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7-03
为贯彻落实并深刻领会教高[2006]16号、[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以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确立职业核心能力,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最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进行现代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1,2]。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源头,全面推进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所软硬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1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1 确立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首先拟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对象(包括药学行业专家、医院药剂科、社会药店、医药物流公司和制药企业),采用面谈和信函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调研这些医药行业企业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一般员工;其次确立不同的调研内容,制定调研表;第三通过调研获得药学就业岗位,做出岗位工作项目表,对药学就业岗位进行解析、整合、归纳,制定出《药学专业岗位标准》(见表1),获得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需求数量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撰写了调研报告[3],最终确立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德、智、技、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良,立足河南,面向医药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基本技能,可在医药行业企业从事药品生产、营销与物流及药学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
1.2 构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成立药学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根据制定出的《药学专业岗位标准》,把药学专业岗位的若干知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制定出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并深入进行药学专业技能课程知识点的剖析,最终撰写了包括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学服务等8门职业技能课程详细知识点和课程标准;剖析职业技能课程知识点的同时提出了对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多次与各职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了各职业基础课程要讲授的知识点及深浅度,并撰写了各职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最终构建以《药学专业岗位标准》凝练出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撰写制定了《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编相应的理论和实验实训课教材。
1.3 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贯穿在整个药学专业改革过程中。关键是组建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到实习基地学习和带教;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专职辅导员也应到实习单位学习,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学生实习。药学系目前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从年龄方面呈老中青阶梯结构、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双师素质占70%,校内教师均多年从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10~2011学年,药学专业成功申报院级教学团队;2013年,被学校推荐申报河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药学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培训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2010年以来,共有10名教师到药厂、医院参加行业培训;8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
1.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药学专业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4329 平方米,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高效液相色谱室、紫外-可见光谱室、药物制剂实训室、模拟社会药房、中药标本室等,拥有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 220 万元。校外有多家实习基地,目前正在与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好德快大药房、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洽谈。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毕业生跟踪调研亟待完善
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对一年后的毕业生跟踪工作因为通讯方式等原因难于实现,还需要再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在未来一年,将有针对性地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以来的第一届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细致的就业跟踪,并形成跟踪调研报告,以此作为课程内容与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
2.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几年尽管已有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行业培训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但是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保证每年都有教师参加行业培训或其他师资培训的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准的药学专业师资培训班,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博。加大与药学行业企业一线的合作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医院及同类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实习或专项进修。从药学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基础的实践教学教师。实施“传帮带”计划,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行教授、副教授指导制度。教学团队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负责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同时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时要完整听课。通过实行试讲制度,由专家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细致分析,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指导教学技巧,传授讲课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研水平。加强与国内知名医药行业企业的联系与技术合作,聘请更多药学专家作为学校药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最新技能的兼职教师队伍。
2.3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直接手段,应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由于药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学校投入经费有限等种种原因,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校内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药学系的现有实验、实训室,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用房进行重新调整,实现统一安排,统一调配,优化资源配制,逐步建成规模大、水平高、管理科学的药学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同时由学校牵头,为药学专业和省内外知名药厂、医药物流公司、医院等医药行业牵线搭桥,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要建设好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帮助行业单位解决一些行业急需解决的、而专业教师又力所能及的技术难题,以便行业单位愿意长期接收学生实习;同时教育学生诚信、敬业、具有创新精神,有服务于行业单位的能力,将来也可在实习单位就业。
总之,药学专业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取得更大的进步,还需药学系全体师生继续做出较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保英,李凌云,彭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3):41-42.
