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心血管外科; 围术期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倡导旨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1]。优质护理服务拓宽了手术室护理范围和深度,包括手术相关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等过程。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其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对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有一定的影响[2]。因此手术室需要改进护理模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操作程序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了解手术步骤,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垫衬垫。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8]李佳春,李功宋.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

[9]藤野彰子,长谷部佳子.护理技术临床读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

[10]陈京缦,韩小红.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温变化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7):648-649.

[11]巩凤梅.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77-80.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病症,高发于颅内动脉管壁部位,发生破裂后,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出血,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预后不良。临床治疗方案有多种,但治疗效果不同,此次研究将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针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器质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分组经患者同意和伦理委员会通过,对照组患者39例,年龄为36~72岁,平均(52.1±8.3)岁,男21例、女18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19例。观察组患者39例,年龄为34~73岁,平均(52.0±9.1)岁,男22例、女17例。发病部位:基底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插管行脑血管造影,确认肿瘤所在位置,观察大小及周边血管走行,在直视下于动脉瘤部位安装导管,将微导管置于肿瘤颈部1/3处,在透视下将EDC可脱弹簧圈送到动脉瘤内,确认安置后解脱,根据残留动脉瘤大小继续栓塞。

观察组: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操作如下:给予全身麻醉后,行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打开视交叉池,释放脑脊液,暴露动脉瘤后用合适的动脉瘤夹夹住动脉瘤颈,实施止血处理,用含罂粟碱的棉片将分离的动脉瘤覆盖,时间5min,如果动脉瘤颈部较宽,可采用弱电流将其缩小后再行夹毕处理,确保安全后,常规关闭颅腔。

1.3评定标准认知功能评分标准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满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标准:I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Ⅲ级重度残疾,Ⅳ级中度残疾,V级预后良好且能正常生活。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28.3±0.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1.1±9.5分)高于对照组(26.5±0.6分)、(50.6±9.4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6±0.5分)低于对照组(4.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I级34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0例)好于对照组(I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1例、V级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低于对照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约占脑动脉瘤的70%~80%。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

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术式为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血管内栓塞是介入性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一种,具有一定优势,分析如下:(1)血管内操作不需要接触脑组织,机体颅内压和血管痉挛等病症对其影响不大,可避免手术牵拉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能大大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风险,也避免手术创伤而造成的颅内血肿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血管内栓塞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阻断载瘤动脉,可使用球囊辅助,这样操作时间也可大大减少。(3)血管内栓塞的操作创伤较小,对机体干扰情况少,术后恢复较快,对于合并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病例接入治疗,可以让难以忍受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得到处理。(4)Remodeling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会让部分复杂、宽颈动脉瘤成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显微外科手术也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指外科医生借助于手术显微镜的放大,使用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及缝合材料,对细小的组织进行精细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做手术,组织被放大,不仅能看清手术野肉眼看不清的细小组织,而且还有立体感,因而有利于外科医生精确地解剖、切开和缝合各种组织。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纳美芬;血管内治疗;拔管时间

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手术日渐增多,特殊的手术方式和环境,要求麻醉手术后病人意识恢复,可配合做指令性动作,增加术后转运的安全性。盐酸纳美芬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拮抗剂[1],可有效的拮抗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2],静脉注射纳美芬 2min即可产生受体拮抗作用,5min便达到血药浓度峰值[3][4]。为了解盐酸纳美芬在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麻醉复苏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如下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治疗病人50例,年龄18至65岁,体重指数20-30,ASA分级Ⅰ-Ⅱ级,无意识障碍,无肝肾功能异常,无精神类药物使用史。随机分为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1.2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入室后常规开放左上肢静脉通路,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术前均给予东莨菪碱0.3mg,地塞米松10mg,托烷司琼2mg。麻醉诱导: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

