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近代

浙北

接轨

上海

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 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开埠后,上海被推上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中心。上海开埠后,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发展需要大量的出口物资为后盾,而当时国外对我国的丝绸产品特别青睐,因此浙北在丝绸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上海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和前景。

上海开埠后,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迅速凸现,使得自明清以来积累起来的浙北地区以丝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潜力、张力的实现有可能。自明清以来,立足于本地蚕桑业发展兴起的乌青、练市、菱湖、双林、南浔 、新市等等专业市镇对浙北丝绸资源起着有效的整合作用,并为与上海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有效的资源基础。据国外权威材料记载,中国出口生丝几乎人都产于浙江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而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两府为多。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直线。浙北地区丝绸开始直接销售与洋行,运输成本的降低,浙北丝绸经济在上海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的确立。在浙北湖州,“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②对外贸易新局面的形成,国际市场巨大的产品需求,促使本地区自觉地进行产品输出调整,依托上海,大力发展外贸经济。“辑里丝乃运沪直接销与洋行,实开正式与外商交易之端。”③从此产销趋于鼎盛,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所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④据史料记载,上海开埠头四年,光湖州丝业中心南浔运往上海出口的辑里丝,就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55%。为了积极组织产品和原料,满足由上海出口国外的需要,上海开埠后,浙北积极发展以生丝交易为主的初级市场。如南浔镇“其丝行有招接广东商人及载往上海与夷商交易者,曰广行,亦曰客行。专买乡丝者曰乡丝行,买丝选经者曰丝行,另有小行买之以饷大行曰划庄,更有如乡丝代为之售,稍抽微利,曰小领头,俗呼曰白拉主人,镇人大半衣食于此。”⑤再如菱湖镇“小满后新丝市最盛,列肆喧阗,衢路拥塞。”⑥而地属湖嘉两府的乌青镇,“各乡所产细丝一名运丝均由震泽经行向本镇丝行抄取,发车户成经 ,转售上海洋庄,名曰辑里经。”⑦此种情况在浙北地区的农村集镇尤其是中心市镇普遍存在,波及整个太湖流域。可见,近代浙北与上海的关系,首先是一种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大力优势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

由于经由上海港生丝出口通达顺畅,使蚕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本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和生丝产量的提高。在浙江长兴县,乾嘉时期蚕业并不旺,由于上海开埠后出口销路畅通,蚕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的来源,“岁入百万计”。⑧即使受农民战争的,在上海港生丝出口需求持续扩大的吸引,湖州府连一些山区也受利益的驱动,开始兴桑育蚕,“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⑨再如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⑩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11

为了保证生丝需要量供给,本地区进一步扩大植桑业发展的力度,并将桑秧业从植桑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桑秧业生产的专业化,以便更好地提高桑叶质量,进而带动生丝质量的提升。桑苗的生产在浙北地区以海宁、崇德、桐乡为主,其次是吴兴德清、长兴等地。海宁以周王庙为中心,有苗圃五千亩,产苗量最高时达2000万株。崇德、桐乡以同福、亭桥、灵安三乡的天荒荡为中心,约有苗圃3200亩,产量最高时达1000万株。12

此外,植桑业需要肥源,于是又促进了畜牧业、渔业、榨油业的发展。蚕业的发展甚至还带动了本地区竹器制造业和烧炭业的发展。

本地区棉花生产在近代以前并不多见,但上海开埠后,在市场利欲的驱动下,本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嘉兴地区一带,主要集中在平湖、海盐、海宁等县,在三县又以平湖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81250亩,占全县耕种面积的36%。除棉花外,本地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湖茶所产多为炒青,湖属长兴、安吉是主要的产茶区。长兴县顾渚的紫笋茶早在唐朝即立为贡茶,该茶为国际所知名,在国内外市场均很受欢迎。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本地安吉县的孝丰地区(时为孝丰县)也是主要的产茶地区,产茶面积达到23866亩。另外,德清、及湖州市郊也有相当地区生产茶叶。

通过围绕上海城市经济与外贸经济,浙北地区在价值的作用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专业化商品性农业生产区,自觉地调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格局,逐渐形成以蚕丝业为主导的农桑渔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策应上海外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上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动力。而且也带动了浙北地区自身内部经济交流开展,进一步密切了浙北地区自身的经济联系,提升了浙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

