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74-02

作者简介:车战斌(1964-),男,博士,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SOA、软件技术教育;韩玉民(1963-),男,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Web应用。

1课程改革背景

二年制专科软件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针对软件人才的当前需求,快速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软件蓝领人才,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二年制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是学制短、课程安排紧、实践性强,其特点决定必须要设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特别是由于学制短,一些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足够时间专门开设,例如数字逻辑、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虽然高职高专软件技术等专业学生不要求全部学习上述课程,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则应必须掌握或了解。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应知应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是软件学院努力改革和实践的主题。为此,许多软件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或类似的综合性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主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该课程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所在软件学院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将传统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学科基础课程科学整合为一门综合性、全新的《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2006年开始,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改项目,同时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并立项为中原工学院2007年教材建设项目,目前课程建设和配套教材建设都已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及目标

2.1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整合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内容为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知识和技术,不求全、广、深,适用即可。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搞好课程改革,进行《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配套建设,解决无相应教材的问题。

2.2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前导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知必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强调基础和应掌握知识的全面性,为后期的软件开发学习打下基础。

3课程改革主要措施与实施

3.1相关课程整合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化改革,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原来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导论、操作系统等课程不再独立开设,将上述课程内容与数字逻辑、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机的整合,整合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概论》。内容涵盖了作为一个软件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或了解的上述课程的基本知识,构成一门创新性的综合性计算机专业学科基础与技术课程。

鉴于课程内容是原来多门课程的综合,内容较广,且内容间有先后逻辑关系,所以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讲授。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主要内容和课时分配见表1。

3.2《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上述课程改革,解决教材缺乏的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本教材作为河南省“十一五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规划教材”之一,2007年立项为中原工学院教材建设项目。参与编写的院校主要有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

本教材2006年开始编写,2007年试用,2008年8月由河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解决了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无计算机学科综合基础类教材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主要内容和分章教学目标见表2,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复习,每章有教学目标、本章小结和习题。

4课程建设成果创新点及实施效果

4.1成果创新点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主要有下列创新点。

(1)基于创新性教学思想,科学整合相应课程内容。两年制的软件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是四年制教学内容的简单压缩,也不可能全面教授。如上所述,《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具有创新性,符合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是将计算机专业导论、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2)针对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建设针对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根据对多家软件学院广泛调研而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3)配套教材建设,填补无相应教材的空白。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同步进行了《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并填补了无同类教材的空白。

(4)综合性强,实用性强。《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及教材综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编译原理等应知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4.2实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

我们从2007级学生开始开设《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2008年8月正式出版《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经过5届学生的培养,该课程已很成熟。

从毕业生对课程知识应用效果和反馈意见来看,课程内容非常实用,课程建设效果显著。该课程虽然看起来内容较杂,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其内容对于实际软件开发工作非常实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掌握了数字逻辑、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后,便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根据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但在授课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综合性强,内容虽浅但较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授课时对教学内容和深度难以把握,备课工作量也较大,所以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

5结语

《计算机技术概论》课程和配套建设教材效果显著,主要解决了两年制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技能而忽略学科基础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无专业提升潜力的问题。本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被多家软件学院采用或借鉴。

课程改革是长期的,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概论》这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建设。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目前我们正对《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进行修订,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中原工学院“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组.二年制专科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总结报告[R].2008:1-2.

[2]中原工学院《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组.《计算机技术概论》教材建设项目总结报告[R].2009:12-14.

[3]韩玉民,车战斌.计算机技术概论[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8.

[4]张墨华,郭节.河南省软件职业学院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17):74-76.

[5]马飞,王振光.浅析河南高校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出路[J].科技信息,2011(3):29.

Computer Subject fundamental Course Reform of Software College:Take Construction of“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Course for Example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第2篇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承担着很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且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的应用

在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安排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安排上,因为高校专业众多,课程门数较多,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都可以直观、有效的完成,同时也有助于随时进行修正和调整。此外,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管理系统,在学期初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进而使得课程的安排井然有序。最后,在教材的征订、教学改革的进行中计算机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考务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首先,考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试卷题库对试卷进行随机抽取,进而确定考试试卷。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数据都保存到了计算机上,整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文/张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课程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督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摘要个阅卷的过程也由计算机完成,不但节约了资源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可以学生能够在考完试以后不久就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助于他们及时的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教师可以计算机存储的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从整体上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状况,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今后教学中及时的进行调整奠定基础。

