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5-01

一、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呈现出的特点

1.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化,大学逐渐演变成“职业技能培训所”的现象在地方院校中尤为明显。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只是取得必要学分的途径之一,人文课程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应当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弱化明显。此外,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简便易行快餐式的生活消费等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与漠视,及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获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大学生就业后不能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现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学历和成堆证书为资本,重理论、轻实践,欠缺实际工作能力,随意轻视自己工作的单位和同事,很难摆正自身位置。还有些大学生独立意识过于强烈,合作沟通意识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工作得过且过,稍有不顺即选择辞职跳槽。这些现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数的激增而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形象。

3.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的能力较差。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时期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观念、爱国情感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出现了观念上的交杂与冲突,思想上的疑虑与困惑,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与错位等诸多困境。尤其在面对一些消极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时候,不少大学生缺乏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无法判断错误和正确文化之分,造成面对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无招架之力,陷入错误的泥淖中而不可自拔。

二、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2.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等方面的备考、工具类书本,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生读书为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3.家庭教育的错位。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因而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家长迫切希望其能出人头地,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当下,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则概不关心。

三、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3.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一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人文科学的讲座、报告,开展教育专家讲座、名著名篇导读、古典名画欣赏、古典音乐赏析、影视评论各种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修建人文景点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人文氛围。

5.政府、社会、高校积极联合参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应共同参与,积极推动全社会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全民负起推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医学生;大学英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对生活的追求有了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疗模式下,技术与人文疏离,有的医生眼里往往只有“病”,对患者的感受缺乏关注,态度冷漠,患者就诊感受不良。对于医生来说,每天枯燥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的体力消耗、棘手的医学难题,都会影响心情和对患者的态度。再者,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使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医患之间的“失语”,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因此,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构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规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

英语在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进行学术交流、医患沟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医学教育人文回归的启发,我国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人文性,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使语言作为媒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结合,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医学生的职业需求

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兼具有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既要保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特性,又要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作准备,为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明日医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体现学科知识体系,常常出现学习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疏离的情况。确实,学校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学科知识体系,那就显得片面了。在社会生活知识含量不断增加、教育逐渐终身化,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显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技术革新带来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英语基础,普通交际已经不在话下。那么,他们现在对英语的需求就不再满足于普通的交际交流,而是能够应用英语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医学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须要应用英语听懂专业会议、进行学术发言,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这比阅读一般英语文章和书籍困难得多。

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和需求是确定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前提。学生的水平在变,需求在变。我们英语教学的职能也得随之而变。因此,早一点未雨绸缪,早一点作好准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医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势在必行。

二、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出发,强调语言的使用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国际医学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意味着医生面对的国外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学院学生具备更高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水平不能仅限于打招呼、寒暄、指路 ,而是要问病史、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等,要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因此,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仍然局限在词汇语法的教学,语言学科的特点在于语言的使用,应该注重课文整体理解,引导学生用英语“认知”和“表述”,通过使用语言表达一定意义。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规范和技巧的准确性,而应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突出语言的人文主义思想。赫尔德认为:语言是心灵的自然的禀赋,唯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性的;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萨皮尔和霍尔夫认为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媒介,而且形成认知以及使每个社会格局独特的宇宙观;“真实的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语言反映和限制思想,语言的认知领域是直接与文化相关联,是影响文化行为的。也就是说,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交流。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言不再看作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借助于视觉或听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既是人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他人的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使用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意图,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和话语呈现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整体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语言表达规律或独特的意义,逐渐过渡到用英语来“认知”和“表述”,逐渐改掉常见的中式思维习惯,从而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为将来有效地进行职业跨文化交流作准备。

三、在语言教学中促进社会化发展,强化人文技能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引起的。因此,在教学中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人文技能十分必要。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人类只有借助口头、书面、手势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言语信息的理解和产出需要社会文化心理过程的参与,缺少社会心理表征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语言是介于社会和人类功能的社会心理发展层面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学习是社会化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属于文化的发展,思想与语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中包含社会经验,因此思想和语言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说,在语言学习中,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中,在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参与社会交际的结果。

