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第2篇

>>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化建筑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研究与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VR技术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应用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科学应用研究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陈向阳.美国技术教育课程百年变革的历史考察[J].职教论坛,2011,(12):81-84.

[5]万明秀,章洁.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2):159-160.

[6]张瑞梅.第72届国际技术教育年会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举行[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0,(3):88.

[7]郝志国.宣化一中的创新教育展望与乐高“做中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模式

2009年8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战略定位,瓯江学院信息系提出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满足地方以及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较强应用能力、较高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5]。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应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1实践教学概况

1.1信息系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信息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取得许多成绩,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和提高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如下:(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信息系专业建设要求,已经开展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实纲以及实践教学文档等工作;(2)初步具备了实践教学的课内外环境和条件: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建立了近10个专业实习基地;(3)依据教师科研并结合导师制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科竞赛小组;(4)微软IT学院和淘宝班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效果已经凸显,并正在成为专业应用、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的重要支撑点;(5)正在筹建的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成为集教学(培训)、科研和测评认证于一体的温州地区独一无二的信息安全政府派出机构,必将为信息安全技能教育提供一流的实践平台;(6)计算机与科学专业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必将促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1.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同其他院校一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6-7]。通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讨论和分析,我们一致认为该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2)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3)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4)缺乏与企业需求结合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平台和实践教学模式。

1.3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信息系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下:(1)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横向科研及其成果的转化,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3)实践教学是瓯江学院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提升瓯江学院实践教学水平,提搞教学质量;(4)实践教学条件、过程及其效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加强我院的实践教学建设;(5)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符合瓯江学院的办学特色。

2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与可行性

2.1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并得到充分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教育思想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它造成“理论不足,实践不行”的局面,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应用能力差、毕业后就业困难,而许多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例如,浙江九州网络通讯有限公司、中国电光集团等温州本地企业,每年需要许多计算机和电子类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很难找到需要的人才,这说明学校教育并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学校更没有将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同时,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这种奇怪现象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和反思,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并取得不少教学成果,这些举措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也得到重视,在人才培养中收到了成效;但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实践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探讨[8-9]。

国外实践教学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总体来说,我国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瓯江学院信息系是一个刚成立的系,前几年由于师资不足以及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教学重点是理论教学。随着师资队伍的加强,特别是市场对人才需求以及办学定位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研究已经成为瓯江学院信息系办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信息系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和研究,就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2.2实践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强烈的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瓯江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十分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在内容、师资、支撑平台、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建设;瓯江学院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为项目开展提供了保障;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列入温州市重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本专业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该专业的办学特色;瓯江学院信息系具有较好的专业建设基础和完备的师资队伍。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施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的[10]。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瓯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由依赖母体而变成可以独立发展,在某些方面她已经超过了母体相关专业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温州市重点建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瓯江学院信息系已经拥有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市信息安全中心(正在筹建)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方向,因此,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继续发展和提升已经具备的特色,改进和纠正不足的方面,我们就能打造和创建名副其实的重点专业。

3.1实践教学研究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及其实施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影响极大。实践教学着重于应用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理论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针对瓯江学院信息系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研究内容:(1)进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并突出专业特色;(2)注重实践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3)加强专业实验室、创新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外环境;(4)以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研究,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5)以教师科研为基础,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促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以微软IT学院、淘宝班、温州信息安全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平台,搭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平台;(7)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8)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研究;(9)实践教学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改革研究[11-12]。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3.2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和模式

依据瓯江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目标如下:(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定位准确、规格明确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3)以实践教学课程系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内涵建设;(4)以保障体系为前提,建立和完善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平台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培养,也就是在某些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直接与企业对接,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参与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多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到企业临时学习。因此,实践教学的环节、内容、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的基地等都要紧紧围绕实践教学的目标去开展,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我校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实践教学目标相结合,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去开展实践教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形成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案(或教材)。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即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另外,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结语

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一方面要结合专业实际,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研究,充分彰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对于大型企业或特殊行业的需求可以实施定制和联合人才培养,企业的参与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实践教学要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另外,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1] 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 计算机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00-102.

[2] 段荣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福建电脑,2009(7):183-184.

[3]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4] 霍东升,郑全英.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10):65-66.

[5] 马晓鹏,冯增才,冯小荣. 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08(5):31-33.

[6] 王浩,胡学钢,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7 (11):73-76.

[7] 张辉宜,吴光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05):114-115.

[8] 滕永晨,廖成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57 .

[9] 孙茂松. 讲席教授组机制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手段[J]. 计算机教育,2008(01):16-19.

[10] 龚威,王赢,谢媛媛. 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的新型IT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9(9):136-138.

[11] 赵国冬. 实验创新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9):30-31.

[12] 刘书勇,张国印,武俊鹏.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8):14-16.

Study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ZOU Hua-sheng1, PAN Wei-zhen2, QIU Xiao-ya2, HU Zhi-wen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Oujiang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 Teaching Department of Oujiang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创新能力;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专门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知识。通过这种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这对于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计算机人才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面对这一现状,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招聘的需要。

首先,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学校的各个部门要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要敢于对各种理论和权威说“不”,鼓励学生在对现有的理论的反复思索和论证的过程中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提出自己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其次,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领域的引导者,也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所以任何的教学改革和改良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的学科教师的支持和贯彻,作为一线教育人员,教师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外,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系。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队伍的完善是关键。

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对教师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模仿,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燃起了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渴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观念遗留下的另一个落后的观念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的地位,自我国古代以来,教师就一直以一个尊贵的长者的身份出现,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虽然这种态度充分的表达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敬重和敬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分的师道尊严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开放和民主自由的理念下,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中,要想以教师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形成平等的师生观念,即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

第三,教师平时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尤其是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必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随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他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的吸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灵活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从其他的知识和方面入手拉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讲解,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再次,改革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是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十分驳杂,不利于短时间内让同学们全部接受,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案的调整,不能够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已有的教学培养方案。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加细化的调整,可以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设置专门的程序专业,教师和学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培养后,更加侧重对于某个专业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熟练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术要比粗略的了解多项技术更有优势。

同时,学校要重视要改革教学模式。纲领性的教学方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单程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现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须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的补充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各种实验创新教育课程,在不断的摸索与试验中找到更加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课程设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一线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落脚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达到了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能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得以发挥更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奖励的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可以辅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应用到研发实践中,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后,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一直以来课外科技活动有着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称号,恰恰的揭示了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但是前者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有效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发挥的一些创新性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加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常见的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一种文化节的方式将这种创新行为和活动固定下来,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使活动更加的规范和有意义;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关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认识到创新理念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学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生活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未来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必然是十分广阔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和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级人才的主要通道,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摇篮,尤其是一些职业化的专业高校,更应该抓好教学活动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未来的人才竞争的不败者,才能紧随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组建、师生观的转变、创新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谈到了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为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当然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3]朱洪,张卜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分析范文第5篇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的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能力为: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存在着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甚至使人们造成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专生的假象,充分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三、扎实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实践的效果,从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训练。在学习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自成系列,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自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不仅培养了大家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我们认为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团队等专业化竞赛,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不仅能够培养人们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大家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

[2]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

[3]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