出教师评价成绩;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度、电子资料学习程度等情况形成过程性评价成绩。这三者构成了本次学习的综合成绩。平台上的成绩排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性学习氛围。
三教学效果反思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理论多而且抽象,学生学习困难。通过引入演示动画等多种信息化资料,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料共享、师生和生生的实时互动和教学效果的多元高效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经过实践证明,把信息化技术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志芳.依托慕课理念探索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
[2]刘飒.翻转课堂及其在中国应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李爽,钟瑶,喻忱,等.基于行为序列分析对在线学习参与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3)
[4]朱宏洁,朱赘.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关键词】 教学实践; 有机化学; 教学效果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用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多,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深人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设计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等医学院校,一般将《医用有机化学》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与《医用有机化学》同时开设的还有《解剖学》专业基础课程。许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用心安排好绪论课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离不开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为此,我认为在绪论课上除了介绍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外,还要讲授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有机化学新的成就和贡献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备课时应该查阅文献,了解有机化学的前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列举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工作来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因为通常诺贝尔化学奖所表彰的工作是10年前甚至20年前完成的.但是这一评选则是以现代科学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化学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看法[1]。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至少有10项之多。这些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化学在生理过程、疾病的防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全面揭开遗传、变异繁殖、疾病、死亡等生命的奥秘必须依靠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家们共同努力..。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己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授课计划等。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应如何学习该课程。有机化学教材一般是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体系划分章节,在每一章节,先学习命名,然后对其中一种或几种典型物质进行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的学习,并掌握它们同系物的相似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系统性。医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学习简单有机分子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并初步具备联等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例如,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台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授予学生有机反应历程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因此绪论课上有必要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几大类型,使学生初步接触自由基、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等概念,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2 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电子效应等教学,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故而在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实践中,在一些内容的讲解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l历程进行时,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化学变化,学生对内容掌握较好。但是,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如果过多地使用,学生会感觉速度过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等。所以,我们在讲解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时,仍主要采用板书形式,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以“性质一结构”作为教学主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有机化学内容太多,头绪太乱,难记难学。其实有机化学课程的中心内容就是有机化台物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应放在认识化学结构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结构性质”就是掌握有机化学的“金钥匙”。 在各章的教学中,讲解化学性质之前,以“结构决定性质”为出发点,对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反应特性作全面的剖析,使学生在接触具体性质之前,对结构这一内因对化学性质的决定性影响先有一个轮廓认识。有了这种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学生就会摆脱“不知其所以然”、“规律难寻”的状况。
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基础课。特别是在目前理论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与理论课内容充分结合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性质,而理论又可作为实验的依据。如果某些理论内容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则在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基本理论、反应机理,具体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等可以在实验课上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提问或与学生讨论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督促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的理论解释实验中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及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达到对理论内容的强化理解,加深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避免只单纯地做实验、敷衍了事、简单应付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一样,对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仔细观察、主动探索问题、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作风、搞科研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 建立多种考核方法
即使课堂讲授,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基本内容都能掌握,但往往是期末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有机化学的内容多,前后各章联系密切,学习后面忘记前面,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为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可以设想采用多种考核的方法,综合、公正、客观地给出成绩:①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书后习题作业、自学报告等都要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②分散考核。把整个有机化学分成几个模块,如烷烃、烯烃、炔烃、共轭二烯烃、环烷烃作为一个模块学习后,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考核,期末考试时,有关内容可以少考或不考,以减轻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这样的模块可以分成几个,如含有苯环的、具有相似性质的化合物等,最后将期末考试与几种考核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能使学生抓紧平时学习的时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考试前突击学习,考试后印象不深的局面,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有益的尝试。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苦、难度大的系列工程。在此只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我们会将此项工程伴随整个化学实验体系教学改革继续开展下去。医学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跟踪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益宁.21世纪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的改革设想.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