1.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而言,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存储、搜索、增加和删除,并记录平时的表现状况。在高校中,学生专业众多,课程五花八门,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存储任务量不仅非常的大,而且在查找起来也非常的费力,工作难度不言自明。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只要在学期末将相关的数据信息录入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就可以进行存储、汇总、筛选和分析。不但可以方便查找每门课程的成绩,同时在查找每名学生的所有科目成绩以及班级的成绩等等都非常的便利。

1.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督导中的应用

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督导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在降雪质量督导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的科目的教师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优势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不仅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期的质量评价结果,同时也可以使教师随时的了解自身的评价结果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1.5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常来说,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主要包括对教师和教室的管理,以及教学规范标准的管理两大方面。首先,在教师课程管理中的应用。通常来说,高校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由,除了课时不多外,在课下时间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将相关的通知、文件以及信息到了学校的教学网站上,而教师只要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种种要求,这不但降低了纸质通知、要求的浪费,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教室的管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进而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教室的管理,包括教室的使用时间、教室的容量以及多媒体是否正常等等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时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教室的使用情况有个实时的了解,便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调配。

2完善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2.1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要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所以,要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2.2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建设

要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高效教学管理,就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但要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应该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转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2.3要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安全性更为突出,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意识的提升和自我保护的加强,同时要定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计算机技术中存在的隐患及时的清除和修复,以实现网络安全运行的目的。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计算机能力;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66-02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已经由单一的数值计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计算机主体语言为英语,在进行核心操作和使用的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将学生的专业和实际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本文就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措施,现结果如下。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意义

英语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还可以促进将自身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加强英语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涵义和层次

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全方位了解和认识,对计算机必备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和应用,提高自身学习的效果和自身能力,提高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二,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语言进行全面了解和应用,对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熟练操作,能够实现对各种CALL软件的合理应用和对软件优劣程度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软件开发。

当前英语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大一、大二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训。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确保学生熟悉计算机操作环境和基础技能。例如,学生对word的操作能力、对字表的处理、frontpage的操作等。第二层次,在大三、大四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能力的研究和培养。通过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计算机研究能力的培养,展开计算机自主教学,确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熟练应用,将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自身专业的拓展。

三、英语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

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主要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优化和延伸,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和技术培养目标。本校英语专业具体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期主要是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大一第一学期,我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教育,确保学生了解当前的计算机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和了解,确保学生正确审视和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计算机基础操作步骤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认识、网络办公软件功能了解和操作方法学习,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初步教学。

第一学期下半学年和第二学期,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完善和深化。在该时期,计算机教学仍旧依据基本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为教学主体,但是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基础英语frontpage制作,将学生的英语录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专业课程包括在计算机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操作训练的过程中,确保实现学生英语和计算机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Internet上寻找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在英语网站上进行英语学习交流,进行计算机网页操作,充分利用网络外语计算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该教学阶段,英语专业学生要彻底了解CALL软件,实现对CALL软件中ILS语音分析软件、语音识别软件等的熟练应用。

第三学年上学期,本校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语言处理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学生对英语计算机知识进行熟练了解和应用,实现对汇编语言的顺利阅读和自我编写,进行计算机汇编。英语专业学生在大三开始进行英语专业学习,学生开始进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在这一时期加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应用相关的CALL软件,对自身专业英语学习进行辅助,提高阅读效果和学习效果。在该阶段的相应计算机必备软件有: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机器翻译系统语言知识库管理软件、SOWL语音资料库软件等。

第四学年主要是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将英语专业语言学习渗透到计算机技术中,实现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功能语言分析软件、语法分析软件、辅助文本生成系统KPML等的熟练运用。在大四学年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将自身英语学习和计算机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对自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提高学习效果。

四、英语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方法

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性质和计算机教学的特色联系在一起,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学习的全面培养。进行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逐步将学生的教学深化,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学习效果。

(一)注重上机操作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选取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上机操作训练,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指导,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成果,确保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基础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淡化计算机复杂理论知识教学,将教学知识浅显话,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培训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逐渐丰富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通过上机训练,进行反复实践练习和联系,将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领悟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二)注重教学配合内容深化

