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担保投资策略

担保投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担保投资策略

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第1篇

保本不会颠覆基金基础制度

人认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保本基金的问世,颠覆了百年来基金业的基本制度安排――基金管理人不承担投资风险的制度安排。从国外推出的保本基金的产品设计与投资管理技术来看,在锁定一定比例的投资,保证到期时的本金回报的基础上,再利用利息的部分去投资股票等风险性工具,这种投资方式是可以保证100%的本金的,至于管理费、托管费等基金费用可以在利息中预扣。或者可以参照香港强积金法例的规定――倘若保本基金的投资回报不能达到规定,便不能收取任何行政费用;或依赖国际市场普遍使用的CPPI(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技术实现动态保本――如果遇上“烂股”,而使本金损失,保本基金仍可推出,保本可以是保90%或者更低的本。可见,从基金产品的设计来讲,是可以做到保本的。

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将银行倒闭等因素罗列出来,作为保本承诺的排除情形,这种有限度的排除情形并不影响保本概念的成立,正如银行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并不否认储蓄和国债的保本保息特征,纠缠于绝对的保本概念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即使是对收益做出承诺,也不会导致对投资基金基本制度安排的颠覆,关键在于产品设计的控制。不考虑银行信用风险和国家信用风险,设计出保本基金和保证收益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从实践来看,无论美国还是香港,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保本基金不能履行承诺的先例。

保本与国内现行法规

如果基金产品设计合理,只要基金管理人能够严格按照其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实际的保本就不会成为问题。事实上,“保本”不是直接保证本金返还,而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保证根据事先确定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来间接实现本金返还的保证,即是一些人认为的基金管理人自身“风险控制”的保证。因此,即使做出如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基金契约的规定,也不会产生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的投资风险分担问题。一种解释是,基金管理人补足差价,其实是在为其违反基金契约的规定,即未按基金契约规定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运作而承担的部分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无一例外地存在于其他类型的基金中。至于在保本基金中引入担保机制,其实质应是担保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契约规定补足差价部分的金钱债务担保。但我们以为,即使不引入担保机制,也不妨碍保本基金的设立。

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 德国 投资策略 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是养老保险制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众多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完善一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年金保值增值问题愈发突出。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投资策略及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都在逐步的探索中。纵观世界上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政策,根据监管机构对养老金投资资产的组合类别和投资比例的限制程度,可以分为谨慎人和数量限制型两种监管模式。投资监管模式的不同会影响一个国家养老金的风险收益模式,而且会对养老金的投资风险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就这两种监管模式分别选择了典型国家美国和德国,就其企业年金的投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探讨。

二、美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控制

(一)投资情况概述

美国是最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国家之一,采用的是谨慎人原则的监管模式。它对养老基金的资产配置(如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没有数量的限制,投资组合是多元化的,投资范围也比较广泛。但要求投资管理人为养老基金构造一个最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的资产组合。美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还是比较高的。截至2006年6月,美国最大的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的权益类投资总额为1381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5.4%, 04-06三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3.89%,从2008年各个国家企业年金投资收益情况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仅次于爱尔兰和澳大利亚。但是总体收益还是比较乐观的,一份长期投资收益(1990-至今)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股票的年实际收益为5.2%,债券的年实际收益为1.9%。

(二)投资风险控制

美国企业年金投资中的风险控制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措施是:

(1)通过分散投资组合理论来化解风险。有研究表明,一个资产组合中如果包含了20-25种证券,其总的非系统风险就可以降低95%。企业年金要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必须进行分散投资。美国属于谨慎人原则,对投资的数量限制不多,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是分散的。

(2)通过建立第三方担保的方式为企业年金的受益人设置一道安全屏障。这也是一种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实质上是对企业年金进行风险转移。美国的养老金受益担保公司主要是对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进行担保。该公司受美工劳工部、商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管理,由劳工部部长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美国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的长期稳定的运行。