三、积极改进传统手,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代上海开埠,不仅影响了本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促使其进一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在上海外易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浙北面向国内市场,以丝、棉织造为主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面临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向,即以出口为导向,逐渐转向国际市场。为此浙北地区自觉改进传统手工业,更新技术,努力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大量生丝经由上海港源源外销,浙北地区的蚕丝加工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有了显著发展。蚕户将蚕茧抽丝后,为改善生丝的质地,进行再加工,即把已缫过之丝再摇制。南浔等地的丝商为迎合国外丝织业的技术要求,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缫制成经丝,因专供出口,人称洋经丝。在欧洲市场如法国里昂,未经再加工的丝每公斤售价47法郎,而再缫丝则值6 3法郎。浙北蚕丝产区手工缫丝业因此业务繁忙,南浔一带尤负盛名,法国、美国各洋行都来购求,需求的扩大促使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又增加生产了方经、大经、花车经等新品种,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显著提高。“迩来洋商购经居其半,浔地丝兼经行者为多。经之名有大经、有绞经、有花车经等名,凡做经之丝,必条纹光洁,价亦胜常,故乡人缫丝之法日渐讲究。”据实地考察的外商记载,南浔主要生产的是上等生丝,是附近所产再缫丝的交易市场。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从从事生产的工人工资提高得到证实,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工人一般工资较高,“每两工资十文 ,熟手每日可缫三两至五两 ,每日可获工资五十文。”13手工缫丝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有力的体现是在该地形成了知名生丝品牌“辑里丝”。该品牌的影响力与价值可从一则材料加以说明,“嗣后因南浔、震泽辑里大经盛行,洋庄丝(指未再缫制丝—引者)无形淘汰。向之代洋庄收丝之客行,亦纷纷改为乡丝行,收买白丝售与浔、震之经丝行,摇为辑里大经。嗣后又有做成格子称为花经,专销美国者。斯时南浔附近各乡居民及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户,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每百两为一经,每十五经成为一包。”。所谓“当辑里大经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14巨大的技术附加值,推动了当地手工缫丝业的激烈竞争,从而促进了生丝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即使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机器缫丝业发展起来后,南浔等地的传统手工缫丝业仍然有着较好的发展业绩。

手工缫丝业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新开发,还带动其它相关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如生丝再加工时,约有10%—15%的乱丝产生,进而带动了手工捻制丝线业的发展。湖州等地还有人利用这种乱丝织成外表似棉花的绸料,取名棉绸,1880年前后年产约3000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明清以来,棉纺织业一直是浙北农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棉织业主要以嘉兴地区较为发达,如嘉兴的风泾、魏塘、新塍、王店等地,不仅上就较有名声,且在近代以后还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王店的纱布远销各地“行于苏松衢诸郡,远及关东,商贾辐辏,收买无虚日。”15嘉兴各地所产的棉布主要有棉布、黄草布、苎布、麻布、兼丝布、纱布、白布、水纱、灰料、线布、紫花布、余冬布、白草布等等,但总体情况不如丝绸行业。湖州地区种植棉花不多,如南浔主要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原料,获取加工利润。所谓“四乡之人,自农桑外妇女毁尚焉,推车蹋弓纺线织机,率家有之。村民入市买棉归诸妇,妇女日业于此。”16其制成品主要有大布、小布、棋花布、锦布等。

四、形成服务上海外贸和城市经济、联接两地经济的商人群体

上海开埠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地各色资源和产品的出口,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口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形成了服务于上海发展需要、联接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人群体。由于受上海开埠的,浙北地区商人队伍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明、前清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以坐商为主,行商较少(活跃在本地区的行商主要是外地商人,如徽商、广商、闽商等),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大,更谈不上全国的影响力。但上海开埠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观。

由于在上海的出口商业中,“丝业最为大宗”,而“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省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因此大批浙北地区商人尤其是湖州丝商,积极利用毗邻上海、水陆便捷、熟悉生丝贸易及依托原料产地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积极拓展生丝出口业。如顾福昌在上海开埠不久就“薄游沪上” ,开设寿泰丝栈和丰盛丝行,“首先经理夷务”,是最早在上海经营生丝外销的华商之一。陈熙元于50年代初至上海,不久成为著名的“丝通事”,并自设裕昌丝栈,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中西丝商依之如长城”。刘镛也是刚“甫冠”即与同邑邢赓星合资设正茂及恒顺丝经行,“不数年而业大起”,后独自设立刘贯记丝栈,至同治初年“已埴财数十万,号巨富”。上海开埠后经营生丝外销的丝栈、丝号基本上由湖州帮所创设。在1876年上海的75家丝栈、丝号中,湖州帮开设的就达62家之多。1882年湖州丝商黄佐卿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缫丝厂公永和丝厂。不久,湖州商人杨信之创办了延昌恒丝厂。湖州商人沈联芳除拥有浙江上海恒丰丝号外,又先后创办并经理上了海振纶洽记缫丝厂、恒丰缫丝厂等,成为丝业界的头面人物之一。湖州丝商莫觞清20世纪初经理着上海久成、又成、恒丰3家丝厂。在上海形成的强大的湖州丝商集团,陶水木教授称之为“湖州商帮”,也叫“浔商”。这一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在上海除了主要经营丝业外,也积极向面粉、针织、烛皂、榨油、食品、制药等新兴发展,拓展了上海近代工业领域。1911年嘉兴人陆费伯鸿等创设了上海第一家独立的制药厂即中华制药厂。在新兴的面粉工业中,1902年湖州丝商顾敬斋与人创设华兴面粉厂,1906年朱葆三创办中兴面粉厂,湖州籍著名买办王一亭在1907、1909、1912年与人创办了立大、申大、大有3家面粉厂。发展到后期,浙北商人还向房地产和业拓展。

