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674-02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combining with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diction, put forwar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校企合作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都在推行项目化教学,与计算机公司合作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将成为日后发展的趋势。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互相协作、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模式,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1 校企合作模式前景分析

1.1校企双方迫切需要提升学生应用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的专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公司希望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省去员工二次培训所带来的高额成本,这样,如何保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接轨将成为目前所有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方向[1]。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仍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转变不能与企业需求与职业发展充分对接,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这些无疑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了用人企业二次培养人才的成本。

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必须与市场充分接轨,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的合作关系。

1.2 校企合作的发展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一是与一些企业进行“订单班”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二是实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双方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场地、设备、人才共享。通过实习、实训、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在校生打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结合项目化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完成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模式[2]。

2 校企合作实际运行存在的矛盾与制约

2.1 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时候,往往由企业包办了整个合作过程,尤其是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实施方案等方面,这一点在某些“订单班”的培养上最为突出。这些情况放映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了过分强调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也就是缺少顶层设计。另外校企合作所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合作双方缺少紧密的过程控制,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合作中陆续完善。

2.2 企业缺少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各自为政,各省市根据自身情况发展情况对这一工作提供不同的支持。从国家层面来讲,尚未建立一套整体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同时也缺乏对应的配套政策及相关制度。这些造成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既不愿意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习岗位,也不愿意派出技术骨干到学校中兼职教学[3]。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从政策的制定上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帮助与扶持。例如减免税费、提供经济援助参与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协调,最终实现校企合作落地有声。

2.3 合作教学缺乏长效机制

总管高职院校,大多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还很单一,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也不高,参与教学教改的企业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仍需加强。这样造成了一方面计算机相关公司缺乏人才,一方面广大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此,必须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例如优势互补机制、互惠互利机制、供需结合机制、动态更新机制等。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

3 校企合作在教学改革中的突破与创新

3.1 加强了教学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职业技能、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例如学院先后与南方数码、东软、燕软等多家软件企业合作,推行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素质提高为主线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把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搬进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学习与项目实际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双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教学与实训环节全面监控,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4]。这些既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又为企业培养了合格的技能人才。

3.2 课程开发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求企业全程参与,并根据企业的动态发展及时修订。这种深度融合的方式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更有利于构建与实施“理论为基础、技能为核心、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分段培养、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的学中做、做中学来实现应用技能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例如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强调课程开发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先后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Java方向、.net方向的校本教材,通过教学计划的共同制定,明确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根据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增加新的知识,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3 提升合作双方的社会竞争力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让学校与企业在平等、互惠互利、共担风险上实现共赢。学校安排骨干教师下厂实践,安排学生集中赴企业实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具体指导相关教学工作,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水平能力。企业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技能培训,邀请学校骨干教师参与新产品研发、技术更新等工作,不但降低了企业成本,也为日后人才引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与企业只有互相依托、密切联系、深度融合才能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各自的社会竞争力[5]。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发展的路依然漫长,在摸索中前进,在摸索中求发展、在摸索中求突破,相信随着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的加强,学校与企业都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顾丽琴,袁硕.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J].职教视点,2014,02:33-34.

[2] 郭万春,郭长春,刘洪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4(1):135-137.

[3] 柴炜.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科学论坛,2014(12):225.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现如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每天都有巨大的信息量向我们袭来。而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应用。因此,在未来,它极有可能是带领我们进入另一次改革的导火索。它在网络建设方面,方便信息的传递,开启了一个新的行业分支。而下文就将对此做出详细的阐述。

2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作为现阶段用途最为广泛的工具,因而我们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计算机是以硬件媒介为基础,传输、获取、分析、储存信息。而在发展计算机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机语言,例如:C++、VBA、汇编语言等,这些语言的发展改良了计算机的使用。而现如今最为普及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操作系统。

3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3.1计算机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引导着人们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交换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考虑信息的安全问题。因此,应运而生的网络安全软件在市场纷纷出现。各类杀毒软件、加密软件等都对计算机的安全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严加防范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重大隐患。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起步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很晚的。发展时间也仅有极短的十几年时间。如今虽然技术上突飞猛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安全问题因此也需要逐步跟上以适应先进的技术发展。

3.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系统俨然成为一种巨大的资源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计算机最早是运用于军事方面的。最初其体积巨大,运算速度慢,存储空间小。而现如今,科技的进步,加速了运算速度,使得存储空间增大,且体积也逐渐减小,功能上逐渐人性化,并衍生出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设备。

时代的迅猛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技术也因此广泛的运用于商务交流之中,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发展了计算机,使得其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卓有成效。例如出现的电子邮箱、mis系统等都是得到了计算机的帮助才进一步促进了商务的交谈,而反过来,商务的发展也促成了这一技术的更新。

4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4.1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在企业的商谈中,视频信息处理技术是一项十分有用的商务交谈工具。视频信息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视频压缩发送给对方,然后由对方接受并解压缩。在很多企业交流中都用到这一技术。观察其未来前景,这也是办公自动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无网络的环境及Wifi的普及,让传统的办公模式得以改变。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都能够很轻松的进行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好好把握住这一特点,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大幅度的缩减时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改变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4.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事情无暇顾及,而物流的产生和发展就因此展开。物流是人为的将不同的物品聚集到一个地方加以统一的运送和派件,使得人们能够轻松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而物流事业发展的基础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他能在众多数据背景的基础上转换信息,利用GPS定位系统,并对数据有效监控和管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将数据进行管理和存储,支撑整个行业。因此,信息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计算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尽管市场上有多种防木马病毒的软件、杀毒软件等,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人为攻击、诈骗行为。网络中鱼龙混杂,如果所有的信息不加以判断而全部相信,就会导致用户本身受到伤害。因此,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要时刻保持理智的思维,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6 计算机操作平台发展