三、德国企业年金投资风险控制

(一)投资情况概述

德国1974年建立了企业年金,比美国晚了将近一个世纪。目前,德国的企业年金属于数量限制型的监管模式,对企业年金投资的资产类别、投资比例等进行直接的数量限制。但是它的规则这些年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监管者在分散投资的原则下规定了投资范围和每种资产的最高投资比例。对风险较高的资产如股票、对冲基金和高收益资产的投资比例最高限定在35%。德国偏重于低风险性的资产配置,在低风险性资产配置中,全球范围内,德国企业年金的贷款占比最高为33%。由于多种层的安全规定,和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企业年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但是以2008年为例,德国的投资收益仍远远低于美国。

(二)投资风险控制

首先,德国也比较重视运用分散投资组合理论来化解风险。虽然德国实行的是数量限制型的监管模式,但是它的规则这些年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监管者在分散投资的原则下规定了投资范围和每种资产的最高投资比例。所以能够有效地控制非系统风险。其次,德国风险控制的方式主要是借用保险行业的方式,如风险评分和压力测试。评分方法提供了一套较为客观、稳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可把评分系统的滥用降到最低程度,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年金的投资风险。压力测试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他风险等,通过压力测试,能够帮助人们充分了解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目前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管模式采用的是数量限制型,这种监管模式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从中得到的启示为:

1.对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监管模式进行改革。美国企业年金的监管模式采用的是谨慎人原则,德国虽然是数量限制型,但是近年来对投资数量的限制不多。从两国的投资收益来看,美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要远远高于德国;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美国因为谨慎人的监管模式更容易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分散投资,更有利于分散风险,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我国可以为企业年金的受益人建立第三方担保,为其设置一道安全屏障,对企业年金的投资风险进行转移。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估制度,企业年金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发生的频率、程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不断对风险进行预测,根据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调整。

3.明确禁止某些风险极大的投资行为,直接进行风险回避。例如,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用于信用交易,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或提供担保。投资管理人不得从事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等。

参考文献

[1]杨波.企业年金的风险管理[J].中国社会保障,2006(10).

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对外投资 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79-02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高校实行的联合、共建、合并,使其办学规模和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壮大,资金规模随之扩大。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伴随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带来学费收入的增加;随着高校对科研的日益重视,科研项目及成果迅速增加,带来了更多的科研经费收入;校办产业蓬勃发展,校办企业资金规模扩大;接受社会捐赠和赞助而形成的奖学金、奖教金以及各种基金也在逐年增加,高校的财务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状况。一方面,各高校继续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各高校资金运作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理财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又一个新的领域。

所谓高校对外投资,指的是学校在有效聚集校内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派生能力,使学校资金达到保值增值,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高校对外投资,实质上是使学校的财务管理由账房型向理财型转变,由单纯追求资金数量的增加向追求资金效益的提高方面的转变。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已经敏锐地觉察到高校资金运作、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较早就开始进行资金运作。随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推出及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经过多年的运作实践,高校资金运作的目标正在逐步明确,运作方法正在走向规范,防范风险水平和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高校资金运作、投资理财,既是传统高校财务管理的延伸,又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它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和运作方法,熟悉投资理财业务,敬业爱岗的人员;要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与投资机构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又有一套好的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确保投资效益;既能保证学校利益,又能激励资金运作人员积极性。高校资金运作、投资理财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挑战。建立高校投资管理体系的紧迫性呼之欲出。

二、对高校投资理财品种及资产组合问题的探讨

(一)高校资金用于投资理财的有关限制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各类金融创新品种不断推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和投资渠道,然而高校资金的特点决定着融资和投资品种的选择,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可根据高校资金的特点,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原则应该是:在规避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变现能力强,收益相对稳定且较高的品种。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市场上符合高校资金特点,可供高校投资选择的品种较少,且在这极少的品种中,还存在一些对高校没有明确政策支持的项目,如上市公司发行的新股,经过申购、上市后有较稳定和可观的收益,但目前国家政策并不允许高校作为机构投资者或一般法人投资者参加认购。从市场上看,股票的市盈率高、收益率高,但对高校而言,由于信息获取的渠道有限,又缺乏对市场有一定研究的专业投资理财人员,其投资风险也会相当高,不符合高校资金的特点。因此,目前适合高校资金特点的品种只有国债,主要是上市的记账式国债、信用级别较高的企业债、可转债、证券投资基金、新股申购、投资参股等。