舒芬太尼 0.2μg/kg,异丙酚初始靶浓度3μg/ml,罗库溴铵 0.8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机械通气,潮气量8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术中持续靶控异丙酚输注,根据血压调整血浆靶浓度1.5-4 μg/ml,按时按需追加罗库溴铵0.2mg/kg,如发生低血压则给予去氧肾上腺素50μg/次,至血压纠正。手术结束时即停止异丙酚靶控输注,手术结束后2min,治疗组给予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μ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l,当患者Steward苏醒评分达到5分时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脱氧观察5min,无特殊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ASA分级等, 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异丙酚总用量,舒芬太尼总用量,记录两组病人入室时(T1),手术结束停止异丙酚靶控时(T2),给药后1min(T3),给药后2min(T4),拔管时(T5),拔管后5min(T6)的生命体征,计录给予试验药物至拔除气管导管所用的时间,观察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如恶心,皮肤瘙痒,躁动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平均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神经外科介入手术的日趋成熟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人及家属愿意选择微创的血管外科治疗手段。全身麻醉下行血管内操作治疗,可以降低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避免术中的体动,平稳的控制生命体征,无疑使得介入手术更加安全。鉴于神经外科介入手术的独有特点,如何使病人更加迅速而平稳的复苏,尽早按指令进行肢体活动锻炼,成为考验麻醉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实验表明,盐酸纳美芬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纯吗啡受体拮抗剂,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拮抗术后芬太尼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术后使用盐酸纳美芬复苏,可以大大降低病人恢复时间,是复苏更加平稳,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安全有效的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Dixon R,Gentile J,Hsu HB,et a1.Nalmefene:safety and kinetics after Single and multiple oral dose of a new opioid antagonist [J].Clin Pharmacol,1987,27:233—9.

[2]仁爱国,苏俊峰.纳美芬一 一种可供注射用的阿片受体拮抗剂[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6,23(4):2434.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伽玛刀;显微外科手术;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37

本文特选择65例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 对其临床采用伽玛刀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以期为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65例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海绵状血管瘤, 并有癫痫的表现症状。其中男42例, 女23例, 年龄12~61岁。纳入标准: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根据手术的不同分为伽玛刀组和显微手术组, 其中伽玛刀组34例, 男22例, 女12例, 年龄12~61岁, 平均年龄(34.9±5.3)岁;患者均为单发, 病灶位置远离皮层表面, 位于大脑半球深面;10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头痛, 后出现癫痫发作, 24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癫痫;癫痫发作类型:18例患者为单纯部分性发作, 11例患者为全身性发作, 5例患者为精神运动性发作;规化病灶直径为0.6~2.7 cm, 平均直径1.5 cm。显微手术组31例, 男20例, 女11例, 年龄11~60岁, 平均年龄(35.5±5.8)岁;病灶位置:16例患者位于额叶, 11例患者位于颞叶, 4例患者位于顶叶;8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头痛, 后出现癫痫发作, 23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癫痫;癫痫发作类型:17例患者为单纯部分性发作, 10例患者为全身性发作, 4例患者为精神运动性发作;规化病灶大小:8例≤1.0 cm, 1.0 cm

1. 2 方法 伽玛刀组采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进行治疗, 手术方法为:对患者行局部麻醉, 并对患者头部行MR定位扫描, 然后以OUR-XGD 旋转式伽玛刀规划治疗系统为基础, 进行规化治疗, 等中心数目 1~4 个, 等中心剂量31~44 Gy, 平均剂量37.9 Gy, 覆盖病灶等剂量曲线为 41%~59%, 边缘剂量 13~22 Gy, 平均边缘剂量为13.7 Gy。

显微手术组采用神经导航显微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方法为:依照术前动态脑电图, 功能 MR 扫描评估, 术中皮层脑电(ECOG)监测描记核实病灶位置与棘波发放的准确位置及范围, 在神经导航引导下, 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及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层, 反复 ECOG 描记, 在 ECOG 监测下, 尽量达到棘波消失。

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对患者进行6~42个月的随访, 随访方式有电话、短信、及门诊等多种。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1] 术后及随访对两组患者癫痫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2]采用改良 Engel 分级, 术后癫痫完全消失为Ⅰ级, 其中需要服药为ⅠA级, 不需要服药为ⅠB级;癫痫发作明显减少为Ⅱ级, 其中需要服药为ⅡA级, 不需要服药为ⅡB级;癫痫发作无明显减少或无变化为Ⅲ级, 需要服药为ⅠA级, 不需要服药为ⅠB级;癫痫发作更加频繁为Ⅳ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疗效比较 伽玛刀组治疗总良好率为70.59%, 显微手术组治疗总良好率为80.65%, 显微手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伽玛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伽玛刀组有8例患者出现出血症状, 6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经治疗均好转, 并发症发生率为41.18%。显微手术组有4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经治疗均好转, 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显微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在本组研究中, 显微手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伽玛刀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达, 吴震, 郝淑煜, 等.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1):33-37.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杂交手术室;平面设计;建筑结构

