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第1篇

1,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医药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设置,充分发挥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与先导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技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课有无机、有机、分析等化学实验课程,如何将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体优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实验课程体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实验,第二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第三层次是英文表达实验。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在相应的班次开展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整个实验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础化学实验、化学合成实验、分析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英文教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英文教学实验占实验课程的三分之一,注重了学生科学实验综合能力的提高。

2,实验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实践。笔者对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几大实验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编写了《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教材,满足了学生化学实验课程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在校学习的需要,减少了各个实验的重复性,增加了实验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体现了高等医药院校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化学实验课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紧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理论课设置。实验课内容既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课成为学生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

对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内容为基础,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的比重,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中注意将常规化学实验和微量化学实验结合起来,微量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发展的一种新的技术,其独特的化学效益和教学效果受到了化学教育领域的重视。综合设计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在药学专业开设无机化学性质综合设计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出了相关的指导建议,提出必要的参考书,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学生在实验中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了各种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化学药品仓库对学生开放,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学生随时提出药品试剂使用计划,启发了学生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英文实验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设立的,使学生认识到大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性地在我校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一定的英文实验,要求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药品试剂一律用英文标签,实验后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第一,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制作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学习实验内容和操作技术。化学实验涉及很多基本知识和操作,如试剂的取用、称量、搅拌、溶解、过滤、蒸发、浓缩、结晶、溶液的配制等实验步骤,这些步骤对将来学生工作与学习很有帮助。实验前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然后实验教师将实验关键步骤示范操作,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实际演示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具体指导。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 无机化学实验 实验内容改革 未知固体鉴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92-01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很多化学理论与规律都是从化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可以看出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不少高校开设无机化学实验课,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良好科学实验素质的养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巧妙的实验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当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在有效学时的前提下,对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删除验证理论性实验、增加研究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现就以“未知固体鉴定”实验为例,详细探究大学无机化学新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其实践。

一、新实验“未知固体鉴定”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新实验“未知固体鉴定”教学目的的设定。在大学的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占了全部教学内容的一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庞杂而零碎。而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分析、解释各种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知识的掌握。为此,结合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学时的有限性以及无机化学课题教学内容的庞杂性,对“未知固体鉴定”的实验教学目的应作如下设定。第一,应巩固学生对于元素以及化合物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教师应强化学生对于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划定未知固体的范畴,从而凸显学生学习预习重点的不同,巩固好学生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方面的知识。第二,侧重对学生基础实验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未知固体鉴定”的实验中,学生对于要想进一步了解未知固体的具体名称、具体化学成分,必然会遇到各种引发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时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各种无机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第三,教师还应通过该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固体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其次,是新实验“未知固体鉴定”实验讲义的编写。在该实验讲义的编写中,教师应只对学生觉得陌生或有难度的内容加以讲解,而对于一些简单实验原理或方法,教师只对其做简单陈述或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查找、思考。如该实验中的实验原理部分,教师应只将定性鉴定未知物的系统分析方法告诉学生,而对于具体的每一个未知固体的鉴定步骤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

二、新实验“未知固体鉴定”的教学实践

在“未知固体鉴定”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监督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就其实验预习报告,应该能够反映其实验思路,并能对有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决。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实验思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及时地指出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同时,教师应该就学生实验操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各种实验问题,必要时可以给以适当的提示。在新实验“未知固体鉴定”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此实验需要充分而认真的准备,才能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当然,经过一番努力验证出未知固体后,学生将会获得一番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除深刻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记忆之外,对于实验的过程也会有良好的体验,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无机化学问题、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良好科学实验素质的养成。在大学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未知固体鉴定”实验为例,探究大学无机化学新实验的教学设计,分析新实验教学目的的设定以及新实验讲义的编写。新实验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分析、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向清、康诗钊等.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第3篇