学生在校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亲历“事件”有限。课文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为学生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对课文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加上英语课堂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分组教学、开放课堂、协作教学等,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承担角色,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更广泛类型的言语行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从而强化人文技能,为今后良好的医患沟通作准备。

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观念,就当前的人文观念而言,如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类的尊严等都是一致的。但因各自的环境、文化、历史的不同,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差异。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均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编写的,主要是介绍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几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致使学生缺少了学习用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的内在能力,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等。如果学生连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都不清楚时,何来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同步得到加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文传统,“人文”二字最早见之于《易经》“关乎天该,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是指文而化之的意思 ,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劝戒医者“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尽管医学发展历史的早期科技并不很发达,但那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朴素的融自然医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医学科学。所以,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大学英语教学交融和渗透,引领学生在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审视反思自己未来职业的使命,更能感染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加自律,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更加负责。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人世间生命最可贵,而医生则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担负这样神圣的使命,当然是最难的,不仅要有精湛的回天之术,还要有拳拳割股之心。所以,作为医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将人文精神融汇于教学之中,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淑娉.文化人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意大利;人文医院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中第一项评估内容就是职业价值、态度和行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 也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1]。当前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正朝着合作式、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换,因此医院和医务人员作为人文关怀的实施场所和实施者,必然的成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建设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以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为例介绍意大利的医学生人文教育和医院人文建设情况,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 意大利人文医学教育

医学是人的医学,在行医过程中以人文精神为首要因素,尊重和弘扬人的价值,倡导人文精神。人文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指引。人文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影响着人文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创建于1204年,是世界上建校最早的四所大学之一。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一样[2],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方面,采用医学课程和文学、艺术、社科等通识教育学科相融合的边缘学科课程模式,开设了诸如情商教育、心理学、法学、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行为医学等涵盖哲学、 文学、艺术、法律、伦理、宗教多方面的学科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比重较小。进入实践阶段还有关于如何了解你的患者、全面身心护理、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临终关怀等类似的选修课程,注重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和全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或让学生阅读并做写作训练,或采取小组讨论,或进行角色示范等。教师的课堂理论讲解比重少,考核形式也不仅拘泥于理论笔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校会安排较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幼儿园、养老院等增加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里活动者一群特殊的学生志愿者被称为"小丑医生",他们装扮成小丑的样子陪伴患者中的儿童、老人,给他们送去欢乐,减轻心灵的痛楚。学生通过参加小丑医生、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接送患者等各种无偿志愿活动,让医学生充分的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使其切身感受到社会和患者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热爱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的理念和奉献精神。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 将为学生成为住院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意大利人文医院建设

2.1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理论最初源于日本的丰田公司,用于解决公司内出现的各种运营危机,创立了以避免浪费、增加效益和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企业文化将其传授给每位员工[3]。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将这种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医疗管理中,目前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实行的急救分诊管理模式、肿瘤患者就诊路径、药剂仓储管理等都是精益理论实践转化的结果。其核心就是:①尊重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品质和服务价值;②避免浪费与重复,包括仓储浪费、工作流程和路径中的人员、时间浪费,患者在非医疗服务上的时间、体力、精力浪费等;③从患者角度讲价值,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时间、场所、价格和服务品质。其灵魂就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规范,而支撑这一灵魂的根源是员工的意识和团队合作。通过使用精益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改进流程、降低成本和增加患者、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2.2医院环境建设和就医流程 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由7栋不同色彩的主楼组成,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各个临床科室分布于不同的楼区,每栋楼之间相互关联,但又分别设有候诊门诊、住院部、检查室、手术室等,方便患者就诊。为了方便患者出入及辨认,医院大厅除了设有咨询台外,还在大厅的地板走廊上画有7条不同色彩的地标线条,引导患者通往各个楼区及相关科室,简单醒目易于辨认,即便是你第一次来到该医院,只要按线条的颜色和指示方向,就可以轻松的到达目的地。医院的整体环境非常整洁明亮舒适,无论是在候诊大厅、门诊还是在住院病房的各个角落,几乎见不到嘈杂和拥挤。充分体现了对患者人性化及细致化管理。

