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54-02

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其参加工作之后,无论是成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如何签订合同、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做好管理工作等。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提高其求职能力、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能力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化的应用实践课程。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之前未了解过或学习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模糊。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有所差异,要注意教学方法上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好此门课程。

一、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相匹配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疑惑学习这门课程跟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上这门课程之前,要明确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即该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提高其求职能力、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能力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不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在课程培养内容上进行很好的定位,明确该课程教学内容上与学生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并且,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对接及与专业发展方向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并在第一节课程中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教学内容从“专业化”转为“通俗化”

非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因对人力资源概念模糊,对教学内容中的专业化用词比较难以理解,难免会因为人力资源的深奥而减弱或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花心思将“专业化”的词语转为“通俗化”的词语,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让学生“易懂易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由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的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及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决策,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前,要引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并且告知学生,他们不管是作为找工作的就业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会遇到这样的人力资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知识后,再回到讲解前所引用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式的讨论与交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对案例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教师通过案例来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案例来巩固所学知识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采用“影音视频”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知识是抽象化的。影音视频可以给人传递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人入胜。为了避免抽象化,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影音视频教学法”,在讲授人力资源每一模块内容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与录用》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目前比较火热的《绝对挑战》、《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这些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节目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现实中的招聘与面试是怎样进行的,并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面试考官和应聘者的言谈举止及各种表现,在影音播放完毕后,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他们的分析和评价与影音中专家们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由此,让学生学习面试考官的面试技巧及作为应聘者的面试注意事项和技巧,为毕业后应聘面试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影音或视频穿插在课堂,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听、看、想、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评融于一体,有助于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通过对模拟活动过程的虚拟再现,从所处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能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如工作分析、招聘面试、员工培训等内容。笔者在给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员工招聘与录用》的内容后,开展《招聘面试模拟》比赛。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6名学生,他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由发挥,每个小组进行面试考官与应聘者角色分配扮演,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公司介绍、招聘的岗位等情景由每组自由讨论决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招聘面试模拟》比赛中,各组的面试形式丰富多样。例如,有的组采取个别面试方式,有的组采取小组面试方式,有的组采取集体面试方式,并且,各组在面试过程中设置了心理测试等不同形式的测试环节,应聘者也能积极配合。每组招聘模拟面试结束后,让其他的学生给予他们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出他们的好与不好之处。《招聘面试模拟》比赛结束前,笔者作为教师给予他们评价、指导与建议。之后,学生反映在招聘面试模拟的环境中,他们直接面对管理实践问题的考验,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进而促进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实践技能,让理论知识在情景模拟实践中得到检验,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差异及了解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技能,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开阔学生眼界及拓宽学生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中的使用才会知道如何运用更有效,才会体会到管理的魅力所在。因此,应多鼓励学生与社会接触和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并总结经验,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及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是“请进来”:作为教师,可以与企业联系,邀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主管或与学生专业对口部门的管理人员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是和学生交流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讲述他们的工作经历、分享他们成功的实际工作经验,让他们与学生互动式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和身上得到启示并且学习到他们的好经验。

二是“走出去”:让学生利用暑假及寒假时间到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并利用实习的机会,找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的实际工作问题,进而提高实践能力;或是教师本人与企业联系,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过程中,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企业的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了解各部门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工作流程,让学生与多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学习到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三、结论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探讨,在进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求职、做好其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提高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等方面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师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和需要,与时俱进的改进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静,杜淑芳,朱闪闪,刘倩,郑春蕾.情境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9):138-139.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0-03

一、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嵌入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学形式。具体而言,嵌入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体现为:一方面,以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出发点,将实际工作内容、程序嵌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常规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动手实践,用实践强化理论,深化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反哺理论,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嵌入到实践操作中以指导实践,学生在实训中不是一味听从摆布、盲目跟风,而是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换言之,嵌入式教学强调理论学习中嵌入实践内容,专业实践中嵌入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集于一身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嵌入式人才”。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创新”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现状,从不同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角度设计问题,着重于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和相互渗透性,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展开提供参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进一步融合。

本次问卷调查以武汉市部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学生为主,历时1.5个月,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90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374份,有效率为95.89%。

由图2-1可知,针对是否有必要了解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98%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剩余2%的被调查者则表示对本门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关系的了解可有可无。总体而言,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与后续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解存在较大的需求。因此,设计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图谱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途径,其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使得学生在学习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融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即利用现有专业知识为新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做出良好铺垫。