(二)可供投资理财的品种评析

1.国债。国债是金边债券,发行规模大,有记账式和凭证式两种,记账式国债中有可上市流通的和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最适合高校的是可上市流通的记账式国债。它安全性好,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偿付,不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投资国债的资金可以随时收回,或作回购融资极为方便。

2.企业债券。企业债券有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内部券、住宅建设券和地方投资公司券等。最适合高校的是能上市流通的中央级企业债券,信用程度AAA以上,有国家级部门或银行的担保,到期无条件承付。企业债年利率高于国债利率,当然风险也高于国债,如果不长期持有,半年左右上市后,酌情抛出,风险可降至最低,为收益较好的安全品种。

3.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经批准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行、集中投资者资金、有专门托管人托管、基金经理人投资操作管理、共同分享投资利润、分担风险的投资品种。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因此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都会影响基金,比国债、企业债风险高。证券投资基金有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流动性较差,受市场影响大,风险较大。高校资金应严格控制比例。开放式基金佣金较高,但为较稳定增长的中长期品种。

4.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在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转换成普通股股票的债券。这种债券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型的金融产品,是普通公司债券与期权的的组合体。此债券持有人可选择将债券持有到期,要求公司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时间内将债券转换成其他证券。

三、高校对外投资运作策略及绩效评价体系

(一)高校投资策略选择和运作技巧

1.国债投资策略。国债投资策略一般分为积极型策略和消极型或被动型投资策略。积极的投资策略是指运用各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在国债市场寻找机会,发现被市场低估的国债。比如可根据市场利率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判断国债价格走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买卖差价。消极的投资策略是指在合适的价位买入国债后,一直持有至到期,在此期间不作买卖操作。对于以保值为目的的投资者,采取消极的投资策略较为稳妥。目前,作为机构投资者,大部分都采用积极型投资策略。

2.企业债券投资策略。一是了解当年国家企业债券的总体情况;二是了解企业债券流动性;三是了解发债企业的基本情况。

3.可转换债券投资策略。一是从行业景气周期等角度考察发行人的业绩情况;二是从股票价格的波动走势为投资者充分赚取相应的转债差价;三是中线投资是普通投资者的首选;四是运用国债回购功能,放大资金盈利水平。

4.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一是注意投资基金的费率;二是注意对基金信息的搜集;三是注意基金的赎回;四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五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

(二)高校对外投资运作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理财与其他许多投资机构一样,在投资理财过程当中,他们都具有两个共同的基本目的,即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与降低投资风险。在对高校理财部门的效益进行评价时,也自然而然地需要从这两个基本目的出发。这两个基本目的有可以通过三大类指标来实现,这三大类指标分别是:高校理财的盈利能力指标,高校理财的资产管理能力指标,高校理财的成长性指标。有没有获得好的回报,可以通过分析高校理财的盈利能力来得出;能不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以及有没有降低投资风险,可以通过资产管理能力来实现;而动态地看待理财绩效,又可以用高校理财部门的成长性指标衡量。

1.盈利能力指标。(1)资产报酬率;(2)超额资产报酬率;(3)运作资金收益率;(4)净收益率;(5)人均报酬率。

2.资产与风险管理能力指标。资产与风险管理能力反映了高校理财中资产运用的效率以及资产或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其衡量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1)总资产周转率;(2)总资产利用率;(3)流动比率;(4)运作资金风险率;(5)运作资本成本率;(6)资产负债率。

一般而言,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风险的积聚,特别是长期负债。因此,高校理财部门在进行负债融资时,要注意负债的流动性和时间性。

3.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指标实际上体现了高校理财的长期动态的评价思路。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和证券市场变动的不确定性,单纯用某一年的静态指标来评价高校理财效益,就无法剔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对理财效益的评价就不完整。建立一个科学、严密的运筹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制约,可以有效地缓冲收益和风险的矛盾,平衡筹集资金和运作资金两个环节孰重孰轻的关系。