省委、省政府作出学习浙江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提出工业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全省医药行业应当积极行动,有所作为。省药监局对全省医药行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正确运用后发优势,加强江西医药经济崛起》调研报告。为促进我省医药工业的崛起,围绕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现将我省医药工业发展情况、工作思路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医药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我省医药工业增长与国际、国内医药经济基本同步,20__年医药工业产值48亿,位居全国18位。今年上半年,我省医药工业比上年同期增长30%。汇仁、江中、天狮、桑海、赣南等各个骨干医药工业企业有目标、有项目,发展势头很好。目前我省医药工业产业占全省gdp约2.2%,在中部6省比例最高,且医药发展显著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医药行业在我省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是我省医药工业通过近年的积累,初步具备同国内外医药企业竞争的物质基础;二是我省中成药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很大;三是医药行业具有高成长性,特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中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带来机遇。我们调查后认为,在客观上我省医药工业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经过努力三年翻番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仍存在制约因素,主要是:
1、我省医药工业企业改制工作急需抓紧。这几年我省医药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汇仁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到20__年底,江西医药工业的国有资产比例达52%,远高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企业包袱重,活力小,竞争水平差,制约了全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省医药工业企业gmp认证工作亟待加速。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gmp认证,没有按期通过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被强制关停并转。我省146家医药工业企业中,目前仅有17个企业获得22张证书,有46家企业立项新建厂房。已通过认证的企业比例位居全国下游。
3、我省医药工业企业总体上缺乏新产品跟进。江西已经培育了5个年产值超亿元的药品,是中药单品种过亿元最多的省份,但这些产品同类竞争比较多,新产品开发投入少,新产品总数和档次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江西医药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落后。并且,江西医药工业企业供应本地市场的品种不足20%,对临床的贡献率低。
二、主攻现代中药产业,建设中药产业强省。
中药工业是我省医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医药产业优势在中药。我省已形成了四大中药集团,全省中成药总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培养了一批知名中药产品,中药工业是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的支柱。发展中药工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发挥我省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化产业,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中成药产品现代化。我省夏天无、草珊瑚、肠炎宁等许多中药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但没有技术优势。发展我省中成药产品现代化,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江西特色产品的标准研究,做出有效成份,拓展新功效、新疗效,提高产品品位;二是做现有产品的新制剂、新工艺研究,获取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三是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规范中药材种植是中成药质量的基础,中药材的种植离不开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一是要以企业为主建立药材基地,推行sop操作管理,从药农个体种植转向工厂化生产,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质量标准研究,控制中药材产品质量;三是省药监部门将对gap药材给予政策支持,对企业生产的地产药材和大宗药材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让质优的中药材占领市场。
3、创立中药饮片品牌。长期以来,中药饮片加工业技术简陋、没有质量标准、管理粗放,影响中药饮片企业做大做强。我省樟帮、建帮中药饮片炮制底蕴深厚,品种资源丰富,有条件建好全国性的饮片生产基地,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中药饮片产品。对些,药监部门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组织企业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谁制定质量标准,谁获得省药监局颁发中药饮片生产批准文号;二是取消分散在医疗机构、药品零售门店、个体药农自行加工方式,扶持专业中药饮片企业扩大规模,做出品牌。
4、建立中药提取物企业。中药提取物是供中成药生产的原料,目前中成药生产企业均是自建车间,自行生产供应本企业所需要。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模式应当向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药监部门将引导和支持建立专业中药提取物企业,允许有条件的中药生产企业对外供应提取物,组织制定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在中药材原产地就地加工,可减少中药材运输成本、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降低中成药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延长中药产业链。
三、各个门类协同发展,再造医药投资热点
在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各个医药工业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优势,因企制宜,实行一企一策。基础薄弱医药行业门类,如果找准发展突破口,扬长避短,同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1、选择性地发展化学药品行业。我省曾经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省,东风、江药、国药是我省化学原料药主要企业。加入wto后,化学原料药的出口通畅,价格上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药监部门考虑采取的措施:一是支持化学原料工业企业盘活的产品资源,提高产量,努力扩大出口;二是帮助化学制药企业申报小品种原料药生产批文,走特色经营之路;三是引导企业仿制疗效独特的合成药物,以改变剂型为主,争取在江药建立全国缓释、控释制剂生产基地。
2、生物制品行业采取“拿来主义”。生物制品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我省有博雅、江中、赣南等4家企业,原有行业基础、研发水平、资金比较薄弱。因此,我省宜采取合作方式,直接引进新生物制品,降低研发和投入的风险。赣南的转移因子的深度开发,是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的抗癌生物制品,市场前景
十分广阔,应当予以重点支持。3、提升医药器械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近年我省医疗器械工业平均每年47%的速度递增,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生产规模全国领先。我省医疗器械工业机制灵活,但产品档次低、利润少、发展潜力有限。药监部门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帮助企业重点开发自毁式医疗器械产品,提高我省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二是配合进贤县政府建好医疗器械工业园区,吸引资金投入光机电医疗器械产品,改变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的状况,使医疗器械产业成为进贤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协同有部门,组建医疗器械协会(或商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企业经营行为,减少同类产品恶性竞争行为。
4、鼓励投资药包材生产行业。长期以来,药包材生产在我国一直处于弱势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新《药品管理法》对药包材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视同药品一样严格管理。药包材占据药品成本比例越来大,有的已经超过30%,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间。药监部门将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扶持我省有基础的市、县建立药包材生产基地,吸引各方资金投入药包材行业,申报药包材产品项目,先入为主,抢占药包材市场先机。
四、注重医药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产品开发是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药、中药保护品种对医药产业的贡献率越来高。医药新产品开发投入大,周期长,对有前景的项目,建议给予财政支持,由政府设立医药经济发展基金,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或设立专门的医药经济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好的医药开发项目。作为药品研制的监管机关,药监部门将审批职能转化服务职能,着重帮助医药工业企业解决三个难题:
一是合适项目难找的问题。我省很多医药工业企业新药品研制积极性很高,但苦于项目难找。药监部门要发挥掌握新药政策,新产品来源信息集中的优势,为企业进行新药政策把关,提供准确、可靠、适用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信息,为企业选准项目出谋划策。
二是新产品申报难的问题。申报程序控制严、研制资料要求高是新药研制的共性,省药监部门要发挥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作用,为新产品实验资料把好审核关,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对骨干医药企业的新药项目,省局领导和药品注册人员,将加强同国家药监局的沟通和协调,帮助企业做好工作,加快审评速度,缩短审评时间,尽快获准产品批文。
三是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鉴于我省医药科研状况,开发医药新产品应采取企业自主开发为辅,合作开发为主的方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供需见面平台。药监部门要做好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工作,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由企业与科研机构自主签约,企业出题,科研机构做题,成果归企业享有。
五、监管和服务相结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医药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必须予以严厉打击。20__年以来集中开展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治活动,促进了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我省对进贤县非法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打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非法生产、销售一次性医疗器械活动基本肃清,合法医疗器械企业扬眉吐气,投资者信心大增,进贤县两个现代化医疗器械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全省医疗器械产业由此步入健康快速增长期。目前,市、县药监机构组建基本完成,集中统一的药监网络覆盖全省。全省药监部门要始终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与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联系,建立联系通道,帮助我省企业树立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问题,打击非法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祛邪扶正,弘扬正气,保护合法企业的权益,维护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公平竞争的医药市场经济秩序。
六、发展我省医药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突破体制颈瓶,加快gmp认证步伐。国有企业体制不改革就无法吸纳外资,外资不进来就无法完成gmp履行,体制改革进程与企业gmp改造进度密切相关。目前有能力进行gmp改造的企业基本上属体制改革企业。我省gmp认证的问题是认证时间紧迫、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桑海、天狮等骨干医药工业企业对改制的呼声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出路是:一是下放医药工业企业,调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投资gmp改造的积极性;二是整合老国有医药工业企业的优势品种、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分立企业,由药监部门给予《许可证》和药品批准文号的支持,使国有企业“脱壳解包”,吸纳资金进行gmp改造;三是对有品种资源的小型医药工业企业,以合资、兼并、划转、出售方式,改为民营医药企业,减少政府负担;四是对于无品种资源优势、负净资产、设备落后的小企业在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破产处理。
当企业被问及如果考虑裁员,哪些岗位将被削减时,生产一线的工人首当其冲,位列其次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普通员工和专业人员。
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正在逐步影响着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习惯于增长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决策,将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而这些应对措施的采用,又将给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美世近期完成的“面对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挑战”的调研,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冬天里的企业“众生相”,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2009 年职场人的生存状态。
三大行业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
从调研结果看,50%以上的内向型企业对2008 年能否完成业绩指标持乐观态度,而仅有10%左右的企业认为很可能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业绩指标。展望2009 年,25%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认为经济放缓将对其经营产生严重影响。从不同行业来看,房地产、汽车、半导体行业受经济衰退影响最大,主要是其对资金需求量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于未来2~3 年企业中短期经营目标,多数企业表示可能会考虑重新调整,尤其是汽车、半导体、电子和制造行业的企业。
近四成企业将削减人力资本投入
有关企业又将通过何种手段提升竞争力及生存能力呢? 82%的企业首先选择了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更是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89%的企业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其次,在全球采购的时代背景下,追逐质优价低的生产资料或者非生产性物资,是企业全球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步骤。调研中70%的企业选择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运营成本控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近半数(47%)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同时,巩固和加强企业市场地位、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鼓励创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也是近一半以上企业最关注的领域。
关于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力资本投资,虽然没有入选企业最迫切需要加强的管理领域,但也有38%的企业明确提出打算削减人力资本投入,其中半导体以及电子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分别有69%和49%的企业表达此种意向;另有25%的企业表示, 有意向通过关闭工厂、削减工作岗位、提供弹性工作方式等手段,缩减企业经营规模,应对危机。
调整、压缩成为主旋律
薪酬预算――2009 年加薪预算平均下降1~2 个百分点
对于2009 年薪酬增长预算,绝大多数参与本次调研的企业表示会对之前已经完成的2009 年薪酬增长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加薪预算平均下降1~2 个百分点。根据美世在2008 年9 月的2008 年中国地区薪酬调研结果,2009 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加薪率为9.4%。各行业调整前后的平均水平略有差异,加薪下调幅度最大的为半导体行业,降幅达到3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9.3%,调整后为平均6.3%)。其次为房地产行业,降幅达到2.7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9%,调整后为平均6.3%)。电子行业平均降幅为2.2 个百分点(调整前为平均10.1%,调整后为平均7.9%),位列降幅较大的第三位。而医药行业几乎没有变化,调整前后均为9.5%。
短期激励――13%的企业会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
金分配方法
尽管有52%的调研企业表示暂时不会针对危机调整公司薪酬结构方案,但也有13%的企业表示会采取行动,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变动奖金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至最低点。同时,有16%的企业削减奖金总额规模。有些企业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人才招聘――专业人士及高级专业人士需求仍然较高
近半数调研企业表示将会把人才招聘的重点转向市场短缺、供不应求的稀缺人才,而39%的企业表示其招聘计划未受影响。很多企业在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吸引到优秀人才。当市场表现低迷、部分企业选择裁员方式削减劳动力规模时,恰好是一些企业在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最佳时机。因此,有5%的参与调研企业表示会在2009 年加大招聘力度。调研发现企业对专业人士及高级专业人士的需求仍然较高。当企业被问及如果考虑裁员,哪些岗位将被削减时,生产一线的工人首当其冲,位列其次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普通员工和专业人员。而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则是最安全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保持企业高效运转、走出困境的重任。从不同行业看,地产、电信、汽车行业对有经验的高级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此次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开发商迫切需要高级销售人才应对这场危机。另外,调研显示消费品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对应届毕业生有较高需求,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广泛就业空间。