由图2-2所示,当不同专业课老师对同一知识点所讲述的内容不一致时,约94%的学生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厌烦或听得费解。不同专业课老师对同一知识点内容的不同讲述,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迷惑与困扰,难以合理、准确的运用;与此同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不断被重复,并且重复内容有异,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厌烦或不解。实质上,各专业课老师均是从本专业课的角度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出发角度不同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不同专业课老师之间应该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对不同课程中同一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要注重本课程理论需要,更要强调在保证不同专业课程中同一知识点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专业课老师对其讲述形式和讲述重点适时而变。

图2-3显示,关于对自身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楚的调查,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35%的人认为基本清楚,仅有2%和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其中,“基本清楚”的人中部分存在概念模糊、摇摆不定的倾向。由此而言,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其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所有专业课程未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各专业课程老师难以从整体层面对所有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全局性讲解;其二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而是孤立地学习各个知识点,导致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形成零散型记忆。因此,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是提升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水平的关键。

图2-4显示了关于教学方式倾向性的调查结果,选择实践环节的被调查者达到37%,选择单位实习、案例讨论和企业人士授课的人数趋于一致。此外,课堂游戏与综合题库的支持度较低,而选择其他方式的学生仅有3%。据此得出,学生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其直接原因是目前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容易出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学生更加渴求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企业人士授课对在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和对知识不同视角的理解都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单位实习搭建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桥梁,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方向;案例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之,教学方式的选择在遵循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可以基于学生需求使之丰富化,尽量采取更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方式。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分析结论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根据调查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广度与深度均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相关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发挥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课程老师基于本课程需要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不一致,导致学生不清楚自身不同课程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较为详尽地呈现出不同专业课程及其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能够帮助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形成一种整体框架,在微观层面掌握不同知识点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整体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2.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嵌入。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必要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和实习等活动的要求较高。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与理解仅限于课本知识,难以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将理论嵌入实践和实践反嵌入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嵌入讲求的是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嵌入实践环节,同时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时间、实训环节高度融入,避免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3.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边学边用、边用边学”。长期以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专业实践和职业道德情操的培育,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高校教育试图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师资乏力、实习实训设备不足、教材雷同老套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么是纯理论教学,要么是先理论,后象征性实践一下,出现人力资源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后果。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成为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4.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嵌入式”人才。所谓“嵌入式”人才,是指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在一起,集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传统的“教材+课件+作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鉴于此,嵌入式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尝试性地解决各种各样实践问题,同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最终通过不断地自我摸索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职责的认识以及职业道德情操在无形中都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仁峰.“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34-38.

[2]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教论坛,2006,(3):135-137.

[3]王帮军,徐云龙.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67-71.

[4]杨光松,严嘉瑛.团队学习模式在嵌入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教论坛,2011,(4):34-35.

[5]韩静,宋卫华.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3):125-127.

[6]刘太安,杜春玲.嵌入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160.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课;教学改革

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先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并招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该专业的蓬勃发展与我国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旺盛需求密不可分。高校每年输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递增,但即使在就业情况不佳的近两三年,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整体情况仍然较好。然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仍然存在诸多批评,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毕业生往往空有理论,实际的操作能力却不强。这反映出高校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时,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基于这一现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的制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本身的特点制约了实践课程在我国的展开。首先,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舶来”于西方科学管理的理论丛林,本身就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不会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使是大型现代企业也往往只是有现代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却不一定会按照理论的方式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我国企业家、管理者更讲究“用人”的方法,即用中国人传统的用人思想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现实情况给我们的实践课程带来了困难。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中很多内容涉及建立企业内部庞杂的信息体系,这部分的知识点细而杂,与之相联系的实际工作也比较单调枯燥,例如工作分析、岗位说明书编制、薪酬等级制定等。这些工作不像财务和生产管理那样是用数据说话,比较客观清晰,而是常常需要从主观上去动脑筋思考和总结,答案也常常是模糊的。这样的实验课程设计就不是给出一个案例,然后做个简单的分析那么容易,而是需要搜集更多的数据和资料,针对一个个细小的点设置题目和讨论点。这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难度。同时,在学生心目中,实验课应该是很好玩的,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的实验时就会感觉乏味,也抑制了学生进行实验的欲望。

2.传统讲授方式难以突破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学生和教师对课堂讲授都非常习惯和依赖,而出于这种习惯,早期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安排时也未设置实验课程。同时,实验课资金匮乏也使得设置了的实验课程难以展开。国外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个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占有相当的教学比重和经费投入。而在中国,偏文科的管理类课程的实验课并不受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即使设置了实验环节,在资金的方面也限制较大。此外,我国高校学生与教师数量失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热门,课堂上常常是学生“人满为患”,一个教师给一百多名学生上课,实验课的教学更难开展,教师也没有精力为学生一一辅导实验,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可以“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导致实验课的建设进展缓慢。