一、网络文化给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1)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文化环境的大学英语教学,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网络文化作为新鲜事物,同样也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鲜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乐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得以提升。基于网络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并由课堂进行拓展和延伸,能够与更多的英语学习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在网络平台进行咨询、提问、讨论以及分享,能够从中收获更多关于英语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心得,无疑为大学英语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文化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于网络平台,教师和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作出适应性转变,不再局限于教材当中,而是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借助网络文化资源进行补充,以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围绕教学内容,筛选出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如国外的杂志、新闻、歌曲以及电影等,对其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可在网络平台进行查询,了解原版英文资料以及中文翻译资料。在网络文化环境当中,大学生有机会与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士进行对话交流,能够有效地锻炼其听力和口语,进而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熟练进行沟通与表达,具有更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分满足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1)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基础之上,引进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立体化、多维度的英语教学课堂,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重要优势。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英语教学,建立英语教学的软件系统和网络平台。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丰富和新鲜的信息资源来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而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咨询、提问和讨论,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也充分得以发挥。当前,我国的多所高校都建立了英语教学系统,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与升级,开通了网络在线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个性化课程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展开教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英语网络学习系统的APP得以开发和应用,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轻松便捷,大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具有特色的英语教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英语教学进行适应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以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在网络平台制度之上,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将英语学习的方法、策略以及心得进行分享。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网络平台之上,大学生有了更多锻炼英语应用能力的机会,并能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大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能够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动力,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英语教学的完美融合,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优势,结合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网络化的发展,对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POA 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学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和学习方法、教学和学习评估诸方面进行适时调整和转变。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的理论体系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尝试构建。理论体系自提出、发展、完善到最终确立命名,历经十年之久。时至今日,文秋芳教授自己仍在不断探索完善体系,深入探讨师生合作评价,提出相关运行框架和操作原则,便于一线教师运用实践。

该体系最初包括三个部分:(一)教学理念;(二)教学假设;(三)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其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涵盖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

诸多各级各类一线教师在不断尝试探究、验证和实践着POA教学理念。中国政法大学的张文娟老提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将此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行尝试。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莉芳老师探讨了通过设计微课来实现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体验与反思,并开展了可行性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欧阳娟,2016)。

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课时缩减,大班授课,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同,部分学生学习惰性较强、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下降,这点在大学英语的听说课程中表现尤为显著。通过调查访谈,多数教师授课时,仍是采取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材料、师生对答案的常见流程,教师程式化地操作放音设备,学生被动地收听材料作答,整个过程枯燥乏味。在口语方面,即使老师通过小组活动或对子活动布置口语任务,却因大班授课,难以让每个同学得到足够多的展示练习机会,教师常常无法对学生的口语展示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评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亟待更新改进教学方法。

三、POA理论体系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运用

(一)POA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流程

根据文秋芳教授提倡的“学用一体说”,在听说课中的“学”是听,是输入性学习,在听说课中的“用”是说,是产出。在POA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参考张文娟老师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流程,适用于目前使用教材的教学流程如下所示。

(二)POA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模式

1.驱动环节

在驱动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整合教材和资料,呈现交际场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听说能力不足,在场景输入上,尽量依据课本,从以备听力材料中总结提炼,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原则的话题,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工作和生活为目标。

学生在尝试完成阶段常常焦虑不安,教师在此阶段要多鼓励其敢于尝试。在驱动过程中,学生完成口语活动后,及时给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尝试阶段,不论在内容或语言结构上常常有所不足,有些不足显而易见,是伴随完成过程中的困难一并产生的。但也有些错误或不足,学生并不能认识到,这时,教师的评价就尤为重要。

教师阐释教学目标,其中包括相关单词等的语言目标和问路、看病、表达祝贺等交际目标。同时明确产出是小组对话,还是角色扮演或演讲辩论。这些任务要符合学生水平,灵活运用。也可以结合第二阶段的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有助于学生模仿并将所学迁移到现有英语相似任务中。

2.促成环节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选用的课本(《新视野视听说教程》)里有不少丰富多样的听力练习,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复合式听写、类似真实场景的对话视频等。在传统的视听说课堂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对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忽视其中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语言表达法。

在POA教学理念下,这些听力材料可以作为输入材料,提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内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丰富了学生输出时备用的单词、习语、常用表达法,为产出任务增加了语言上的支持。

在学生选择性学习中,教师根据产出任务相关话题,重新对课本内容进行顺序上的编排和删减,关注听力材料中与教学目标相关单词句型的表达方法,并在每一个听力练习任务之中,提醒学生应该注意学习什么。由此,学生在听力练习时,积极性更高,专注度也更强,在完成基本的听力任务的同时,不断找寻符合自己所要表达内容的口语表达法。

传统视听说课程由于课时有限,大班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的展示机会很少,学生的口语讨论和练习常常属于失控状态。即使老师走入各个口语小组参与、点拨并指导其活动,但由于小组众多,不少小组利用英语开展讨论练习的情况常常不得而知,几乎全靠学生的自主和自觉。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在电脑、手机及各种应用软件等设备支持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展示他们的口语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