很多疾病诊疗都有其诊疗路径,并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操作。比如一位乳腺癌患者,从发现、确诊到治疗,涉及到包括检验、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心理、病理、放疗、整形、康复甚至临终关怀等多个学科,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定期将各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监督实施,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路径管理,不仅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医疗纠纷也明显减少。临床路径作为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从急症工作到常规护理工作,从成人到新生儿,其实施病例范围也逐渐扩大,病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科手术患者,而是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外科向内科、从院内医疗服务向社区医疗服务扩展。科学的路径既保证医疗安全质量,也可以降低风险,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疑。

意大利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上,同时也不乏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关怀。急诊科设有心理咨询师,他们负责帮助、安抚每位痛苦焦虑的患者和家属,同时也负责缓解急诊医务人员的高度紧张精神状态。对于儿童患者,医院还设有儿童职业体验角,小患者候诊时,可以在这里当医生、护士,玩具娃娃充当患者,玩耍中扮演角色,减少患儿的心理恐惧,以便在诊疗中能主动自愿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操作,同时也减少了医生的非专业服务时间。另外儿科医护人员卡通图案的工作衣也减轻了孩子们与工作人员交流沟通的障碍。

3 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人文医学在国内逐渐兴起,人文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群,属于医学的一个部门分支,是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相对应的学科人文医学[4]。医学人文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关系和学术科研方法等,立足于生命本体论 注重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5]。

人文医学作为新的学科群出现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医学人文教育主要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而到80年代欧美等西方各国逐渐把医学生职业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主流趋势[6]意大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更侧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伦理和临床问题,课程设置具有从学校到临床的延续性,注重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学校教育阶段就注重通过各种模拟课堂和志愿活动,授予交流技巧,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尊重患者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学校和医院无缝对接,医学生从学习开始的初级阶段到临床阶段的全过程中都会以不同形式接触到患者。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各类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了各种人文选秀课程 ,如文学 、艺术、法学、医学史 、医学伦理学 、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思想政治课仍属于医学生的必修课。教学也以理论授课、笔试考核为主,教学形式死板不灵活,学生在技能运用方面收益甚小。此外,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标本运送、住院患者护理、院内导医、电梯等服务于患者的低技术含量工作,大都承包于社会服务公司,这不仅浪费了医患交流的机会,还容易产生职业歧视,使得医学生也不耻于做这些小事,为将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埋下伏笔。

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锡耶纳大学医院的精益管理模式实际就是人文医学在医院中的体现与实践。21世纪医学走向的轮廓是: 从 "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意大利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上,同时也不乏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关怀,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医学从对"病"的关注转向到对"人"的关照。但时至今日,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 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7]。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这一技能,与专业技术一样, 应该视作是无能力的表现。

人文医院建设既要以患者为中心,又要兼顾激发员工的人文道德关爱,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基于提高医师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技巧的继续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丽娟, 许劲松, 王悦.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37-38.

[2]王国祯,龙艺.中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31-633.

[3]朱宏,廖四照,王晋豫,等.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292-294.

[4]叶子辉,王兆良.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之概念比较和价值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11A):30-32.

[5]刘虹.书写人文医学方法论研究新篇章:关于人文医学实证方法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12,30(9A):2-5.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人学 问题思考

一、对学生的做人教育重视不够

关注学生的做人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如何做人方面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问题不少。

1.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关于做人道理的具体化教育。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教育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育中很少提到做人道理的教育,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而已,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实践当中,都没有具体化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内容。做人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怎样做人,这些都是关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认为无关紧要,缺乏这方面的思考和钻研,使某些大学生做人有问题,如有的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甚至制作虚假信息骗取奖学金等。