3.师生认知水平限制

与国外的大学生不同,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社会实践经验非常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工资、职称等比较直观的感性认知上。在进行人力资源实验课时,学生由于理解度不够,常常不明白实验的意义所在,也难深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样,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素质也与国外教师有很大不同。国外管理类的教师有很多参与管理咨询的机会,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创业者或管理者,因此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国管理学教师很多并没有实际管理经验,即使曾到企业实习甚至任职,但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或者保密程度较高,无法为教师的实验课提供经验或素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常常是坐而论道,言之无物,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发展现状

1.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同时已经有不少高校引进了教学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比较成熟的部分是人才测评环节,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配备,但其他环节的教学软件仍处于摸索阶段。而国外管理类的课程授课方式多种多样,如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人力资源各环节割裂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整体:人才测评是员工招聘的重要工具;薪酬管理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又必须结合绩效管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沟通技能更是在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在现实中,即使人力资源部门也分不同的岗位,但每个岗位都必须对所有环节融会贯通。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应该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了如指掌,例如,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记分卡技术就需要对财务、客户、运营和员工各个层面都非常熟悉。然而,在我们的实验课中,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割裂开的:工作分析实验课只做工作分析,薪酬管理实验课只做薪酬政策,于是学习工作分析时学生不知道工作分析的意义何在,学习薪酬管理时学生不知道确定不同薪酬等级的标准是什么。

3.案例与数据陈旧

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保密观念较强,尤其是薪酬之类比较敏感的环节。而国内咨询公司虽然有数据可购买,但价格高昂,学习的专业建设经费无法负担。并且这些数据也不是直接可用于实验教学,往往需要进一步提炼并融入软件中,才有可能满足大量学生实验的需求。而购买的人力资源软件也往往案例较少,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课上常常不能找到最新的案例数据,往往是拿多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设想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现实情况与问题,现有的每门课程别值得提出的是,全流程模拟的实验课应该在课程安排中单独列出,或放在专业实习中进行。下面将提出这种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设想:

1.全流程模拟

全流程模拟,指把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课程分别围绕甄选案例以流程化推进,全景模拟薪酬管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流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帮助教师实现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深度实训,达到教学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大主要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以及劳动关系。这六大模块是一个整体,全流程模拟应该涉及六大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任何管理门类的策略都应该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一致,在全流程模拟中,也应该可能做到使各种管理技能融会贯通。

2.关键技能深度实训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庞杂,如果要实验课涵盖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只能对关键技能进行深度训练。关键技能是指人力资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对关键技能的掌握,是困扰教师的一大挑战。课时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实践这些关键技能。为此,可通过深度实训来强化概念,即对关键技能进行纵向剖析,把关键技能进行全流程的规范化模拟,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

3.配套软件初步思路

全流程模拟实验课尽管也可能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实现,但如果有一套功能较完备的教学软件与之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尤其是能满足大批量学生实验的需求。在此,笔者借鉴ERP沙盘推演实验的一些思想,提出以下配套软件初步设计思路:

(1)案例设定为虚拟公司,初始设置完备,即有设定好的公司战略和既有的组织结构及薪酬与绩效制度。

(2)以五年(或称五个阶段)为期限,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每年涉及一到两个大模块进行模拟,每个模块中选择关键技能点进行深度实训。五年的主要模块和训练技能可这样设置:第一年,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制定总体人力资源战略及各大模块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调整组织结构,列出岗位空缺。第二年,根据招聘战略和上年度列出的岗位空缺,制订招聘计划,设计招聘流程,实施招聘(人才测评、评价中心等技术训练),进行录用与配置;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第三年,结合薪酬战略和现行薪酬制度进行分析,实施薪酬改革。关键技能点包括工作分析、薪酬调查、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与外部竞争力整合等。第四年,根据公司总体战略、财务状况、绩效战略和现行绩效考评制度,进行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改革。关键技能点包括平衡计分卡四层面分析、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分析、建立KPI指标库并设置KPI评价标准等。第五年,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进行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合同到期员工的整理,员工续签、退休或解聘等,以及劳动关系的沟通工作。

(3)实验可分小组进行,并在小组间比赛,实验的结果为整个公司的绩效考评情况及人力资源部门考核情况。可依据最后一年的考评结果判断哪个小组胜出。

(4)实验题目涉及很多主观判断,因此教师需要就各个小组的主观题答案给出评分,评分会影响该年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考核情况以及后续的流程运作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专业实验课程缺乏的原因以及当前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教学改革的思路。综合本文研究结论,不难发现,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仍然需要改进。具体而言,①要在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工作;②可考虑针对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软件设置专门的课题,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③可通过教学奖励、职称评定加分等方式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参与教学软件的开发工作。