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机教学的深化,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将自身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注重教学配合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色,将计算机教学和英语教学相互配合,提高教学效果。内容深化主要指教师要将教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扩充,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将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化,确保学生学习到符合当前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将教学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的高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师要对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内创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使用氛围,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一定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加压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动力。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高级应用试听教学的计算机技术设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考量,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提高学生对英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效果,实现逐级深化。

(三)注重课外活动

教师要注重对英语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活动,组织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方面竞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创建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进行交流和评价,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指导;设置合理的英语专业类计算机交流比赛,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在校园中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应用平台,将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计算机成果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创建良好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些英语计算机学习机会,为学生的专业英语计算机操作进行指导。

五、总结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要将自身教学和当前的先进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英语专业的自身使用效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式的需求。英语专业计算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紧密结合,确保学生专业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将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提高和完善,为学生的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许邓艳,范年柏.浅谈"教学合一"在新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94-95.

[2]曹勤.英语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关系研究[J].职业时空(下半月版),2008,4(6):90-91.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教育,教改思考

对于人类而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聪明和智慧,计算机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人类社会行为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对于计算机而言,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壮大也同样无法离开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活动,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涉及,因此也就为市场造成了更多的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当前计算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而言,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模式还处在应试教育当中,这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短时间之内似乎没有特别直观的影响,然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而言却是一大十分严重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涉及范围非常广,而且教学的节奏和频率都比较快,其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十分难以被学生所理解,因此,多数的学生在面对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学习过程当中都会感觉十分疲乏,甚至于产生厌学的负面心理情绪,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我们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深入展开,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其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也就导致计算机的教育课程会频繁的进行更替,这样也使得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面临极大的困难,压抑的教育环境和教师复读机一般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激发对计算机教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同时也会影响到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发展十分不利。

二、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现今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我国当前的计算机教育制度而言,想要真正的彻底解决计算机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还要从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做起;就计算机学科本身和其技术性方面而言,这两者本身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上而来的,其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我们各大院校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更应该设立明确的目标,要确保教育本身能够充分的展现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市场和社会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各方面都局限于国情,我们既要培养出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又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确保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各大院校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不同需要,来开展不同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方向,在教育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充分的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地方的全面性发展;此外,对于上述内容所提及的我国当前各大院校所面临的计算机教育制度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对于学生厌学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有趣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理论性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教育的任教老师还应该适当的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进行富有意义的引导,这样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对于枯燥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计算机教改的新方案

(一)计算机教改方案应该循序渐进:对于计算机教改的各项方案和实施计划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对于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教育,同时合理适度的为学生们安排教育的课程进度,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思想,将学习的重点多放在学生自身上,力求在保证教学总进度不变的情况下,真正的根据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计算机教育改革应该进行宽进严出制度:对于计算机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遵循宽进严出的制度,这同时也是鼓励学生进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言,应该扩大招生面积,在对求学的人才管理上放宽政策,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指导和悉心教导,对于即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进行十分严格并带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技进步。

(三)正确对待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出了主流的教学制度和课程之外,我们经常还会看到一些计算机的辅助教学(CAL);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在我国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普及,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就已经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了,就其本身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育技术,其中包含有很多的教育课程和环节,对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和培养方案都起到了明显的增进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

结束语:计算机的教育改革之路并不好走,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其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对教育制度进行整改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教材的选择,真正的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课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整改和编写,使其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计算机学科的内在观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难易适中的调整和编写,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接受这门课程,同时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教改之路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樊虎荣,高爱乃. 新时期计算机学科的教改探讨 [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9).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技术融合;实践平台;电力信息

0引言

在电力企业中,发、输、配、变、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这一方面给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带来个人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了适应行业的需要,通常是开设一些行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如电力行业概论、电力系统分析等。2006年,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电力企业信息化方向”的本科培养方向,该方向于2011年纳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经过近10年来的建设,我们在卓越型电力信息人才的定位、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尝试,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掌握电力信息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

1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的能力分析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电力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分析能力,分析和设计电力专用算法的能力,开发和集成电力软件的能力,电力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挖掘和创新的能力。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跨行业解决问题能力,涵盖电力企业弱电应用、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等不同的理论、技术和产品,跨越理论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和维护等不同的阶段。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电力企业信息化为主线,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学习并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从系统总体角度分析、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提高学生对电力信息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开发与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从系统的角度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电力信息系统中面临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电力企业,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级跨行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卓越型电力工程师教育的模式