培训管理――重点从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转向挖掘内部培训力量
近半数企业把培训支出列入要削减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支出费用之一。同时,76% 的企业把“外部培训”作为需要重新考虑的领域(美世2008 年《公司基准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培训支出的70% 为外部培训),不少企业表示将在未来把重点从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转向挖掘公司内部培训力量,使公司的培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值得一提的是,对跨国公司而言,海外培训一直被认为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或者奖励与认可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较高的成本以及海外经济也面临挑战等因素的影响,有23%的企业决定严格控制这方面的支出。
长期激励――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长期激励方案将被修改或暂停执行
关键词:医药;信息化;物流网络规划
一、 背景介绍
医药商品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及安全问题,医药物流因而具有一些其他行业物流所不具有的特点。不仅要要针对品种多,批量少的要求实现高效并准时的配送,减少差错率,还要对物流过程中各项信息进行追踪管理。我国现代商业医药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大型企业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我国商业医药物流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参与医药物流的公司企业众多,水平参差不齐,且多以小企业为主,所以从保障我国药品安全角度出发,国家对医药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现行的商业医药物流体系不能与企业日益扩大的业务规模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正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药品市场关于运输质量的竞争悄然兴起;针对近年来灾害频发,关于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成为当代物流一大发展趋势;传统的通过关系或人际的、宗派的的网络进行营销的手段也在越来越多被用来建设和维持盈利性客户关系。
二、问题分析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还处于在从部分信息化向全面信息化水平发展的阶段。根据2009年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企业对自身网站在企业宣传上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调查,拥有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拥有邮箱的企业更是占到总数的80%。60%以上的企业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有专人对自身进行信息系统维护的企业达到总数的70%。有74%以上已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拥有企业内部网络,大约67.2%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ERP、跟踪定位、信息查询、订单系统等系统进行全部集成或部分集成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67.8%,没有进行的的企业只有11.6%。
数据显示,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在整个行业的供应链中,因为很多物流企业信息建设层次较低,造成信息不畅,流通渠道过长,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企业在拓展自身业务中,没有适应时代潮流,信息收集、传输以及信息分析模式固化,使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时不能快速反应,并且随着企业业务扩大,这种落后的模式反而会逐渐增加企业内耗,直接导致“规模不经济”。
从运输的质量和应急性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处于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发展阶段。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到西南大旱、玉树以及舟曲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时候药品还是难于在第一时间送达现场,满足需要,原因就在于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欠缺,物流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医药物流领域属于冷链物流领域。根据具体的药品的不同性质,以及重要性,准确性来衡量我国医药商业物流企业的运输,还有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设备不足。应急物流强调调运的及时有效,强调整个冷链的无缝衔接,但我国能够用于野外应急条件下的冷藏设备不足;冷藏保温汽车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美国占1%,英国占2.6%,德国更是达到3%。
第二、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虽有冷链物流方面的标准,但对应急方面的要求体现不够明显。如应急物资包装与标识尚处于空白阶段,应当加以完善,既要满足冷链运输的要求,又能降低投送中的损毁率,并可能提高投送中的拣获率。
第三、分布不均衡。一般来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冷链物流基础优于农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生鲜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集中地区优于其他地区。
由此可见,社会对医药企业物流水平的要求与实际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为应对近年来气候异常、地质结构变动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提高医药物流水平是大势所趋。
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来说,每个现代企业都意识到了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但在用传统观念经营的企业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一客观事实,建立良好的、持久的客户关系,让客户体验个性化的服务是十分困难的。比如企业难以保证自身的售后服务使大多数消费者满意;销售人员所掌控的消费者的信息很难完全共享;同时,由于工作流程设计不恰当使得一些重要客户的信息在企业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使用,使得客户信息丢失的风险加剧。更重要的是,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较少,使得他们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很难有统一标准,这会加剧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这些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否则企业如果只重视眼前利润,虽在短期可以获得巨大收益,但却牺牲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会得不偿失。
三、提出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随着企业间并购、合作等方式的频繁进行,其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出现了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趋势。为适应这些变化,企业配送中心的数量也在增长。同时在运输质量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应该在提高信息化、运输的准确度与质量、逐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上下足功夫。另外,企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实际资源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构建中国的商业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平台与应急性系统,是将来商业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企业应在信息化、应急性与运输质量,完善客户关系三方面努力。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已经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上面的分析也可看出,中国医药物流实现了部分信息化,但信息集中程度不强,在具体运营中的的具体环节上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针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从数据的集中部署和实现自动识别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组合两方面入手。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条件实现数据的集中架构部署,以较低的成本对企业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做法是将所有数据集中于企业总部服务器,企业各部门及其分支机构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其他方式直接向企业总部的服务器进行具体信息查询。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S、A/S技术等加快企业的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企业面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程度,使得企业对自身产品都能有着详细的了解,并通过信息的快速分析,掌握市场主动权。
