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 财政收入

2004年9月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东北地区部分行业试点为开端拉开了序幕。本文试图通过增值税转型在全国范围内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预测和估算,提出转型改革对中央政府财政的可行性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的税收政策假设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转型的税收政策假设如下。

本文直接运用财税[2004]156号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表述进行分析: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按规定抵扣:购进(包含捐赠和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增值税;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由此可见,试点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与现行的增值税条例相比,允许新增的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进行抵扣,一次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金。

二、增值税转型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的计算和预测

1、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的税基预测

国家统计局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增值税转型选择设备工具器具作为抵扣范围最具有可能性,也最符合东北三省转型试点对可抵扣范围的描述。本文也将设备工器具看作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作为抵扣税基进行计算。

(1)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的预测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查得全国2000-2005年新增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抵扣税基如下(单位:亿元):2000年7785.62,2001年8833.79,2002年9884.47,2003年12681.90,2004年度16527.00,2005年21567.73。

(2)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和免征机器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符合相关规定,可以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全额返还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符合规定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转型后的增值税不构成减收因素,在测算数据中应当扣除这些因素。根据海关有关统计资料,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大约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我们在预测固定资产抵扣税基时将其直接扣除。

(3)对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的预测

根据统计学中累计法预测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基,由于=8.9261>n=5,现象发展为递增型。在《累计法查对表》中递增部分的n=5栏内,找到最接近892.61%的数字是893%,与此数同行的第一栏内百分比为20%,即为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所以,扣除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和免征机器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对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结果为:2006年是21567.73×(1+20%)×50%=12940.64(亿元);2007年是25881.28×(1+20%)×50%=15528.77(亿元);2008年是31057.53×(1+20%)×50%=18634.52(亿元)。

2、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影响的调整因素计算和预测

增值税转型将造成增值税税收收入减收。增值税的减收会使企业所得税税基扩大,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当然,增值税减收也会影响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税基计算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扩大,形成的所得税增收因素

增值税的减收会随着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扩大,增加企业所得税收入。依据现行税法的规定,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的固定资产折旧最低年限为10年,将预测的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作为折旧计提的基数。假设机器设备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N=10,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因素,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数为X,第一年增值税抵扣影响的企业所得税税基等于1/N×X。

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有内、外资企业之分,税率有33%、24%、18%、12%、10%、7%等多个档次,如果简单地用33%作为企业所得税实际税收负担率将高估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所得税的财政增收因素。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的资料,内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平均为23%,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平均为13%。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收入为5510.8261亿元。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收入4363.1329亿元,占79.17%,外资企业所得税收入1147.6932亿元,占20.83%,据此得出估计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为20.92%(23%×79.17%+13%×20.83%)。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由于第一年增值税抵扣影响的企业所得税税基=1/N×X,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为20.92%,可以得出第一年企业所得税增收额=1/N×X×20.92%。根据表1预测结果假设2006年为增值税转型第一年,得到企业所得税的增收税额为=12940.64/1.17×17%/10×20.92%=39.33(亿元)。按静态计算2007年企业所得税增收税额=15528.77/1.17×17%/10×20.92%+39.33=86.53(亿元)。2008年企业所得税增收税额=18634.52/1.17×17%/10×20.92%+39.33+86.53=182.50(亿元)。

(2)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基减少形成的税费减收因素

根据税法规定,城建税的税率有1%、3%和7%三种,将全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的营业税收入之和相除,可以估算出城建税的综合税率(见表1)。

依据以上计算结果,2001-2005年度我国城建税的综合税率五年平均是4.77%。

同样地,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有3%、4%,将全国教育费附加收入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收入之和相除,可以估算出教育费附加的综合费率。依据上述计算结果2001-2004年度我国教育费附加的综合费率四年平均为2.06%。

结合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和上述综合税费率的计算,2006-2008年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费减少形成的税费减收因素为:

2006年的调减额=12940.64/1.17×17%×(4.77%+2.06%)=128.42(亿元)

2007年的调减额=15528.77/1.17×17%×(4.77%+2.06%)=154.11(亿元)

2008年的调减额=18634.52/1.17×17%×(4.77%+2.06%)=184.93(亿元)

3、由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形成对所得税的增收因素

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形成的增值税减收将造成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使税金及附加的税前扣除项目金额减少,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形成企业所得税的增收。

根据上述预测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额和估计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率,得到预计的2006-2008年由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形成的所得税增收额为:

2006年所得税增收额=128.42×20.92%=26.87(亿元)

2007年所得税增收额=154.11×20.92%=32.24(亿元)