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上海开埠后,大量浙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是湖州籍商人,积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上海作为联接对外经济、拓展对外贸易的窗口和桥头堡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参与上海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大大加强了上海与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联系,架起了两地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的桥梁,在活跃两地经济、发展两地经济乃至社会文化关系方面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在联接经济发展与都市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湖州市镇毗邻上海,而一些迁居于上海的湖州‘买办’、‘通事’大丝商对于发家的祖籍之地,仍保持着密切关系,还在家乡市镇修建了别墅。……于是湖州这些市镇地列入了上海市的卫星市镇范围内。湖州交通畅达,水陆交通直达苏沪杭。在经济文化上与上海等地联系繁密……。”17

上海口岸经济的发达,还直接带动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由于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及产品优势,也由于以湖州商人为主体的浙北商人积极参与上海经济发展,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促成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使本地区市镇摆脱了传统市镇近代衰落的命运。“江南的一些市镇近代一度有衰落之势,而湖州市镇一直保持着不衰而继续发展,多得力于蚕丝的生产与销售,因为近代丝、丝织品的出口贸易仍在发展着,这样推动着湖州丝绸的生产与贸易。历史上湖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又如浙北地区的新市镇因经济发达,成为湖州府东南部的重要商业市镇,有“小上海”之美誉。19

近代浙北地区农村经济立足特色、综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农业和农村手工业的的近代转型,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均与近代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依托上海的内外贸易枢纽港地位,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优化流通渠道,提高技术水准,以市场为导向,较快地、较好地参与了世界市场,畅通了进出口贸易,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国内其他地区常见的一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整个农村经济迅速凋零的困境,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好的延续性。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浙北地区只有继续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含量,积极推进以出口为导向的高效农业的发展,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努力建立与“长三角”都市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新格局,才能实现浙北地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②民国《南浔镇志》卷33《风俗》。

③刘大钧:《吴兴》,经济史所,1939年,第121页。

④温丰:《南浔丝市行》,《南浔志》卷31,第2页。

⑤同治《南浔镇志》卷24《物产》。

⑥光绪《菱湖镇志》卷11,《物产》。

⑦民国《乌青镇志》卷21,《工商》。

⑧同治《长兴县志》卷8,《蚕桑》。

⑨同治《湖州府志》卷33,《物产》。

⑩同治《安吉县志》卷8,《物产》。

11 光绪《平湖县志》卷8,《物产》。

12 《中国实业志》第二编;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1936年调报告》。

13、14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史资料》三联书店(北京)1957年,第2卷,第80—82;第82页第;

15 光绪《梅里志》卷七,《物产》。

16 同治《南浔镇志》卷24,施国祁《吉贝居暇唱自序》。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发展效率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57-03

引言

当前许多学者对经济稳定协调增长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投资效益分析,而缺乏对增长有效性的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从线性规划方法衍生出来,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是评价决策单元、评价事物发展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故本文拟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做出综合评价,并根据模型求解结果,依照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最初由Farrel(1957)提出,随后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1978)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研究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多投入多产出生产单位的效率分析与评价方法。1978年,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提出CCR模型(或C2R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投入的,并假设规模报酬不变(CRS: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其线性规划模型如(1)所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由于受资金等要素的限制,决策单元的生产往往不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因为在这种技术效率中还存在着规模效率。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的DEA模型(VRS: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即BC2模型。这种模型计算技术效率时可以排除规模效率的影响,其线性规划模型在(1)的基础上增加λ=1约束条件。

在规模报酬不变DEA模型(CRS)所测得的效率值,包含了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两部分的内容,我们称其为综合效率,而可变规模报酬的DEA模型(VRS)所测算的效率是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为了解释这一关系,非递增规模报酬的DEA模型的线性模型在(1)的基础上增加λ≤1约束条件。

min[θc-ε(e1TIS+e2TOS)]

s.t.