3.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主要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在以往传统的大班教学中,时间有限,机会有限,往往只有三到五组学生在练习后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口语活动成果,展示时很难保证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心学。在POA理念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也是相当重要的。促成阶段的最后,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轮流完成口语的练习并录音,其他同学静听,并进行生生互评,最后推选一对或两对语伴提交录音文件。这种评价是延时性评价,需要教师课下听录音,尽快向学生反馈,并在下节课上向全体学生阐释进步、不足与共性问题。

四、信息化背景下的POA的运用

在POA教学流程中,很多环节都可以放在课下,通过录制视频、微课等网络微课堂方式实现。在驱动步骤里,教师展示口语话题任务,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课下(通过网络、即时交流平台等)尝试输出,再由教师阐释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促成阶段。在任务产出阶段,可依据难度进行考量,在课下继续通过网络平台做好指导。在评价阶段,不论是教师反馈还是生生互评,网络的共享评论等功能可辅助教学完成评价,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如果课常时间充裕可以请被推举的学生现场表演对话,教师提供即时评价。如果某单元话题很有意义具有典型性,也可以在网络学习群组里互评,再由教师一一给予延时评价。这些手段方法要根据学生、教师和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五、结语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引入POA教学理念,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原本被动的听力练习转化为输入材料,学生主动听,为口语产出任务积累更多内容和语言表达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更有主动性和掌控性;听力课堂可以一改过去的沉闷,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满意度高,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当然,POA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体现“全人教育说”理论的效果还不够突出,在中外文明沟通及传播中国文化能力上还有所缺失,只能满足学生基本的日常交流,同时相关理念的配套教材急需跟进。

参考文献 :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 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届,2016(5):37-43.

[3]张文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5(04):10-17.

[4]杨莉芳.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微课设计――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艺术与自然”单元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5(4):3-9.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24-03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所在。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各个高校都提出了各种创新教学模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其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可见,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1]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目前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在“教”的方面,凸显了对教师的要求,大都缺乏对教学主体——学生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的创新因素现状缺乏正确认识,创新教学效果不佳。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猛,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非常不利于创新教学。为克服这种不利因素,创新教学特别需要在学生认知能力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笔者承担了同济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得到的体会是:在创新教学在高校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中,注重自主有限化、内容多样化、过程规范化。

1 高教大众化本科学生个性特点

1.1 我国高等教学现状

按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2][3]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急剧增加,我国高等教育早在2002年就已经基本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临界点[4],据教育部统计,2010 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05万人。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2 当前我国本科学生个性特点

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教育对高校学生的认知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应试教育指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当前我国本科学生学习态度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对高校学生现状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令人担忧。调查显示:

1) 有超过1/5的学生认为大约有2/3的学生学习不努力或基本不努力;近20%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2) 对同学之间抄袭作业的现象认为“无所谓”或“可以理解”的占80%以上;有近40%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表示“可以理解”;

3) 近1/4的学生上课时边记笔记,边做其他事情。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态度松懈而散漫。[5]

造成上述问题有原因很多,但最普遍原因是:

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分数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上大学是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来源。进入大学后,解除了高考压力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考上大学已经完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于是他们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2) 大学考核体系的单一。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当中,考试分数仍然是考察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标准,不免落得与应试教育一般。

3) 急功近利的学习。受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大众心态影响,有些学生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的课程才认真对待,对其他课程应付了事。[6]

2 创新实验教学难点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所谓创新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也包括由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实验[7]。

奥苏伯尔[8][9]将学习阶段由简到繁分为如下五类学习阶段: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和解决问题与创造。解决问题是概念和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运用。学习者遇到的新情境越复杂,新情境与原先学习的情境越不相似,问题解决的难度就越大,要求的创造性程度就越高。

创造学习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创新实验教学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研究表明,影响创新性关键因素涉及环境、智力、个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实验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创新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要素和学生具备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1 创新教学要素

创新活动是一项高端的学习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素,即所谓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们,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保证个人拥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创新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关键因素:较为理想的创造性环境、较高的智力和完善的人格个性。

1) 创造性必须具有较高的智商。研究表明,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但高智商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性。