2008年所得税增收额=184.93×20.92%=38.69(亿元)

4、增值税转型预计将减收的税额计算

根据上述2006-2008年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预计抵扣税基的预测结果和由于增值税抵扣造成增值税减收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减收及其对所得税的影响,预计:

2006-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预计抵扣税基/1.17×17%+调减因素-调增因素

2006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2940.64/1.17×17%+128.42-(39.33+128.42×20.92%)=1942.48(亿元)

2007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5528.77/1.17×17%+154.11-(86.53+154.11×20.92%)=2291.66(亿元)

2008年预计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18634.52/1.17×17%+184.93-(182.50+184.93×20.92%)=2671.32(亿元)

三、结论

第一,增值税转型改革会造成税收收入的减少,有可能引起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根据计算,增值税转型每年将减少政府财政收入1000-2000亿元不等,但就2005年比2004年税收增长5200亿来说,财政完全有能力承担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成本。2006年上半年税收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工商税收同比增长20%以上。由此可见,财政赤字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不必过分夸大由于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从长期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增长,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第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公路经营企业收取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统一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转型;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20-02

一、大庆市财政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能够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综合反映,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GDP中财政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经济运行的质量。GDP中,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受到国家或者地区的各项政策和税收的影响,同时也和这个国家的产业以及区域、所有制结构等息息相关,当前还和经济运行质量紧密关系。

2000―2013年,大庆市财政收入的顺序是25.014 7亿元、26.581 1亿元、29.016 4亿元、32.348 5亿元、55.511 9亿元、49.980 2亿元、62.399 0亿元、89.757 2亿元、101.595 4亿元、107.118 2亿元、136.283 0亿元、194.305 8亿元、209.761 9亿元、208.213 0亿元。同期大庆市GDP分别为1 029.300 2亿元、1 077.900 2亿元、1 030.710 1亿元、1 123.903 5亿元、1 239.967 3亿元、1 400.719 5亿元、1 617.078 0亿元、1 822.278 1亿元、2 220.418 8亿元、2 120.003 6亿元、2 900.064 2亿元、3 741.538 9亿元、4 001.069 5亿元、4 181.500 0亿元。大庆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43%,上升到2013年的4.98%。依据数据和模型,才能对大庆市财政收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尽管大庆市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然而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还是偏低。全国财政收入在2013年中所占比重高达22.71%,但是大庆市却只有4.98%,和全国相比差距明显,低了将近17.73%。由此可知,当前政府只有有限的资源可以利用,调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差。要想让大庆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应当对经济增长予以促进,同时也要对财政实力予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GDP中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偏低的问题得以改善。

2.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

大庆市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结构并不理想。第一,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比例不断降低。77.594 7|元为大庆市2010年的税收收入,80.92%是其财政收入的比重,税收收入在2013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其总额为108.228 6亿元,但是比重却只有75.37%,有5.55%的下降比例。在这些对比的年限中,仅有一年高于上一年,从整体上看每年都是处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财力状况不佳。第二,和全国作对比,大庆市在这一方面的比例也比较低。财政收入在2013年的比重高达85.54%,但是大庆市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却只有75.37%,和全国相比比例严重失调。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比重和其他发达的省市相比,都维持在85%―90%。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大庆市税收收入的发展水平较低。

3.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高

大庆市非税收收入近年来的增长迅速,从之前的数据可以知道,有18.301 7亿元是大庆市在2010年的非税收收入,有19.08%为财政收入。大庆市2013年非税收收入为35.371 6亿元,有近2倍增长量,其中24.63%为财政收入中非税收的比重,有5.55%的提高量。是2013年全国的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85.54%,大庆市和全国的相比只有14.46%,其财政收入中非税收比重偏高,非税收是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然而,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应当以税收为主,当前政府可用财力受到局限也制约着整体经济效益。

4.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

财政收入结构的不合理通过失调的税收结构得以反映。通过之前的数据我们可以对财政收入结构和所有税种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当前税收收入中大庆市的主体税种比例依旧比较低,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明显提高的是其他小税种。地方主体税收有多项内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些都是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和小税种更加的稳定和规范。财政收入的增长稳定化和主体税收的比重紧密联系,大庆市的主体税种在近年来尽管增长量都较高,然而增幅和税收收入增长幅度相比依旧相抵,而且还逐年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小税种的增长速度反而更快。为大庆市在2010―2013年比重41.33%、42.25%、40.09%、43.08%。22.51%、24.19%、23.14%、21.59%为大庆市主体税种的比例,4.36%、6.43%、7.98%、6.39%为税收收入中契税的比例。2.81%、5.20%、2.24%、1.81%为大庆市2010―2013年税收收入中耕地所占的份额和比例。