λx+IS =θXλy-OS=Yλ≥0 j=1,2,……,KIS≥ 0,OS≥ 0(1)

X0,Y0分别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向量,θc是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若θc为1,则说明该决策单元在前沿面上,经过K次线性规划求解就可以得到每个决策单元的θc值。IS是决策单元的投入松弛量,OS是决策单元的产出松弛量。

在DEA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满足“自由度”的要求,即必须有足够多的决策单元DMU,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K与投入指标数M及产出指标数N之间,应满足关系:2(M+N)≤K,否则评价结果可信度就会降低。因此,在使用DEA方法时,投入或产出变量不易选择过多,对相关性较强的变量应进行合并,从而减少研究问题的维数,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决策单元个数为K=18,投入指标数M=3,产出指标数N=2,2(M+N)=10≤K=18。

二、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在指标的选取方面,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等来衡量投入,以经济总量、效益来衡量产出。最终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出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体系。资金的投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来衡量地区资金的投入力度,劳动投入用从业人员总人数来表示。GDP作为一项基本的输出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和总量,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的指标反映投入的收益情况(杨开忠,谢燮,2002)。本文采用河南省各城市2009年的各项输入输出数据,综合运用DEA方法中的C2R和BC2模型,运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对河南省各城市2009年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所有数据均来自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运行结果如下:

(一)效率分析

从表1结果可知,郑州、平顶山、安阳、许昌、漯河、济源六个城市

的综合效率值为1,达到了DEA相对有效水平,发展规模和技术运用都达到了有效状态,城市发展效率较高;鹤壁、新乡、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地区综合效率得分值较低,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投入产出结构还有待调整。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效率,综合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乘积。通过分解可以看出,13个城市达到规模效率相对有效水平,平均得分高达0.989,而纯技术效率平均得分却仅为0.885。非DEA有效的12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开封、鹤壁、新乡、周口、驻马店)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经济发展规模偏小。通过对比各个城市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得分,可以找出制约城市发展的原因所在,如:开封的纯技术效率得分较高,而规模效率得分低,即该城市的经济总量还不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可以考虑扩大各种要素的投入规模来转变和提升;焦作和开封存在类似阻碍发展的因素,投资相对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靠开放聚集发展资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鹤壁、新乡、濮阳、商丘、周口等地规模效率得分较高,而纯技术效率得分较低,应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如鹤壁应依托煤、水泥灰岩、金属镁等资源优势,建设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资源型产业基地。

(二)生产前沿面投影分析

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不仅需要估计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还需进一步研究非DEA有效单元未达到最优状态的原因。这里采用生产前沿面投影分析(见表2、表3),通过计算给出了各个非DEA有效的城市的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针对不同城市,可以从表中分析造成城市经济发展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得出下一步的调整目标(即松弛变量)和改进方向,确定他们的最优投入要素组合,以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状态。从投入指标看,除DEA有效城市以及开封、焦作外,其他各城市均存在投入冗余。要素的投入冗余率反映出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即特定发展规模造成的资源浪费程度。要素的投入冗余率越大,使用效率越低。新乡、信阳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效率较低;信阳、新乡、商丘对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较低;周口、信阳、南阳、商丘、驻马店对人力资本投入的使用效率较低。从产出指标看,洛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的财政收入不足,应逐步形成产业协调、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突出效益优先,注重扶持增大经济总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有后劲的财政经济增长点。处于生产函数前沿上的决策单元,也成为其他非有效决策单元提高效率的参照点(见表4)。

(三)综合效率水平分析

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划分与归类,确定不同城市的投资有效性,发现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领头羊”。在应用DEA进行有效性测度时,存在无效DMU之间的优劣性无法简单地从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对比分析的缺陷。这里对用DEA进行相对有效性测度时提出如下改进:首先,对所有DMU进行第一次评价;然后,剔除有效的DNU对其余无效即没有达到生产前沿面的DMU进行第二次评价。如此重复进行,当所剩余的DMU均无效或有效时停止。其中,第一次评价值为1的DMU称为第1级有效,第二次评价值为1的DMU称为第2级有效,其余依次类推,就可以得到DEA分级有效评价结果(冯振环,赵国杰,2004)。可以据此划分河南省的经济区域。

根据上述改进方法可将18个城市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有效的城市是: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第二级有效的城市是:开封、洛阳、安阳、焦作、三门峡;第三级有效的城市是:鹤壁、新乡、濮阳、南阳、驻马店;第四级有效的城市是:商丘、周口;第五级有效的城市是:信阳。区域投资的有效性、经济的发展协调性及资源的利用率从一级有效城市向五级有效城市逐渐降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领头”城市的示范与拉动作用,发展效率较低的城市应与先进城市比照,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

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新形势、大背景下,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新的战略起点上,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本文运用DEA评价方法,利用deap软件求解出河南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效率值,并将河南省的区域经济按照经济发展效率分为五个区域。通过实证分析,探索了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提出了改进目标与方向,希望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河南省经济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冬平.农业技术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开忠,谢燮.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3):46-47.