在现代医药商业的物流领域中,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对自动识别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其提高管理水平会产生巨大的效果。这种整合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整合,还是企业运作流程上的整合。在收货、验收、入库、分拣、集货、盘点、出货和退货处理各个环节进行条码化改造将提高整个作业的效率,缩短了各个作业环节的时间。此外,这项技术可以为企业服务的门店提供优化收货管理的解决方案。条形码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个客户化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双方技术、观点融合、互动和合作的过程。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第三波技术浪潮中,RFID技术的引入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比如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实时监控库存和分拣情况等。虽然RFID技术的应用还没有一个切实的投资回报模型,但这种技术的应用趋势应是逐步发展的。在未来,这种交互式的运营和信息收集模式会成为现代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管理与运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看出,商业医药物流企业在初步实现信息化的进程后,要把自身运营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化、信息化、标准化,从而打造真正的信息化医药物流企业,对自身运营的产品实现全天的实时监控。企业不一定做大,但要做强,在实现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后应重点搭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投资,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具有弹性,从而提高整体物流水平。所以构建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从运输质量和应急性上来说,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个完善的运输标准与较完备的运输体系。同时,国家也应把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运输质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具体上来说,要从建立标准规范与出台政策法规、发展技术装备和合理布局三方面加以努力。
在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运输质量方面具有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就国情来看,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优化配置市场资源,鼓励引导应急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实现应急医药物流的法制化。健全组织机制,从纵向和横向加强沟通,提高组织效率。参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物流企业的意见,尽快建立我国医药物流的运输标准。物资调配方面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医药物流系统,并将物资集中管理。
针对医药的质量轻,产品包装较薄,体积较小而价值较大的特点,医药的运输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冷链物流,航空运输因其迅速,及时,安全的特点应成为我国医药物流的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我国航空业的逐渐发展,未来的航空运输会越来越方便。而对于航空运输的冷藏技术的研制现在应率先成为少数几家实力雄厚的医药运输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医药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的航空运输会逐步打开局面。对于医药原材料的大宗运输等,我国其他冷链运输方式(如冷藏车冷藏船等)也应不断发展,应一步实现技术改造,提高运输的质量。同时国家和企业应构建专门的应急医药物流部门,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国家应首先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医药物流企业合作,在全国各个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奠定我国医药物流应急体系的基础,促进东中西应急体系的交叉互补,并以系统的观点,逐步向中小企业开放,搭建我国政府主导的,广泛医药物流企业参与的医药物流平台,确保灾害发生时医药运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物流保障能力。
在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上,核心思想就是提供客户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并使客户保持忠诚,其中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物流营销精英团队。因此,实现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同时,在实施客户管理中请专业的企业咨询管理师针对企业实际,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使之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药物流企业人员的培训,使之能够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能够驾驭新技术,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
四、结论
制约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原因是信息化发展不足、运输的及时性和运输质量不高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不完善,企业必须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保证医药物流能满足紧急情况下对药品的需求,用应急性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同时将信息化带来的新技术用于提高医药运输的质量水平上,使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应急性以及运输的高质量相结合,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客户管理水平。国家也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财政帮助,使医药物流网络真正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参考文献:
1.江宏.京卫树立中小医药企业物流建设典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
3.陶倩.应急物流标准畅想[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09).
4.张莹.医药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集中部署[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
5.现代物流与自动化识别技术融为一体[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
6.陈鸿.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结构与条码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龙江.物流成长于创新[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Abstrac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onforming to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market demand and change, so as to conduc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ed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44-02
0 引言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创建特色专业是引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深化产学合作,落实工学结合,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创新特色求发展,主动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学校“以医技类专业为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品牌”的发展定位。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2],坚持走“内涵、质量、精品”的发展道路,突出特色。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建设原则
2.1 社会需求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其专业设置、调整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做出品牌。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检验专门人才。