二、政策与建议

大庆市地方财政收支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存在相关关系。大庆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调整优化地方税收结构的同时,对产业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造成地方财政税收减少和增速下降,财基不稳。大庆市政府应调整财政税收结构,扩大税源,夯实财基,优化税收分享比例,为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积累财政资金和奠定财政基础。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政收入

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结构,只有依赖于健全的经济结构才能加大财政收入。大庆市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应该结合自身不同产业的特点来进行。首先,从农业区域布局开始优化,充分结合地域优势,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投入^续加大,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当地资源打造第三产业,让旅游业在大庆市成长起来,加快其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庆市拥有完善的条件来让旅游业成为支撑大庆经济繁荣的产业。

2.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为了使财政收入达到平稳的增长,实现一定的规模,发展财政收入多元化,必须使财政收入具备一定的增加幅度和相应健全的财政收入考评制度。

大庆财政收入最大的主要来源就是石油石化企业,也是大庆的主要经济支柱,必须将财政发展从整体出发,促进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大企业为基础,分析大企业的优势,做好服务,全面展现出大企业的优势。为大企业项目开发提供相应的支持,扩大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努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积极开发与大企业合作的新形式,依靠它们的雄厚资金实力和巨大的资产支持发展地方企业,提高财政收入。第一,要对大企业的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使本地企业从大企业的消费市场抢占先机,进行相对的整合资源为大企业的需求进行服务,提供他们消费所需的产品,和提供为本地企业生产相应大企业的消费物品所需的设施设备及场地。第二,要对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要让大企业在本地注册建企,为本地企业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要引导大企业对本地进行投资,积极寻找契机,进行合作,加大企业对地方的财政投资,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的提升大企业对地方财政增加的贡献。

3.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

作为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项目建设,大庆市要想加强经济收入,作为工业城市的大庆不但要发展工业项目而且还要加强对服务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建设。积极投入项目建设必须注重两点:第一,做好协调服务是项目的重中之重;第二,开展多个项目储备为项目建设做好铺垫。对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开发对大庆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幅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发展的欠缺需要财政的帮助,使大庆市的财政收入多元化发展,加强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产业的发展创新,才能不断增加、壮大大庆的财政收入。

4.加强税收管理和法制建设,努力提高税收征收率

提高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对企业的征管力度,提高征管的质量。明确税收征管的责任,做好对于能够提供巨大税源以及纳税较多的企业的监督检查。通过健全普及的法制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而营造良好的纳税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税收。积极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个人或者企业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法,做到严格执法,严厉处理。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十五”期间 河北省 税收增长

“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24%;财政收入也连续增长,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为51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也连年增长,2005年税收收入达393亿元,是2000年的两倍多。财政收入有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两个口径,本文所指财政收入均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也来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表中的数字。本文以分析“十五”期间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税收收入增长的成因、现状,并对税收的进一步增长做出预测,进而思考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得出一定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快“和谐”河北的建设进程,促进“十一五”计划目标的更好、更快的完成。那么,“十五”期间,河北省税收收入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从税收收入的概况看起。

表1 “十五”期间河北省基本经济指标

(注:资料经2001-2006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到。)

一、“十五”期间河北省税收收入概况

“十五”期间,河北省税收收入总计超过了1400亿元(见表1),是“九五”期间税收收入的总和的1.5倍。表1中,2001―2003年数据为经济普查后修订的数据,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税收收入年增长率按绝对价格计算。从2001年到2005年,税收收入连年增长,2005年甚至达到了29.2%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达16.12%,和国家税收收入增长率基本同步,超过了省内GDP年均增长率;税收收入总额连续五年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十名以内,2003年税收收入位次上升了两位,由2001年的第十名上升到了2003年的第八名,且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保持全国排名第八的位置。

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据2001-2005年河北省经济和地方税收总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地方税收收入总额对省内GDP总量的回归方程为:

Y=-55.177+26.481X(X为税收收入,Y为GDP)

两者的相关系数R为0.985。可见,地方税收收入与省内生产总值的正向相关性极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那么,构成税收收入组成部分的个税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情况又是怎样的?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二、分税种情况分析

1、增值税。增值税一直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这种情况在河北省税收收入构成中表现的也很明显。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1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税收入相差不多,企业所得税略占优势,增值税收入(扣除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最低。此外,增值税和营业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增值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营业税,2005年增值税增幅达到45.3%,大大超过了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1%。从税收贡献率来看,增值税对税收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2005年增值税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达49%。