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师具有很强的跨行业特性,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通常有3种模式可以选择,分别是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电力为主计算机为辅、计算机与电力同等。在对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我们确定计算机为主电力为辅的培养模式,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但在培养过程中与通常的做法有所区别。以往的跨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多是通过开设几门跨行业的课程如现代电力技术课程,以期待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跨行业的技术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实现现代电力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上都贯穿学科意识融合和教学内容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理论课程体系中,为了避免电力和计算机类课程互不关联、理论教学与科创实践相分离的问题,针对现代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及其相通之处,我们提出学科意识融合和课程体系优化,构建电力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理论课程体系。①培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这不是简单地增开几门现代电力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在计算机技术的理论教学中融入电力技术的精髓,关键在于两门不同学科意识的深度融合,在原有计算机思维中融入电力技术的意识,形成电力信息技术意识,落实到电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以提高电力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②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力技术的融合。如今的电力企业中,计算机技术贯穿在电力应用的整个过程,包括发、输、配、变、用电各个环节,同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涉及计算机科学下的各个学科,包括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通过前期归纳梳理,我们发现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信息处理是两大应用主流,由此开设电力实时信息系统和电力信息系统两门新课,涵盖计算机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两大主要应用,使学生能掌握电力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③优化设计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根据在电力信息化应用方面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科创的现状,优化设计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电力信息化专业课程,既有计算机技术中融合现代电力技术的电力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电力信息系统等课程,又有现代电力技术中融入计算机技术的电力调度信息技术、配电自动化信息技术等课程。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教师可以建立以“接触一了解一应用一综合”为特征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现代电力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度融合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软件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建立分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4个阶段:①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包括认知实习、Java语言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编程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实际应用进行需求分析和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主要是结合各个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项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中一些核心概念的应用,巩固理论教学内容;③工程实践训练阶段,包括软件技术工程实践,就是在软件工程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软件开发过程训练,体验完整的软件开发全过程;④综合训练,包括软件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通过布置面向现代电力技术的综合性电力企业信息化课题,要求学生实现现代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系统,帮助学生体验如何在解决电力信息系统需求的过程中,正确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对原有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

跨行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难点一般都在于学校的实践平台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样,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实践平台的构建。目前,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都是建立于普通的局域网系统,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很难真正体现现代电力技术对人才特有的要求。这样的实践平台与电力企业实际应用的电力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鸿沟,缺乏联系,不符合电力信息化工程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了构建电力特色明显和真实反映电厂电网信息化运行现状的电力信息工程实践平台,学院可以在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时,坚持与国家电网下的电力信息网络专业公司合作,在分析现有电厂信息系统硬件平台和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模拟真实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搭建电力安全实验平台,使电力信息工程师实践平台具备电力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的典型架构;同时,从全国众多电力信息网络架构中提炼出几个典型的电力信息网络架构和经典产品,将典型电力信息网络架构移植到实践平台中,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逼真的环境。另外,根据各类电力信息系统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的需要,将教师主持开发的电力信息项目依照培养目标重新提炼和归纳,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组织成不同的实践体系。目前,我们已将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化”再开发,构建了电力管理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实时信息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需要,将蓄能电站信息系统、实时数据库、通用电气公司的电力专业软件移植到实验室,建立电力实时信息实践平台;根据电力决策系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电厂电力市场辅助决策系统”为原型,构建电力决策系统实践平台。

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教师可以坚持以培养学生个体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接触电力和计算机技术,通过课程实验了解电力和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发展打好基础;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软件的工程意识,培养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行业的实际问题;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力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中典型工程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参与创新性题目的研究,使他们打好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研究问题的层面,面向未来,让学生避免只“实践”而忽视研究,避免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

3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中电力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电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最佳的电力与信息融合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电力信息科研项目,但科研项目仅针对科研和工程而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需要把教学的意识融入科研项目,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将教师主持的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5个电力信息系统进行分解和教学化再开发,把分解后的项目内容融入7门课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电力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更贴近于电力信息技术实际。电力信息化项目融入计算机课程一览表见表1。

在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中,也可将电力信息化的项目融入进来,使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电力信息化项目结合。课程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见表2。

课程设计在密切学科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整合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设计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比单独课内实验更有效和直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课程设计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电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典型任务和工作项目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