由上可知,高校理财效益指标可以用表1来表示。

(一)牢固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资金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资金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防范资金投资风险。一支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专业队伍是资金运作中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投资理财是对人员主观能动性、思维敏捷度要求较高,且知识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传统高校的财务会计队伍中偏重于核算型的工作人员是难以胜任的。学校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管理队伍。首先,要对投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进行认真审查,要着重考核品行。其次,要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择优竞聘上岗。第三,要强化对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此时若不学习,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进则退,就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惩罚。另外,加强对管理人员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管理行为,规避“道德风险”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筑新机制,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风险

投资理财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很大、专业交叉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因此,构筑一个适应新时期特点的资金运作新机制是刻不容缓的。

新机制的作用可以使学校投资管理进入高度科学化和专业化。以某高校的“借用外脑,虚拟企业”的管理机制为例,该校以结算中心为载体,聘请一批金融、法律、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投资管理的五个层面:市场研究层、法律层、决策层、风险控制层和执行层。各层面人士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制约,有利于建立投资风险责任负责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监管,就能构筑起资金投资风险的“防火墙”,使学校的资金投资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几年来,该校投资管理部门在多次成功地化解政策、法律、市场、利率等各类投资风险后,还为学校提供了丰厚的资金回报,有力说明了一个好的机制是能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的。

(三)建立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为投资理财构筑“防火墙”

建立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是对付日益加剧的投资风险的一种财务补救措施,是能持续进行投资活动的保证。这在国内外金融业、投资企业中是被普遍采用的。如我国上市公司有会计账务处理的“八项计提“,国际上的金融存款保险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相对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或生产型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言,资金投资活动应是一项长期持续进行且风险较大的经济活动,投资理财面临着损失的可能,而且投资损失的均是真金白银,触目惊心。因此,在投资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或按投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及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设置一道“防火墙“式的准备金屏障,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伍金铭.投资管理香港城市大学的经验.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讲话,2001

2.施建军.21世纪资本市场与高校投资理财论坛,2001

3.聂绍红.高校对外投资会计核算探讨——兼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财会月刊,2011(3)

4.赵力.高校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财会通讯,2009(12)

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第4篇

    一、保险资金运用与偿付能力的关系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大小实际反映了公司的资本实力以及经营效益情况。从根本上看,保险公司一切经营活动的绩效都将最终影响其偿付能力。

    (一)保险资金运用对保险经营效益的影响

    保险投资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具有决定意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承保利润都有下降趋势,保险公司的效益主要靠投资收益来弥补。

    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还可以促使保险费率的下降,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孤立地看,保险费率下降,似乎会削弱保险责任准备金的积累,进而不利于保险补偿或给付的实现。但系统地看,在保险费率下降,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保险需求的兴旺、投保人数的增加,促进了经营的规模化,从而在整体和总量上,较之于费率高时的情形更有利,大数法则的作用发挥更出色,更加强了经营的稳定性。从保险基金的规模看,随着投保人群的增加,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可运用资金更有保证,使保险资金运用进入新的循环,相应地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这一良性过程,使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财务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良好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还可以壮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这是因为,随着资金收益的增加、利润基数的扩大,税后利润固定比例的公积金计提也会不断扩大,所以资金运用收益是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的重要来源,这也就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二)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金的影响

    在公司发展的前期,资本金是公司偿付能力高低的体现,是公司开设分公司拓展业务、开发新产品的资金保障。我们在谈论偿付能力时,往往注意的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大于100%,而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合适比率缺少分析。显然,该比例并非越高越好,任何资金都有成本,保费收入可以用其产品预定利率来估计其资金成本,资本金的资金成本则是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资本金超出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部分为自由资产,这部分资本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要求投资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来满足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的。如果不能解决这部分自由资本的投资问题,资本的增长会给保险业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回顾

    我国在1987年以前,保险资金基本用于银行存款。在1987~1995年间,由于几乎对保险资金运用无任何限制,因此保险公司多进行股市投资、借贷等业务,造成大量的投资损失与坏帐。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以后,遵循安全性原则,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方式属于严格型监管,投资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年来,为了适应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在以上投资渠道的基础上,允许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保险法》修改后,尽管放松了保险资金对企业的投资,并且在其他资金运用方面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但总体而言,其开放程度远没有达到令业界满意的地步。

