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课建议

大学语文课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课建议

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第1篇

一、理答之效

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效果决定教学效率,而且理答对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以何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问答,教师回答什么,教师理答后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等,这些行为就形成了课堂文化。实践证明,积极的、善于运用探问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答”不是对学生简单的回应。一个积极的理答,会使整节课进展得更顺利,推动目标的实现;一个消极的理答,有时破坏的不仅仅是一处的教学环节,还会使一份很好的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答之路

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回应。

(一)在课堂深度的挖掘处进行探问

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断: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再读书上的一段话。展开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读2-4段)。

生:我好像看到所有的资源都枯竭了,我仿佛听到地球在呐喊。

师:地球在呐喊,在喊什么?把你听到的喊出来。

生:人类不要再破坏了,我如果被破坏了,你们也会生活不好的。

师:不仅仅是生活不好,你们将无处安身,你们将无路可走,无路可逃啊!

生:一个人在砍树,人们在喊救命。

师:你是怎么把砍树和救命联系起来的?

生:他们在后悔,他们遭到报应……

师:他们遭到了什么报应?

生:地球毁灭,他们没有生存的地方。

师:孩子,你们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见我们的绿色地球最后变成了黄色。

师:我知道了,那是沙漠,这时候人们在苦苦哀求,可是晚了,来不及了。

1.深度体现在学生感性的复活上

感性是学生本来就有的,理答行为在于激活、唤醒和调取这种本有的行为。老师运用探问,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觉等,感受词语的气息,感受词语丰富的内涵,让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更鲜明地烙在孩子的心里。

2.深度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唤醒上

对破坏地球现状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一次唤醒:唤醒学生的理智,唤醒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更清醒地把握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在发展学生的语感处有效探问

如执教《荷花》的片断:

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学生纷纷回答“露”、“钻”、“长”、“窜”、“挤”。)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很快地长。

生2:悄悄地长。

生3:争先恐后地长。

师:荷花从荷叶中钻出来时的心情怎样?

生:迫不及待的、高兴的、激动的、兴奋的、心花怒放的。

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让游客们观赏美丽的面孔。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比美。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让咱们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二自然段)

1.还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

课上,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对关键词句反复比较揣摩,领略言语中所蕴含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精心设计三次探问,层层递进,不断逼近“冒”字的本质。

2.还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

老师在课上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预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老师更没有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路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的,就加以肯定和鼓励。

(三)在叩开学生的心门处意义重复

如执教《慈母情深》的片断:

师:(愁眉紧锁,面色凝重)请再读一读这句话,把目光聚集到这个“塞”字上,请体会体会,母亲的这一“塞”,究竟是怎样的一“塞”?

生:迅速地塞。

师:(语速加快)迅速地塞!请你把“迅速”加进去,读这个句子。

生:母亲却已把钱迅速地往我手心里一塞。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加快语速,加重语调)是的,这是迅速的一塞!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带点迟疑)我觉得这还是期待的一塞。

师:(激昂的语调)充满期待的一塞!把它也加进去读。

生:母亲充满期待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这是慈爱的一塞。

师:(颔首)来,把“慈爱”这个词用进去。

生:母亲慈爱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生:我觉得还是“紧紧的一塞”。

师:(加重语气,大幅度点头)紧紧的!把“紧紧”这个词用上去!

生:母亲紧紧地把钱塞在我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能喜欢看书的!”

师:(语速不断加快,语气愈发激昂)是啊!这是充满期待的一塞!这是紧紧的一塞!这是充满慈爱的一塞!这是迅速的、毫不犹豫的一塞!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我们来读读母亲的这个给钱的细节!

师:(紧锁眉头)孩子们,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只是钱吗?不!

生:还有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对我的期盼。

师:(低缓而深情)是爱!是期盼!

生:包含这母亲对我的希望。

师:(语调低沉,放缓语速,饱含深情)是希望!

生:还包含这母亲辛勤的汗水。

师:(幅度非常大、近乎鞠躬的颔首)是汗水!

师:(极其深情)是呀!塞在我手心的绝不是那一元五角钱,尽管那点钱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亲的爱!更是母亲的期盼!更是母亲的汗水和心血!