杂交手术室实现了介入医学、外科医学和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最佳方式,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近几年,我们先后参与了中国人民总医院、总医院、天津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山东齐鲁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等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杂交手术室建设工程,下面仅以设计者的角度简要阐述杂交手术室的概念及设计要点。

一、杂交手术室概念、临床应用及优势

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简称DSA)安装在洁净手术室内,以满足多学科医务人员联合为患者同时进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即杂交手术Hybrid Surgery),这样的洁净手术室就是杂交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

杂交手术室开展的手术类型涉及心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等临床领域。目前主要在心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开展,比如在杂交手术室内进行冠脉支架植入和搭桥手术联合治疗,联合血管外科的开放式切开取栓术,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科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都能取得比单一手术更好的治疗效果。

杂交手术室的优势在于它将传统的外科手术室和介入治疗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多学科同步联合的最佳治疗方式。此外,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步进行,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室与导管室之间转运的风险,降低患者损伤程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医院的医疗效率。

二、杂交手术室的设计要点

(一)平面布局

完整的杂交手术室组合应包括洁净杂交手术室、操作间、设备间以及体外循环准备间各一间。杂交手术室面积应该大于等于60㎡,整个杂交手术室组合的面积不应小于110㎡。

(二)建筑结构

完成后的杂交手术室净高通常在2.9m~3.0m之间,考虑结构梁的高度以及洁净手术室的专业要求,杂交手术室所在楼层的高度宜控制在4.5m~4.8m之间。

由于杂交手术室地面需要预埋钢架来支撑扫描床,扫描床和设备之间的地面需要敷设电缆槽,同时杂交手术室的地面还需考虑防X射线,因此,杂交手术室所在区域的楼面在结构设计时应做下沉式设计,下沉的高度宜控制在250mm~300mm之间。

(三)机架的选择

DSA的机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悬吊式机架,另一种是落地式机架,两种形式的机架各有优缺点。悬吊式机架优点在于移动范围大,可移出手术区域对手术操作空间的影响较小,缺点是天轨穿越手术室净化送风区域,影响手术室的净化级别。而落地式机架的优点在于无天轨设计,对净化级别影响较小,但缺点是永久占用手术区域一部分空间,且机架移动范围小,需要移动手术床面来获得较大的手术操作空间。

医院在选择机架时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成像质量、开展的手术类型以及场地条件,从而选定最适合的设备机架。

(四)与洁净技术的配合

1.净化级别要求

根据《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规定,若开展心脏外科手术,杂交手术室的净化级别应达到Ⅰ级的标准。若仅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杂交手术室的净化级别应达到Ⅲ级的标准。且规范第7.1.2点明确规定:“Ⅲ级以上(含Ⅲ级)洁净手术室应采用局部集中送风的方式,即把送风口直接集中布置在手术台的上方。”因此在设计杂交手术室时,应充分考虑血管机的安装方式,尽量避免手术室中心净化送风区域设置钢架,保证手术室的净化级别。

2.设备间制冷要求

杂交手术室设备间配有水冷机、电源分配柜、配电柜等设备,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发热量,设计时若不考虑此房间的独立制冷,仅靠净化空调系统无法将室温控制在22~25度之间,即使在冬天设备间的房间温度也会过热,影响设备的正常运作。因此在设计时应设置一定制冷量(根据不同厂家设备的发热量计算)的天花嵌入式空调机来降低房间的温度。

3.快速升降温要求

杂交手术室内如果开展心脏外科手术,为配合患者在不同手术阶段对环境温度的不同要求,可设置一台风冷冷凝机组和电加热箱,用来实现手术室的快速升降温。

4.医疗气体设计要求

由于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氩气刀、体外循环机和其他风动工具,因此在设计医疗气体时除了手术室常规的氧气、压缩空气、真空吸引、笑气和麻醉废气外,还需要设置氩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为其留有气体接口。

三、结束语

综上,杂交手术室的建设过程是综合性极强且相当复杂的,医院在建设杂交手术室时应组织临床医生、设备厂家、净化专业公司等相关方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杂交手术室满足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际脑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