总之,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通过不断提高实验课的水平,使我们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高校广泛的开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高校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和求职技能,解决了我国企业长期面临的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增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本身具有高度的活跃性和流动性,作为其他企业资源效能转换的关键枢纽和手段,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取决于其所接受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企业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需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强以及系统意识,能够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来整合人力资源,提出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略,从而提高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仍然坚持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1、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化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意义重大。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管理的艺术和真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累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塑造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以扎实的综合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要。

3、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而截至到2008年底,全国已有158所高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且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但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仍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因此,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教学手段,完备学科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关系到毕业生未来职业角色的设定,如果培养目标设定不清晰,就会直接给后续的教学环节带来连锁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国内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比较模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就业目标,都没有很好的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理论知识定位模糊笼统,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差无几;没有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市场定位宽泛,缺乏针对性。

2、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的的认识偏重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缺乏其他手段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支持。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发挥老师的创造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学分或通过考试,不影响毕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换学生的角色,变客体为主体,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

3、教学实践性水平较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这就需要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而且时间安排不当,与就业冲突。其次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另外实践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指导,由此可看出多数高校明显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一味的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本身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专业设置都较晚,但招生规模增速太快;任课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虽然大多数都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但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另有一部分则是各高校留校的毕业生。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的策略分析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主要目标。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以及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制定有差别的培养目标体系,比如高校应以为企业培养具有胜任能力的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本科教育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应是为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的培养也应分为基层、中层以及高层三个目标层次。其次,各高等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特色定位,具有较深厚历史积累的综合性大学注重培养具备高水平理论知识的人力资源专业学生,而地方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以操作性技能培养为主。

2、创新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弊病百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更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多采用提问和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和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丰富的实习资源,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去有关实习企业考察,利用所学知识对企业有关人员招聘、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在课堂上讨论并总结出改进意见提交给实习企业。这种实际案例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校内外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提高实训课时比例,通过经典案例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感性认识,从而深刻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训练和岗位认知实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拥有大量的校外实习企业,某个特定企业接收某个专业学生的实习。因此,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在向企业派遣大量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分派给实习企业,让他们参与实习学生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又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

4、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引领和规范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步入良性化运行的轨道,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引领优秀教师主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任务、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对论文指导、实践指导等环节制定规范的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最后,要建立教学保障制度,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引导,从师资、经费等方面确保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实施。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质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多种手段,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制定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吸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其次,更应该重视原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校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教学及学术水平。再次,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长、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导师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辅导及监控。

【参考文献】

[1]王道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弓秀云、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12).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9-01

前言

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二十多年,起步较晚,缺乏教学经验,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了使学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新管理理念,高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国际水平和贯彻实施教改措施。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4号文件,决定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到今天为止,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成果评价只通过考试这一种方法进行,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大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一般是教师先用英语把教材朗读一遍,然后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和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流于形式,忽视质量的提高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双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为学生创造接触外国最新学术成果和创新教学理念的机会,外语只是教学中的一门工具。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很多双语教学课程,虽然开设了课程,高校却并不重视双语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在接受教学检查和专业评估时才会重视教学的进行,教学流于形式。

(三)师资力量不充足

充足的师资力量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在动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双语交流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普遍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到了大学后,基本上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只重视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积累,完全忽视了口语的练习,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学生学得非常困难,由于口语能力的缺乏,他们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无法完整真实表达学习需求,因此就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缺乏双语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从国外引进,属于英语原版教材,虽然语言纯正、与生活贴合度高、可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但是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情况,教材内容与我国的课程标准不相符,也超出了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阻碍了教学的开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扩充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我国教育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教学资源。双语教学的进行首先是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加入案例、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双语教学需要具备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于教学计划的安排要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根据平均水平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先安排简单的课程,然后再适时增加课程比重和难度。

(三)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且能自由切换两种语言。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高校必须重视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可以采取的举措有:建立双语教学师资培训体系,对教师展开定期培训,集中学习,组织教师到他校观摩,学习先进经验。

(四)结合本国实际教育情况,编写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都是英文原版教材,虽然知识丰富,可读性和实用性很强,与生活贴合度高,但与我国生活情况不相符,学生虽然能从这些英文原版教材中学习到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但由于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英文原版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应结合本校教学情况,自主编写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并配之以中文辅助教材,降低教材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学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新管理理念创造了平台,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教材的缺乏、教学人才的缺乏和学生水平的差异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