[3] 冯振环,赵国杰.运用DEA对中国区域投资的分级有效性评价[J].现代财经,2004,(1):18-21

[4] 张雪莲,张冬平.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分析[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7-60.

[5] 樊宏,林健.中国14个省区经济运行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8).

[6] 贾方方,何建敏.数据包络分析法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7,(6):7-9.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趋势格局

1.长三角形成和发展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 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 个市经协委发起、组织,成立长三角十四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1996 年共召开五次会议。1997 年,14 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 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每两年举行一次。机构就区域内涉及的经济、旅游、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 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充为16 个城市包括新加入的台州。

2.长三角基本格局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的15 + 1 综合经济区,长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有明确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长三角包括了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确定上海城市群为核心,南京、杭州城市群为副中心。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等;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三条轴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 字形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上海这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苏州、嘉兴、南通在内、距离上海100 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紧密都市圈”;第三圈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距离上海300 公里以内的“三小时都市圈”;第四圈指包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芜湖、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

随着杭州至南京轴线基础设施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杭甬发展轴的作用不断凸现,宁波可能与上海、南京、杭州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在长三角开发过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充当了增长极,起着扩散作用,而沿沪宁、沪杭、杭甬等Z 字形或菱形产业带则充当了增长轴的作用。

3.长三角经济和格局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长三角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 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一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和城镇聚集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及资源加工,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变。几年前,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合作动力远大于竞争。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资源消耗为主,由于资本、资源等的稀缺,以争夺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市间展开。各地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其资本集聚效应已显现,资本要素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远不如从前。且随着土地、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合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成为长三角新的限制。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共享的特性,由此长三角城市间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基础上,长三角正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深化彼此间合作。

参考文献:

[1]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M]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 曾赛星,宛天巍,王方华.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 刘志彪,郑江淮等.冲突与和谐: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清娟.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三角 城市群 经济整合 梯度推移模式

一、引言

梯度推移模式是20世纪下半叶,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和海特等人以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托,以弗农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提出的。他们认为,无论在世界范围、一国范围还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总是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客观上会形成经济梯度;存在经济势差情况下,就存在经济推移的动力,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依据梯度推移规律,有条件的高梯度区域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二级、三级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发展。

所谓梯度就是指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就必须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制定政策,采取相应方法和措施。按照数学上梯度的概念,梯度系数可以用对比指标之差与空间距离的比值衡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

式(1)中,Tij表示i地区j指标相对中心地区的梯度系数,yij与yj分别代表对比地区和中心地区的j指标值,xi是对比地区与中心地区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沿中心地区向外,指标值逐渐下降。

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的实证分析

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常以工业化指标衡量区域经济梯度分布情况,这种梯度标准单一化的方法存在两方面缺陷:首先,只考虑了经济层面因素,对自然要素、社会因素、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层面没有考虑;其次,即使在考虑经济层面因素时,也只是以经济规模或技术指标衡量,其实根据城市不同特点,以不同指标衡量,梯度分布可能不同。鉴于本文研究目的,与以往学者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经济指标,从不同方面测度了该区域经济梯度分布情况。另外,为避免把梯度静态化,本文采用2007年数据与1995年数据计算进行对比,以对不同区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给以把握。

(一)经济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主要经济指标来测度该区域梯度分布情况,包括经济规模(用地区GDP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所有城市所有指标数据均能找到情况下,选2007年数据 以衡量该区域梯度分布现状,并与1995年数据对比,以把握不同区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根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大小,选取上海为中心城市,计算其它十五个城市各经济指标梯度系数。其中各城市与上海的通勤距离,以及各城市经济指标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

(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结果分析

把相关数据带入公式1,计算出各城市各指标相对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如表2所示:

在相比较的各个变量中,yi1地区生产总值、yi3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了城市经济规模,其中yi1是经济总量规模,yi3反映了利用外资规模;经济增长率yi2代表了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1.经济规模梯度格局。由表1可知,各城市yi1和yi3两个指标1995与2007年的梯度系数均为负,并且各城市间的梯度系数存在较大差距,表明上海在经济规模上能够成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并与其他城市间形成了梯度转移格局;纵向比较各城市1995与2007年yi1和yi3的梯度系数,发现2007年各系数绝对值均比1995年大,表明上海与其他各城市经济规模的差距有拉大趋势;横向比较各城市yi1的梯度系数,发现该区域经济总量上1995年由上海向外大概形成了五个梯度区:第一梯度区苏州(梯度系数绝对值达到45.64),第二梯度区嘉兴、南通和无锡的经济总量梯度系数也较高,分别达到20以上,第三梯度区常州、镇江、杭州、南京和绍兴五个城市经济总量梯度系数在10到20之间,第四梯度区经济总量梯度系数也达到了5以上,包括湖州、宁波、泰州和扬州,最后一个梯度区包括舟山和台州,经济总量梯度系数值只有4.01和3.53,这可能是由于两地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原因,2007年该区域各城市经济总量梯度系数排序变化不大,苏州仍然属于高梯度区,梯度分布格局基本未发生变化,但如果把系数超过100的城市归为一类时,苏州、嘉兴和南通可以归为一类成为第一梯度区;横向比较各城市yi6的梯度系数,与yi1相同,2007年与1995年开放经济梯度系数排序基本未发生变化,系数值由大到小分别是苏州、嘉兴、南通、无锡、镇江、常州、杭州、南京、绍兴、湖州、宁波(2007年为泰州)、扬州、泰州(2007年为宁波)、舟山和台州,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梯度分布格局,但由表看出,嘉兴和南通开放经济梯度系数增长较快,可以同苏州归为同一类梯度区。

2.经济增长速度梯度格局。yi2反映了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变量值是百分数,总体上各城市梯度系数值都比较小,但1995年某些城市(如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和台州)梯度系数值都已经不为负值,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经不需要接受上海转移,可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转移;而2007年,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梯度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上海,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开始被打破。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与实际利用外资上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表明总体上,上海仍处于梯度转移的中心地位;但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上海,上海梯度转移的优势受到了限制;三大产业的梯度格局显示,其他城市第一、二产业均超过了上海,上海向其他城市梯度转移潜力有限,但未来第三产业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

注:Tij(i=1-3)表示i城市相应指标梯度分布系数。其中每个变量梯度系数的大小意义不大,本文只注重同变量不同城市或不同年份间的比较。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江浙沪城市群梯度转移模式的缺陷

与封闭条件不同,开放经济条件下,城市的作用范围超出国界,而不只限于国内范围。产业的跨国转移、资本的跨国流动、企业的跨国投资考虑的不只是城市的规模,更多的考虑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跨国资本和企业对输入城市产生各方面影响,使其经济增长超越原来的路径,获得比中心城市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产业的国际转移会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而非仅仅选择城市规模大、发展程度高的城市,从而使某些产业在中小城市得到优先发展。这些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会逐步被打破,中小城市某些产业的发展未遵循梯度转移的原理,而是直接由国际因素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该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与上海的第二产业梯度系数为正,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上海生产成本的增加,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生产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得到发展,而上海则展现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都市化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并未遵循梯度转移模式,各城市与上海的经济增长梯度系数也表明了此问题。因此,分析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该地区的整合发展。

注:本文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代号:B.37-0115-08-002),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戴宏伟,2004: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2.丁任重,2006: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新特征――兼评梯度推移理论,《经济学动态》,第12期

3.贾利军,2007:长三角群体城市经济整合机制与模式探讨,《现代经济探讨》,第7期

梯度推移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的适用性分析

贾利军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本文衡量了长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梯度整合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应性。得出结论认为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 城市群 经济整合 梯度推移模式

一、引言

梯度推移模式是20世纪下半叶,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和海特等人以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托,以弗农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提出的。他们认为,无论在世界范围、一国范围还是一个区域内,经济总是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客观上会形成经济梯度;存在经济势差情况下,就存在经济推移的动力,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依据梯度推移规律,有条件的高梯度区域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二级、三级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发展。

所谓梯度就是指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就必须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制定政策,采取相应方法和措施。按照数学上梯度的概念,梯度系数可以用对比指标之差与空间距离的比值衡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

式(1)中,Tij表示i地区j指标相对中心地区的梯度系数,yij与yj分别代表对比地区和中心地区的j指标值,xi是对比地区与中心地区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沿中心地区向外,指标值逐渐下降。

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的实证分析

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常以工业化指标衡量区域经济梯度分布情况,这种梯度标准单一化的方法存在两方面缺陷:首先,只考虑了经济层面因素,对自然要素、社会因素、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层面没有考虑;其次,即使在考虑经济层面因素时,也只是以经济规模或技术指标衡量,其实根据城市不同特点,以不同指标衡量,梯度分布可能不同。鉴于本文研究目的,与以往学者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经济指标,从不同方面测度了该区域经济梯度分布情况。另外,为避免把梯度静态化,本文采用2007年数据与1995年数据计算进行对比,以对不同区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给以把握。