    (二)当前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差损问题,而这给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过连续7次降息后,我国的银行存款年利率水平已从原来的10.8%下降到现在的1.98%,保险公司以高利率8.5%~8.8%承保的大量保单所带来的利差损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大。在巨大的利差损压力下,各保险公司必然要想尽办法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一方面减少利差损,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保费收入,用费差益来弥补利差损。

    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影响。根据无套利理论,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风险小,对应的收益率也小。尽管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存在较高的风险,但是相比于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自1996年至2000年其收益率明显偏高,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公司一般都用足15%的额度。但这样,无形中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由于2002年资本市场走势很差,也使保险公司在证券投资基金上损失惨重。总体而言,2002年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35%~3.5%之间,短期资金回报率下跌到1.9%左右,长期协议存款也会受到影响,估计收益水平在3.50%~4%之间波动。这样的收益水平,显然无法起到弥补利差损的作用。

    三、资产负债管理与保险资金运用

    在上述情况下,开放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成为业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兼顾投保人利益和保险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开放保险投资渠道,已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一)从产品的角度看投资问题

    根据业务来源的不同,寿险资金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1)由寿险公司担保投资回报的资金;(2)寿险公司和客户共担风险的资金;(3)完全由客户承担风险的资金;(4)客户利益与金融指数或物价指数挂钩的资金。以上四类资金分别对应着传统不分红产品、传统分红产品、投资连结产品和指数连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相应地,其投资的渠道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1.传统产品的全部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产品经营的全部盈余也由保险公司享有。但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预定利率过高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蒙受利差损风险,而预定利率过低则导致客户在通胀环境下解约,因此不能适应未来市场利率的波动。这部分资金应投资于风险小的资产,如国债、信用高的中央企业债、金融债。

    2.投资连结产品是在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背景下推出的,目的在于实现寿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赢。然而投连产品一投入市场就遇到了股市的剧烈波动,特别是2002年延续一年的熊市。从实际效果上看,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由保单持有人独立承担风险的效果。这里既有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客户不成熟的原因,也有保险公司销售和管理风险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足的原因。

    3.分红产品则介于传统产品和投资连结产品之间,保险公司在承担保底利率风险的基础上,与保单持有人按一定比例分享产品经营的盈余。它与其它金融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对资产份额进行一定程度的平滑处理,保证保单持有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所得到的保险利益不会因为市场和公司经营情况的波动而遭受损失,对投资风险具有调剂作用。好的分红产品既要让客户从资本市场长期增长中获利,又要避免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对保单持有人带来的损害。分红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保单持有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特征,同时由于保险公司在红利来源、红利分配方式和比例、分红保险资产组合选择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灵活度,因此,比较适应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调整。对于分红产品担保利率部分所对应的法定准备金,与传统保险类似,其准备金的投资运用方式必须稳健、保守,一般以存款和债券为主,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较低。相反,终了红利来自红利风险准备金(即未分配盈余),而红利风险准备金不是法定准备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保险不同,红利风险准备金的投资运用方式可以偏向激进,一般以证券基金等权益性资产为主,因此,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较高。所以,红利分配政策选择实际上形成了分红保险资金投资策略的基础框架,对红利最重要的来源——利差损益具有决定性的约束。不同的分红策略所对应的投资策略也有所不同,如美国分红保险受股权投资的限制一般采用现金分红方式,一般账户下的主要资产为债权而非股权;而英国采用增加保额的分红方式,寿险资金可以在债权和股权之间灵活配置。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出

    “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起源于利率自由化之后利率波动所引发利率风险的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如美、日等保险业发达国家,均发生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为没有适当的管理利率风险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为了反映承保利率所产生的风险,监管机关开始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基本的年度分析,以检验其利率风险管理。同时保险产、学界也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发展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成了相当重要的议题,其发展也远超过当初保险监管部门所要求的标准。保险业开始整合利率风险以外的问题,包括承保问题、市场风险问题等等。最后,资产负债管理作为衡量产品相关风险与公司整体风险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也渐渐地被一般保险公司所采用。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出实际上是保险业与监管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过去,寿险公司分别对资产面配置管理追求高报酬率,对负债面作规划安排以降低成本。而资产负债管理所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是从“公司整体”的观点来决定公司的财务目标,通过同时整合资产面与负债面的风险特性,决定适当的经营策略。换句话说,资产面的资产配置,必须与其负债面的商品策略相关且一致。对投资的评定也不再是简单地将投资收益率作为单一的标准。对不同性质(指公司承担风险的大小)的负债资金和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策略加以区别,这些区别包括资产的配置、再保险的安排、税务等方面。