应该主要向一些操作平台方面发展,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用户越来越多了。

巨型化:天文、军事、仿真、科学计算等领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要求计算机有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大的存储量,这就需要研制功能更强的巨型计算机;

专业化:工业计算机、嵌入式设备在工业上和专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车载电脑、工控计算机、银行系统等;

微型化:专用微型机已经大量应用于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笔记本电脑已经大量进入办公室和家庭,但是便携性、续航能力仍不够人们全天候使用,应运而生的便携式互联网设备(MI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断涌现,迅速普及;

网络化: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所以移动互联网可以预见将会创造怎样的经济神话;

智能化:目前的计算机已能够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但是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更多人的智能,比如:自行思考,智能识别,自动升级等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上的工具,生活中的控制中心是必然的事情。计算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实现性能的飞跃却有多种途径。不过性能的大幅提升并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路线,计算机的发展,还应当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同时也要注重环保等等。 基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短期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一些新的计算机正在跃跃欲试地加紧研究,这些计算机是: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光计算机、DNA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宣布开始新一代计算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新一代计算机应该是智能型的,它能模拟人的智能行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继续向着微型化、网络化发展。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

多处理机

激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

生物晶体计算机(DNA计算机)

量子计算

7总结

总上所述,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极其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人们的出行;在工作方面,规范了行业的发展,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引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海.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煤炭技术,2013,(6):220-221.

[2]徐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消费电子,2014,(24):199-199.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 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 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 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 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HtTp://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独立学院计算机教育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特点以及学生需求不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制定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本文介绍了我院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合理设置课程,创造多样化教学方法

独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育不能按照一本、二本院校课程设置模式,而应建立自己特有的专业建设规划,把理论性强、不影响面向应用型学习的课程比如编译原理等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比如考认证证书和考研的同学选修,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应用型强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可针对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实行启发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理论结合实际,避免空洞地讲解,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发展、功能等知识可以以讲授为主;对办公软件如Office等软件应用,则应采用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如何防病毒等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讲授;综合应用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讲授;程序设计课程可采用上机操作实训进行讲授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掌握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就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式的格局,代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在教学的同时,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计算机竞赛,使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网络教学平台包含了多种教学资源,提供备课、学习等所需要的工具和环境,并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计算机教学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2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育包括面向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教育,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要安排不同程度的学习内容,并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例如文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进行文献检索,而工科类学生则需要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实验过程。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深度也不同,因为计算机技术中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对于许多工科类专业有着显著的借鉴意义,因此理工类学生较之文科类学生往往需要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成为他们以后工作的有力工具,把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3教学大纲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加强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教学工作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迅猛,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可行性原则,既要有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许多优秀软件陆续问世和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为解决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材更新的矛盾,可将教材分为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两部分。主教材重点阐述基本原理,介绍一般方法,具体操作可在辅助教材(如实验指导书、辅助教学光盘和课程网站等)里介绍。主教材用作课堂教学,辅助教材以自学为主、供上机实验用。

4加强实验课程建设

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上机实习与讲课有合适的比例。

每位主讲教师应直接参与上机指导,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验题目与目的要明确,综合性实验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学生初步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完成实验。对于规模较大的实验题目,鼓励多人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独立本科院校必须立足现实,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努力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第5篇

以研究型实践课教学模式对本科生习题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统计学教学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数控车床加工非圆曲线用户宏程序的编制

基于CAXA工艺图表软件的课程教学实践

浅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谈数控机床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教师角色与行为规范研究简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一种基于B/S结构的签字实现方案

Banach空间中的单调迭代法及其应用

IP QoS中两种体系结构的分析与比较

WDM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编写

小议我院公文写作的数字用法

金属导电的微观分析

浅析热工计量中不确定度的评定

教师心理应激源成因简析及其应对

谈谈美国教育的特点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比较

文化建设线性方程组行处理法贪心和方法

渗碳钢碳浓度分布模型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相容性线性方程组并行迭代解法

趋分析:信息开发与知识服务的对象、方法、产品、市场

简·奥斯丁及其写作特色

政府采购招标中的新动向值得注意

泰特勒的“三原则”和“信、达、雅”的比较

WTO知识产权协议与我国知识产权法修改后的再探讨

孔子德育方法简评

建科学城内学习型社区的几点思考

用数据、评教学、探规律——课堂理论教学调查报告

LCR测量仪的短路、开路和负载校正的方法

第三方控件在Delphi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DirectDraw的C语言编程

基于VBA的实验报告批改助理

留数定理在复积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SQLSERVER事务隔离级别的实验研究

8712ET型网络分析仪检测阻抗的原理

左右脑型学生的分类方法研究

模糊综合评判在设备故障预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UGNX6在5轴加工中的应用

数据区域元素引用铝阳极氧化膜的封闭处理技术

耐压检测改变滤波器特性的机理及其修复的方法

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设想

建模与仿真中权重的确定方法

如何写好英语演讲稿

论英语教师在交互性课堂中的作用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几个问题的探讨

从人类学视角看现代社会礼物交换中的人情因素

羌族传统民居“5·12”震损原因分析与抢救保护措施构建一专多能的高职数控三维CAD教学体系

光电倍增管的输出电路

Linux的内核修改与内核重新编译

现行条件下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框架设计

基于UG后处理构造器的用户设置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