(一)经济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主要经济指标来测度该区域梯度分布情况,包括经济规模(用地区GDP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所有城市所有指标数据均能找到情况下,选2007年数据 以衡量该区域梯度分布现状,并与1995年数据对比,以把握不同区位多元梯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根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大小,选取上海为中心城市,计算其它十五个城市各经济指标梯度系数。其中各城市与上海的通勤距离,以及各城市经济指标值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

(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结果分析

把相关数据带入公式1,计算出各城市各指标相对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如表2所示:

在相比较的各个变量中,yi1地区生产总值、yi3实际利用外资额反映了城市经济规模,其中yi1是经济总量规模,yi3反映了利用外资规模;经济增长率yi2代表了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1.经济规模梯度格局。由表1可知,各城市yi1和yi3两个指标1995与2007年的梯度系数均为负,并且各城市间的梯度系数存在较大差距,表明上海在经济规模上能够成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并与其他城市间形成了梯度转移格局;纵向比较各城市1995与2007年yi1和yi3的梯度系数,发现2007年各系数绝对值均比1995年大,表明上海与其他各城市经济规模的差距有拉大趋势;横向比较各城市yi1的梯度系数,发现该区域经济总量上1995年由上海向外大概形成了五个梯度区:第一梯度区苏州(梯度系数绝对值达到45.64),第二梯度区嘉兴、南通和无锡的经济总量梯度系数也较高,分别达到20以上,第三梯度区常州、镇江、杭州、南京和绍兴五个城市经济总量梯度系数在10到20之间,第四梯度区经济总量梯度系数也达到了5以上,包括湖州、宁波、泰州和扬州,最后一个梯度区包括舟山和台州,经济总量梯度系数值只有4.01和3.53,这可能是由于两地离上海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原因,2007年该区域各城市经济总量梯度系数排序变化不大,苏州仍然属于高梯度区,梯度分布格局基本未发生变化,但如果把系数超过100的城市归为一类时,苏州、嘉兴和南通可以归为一类成为第一梯度区;横向比较各城市yi6的梯度系数,与yi1相同,2007年与1995年开放经济梯度系数排序基本未发生变化,系数值由大到小分别是苏州、嘉兴、南通、无锡、镇江、常州、杭州、南京、绍兴、湖州、宁波(2007年为泰州)、扬州、泰州(2007年为宁波)、舟山和台州,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梯度分布格局,但由表看出,嘉兴和南通开放经济梯度系数增长较快,可以同苏州归为同一类梯度区。

2.经济增长速度梯度格局。yi2反映了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变量值是百分数,总体上各城市梯度系数值都比较小,但1995年某些城市(如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和台州)梯度系数值都已经不为负值,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经不需要接受上海转移,可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转移;而2007年,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梯度系数均为正数,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上海,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开始被打破。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与实际利用外资上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表明总体上,上海仍处于梯度转移的中心地位;但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上海,上海梯度转移的优势受到了限制;三大产业的梯度格局显示,其他城市第一、二产业均超过了上海,上海向其他城市梯度转移潜力有限,但未来第三产业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

表1 各城市指标相对于中心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表

城市 yi1 yi2 yi3 城市 yi1 yi2 yi3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1995 2007

南京 -10.47 -46.74 -0.14 0.03 -1999.20 -3742.89 杭州 -12.10 -50.50 -0.13 0.01 -2226.56 -4046.83

无锡 -21.23 -90.08 0.00 0.06 -3537.12 -6568.28 宁波 -8.77 -38.46 -0.05 0.00 -1493.60 -2648.42

常州 -16.87 -73.49 0.01 0.03 -2801.18 -5587.88 嘉兴 -27.12 -125.21 -0.38 0.03 -4579.31 -9240.16

苏州 -45.64 -186.16 -0.30 0.12 -6745.64 -10900.4 湖州 -9.61 -45.14 -0.06 0.02 -1661.39 -3357.57

南通 -26.99 -124.53 0.18 0.07 -4395.09 -9062.47 绍兴 -10.42 -47.79 -0.09 0.01 -1740.92 -3606.50

扬州 -7.76 -35.54 0.02 0.02 -1314.41 -2696.89 舟山 -4.01 -18.50 -0.06 0.01 -674.73 -1426.29

镇江 -16.82 -77.40 0.04 0.03 -2865.39 -5814.52 台州 -3.53 -16.49 0.00 0.00 -623.56 -1276.93

泰州 -7.81 -35.75 -0.03 0.02 -1307.45 -2706.30

注:Tij(i=1-3)表示i城市相应指标梯度分布系数。其中每个变量梯度系数的大小意义不大,本文只注重同变量不同城市或不同年份间的比较。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江浙沪城市群梯度转移模式的缺陷