2.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教育关注较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高。为人处世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社会交往往往是体现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当前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内容提及不够,认为这些方面是父母应该从小教给孩子的,在高校里面,重点是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当前,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历练不多,人际交往能力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者引导不够、重视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诚信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诚信教育效果不佳。“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非常重要的条件,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和人交往的。当前,大学生在做人方面诚信度比较差,社会反响不好,比如毕业生在签就业协议时,经常毁约,给用人单位和学校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注重的是思想上怎样让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上的人”,诚信教育虽然提到了,但是教育者具体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平时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较少。

二、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注重大学生思想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整体思想素养的培养,淡化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方面,教育者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充分,导致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者没有很好地把这一理念实施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原因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实际效果看,由于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全面性,甚至是片面发展。例如许多学生重专业学习,轻政治理论的学习;重理工科目,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书本知识,轻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重休闲,轻体育锻炼,等等。

三、缺乏对学生成长需要的了解

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因素,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现,那么人就没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利益是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客观需要出发做思想工作,这是一个明显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所关心的事、迫切想得到的东西,都没有真正了解。由于对其所需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被动,教育者只是注重理论上的灌输宣传,而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缺乏对学生自身成长需要的了解,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没有从大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关注他们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因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强弱及情绪体验好坏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和内心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同,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情绪上的变化也不相同,教育者没有了解和关注这些方面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只能是一刀切,不管大学生能否接受,不管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理论教育,只顾完成任务,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及抵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四、轻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来从主观上把教育者自身当做主体,没有很好地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重视,片面强调培养大学生如何遵从社会道德、服务社会等,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独立人格问题。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完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不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大学生当做教育客体,对大学生的个性了解不够,对他们的个性表现缺少支持。教育者过多地在内心考虑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棱角”看不惯,觉得他们与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现象不一致,对大学生的一些特长和爱好关注不多,这些做法都压抑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

2.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很好地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条件,缺乏培养个性环境氛围。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的性格不同,导致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不同,当大学生的个性表现非常明显的时候,一些教育者往往没有对其进行引导,更不能为其个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甚至无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有的大学生喜欢玩电脑、打游戏,教育者一般会持反对态度,事实上,这不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者只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这一行为,他们可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不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心理。

3.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培养学生个性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就对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一内容没有重视。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只要服从管理、听话就行,因而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心理上就没有接受和认同,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不予认可,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缺少钻研。

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完全把学生当做主体存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口号上提出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根本展开工作,实际上这一点做得并不够好。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学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育者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一观念,他们总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无形中使教育者高高在上,片面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置于非主体性的客体地位,认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这表明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把自己和大学生对立起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重视,因而没有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工作,而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缺乏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强,还表现在教育者没有充分遵循主客体间的互动规律。由于一些教育者没有树立充分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地位没有实现平等,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沟通和互动,他们之间缺乏更多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没有更好地实现统一,他们的相互作用就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93.

[2]曾真.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西华大学,2001.

[3]杨亮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5.

[4]邱伟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德育创新的行动指南[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范文第5篇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储备,由于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应该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起到教化和引导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功底深厚的“专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必须要拥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将抽象复杂的大学语文知识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和信心。另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大学语文课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来吸引学生,保持大学语文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必须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在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的指引下在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语文课堂中来体味汉语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2对大学语文进行正确定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国教育部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在大学语文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及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走出大学的课堂与社会实践相接轨,以社会时代的具体需求为标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具备现代人才发展特征的人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应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达到社会规定的等级标准,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或课外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鉴别能力进行锻炼,最终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真正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的发展增光添彩。

3注重学生需求,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大学语文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大学语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充分理解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必须具备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能够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具体需要来确定选材内容,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将汉语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所以教师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上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概念,坚持优中选优的教材选择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材,这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效能能否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作为教材的主编方来说,应该深入学生的群体中去,真正弄明白大学语文教育缺什么,我们的学生又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浓厚人文氛围的精神世界,在教材编纂的过程中,要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下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世界文化发展历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的声光、影视效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学语文的自身魅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作品的影像简解和视频资料来弥补学生阅读不足的缺陷,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