    (三)资产负债管理对我

担保投资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定价 债券

一、原有的管制利率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

过去我国实行管制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利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入,但也限制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作用,不利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尽管我国的利率改革开始于1995年,但至今关键利率仍然受到管制。我国的管制利率政策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债券发行利率并不完全是债券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体现。央行控制了零售市场(金融机构吸存和放贷市场)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债券发行利率的一个基本决定和比照因素,并且债券发行方式中采取的单一价格招标方式、确定招标基数和利率上限等规定都与利率管制的基本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利率管制下的债券发行利率不是债券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

第二,管制利率下的金融结构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因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竞争优势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全社会近60%的金融资产。这严重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的结构,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占债券市场的绝大部分。

第三,管制利率淡化了利率的资金价格指示功能,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风险,使得控制和对冲利率和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如利率期货、信用违约掉期等缺乏市场,这又反过来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能力。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仅限于现券和回购。这就造成我国债券市场过分突出筹资功能,导致分散资产组合功能、规避风险功能等市场功能的缺失。

二、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波动性为主,这是因为微观主体尚未来得及适应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工具也尚未完备,因此市场将在波动中成长。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系统性为主,微观主体对自身投融资行为进行调整,并反映在债券的产品、价格和量等方面,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变化,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债券市场底部收益率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国债长短端利率的割裂状况。目前我国国债短端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利率传导机制,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存在割裂。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结构,使得长期国债的交易性需求占据主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债长短端利率传导的割裂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基准利率提升,这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投资证券的要求收益率,迫使金融机构更多地选择高收益债。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将会被迫提升,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发行债券的机会,信用债的比例会有所增加,推动一级市场收益率走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整体上浮,回归均衡水平。

再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会削弱银行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能力,增加市场对信用债券违约风险的预期,进而改变信用利差与基础利率同向变动的局面,信用利差的变动将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最后,债券收益率波动性也会发生变化。金融市场联动性加强,价格传导机制增强,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性更快、更广,基准利率波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2加大对信用债券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投资需求。一方面,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脱媒”逐步深化必然推动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债券市场不仅是银行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也是银行拓展包括承销、理财等中间业务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动债券收益率走高,将提高债券对非银行机构的吸引力,增加此类机构的债券需求。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将推动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占比过高、投资者交易风格趋同等问题,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3加大中低评级债券供给

利率市场化也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债与信用债的发行都有望增多。如1974―1983年,日本间接融资比重由94%下降至72%。对利率债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增强央行间接调控的力度,政府信用债券的货币政策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债而言,由于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受到牵制也将上升,随着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敏感度加强,融资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对大企业而言,由于信用资质优良,通过债券融资可以获得比贷款融资更低廉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高品牌认知度。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创新,将使目前存在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有进入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

4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大幅发展,仅从交易量上来看,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宽刺激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提高。

表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时点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评级公信力

利率市场化后社会信用风险将发生变革,进而使得债券信用风险的定价更为复杂。风险加大则要求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趋于完善,信用债市场也将因此得到改进。现阶段,评级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目前信用债市场发展,市场表现出对信用评级体系不信任,一旦出现信用环境恶化,市场就会表现出非理性恐慌,就像2011年底的城投债危机,直接抑制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需求。利率市场化可促进信用债评级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趋于完善。

6加快债券市场创新进程

利率市场化将为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发行人主体,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均会提升。这将直接给债券市场带来创新动力,出现适合不同类型发行人、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产品,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债券远期、期货、互换在内的创新性产品将面临大好机遇。

三、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需要发达的债券市场辅助,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利率结构

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平衡状况,从利率结构、利率形成机制、微观主体行为、货币政策传导等多个方面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金融环境。2005年以前,我国企业信用类债券品种十分有限,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短端产品缺乏。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推出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使得资金在长、短期债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间得以自由流动,促进了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利差的形成。