2.2 院校共建原则 利用行业优势,开发行业具有的师资资源、场地设备资源、知识技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行业的对接性,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医院深度融合,形成校院共同建设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3 创新性原则 贯彻创新发展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遵循创新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彰显独特个性。强化专业特色,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2.4 示范性原则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3]。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高职校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 建设目标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创建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专业,使其具有省内领先、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发挥其龙头作用与示范效应。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4 建设方案与实施
4.1 更新专业建设观念 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4]。通过学习有关文件,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专业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做优做特专业,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形成具有相应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等特色。
4.2 明确专业建设发展定位 坚持专业调研论证,明确社会需求,使特色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区域医药卫生行业,紧跟行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的变化、发展。健全完善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形成科学有效的调研报告,确保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坚持岗位能力分析,建立健全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定期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凸显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形成适应行业需求变化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其分析成果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转化,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充分体现。
4.3 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我校创建特色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作用,根据国家、省高职教育指导性文件精神以及专业调研结果,贯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修订。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并有效实施。着力推进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平台,努力争取行业专家支持和参与办学,在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探索与医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开放的、灵活的、具有激动功能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5]。
4.4 构建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 追踪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积极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标准,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努力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称资格考试有效对接。着力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情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发《体液检验技术》和《血液病检验技术》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好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共享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不断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6]。
4.5 建设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 立足区域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我市行业优势,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启动校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形成“前校后院”、校院合作的办学机制,着力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坚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理念,新(改)建理实一体化教室4个。进一步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利用率,注重技能训练效果。本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0万元以上,生均实验实训开出率100%,实训基地平均利用率85%以上。以员工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为切入点,建成功能多样、管理良好、合作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达20个以上。依托良好的、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与服务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促进产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创新意识,造就高技能人才[7]。
4.6 开展校院合作教材建设 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的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优秀教材;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目前本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并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8门,基本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化配套医学高职教育教材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和开拓多元化、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形式教材建设除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子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丰富,实现教材的持续发展[8]。
4.7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教育引导的作用[9]。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努力从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等多个结构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专家、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在特色专业中,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力争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建立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遵循正确的专业建设原则,确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2]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58-60.
[3]邢邦圣,汪为春.高职院校创建特色专业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8-10.
[4]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330-332.
[5]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52-55.
[6]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等.《血液病检验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415-2417.
[7]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99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