与封闭条件不同,开放经济条件下,城市的作用范围超出国界,而不只限于国内范围。产业的跨国转移、资本的跨国流动、企业的跨国投资考虑的不只是城市的规模,更多的考虑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跨国资本和企业对输入城市产生各方面影响,使其经济增长超越原来的路径,获得比中心城市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产业的国际转移会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而非仅仅选择城市规模大、发展程度高的城市,从而使某些产业在中小城市得到优先发展。这些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梯度转移格局会逐步被打破,中小城市某些产业的发展未遵循梯度转移的原理,而是直接由国际因素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梯度分布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该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与上海的第二产业梯度系数为正,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上海生产成本的增加,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生产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得到发展,而上海则展现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都市化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并未遵循梯度转移模式,各城市与上海的经济增长梯度系数也表明了此问题。因此,分析表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该地区的整合发展。

注:本文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代号:B.37-0115-08-002),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戴宏伟,2004: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经济;市场经济;发展

【 abstract 】 :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ystem has improved step by step.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capital investment situ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 of engineering investment problems, and do simply explained.

【 key words 】 : engineering economy;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54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型局势下,设计企业作为其中一个市场经济运行单位,已经转变成了一个经济实体的独立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能够为国家工程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守好关,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市场经济运作中不断寻找自己发展的渠道,真正体现出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并自己谋求快速发展。

一.我国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的现状

我们一般对工程造价的定义指的是整个工程所要耗费的所有费用。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在工程还未施工前,设计企业专业的设计人员对工程的投资资金的估算,以及设计的概算和施工图的预算等各个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的预算;第二阶段是建设企业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然后交给相关银行进行审定,工程项目造价在这个环节确定下来,这是工程建设中的合同价;最后这一阶段才是工程建设的实际价格,它是在整个工程完工以后,具体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工程完工后的价格决算。

在对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价格预算时,都要按照相关管理部门规定的文件,对材料设备和预算定额、费用定额进行预算。但是,在当前对三个阶段的造价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工程造价的第一阶段预算,和工程的实际造价差别很大。因此造成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甚至常常会出现工程建设资金无法按时到位,从而延误了工程工期。而且,在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和固定资产规模和结构方面也受到影响,针对这些现象,对工程造价的加强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改革的方法

设计企业在对工程造价进行三个阶段的概算、预算和决算时,因为对动态设计工程的造价意识比较低,而且运用的方法不完整,计算出来的价格偏差都很大。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也需要一套对应的完整体系。下面我们把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研究方法作了几点探讨:

1.可以通过改善定额的方法

当前,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原先的计划经济,因为各种工程建设费用都没有固定的标准,传统的工程造价定额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对定额进行改革,就不要把费用归纳到定额中来,定额应该特指在工程项目中对人力和物力的耗费,专业设计人员可以随时进行对市场价格的了解并掌握价格的动态原因,它必须是可以随时调整的。这种方法可以省时省力,且可以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2.建立价格信息站

产品价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预算的准确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产品价格也不断改变。为了随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概算准确率,必须建立一个完整而又准确的价格信息站。

3.对工程造价加强管理

随着我国实行工程项目的监理制度,必须也要专门设立专业人员来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这样才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水平,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率,从而可以缩短工程造价预算和决算之间的差距。

三.工程经济怎么样做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工程设计是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都要围绕工程设计来进行。那么,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投资效果进行详细而又准确的分析,是整个设计文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程项目的初步价格预算是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工程经济相关专业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有条理地分析,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工程建设的投资把好关,让我国投入到建设工程上的资金得到合理的运用。工程经济专业一方面要为市场建设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还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来。在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和工程建设造价管理不断完善过程中,设计部门的工程经济专业依照目前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新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标准要求,工程经济专业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1.工作作风要改变。工程经济专业人员要走向市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建设市场的持续变化要随时了解并掌握,并总结出它的运行规律。

2.要学会对工程造价管理技能进行微机操作。学会微机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更直接更简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对工程造价进行比较准确地预算。

3.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工程专业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掌握新的方法,要对价格信息和造价信息进行收集。还要做到会使用和编制定额,并不断根据需要对定额进行调整。

4.加强对施工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专业人员不能整天呆在办公室里,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全面了解,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两者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

5.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依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造价进行公正合理而又准确地预算、概算和决算。

四.结束语

工程经济工作人员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让自己在工作中体现出生存的价值,为我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颖,魏乔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1年05期

[2]赵盈,浅论工程预算定额的优化[J].知识经济,2009年03期

[3]莫阳春,从工程量清单计价谈企业定额的建立[J].水运工程,200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