2、营业税。营业税也是河北省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在税收收入中一直占约25%的比例,从图1也可以看出,营业税呈现稳中有快的增长趋势。2005年营业税的税收贡献率为26%,比2004年有所下降。和增值税不同,营业税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的发展,2005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1360.8亿元,增长14.7%,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刺激了营业税的增长。

3、企业所得税。“十五”期间全省企业所得税波动较明显,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企业所得税出现了一个低谷,但在2005年又出现明显上扬的趋势。和其他省市相比,河北省的企业所得税来源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十五”期间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迅猛, 2005年末全省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84.2亿元,完成增加值5305亿元,实缴税金49.3亿元。2005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和营业收入的增幅分别高于2004年增幅17.8%和10.5%,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2.4%,实缴税金已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3.4%,全省11个市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40%。省内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促进了2005当年企业所得税的迅速回升。

其他税种主要包括农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小税种,“十五”期间,这些小税种对促进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对“十五”期间税收增长趋势的思考

“十五”期间,河北省整体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建立了良好的大环境,对于做大财政收入这块“蛋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笔者在分析中也发现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变动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1、地区宏观税负水平过低。经测算,2005年全国宏观税负水平较低的几个省份分别为3.2%、河南3.5%、河北3.9%、湖南4.1%、江西4.2%、湖北4.4%,河北宏观税负水平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位,而同期河北的地区GDP水平位居全国第五。回顾表1,河北省宏观税负水平一直徘徊在3.9%左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这突出反映出河北省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大,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全省的生产总值规模相比很不协调,税收收入仍然存在很大上升空间,税收征收并没有做到“应收尽收”。

2、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目前,河北省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正稳步由传统的“一二三”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但同国际上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标准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般认为,三大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刘亮,2004),其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指标是:人均GDP 为1000美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9%、48.4%、40.7%。2005年河北省人均GDP达到了14782元,已经超出了第五阶段,但第一产业比重比标准值还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标准值低近7个百分点。引入税收贡献率进行测算(各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各产业增长率/税收收入增长率),2005年三次产业的税收贡献率分别为22%、53%、45%,这说明第二产业对税收增长率贡献最高,第三产业居中,第一产业对税收增长率贡献最低,而河北省目前的状况是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这一定程度会上影响到今后税收收入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这也是造成河北省宏观税负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增值税收收入过多依赖传统的“重型”支柱产业。营业税收入对税收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到位,税收基础有待进一步优化。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河北省税收收入的增长明显依赖于钢铁、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等主导产业,重点集中在冶金、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煤炭等行业上,加之近几年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一路飙升,省内的资源型产业对税收收入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河北省钢铁产量突破7000万吨,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但河北省的钢铁产业仅仅是做到了“做大”,距离“做强”还有一段距离,突出表现在河北的钢铁产业效益仅为上海的1/3。营业税在税收收入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其对税收收入贡献率并不突出,联系到河北省目前的经济构成,营业税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河北省一直是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随着近年长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河北省在全国乃至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地位已岌岌可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四、政策建议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河北省的经济产业属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范围,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附加值低,面临着“由量到质”的飞跃的难题。产业要发展要壮大,首要的就是技术,然而河北省科技竞争力的各项指标在全国都处于较低水平,必然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障碍。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其地处京津冀经济发展圈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直接承接京津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以及交通发达的便利条件,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带动全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2、整合小企业优势,集中优势企业力量。针对省内小商业分散割据的态势,政府应加以引导控制,尤其是重视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实力,合并弱势小企业,扶持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业,壮大税源、夯实税基,保证税收收入稳步向前发展。

3、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做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应加强收入分析与预测,拓宽税收分析思路,强化税源监控,加强纳税评估,加大稽查力度。各部门协调联动,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想方设法清理欠税,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保证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总之,“十五”期间,河北省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税收收入逐年增加,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助于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为进一步加快“和谐河北” 的建设步伐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为顺利开展“十一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可持续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7(3).