2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债券市场提高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参与度,推动了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在2004年之前,企业信用类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不足2%。债券市场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微观主体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利率并不能代表资金的真实价格。但自2005年以来,企业信用类债券占比逐年上升,丰富了债券市场也提高了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使得资金分配更加有效。

在债券市场开启之前,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2005年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而提升,逐渐形成了利率的市场化反应机制。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对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促使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债券市场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必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债券融资对银行贷款具有替代效应,对银行的盈利形成压力,促使银行逐步走向多元化服务和市场化经营。特别是信用债的大规模发行将促使银行业产品、结构、业务模式、风控系统的改革和提高。此外,银行机构作为企业信用类债券的主要投资人,也将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3改善货币政策传导,优化中央银行调控方式

随着债券市场发展,银行信贷在融资总量的占比降低,针对银行信贷的货币政策效果将逐渐减弱,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公开市场操作将逐渐增加。债券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执行提供了有效渠道,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积累了经验。

4产品创新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保障

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市场参与者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利率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控制和转移风险提供了产品基础。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随着固定收益证券品种的日趋丰富,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也往往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四、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衡量和利率风险防范

1利率风险衡量

宏观经济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波动,利率的变动进而会影响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和利息收入的再投资收益。所以如何衡量利率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冲,是债券投资的关键主要的衡量方法包括久期、凸性以及情景分析。

久期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重要指标,用于估算市场利率发生某一给定的小幅变动(通常小于1%)时,债券价格变化的程度。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和有效久期。但由于对利率期限结构平坦且收益率曲线是平行移动的简单假设,使得久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凸性描述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也是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主要是用来估计没有被久期反映的价格变化。凸性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比率凸性、修正凸性和有效凸性,其中有效凸性适用性较广泛。

与久期与凸性分析对市场利率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债券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人为设定(如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过的情景),也可以从对市场风险要素历史数据变动的统计分析中得到,或通过运行描述在特定情况下市场风险要素变动的随机过程中得到。

2控制利率风险的投资策略

防范利率风险包括被动的投资策略和主动的投资策略。

被动投资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对债券市场有效性持正面看法的情况下选取的。消极的债券组合管理者通常把市场价格看做均衡交易价格,因此投资者并不试图寻找低估的品种,而只关注于债券组合的风险控制。一般而言,消极投资策略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为将来发生的债务提供足额资金;二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即获得与某种债券指数相同(相近)的业绩;三是在既定的流动性和风险约束条件下追求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被动的投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化策略、免疫策略。

积极的债券管理者认为债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所以明智的投资人总是能够把握机会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回报。此类投资者认为市场无效主要体现在债券定价错误和市场利率波动的可预测性。基于此,债券管理者进行债券选择,力图识别定价错误的债券或对市场利率做出精确的预测以把握市场时机进行买卖。积极的债券管理策略一般都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主动的投资策略包括对冲策略、水平分析策略和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常用的收益率曲线策略包括子弹式策略、阶梯式策略和杠铃式策略三种。

3控制利率风险的操作要点

投资经理负责识别和衡量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并结合投资组合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目标以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虽然各机构之间,这个过程会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总体目标和可接受的水平有所不同,但投资经理可以采取一些通用的操作要点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建立整体绩效目标和设定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设定可接受的利率风险上限等。

(2)确定短期和长期安全性和流动性需要,以采用适当的投资组合结构。

(3)制定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及指引,包括有关投资和交易活动的具体授权和限制,内含期权证券的使用以及从账面上实现收益和亏损的政策。这样,投资组合经理可以决定可行的投资目标,并在不同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结构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4)建立测量工具/基准,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并确定风险承受程度不会超出控制。

(5)建立处理突发、意外且超过该机构的可接受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利率风险的处理流程。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程序直接管理的正在增加的风险,以及及时就潜在风险进行沟通。

五、基本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外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相关市场的建立和流动性、收益率曲线的连贯性以及有效性的加强,都为利率定价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风险管理的机遇;而任何主动或被动策略的执行,更需要系统性的投资流程的建立和管理,进而使得证券投资中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的成熟,不断促使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更好地面对宏观经济及政策风险,维护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建设的稳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