学生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回答问题,而老师却把模糊在学生回答中(或感觉里)的关键词(如爱、期盼、希望等)通过重复给点了出来。这些被重复的词语往往伴随着老师丰富的神情理答和动作理答,伴随着随之而来的追问和转问;老师还赋予这些重复丰富的语音语调:有时是加重语气,表示强调肯定;有时以抒情为主要特征,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有时又以质疑为主,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这些重复使得学生尚且懵懂的感觉变清晰,尚且模糊的理解变明朗。看似重复,其实却在“不动声色”地推动课堂的进展,让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一个地位卑微但人格高大的母亲形象清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课堂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因材施教过程之中智慧理答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往往是进行有效的追问或提升式肯定,对他们的鼓励少而精,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同时,对这部分学生的有效理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看似“理一人”实则“导全体”。

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提问策略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的项目成果。课题编号:GH1505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3-01

英语视听说课堂提问,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方式,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本文试图通过将构建主义应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在体验探究中学习,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学生听说能力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英语口语的教学和研究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弱项。由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水平较高的学生滔滔不绝,往往垄断课堂;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而生硬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或机械地完成课堂提问。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可否认证书对学业、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认为说的好不如学的好,一个个死背英语单词,以为这样就能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待英语学习不外乎阅读、背诵、默写、写作,口语训练不被重视,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交际功能,缺乏必要的口语表达技巧和策略。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在整体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需要系统、规范和严格的训练。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听说教学

问答是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着,这样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该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个要素。在大学英语听说课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提问为基础的构建主义教学策略,通过互动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和阶梯,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说话的机会。对英语听说课课堂提问深入研究,对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应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下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体现的情境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进行大学听说课堂的提问环节,使得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起来。

(一)明确“提问”教学的目标

一堂课的提问系统,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提问”教学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所提问题必须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问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设计问题要合理,提起学生兴趣,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提问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去认识问题,逐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4册中第六单元内容为例,本单元主题是clone(克隆),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左右,布置他们有效利用网络和课外读物资源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材料,并制成PPT形式,以便课堂上展示。正式授课一开始,教师邀请两组同学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向大家介绍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然后教师用指令性语言射中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

Question 1:What does a clone mean to you Another you A sibling Or a child of you?

Question 2:What if you have a clone Will you be liberated and safe while your clone is performing some boring or dangerous task?

Question 3:Is there any possibility t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a clone or treat him/her as a family?

Question 4: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a clone turns out to be annoying or even commit crimes?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这些有趣的开放性问题会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式各样的答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二)确保问题表述的清晰度

教师要清楚、详细而准确地表述问题,教师提问应迎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问题的实际必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机械模仿到自由运用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以学生已学过较熟悉的言语表达,以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提高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三)把握问题的密度与频度

如果教师在讲授中一直平铺直叙,毫无波澜,学生就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整堂课一直提问,又容易使学生高度紧张,引起疲劳。所以要合理把握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四、结束语

随着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学习,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文化内涵和德育思想的渗透,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第4篇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大学语文课建议范文第5篇

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尚不明确。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5.4%,认为完全没有用处的占22.6%,可见,虽然不少同学喜欢学学语文,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应有的功用和价值。授课教师需要认真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真正重视起来。

对于教学方式,有50.5%学生基本认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倾向于以学生为主。64%的学生认为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适当锻炼。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数最少,仅占7.4%。学生普遍希望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课堂上纯粹的讲授显然已经有些过时。授课教师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应适时引导,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许是整个课程体系改革中最难的一项。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于教学内容,有46.3%的学生主张大学语文课应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授,35%的学生主张应侧重理论和艺术分析,11.6%的学生主张侧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您最喜欢什么内容”一题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这说明,字斟句酌地讲解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更关心的是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

对于考核形式,55%的学生选择作业形式,认为作业形式不受拘束,比较容易。仅有7.6%的学生选择闭卷笔试,10.6%的学生选择开卷笔试。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考试,认为闭卷考试需要背诵记忆,有的学生突击复习就能取得高分,实际上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闭卷考试对教师教学也是有影响的,考试是对教学的束缚,让大学语文的讲授易局限于文学作品,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的讲授。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有69.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应贯穿史学与文化,又一次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5.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接受知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参与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有12.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应增加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一周两节课的课时量基本认同。仅有11.6%的学生主张更换教材,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现行教材。

在个人意见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一堂好课提出了很多标准:(1)内容丰富,展示传统文化魅力。(2)气氛活跃,生动有趣。(3)有趣深刻且具有启发性,思路清晰,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