[2] 刘亮:提高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研究[J].经济参考研究,2004(38).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第5篇

一、淮安区财政收入质量的状况

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高低通常有三个指标: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一般而言,这三个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地方的财政收入质量越高,地方政府调控能力也就越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淮安区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日益壮大,但财政收入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财政收入数量与质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06年以来,淮安区提出“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大发展,相应地带动了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长。

GDP由2006年的101.6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亿元,年均增长19.2%。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5611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40556万元,年均递增43.9%。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10%。以2009年为例,淮安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57487万元,占GDP的比重为9.6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2.16%和发展中国家22.9%的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20.1%、全省24.7%、全市19%的平均水平。

二是上划收入增长快,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分税制后,主体税种的大头上划中央和省级,地方留成部分较小,超收部分70%上划中央。以增值税为例,75%部分上划中央,12.5%部分上划省级(2008年规定),地方本级仅12.5%。2006年―2010年,淮安区地方财政上划收入从18839万元增加到61615万元,年均增长34.5%(上划中央收入年均增长33%,上划省级收入年均增长4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32444万元,增加到136964万元,年均增长43.3%,分别低于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划省级收入增幅0.6个、1.4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分级结构来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57.8%,下降到2010年的56.9%。

三是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淮安区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财政收入中费重税轻现象加剧。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2010年,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淮安区地方税收收入从24203万元增加到87468万元,年均增长37.9%,远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幅。从占比来看,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既低且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74.6%下降到2010年的63.9%。以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主的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则居高不下,接近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缺乏稳定的财源基础。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产值比例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第二、三产业发展越高、速度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就快,收入质量相对就高。因为各个产业的产值含税量不同,对财政的贡献率不一样,第一产业几乎不提高地方税收收入,第二、三产业的贡献比第一产业的贡献要大得多,这已为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所证实。

近年来,淮安区产业结构虽有所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24.6:42.6:32.8调整为2010年的16.6:47.8:35.6,但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经济效益还不高,企业未从根本上走出“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循环圈,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实现质的飞跃,造成淮安区财政收入基础薄弱。

二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产业分布不尽合理,缺乏地方稳定的支柱财源。2006年以前,淮安区基本上没有一家大型支柱财源,地方税收收入的产业分布零星分散。2006年以来,随着淮安区确定“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地方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海螺水泥、井神盐业、国信燃气等一大批企业。但由于这些新引进企业,主要以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种为主,纯粹的地方税收贡献不多,而以缴纳营业税等地方性税收为主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不够,这造成了对支柱财源依赖性强,财政收入风险性大、波动性大,财政收入与可用财力增长不同步。

三是部门利益驱动,非税收入长期居高不下。有些收费部门和单位置全区的经济发展大局于不顾,以“财政不安排资金,或安排过少”为借口,不依规收费,不依法行政,乱收费,乱罚款。同时,政府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不力,统筹力度不够,对财政专户收入实行高额的比例返还政策,客观上成为一些收费单位和部门生财的主要门路。一方面,这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从财政得到高额的返回比例,全民收费,以致“费挤税”、“重费轻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税基。另一方面,不服务、只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又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动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致使财政增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税收征管措施不到位,流失较为严重。虽然淮安区在税收征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不少切合淮安区实际的征管办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税收流失仍比较严重,税收征管 “死角”和“盲区”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纯地方留成的小额零散税收征管问题尤其突出。

三、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对策建议

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都必须有充裕的财力作保证。因此,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对于缓解当前基层财政困难,改善财政运行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发展“税源经济”为突破口,构建地方稳固的财源增长新体系。要牢固树立“工业富区、富财政”的理念,突出发展工业,拉长工业短腿,确立地方经济发展由“产值经济”向“税源经济”转变的新理念,以“抓项目就是抓财源”为指导思想,坚持效益优先不动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税收潜力,特别要注意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突出集约化招商,既注重量的扩张又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产业前后配套,财政早日增效。要十分注重发展“大项目经济”,千方百计引进、扶持、培育大型骨干税源企业,以保持税源的梯度增长,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持续增长的财源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主体经济”,壮大支柱财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拓展地方财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纳外埠财源;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加乡镇财政实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经济,扩大营业税收;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多重增值创税能力,稳固农业基础财源;以城镇化和旅游业促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兴财源,等等。

(二)扎实抓好财税征管,构建质量稳步提高的财政增收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要加强对收入质量的考核。同时,要结合淮安区实际,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抓财税征管:一是加强个体私营业税收征管,巩固和规范税费统征改革,从体制上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实现源头控制,挖掘个私税收增收潜力。同时还要逐步调整税费结构,提高税收比重。二是加强两个所得税的征管。当前要着重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登记造册、重点监控等办法,重点加强工资表外收入、劳务报酬、财产租赁收入的核定征税,力争应收尽收。三是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抓住大头,确保重点骨干企业税收稳定均衡入库。四是加强零星税收的征管。分税制后,零星税收全部为地方税收,直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小额零星税收的征管,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做到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