2) 理想的创造性环境。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3) 良好的人格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2.2 创新教学中存在问题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智力水平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在同时代年轻人中,智力水平应处于上乘。目前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所需的创造性环境不够完善等方面。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1) 大多数学生难以短时间内达到创新实验所需要的专业水平。创新实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它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以计算机网络实验为例,实验内容必须局限于计算机网络,需要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因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实施时间太短,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于稍有技术难度的设计性技术实验,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

2) 学生之间能力差异大。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更加明显,象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少则也有60人,多则上百。

3) 学生普遍缺乏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对创新缺乏激情,由于课程繁忙,许多人本身就是疲于应付,对于不确定的任务,一拖再拖,即使做了,也是流于形式,寻找最简单的实验

4) 创新活动缺乏评判标准。一是在创新过程中容易走过场。鉴于学生自身对于创新实验的理解能力有限,自身知识积累不够,实验条件受限制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实验过程中虎头蛇尾,名为创新,实际毫无“新意”,甚至是走过场的问题。二是对于学生申请的创新活动,缺乏一个评判的标准,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申请的创新活动进行评判,积极和学生沟通,找出其中的创新点,指出难点和不合理的地方,在保证创新的前提的情况下,避免学生因为过分强调“新”而忽略客观条件,夸大实验结果,偏离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初衷。

3 创新实验教学对策

3.1 创新教学对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对策。

1) 提倡过渡式创新设计教学模式。维果茨基[10]针对传统教育学的观点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即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最佳期的教学之所以能干预发展的进程并对其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就是因为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与教学相应的发展程序尚未完成,心理机能尚不成熟,因而教学有可能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这些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并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情况。过渡式创新设计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建立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既照顾到普遍学生的创新水平,又保证高素质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一是创造个性化实验环境,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选择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二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开发自身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注重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敢于面对挫折,接受挑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有利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使学生通过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3) 强调创新实验过程的工程化管理。工程化强调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并不干涉实验的内容,实验内容及开展还是由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尊重其自身意愿,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实验过程强调是对过程的记录,监督实验的开展,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实质上是对宽松的教学环境的约束,保证创新的质量,避免走过场。

3.2 创新实验教学对策的应用

上述创新对策在笔者教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得到了运用。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基础实验课,覆盖软件学院全体本科生,每届学生人数200人。实验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使用,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的理解。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网络设备管理基本的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设计类项目是计算机网络实验中的最后一个实验,前7个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将提供相应的实验指导文档,该实验项目是创新性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整个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焦点和亮点。最初的综合设计类项目称为组网技术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设计实现基于网络、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各种网络应用实验。从学生实验结果来看,自学院2002年成立以来,7个验证性实验都完成得很好,但最后一个组网设计实验效果很差,流于形式。

针对学生认知状况,依照创新实验对策,重新设计了综合实验成为两个层次多个模块的全新综合实验项目。

3.2.1 模块式分层次综合实验项目设计

1)第一层次是自主型综合实验子。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但只能适合少数高水平学生;作为鼓励发展的方向,予以政策倾斜,在具体教学方式上,进行重点倾斜,单独配备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考核成绩加分。

2)第二层次是半自主型,基于模块式选择型综合实验。由教师预先创造多个实验子项,主要是指定实验的方向和环境,由学生自主设定指定方向下的具体目标,自主完成。适合绝大部分学生,也是作为自主设计创新的中间过渡。目前软件学院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可以建立三个实验项目子项,以后将滚动发展。

3.2.2 实验项目实施

允许建立实验小组,推行项目管理制。通过申报,审查可行性;通过可行性分析后,由学生实施;教师对最终结果予以考核。

此套方案已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实施了两年,涉及软件学院2010级和2011级共149人,全体学生都参加了综合实验,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同时也印证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确需要过渡型支持,选择型实验比重较高,2011年,选择型占83.7%;2012年,自选型综合实验78.95%。

4 结束语

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不但对学生是个挑战,而且对教师也是个挑战,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创造性设计,本对策是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的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希望对从事创新教学的老师们有所启迪,并提出不同看法。创新教学本身就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4(7):32-36.

[2] Martin Trow,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 o M as s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 – 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26th- 29th June, 1973. 63.

[3] 马丁·特罗,徐丹,连进军.从精英到大众再到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2009(3):5-24.

[4] 杨黎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8(3):9-13.

[5] 秦向前.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 孙亚云.大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J].2006(8):114-115.

[7] 王英华,许家宁,魏士刚等.基础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9.

[8] Ausubel,David Paul.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Grune & Stratton(New York),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